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炊菜飯
Ⅰ 關於雲南保山衣、食、住、行、吃的特色
保山古稱永昌,位於雲南省西部,市府所在地距省會昆明公里,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內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鄰。民間風俗,節日特有一番風味,地方特色更是獨具一色。
永昌鈸舞
保山彝族,分布於瓦房、瓦馬、瓦窯、楊柳及蒲縹、上江、丙麻等鄉寨。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擦大鈸屬彝族傳統舞蹈且帶有武術性質。彝語叫「大鈸聚自得」。流布於瓦房的徐掌、四棵樹、白龍井、梅蘭山、楊柳壩等地方。逢婚喪嫁聚時舉行。參舞者4、6、8、10人不等,女人諱跳,表演者全系男人,器樂有嗩吶、大鈸、小鈸、鐃子、芒、鑼、大鼓、小鼓。演跳時常戴面具或化裝成孫悟空、唐僧、八戒、沙僧,或彝家仙女,或其它形象。大鈸扮演者即領舞者居中主跳,伴奏伴演者環繞周圍,因領者舞姿極為活躍多變,且節奏鮮明,氛圍磅礴,故稱擦大鈸。多採用對跳、串花、蹬腳、蹉腳等藝術套路。代表保山地區參加了昆明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的行進節目表演並獲得表演一等獎、組織一等獎。
德昂族水鼓舞
德昂族在保山市有人口近千人,聚居於潞江壩大溝邊、白寨、芒彥。具有豐富絢麗的傳統文化。水鼓舞是保山德昂族獨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語叫「嗄格楞當」,多系喜慶時舉行。領舞者打著水鼓、大鈸、大芒率眾起舞,水鼓是主要道具,敲打前在鼓身中間一小孔加進約一斤重的清水或水酒,使鼓面濕潤而以鼓皮潮濕而得名,濕潤的水鼓能發出更有特色的音響。水鼓通常重三、四十斤,表演者將水鼓挎於脖頸,身體微彎,以手擊鼓,左手拍打小頭鼓面,右手錘出大頭鼓面。芒鈸配合,舞姿變化,節奏感強。
民間文藝
A、打歌
打歌原來是布朗族、彝族性的民間舞蹈,境內因其佔80%以上漢族同與布朗族、彝族雜居,受之影響,打歌已不僅限於布朗族和彝族,廣大的漢族及其小數民族都已興起打歌,形成各民族統一打歌的歷史習俗。
打歌以蘆笙、三弦、蔑弦(口弦)、笛子為樂器,奏響樂器,打歌開始,特點是粗獷大方、熱情奔放、節奏明快、人數多,少不限,男女老少集體圍場踏跳,步調整齊。打歌我即彝步種類有小平歌、小伴翻、串花歌,心合心想會背(大翻身)小翻身、蒼蠅搓腳,跺腳歌、伴淹歌、母豬吃食、共鼠狼哨蜂子等。打歌中有的表現勞動及生活,有的表現愛情。動作以腳部為多,腳的變化為主,有擰腰、拐膝、擺臂、甩手、送胯、跺腳等。
每場打歌,一圈園場或幾層園場均可,男女各站一排可對插右或混雜,吹蘆笙、笛子、彈三弦者為領頭,邊吹邊彈邊舞,其餘男女徒手隨舞;形式多樣。打歌中,打歌歡跳與男女打歌調對唱同時進行。不會唱調者狂歡舞跳,會唱調男女選准對方成對後進行打歌對唱。唱調時不跳舞,只隨打歌隊伍行走。打歌調一般分盤歌與自由對唱兩類。盤歌是問答式歌詞相對固定,對唱時測驗有問能不能回答如男唱(問):「天有幾寶從何亂,地有幾寶時分明?」女唱(答):「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金。」這類打歌調主要有盤《十二花明》、《二十四花明》、《相桂花名》、《六十甲子》、《盤古分天地》、《湘子盤天河》、《造大船》、《十要名花》等。自由對唱俗稱花花山歌,也叫唱拉愛類打歌調沒有固定歌詞,現唱現編,隨問隨唱,多採用擬人、比喻、誇張手法唱出對方好處,訴說自己的謙虛,如果唱:「你娘生你生在金銀財帛地,我娘生我生在爛地頭草芭蕉林」。
女唱:「金銀財帛朗家有,爛地頭草妹家門」。
打歌多見於農家嫁娶之夜,嫁女(男)家打棚天當晚,娶女學正客天晚上,打歌程序為辦客家晚上撤席後在棚下擺三、四張桌子擺三牲豬頭一套和茶水果品,桌下罩公雞一隻,凡打歌唱調者能堅持到雞鳴時分,主人便宰殺公雞以待打歌人。
打歌的歷史悠久,多流行於建國後至1996年的10年間,「文革「時期被稱為「黃色」而禁止,黨的十三屆三中全後得以恢復,80年代廣為流行,90年後,因其錄相、電視、VCD的普及,打歌有所蕭條。2000年後,新一代年人出來後,打歌熱又有所回升。
B、山歌
山歌在全鄉均為流行,尤以熱帶沿江、河谷地區多而廣。建國初期的許多年輕人,就曾因山歌而私定終身。山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獨唱屬在山野間自我消遣,是最為普遍的山歌形式;對唱慰以謀情說愛,互敘甘苦;群唱慰以共同取樂,合聲對唱情緒旺盛。山歌不拘格調,沒有固定格式,大都以觸景生情,遇事而感而現編現唱,唱詞多以抬愛為主,如「不到茶山就知茶有價,不到妹學就知妹有名」。對唱與打歌調中的花花對歌大體相同。山歌清脆悅耳、聲音高昂,拖音過長,傳聲較遠,唱腔圓潤委婉、明亮清晰、有特殊的顫音和滑音,女聲表現更為明快。
C、民歌
民歌俗稱「小曲」是以七字四句為1首,歌詞相對固定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在全鄉從古至今廣為流傳,既適用於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用白話對說,也可配以歌譜對唱,還可用於山歌和打歌調中。民歌體裁不變,但種類較多,有訴說男女在戀愛,婚姻方面苦衷的婦女歌;有自由戀愛的情歌;有訴說生活艱難困苦的的苦歌;有歌贊共產黨領導下,新生活,新氣象的歡歌;還有失去親人,遭遇禍難的悲歌等。分別例舉一首。頌歌─毛主席,大恩人,一心救我出大坑,領導我們鬧革命,恩情更比海洋深。
