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晨戶外
Ⅰ 描寫野外的句子有哪些
被昨夜雨水洗禮過的天空似水般的透明,雨絲輕輕漂拂在臉頰,涼風習習,我悠然漫步在郊外的樹林間,放鬆緊張的神經,邁著輕松的步伐,看著一望無垠的綠色棉田在微風吹拂下盪起一層碧波。靜靜得呼吸著這清晨清新的空氣。我感到無比愉快而充滿力氣。
走向自然,走向綠色的田野,享受它獨特的風采。這里雖沒有高山的險峻,卻有厚野的遼闊;雖沒有大海的洶涌,卻有小溪的優雅,雖沒有外界的熱鬧,卻有你所期待的平靜。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到藍天的遂道,白雲的飄逸;小草的翠綠;果菜的芬芳,蝴蝶的阿娜,蜜蜂的辛勤……
Ⅱ 山地野外放養的雞怎麼要他回雞舍
放養土雞需要有良好的生態條件。適合規模放養土雞的地方包括山地、坡地、園地、大田、河湖灘塗和經濟林地等。放養場地必須遠離住宅區、工礦區和主幹公路,環境僻靜、空氣質量好。山地、坡地最好有灌木林、荊棘林和闊葉林等,其坡度不宜過大,以30°左右為佳,附近有未被污染的小溪、池塘等清潔水源。園地要求地勢高燥、避風向陽、無污染和無獸害等,果樹樹齡以3~5年為佳。園地周圍用舊魚網或纖維網隔離,園內要有清潔、充足的飲水。適宜養雞的園地包括竹園、果園、茶園和桑園等。適合養雞的大田有玉米地、高粱地等高稈作物地。
二、放養土雞的管理程序
果園山林養雞一般分為育雛和放養兩個階段。育雛階段一般在室內,飼養4~6周,雛雞脫溫後進入放養階段。土雞進入放養階段前應在放養地建造雞棲息棚舍,雞舍內設置棲架。同時在養殖區以雞舍為中心,向外架設圍網,使雞在圍網范圍內覓食,雞舍放置補飼用具和飲水用具。
三、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一)育雛前的准備工作 (1)制定育雛計劃。包括育雛總數、批數、每批數量、時間、飼料、疫苗、葯品和器具等。(2)雞舍與設備的維修。接雛前兩周,檢修籠具、門窗、供溫設備、照明設備和喂料飲水器具等。(3) 雞舍與設備的消毒。接雛前一周,完成對雞舍、育雛器具的清掃、沖洗和消毒工作,關閉雞舍待用。(4)溫度和飼料。接雛前2天舍內溫度應升至30~32℃。准備足夠的喂料盤或喂料用塑料布、飲水器,備好雛雞專用全價飼料和必需葯品等。(5)育雛方式有籠育、地面育雛、網上育雛和自溫育雛等,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
(二)土雞育雛的技術要點 (1)飲水。准備30℃左右的溫開水,水中加入氟派酸(諾氟沙星)或其他抗菌葯、葡萄糖和電解多維等,雛雞入舍前2~3小時放入雞舍。第1周應堅持飲用5%的糖涼開水。以後可換成自來水或井水。飲水要清潔衛生,飲水器具要每天早晚刷洗1次。(2)開食。雛雞入舍飲水後2小時左右,在塑料布或料盤上撒雛雞專用全價飼料,每2小時撒1次,每次喂量以基本吃完為准。3天後每天喂6~7次,8~21日齡5次,22~56日齡4次。每次喂料應在20~30分鍾內吃完,每天早晨6:00~6:30第一次飼喂,最後一次在夜間10:00~10:30飼喂。白天每次喂八成飽,晚上最後一次喂足。(3)溫度。雛雞體溫調節能力差,需要有較高的環境溫度,必須通過人工加溫來保持適宜的室溫。育雛溫度見表1:
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可分別採取以下保溫方法:一是在北方可採用火炕育雛,在火炕周圍用葦席、木板、紙板等材料製成攔板,將雛雞攔於炕上,炕面鋪2厘米厚的碎草,上罩一層塑料薄膜。二是採用煙道育雛,在育雛室內用磚或土坯搭建一個離地面約25厘米、寬40厘米的煙道。煙道長短依育雛室的大小和育雛數量而定,在煙道上架起若干個長100厘米、寬50厘米、高60厘米的框架,框架外表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塑料布距地面10厘米,構成一個個小型溫室,讓雞在小溫室內活動。三是火爐升溫,可利用鐵制油桶加工而成,並用白鐵皮製成煙筒,一個20~30平方米的育雛室用一個這樣的火爐就夠了,用這種方法育雛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煤氣中毒。四是用紅外線燈育雛,用250瓦紅外線燈2~6盞成組連在一起,上設燈罩懸掛於離地面40~60厘米(室溫低時可降至30~35厘米),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每周將燈升高5~8厘米。以上幾種育雛方式僅供參考。(4)濕度。1~7日齡相對濕度為65%~75%,2周齡以後50%~60%,切忌潮濕。南方空氣濕潤,應通過加強通風、更換墊料來降低濕度。(5)光照。第一周光照時數為23小時,光照強度為40勒克斯;第二周光照時數減為16小時,光照強度為20勒克斯;15日齡後每周減少1~2小時,到16~18周齡每日光照時數保持在9~10小時。(6)通風換氣。在良好的保溫基礎上,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及時通風換氣,標準是人進入雞舍聞不到氨臭味。(7)飼養密度。 網上平養1~2周每平方米40隻,3~4周25隻,5~6周15隻;地面厚墊料平養時酌減。(8)消毒與防疫。做好定期消毒,每周用百毒殺或其它低毒消毒葯帶雞消毒2次;育雛舍門口要設置消毒池,每周更換或添加消毒液;根據所飼養雞種的免疫情況以及當地疾病流行的情況,制訂免疫程序並嚴格執行。
四、土雞放養期的技術要點
(一)放養設施 按前述要求選好場地後,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因陋就簡的原則,搭建永久式或簡易棚舍。棚寬5米,長度依雞群大小而定(每平方米容雞15隻),棚頂中間高1.8~2米,前後牆高1米左右。棚頂上先覆蓋一層油氈,油氈上面覆蓋一層茅草或麥秸,草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防水保溫。棚的四壁用玉米等秸稈編成籬笆牆或用塑料布圍上,塑料布的下面不要固定,炎熱時可掀開1米左右,以利降溫。棚舍南面留幾個可以啟閉的洞口,用於雞只進出。棚舍四周應有排水溝。野外放養,為防止雞受寒、受潮和遭獸害,雞舍內要設棲架,大小應視舍內雞數而定。棲木可用直徑3厘米的圓木,也可用橫斷面為2.5厘米×4厘米的方木,長度根據雞舍大小而定。棲架四角釘木樁或用磚砌,木樁高度為50~70厘米、距牆30厘米,棲木與地面平行釘在木樁上,棲木間距離應不少於30厘米,整個棲架應前低後高。棲架應定期消毒。雞舍內應設有食槽、飲水器等。製作食槽可選用木板、竹子、鍍鋅板或硬質塑料等,槽長1~2米,槽上口寬25厘米,兩壁成直角,壁高15厘米;飲水器可選用槽式、吊塔式等飲水器。
(二)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以每0.067公頃100隻左右為宜,一般夏季30日齡、春季45日齡、寒冬50~60日齡開始放養,公雞放養3個月,體重達到1.5~1.75公斤時上市。母雞可轉到固定雞舍繼續飼養。最佳放養季節為春末夏初,此時,外界氣溫適中,風力不強,能充分利用較長的自然光照,有利於雞的生長發育。若春季放養蛋雞,可保證在當年9~10月份開產,並可緩和冬季市場蛋品供不應求的矛盾,經濟效益較好,產蛋期長達一年左右。其他季節也可養殖,但效益稍差。
(三)放養前的准備工作 (1)消毒。 對雞棚下地面進行平整、夯實,然後噴灑生石灰水等消毒液。(2)鋪墊草。墊草要求無污染、無霉變、松軟、乾燥、吸水力強以及長短適宜,可選擇鋸末、刨花、谷殼和干樹葉等。(3)准備飼槽及飲水器。每100隻雞需要一個8公斤的塑料飲水器。飼槽按每隻雞3厘米採食寬度設置,也可選擇塑料料桶。(4)淘汰殘次雞。對擬上山的雞進行篩選,淘汰有病、殘疾和體弱雞只。(5)准備飼料。開始放養的一段時間內,雞仍以採食飼料為主,以後逐步轉為以覓食為主,所以應備足飼料。
