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野炊
A. 如何提高山區小學生的寫作技巧
廣西北流市沙垌鎮六琢小學 蒙廷輝 我所教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農村的,他們的家境貧窮,很少接觸報紙、課外讀物,僅僅接觸幾冊課本。因此這些山區孩子的作文能力薄弱,「編」、「抄」、「套」、「假」現象嚴重,歸其原因,跟學生生活閱歷、情感體驗、方法技能等的缺乏有一定的關系,跟教師的不注重培養也有聯系。山區教師語文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對教材的分析上,對作文教學的時間投入相對較少,所以也導致了學生的作文能力相對薄弱。所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增加在作文這一環節上的時間投入,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了刻不容緩的事。現就如何提高山區學生的寫作,略談淺見。 一、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課外,我努力的去尋找發現,開發現行教材中那些為學生津津樂道的材料,同時針對他們的興趣與要求,自選補充材料,使之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質量,又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我努力營造課外閱讀的氛圍;學校的圖書室定時開放,把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課外書籍有學生保管。再次,訂一些貼近他們學校、生活的報紙,讓他們了解外地學生是如何學習生活的;每當學生學有進步或表現突出的,買書獎勵他們;平時加強閱讀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合理的用精讀和泛讀等不同方法,學會積累詞彙豐富語言。天長地久,水到渠成,作文水平就有了提高。 二、增強自信,激發興趣 農村學生大多數生活在農村,或多或少存在有自卑感。他們對城市孩子存有崇拜心理,認為城市孩子見識多,寫出的作文就新鮮有味。針對農村孩子的特點,我在作文之前重點樹立他們的作文自信感。首先我讓他們明白,作文時寫在紙上的人和事,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過的事寫出來,也就是用自己的手寫自己的心。例如:我在教五年級學生習作時,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准備,回憶了解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在想一想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作文課上,我先講了《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的故事,接著又播放《燭光里的媽媽》。一曲母親的贊歌後,我發現這些孩子們的神情變的凝重起來,眼睛紅紅的,早已動起筆來,「沙沙」地寫著…… 是呀!人間處處真情在,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父母,最熟悉不過的也是父母,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猶在心頭。回憶中,他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他們用自己的手寫出了對父母感恩的心,用平實的文字,表達出對父母真摯的情。 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認識能力 生活蘊含著許多素材:山區物產豐富,風景秀麗。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為此,我經常開一些活動:登山、野炊、種花草、保護益鳥等。通過看、聽、想,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去領略大山的滄桑,去體會豐收喜悅。每次作文,我都布置學生的熱愛,調動他們對生活觀察思考的積極性。「處處留心皆文章」引導學生們時刻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學生採集生活之樹上的片片充滿生機的綠葉,選取社會生活潮流中的顆顆閃亮的水珠,不斷從生活中積累材料。如,觀察人物,怎樣的人,外貌特徵如何,語言有什麼特點,動作習慣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給人什麼啟示。把這些寫下來,就能變成作文了。指導學生觀察時,也可以給學生出觀察題,如「我愛秋天」、「爬」、「雨後的景象」、「喜歡的小動物」等,我告訴學生,觀察事物,一定要勤、細,把事物特徵、聲、色、形、味,以及動態,所聞所見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描寫出來。這樣,他們就不愁無語可說、無事可寫,而易於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流瀉於筆端,避免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現象出現,從而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以及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勵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因此,學生拿到作文題後,首先就要學會分析,對事物進行多角度認識,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大膽的想像,讓想像的神馬縱橫馳騁。讓他們學會多想,以求立意上創新。如寫學校旁邊的小溪,我就讓學生到小溪旁、啟發他們從石橋、溪石、鵝卵石、溪水旁等,進行多角度聯想,抓住景物的特徵,運用想像和聯想的方法,把小溪獨具的特色逐一細致地描寫出來;有如,寫到月亮就會從融融的月光聯想到「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等,進而思念台灣的親人,從而抒發自己盼望台灣早日與我們祖國大陸和平的心情。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 只讀不練或練的太少,是寫不出好文章的。每學期除了課本8篇必寫的作文外,我還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認真回憶一周來學習和生活情況,可寫一個人,一個物,一件事,一個場面,也可以把校會、班會內容,好人好事,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聞闡明下來。結合在實際生活中的周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充分合理的發揮想像和聯想,有條理、有重點的進行書面表達。