婦女歌─桅子開花杷杷長,爹媽嫁我不商量,活人丟進死人坑,還說我的命不強。情歌─臘月甘蔗甜又甜,天天想妹好人情,今天得見妹一眼,不吃茶飯過三天。抬愛─大河水漲河浪沙,挖開河沙種西瓜,西瓜本是紅壤子,小妹卻是粉團花。苦情歌─桃子紅來李子青,解開鈕子難見心,夫妻脾氣合不攏,口吃黃蓮苦在心。
民歌除四句為一首之外,還有多首為一路的系統民歌如《十二月採茶調》、《十二手巾》、《十二月綉香袋》。
D、吹嗩吶
吹嗩吶俗稱吹打。嗩吶一大一小,均為銅制,俗指避邪,大為號,小為打。號分粗細兩節製成,細管可插入粗管內,全長1.6米,掌號(發號)時細管從粗管內拉出。號管無氣孔,音量有高低,通過喇叭口發出音響。打、咀管為木製,喇叭口和打咀均為銅制。木管有音階氣孔,多用稻草或蘆葦做咀哨子。吹打時音色清晰、明快、高昴圓潤。吹奏時能長時期不停斷。
稱之為有內換氣功能。音色不變,氣勢不減,主要是有特殊的換氣技巧。吹打的調名 ,內容豐富,婚嫁喜事有迎客調,候客調,歡樂調調、催人調、過山調、出席調、壓棚調、採茶調、叫客調、磕頭調、隔娘調等。喪事有掩蓋調、懸白調、哭娘調、出殯調、下葬調等。
E、舞獅
獅子分金獅和麻布獅子,舞獅俗稱耍獅子。獅子由頭、身、尾三部分組成。獅頭以膠泥做頭型,用多層紙裱糊,干後脫下紙殼。以做骨架,以顏料彩畫而成,獅身由白布縫制,獅毛獅尾用不 麻或劍麻做成,並染上各種顏色。
獅子常在喪事或慶祝節日要用。舞獅時3至4人舞一架,1人戴喜頭面具,俗稱彌樂佛頭或笑和尚,身穿翻毛皮衣,手持文帚,在獅頭前逗獅子,1個「孫行者」手持蚊帚在獅後獅子。表演程序由掄堂開始,變稱開場,喜頭即誦頌詞,到獅子上場院,表演各種打鬥和戲耍動作,如上板凳、上桌子、綉球等,喜頭和行者表演各種拳術和刀、槍、劍、戟等。
民俗風情
節日有現代節和民間傳統節日兩類。現代節日有1月1日元旦節、3月8日國際婦女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4日青年節、6月1日兒童節、7月1日建黨節、8月1日建軍節、10月1日國慶節。現代節都是世界革命和中國革命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大都在機關、學校流行慶祝,農村則以民間傳統節日為主。民間節日教多,但在境內隆重的習慣性節日只有12個。
春季節日
A、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上一年年終與下一年年始的交替,時間農歷臘月月小29日,月大30,次年正月初一、初二,俗稱大年初一、大年初二。過年習俗是,在年三十需將服裝,初褥等全部清洗完畢,打掃家庭衛生,過年的前一街上街買辦糯米面,紅糖、對聯、年畫、火炮、香錢紙火等年貨。年三十白天宰雞、煮魚、栽香樁、年松、貼對聯、門神、喜神等。下年備一托盤茶、酒、飯、肉等。到山神廟燃放鞭炮、供祭山神(俗稱供山),回來後點燃青香,燒紙火、祭供天井、門神、灶君、家堂等,日落前全家入席吃上一段豐盛的「團圓飯」,吃上全家人聚攏閑談。熬至子時來臨方可入睡。1990年後由於電視普及,大都夜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大清早起來煮湯圓,先進行用湯圓供獻山神七主及家園天地、門道、家堂、祖宗、灶君後電吃湯圓。
大上初二,清晨煮,粑粑絲,(90年代後多為餌絲)先供獻山神,天地家堂,祖宗門道和灶君後吃粑粑絲。有部分居民常用大年初二開財門,退火神,獻龍、以求新年財源,火神避求安全,求水井常年進水。
過年特製糧食主要有用飯米製作的粑粑即可燒食,也可切成絲煮食,有用糯米面製作的湯圓。
新年之際,還有拜年的習俗,如結拜子女給乾爹干媽,新爹親媽拜年,有新婚男女到岳父家族間拜年,國家機關單位還有給退休,職工拜年等。
「拉乾爹」
保山地區許多地方民間流行的一種原始的交誼結友方式,從民俗學的角度看,這種風俗的形成,與社會生產落後以及人們在遇到困難之時渴望能夠得到親情以外的幫助這種「求助心理」有關,故在地廣人息缺醫少葯、民風古樸的山鄉最為多見。 在保山市的瓦窯、瓦馬、瓦房等山鄉,「乾爹」通常有兩種「拉」法,一種是認准目標,協商結親。即山裡娃娃能大跑大走之時,父母便向自家看中的鄰村別寨的相識之人表明心願,若對方同意,便擇一吉日,殺雞煮肉,邀親喚友,磕頭、取名,完成一應「寄名」手續。據說,娃娃「過繼」給乾爹後,一改姓換名,便不是自家兒子了,即便「命」里帶點小災小難什麼的,也就化解開了。
有趣的是另外一種「拉」法——「聽天由命,強拉硬逼」。採用這種法子結親,只能在大年初二至元宵節這段時間進行。想「拉乾爹」的人家往往選個雙日子,由男人帶上公雞、臘肉等食物,天不亮就到村外小橋狹道這樣的行人必經之處橫拉一根細細的白線,然後在其附近埋伏起來:不論是誰,只要經過此地並絆斷了白線,即被認定為是親家了,埋伏者便飛奔而出,拱手作揖,叫一聲「親家」。「天意」難違,通常情況下,來者只能應允,否則是要背罵名的。於是埋鍋造飯,就地野炊。吃飽喝足之後再進村「認門」並舉行拜寄儀式。來者倘是婦女,那她當然是「干媽」;若是未婚男女,那就是「乾哥」、「干姐」、「乾弟」、「乾妹」;倘不巧碰上的是牛呀馬呀羊呀狗呀什麼的家畜,那也「拉」——由其主人代替,履行一切手續和義務,只是取名時必須按絆線動物的稱謂來定,如馬兒、狗兒什麼的。 無論是人有意選擇還是「天命」所定,干親一旦形成,雙方便親如一家,互相照應,年頭節下,亦應時造訪,以手足之情互待,相處好的,甚至情連幾代,傳為佳話。
