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旅行歌曲
⑴ 戶外旅行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自駕車出遊時如果能准備一些野營裝備肯定會增添不少出遊的樂趣,三季帳篷、睡袋、防潮墊、營地燈、頭燈、爐灶、燃料、餐具等會讓你的自駕車旅遊與眾不同。
⑵ 求歌唱戶外、徒步旅行的英文歌(即內容關於戶外、徒步旅行的)
Traveling Light
⑶ 兩天戶外旅行到底帶哪些
食物:
一般而言,兩天的活動,自己帶的食物就是兩頓午餐,不論你帶麵包還是餅干,加上肉什麼的,不會超過2斤(如果能一頓吃掉一斤的東西,那說明要麼你的背負能力一定很強,這篇文章就不用看了,要麼就是說明你很肥胖,而且吃不起苦,那也不需要看下去了);公用食品假如需要你背負,那也不會超過2斤,再加點巧克力牛肉乾花生米,如果你帶的食物超過5斤,那絕對是浪費(只能拿來讓我們這些誠懇的人幫助你消滅了),一般加起來都會在4斤以下的。
水:
這個問題上下浮動很大。如果是夏天,那水就要帶得很多,但是別的東西就會比較輕;如果是冬天,水就可以帶得少一點,但是衣物睡袋就要多很多,而且有的地方水源豐富,有的地方水源稀少,有的活動運動量大有的運動梁小,這都是浮動性大的原因。基本按每人2L算,就是4斤(平均),當然,如果您需要燒點水洗個澡——對不起,我們只提供鋼絲板刷一把。
衣物:
這個問題比較郁悶,應該和水放在一起談的,水帶得多衣服就帶得少,反之也一樣。冬天的衣服要比夏天的衣服重很多,咱們還是按春季出行的衣服來看,走路之外基本再多帶一件抓絨就夠了,最多帶兩雙襪子和內褲,有個別的可能要帶條換的褲子,5斤搞定,如果帶很多的話,要麼您是體力巨強的傳說中的夏爾巴(那你要真有這樣牛,你應該幫我們大家背東西啊),要麼您就是有潔屁一天要換好幾套衣服,呵呵,勞駕,您去參加旅行社活動吧,您受不了這個罪的。
睡袋:
夏天的抓絨睡袋和冬天的羽絨睡袋,那差別是非常大的,按春季棉睡袋比較差的溫標10度的來看,絕對在4斤以下(其實4斤的重量都可以換一個1100克的羽絨睡袋了),如果超過4斤,那還不如帶條被子出去呢。
背包:
咱不說那些非常頂級的背包,就拿普通55L的背包說事,一般能達到6斤的背包就差不多了,不會再離譜到哪去的,再說了,包重的,有的是說明包的背負好嘛。
其他:
包括什麼頭燈、眼鏡、鍋、杯子、手套什麼的,最多就2斤。
⑷ 有沒有什麼關於戶外旅遊的歌
背包客
這首歌一定要聽,要下載,要收藏。
這首歌是專門為戶外人寫的,網上最早是有人寫了一首詩,然後有人給譜了曲,又人有唱,然後我就收藏了,每次出門都要放到手機/MP3里聽的。
⑸ 戶外旅行一般要攜帶什麼東西!
戶外抄旅行沒必要帶太多的東西,帶點實用的,證件干糧和飲水最好是軍事用品。答案補充:
雨衣.帳篷.超好的背包.保暖衣物.手電筒.葯物.火柴或打火機.帽子和眼鏡.水壺。戶外運動鞋。
當然如果你是發燒友可以帶一些救生物品就得了(如下圖)
⑹ 現在做戶外旅遊直播是否可行
當然可以。在游嗎直播,有很多高顏值的主播,不僅會玩會拍,還可以帶觀眾一起去旅行
⑺ 去戶外旅行要帶些什麼東西
太陽鏡、鑷來子、滴露消毒洗液源、水壺、電動剃須刀、驅蚊葯、洗漱用具、指甲刀、旅行鬧鍾、鹼性電池、通訊簿、藏錢的皮帶或內衣、讀物、筆記事本、膠帶、名片、照片、軍刀、相機、膠卷、相機用鈕扣電池、錄像帶、攝像機、隨身聽、充電電池和充電器、鎖(包括鏈鎖)、隱形眼鏡清洗液、手電筒及備用電池、燈泡、梳子、指南針、日歷卡、用防雨罩、雨傘或雨衣、針線包、小勺、太陽帽、紙巾(衛生紙等)、創可貼(葯棉、紗布)、肥皂、拖鞋、維他命、避孕套或避孕葯、特殊葯品、葯品包、綁扎帶、打火機
⑻ 戶外旅行,需要帶什麼東西
首先,需要有個健康的心態,是一切的保障。
其次,在戶外要有團隊精神,很多東西需要互相合作、幫助。
下面是一些硬體的准備。
一、防水袋:很重要,所以我把它放到了第一位,相信大家都知道什麼功能,就不廢話了,呵呵。
地圖: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
指北針:配合地圖使用。具體方法一句兩句說不清,有想學習的單獨找我。
GP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簡稱GPS)。
對講機:如果是長時間使用,建議多准備塊電池。
手機:除了把電充足以外。還有個常識,那就是「112緊急救難專線」。無論是在無接收信號,還是電力微弱的情況下,任何廠家生產的任何機型都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撥通。這一點非常重要!!!
