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野炊
A. 各地的民風民俗,謝啦講下
你這個太寬泛了,
問風俗你得看是哪個民族了,不同的民族風俗當然不同了,
但話說話來,全國各地分布著不同的民族,但是每個民族的風俗基本固定的,不會有太大差異!
四川民俗風情簡介 :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免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 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元宵燈會: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舉辦一夜,以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門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場面非常熱鬧,展出的燈具少則數千,多則上萬。過去 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 人次。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
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說是公無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國大夫屈原為國勸主,頃襄王不聽,反聽讒言,被放逐,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 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辭人,將糯米團、雄黃酒投入江中,免被魚吞屍體,以 後成俗。吃粽子,雄黃酒、劃龍船等活動。現在樂山市利用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 將龍舟活動擴展為對外經貿洽談、文化、體育和旅遊活動的國際龍舟會,也是熱鬧非 凡。
中秋團園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賞月,吃月餅等,中國人特別重視 家人團聚,這一天把家人或親屬邀聚一起吃餅、賞月。分散在外地的親人不能團聚的
也長話聯絡祝家人平安。
重陽登高節: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約友登高,或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 陽糕等活動。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 ,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康定轉山會: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 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 歌載舞,通宵達旦。
黃龍廟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 ,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川劇:是流行四川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劇,是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由於它歷史 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劇舞台上 佔有一定位置,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葉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
甘肅民俗風情簡介 :
○姑娘追
在遼闊的阿克塞草原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驃悍的小夥子在前面飛馳,美麗的姑娘揚鞭策馬在後面緊追不舍。這就是哈薩克牧民特有的文化節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薩克語中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青年男女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舉行這項活動時,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發出賽馬邀請,而後兩人雙雙騎馬向指定地點緩步並行。途中小夥子可以向姑娘調笑逗趣,姑娘卻不能生氣。但一到達指定地點,小夥子就迅速舉鞭策馬向回跑。此時,為了「報復」小夥子的戲謔,姑娘亦揚鞭回馬,緊緊追趕小夥子,被追上的小伙要接受姑娘輕輕的鞭打。這種活動,往往會促成青年男女的愛情。
甘肅的哈薩克族是本世紀30年代從新疆遷來的,現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游牧於祁連山下的哈薩克族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風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項饒有風趣的文娛活動。
○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蓮花山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素有「花兒故鄉」之稱。這里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吸引著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萬的男女歌手和群眾。每年從農歷六月初一在蓮花山下的足古川聚會開始,經過游山對歌進入高潮,再轉入王家溝門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別,整整六天五夜。這期間歌手們風餐露宿,相互賽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極一時之盛。
○臨夏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藏傳佛教文化與藏族民間風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區,現為藏傳佛教文化發達,藏族民俗風情濃郁,政治氛圍寬松,交通相對便捷的神秘的旅遊區。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藏區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別,為廣大虔誠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寧瑪派(紅派)、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義思想、學習方法和修持重點。現由格魯派執掌藏區政教大權,尊宗喀巴為開山祖師。教義上大小兼容而以大乘為主,顯、密宗兼備,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古老民族,以游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現以藏傳佛教為主。藏族穿藏袍,住帳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藏族藏傳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為中心,樂善好施。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豪邁粗放,有獨特的歌舞藝術。甘南州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
○曬大佛
「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農區。各地活動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甘肅拉卜楞寺的曬佛活動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上舉行。
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效拉薩祈願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初三晚開始,到十七日至。其間舉行多項法事活動。「曬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稱「亮佛」。拉卜楞寺曬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咯巴,佛像寬12丈,長30丈,將要曬的佛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曬佛台展開後,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贊佛陀功德。整個曬佛活動場面宏大,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隴東的民間藝術
慶陽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由於交通不便,更多的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樸的傳統民間藝術。慶陽民間工藝寶藏極為豐富,有剪紙、刺綉、皮影、石刻、臉譜、蠟雕、草編、粘貼藝術、燈彩、紙扎、民族服飾、藝術壁畫、農民畫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巧奪天工的剪紙、絢麗多彩的刺綉、古拙逼真的雕刻、千姿百態的麵塑並稱慶陽民間藝術四絕。 慶陽剪紙古拙質朴,天然渾厚,圖案繁雜,體現了中華先民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郭沫若贊為"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刺綉朴實敦厚、粗獷寫意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之感,浸透著古樸哲學的神韻。雕刻品種繁多,尤為皮影雕刻、石獸雕刻為最。皮影製作以環縣最佳,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渾然天成。石獸雕刻又名"瑞獸",是先民們把避災降福,鎮邪祈安的圖騰崇拜意念通過雕鑿印入動物形體之中的奇特藝術,以"人面獅子"、"人頭虎"、"獸臉"等面具為主。麵塑起源於犧牲祭祀,以表面捏塑代替動物,表現一種祈福的精神追求。各種飛禽走獸、果品花卉,應有盡有,是大寫意的誇張作品,體現了黃土地人民的粗獷美、廣柔美和渾厚美。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制後,經充氣紮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游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
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浙江民俗風情簡介:
觀湖節: 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
.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
. 軋蠶花: 軋蠶花(軋,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縣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廟會祭拜蠶種的習俗,其中多有民間藝術表演,規模盛大。每年從清明節(俗稱「頭清節」)開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稱「三清明」)結束。 頭清明最熱鬧。除本省蠶民外,更有從江蘇吳江等地,及蘇州和杭州的遊人,紛紛湧向含山,大多是蠶鄉農民,多達七、八萬人。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時化作村...