更為奇妙的是,在騰沖縣的一些山鄉,還有一種「拉」大樹當「乾爹」的習俗,並有許多人自小便拜了某株奇樹古木為「乾爹」的,因為他們的父母相信,古樹參天,根深葉茂,福蔭極廣,一旦拜作「乾爹」,就能保佑娃娃無病無災,長命百歲。特別虔誠者還要請神職人員幫算一算大樹「願不願」收,若「願」,則選一黃道吉日上供焚香,三拜九叩地行過大禮,才算結上了「人樹干親」。末了,還得給孩子取個有枝有葉的名字。由於此俗相沿甚久,故騰沖境內不少知名的古樹——如小西的雷打樹、打苴的大橡樹、和順的「雙杉」、馬站的鵝毛樹、界頭的「銀杏王」等,無不「膝下」攘攘,擁有許許多多在世的或早已離世的「干兒子」、「乾女兒」,而他們當中不少人就叫樹茂、樹榮、樹壽、樹生以及樹美、樹秀、樹芳、樹英這類「萬古常青」的名字。
B、立春節。立春節俗稱打春,是全年24節氣的第一節氣,是新一年春季開始。不論是春節前立春,還是春節後立春,只是立春當天早上,人們習慣與大年初一一樣,煮湯圓,燒煮火供山神,家堂,天地、門道、灶君求各諸神保佑一年平安。
C、元宵節。
無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日,該節在本鄉很少興過,即時興過也並不隆重,僅是在元宵晚上煮湯圓吃而外,並無其它活動
唐以後,由於佛教的傳入和盛行,保山壩緣的山明水秀之處相繼修建了大批禪院佛堂。這些宗教場所,除太保山「寺宇連雲」、蔚為壯觀之外,其餘規模均不甚大,但香火卻都興旺。尤其是各寺院一年一度的廟會,更吸引了眾多信佛的和不信佛的各色人群。保山的廟會有約定俗成的時間規定,也許是因為正月為農閑季節,庄戶人家有空閑且樂於參與的緣故,各寺廟會大多集中在人們需要「逛過」的這些日子舉行。這些廟會雖名目繁多,但總起來看都有個共同的主題:求神拜佛、禳災祈福。這些事情在封建根子較深的舊保山是很有些市場的——即使到了今天,虔誠的善男信女亦大有人在,信仰自由嘛。
當然,有信的,就有不信的和半信不信的,絕大多數趕會者其實更主要的是來逛風景、趕熱鬧的。相傳,正月初一至十五為如來佛執掌天下,人間不分貧富一律平等,因此過年的時候保山人是不興討債要賬的,這對那些家計艱難的人來說無疑是一項很好的「優惠政策」:他們可以暫時拋開債主登門的隱憂,同所有人一樣扶老偕幼悠哉游哉逛廟會。如今,人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逛廟會,也就成了城鄉民眾消閑度假的一種郊遊活動。
保山的廟會五花八門,別有情趣。最盛大的廟會是太保山上玉皇閣、斗姆閣、報恩寺等三十多座寺觀庵館興旺時的西山「聯席會」,一連兩日,香火鼎盛,人潮不息,熱鬧非凡。而今雖廟稀會散,但大年初一、初二登太保山卻成了城鄉居民的一種新俗,算是廟會之「余緒」吧。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祝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庄」,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卧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秋季節日
A、「七月半」送老祖。
每年農歷七月初一至十四、十五為「鬼節」,意為亡故的列祖回家與後人「團聚」,每家每戶於七月初一用一席飯菜和香錢紙火將其從大門外接回到供桌祖宗靈位上進行待供,在每飩吃飯前都要先用菜飯到供桌祖宗信前祭低一番,家人才可以用不著餐。一直堅持到七月半,即七月十四、十五。到七月半亡人老祖又要回陰,各家各戶做粑粑,殺雞煮肉做一飩豐盛的午飯,先隆重地祭獻一番後,將其老祖送出大門外「回家」。
B、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民間傳統的中秋節,中秋,即為每一年仲秋八月的中間。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美好,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聯想到家人的團聚,獨在異鄉為異客,也期望藉助明鏡般的皓月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而人們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
本鄉境過中秋的形式主要有供月亮、吃月餅。八月十五頭一街。人們紛紛上街購買以月餅為主的糖食果品,八月十五晚上,先將月餅等糖食果品擺回堂屋或者客廳,全家人團聚敘情,分享供品。
C、九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原於《易經》「以陽爻為九」,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在本鄉境有紀念意義,但無具體活動內容,在民間僅有「重陽祭谷」之習慣,即到重陽節這天,種糧農家備茶飯,錢紙火,茶酒二氣到莊稼地邊搭一 供桌,擺上供品祭供田公地母二神,以謝二神保護莊稼之意,以求金秋十月順利收谷,此外,人們還將重陽節有雨無雨來預測未來冬季之氣候,「有雨無雨看重陽(九月初九)」,「有雨無雨看重陽,十三(九月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冬季節日
