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燒烤圖
1. 彝族人過年殺幾只豬
漢人怎麼不殺豬,只是漢人太多而已,風俗習慣不經相同,彝族就那麼一片地區,同理一片地區的漢人風俗習慣也都是一樣的。以前人窮的時候,一年吃不上幾次肉,養的豬就等過年吃了,那時候把豬殺了,叫家你人吃個夠呢,我父母那輩每家每戶就是這樣。以前也問了其他朋友以前過年的風俗,有的也是殺豬殺羊殺牛的。但是豬肉不可能那麼快吃完的,吃不完就要壞掉,所以人們就把豬肉腌制起來,北方就是普通的腌制,西南地區的腌制一般都是煙熏,一個目的就是豬肉能吃的很長久。現在呢大部分漢人都生活在城鎮里也不注重殺豬的風俗,畢竟處理吃不完的豬肉還是很費事的。
殺過年豬
彝族人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宰殺過年豬,一般不興殺其他的牲畜。而過年豬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如不帶任何殘疾和缺陷,不用老母豬,不要尾巴短小,總之要形象完美無缺,沒有其他異兆。一個村寨宰殺過年豬在時間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輩分高者先殺豬,輩分低者後殺豬。殺年豬時,要先喝「殺豬酒」,每個參加殺年豬的壯漢都得喝上一口。然後用燒紅了的石塊、金絲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缽中,以純潔的蒸氣進行凈化,以除去年豬身上的所有邪氣,這表示對祖先神靈的誠心敬奉。彝族喜歡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燒肉,因為蕨草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將年豬的毛燒盡並烤黃豬皮後,再用炭灰和水塗抹刮凈,這樣的豬肉沒有水氣,鮮嫩而味美。
燒肉敬祖靈
這才算過年的開始。首先,用年豬各部位有代表性的肉切成塊,在火塘里燒烤,然後盛入木盤中,放上鹽,插上竹簽,中間放上一杯酒,由主人家的男人在內屋的靈台前和屋檐下念經敬奉祖先。燒肉敬祖靈完畢後,先由男主人喝上第一口年酒、吃上第一口年肉,然後由家人一一品嘗。過年豬肉,除第一天晚飯食用部分外,以整體(內臟、眼腳除外)置於內屋靈台上祭祖,三天之內不能隨便翻動。祭祖過後,全家聚在一起開始吃年飯。如果發現鄰居沒宰殺年豬,男主人就在祭祖之後給鄰居送去砣砣肉,並致新年祝福。彝族吃年飯,要體現富有、安樂、庄嚴,既要有規矩、莊重,又要活躍、愉快。
第二天
過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門喝年酒,男人們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彈著月琴、唱著年歌,在這家喝,在那家鬧,製造節日的歡樂氣氛。一直玩鬧到酒足飯飽,甚至酩酊大醉。整個山寨沉浸在新年節日的喜慶中。第三天 過年第三天五更公雞尚未開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舉行送祖靈儀式,彝語叫「阿普波支」。這種儀式,必須在黎明的萬簌俱靜之時,表示對祖先神靈的尊重和祈求子孫後代的安康和睦。送祖靈,要做三塊苦蕎麥餅,在鐵鍋中烙燒。然後在靈台上取下豬舌、豬喉管、部分帶骨肉砍成塊水煮。待熟後,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蕎餅,插上一至三支馬勺,面對靈台念經為祖先神靈送行。念完辭行祝辭後,由全家人共同食用。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後一次年飯。白天,女人和小孩們還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壩舉行「玩年豬尾巴」活動。
2. 彝族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彝族的飲食習慣