端午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鄉間稱「彤紅」。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製成艾人孩,懸於床。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後演變成為節日...
清明節: 農事節氣與習俗相融合。舊時,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發簪柳梢,小孩頭上戴柳圈,寓「思青(親) 」意。俗諺「清明戴楊柳,下世有娘舅」。 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多歸里上墳。舊時,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並擔牲禮祭祖,富家還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有的地方行燈會、演「燈頭戲」。祠廟和民家懸燈,稱「燈祭」。燈的花樣紛呈,較佳者有十二月連環走馬燈,較多者為兔燈,意示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以地上的兔燈和「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上燈夜,興吃蘆?]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
春節: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
五泄觀瀑節: 五泄是浙江省省級風景區,景區內主要景點有:五泄、五泄禪寺、七十二峰、三十六坪等。 五泄,即為上下相連的五道瀑布。五道瀑布或水流平緩、或水流飛濺、或排山倒海,各不相同,各有精彩。 每年四、五月份,由於江南雨水充沛,五泄瀑布猶為壯觀。 此間舉行的觀瀑節,讓遊客能強烈感受到五泄的美。...
公祭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成功、計功會稽,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歷來為各界所崇敬。自禹之子啟祭禹開始,祭禹活動歷久不斷,歷朝均有祭祀。秦始皇、康熙、乾隆等帝王還曾親自祭祀。民國二十二年(1933),修復禹廟,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
西瓜燈節: 西瓜是平湖的著名特產,每年6月份都要舉行大型旅遊節慶活動,用九彩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來慶賀西瓜豐。同時在關帝廟商城開展商品交易會,舉辦嘗瓜(西瓜)、游園(莫氏庄園)、登塔(報本塔)、觀畫(陸維釗書畫院)等活動。
南北湖觀光旅遊節乞巧節等
廣西民俗風情簡介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捕魚節
捕魚節
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花山節
花山節,
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裡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祭鼓節
跳花節
二.瑤族
1. 瑤族歌舞
盤王節,又稱跳盤王,相傳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就是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到這個時候,恰巧也是秋天收獲的時節,為紀念祖先和歡慶豐收,瑤家便於這天會聚一堂,舉行「耍歌堂」活動。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將釀米酒拿來招待四方來客。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粟、麥為輔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還按季節採摘竹筍、蘑菇、木耳、香菌等作為菜食。瑤族喜歡自製豆腐,特別是湖南瑤族自製的"豆腐圓",鮮嫩可口,是節日必備佳餚。瑤族製作臘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酢",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亦是瑤族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飲酒用碗不用杯,特別是節日喜慶,終日痛飲。打油茶是瑤族一種飲食風俗。每天清早起來,燒開水後,架上茶鍋,放入一小撮茶葉加油鹽小炒,待茶葉香味撲鼻,沖上開水煮滾,即製成噴香油茶。每逢客至,。凡有賓客臨門,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B. 各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介紹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介紹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介紹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介紹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介紹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介紹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介紹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介紹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介紹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介紹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徳昻族介紹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介紹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介紹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介紹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介紹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介紹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介紹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介紹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介紹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介紹