A、十月嘗新節。
進入農歷十月,本鄉境莊稼人糧谷已收獲完畢,歷史上有在十月初十前後嘗新米的風俗,即將新收獲的稻穀曬干碾成米,凈煮一鍋白米飯,有的還將新米舂成白生生的粑粑供獻天地、祖宗、灶君,以慶賀新糧收獲和求望來年再五穀豐登。這一節日多見於改革開放前,如今,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煙、蔗主產區稻穀較少,嘗新節也逐漸淡化。
B、殺年豬。
殺年豬在本鄉境並非傳統節日,但是一種較為普遍,且十分隆重的一種生活習俗。
每年每戶人家都要喂催專用自食的2-3頭肥豬,在秋收結束後入冬季節(大都在冬至節前後)進行宰殺,肉食經各種特殊處理後進行儲藏,以備次年全年食用,在殺豬當天除鄰居互請相幫忙外,客人高興捧場,熱鬧非凡。從一睥一次的熱鬧場面上講,這似乎又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傳統節日。
施甸「年豬飯」邀你天天過大年進入冬季以來,施甸縣家家戶戶便開始為傳統的「年宰」而忙碌,殺年豬在施甸經過幾百年的延續,已慢慢形成了一種風俗,殺年豬的頭數和親戚朋友的多少成了這里的農民群眾好收成的象徵。
衣、食、住、行生活習慣。
布料和著裝
在本鄉雖有部分少數民族,但因漢族影響較大,長期以來,沒有各民族服裝之分,著裝基本統一一致。
A、布料。
舊進以自織土布和進口洋布為主,建國後隨著國家輕工業的發展,開始使用用棉花製作的棉製品,以大白棉布為主,如需要顏色,再進行染色,把棉放入染缸進里煮染,多分為青、蘭、黑、紅色。60年代,布料有了很大發展,市場上開始售賣高質量的卡幾布,北京蘭布等草絨布等。70年代由棉製品開始進化為化學纖維製品,如滌良、滌卡、滌倫等料子布。改革開放後,布料又發展到毛料製品,皮料製品,化學布料幾乎成了「一統天下」。
B、著裝。
著裝出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化異常,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服飾特點。70年代,男性以中山裝為主,女性以姐妹裝為主。80年代後,服裝變化較大,經歷了「大披領」、「小披領」、「大西裝」、「小西裝」、「夾克」、「喇叭褲」、「毛線衣」、「新式中山裝」、「活尚領」、「皮夾克」、「羊毛衫」、「風衣」、「蓮衣裙」、「直桶褲」等現代新型服裝。衣服分上衣(外衣)、棉衣、毛線衣、襯衣、內衣;女性還有胸衣;褲子分外褲、絨褲、內褲。
鞋類的進化更為突出,舊時多以草鞋為主,50-60年代以自做布鞋為主,七十年代流行「噴線底」布鞋。國家塑料工業的發展,八十年代初,流行各種式樣的膠鞋,塑料鞋以及由人造革,豬牛皮製作的皮鞋。90年代後又新產生了底為塑料,用毛線自行用勾針編織的毛線拖鞋,國家生產的塑料拖鞋,涼皮鞋,新型白膠鞋,球鞋等等。
食品及飲飲食習慣
A、食品。
人們食用食品大致分為主食,副食和零食三類。主食又分飯、菜、肉、油、腸、蛋、鹽等,飲以米為主。80年代前稻田較少地區用玉米面製作成面果兒參與大米蒸熟為飯。90年代後開放糧食市場。缺米地區都可買到大米,從歷史食用至今的面果兒告別了它的歷史,食用菜種類繁多,按來源有自種蔬菜、商品菜、自富肉菜、野生菜;按製作成菜有蘿卜干、水豆豉、骨頭 、腌菜等鹹菜,煎菜、炒菜、拌菜、水煮菜、泡菜等。肉以豬肉為主,牲畜及家禽肉為輔,野生動物肉為「山珍」。豬肉分主、兼用油菜籽,核桃等植物油。腸子僅有用豬腸子洗凈後,用豆腐拌豬血、瘦肉加以佑料揣入。涼干後食用,有豆腐腸、香腸兩種以豆腐腸較為普遍。蛋有雞鴨鵝禽,以雞蛋最多,食用有燉、煮、煎、侵等多種方法。
主食日分、晚兩飩正餐,早餐10:00至11:00,晚餐就餐時間為17:00至18:00時,家庭建設用工或農忙時可食3餐。副食原有粑粑、面條、稀飯、涼粉等,後增加了餌絲、方便麵、包子、油條、糖糕等,一般作早點、響午、晚點食用。
零食有松籽、核桃、葵花籽、花生、南瓜籽等堅果也有糖果、水果等。一般在閑談、過節、來客、婚喪、建設等重大事件中食用。
B、煙、酒、茶食用。
本鄉自古就有抽煙習慣。改革開放前煙多為自種土煙,俗稱草煙,取成熟煙葉用 簾子夾緊日光曬干後切成絲,既可將煙裝入土罐燃火吸食,也可用紙將煙絲捲成大小頭點火吸食,還可將煙加上些油切成絨煙絲用水煙果兒和煙筒吸食。1993年後廣泛種植烤煙,土煙終止。70年代末流行「天平」、「紅櫻」、「無咀春城」等;80年代「碧雞」、「重九」、「田七」、「山茶」等;從90年代起「紅河」、「咀春城」、「紅梅」成為大眾化。2005年「咀春城」停產後,改為「紅山茶」、「大豐收」等,高檔香煙「紅塔山」、「紫方雲煙」、「雲煙」、「遠征」精製「紅河」、「熊貓」等。吸煙多為男性,女性零星有之。
飲酒歷史悠久,種類有用甘蔗渣釀制而成的蔗渣酒和用苞谷、大米、小麥等糧食農作物配製的糧食酒;1990年後,蔗渣酒停產,以糧食制酒為主。酒多在用餐時飲用,辦客、會友、喜慶時暢飲。
飲茶習慣源遠流長,既採摘茶樹嫩葉經鍋炒手揉日光曬乾和機器殺青烘乾沸水沖泡既為茶水飲之。傳統泡飲曬青茶,1990年後以飲用烤青茶為主,品牌有「萬興筆毫」、「黑山銀峰」、「叫花茶」、「馨鑫」等。
三、住房習慣
A、房式建築。
本鄉居民居住是典型的單村獨戶,除擺田村大部分,酒房村一部有一院多戶外,全鄉大部分地區為一戶一院,居民房屋分居民住房和生產用房兩個部分。住房包括人住,裝放糧食及各種財產庫房,堂屋、廚房等;生產用房指畜廄農副產品加工,烤房等。多數村寨每戶每院建有房屋4棟,即正房、左廂房和天房、附設房屋有廚房,家富家禽廄舍、烤爐、廁所等。