手錶:個人認為卡西歐的登山系列還不錯,很人性化。
二、登山(徒步)鞋:在戶外從頭到腳最重要的就是鞋。在戶外,沒有一雙合適的鞋,你將寸步難行。登山最好選擇高幫,另外,如果是幾天以上的活動,建議再帶上幾片女同胞每月來**時用的衛生巾,超薄的直接可以白天墊在鞋子里,加厚的晚上放到鞋子里第二天鞋子里就幹了。
沖鋒衣褲:除了防水、防寒以外。很多驢友都說顏色太誇張了不好,但我這里給大家提個醒,一旦在戶外遇到危險,鮮艷顏色的衣服便於被發現、營救,這一點很重要,切記!不建議穿迷彩的衣服。
內衣褲:參加幾天以上的活動,建議多帶一套。
雨衣:如果你的衣褲不是防水的,建議帶上個攜帶型雨衣,尤其夏天還是很方便的。
帽子:夏季以遮陽為主,冬季以保暖為主。當然,好看是另外一回事。
百變頭巾:可做頭巾、圍巾、頭帶、風沙罩、無檐圓帽、護腕、時尚女士束胸,盡可發揮你的想像。
手套:當你使用登山杖的時候,能減少手和杖柄的摩擦。也可以防止手被草、樹枝、樹葉、岩石等劃傷,冬季以保暖為主。
襪子:夏季以厚棉襪為好,而冬季以羊毛襪為最佳選擇。戶外最好使用穿過的襪子,比較吸汗。長時間活動,可以多帶上一、兩雙。
三、背包:一定要給你的背包準備個防雨罩。背包的質量也很重要,誰也不想走一半就開線了吧。根據你需要帶的東西的多少,來選擇一個大小合適的包,這樣可以節省體力,千萬不要貪大,再大的包,也裝不下你的慾望。
登山杖:建議買2根。無論是登山還是徒步,它可以幫你節省很多體力,越是險境越能發揮它的作用,它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當然,你也要學會正確的使用。
眼鏡:眼鏡的選擇也很重要,可以更好的保護你的眼睛。太陽鏡有很多種顏色,褐色和黃色對紫外線的過濾為最佳。在特殊環境必須要帶太陽鏡,比如高原,還有就是冬天,因為雪可以反射95%的陽光,很嚇人是吧,呵呵。
相機:注意防水、防摔。三腳架是個重體力活,不建議攜帶,除非你是個攝影迷。
四、帳篷:建議雙層,鋁合金三桿以上的。帳釘和帳繩別忘了帶上。
睡袋:以鵝絨睡袋為好。中空棉、四孔棉、七孔面不推薦,缺點是重、保暖性差,不易壓縮。
自動充氣墊:可以保證良好的睡眠,避免身體著涼。
防潮墊:這里包括泡沫防潮墊、地席或絨面野餐墊。
五、淡水:比食物還重要。在這多說上一句,千萬不要直接用礦泉水瓶裝水,一旦破裂,後果可想而知。
熱量大的肉類:豬肉(肥)、羊肉乾(綿羊)、臘腸、豬肉(血脖)、豬肉(肋條肉)、牛肉乾等。
糖類:很多人都認為可以補充體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強烈運動後,糖類會加重酸痛和疲勞。建議喝牛奶!