(四)放養訓導 雛雞脫溫後方可進入放養階段。為盡早讓小雞養成在果園山林覓食的習慣,從小雞轉入山林開始,每天早晨至少由兩人配合,進行引導訓練。常常是一人在前吹哨開道並拋撒飼料,讓雞跟隨哄搶,另一人在後用竹桿驅趕,直到雞全部進入果園山林。為強化效果,每天中午還可在林中吹哨補飼一次,同時堅持及時趕出提前歸舍的雞,並控制雞群活動范圍,直到傍晚再用同樣方法進行歸舍訓練。如此反復訓練5~7天,雞群就會建立起"吹哨,採食"的條件反射,以後只要吹哨即可召喚雞群採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五)放養土雞的注意事項 (1)嚴防獸害。野外養雞要注意預防老鼠、黃鼠狼、狐狸、鷹和蛇等天敵的侵襲,雞舍不能過於簡陋,應及時堵塞牆體上的大小洞口,雞舍門窗用鐵絲網或尼龍網攔好。同時要加強值班和巡查,檢查放牧場地獸類出沒情況。(2)避免應激。 開始放養時,時間宜短、路宜近,以後慢慢延長。放牧的最初幾天,為了減少因轉群、脫溫等引起的應激,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維生素C或復合維生素等。放養時不要讓狗及其他獸類突然接近雞群,以防驚嚇。(3)防疫和消毒。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並按免疫程序做好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炎等重要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定期對雞舍和放牧場地消毒,對放牧場地實行劃片輪牧。野外養雞3年後應換一個場地,以便給牧場一個自然凈化的機會。(4)加強巡邏和觀察。放養時發現行動落伍、獨處一偶和精神萎靡的病弱雞,及時隔離觀察和治療。雞只傍晚回舍後要清點數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查明原因和採取有效措施。(5)加強管理。在放牧場地中每隔一段距離放1個飲水器,使雞有充足飲水。放養期間,應遵循"早宜少、晚適量"的補飼原則,同時考慮幼齡小雞覓食能力差的特點,酌情補料。放養規模以每群1 500隻為宜,規模太大不便管理,規模太小則效益太低。母雞開產前應先做好驅蟲和預防接種,再回到固定雞舍准備產蛋。密切注意天氣變化,遇有天氣突變,下雨、下雪或起風前,應及時將雞趕回雞舍,以防風寒感冒;天氣炎熱時應早晚多放,中午在樹蔭下休息或趕回雞舍,不可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防止中暑。(6)放養蛋雞應注意補充光照。蛋雞自第19周開始增加光照時數。產蛋雞每天必須達到14~16小時的光照,若不足14小時,天亮前應提早開燈至天亮後關燈。
(六)放養雞的補飼 (1)補飼飼料由玉米、食鹽和昆蟲等組成,補飼多少應根據野生飼料資源的多少而定。早晨少喂,晚上喂飽,中午酌情補喂,晚上最好補喂一些配合飼料。(2)傍晚補飼期間,可在雞舍周圍安裝幾盞照明電燈或能誘蟲的黑光燈,這樣昆蟲就會從四面八方飛到燈下,被等候在燈下的雞群當作夜餐吃掉,雞吃飽之後,將燈關閉。(3)為了節約飼料開支,解決蛋白質飼料的不足,可人工培育黃粉蟲、蚯蚓、蠅蛆和地鱉蟲等喂雞,育蟲原料來源廣、成本低,培育方法簡便
Ⅲ 想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具體應該怎麼做
1、體能儲備,簡單易行就數跑步,提高心肺功能、腿部力量等;
2、裝備儲備,回帳篷、睡袋、沖答鋒衣褲、登山鞋、包,速乾衣、登山杖、護膝等;
