野外燒烤菜譜
⑴ 傣族的生活習俗 飲食文化
傣族因炎熱所致,味喜酸、辣、苦(涼) 烤類食品的配料必具備香茅草。香茅草是一種用來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綠草本植物,分布於熱帶河谷地區。燒烤時,將蔥、蒜、姜、辣椒、鹽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內部,或敷於外表,用新鮮香茅草捆裹好後,便可進行燒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內部不熟,同時使香茅草的香味隨油浸進食品。 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魚、烤竹鼠、火燒乳豬、烤花蜘蛛、烤竹筍。 傣族每餐都喜喝湯,常見的有「雜菜湯」、「酸筍湯」、「干腌菜湯」。所謂雜菜湯,即以多種蔬菜摻與青椒、酸湯同煮,湯汁酸辣開胃,待客的傳統雜菜湯必須具備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筍作為配料煮湯是傣族煮類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鮮美。油炸類食品中較特別的是炸干黃鱔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帶傣族婦女於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間捕捉鱔魚,將新鮮鱔魚置於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凈外表後再剔去內臟,內外塗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鹽,曬干保存備食。傣族愛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類粑粑。 西雙版納傣族常在傣歷新年時製作,用以待客和賧佛,以石梓花為傳統的配料。用野芭蕉葉包好,豎於甑內蒸熟,這種粑粑呈褐黃色,自帶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帶傣族則用名為「麻脆葯」的植物塊莖做麻脆粑粑。涼拌類食品是一道開胃的居家菜餚。蔬菜瓜果類、螞蟻蛋、嫩蟬等昆蟲類以及生肉、生魚、生血等皆可作為原料,配料則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蔥、蒜、野薑、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較具特色的涼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魚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膽汁配製,先將牛苦膽整個煮熟,將膽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種佐料而食,味苦而涼,西雙版納、德宏、耿馬一帶的傣族喜食,認為宰牛不吃「撒撇」等於沒殺,其也是待客的風味菜。剁生也多是取新鮮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時,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醬。剁的過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調料殺菌。大型節慶時每戶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這種傳統菜餚的製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進食,認為男性喝酒,可以殺菌。 傣族喜酸,故腌制的鹹菜除了菜類腌得酸辣外,連豬肉、魚、火雀等肉類也具備同樣的味道,食用時味鮮甜帶酸,肉質極有彈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魚肉、蟹肉、嫩蟬等配野薑、蒜、蔥、青椒舂成醬泥,作為糯米飯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醬、花生醬、青菜醬、螃蟹醬、蟬醬、竹筍醬、魚醬、青苔醬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種類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開後食用,柔軟香甜,是待客佳品。此外還有扁粽,叫「毫多索」,是節日食品,拌紅糖、蛋黃、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葉包的粽子,叫「毫棟貴」等。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進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調別具一格並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義的「傣族風味」。 炸牛衣 傣族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均屬佐酒佳餚。做法是:將黃牛皮的中間皮層切成條,在豬油中用小火燜煮,至皮呈透亮時撈出控油,曬干收存。食時,再將其用豬油小火慢炸後蘸番茄喃咪(傣語,意為醬)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風味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