學生持之以恆寫日記、周記、片段,讓他們把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想以及喜怒哀樂寫出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拘形式,自由表達。引導他們多寫、樂寫、會寫,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 六、交流欣賞,體驗成功 當小學生完成了一篇習作後,教師作為組織者要讓學生明白「寫給誰看」,心中要有一定的閱讀對象。因此,我們要重視交流欣賞在習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一些方法,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情感產生碰撞,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牆報,專刊展覽等多種方法將好的作品展覽出去,教師和小學生們共同欣賞他們的作品,讓學生體會習作的成功感和快感。 總之,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還有很多,比如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組織學生觀看有價值的影視,創設生動的寫作情景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
B. 橫排頭風景名勝區的豐源湖
朋友們!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豐源湖吧。
豐源湖是豐收之源。淠河總乾渠清碧的水流,一路歡唱,躍上丘陵高崗,到達六安城東五里墩北面,然後依次通過淠東乾渠、淠河乾渠、瓦東乾渠等渠道,澆灌裕安、金安、壽縣、肥西、肥東、長豐等縣區以及合肥市郊甚至遠達滁州市境內的600多萬畝農田,使得那些乾渴的土地一片青蔥。橫排頭進水閘的閘頂,鐫刻著「豐收之源」四個金色的大學。這是劉伯承元帥1964年5月視察這座樞紐工程時手書的。試想,終生為人民幸福而奔波、操勞的劉伯承元帥,看到碧水長流、稻麥豐收的景象,怎能不高興呢?「豐收之源」,是他對橫排頭樞紐工程的真誠贊美!
豐源湖是生命之泉。淠河的源流有兩支:東支來自霍山,上有大別山的最高峰白馬尖,千山萬壑的水流匯入磨子潭、佛子嶺兩大水庫,然後繼續北流;西支來自金寨,上有大別山的主峰之一天堂寨,千峰萬嶺的水流匯入響洪甸水庫,然後東流。這東西兩源的上游,森林覆蓋率幾近90%,山高林密,繁花似錦,不僅水流清澄,而且含有數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它們匯成豐源湖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環境,樹高林茂,湖水潔凈,魚蝦豐富,鳥類紛飛。豐源湖的水繼續北流、東流,為六安、合肥等大小城鎮提供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清澈、甘甜的豐源湖的水,汩汩地流進我們的每家每戶!
在豐源湖上玩水,是何等瀟灑、飄逸、風光呵!乘上一支沖鋒舟,浮湖馭風,劈波斬浪,剪開萬朵梨花,留下一串歡聲笑語,確是人生一大樂事。讓我們放慢速度,在湖上遨遊一番吧。北望溢流壩,蔥翠山色,映東西長堤;渺渺湖光,漫上下碧洲。溢流壩和土壩之間的分流島為「情人島」,茂林之間築有「搖翠亭」;溢流壩和沖沙閘之間的分流島為「吟水島」,島頭築有「漾清亭」。溢流壩北面的淠河故道,牛羊依依,牧歌陣陣。此處築有「情侶小屋」,並附有野炊設施。在情人島南西的避風大水面上,擬建「水上樂園」;在情人島北面的茂密的樹林間,正建「林中尋趣」、「荷塘釣樂」等休閑設施。溢流壩和土壩所結的千米長堤南北兩邊,生機盎然,韻味無窮。
C.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
彝族的「火把節」
瑤族的「達努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納西族的「火把節」
苗族的「蘆笙節」
京族的「哈節」
毛難族的「廟節」
白族的「三月街」
傣族的「潑水節」
很長,請耐心地看。
彝族的「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火把節」。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白天飲酒慶賀,進行鬥牛、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到晚上舉行篝火晚會,高舉火把遊行。無數火把在田間、山林穿越游動,景色十分壯觀。小夥子們吹起激越的笛子,彈起動聽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們跳起優美歡快的「阿細跳月」舞蹈。「火把節」的源起,傳說是為了紀念一位聰明堅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驅除邪惡、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願望。
瑤族的「達努節」 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廣西都安瑤族人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達努」節。這一天,人人華服艷裝,走村串寨訪親問友,互慶豐收。村村寨寨敲起銅鼓,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達努節」傳說是這樣來的:上古時有個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長大成人之後,祖娘要他們帶著農具和種籽,去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倆開荒種莊稼,但長出來的果實被野豬、地鼠和鳥兒吃光了。兄妹倆向祖娘訴苦。祖娘鼓勵他們不要怕困難,同時給了他們一面銅鼓和一隻貓,要他們再去奮斗。兄妹倆第二次種出的莊稼成熟了,鳥獸又來偷食。兄妹倆敲起銅鼓驚走了鳥獸,放出貓吃盡了地鼠,終於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祖娘,兄妹倆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這天敲著銅鼓去給祖娘祝壽,並祝瑤家年年豐收,人畜兩旺。從而形成了「祖娘節」,又叫「達努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彩旗飄揚,人歡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納西族的「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火把節。相傳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厭倦,想看看人間的生活。打開南天門,只見大地青山綠水,人壽年豐,他非常生氣,命一天將去燒毀人間。天將不忍心毀壞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報人間已經燒毀。