脂類:豬油、黃油、奶油製品、核桃、榛子、花生、加油的罐裝魚、熏魚、脫脂奶製品、貝殼類等等。這其中也包括植物油,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鹽:很重要,千萬別忘了!
六、水壺:水壺一定要結實的,建議鋁制或太空壺。最好同時也准備個保溫壺。
爐具:無論是你用氣爐還是油爐,千萬要學會正確使用和維護,切記!
野炊鍋:除了鍋以外,還有支撐架,擋風板等等。
餐具:如果有加熱的食物或集體用餐,你會用上的。
多功能刀:瑞士軍刀最好。
七、望遠鏡:略。
頭燈:照明使用,頭燈盡量選擇質量比較好的,不要單純考慮價格。
手電筒:略。
電池:如果用沒電了,要同垃圾一同帶回。
燈泡:頭燈和手電筒的備用燈泡。
打火機:一次性打火機,要注意切勿擠壓,容易爆裂或爆炸。
火柴:注意防潮。
蠟燭:除了可以照明,還可以助燃。
放大鏡:烈日下注意,別把地圖點著了,呵呵。當火機和火柴都沒有了,你就能用上了,這也是最古老的使用方法。
八、折疊鍬:在特殊地形安營紮寨的時候會用到的。
斧頭:可以劈柴、釘帳釘等等。
砍刀:特殊環境會用到,比如開路、砍柴等等,甚至遇到野獸可以當武器,呵,當然最好的武器是火。
哨子:從小就吹過,作用就不說了。
繩索:用處很多,任何環境都必須要帶的裝備。
快掛:用處很多,建議多帶些。
九、毛巾:略。
衛生紙:略。
針線包:修補衣物和包包等。
筆:略。
記事本:這個地方也要多說幾句,最好在本子上寫上你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血型、常用葯物、葯物過敏史、病史、家庭住址及電話、緊急時聯絡人及電話、工作單位及電話。看到這些,你就知道它的作用了。
垃圾袋:帶走垃圾。
防曬霜:除了夏天,特殊環境會用到的,比如雪山。
十、解毒劑、感冒葯、消炎葯、腹瀉葯、止痛葯、雲南白葯、紗布、綳帶、膠帶、創可貼、鑷子、手術刀片等:把葯品和工具放在最後並不表示他們不夠重要,而是因為它們是非常特別的裝備,通常很不起眼,但是它們都是必須品,也就是說無論你是長途還是短途,一天還是多天的戶外運動,葯品和工具都是一定要伴隨你左右的裝備。另外提醒一下,如果長期不用,請注意有效期。
當然了,以上裝備可以根據實際的活動情況有所增減。在戶外,負重越輕便越好,用不上的東西,完全可以不帶,公用的物品,大家可以分配一下,沒必要人手一個。
⑼ 什麼是戶外旅行
額。。。其實出去看看山水全都算的 戶外就是出了屋子 。。。。。
⑽ 野外旅行方方面面
背 囊
背囊容量的大小與野外生存的天數有直接關系,一般不應小於50升。圖中所示的是美軍原品LC-2軍用背包,容積49升。其優點是採用外框架式結構,包與人體背部散熱,可調肩帶和S腰帶使該包容易掌握平衡。外框架也方便加掛睡袋等物品,定點存放的基本方法。
登山鞋
說到野外生存用鞋,好多朋友會想到運動鞋,有些地方乾脆把運動鞋叫做「旅遊鞋」。其實,運動鞋分籃球鞋、網球鞋、跑鞋、多功能鞋和戶外鞋等許多種,除戶外品越戰叢林戰靴,橡膠底加防刺鋼板,真皮鞋面全棉鞋腰,防滑透氣,能很好地保護腳部和踝骨。
繩 索
縱橫野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而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此時繩索就顯得極為重要。專用樊岩繩和鎖扣最好,但價格偏高,不過可以到附近的建材店看一看,建築工人使用的安全繩和鎖扣是物美價廉的代用品。一般登山繩索長20m左右即可。登山不同於樊岩,超過10m的懸崖峭壁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禁區」。
電筒及熒光棒
電筒的功用不說大家也知道,野外生存用的電筒要求照射距離不小於50m,電池使用時間不小於5小時,電筒自身至少達到30m深能防水,電筒配有備用燈泡。圖示的PETZL電筒不僅滿足不了上述要求,還可以通過附件把電筒戴在頭上,使夜行者的雙手解放出來做其他的事情,十分方便。發光2小時以上的熒光棒可以作為輔助光源在野外使用。
指北針
目前,幾乎每一家軍品店都有不同制式的指北針出售,小到可戴在手錶上的充液式簡易指北針,大到地質勘探用的水平式指北針。去野外探險,建議還是使用專用指北針為好。圖中為軍用65式指北針,具有指向、測距、量角、地圖比例尺測距等多種功能。其實指北針同相應的地圖配合使用時作用最大,出發前應充分掌握指北針的使用方法。
求生哨
如圖所示,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軍用哨子,但在荒郊野外,遇險者如果採取喊「救命」的方式來引起救援人員注意的話,不到15分鍾就會喊得聲嘶力竭,而一個小小的塑料哨子,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能吹響它,而且,在探查出路,尋找水源時,事先約定好的哨間長短和不同組合,都是野外近距離聯絡時最方便和最簡捷的通信方法。
求生刀具
首推「叢林之王」一號野外求生專用刀具,它幾乎囊括了所有小型用品,全部刀具有九大附件,能衍生出數十種野外求生功能。如果有條件,還推薦團隊中的隊員攜帶一把獵斧。圖中所示為美國巴克公司生產的獵斧,在野外進行砍柴生火、搭帳篷、製作路標、開挖排水溝等工作時,獵斧往往比求生刀具更加有用。
求生小型組合工具
美國萊則曼WAVE組合工具鉗是野外作業的上上之選。圖中所示為「瑞士冠軍」萬用工具刀,具有42項功能,被稱為野外工作者的「百寶箱」,建議配合原廠的皮革刀套一起使用,因其尺寸不大,完全可以掛在腰間,以免野外急需使用組合工具時在背囊中翻來翻去。
手 表