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介紹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介紹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介紹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介紹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介紹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塔吉克族介紹
有人口3 3 5 3 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這里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塔爾族介紹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參考資料 下面網址 http://ke..com/view/169627.htm
C. 去甘肅旅遊應該知道那些常識
甘肅娛樂指南
甘肅的文化娛樂活動,以蘭州為最。中心廣場是蘭州市內最大的集會場地,群眾自發的集體舞蹈晨練隊伍每天多達數幹人之眾,排列整齊,舞姿統一協調,蔚為大觀。濱河路邊為又一大集體活動場所。白天,離退休人員好在戲園、茶園或棋園中度過休閑時光,中年人好在卡廳或鋼琴酒吧與親朋好友聚會共樂,青年人則對迪斯科和交誼舞廳情有獨鍾。游泳、高爾夫球、保齡球是中青年人都喜愛的健身運動,雙休日外出旅遊已成時尚。
蘭州有各種文化、體育場所供您休閑娛樂。千百年來,蘭州積淀了豐厚的黃河文化和絲路文化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風格。目前,蘭州市已擁有秦劇、隴劇、豫劇、京劇等文藝創作表演團體16個,群眾藝術館2個,劇院14個,各類群眾性文藝團體100多個,各類文娛經營網點3500多個,各類體育場館1000多個。
如有興趣,您可觀看省或蘭州市秦劇團的專業演出。省老幹部活動中心有時也有秦腔演出。金城盆景園內設有茶座,客人可自唱自娛。蘭州的太平鼓舞著名於世,已成為每年春節社火表演和重大節慶活動的重要演出內容,也可一觀。
漂流探險
甘肅已成功地開發了黃河和大夏河漂流軟探險活動項目。漂流工具主要是橡皮艇。
黃河漂流在蘭州分為兩段:河口至大橋段和吳家園至皋蘭縣什川吊橋段。這一項目經甘肅省港監處批准,主要由甘肅中國國際旅行社負責經營,每段漂流需一日時間。甘肅國旅配有高質量的橡皮艇和安全保障人員,沿途漂流有驚無險,兩岸風光獨特,成為理想的黃河旅遊項目。
聯系電話:(0931)8823055(直撥),動8416638轉6761。
大夏河漂流:主要從夏河縣出發,順大夏河依次漂流至完尕、清水、雙城、臨夏到劉家峽,沿途各站可住帳逢,野炊,並參觀旅遊景點和民俗風情。該項目甘肅國際體育旅行社已有過成功的嘗試。
狩獵旅遊
甘肅省現有肅南康隆寺、肅北哈什哈爾和阿克賽哈爾騰三大狩獵場對外開放(詳細信息見各地區信息)。主要狩獵事項為:
1.三個獵場均有適宜在野外旅遊、生活的帳蓬、發電機、食品、醫葯、汽車、馬匹等基本的生活和交通設施。每個獵場每次可接待10多名獵人。外出狩獵主要靠騎馬,輔助以乘車或步行。獵人需要自備防寒服和自己認為必備的葯品;自己辦理攜槍入境手續,攜帶自己狩獵用的獵槍、子彈。
2.最佳狩獵時間為:藏原羚、哦喉羚、藏野羚、野氂牛、暗腹雪雞、蘭馬雞、石雞等動物全年均可;盤羊、岩羊、白唇鹿等以當年9月至來年4月為佳;馬鹿以10月至來年3月為佳。每期狩獵、旅遊約需7-12天即可。
3.狩獵須提前預訂,並辦理手續。適宜的預訂時間,應提前在狩獵期5-10個月前辦理預定手續。若晚於5-10個月或在狩獵季節申請和預訂狩獵,也可獲准。在辦理申請和預定手續時,應按有關規定和要求填寫登記表格,並預付40%的預定押金。
4.如果提前聲明取消狩獵計劃,則要按規定收取一定費用,以補償為其計劃、准備、辦理各種手續、證件和其它准備的費用。自狩獵起程之日起60天前聲明取消的,收500美元/人的取消費;30-50天聲明取消的,收取預訂金的50%作為取消費;30天之內聲明取消的,以全部預訂作為取消費,不退還獵人。
D. 急求!漢中到青海的路線 要能到青海湖的!!!!
漢中-鳳縣-寶雞-天水-蘭州-西寧-青海湖
D1: 9月30日 12:00成都出發,走成棉高速到廣元。廣元下高速,走316國道,晚上住漢中,在漢中逛逛,吃喝FB。 行車:約500KM 路況:先是高速,國道路況良好。
D2: 10月1日 7:00出發,從漢中到鳳縣,路況很好的國道,鳳縣到寶雞翻秦嶺,省道路況非常好,寶雞經天水到西寧一路國道,路況基本等同高速。晚上可宿西寧黃河大廈,房60元/天。在市內逛逛。行車:1000KM 路況非常好。
參考:(D3: 10月2日 上午前往西寧以北40公里處的互助土族自治縣,行程1小時30分,可欣賞到民族歌舞,輪子秋等,也可品嘗到具有當地風味的午餐,總共50元/人。之後返回西寧,到湟中,車程45分鍾。到達塔爾寺(門票15元,寺內沒有統一檢票的地方,而是由各個獨立的小院單獨在票上對應的位置上打孔)。寺門口有很多講解員(60元/次),塔爾寺很大,要花幾個小時才能逛完,下午從湟中返回西寧到青海湖邊。)
D3:10月2日8點,西寧去青海湖,從西寧開車沿青藏公路前行約1個多小時,可以看見青藏公路進藏第一山——日月山,可停車參觀(門票15元),翻過日月山繼續沿青藏公路前進,到黑馬河(回藏混居的小鎮),可在鎮上吃午飯,可以吃到青海湖裡的湟魚。之後,離開青藏公路拐上環青海湖的專用公路,(青海湖門票30元)沿環湖路前行,可以看到一片開闊地,就是碼頭,可前往鳥島(門票38元),晚上可宿帳篷也可住鳥島賓館,帶浴室的雙人房40元/人,還算干凈。旅遊提示:可以自帶食物野炊很有情趣。另外一定要帶上厚衣服,因為高原氣候一日多變,可以看到雪山,而且忽晴忽雨。
D4:10月3日早上起來看青海湖的日出,沿逆時針轉青海湖游覽青海湖,下午返回西寧到蘭州,路程約300公里。逛蘭州。行車5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