3、知識儲備,可以閱讀一些介紹戶外知識方面的書籍、文章,比如一些緊急情況的應對、地理、氣候等常識;
4、經驗儲備,要先易後難,先輕裝後重裝,行程先短後長,最好先參加有組織的戶外活動,在領隊帶領下更安全,畢竟戶外充滿危險,只有通過不斷實踐積累才能成為有一定能力的高手。
Ⅳ 又有6人溺水,不管是戶外還是泳池,都致命
7月13日下午,四川來渝打工的彭海和幾位工友,去重慶一個水世界游泳,彭海的家人和工友不敢相信,水性不錯的彭海,竟然會在水深約1米6到1米5左右的造浪池裡溺水。據說,當時造浪池裡水勢平穩,周圍人雖有點多,但並不是很擁擠,岸邊還有好幾位救生員在巡查。
從監控上看,彭海游泳過程中,身體突然不適,他開始掙扎,還抓住了旁邊一位游泳者的游泳圈。可隨後,他卻無力抓住游泳圈,也沒有來得及呼救,在水面掙扎了幾下後,慢慢沉了下去。整個過程,不僅周圍的游泳者沒有注意到,岸邊的幾位救生員,也沒有察覺到異常……
灞河支流河道內兩男子溺亡
就在7月20日同一天,西安灞河邊也發生一起類似的悲劇。當晚8點20分,西安藍天救援隊又接到求助電話稱,西安市灞橋區富力白鷺灣灞柳二路南,有兩人溺水,救援隊員立即趕往現場。
到場後的救援人員得知,兩名溺水者均為30歲左右的男子。據一名同行男子稱,當天他們十幾人相約一起在灞河邊戲水納涼,出事時是當天晚上7點多,當時天還沒黑。據該男子說,出事的兩名男子,當時在距離岸邊10米左右的區域玩水,後來好像突然沉入水中發生溺水。
「等我看見的時候,一個人已經沉下去了,另一個半個頭還在外面。」第一時間施救的一名男子回憶道,他游到出事的兩人身邊時,先拽住露出半個腦袋的男子,但由於已經沉入水中的另一名男子抓著他的腳,他在水中費了很大勁,也沒將其救出水。而施救中由於水流湍急,當時他已出現體力不支,如不盡快靠岸,自己也很可能出現危險。萬般無奈,施救男子只得返回岸邊,眼睜睜看著兩名同伴漸漸沉入水中。在向及時趕到的救援隊員指明兩名同伴的落水地點後,該男子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痛苦地蹲在一邊。記者從救援人員處了解到,兩名男子出現溺水的地方,雖然在灞橋區富力白鷺灣灞柳二路,但他們當時尋找時,卻費了很大勁。
「我們往路南步行了10分鍾左右,經過兩處沒有路的蘆葦盪,才找到了出事的這一灘河水。在這么隱蔽的地方游野泳,可見其危險程度。」藍天救援隊一名參與打撈工作的隊員說:「這里河水流速比較快,從河邊到男子溺水的河道底部有很大的落差,可以說,他們是沿著河岸70公分左右深的區域,直接掉入了4米左右深的水坑中。」
據了解,兩名溺水的男子中,一人剛剛學會游泳。現場同行者猜測,可能是他突然掉入深水區域,緊張過度造成的溺亡。救援人員使用專業打撈工具,直到昨日凌晨3時許,才將兩名溺水男子相繼找到。
Ⅳ 如何消滅野外水老鼠
一、水泥滅鼠:將大米、玉米、麵粉等食品炒熟,放少許食用油,然後拌入干水泥,放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老鼠食後,水泥在腸道內吸收水分而凝固,使老鼠腹脹而死。
二、柴油滅鼠:把黃油、機油、柴油拌勻,投放在鼠洞周圍。老鼠粘上油,易粘塵土,使老鼠感到不舒服,用嘴去舔,柴油隨消化道進入腸胃後,腐蝕腸胃致死。
三、氨水滅鼠:用氨水1-1.5千克,灌入老鼠洞內,立即堵住洞口,其氣味可將老鼠熏死。用氨水毒殺過老鼠的鼠洞,一年內老鼠不敢入內。
四、石灰滅鼠:把石灰塞進鼠洞,再灌入少量水,待洞口冒熱氣時,立即用濕泥土將洞口封死。生石灰和水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熱量可將老鼠悶死在洞內。
五、漂白粉滅鼠:發現鼠洞後,封死後洞,從前洞投入20克漂白粉,再往洞內灌入適量水,迅速封嚴洞口,漂白粉遇水產生氯氣,會把老鼠毒死在洞內。