相對於一般的手錶,野外生存用表除精確還應至少做到防水和具有夜光功能。圖中的手錶除滿足上述條件外還具有即時方向測量功能,每隔2小時自動氣壓測量功能(260hpa~1 100hpa, 即0。26~1。1大氣壓),根據氣壓變化記憶圖了解未來氣候變化的功能,-10~60度氣溫測量功能,-700~10 000m高度測量功能,1/100秒錶功能等多項功能,因此該表也被稱為「脘式登山計算機」。
通信工具
現在手機在我國比較普遍,但作為野外探險活動,活動范圍多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手機信號未必覆蓋得到,同時頻繁的野外通信聯絡使用手機也不經濟。圖中所示的小型對講機,由3節5號干電池提供電源,也可以使用相同數量的可充電電池,開闊地通信距離3 ~5km,12頻道,LCD照明,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通話質量好的特點,是野外遠足的首選。
帳 篷
在野外,帳篷的主要功能是防風、禦寒、避免昆蟲及小動物滋擾,保證使用者能夠得到良好充分的睡眠,對保持使用者的體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野外帳篷常見的有「人」字型。圓頂型等多種款式,使用者應按所要前往地區的季節和氣候等情況選擇適用的類型,並要在出發前學會怎樣搭建。圖中是一頂圓頂型雙層雙人帳篷,防風、防潮、防蚊,四季適用。
睡袋及防潮墊
睡袋通過內里的填充材料不同,以達到不同的保溫效果,使用者應根據所要到達的地區的氣溫來選擇不同保溫效果的睡袋。野外生存用的睡袋至少要達到防潮、保潮透氣、質量輕、體積小的基本功能要求。題圖中所示的羽絨睡袋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有一個可拆下的內襯,方便清潔和使用;防潮墊 一面塗有金屬膜,除防潮外政治家多種用途。
生火工具
在野外,生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望遠鏡的凸透鏡卸下,在陽光明媚的郊外,可以用它輕易地點燃報紙,野外用的生火工具主要還是火柴或打火機,題圖中所示的火柴分別為野外防風火柴和野外防水火柴,其中防風火柴在使用時應捏住火柴的木桿部分,以免燒傷手指,野外出行,防風打火機以其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特點也深受行家們喜愛。
水 壺
有人做過測試,一個普通人,在斷糧的情況下大約可以存活30天,而在同時斷水的情況下最多隻可以存活7天,足見水對於野外生存者的重要性,一個普通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2升的飲用水,這也是野外活動准備食水的基本依據。題圖中的水壺為鋁合金製品,容量為1.5升,水壺下端配有一個鋁合金的飯盒,大小剛好可以煮一袋方便麵,十分實用。
望遠鏡
置身野外,觀察野生動植物,尋找水源,判定行動方向等都少不瞭望遠鏡,而野外觀察用望遠鏡倍數一般應在7-12倍之間,且最大物鏡直徑不應小於35mm,因為小於7倍的望遠鏡觀察距離有限,大於12倍的望遠鏡在手持觀察時晃動太大。圖中的俄羅斯產12*45軍用望遠鏡,全鋁合金鏡身,鏡內充氮,有分劃線,在觀察的同時能方便測距。
收音機
在野外,小小的收音機可能是你了解身後文明世界相關信息的唯一渠道,新聞和天氣都應該是你所關心的內容,午夜的帳篷內,收音機里傳出的歌聲,也許會令你終生難忘,圖中的這台收音機具有AM/FM兩個波段,可以電腦自動尋台,除耳機外還帶有外響喇叭。耳機連線也是軟的鞭狀天線,在野外特別適用。
照相機
無限風光在險峰,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大家都希望把野外探險的過程拍成照片或DV(數字化視頻)錄象,以便日後同朋友們共享這段美好時光,出行前應確認照相機或尋象機電力充足,膠卷和尋象帶有備份。圖中的照相機只有一盒煙大小,採用鎂合金製造,28mm廣角鏡頭,有自動曝光、光圈優先曝光兩種曝光方式,曝光度±2檔可調,取景器還可顯示快門速度等資料。
備用食品
野外活動的食品,應根據個人口味和具體行程制定好食品攜帶計劃,這些食品不但要能果腹,還要提供野外活動所必需的熱量,因在野外隨時可能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以防萬一,備用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題圖中所示的90壓縮干糧,由麵粉、白砂糖、精煉油、葡萄糖粉、奶粉、精鹽、人參皂甙等原料製成,凈重250g,可提供5248KJ的熱量。
以上就是野外生存活動常用的一些裝備,其他還有寸具、急救包等物品,集齊上述常用的一些裝備,除了少一支步槍以外,你的基本裝備幾乎可以同正規軍隊媲美。
