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涵野戶外
『壹』 濟南南部山區景區簡介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是集中華民族風情、風景名勝、游樂探險和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大型原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山東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距濟南市20餘公里,由山東華洋置業集團按4A景區標准獨家開發建設,總投資超億元,匯集了中國傣、壯、藏、彝、佤、摩梭等16個少數民族和泉城人家、泰山人家、黃河人家、沂蒙人家、膠東人家和微山湖人家等6個齊魯民居,分別展現了少數民族和齊魯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築、民俗、歌舞、服飾、餐飲和民間工藝等六大文化。來自16個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原汁原味的民間歌舞讓人們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走進齊魯民俗文化村,沂蒙人家除聆聽沂蒙山小調的同時,還可以品嘗到熱騰騰的煎餅;泰山人家可以看到現場製作的粉皮和織布;微山湖人家有漁家樂,還可欣賞到悠揚的微山湖小調;黃河人家裡有現場製作豆腐、打鐵;膠東人家有人們喜愛的膠東大餑餑和木板年畫;泉城人家有現場釀制的美酒,遊客可現場親手製作、品嘗,有興者也可買些帶走饋贈親友。民族風情區還有精彩的上刀山下火海,摩托車飛車,神鞭、飛斧等民間絕技表演。 九頂塔影視劇場精心打造了五大實景劇。新推出的有紅色經典參與劇《地道戰》,好萊塢場景劇《山洪暴發》,與原有的大型馬戰實景劇《好漢秦瓊》、《武松醉打蔣門神》、《劉三姐招親》五大實景劇,是目前國內實景劇節目演出最多的景區。紅色經典參與劇《地道戰》演員陣容龐大,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參與性、喜劇性和娛樂性,再現了當年地道戰的戰爭場景,濃縮了地道戰的精彩片段,是一部難得的「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生動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好萊塢場景劇《山洪暴發》,再現了暴風驟雨、驚心動魄的場面,氣勢磅礴,令人震撼,弘揚了中國人民不被自然災害所嚇倒和團結一致、克服困難、重建家園的大無畏精神。 歡樂園20餘個時尚前衛的娛樂項目。有挑戰極限運動的溜索、速降、蹦極、攀岩等,有風靡全球的滑草、真人CS、滑車等,有目前深受遊客喜愛的高爾夫、碰碰車、拓展、射箭等娛樂項目。歡樂谷兩岸綠色成蔭,在長度達40米、深度達30米的峽谷兩側建有各種吊橋、藤橋、步雲橋、獨木橋等十幾個橋拱連接,谷底潺潺流水,瀑布秀美。歡樂園的所有項目融趣味性和參與性於一體,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無論是二十餘個村寨的民族民俗風情中,還是到地道戰等五大實景劇的參與體驗和歡樂園十幾個娛樂項目中,都會給遊客朋友們在接受民族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不畏困難、團結一致的革命精神,在眾多民俗、實景劇參與以及在體驗挑戰極限運動等項目中感受無限的歡樂!
