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娃娃家
㈠ 在戶外活動中如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社會性是指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會行為准則,以及控制自身行為的心理特徵。幼兒階段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2-4歲是兒童秩序性發展的關鍵期,3-5歲是幼兒自我控制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幼兒同伴交往發展的關鍵期,5歲是幼兒由生理性需要向社會性需要發展的關鍵期。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游戲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我們抓住其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適當的游戲環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能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生性不甘寂寞,愛與同伴遊戲。游戲中有四類孩子:受人尊敬的「人氣王」;順從、隨和的服從人;不受歡迎又受嫌棄的孤立人;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兒童人。游戲能使幼兒擺脫「自我中心」,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因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謙讓、同情、助人、寬容等親社會行為。很多游戲,都需要幼兒合作來完成,如在玩《娃娃家》時,有的當媽媽,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孩子,組成了一家人,在一起快樂的玩耍,這時,另一個孩子也想到娃娃家去玩,只好問他們的「家長」說:「我當你們家的客人行嗎?」得到允許後,於是他們玩起了歡「迎你到我家來做客」的聯合游戲,你給客人倒水,他給客人搬椅子;媽媽、爸爸問寒問暖;我給客人拿書看;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孩子們玩得可高興了。
在建構區,「你搶我的玩具」,「我沒有大插片」,「我想……」孩子間的爭吵時有發生,教師不要只做高高在上的大法官,應去做孩子們的玩伴:「我們一起插個大花籃吧!」「你們兩個剪子包袱錘,誰贏了給誰。」去參觀、郊遊時,鼓勵孩子去問路,提醒孩子注意說話的語氣,讓孩子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交往。在醫院,鼓勵孩子自己與醫生交流,回答醫生的詢問,表述自己的病情;在超市,讓孩子主動與售貨員交往,詢問價格,了解商品等等,誰不喜歡交往,就鼓勵其他孩子主動與他交往,讓他產生安全感,再逐漸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交往,體驗交往的樂趣。讓孩子與玩伴遊戲,與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可以學習大孩子的為人處事方法;與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可以給他一次當哥哥姐姐的機會,讓他學會關心照顧他人,讓孩子體驗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待自己好;攻擊、侵犯別人,別人就不會喜歡自己,促使幼兒重新調整已有的觀念以適應、了解他人的觀點,逐漸學會了各種社會交往技巧,包括合作性與競爭性技巧,形成友愛、合作等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良好發展。
游戲使幼兒學習社會角色,掌握親社會性行為規范
社會猶如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是社會舞台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按照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的選擇,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職位。由於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還無法真正扮演社會角色,參與社會生活,但在社會性教育活動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去讓幼兒模擬社會生活,預演一些角色,使幼兒在扮演中感知社會角色及其規則、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只靠成人的說教效果不會太明顯,而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游戲中懂得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能判斷是非、善惡、美醜、好壞,效果會很明顯。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少能想到主動地去關心別人,只知道別人照顧自己、關心自己是應該的,而在「娃娃家」里,「爸爸」「媽媽」會自覺地關心照顧自己的孩子:給寶寶做飯,送寶寶上幼兒園;寶寶生病了,「爸爸」「媽媽」急得團團轉,一會兒找「大夫」,一會兒摸摸寶寶的頭,一會兒給寶寶倒水、喝葯,還不住地說:「你真勇敢,頭燒得燙手,不哭也不鬧,真是個懂事的乖孩子。」寧寧在發燒痊癒後返園的第一天,媽媽就拉著我的手說:「寧寧生病的時候可乖了,不哭也不鬧,打針時醫生都表揚他懂事、很勇敢,問他怎麼變得這么棒,他說在娃娃家裡都這樣。」在游戲中,幼兒學會了關心、幫助別人,並體驗到幫助、關心別人的快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兒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而大部分幼兒是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然而在游戲中,去「娃娃家」做客,會主動敲門,「小主人」也是熱情款待:你好!請進,請坐,請吃水果;玩具一起玩;不小心碰了頭,都爭著說「對不起,撞疼了吧?」「沒關系,我很勇敢!」客人要走了,會主動說:「謝謝你,我在你家玩得很快樂!再見」,「再見,歡迎你下次再來!」這樣讓孩子體驗到禮貌用語給人帶來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也學會了主動使用禮貌用語。農村的環境所限,孩子的衛生習慣不是很好:大多數孩子不洗手臉,衣服上不是泥,就是污垢,家長農活兒忙,也懶得管。我們通過鏡子游戲,讓孩子在洗手、洗臉、梳頭前後照鏡子觀察自己的變化,還結合兒歌《洗手歌》、詩歌〈〈小朋友愛清潔〉〉、故事〈〈小豬變干凈了〉〉和〈〈我的自畫像〉〉等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