一、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非常簡單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現在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間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能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利用地物特徵判定方位是一種補助方法。使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總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於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中為重要。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二、復雜地形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走。這樣幾十公里下來,可以少萬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停下來。 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剩餘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度時,一般採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但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河流是山區和平原地區經常遇到障礙。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地觀察之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午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達15~20公斤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三、采捕食物的方法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下面僅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鬥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後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後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我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採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四、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獲取飲用水的途徑通常有兩條:一條是挖掘地下水,另一種是凈化地面水。我們只介紹一下從地表水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飲用。下雨時,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頭盒、杯子、鋼盔等容器收接雨水。
當沒有可靠的飲用水又無檢驗設備時,可以根據水的色、味、溫度、水跡,概略鑒別水質的好壞。純凈水的在水層淺時無色透明,深時呈淺藍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盛水觀察。通常水越清水質越好,水越渾則說明雜質多。一般清潔的水是無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則時常帶有一些異味。地面水的水溫,因氣溫變化而變化,淺層地下受氣溫影響較小,深層地下水水溫低而恆定。如果所取樣的水不符合這些規律,則水質一般都有問題。此外還可以用一張白紙,將水滴在上面晾乾後觀察水跡。清潔的水無斑跡,如有斑跡則說明水中有雜質,水質差。
在野外最好不要飲用從雜草中流出的水,而以從斷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為佳。飲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時,可在離水邊1~2米的沙地上挖個小坑,坑裡滲出的水較之直接從河湖中提取的水清潔。
在野外,可以用飲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礬等葯品凈化水。在專家指導下,還可用一些含有粘液質野生植物凈化水。切記,不論多麼口喝,都不要飲用不潔凈的水,萬不得已時,也要把水煮開再喝。
五、野外常見的傷病的防治
昆蟲叮咬的防治:在野外為了防止昆蟲的叮咬,人員應穿長袖衣和褲,扎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塗搽防蚊葯。不要在潮濕的樹蔭和草地上坐卧。宿營時,燒點艾葉、青蒿、柏樹葉、野菊花等驅趕昆蟲。被昆蟲叮咬後,可用氨水、肥皂水、鹽水、小蘇打水、氧化鋅軟膏塗抹患處卡癢消毒。