房式大部為有廈4柱落地,無廈三柱落地木樓瓦蓋,中梁高前後言梁矮,兩面出水的瓦樓房,每棟多為左中右三格,樓上樓下共6間。正房為主房,進順面積大,高於其它房,正房前面為院場。院場左右兩邊為廂房(也稱耳房),與正房對應(院場)下邊為天房。規格為明樓出廈和走京出廈。
B、建房步驟。
建房是每一戶人家耗費人、財、物力最大的一件事,稱為「大興土木」。一棟房子從平基到入宅要經歷三大階段。首先是准備階段,即開山挖地基,取石料砌基石,采木料等。其次是造屋階段,即木料備好後,先選定起工架馬吉日,請木工製作屋架,請鄰居眾產立標、上樑、接著築牆,釘椽蓋瓦等。第三是裝修階段,請木工用方板就新房格心,門面進行細致裝修,造門。最後選一吉日入宅。
保山方言
雲南方言,總體上屬於北方方言。明代的屯田,對雲南漢語方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歷史文化知識逐漸豐富,終於明白,雲南方言的形成,與漢民族的遷徙以及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有密切關系,雲南方言其實就是歷史上的中原漢語方言,研究這些方言詞語,可以解釋許多歷史文化的問題。可惜記錄的一些資料,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大部分喪失,只能將現存的零星記錄,略作整理、解釋,形成本文。
方言中忌諱語的替更語
在方言中,還有一些不願意直接說出來,如尿、屎、死人等。包括直接忌諱的詞語如「虎」、「狼」等。變換一種就法,說得委婉、含蓄些。既不令人恐懼、討厭、難聽又顯得文雅含蓄。如:男女老少在一起,忌說帶生殖器官的粗話。
「懷孕」說成「身子不閑」或者「身不光」,女性「衛生期」說成「月頭月尾」。生第一個孩子去岳母家通信稱「報喜」。「老人死了」說成「老成福」。中青年「死」說成「不在了」。孩子「死」說成「看不大」。兒童「死」說成「夭折」。問那兒有病,說「那裡難在」。「病危」說成「不得啦!」。上廁所大小便,說「走外」。去埋葬人家做客說「燒紙」。外祖去世為外孫除邪說「沖喜」。女兒出嫁時逢衛生期,稱「撞門喜」。搬弄是非、嚼舌頭,愛說別人閑話稱「嘴話多」。女性老人稱兒媳為「姑娘」。「多出禍事」稱「進運不佳」。「火燒房子」稱「走水」。求福除病稱「打保福」。不注意說出忌諱語,稱「說漏(走)嘴」。出門趕馬忌說「豺狼虎豹」。立房子時忌說「倒」。
Ⅱ 我明天想做頓簡單有可口的飯
快餐食譜-港式豬扒飯主
料: 白飯一碗,雞蛋一隻,豬排一塊
所屬菜系: 粵菜
特 色: 好吃易做
材料用量: 白飯一碗,雞蛋一隻,豬排一塊,發好的香菇5朵,玉米粒少許,青椒少許
製作方法:
1.豬排用刀背拍松,撒上鹽,酒少許,用蛋清捏透,並撒上麵包粉待用
2.將雞蛋加酒,鹽打成蛋液,並和白飯一起炒出蛋炒飯.平鋪在盤中央
3.將拍好的豬排炸至兩面金黃並切塊平鋪在蛋炒飯上
4.用小火翻炒玉米粒,青椒及香菇粒並倒入番茄沙司,加鹽,糖少許,再淋上小半杯水,煮大約2分鍾.將煮好的醬汁淋在豬排和飯上就可以了
自製吉野家快餐飯
主料:肥牛肉片,胡蘿卜片,洋蔥片
配料:料酒、白糖、鹽、雞精、蒸魚豉油(或生抽)
製作步驟:
第一步:洋蔥順自然紋理切成粗絲,平鋪鍋底。
第二步:胡蘿卜也切片鋪在上面。
第三步:肥牛適量鋪在上面。
第四步:少量料酒、白糖(如放胡蘿卜糖可少放,也有人推薦日本產的味霖,但我沒用過,個人感覺用糖也挺好吃的)、蒸魚豉油(或生抽)、清水放入一小碗里調勻,倒入鍋內。個人認為水可以少放點,不要多於蒸魚豉油,糖也要少放。
第五步:調料放鍋內,開火,開鍋後小火至少十分鍾,中途可開蓋攪拌幾次,香味將彌漫整個房間。盡量收汁,成品是這樣的。
第六步:白米飯盛在碗中。
最後,肥牛連著湯汁澆在飯上,嘿嘿,成品就是這樣了。
豬油菜飯(上海風味)
「豬油菜飯」是深受江南地區廣大群眾喜歡的大眾化飯食。1915年初,家住上海支新橋附近的一位姓吳的婦女,把江南農村用青菜煮飯的傳統做法,加以改進。送到人力車工人聚集的地方出售,很受歡迎。後來不少店鋪爭相仿製。到解放前夕,上海約有四、五百家店鋪經營豬油菜飯。現將上海福州路「美味齋飯店」豬油菜飯的配料與製作方法介紹如下。
主要原料:大米2.5公斤,新鮮青菜1.5公斤,優質熟豬油500克,鹽35克,味精少許,水適量,肉鹵汁適量。
製作方法:
(1)大米淘凈瀝干,青菜洗凈後切成3厘米的段。
(2)豬油下鍋燒沸後,將青菜一次下鍋,煸炒數分鍾,加入鹽、味精和水,大火燒沸。然後將米下鍋,隨即用飯鏟順著鍋底輕輕攪動;見鍋中的水逐漸減少,翻攪速度隨之加快同時火力減小,勿使粘鍋。待米、水融和後,將飯抹平,用筷子從飯表面戳幾個氣眼直達鍋底,蓋緊蓋,用小火燜約10分鍾即可。
(3)食用時澆上濃稠的鹵汁。
風味特點:大米晶瑩光亮,青菜碧綠,口感香糯味美適口。每250克豬油萊飯比同量大米飯多含480千卡熱量,2克蛋白,24克鈣,6毫克鐵,45毫克磷。同時各種維生素的含量也增加了,尤其是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增加最多。
荷葉飯(廣東風味)
荷葉飯是江南流傳很廣、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美食。據清末《廣東新語》記載:「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日『荷葉飯』。故民謠說:荷葉包飯比花香。」