六、甲胺磷滅鼠:用25克甲胺磷拌和0.5-1千克大米或大豆、小麥等糧食,5分鍾後,待糧食汲足了葯液,分撒於田間或老鼠出沒的地方。因甲胺磷的氣味與干蘿卜片類似,老鼠喜愛吃,毒殺效果好,但此葯不宜放在家庭內和畜禽來往之處,以免發生毒害。 如果不知道老鼠吃了老鼠葯後死哪
還有一絕招:老鼠的智商很高相當八歲的兒童,一種方法滅鼠後,第二次很難滅到,最好的方法是先捉到一隻老鼠,往老鼠的肛門里塞進兩粒黃豆,再把肛門縫上,黃豆就會在老鼠的肚子你膨脹,老鼠脹痛難忍就會去咬其他老鼠,老鼠就會自相殘殺,以鼠治鼠是最好的方法。 超市或小商品市場有一種稱為粘鼠膠,也有稱為粘鼠板的。買來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板上灑些鼠食,老鼠聞到味道前來,只要一接觸就無法脫離,越掙扎粘得越牢。使用一次就換,不留痕跡和氣味,大小老鼠都能捉,再狡猾的鼠精也不得不就範。
我家用了幾種方法都不見效,最後就是這樣解決的,您不妨試試。
方法一:乒乓球+瓷碗 市民劉先生說:一個瓷碗加一隻乒乓球就可以滅鼠,這個方法成功的關鍵在於誘餌要選得好,碗要擺放得巧。首先,誘餌不能用易碎的餅干,要用硬一點的燒餅,或者老油條也行。掰下一小塊,壓在乒乓球和地面的接觸點的位置,露出一段。接下來,再把碗的邊沿輕輕扣在乒乓球上,誘餌露出的一端朝向碗內。 碗的擺放很講究,一定要掉不下,輕輕一碰碗就能扣住球才行。老鼠要想吃到東西就必須鑽到碗里,它的鼻子只要一碰誘餌,碗就立即把它蓋住了。發現碗扣下來了,先不要掀開,把碗在地面上來回拖幾下或者快速晃動,如果有老鼠在裡面,它的尾巴就會露出來。劉先生說他用這種辦法百發百中,曾經一天捕獲到7隻老鼠。
方法二:粘鼠板 李先生介紹說他曾經使用過一種專門用來滅鼠的膠木板,材料跟有機玻璃差不多。用的時候將膠木板的兩頁分開,木板中間有現成的誘餌,把它放置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老鼠一踩上去就被粘住了。 一般的老鼠夾子夾住過一次老鼠,總是弄得血肉模糊的,這種膠木板可以循環使用。 其實,這種膠木板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粘鼠板」 白女士提出了一個先進的滅鼠方法———老鼠房滅鼠。 據她介紹,她的工廠為了滅鼠,特意從日本帶回來了一個滅鼠用的老鼠房。房子不是很大,成三角形,大約可以裝三到四隻老鼠。房子里塗上引誘劑,可以散發出老鼠很愛吃的一種花生味道吸引老鼠,同時在房子裡面還塗上一種粘力很強的膠,老鼠順著氣味,就會進入房子,只要老鼠一進屋,就會被粘在上面,而且它越掙扎粘得越牢固,最後老鼠就會被餓死。 她說現在這種滅鼠房在國內還不多見,如果需要的話,她可以幫助聯系。 獻策最新奇的是一位鄧先生,據他說,他曾在一篇報道中看到,新疆一些人飽受鼠害的折磨,為了滅鼠,他們抓到老鼠後,用黃豆堵住老鼠的肛門,然後給它喂一些很鹹的食品,讓它們吃完後大量地喝水,老鼠一邊憋得難受,一邊堵得難受。發瘋的老鼠回到洞里自相殘殺,咬死咬傷同伴無數。這樣既可以減輕人力、物力的損耗,又可以滅鼠,一舉兩得。 有的讀者說,可以用「電貓」,就是在老鼠洞的周圍布置下類似電網的東西,只要老鼠一出來保准把它電死。 此外,還有讀者提議用水灌、下葯等方法。
Ⅵ 仿寫大雁營宿在傍晚的蘆葦林,白鷺起飛在清晨的小河汊,斗笠下做一個無邊無際的夢,我的世界很小又很大。
1.對離開家抄鄉所產生的膽怯。 2.把葦盪比作「綠色的浪潮」「萬重大山」實則反襯出杜小康的恐懼。3.公鴨的成長也暗示著杜小康的成長,公鴨變得漂亮也暗示著杜小康的前方變好。4.生活的磨難和勞動後的果實令他表現出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 (>﹏<) 是自己做的,但應該差差不多!~
Ⅶ 野外生存 吃什麼
去看荒島求生~~
Ⅷ 野外求生的事例【要有人的名字,關於野外生存】
回答一:
記得當年「中日少年內蒙古夏令營活動」嗎?