螞蟥是危害很大的蟲類。遇到螞蟥叮咬時,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部隊行進中,應經常查看有無螞蟥爬到腳上。如在鞋面上塗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螞蟥上爬。塗一次的有效時間約為4~8小時。此外,將大蒜汁塗抹於鞋襪和褲腳,也能起到驅避螞蟥的作用。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於摔傷、疲勞過度、飢餓過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臉色突然蒼白,脈搏微弱而緩慢,失去知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一般過一會兒便會蘇醒。醒來後,應喝些熱水,並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胃疼、心臟衰弱等。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觸咽部引起嘔吐,然後吃蓖麻油等瀉葯清腸,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葯及其他鎮靜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為保證心臟正常跳動,應喝些糖水、濃茶,暖暖腳,立即送醫院救治。
中暑:其症狀是突然頭暈、惡心、昏迷、無汗或濕冷,瞳孔放大,發高燒。發病前,常感口喝頭暈,渾身無力,眼前陣陣發黑。此時,慶立即在陰涼通風處平躺,解開衣褲帶,使全身放鬆,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葯。發燒時,可用涼水澆頭,或冷敷散熱。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蘇醒。
凍傷:如發現皮膚有發紅、發白、發涼、發硬等現象,應用手或乾燥的絨步磨擦傷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凍傷,輕度凍傷用辣椒泡酒塗擦便可見效。如生身體凍僵的情況,不要立即將傷者抬進溫暖的室內,應先磨擦肢體,做人工呼吸,待傷者恢復知覺後,再到較溫暖的地方搶救。
蜇傷:被蠍子、蜈蚣、黃蜂等毒蟲,傷口紅腫、疼癢,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用馬齒莧搗碎,汁沖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蝸牛洗凈搗凈後搗碎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傷有療效。
回答者:taishen123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5-14 13:02
如何應付蛇咬傷
在參加戶外活動、休息或經過蛇類棲息的草叢、石縫、枯木、竹林、溪畔或其它比較陰暗潮濕潮濕處時,如果不慎被蛇咬傷,不要嚇得不知所措。首先應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
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和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牙痕,並在20分鍾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症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要對傷口清洗、止血、包紮。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被毒蛇咬傷的主要症狀為:如是出血性蛇毒: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傷口周圍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漿狀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者皮下組織壞死、發燒、惡心、嘔吐、七竅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壓降低,瞳孔縮小、抽筋等。被咬後6-48小時內可能導致傷者死亡。如是神經性蛇毒: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惡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傷者可能在8-72小時內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後10-20分鍾後,其症狀才回逐漸呈現。被咬傷後,爭取時間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靠近心臟上端5-10分鍾扎緊,緩解毒素擴散。但為防止肢體壞死,每隔10分鍾左右,放鬆2-3分鍾。應用冷水反復沖洗傷口表面的蛇毒。然後以牙痕為中心,用消過毒的小刀將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用力擠壓,拔火罐,或在傷口上覆蓋4-5層紗布,用嘴隔紗布用力吸允(口內不能有傷口),盡量將傷口內的毒液吸出。
立即服用解蛇毒葯片,並將解蛇毒葯粉塗抹在傷口周圍。盡量減緩傷者的行動,並迅速送附近的醫院救治。(如不能確定是那種蛇毒應將蛇打死,一並帶到醫院)
水源尋找
如果有朝一日,當你置身於崇山峻嶺之巔,整日穿梭於廣闊的森林裡,而食水用盡口渴難受,且前是林海,後無水源,你如何馮你的智慧去獲得所需之水份?相信大家可能均無此經驗,但如身歷其境的話,你是否立刻能找到水源?
何處是水源?