在滇西北雲嶺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旅行,看見那身披齊腳際黑色羊毛披氈,頭上包著黑布包頭,額前系著個英雄結的英武男子,必是狩獵深山的彝族獵手。他們肩挎火槍、挎包、水壺,背持弩弓,腰系箭筒,腳扎綁腿,左右各隨兩只機敏的獵犬,儼然一副中世紀騎上的樣子,黑披氈一甩,飛身追擊受傷的野獸,恰似蒼鷹低空盤旋;彎弓一舉,火槍一發,飛鳥走獸,無不被獵獲。彝族男子個個都是優秀的獵手。現在很多動物被列為保護動物,彝族獵手們當然遵守國家的法令,但有時不免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你有膽量和勇氣隨他們踏進深山密林,不但能目睹驚險的圍獵場面,還能品嘗他們充滿山野粗擴情趣的野炊食品,體味我們祖先從飲血茹毛跨進火烤火燒的文明門坎的原始情韻。獵手扛著自己的獵物自豪地走到一個近水避風的地方,放下獵物,像一個鏖戰剛息的戰士,從容地拿出煙荷包和背壺,一面抽旱煙,一面飲酒,進行短暫的休息。之後,便動手收集一些枯葉干技,用匕首在地上挖出一個三四十厘米見方的小坑,並用新扯下來的松毛鋪墊坑內。然後,拿出挎包里的大米,包在手巾里,到溪水中淘洗干凈捆好,放入坑內,再蓋上些松毛,灑上些清水用土封好。坑上堆上枯葉干技,打著火鐮,生起篝火,炊煙裊裊,便開始風餐露宿過夜了。獵犬搖搖尾巴舔舔爪子蹲伏在紅紅的篝火旁,安祥地看著它的主人做飯。獵人用刀砍來一米長短的三根柔韌的新枝條,一端用青藤捆紮好,另一端散開作三腳支架,架在篝火上。隨後,獵手宛如皰丁解牛,用鋒利的匕首剖開獵物,剝皮置地,掏出內臟,下水給立功的獵犬飽食美餐。再把肉分割成塊,抹上鹽巴,掛上三腳支架吱吱地烘烤起來。如果捕獵的是山雞或大鳥,獵人就在其身上糊上稀泥巴再放進火中燒烤。泥巴烤乾成了泥殼,輕輕一磕便粘著羽毛一齊從皮肉上剝落。這時,獵人再操刀剖腹取出內臟,剔毛洗凈後擦上鹽巴,到火上略為烘烤,便有一隻野味十足的烤雞或烤鳥好吃了。三腳架上的肉烤得冒出陣陣的熱氣,滴下噴香的油脂。水壺里的水也咕嚕咕嚕響開了。獵手不緊不慢地取下架上的熟肉切成小塊,再倒出壺里的水泡上一缸子清綠的茶,又扒開火炭,打開封土取出埋在坑裡的手帕包,打開一看,大米已變成清香撲鼻的松毛米飯了。你和他們圍著篝火,享用著這肉香飯美茶可口的野餐,真比進四星級的大飯店吃海參燕窩全席還要快樂,因為這是在大山母親般的懷抱里吃著她為你做的飯菜,捧著它,彷彿嬰兒手中乳。 如果離天黑還早,獵手會有興味做雞肉燜飯請你嘗嘗。他把山雞用火去羽毛,在溪水裡洗凈,剖去內臟,再把浸泡了一陣的大米裝進雞肚子里,加上點鹽巴,然後用野草搓成細繩包紮好,放進做松毛飯的土坑裡。封上作蓋,點燃熊熊髯火,一個多鍾頭後,便有鮮嫩清香的雞肉燜飯好吃了。有時獵手還信手摘下一些草葯放在雞肚子里,那就是獨具品格的雞葯膳了。挎包里若還帶得有家種的包穀、洋芋、西葫蘆,又隨地採到雞 竹筍等山珍,那雞肉燜飯就有各種副料可加,成為什錦雞肉燜飯了。有葷有素,有米有菜,豐富多采,滋味齊備,這樣的野炊上哪裡找得到呢?有幸品上一頓,確乎三生難得。
3. 彝文的,彝族烤肉,怎麼寫
彝文 編輯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明清兩代不少書里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據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後才開始。
中文名 彝文 簡 述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 別 稱 「爨文」、「韙書」 特 徵文字「字如蝌蚪」
目錄
1 簡介
2 形成
3 特徵
4 悠遠歷史
5 音節文字
6 古彝文
簡介編輯
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中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傳統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起源時代久遠,獨具特性且發展完善的傳統文字即彝文。彝丈首先表現於擁有載體形制多種多樣、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文獻。
彝文
彝文
流傳和遺存彝族地區的彝文文獻載體形制主要有岩書、布書、皮書、紙書、瓦書、木犢、竹簡、骨刻、木刻、金石銘刻、印肇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紙書,根據紙質和極少部分所署的抄寫年代,彝文文獻多形成於明、清時代。但不等於說彝文文獻都首撰成書於明、清。除續修的譜牒,部分金石銘刻,以及漢文古籍譯作等彝丈文獻夕卜,絕大部分彝文書籍,特別是彝族畢摩(祭師)傳統用於各種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傳下來的內容與格式,從原非紙張為書寫原料的典籍上,轉而傳抄成紙書,即絕大部分彝文文獻成書年代遠不止於明、清時代。現存彝文文獻,根據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或署有年代可考而較方者,有雲南紅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畫組合畫面中的彝文岩書、西漢時代的雲南昭通彝文銅印(堂琅印)、蜀漢時期的貴州「妥阿哲紀功碑」、南宋開慶己午年(公元1259年1的「攔龍河碑紀」等。