四門塔景區位於濟南市南部山區,為我國現在最古老的單頂石塔,景區地處柳埠國家森林公園。氣候屬季風氣候,地形屬山陵地形。該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郎公和尚曾在神通寺做過主持,當時僧人達500餘眾(公元351年)。
景區內有隋代的四門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龍虎塔,唐以後的主要遺跡有元、明、清代的碑刻、故墓、塔林、湧泉、瀑布、竹林;景區內的金牛山空中花園,每年夏季為夏令營基地和農業生態游基地。主要景點有神通寺大殿、四門塔、墓塔村、龍虎塔、千佛崖石窟造像、湧泉庵遺址、竹林、金牛山空中花園。唐南平長公主顯慶三年為唐太宗李世民祈福增壽,於顯慶三年在四門塔千佛崖刻坐佛一尊,豐滿的面型,顯得秀麗而安祥,現存千佛崖南第一尊即是。
四門塔對面有一座金牛山,傳說一個金牛居於山上,每年三月出來一天,一蠻人將其抓住,從此該山每年三月有一石洞滴水,據說是山神懷念金牛而流的眼淚。景區內有按三星級標准興建的四季村賓館,為遊客吃、住提供優質服務;有導游為遊人提供服務,並設有旅遊商品商店,出售木魚石等旅遊紀念品。景區東有跑馬嶺世界動物園、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旅遊的最佳季節為春夏秋三季,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桃梨,芬芳怡人,夏季是避暑和品嘗各種山珍野味的好去處,秋季為各種干鮮果品豐收的季節。著名的特產有糖酥煎餅、山楂、粟子、核桃、蘋果等,景區內各種干鮮果品可供遊人購買。
四門塔建於隋朝後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用當地出產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堅硬,一千多年來尚無風化侵蝕的情況。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塔身上用石塊壘砌挑出五層作為塔四角攢尖的錐狀屋頂,上置石刻塔剎。塔內正中央有一個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塊三角形石樑和塔身相聯系住塔頂。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潤,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水簾峽風景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柳埠鎮。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山東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濟南最大的婚紗外景拍攝基地。
景區地跨濟南、泰安兩地,佔地10平方公里,是濟南最大的原生態風景旅遊區。以高山、險峽、山泉、瀑布、泰山奇石、桃花水母著稱,內有濟南最高峰、最大的峽谷和省內最大的天然瀑布群,是泉城濟南的水源涵養地,素有「泉城之巔、趵突之源」的美譽。
景區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渾,又有江南園林的雅緻,精心構建了娛樂休閑、水韻奇石、生態養生、宗教文化、戶外探險五大功能區,是集觀光休閑、餐飲住宿、會議接待於一體的嬉水天堂、避暑勝地。
水簾峽風景區位於濟南歷城區柳埠南部簸箕掌村,景區群山環繞,總面積6000餘畝,距濟南市區約27公里。古齊長城自水簾峽景區蜿蜒而過,濟南第一高峰——海拔976米的雲梯山矗立在景區之內,水簾峽還是濟南峽最深、峰最險的第一大峽谷。
水簾峽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和諧的人文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遊人的青睞,近年來已經成長為濟南市與大明湖、趵突泉等著名景點齊名的一流景點。
水簾峽景區內以水韻觀景區最具吸引力,由水簾泉、水簾洞、青龍潭、塑石瀑布等數十個自然清泉、疊瀑和大規模竹製建築組成,或野趣濃郁,或自然天成、或精緻幽美。小天池邊1000餘平方米的竹製建築不僅可使遊客近距離體會親水、探泉,而且具有南國山野情調與樂趣。
水簾峽景區還地處古代文化地理分界線,登臨山巔、北俯古齊,南瞰古魯,盡可發思古之幽情,念人世之滄桑……
水簾峽作為濟南周邊最後一塊原生態旅遊目的地,以清澈甘洌的泉水,蒼勁挺拔的青松,紋理奇特的花崗岩,造型奇特的奇石,野味十足的的農家宴(以時令山野菜、山果、山菜、山豆腐、山雞為主),帶給遊客意想不到的驚奇與喜悅,為生活在喧囂都市的市民們創造了一個集賞景休閑、探險娛樂、健身養生、療養度假為一體的人間仙境。
『貳』 濟南南部山區哪裡有CS攀岩 野營野炊等好玩的戶外活動
濟南樂沃戶抄外旅遊項目開發有限襲公司是一家從事戶外休閑產業的綜合性公司。公司佔地面積30多畝,擁有全國運營最大的汽車影院,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經營項目涵蓋:自駕游營地、汽車影院、攀岩/速降、真人CS、戶外裝備/自駕游用品的銷售與出租、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車俱樂部、餐飲住宿等。地址:濟南仲宮派出所西60米(65、67、88路公交車仲軍廣場下車)
『叄』 濟南春節習俗(初一到初七的)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