謊言被玉皇大帝察覺,就把這員天將殺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從天上滴下來,變成一個娃娃,娃娃哭著說:玉皇大帝今晚要燒毀人間,叫大家快快點燃火把,連燒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過災難。於是家家戶戶三天三夜點燃火把,終於免除了災難。從那以後,為紀念那員天將,就有了火把節。火把節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採摘野花野果,對歌談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夾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婦則准備節日的會餐。天將晚,各家在門前點燃火把。第二天,親朋互相拜訪;已婚婦女回娘家探親;青年男女到野外會餐;成年人則准備比昨晚更長的火把;農民用火把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長又大,裝飾漂亮。家家戶戶用火把將屋前屋後都照遍,把蜘蛛網等不潔之物燒掉,以示驅除邪惡,安定吉祥。之後,人們圍著巨大的火把,通宵達旦地歌舞遊玩。
苗族的「蘆笙節」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蘆笙節」。這幾天,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歡騰喜慶的氣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廣場上圍成一個圓圈,小夥子吹起蘆笙,姑娘們踏著蘆笙的優美旋律,翩翩起舞。蘆笙是苗族人民喜歡的一種樂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蘆笙節是苗族人民在春節之後,春耕之前,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和向對方父母顯示自己才能的時機。節日前,青年們常常把自己心愛的情人向母親和嫂嫂透露。蘆笙節時,母親們通過對青年們的歌舞技藝的現場觀察,品評他們的聰明才智,並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道德品質,勞動好壞,幫助子女選擇好對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於歌舞、道德敗壞、勞動不好的人,是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愛人的。「蘆笙節」期間,還舉行鬥牛、賽馬和籃球比賽等。
京族的「哈節」 「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也就是歌節。它是住在南海北部灣幾十個海島上的京族人民的傳統民族節日。據傳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借傳歌為名,動員大家起來反抗封建統治者。他的歌聲悠揚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後來,人們建了「哈亭」,以唱歌和傳歌的方式紀念和贊美這位歌仙。於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哈節里唱的歌,稱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專人演唱,平時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個,一個男的稱「哈哥」,專司操琴伴奏;兩個女的稱「哈妹」,輪流演唱。歌聲婉轉,琴音柔和,別具一格,饒有風味,歌詞內容多受漢族詩詞歌賦影響,或詠唱傳統故事,或吟誦白居易的《琵琶行》,或敘說歷史人物,或頌揚友誼與愛情,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京族人民很重視「哈節」。每到節日,他們清掃屋院,穿起盛裝,興高采烈地雲集在「哈亭」聽「哈」。
毛難族的「廟節」 廟節是毛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每到廟節,毛難山鄉家家戶戶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飯團,象徵碩果累累,五穀豐登。這一天,男女老少新裝艷服,提著用一種叫「發多」樹葉包著的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去走親訪友,婦女們也歡天喜地帶著兒女回娘家。毛難節的來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風調雨順;二是祭奠傳說中毛難山鄉飼養耕牛和菜牛的創始人——三界公。過節時,各家各戶還要給自己的耕牛吃一團糯米飯和一塊粉蒸肉,表示對牛一年辛苦的慰勞。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觀音節」,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三月街」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成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交易市場,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解放後,三月街已發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榮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的大會,對加強各民族團結、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傣族的「潑水節」 我國傣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傣歷六、七月舉行。節日的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希望把過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災難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原俗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全寨婦女為佛像潑水「洗塵」。然後青年男女潑水為戲,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下午舉行「丟包」,是青年男女藉以求愛的一種活動。在節日里,還舉行公眾放高升、賽龍船活動,使整個潑水節達到高潮。解放後,破除了陳規陋習,增加了健康的內容,如第一天開歡慶大會,各族軍民同賀傣歷佳節,會後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次日各村寨舉行歡快的潑水活動,第三日趕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