荷葉飯是夏令食品。盛夏時節,天氣燜熱,人們食慾不振。如果打開一包荷葉飯,荷葉的清香與飯菜的香味一同撲鼻而來,會使食慾頓增。
主要原料:大米500克,植物油75克,雞蛋2個,叉燒肉、瘦豬肉、蝦仁,冬菇適量,醬油、鹽、糖、香料各少許,鮮荷葉2張。
製作方法:(1)將大米放在飯盒中,加500毫升水、25克植物油,用大火蒸熟後,取出晾涼,拌散。
(2)將叉燒肉、瘦豬肉和冬菇切成細末,加醬油,精鹽、糖和香料炒熟;另將雞蛋炒熟切碎,一起混合拌勻。
(3)將拌勻的菜當作餡,分兩份包以米飯,分別用洗凈的新鮮荷葉包好,放入蒸籠內,用旺火蒸20分鍾即成。
中醫認為荷葉味苦、性平,有清熱解暑之功效。荷葉飯不僅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且還有預防中暑的食療作甬。
砂鍋煲臘味飯(上海風味)
臘味飯是廣大群眾喜愛的冬令佳食。我國的雲南火腿、金華火腿、廣式香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臘味。用臘味品同大米製成的飯統稱為臘味飯。這里介紹的砂鍋憑臘味飯是各種臘味飯的佼佼者。
主要原料:粳米750克,臘鴨200克,臘肉、臘腸、鴨肝肫各100克、菜心250克,白醬油25克,鹽5克,熟豬肉75克。
製作方法:(1)將粳米加適量水放入砂鍋中,大火燒沸後,將臘鴨、臘肉、臘腸、鴨肝肫倒入,至水基本收干後,移至小火,燜出香味即可。
(2)從砂鍋中取出臘鴨、臘肉,斬成塊,肝肫切成片。
(3)將炒鍋內加熟豬油(50克)燒熱,放入菜心煸透,加鹽略煸後,裝盤,切好的臘味覆在菜心上。
(4)將飯用熟豬油(25克)拌合後,與臘味、菜心、白醬油一同上桌。
風味特點:原汁原味,甘香油潤,鮮美適口。
什錦炒飯(揚州風味)
這里介紹的什錦炒飯用料考究,方法獨特,富有揚州菜系的特色。
主要原料:上白粳米250克,河蝦仁、豬瘦肉絲各50克熟火腿丁、熟雞肫丁,水發香菇丁、熟筍丁、青豆、紹酒各25克,雞蛋8個,鹽2.5克,味精4克,蔥末15克,熟豬油150克。
製作方法: (1)將粳米放入小盆中,加入適量冷水,上籠蒸熟(飯質稍硬),取出拌散。
(2)青豆用沸水(水中略放一點鹼)焯一下,浸入冷水漂清涼透。雞蛋磕入碗內打散。
(3)炒鍋置旺火上,用豬油滑鍋後,放入熟豬油(75克)改用小火,將雞蛋倒入煸炒。蛋液將干時,投入米飯,繼續煸炒,加入鹽(2克)、味精(2克)、蔥末,炒勻分裝兩盤。
(4)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豬油(75克),先放蝦仁、肉絲煸炒至斷生時,加入火腿丁、雞丁、雞肫丁、香菇丁、筍丁、青豆、鹽(1克)、味精(2克)和紹酒,炒熟起鍋,覆蓋在兩盤蛋炒飯上。
風味特點:飯色鮮艷,紅、黃、綠、白相間,輔料多樣、香氣濃郁、味美適口。
四喜肉萊飯(蘇州風味)
四喜肉菜飯是飯、肉、菜合一,色、香、味俱佳,深受群眾歡迎的美味快餐。
主要原料:(制20份)上白粳米2公斤,青菜1.25公斤,豬薄皮五花肉2.5公斤,白糖100克,鹽27克,醬油280克,紹酒50克,桂皮,八角各10克、蔥、姜各15克,熟豬油225克。
製作方法:(1)粳米淘凈瀝干水分,控8小時備用。青菜除去老葉和萊梗,洗凈後切成2.5厘米長的段,瀝去水分。
(2)鐵鍋中放入熟豬油,用旺火燒至六成熟時,加入青菜翻炒4分鍾左右加鹽25克,水2000毫升。沸後放入粳米,用飯鏟順鍋壁輕輕翻動。隨鍋中水的逐漸減少,翻動速度逐漸加快,火力亦漸減弱。待米、水融和,米粒膨脹,把飯抹平,用筷子從飯上直透鍋底,戳幾個眼,加蓋;見頂出大氣時,改用小火燜 15分鍾左右,即成菜飯。
(3)另將豬肉去毛洗凈,切成5厘米寬的長條,加水1.3升,煮15分鍾,取出晾涼,排切成1.5厘米寬,8厘米長的肉塊。
(4)撇去肉湯浮沫,鍋中留湯750克,再將切好的肉塊倒入,加醬油、桂皮、八角、白糖、蔥、姜、紹酒,燒沸後把肉上下翻動一下,改用小火燜煮,每30分鍾翻動一次,燜約1小時至熟為止,即為「四喜肉」。吃時在每碗菜飯上加一塊四喜肉。
風味特點:蔫色翠綠,飯粒潔白,油潤,香軟,肉色紅潤,酥而不爛,肥而不膩,香鮮可口。此飯營養豐富,老幼皆宜。
炒龍鳳飯(山東風味)
主要原料:(制10份)蒸好的大米飯750克,凈蝦仁100克,雞蛋5個,雞脯肉、葡萄乾各150克,澱粉、紹酒各25克,鹽15克,味精1.5克,蔥油75克,熟豬油250克(約耗50克)。
製作方法:(1)米飯攤在盤內,晾涼。雞蛋全部磕在碗內,潷出一部份蛋清拌蝦仁用,其餘部份打散。雞脯肉片成薄片,切1.5厘米長的絲。凈蝦仁拌雞蛋清和濕澱粉調成糊加鹽。葡萄乾洗凈搌干。
(2)炒鍋置旺火上,加豬油燒至六成熱,將蝦仁倒入劃散,撈出。另用一炒鍋放入蔥油,倒入雞蛋,翻炒撥碎後加入米飯及少量鹽,味精和紹酒,在微火上不斷翻炒。待米飯炒透,加入蝦仁、雞絲、葡萄乾,炒拌均勻,分盛在10個小碗內。
風味特點:米飯油亮,色澤鮮艷,雞脯、蝦仁鮮嫩爽口,葡萄乾甜美。
金銀飯(山東風味)
主要原料:(制5盤)大米飯750克,雞蛋5個,鹽15克,蔥、薑末各3克,豬油150克。
製作方法:(1)米飯撥散晾涼(不能有飯團)。雞蛋磕在碗內打散。
(2)炒鍋內放豬油燒熱,加蔥、薑末炒出香味,投入雞蛋,改用微火,炒散成金黃色小粒,倒入米飯,翻炒拌勻,同時撒上精鹽,炒至米飯熱透即可。
風味特點:雞蛋金黃,飯粒銀白,黃白相間,色香味俱佳。
豬油夾沙八寶飯(宮廷風味)
八寶飯是一種甜食,源於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地區。從元朝開始盛行於全國各地。八寶飯的製作方法很多,如荊州「散會八寶飯」,北京「果脯八寶飯」,蘇州「百果八寶飯」等等。這里介紹的「豬油夾沙八寶飯」曾被列入清宮廷的膳單,相傳為慈禧太後喜歡的膳食之一。