日本少年生活條件明顯優於中國少年,但中國少年的野外生存能力卻明顯不及日本少年。其弊端是中日兩國的教育模式不同。因為日本注重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中國注重培養孩子守紀律能力。
補充:我沒有崇尚日本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
回答二:
一、什麼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即人在食宿無著的山野叢林中求生。 一些世界著名小說,如英國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科特。奧代爾的《海島孤女》、法國儒勒。凡爾納的《神秘島》、美國傑史。倫敦的《熱愛生命》等,書中的主人公失落在沒有人煙的荒野上,食宿無著,但他們以豐富的野外生存知識和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擺脫了困境。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真實的事例: 1971年聖誕節的前夕,一架美國洛克希德飛機在秘魯上空失事,乘客中只有一位十六歲的德國姑娘朱利安妮活了下來。朱利安妮遇難之後,孤身一人失落在茫茫的熱帶叢林中。由於朱利安妮在十四至十五歲時,曾和父母同住在南美一個研究站里,在那兩年中,學到許多如何在熱帶叢林里求生的寶貴知識:她知道森林中哪些野果可食哪些是有毒的;知道那裡的蜘蛛、蒼蠅、蚊子和螞蟻非常多,對人來說都和美洲虎一樣危險;還知道能夠逃生的辦法就是找到一條河,順著河流便可以到達安全地帶。朱利安妮全部的食品就是一袋餅乾和一塊被雨淋濕了的聖誕節蛋糕。她在許多人喪生的熱帶叢林中奇跡般地度過十天,在叢林中跋涉了25公里,終於活了下來。 1973年,菲律賓警察部隊得到當地農民的報告,在盧邦島發現了兩個舊日本軍人在山崗上燒稻草。菲律賓警察部隊索特上士等三人連忙趕到現場,山崗上的兩個日本軍人立即舉槍射擊。在對射中,一名日本軍人被擊斃,另一名逃入密林中。 後經查明,被警察擊斃的是一等兵小冢金七,而跑掉的是少尉小野田寬郎。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扔下,奉命潛伏(自稱是沒有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竟在異國的山林荒野中秘密的生活了二十八年。據說小野田之所以能夠在山林里象原始人一樣長期生存下來,是因為曾在日本陸軍中野偵察學校受過有關的訓練。還有消息說,目前在南太平洋的巴納島仍有遺留下來的舊日本軍人活動的遺跡。 1980年,我國科考隊在新疆羅布泊沙漠地帶進行科學考察。其中有的同志懂得哪些生物是可食的,哪些是不可食甚至是有毒的,因而他們在食物、飲水缺乏的艱苦環境中,會捕捉晰蜴,剝皮而生吞其肉,吃蛇,飲野駱駝奶,還用梭梭(一種沙漠植物)的根莖和蘆葦根來充飢。他們「茹毛飲血」,與大自然搏鬥,表現了頑強的生存能力。 這些活生生的事例,說明了人們掌握野外生存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野外生存在作戰中的意義深入敵後作戰的偵察兵、游擊隊和空降兵、海軍陸戰隊,以及在戰斗中與部隊失去聯系的戰士和失事的空勤人員,在孤立無援的敵後或生疏的荒野叢林和孤島上,在食品斷絕的情況下,如何生存下去?野外生存所包括的知識非常廣泛,總的來說是:判定方位、迷途的處置;獵捕動物和採食野生植物充飢;就地取材,構築簡易的露營遮棚;識別利用草葯救治傷病等。概括起來,即走、吃、住、自救四項。這是偵察兵、特種部隊及空勤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敵後游擊戰將佔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於無固定後方、無固定後勤保障的敵後游擊隊來說,掌握野外生存的本領,堅持作戰,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革命戰爭中,由於敵強我弱,我軍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追堵截下,糧食補給困難,甚至斷絕。我廣大作戰員經常不得不依靠採食野菜、野果充飢。長征經過草地時,紅軍戰士曾用縫衣服的針線製成魚鉤釣魚。敬愛的朱德總司令不顧生命危險,親自嘗試野菜是否有毒。老一輩革命軍人,在這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樹立了艱苦奮斗的光輝榜樣。