在彝族歷史上,彝文文獻從它產生第口部的那時起,與其緊密伴隨的即是天災人禍的無情摧殘,其中尤烈者為歷來的焚燒,但它畢竟是植根於民族頑強的自我意識之中,終究「野火燒不盡」,在「文革」結束以後,終於得到了人們的公正認識。倖存的彝文產獻,除石刻在貴州境內尚存260多塊、雲南境尚存700多塊外,紙書等類型文獻,國內有關部門及國外英、法、美、德等國收藏的數量,據粗略統計,總計約有一萬二干余冊,據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約五千多冊仍存於彝族民間。
彝文
彝文
彝文文獻以其豐富的內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會的各方面,客觀地反映了彝族社會發展的歷史。由於彝族社會發展史上末曾出現巫史的真正分離,彝文文獻多由彝族巫職畢摩世代抄流傳下來,且多用於巫事。因此,彝文文獻尚處於以原始宗教為主要表徵的多學科融匯於一體,大多沒有形成各具鮮明學科特點的專門著作。綜觀滇、川、黔、桂四省區現存彝文文獻,據其包羅的內容,可歸類分為原始宗教類(此類又可分為祭祖、祭奠、祭神、消災除禍、驅魔送鬼、詛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祭祀神坐圖譜等經書);歷史、譜碟、神話、哲學、倫理、天文律歷、地理、文學、醫葯、農牧生產、軍事、契約、帳簿、通告、譯著、文字等十五大類。
彝文文獻書寫格式為左起直行,多無標點。其文章風格,誠如楊成志先生在《雲南羅羅的巫師及其經書》一文中指出:「羅羅經的語句,多系五言,意義簡朴,音韻自然。且段落分明,毫無錯亂。雖其中有長短句,要之,朗誦起來,也極合著節奏,純是一種方詩詞的上品!……至其字畫的方勁和秀麗,更可做中國文字學家的參考品。擁有誠如上述文獻的彝文,屬音節表意方塊文字,在明、清以來的漢文史志中常被稱為「鑾字」、「題書」、「羅羅文」、「貝瑪文」、「白馬文」、「畢摩文」等。彝文在彝族歷史上曾有過統一或約定俗成的通用時期,但隨著彝語方言、土語的產生及其與日俱增的差異,作為記錄彝語符號的彝丈,亦形成了各具方言、地區特色的多流派,有如戰國時代的漢字六國丈。不同的彝語六大方言相互通話有困難,掌握不同流派的彝文,相互閱讀文獻亦不易。不同方言、地區間彝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使用的單字多少不一。常用字與異寫字區別不一;同意近音的彝文寫法不一;形同音異義不一等。但這些差異畢竟不是不同文字性質上的差異,所以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彝文
彝文
彝文字體書寫規律與漢字相同,但無謂偏旁和部首,唯將書寫的首先著筆的第一筆或第一部分筆劃稱為主筆。彝丈造字是於不同主筆的不同部位分另咖以不同筆畫而形成若干獨具形、音、義的單字,彝文主筆最常見的有二十六種;彝丈有獨體與合體兩種,合體字較少,獨體字則佔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筆體較簡,二至五劃的字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劃以上的字極少;彝文字體富於變化,但有一定的造字規律,首先,彝丈亦如漢字「六書」,有少量的象形、指事、會意及大量的通假字。「通假」不是造字法,是音節表意文字發展到一定的成熟階段,為適應語言的需要出現的用字法。彝丈通假現象普遍,不但「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而且往往「本有其字」卻不辯字義地「依聲託事」。彝文的通假借用,改變了它的表意性,所以嚴格他說,彝文是表意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
4. 涼山彝族燒烤/烤肉哪家好
,改過就是懺悔,謙
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已,要做自己人生的
5. 彝族風火盆燒烤味道怎麼樣好吃嗎
失禮
6. 彝族特色菜名字!做法!圖片!