主要原料:糯米500克,蜜棗片、桂圓肉片、紅綠瓜絲條、糖蓮心(半片)、青梅片各10克,小金桔、板油丁各25克,瓜子仁5克,白糖豆沙各150克,豬油50克。
製作方法:(1)將糯米放在容器中,加冷水浸2~3小時,撈出,放入籠屜中(下面墊紗布)攤平,蓋嚴,用旺火蒸20分鍾左右(飯熟)出籠。
(2)米飯倒入瓷盆中,加白糖、豬油拌勻。
(3)大碗一隻,塗上熟豬油(防粘),擺上桂圓肉,蜜棗、紅綠瓜、瓜子仁、糖蓮心及青梅片,呈各種鮮艷美觀的圖樣;然後撬起一部份糯米飯攤開,攤成碗形,中間放入豬油豆沙(拌油丁)攤開;再撬起糯米飯蓋牢、貼光,上屜用旺火蒸透;蒸至油、糖、飯融合在一起後出籠;第二天再上籠蒸透;經過三次復蒸,飯呈紅色時覆在盤中,拿掉扣碗即可食用。
風味特點:圖形美觀,軟粘適口甜而不厭,油而不膩。如澆上用桔子粉(或鮮桔皮丁)加糖、適量水、少量澱粉和香精熬成的桔黃色的稠汁,則更加酸甜可口。
赤豆糯米飯(古典風味)
我國有些地方在舊歷十月初一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名為「吃紅飯」。在日本,赤豆糯米飯稱為赤豆飯,是辦喜事和祝賀生日時的必備飯。在生日那天全家人都要吃「赤豆飯」,以祝賀長壽。
主要原料:糯米,赤小豆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第二天,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鍾,即可食用。
風味特點:赤小豆(又稱紅小豆)屬於豆科。據《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逐津液,利小便,消水通氣而健脾胃。」赤豆糯米飯,飯色紅潤,具有赤豆香氣,營養豐富,有增食慾、強身體之功效。
豆皮飯(香港風味)
主要原料:(製作5份)糯米500克,秈米300克,綠豆200克,雞蛋25個,蔥末、精鹽各25克,熟豬油250克。
製作方法:(1)將綠豆淘凈磨碎,漂去殼衣,用清水浸泡8小時左右(夏天泡6小時左右)。將秈米和糯米也分別浸泡同樣長的時間。然後將秈米和綠豆一起磨成糊漿。
(2)鐵鍋放在小火上,將秈米綠豆糊攤成10張薄皮,泡過的糯米上籠,用旺火蒸熟(未熟前灑冷水一次)取出、晾涼後分成5份。亦將蔥末、鹽、熟豬油分成5份。
(3)鐵鍋放在小火上,放張薄皮,將打入碗內攪勻的5個雞蛋倒在皮上,攤抹均勻,放上蒸飯,撒上精鹽、蔥末,淋上熟豬油(50克),拌勻後,覆蓋1張薄皮,下麵皮子炕黃時,再炕另一面,炕成黃色時,取出裝盤。其餘4份按同樣方法製成。
風味特點:外皮呈黃色微脆;米飯清香,外焦里嫩,別有風味。
滑蛋牛肉飯(廣東風味)
主要原料:嫩牛肉200克,雞蛋8隻,蔥末10克,嫩筋、嫩薑末各少許,豆粉10克,花生油50克,味精少許,白醬油、精鹽適量。煮好的米飯6碗。
製作方法:(1)將牛肉切成橫紋薄片,加嫩筋、嫩薑末及少許清水攪拌;約10分鍾後,加豆粉及白醬油拌勻,炒前加熟花生油少許再次拌勻;雞蛋打入碗內,加鹽、蔥末和味精攪散待用。
(2)炒勺燒熱,倒入花生油,將牛肉以大火溫油翻炒數次起鍋,倒入雞蛋內,攪勻後即倒回炒勺,用大火翻炒數次出鍋,分別倒在6碗米飯上。
風味特點:牛肉爽滑香嫩,是香港居民喜歡食用的廣東風味快餐飯。
咖喱雞飯(廣東風味)
主要原料:洗凈的肥雞1隻(約重750克),洋蔥200克,馬鈴薯、西紅柿各250克,胡蘿卜100克,咖喱粉10克(用二湯匙水調濕),鹽10克,花生油70克,煮好的米飯8大碗。
製作方法:(1)雞肉剁成塊;馬鈴薯去皮,一半切成斜塊,一半切成小薄片;西紅柿用沸水燙後去皮切片,洋蔥、胡蘿卜切小薄片。
(2)炒勺置旺火上,放35克油,燒至八成熱時,下入雞塊,爆透後盛起。
(3)用油炒洋蔥,並加入調和好的咖喱粉,炒片刻後放入雞塊、胡蘿卜、西紅柿和馬鈴薯,拌炒後盛入小鋁鍋內,用文火燉約1小時,加入鹽,再燜30分鍾盛起,分別澆在每碗米飯上。
風味特點:具有咖喱和雞的香味,屬於西餐的一種快餐飯。
羊肉抓飯(新疆風味)
羊肉抓飯是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群眾歡度節日、迎賓待客的傳統飯食。
主要原料:粳米2.5公斤,胡蘿卜2.5公斤,羊油(或素油)500克,羊肉1公斤,葡萄於75克,蔥,鹽適量,味精少許。
製作方法:(1)羊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胡蘿卜切成絲(成丁)。
(2)用旺火起油鍋,待羊油燒到冒煙時,下入羊肉和適量鹽,煸炒透後取出。
(3)將胡蘿卜和適量食鹽下鍋,炒半熟,加蔥、味精、炒勻取出。
(4)鍋內放適量的水,大火燒沸後加入羊肉、胡蘿卜,燒沸後下米,用飯鏟輕攪,待湯收凈後,用筷子在米上扎幾個孔,扣緊鍋蓋,用小火燜熟。食用時將飯盛在盤子里,上面
撒些葡萄乾。
風味特點:米粒晶瑩如珍珠,胡蘿卜紅似瑪瑙,羊肉芳香撲鼻,別具風味。
竹筒飯(傣族風味)
竹筒飯是雲南省傣族群眾最喜愛吃的飯食。江南不少地區盛產竹子,只要沒有苦味的竹子,均可製作筒飯。
主要原料:糯米或大米1公斤,直徑5~10厘米,長30厘米、一端有節、無苦味的新鮮竹筒數根;干凈稻草1把。
製作方法:(1)將米和適量水一起裝入竹筒(不要裝滿),用洗凈的稻草塞住竹筒口。
(2)用樹桿或竹子搭成架,把竹筒直靠架上,將燃料圍住竹筒,燃燒約20分鍾,翻轉竹筒,再烤10多分鍾即熟。