除非你身在大沙漠,否則水源尋找很容易,而植物代用水亦遍地皆是,只要你對植物有深切認識,敏銳辨別與觀察力,都是捶手可得。首先談談普通水源:
1、地下水:舉梵谷山融雪、溪水、滲入地下之雨水,山谷低凹處積水,岩縫里流出的山泉等,均可視為地下水,此類水源易得,唯須注意消毒。
2、地上水:包括泥濘水、雨水、露水等,其收集方法如後:泥濘水:首先將茅草製作成一錐形長約一尺左右的草器,將水例入過濾容,在底部以容器盛接,過濾數次,消毒後即可飲用。雨水收集:下雨時,在大的樹幹上挖一孔,插入竹筒,雨水及沿此筒聚流,底部以容器盛接即可。如無利器挖孔,可用長布條沿樹干纏繞,約留尺許於容器內,雨水及沿雨布條引入。露水收集:利用金屬板,夜間露天放置,待水珠凝結成時收集之。或可用石頭收集在地上挖一直徑三尺左右的淺坑,其上鋪一帆布(或紙張、衣料、山芋葉等品)代再用石頭在棋上排成高約三尺的V字型,則露水沿石而下積聚於帆布內,代用次日除去石塊,即可得3-5c.c然後消毒飲用。
3、若逢地上、地下水源均枯乾時,或水源不潔不得飲用時,可在植物上找到代用水,其採集方法於後:
水樹:凡樹體積粗大、葉闊大、多生果實,則樹身藏水豐沛。只要用利器在樹幹上挖一洞 ,即有水流出。但須注意,挖洞時應在太陽西落之後,時已黃昏始能得水。
水藤:分布於八百公尺以下溪畔,潮濕地帶。將其莖割切一段,即有水泊泊流出,待流盡後,在約其上約一尺年切割一段,水在源源流出。
仙人掌:各種仙人掌含水甚豐,切去頂部,汁液即自切口流出,然後搗碎果殼果果肉以吸管吸取汁漿。但如發現其汁液為乳白色時,則切勿飲用,因可能有毒性。野生蔗:只要在樹幹上挖洞,水則流出。亦可砍去枝葉,以切口對嘴兒飲之,為其味生澀,但如無其它方法,則野生蕉亦為最佳植物代用水。棕欖:此法收集較費時,砍倒樹干,割去頂端,斜放地上,用容器在根部盛接,每八小時去莖一段,一日約可得五至八cc之水。
竹:如粗大之竹類、麻竹、桂竹、孟宗竹等,莖風均含少許水份,,干裁之竹莖內含更多量水份,成其雨後採取方便,唯須注意筒內水否清潔。
椰子:未成熟之小椰子可食,成熟之椰子果,其汁液解渴清涼無比。可治便秘消化不良諸症。
野絲瓜:將莖與根部切斷,以容器納入收集,或用塑料袋包紮切口,次日收回,約可得五至六cc之水。
4、另個亦可利用動物之指引而獲水,因動物出沒處,其附近必有水源。其次也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潔,普遍監別法是吐口唾液水面,如迅速散開則可飲,若能聚不散,其水必不潔,必須消毒後方可飲用。
常用消毒法:
1、煮沸法。
2、碘酒消毒法:以葯箱中碘酒以1000cc加入8.2%之比例即可。
3、葯片消毒:普通急救箱中應具備此類葯品,1000cc水中加入二片飲水消毒片。
露 宿
露宿是一種相當輕便且不太需要太多物資器材的過夜方式,通常分為有計劃與遇到突發狀況,一些攀登者運用近似斯巴達方式露宿,期望運用最短的時間快速前進達到目標,而無計劃遇到突發狀況必須露宿是相當不舒服,可能受傷,惡劣天候或迷路,一般攀岩者採取的露宿方式是會周密規劃攜帶足夠的器材,糧食與衣物,即使未按計劃的緊急露宿亦可安然渡過,運用露宿袋或簡便的帳篷。
萬一遇到突發緊急露宿可以運用掏空背包,將背包套入下半身而雨衣裹住其餘部份,低海拔尚可接受露宿,因為它可以生火煮一些熱飲會比較舒服且衣物無須帶太多,但大部份的露宿就不會如此舒服,攀岩的露宿須固定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器材的穩定性,然後才脫掉濕靴子,換穿干襪子,乾衣物,或不要讓雪停留於身體,隨時拍落雪,松開皮帶或認何會阻礙身體氣血循環的皮帶,再穿上足夠的衣物,至於多少衣物才算足夠,尚無定論,它視你自身的野外經驗,生理狀況,心理因素,營地的選擇最好遠離水源地,草原,步道與其它露營者,選擇的營地最好有些傾斜如此易排水不需挖排水溝,遠離水源地(湖邊、溪旁...等)至少五十公尺,避免污染水源,盡量不要扎營於溪谷會很冷,最好選有小丘或圓丘等突起地形。
太多了,寫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