火燒洋芋
是小涼山彝族農家百吃不厭的一種最常見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數斤,煨苦茶一罐,將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燒熟,即燒即食,人稱「三吹三打」(因洋芋從火中取出後,人們一般都要吹打幾下灶灰,故有此戲稱)又因洋芋物美價廉,既可當飯,又可當菜,可嘗鮮,奕可飽食,所以,無論羅列桌上珍餚或是野飲燒烤,砣砣肉和火燒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離」,成為小涼山彝族飲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產品。
雞豆涼粉
系取自麗江地產的一種雞豆(又名「雞碗豆」)磨面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舊時吏官不知個中就裡,在乾隆《麗江府志》中,曾把這種風味小吃稱作「食黑豆腐」,其實「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涼粉」。在麗江新老城區大街小巷,幾百年業,雞豆涼粉是一種經久不衰的風味小吃,暑吃涼,寒吃熱,涼吃拌以酸醋醬油蔥花蒜沫麻油調料之類,能消暑開胃、止車暈浪;熱吃將涼粉在平底鍋內用香油雙面炸黃、佐以調料,乘熱食之,也可曬干後煎食等。雞豆涼粉雖然其貌不楊,但味道質地卻極其細膩爽滑、適口,是下飯偌酒的一道風味好菜。
苦蕎粑粑
是寧蒗小涼山彝族待客的一道風味飲食。在加工方法上,以火燒、湯煮為傳統風味,火燒者將蕎面和稀如糊後,攤在火炭上燒熟;煮湯者將蕎面做成餅塊放在肉湯中煮熟。正宗燒煮的蕎粑粑,不加任何化學添加劑,由於蕎面產自深山,沒有污染,吃起來基中帶甜、清香宜人,加之基蕎面具有其他主食所沒有的微量元素,所以能清熱,化滯。
豬膘肉
又名「琵琶肉」或「琵琶豬」,是寧蒗瀘沽湖畔和永寧壩摩梭人及普火族特有的一種臘肉製品。其製作方法是:在隆冬季節,將整條肥豬褪毛打整干凈後,以肚皮居中開膛,除去內臟及骨骼,用椒鹽在豬腹內揉搓均勻,然後縫合,置於通風陰涼處用石板壓之,待風干後即成為一頭狀若琵琶的臘豬,可置放數年不壞,即使貓鼠蟲蠅也奈何不得。
三川火腿
產自麗江永勝縣三川壩,是滇西火腿中的名產,雖然名聲沒有宣威火腿大,但品嘗起來味道不在宣威火腿之下,尤其是陳放一二年的「老火腿」三川火腿從殺臘月豬到割腿腌制都有一整套完整工藝,首先,臘月豬以土著黑毛為佳,宰殺之後,用快刀割成邊緣整齊的「琵琶腿」,剔除油膜、擦掉血水,即可炒過的食鹽、料酒加入少許葡萄糖及火硝揉搓,再置入木缸或瓮缸中「蜜腌」數日,再取出敷上綿紙,風干後捂在栗炭灶灰中保存,時間越長、香氣越足、味道越厚。
7. 彝族風火盆燒烤怎麼樣
物美價廉,菜品新鮮。服務周到,態度熱情,干凈衛生,總之去了就曉得了巴適。值得一嘗
8. 西昌彝族烤肉怎麼做的
主料
裡脊肉
200g
輔料
蜜汁烤肉料
20g
花生油
適量
步驟
1.裡脊肉切薄片。
2.烤肉料按比例說明用水融化。
3.肉片放在容器里腌制一個小時。
4.平底鍋燒熱,放少量油,油熱後,平鋪肉片。
5.小火,肉變色後翻面,煎熟即可。
9. 火盆燒烤怎麼樣
火盆燒烤超級好吃,是在我家附近發展起來的。
火盆燒烤應該是冕寧發展起來回的,只是西昌對外知名度高,答甚至高於涼山州,很多人都以為西昌是個地級市。一開始是這邊冬天比較冷,冕寧人喜歡用火盆烤火(取暖),當然不排除其他地方也有這種習慣哈,再加上冕寧人喜歡吃,所以逐步形成了火盆燒烤,即冕寧火盆燒烤。
誰說火盆燒烤就只有小豬兒和小腸,當然火盆燒烤的烤生蚝也是一級棒的,生蚝新鮮,沒有臭味,加上蒜泥,一口氣4個都不成問題。
10. 彝族涼山州自助燒烤怎麼樣
老闆老闆娘人很好,因為我們不太會烤也不知道火候,老闆就來幫忙,還送了回我們飲料答。我不太喜歡吃茄子,但是烤過又塗了料的茄子味道真的很贊!!中翅和烤肉味道都挺不錯的,晚上的話周圍的壞境算是清靜,朋友間聚會倒是很合適,旁邊還有檯球廳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