(3)颳去竹筒燒焦的皮層,破開竹筒即可食用。
風味特點:具有翠竹的清香和甜味。特別適合於野外作業、春遊野炊(要注意防火)。
海南香飯(黎族風味)
海南島的黎族群眾在狩獵時愛吃香飯,並常以香飯敬客。香飯的做法與竹筒飯相似,只是配料不同。
主要原料:大米、黑豆、豬肉、鹿肉,蛇肉等適量。
製作方法:(1)取新鮮、無苦味的竹子鋸成竹筒,竹筒的一端要有節。
(2)將米和黑豆洗凈,各種肉切成丁(或片),與適量的水一起裝入竹筒(不要裝滿)。竹筒口用香蕉葉塞緊。
(3)用炭火或柴火烘烤,烘烤時竹筒要經常轉動,待散發出米飯香味時,再用微火烘10分鍾左右即成。
風味特點: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花米飯(苗族風味)
貴州苗族同胞喜吃「花米飯」。逢年過節,婚禮喜慶,小孩滿月都要蒸「花米飯」招待客人。
主要原料:普通糯米適量,黑糯米少量。
製作方法:將普通糯米與黑糯米混合蒸成「糯米飯」(製作方法與一般糯米飯相同)。
風味特點:由於黑白糯米相混合,所以米飯的顏色有黑紫、淡紅、白色等。「花米飯」不僅顏色好看,而且食味可口,又粘又香,並有滋補作用。
黑糯米是貴州省的特產,表面為黑紫色,略有光澤,糯性強。常食黑糯米能補血益氣,補腦健胃,使肌膚細嫩,體質增強,是一種滋補佳品。貴州省山區不少人把黑糯米當作滋補中葯,據說還可以外用接骨生肌。
Ⅲ 在線等 !一碗臘味菜飯的熱量
米飯大概100克有116大卡。看你吃了多少米飯來計算了。
減肥最好不要吃香腸,熱量高,100克是版500多大卡。你計算下你吃了權多少克吧。 吃臘沒有關系,不長胖,可以不計算在內。
想要吃肉還是吃豬肉好點,熱量不算很高,我指的是瘦肉。100克大概有150大卡。跟米飯差不多,但不能多吃。
Ⅳ 武岡師范494視頻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cyMjcxNTQ4/v.swf
湖南省武岡師范,一所近百年老校,由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所創辦,著名詩人艾青曾在校任過教。並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情詩,《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的深沉。
—— —— 2009年494班正式成立——45人——37女——8男————(班主任——李駿)曾副班主任——(堯替據,張平平)語文老師——(李勤敏,尹小娥)數學老師——(李雯花,封軍成)英語老師——(彭謙,許蓓蓓,唐春容)生物老師——(黃鎮洋)化學老師——(李駿)舞蹈老師——(方敏)楹聯老師——(毛立忠)物理老師——(劉建曄)心裡老師——(龍婕,鄧昭瓚,寧喬保)普通話老師——(王其林)地理老師——(李綏武)哲學老師——(戴倫華)體育老師——(梁國元)寫字老師——(鄧順又,李德彪)琴法老師——(劉衛紅,李湘蘭)音樂老師——(張帆,李湘蘭,毛春容)美術老師——(馬文華,蔣雁冰)傳統文化教育老師——(李勤敏,尹小娥)【請允許我用名,冒犯之處請諒解】在這些老師的教誨下,我們班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 ——四九四寄語——李駿撰 —— 寶慶西南,五縣相連。一方英才,聚首師范。四九四班,校之嬌班。不負眾望,全面發展。六部經典,八種品德。六門技藝,用心研習。藝術文化,勤學苦練。德技雙馨,女淑男君。團結一致,和諧成班。只為班榮,勿成班恥。為人寬容,終身益友。戒驕戒韞。積極向上。心懷感恩,圖報方孝。芬芳桃李,勵志師表。
班級曾聯——李駿撰—— 「 崀山 雲山 南山 黃桑 雪峰 名勝爭奇 秀南郡」「 新寧 武岡 城步 綏寧 洞口 驕子和睦 聚武師」
———— 班級活動 ————在班主任及幾名學姐的帶領下,我們去野炊了,自帶菜飯 水 上山。各分四組,自己製做了各組的美菜。
———— 2010年校2屆冬運會 ————我們班榮獲乙組冠軍,其周巍同學連破三項校記錄,為班級爭分。還有楊青松,謝根茂也的幾項冠軍,季軍。當然還有劉豁然,錢瀟芳等同學為班級貢獻分值。當然還有一些同學就不一一列舉了及班上45位全體成員,集體跳繩又獲第一。正是大家的團結一致,所以才有這。。。。
《童話節》
快板詞 竹板敲,竹板響。竹板響來聽我講。。。
晏陽初, 如明珠。武岡師范美名出。。。
優秀班級不勝數,今咱只說494.。。。。
學經典,習技藝。尊師重教時刻記。。。。
共風雨,齊上進。齊心協力有沖勁。有沖勁。。。。
看看我們的帶頭兵,班老大,李駿駿 。
帶領我們先前進,管理班級辦法新。。。。。。
寬容嚴格有愛心,愛護學生說尊敬。。受尊敬。。。。
袁妙君,他真行。班級管理有熱情。
工作學習樣樣精,自考一舉過五門。。。。。。。
錢瀟芳,真是棒。文明禮儀總不忘,拾金不昧好榜樣。。。
羅貞陽平講孝道, 勤儉節約習慣好。。。
詩詩雲輝歌聲秒,文藝晚會少不了。。少不了。。。
我們的班級雖不大,人數不到48.。。。
不是我們說大話,個個都是頂呱呱。。。。
為理想,互勉力。 德才兼備是根基。。為人師表要牢記。。。
齊努力, 學本領。力爭上游做先進。獻身教育為人民。
齊努力,學本領。力爭上游做先進。。獻身教育為人民。。為人民。
Ⅳ 快餐菜單都應該有什麼啊
快餐最好是不用菜單,煮好菜放著,在每個菜邊上標好價,讓客人自己看這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