陳毅元帥在《贛南遊擊詞》中對我軍這種艱苦卓絕的野營戰斗生活作了生動的描述:「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解放以後,新一代革命戰士發揚老一輩軍人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廣西邊防某團觀察所的十三名偵察兵、通信兵、炮兵,吃野菜,用雨布接露水,堅持七晝夜,取得了指示炮兵摧毀敵九個目標,殺傷敵大量有生力量的顯著戰績。在戰斗中還有一些負傷掉隊的戰士,他們靠吃魚腥草、稔子等野菜、野果,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和頑強的毅力返回戰友們的身邊。我們的戰士,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無論是深入敵後遂行偵察作戰任務,還是戰斗中與部隊失散,或是由於海、空事故而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都應當發揚我軍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堅定必勝信念,克服孤獨、恐懼、飢餓、疲勞、傷痛等一切困難,不但與敵人斗,還要與大自然搏鬥,並且要戰而勝之,這才無愧於革命軍人這一光榮稱號。三、外軍的野外生存訓練在越南戰爭期間,一些美軍飛行員跳傘落到叢林中,因缺乏生存知識而喪生。因而美軍於1965年把野外生存列為正式訓練科目,並在菲律賓的呂宋島、巴拿馬等美國空軍基地設立熱帶生存訓練學校,在美國的阿拉斯加空軍基地還設有專門訓練寒區求生的極地訓練學校。學校請當地的土著人(如印地安人)指導學員掌握各種條件下的吃、住、自救等方面的生存技能。美軍的生存訓練分為室內教學與野外實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室內教學:講授有關野外吃、住、自救等方面的知識,並放映關於山野叢林地生活的電影、幻燈來介紹作戰區域的地理環境,以及各種可能遇到的動、植物。室內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員了解野外生存的知識並消除恐懼心理。第二階段,野外實踐:受訓學員將室內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在食品斷絕的情況下,訓練學員利用簡便器材獵捕野兔、野豬、蛇;用肩章、領章、針、骨頭做成魚鉤來釣魚;採食野果、野菜;以及「鑽木取火」和利用竹筒作飯等應急條件下就地取食的技能。還要學會就地取材搭設臨時的棚帳和床鋪,以及利用野生葯用植物醫治傷病等。日本航空自衛隊很重視訓練飛行員在跳傘或迫降到海上後如何脫險和生存。內容包括:室內教學、地面訓練和海上實習。地面訓練有:海上一般生存方法,救生衣和各種救生艇的使用,應急處置法,信號的使用,海上可食動、植物及防鯊魚等危險魚類的一般知識,耐水服的正確使用,創傷、暈船、溺水等救急處置。海上實習有:學會穿戴救生衣、鞋、飛行服游泳,落水後因強風而被傘拖拉時的解脫方法等。 目前,一些國家的軍隊十分重視野外生存訓練。1982年4月的英阿馬島戰爭中,甚至連臨時隨軍采訪的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也要接受野外生存的速成訓練。以使這些非軍人能迅速地適應艱苦的戰場環境。這些記者在報道中寫道:「應當迅速掌握原始的求生技能,例如這會隨時保留一雙乾燥的襪子,並且把潮濕的襪子拴在褲子裡面,或者在夜間把它們放在腿襠里,到早晨就幹了。」 野外生存更為各國特種部隊所注重,如美國「綠色貝雷帽」部隊的士兵,在掌握了軍用車輛的駕駛、徒手格鬥、夜間跳傘、海上和山地滲透等特種部隊作戰技能後,在最後的綜合訓練中還要求士兵能在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的情況下通過野外生存的考驗。士兵不帶地圖、食品和飲用水進入生疏的熱帶叢林,向指定的目標行進。途中,隊員只能捕食蛇獸充飢,採掘植物的根莖,吃其汗解渴。而教官則作為假設敵預先設伏,頻頻發起偷襲,凡疏於戒備當了俘虜的,就要從特種部隊中淘汰。 蘇軍總參謀部情報部直接指揮的特種部隊,他們除了進行搜集情報和搞破壞活動的訓練外,為了適應敵後派遣任務的需要,還要學習單兵或以小組形式的野外生存技能和如何應付盤問。 英阿戰爭中,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登陸作戰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特別舟艇勤務突擊隊」(SBS),在和平時期訓練中,經常攜帶防雨斗篷、匕首、手槍、繩索、釣魚的鉤和線、小指北針,由教官率領,在大雪覆蓋的深山中,進行為期一周的生存訓練。英國皇家陸軍「特別空勤團」(SAS)的訓練課程中,最能考驗士兵的是在埃克斯穆爾舉行的為期三周之久、稱之為「戰斗—活下來」的生存課。訓練中,「特別空勤團」的隊員在其它部隊士兵搜捕的情況下,在荒野中度過許多個艱苦的晝夜。他們只能挖掘陷井獵捕動物,釣魚,採食海藻、蘑菇充飢。正是這種嚴格的訓練,使「特別空勤團」士兵能成為生存技術的行家。在英阿馬島戰爭時,英軍在大舉登陸前的偵察中,一隻「特別空勤團」的橡皮艇被風浪沖到遠離目標的南喬治亞半島附近。艇上的士兵涉水上岸,他們將野外生存的技能付諸實踐,堅持了五晝夜,直到該地區阿根廷軍隊投降。另一個潛伏在阿軍陣地中間的偵察組,只攜帶了14天的壓縮干糧,然而他們依靠這些口糧堅持了26天。 設立在法國東南部的科利烏爾和蒙路易地區的法軍突擊隊全國訓練中心,在其單兵訓練中亦有「隱蔽」、「野炊」、「尋找食物」等訓練課目。 日本自衛隊突擊隊亦極重視軍人的生存訓練,在陸上自衛隊富士學校,附設一個專門培養特種部隊教官和助教的研究班,生存技能也是訓練內容之一。 通常,日本自衛突擊隊的生存訓練持續一個星期。在此期間,每個受訓隊員只發一點點應急的糧食。這點糧食肯定是不夠的,他們只有「自找生路」。為了防止隊員向當地居民乞食,訓練場地都選在荒無人煙的深山密林。隊員們必須以野果、草根、蛇、鼠、野兔等一切能吃的東西充飢,以鍛煉瀕臨絕境的生存能力。 日本陸上自衛隊突擊隊還有一套供單兵使用的生存裝備,這些物品是在無後勤保障條件下,求生存最低限度的必需品,全套裝備共十四樣,收納在一個天藍色的小盒子中。其中有: 鏡子(它不僅是日用品,還可利用陽光的折射,進行陸、空聯絡,指示位置。必要時,鏡子邊緣銳利的稜角還可以起到小刀的作用);鉛筆、紙;縫衣針、線和小刀片;以及夜光紙、蠟燭、防風火柴、凸透鏡(放大鏡,它可在沒有火柴或火柴受潮時,利用太陽光聚集取火);還有獵捕小動物的繩套;釣魚的鉤和線;識別可食或有毒植物的說明書;人體不可缺少的鹽;用途廣泛的酒精;高級營養素;防炎症的外用軟膏;用於飲用水消毒滅菌的凈水劑等。待續……
Ⅸ 白鸛怎麼樣在野外捕捉食物
東方白鸛
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
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
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 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冬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飄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著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在東方白鸛的全部食物中,魚類佔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著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採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范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里,甚至5 —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著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鍾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鍾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遷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線大多沿著平原、河岸及海岸線的上空,但春秋兩季是否有著不同的遷徙路線目前尚不清楚。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葯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絕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我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隻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隻,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Ⅹ 野外生存和訓練
建議秋天去,那時候野生食物最多。最重要的是准備蛇葯,防蛇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