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戶外夜景 » 富源野炊

富源野炊

發布時間: 2020-12-19 07:36:45

㈠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奇特節日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民族節日也很多,大大小小約有幾百個,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節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節日。有的節日不僅一個民族過,其他民族也過,只是在時間、方式、傳說等又有一些不同。如「火把節」,除了彝族外、白族、納西、普米等民族也有;「潑水節」除了傣族外、布朗、阿昌等民族也有。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每逢節日,他們就會身著本民族的盛裝,從四面領先方匯聚到一起,唱歌跳舞游戲。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怒江峽谷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

㈡ 其它民族是怎麼樣過春節的,請詳詳細細的說明,小弟明天要用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你篩選):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㈢ 富源十八連山可以野炊嗎

上達成深v到反病毒反病毒放吧白癲風

㈣ 你還知道哪些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節目選擇其中一個節日簡單地介紹一下

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一、特色的少數民族節目蒙古摔跤:

比賽形式:

1、搏克運動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卓得戈"(緊身半袖坎肩),裸臂蓋背,"卓得戈"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後背中間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樣字,

2、腰間系用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圍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澤勒"(褲),"班澤勒"外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

優勝者脖頸上配套五色綵綢製成的"將嘎"(項圈)。它是搏克手獲勝次數多少的標志,獲勝次數越多,"將嘎"上的五色綵綢條也越多。

3、搏克比賽在悠揚激情的"烏日亞"贊歌聲中開始,比賽場地無特殊要求,有一塊平坦草地或土質地面即可舉行。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

4、比賽規則簡單明了,不限時間,參賽者也不分體重,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搏克運動要求選手腰、腿部動作協調配合,在對抗中充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二、服裝

比賽時,摔跤手要穿專門的摔跤服: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親切的稱其為"召格德"。

上面釘滿了銀質的"大號圖釘",後背中央還有代表著"吉祥"類的字樣,背罩紅、黃、藍三色做成的"布條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在套一條綉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這身"行頭"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場的所有觀眾。

雙方交手時要高唱挑戰歌,然後會跳著獅舞出場,顯得相當有氣勢。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

比賽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險動作,除腳掌外,其他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與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賽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也無時間限制。

(4)富源野炊擴展閱讀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和「游戲」。

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從此形成了「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

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

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暗箱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㈤ 求幾篇關於飲食文化的文章,急!最好是有名點的!

過程和資源: 民族 節日 農歷 地點 內容
彝族 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 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 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 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 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 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 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 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 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 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 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 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 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 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 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 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 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 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 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 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 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 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 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 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 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 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臘月二十九日 怒江峽谷 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

㈥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各民族的復傳統節日:
1、蒙古族制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㈦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

侗族:侗族是個講究文明禮貌的的民族,而且非常注重教育。「一株好苗眾人栽,一朵好花眾人愛」,這是侗族人民的一句格言。在侗 鄉哪個寨子多出幾個讀書人,就是那個寨子的嬌傲。寨子里不 管誰家的孩子出門上學,全寨就象過節一樣,帶著各種禮物到這 家表示祝賀。七路時全寨老老少少都出來穿街走巷一直送到黎 外、侗族人熱情好客,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 起來讓座,歡迎你的到來,老人給你遞煙,大娘給你端油茶, 並用侗家最講究的「酸宴苦酒」來款待你。苦酒是用糯米釀制 的,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魚、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鍋。如果客人 吃不。慣,主人便把酸魚、酸肉放在鍋里爆炒或油煎一下。在侗鄉的 路上即使素不相識,也互相打招呼,並謙讓請對方先走。更有趣 的是兩個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雙方各自從身上解下一根花帶 或頭帕贈給對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侗族對公益事業、助人 為樂非常重視。冬天有人在鼓樓的火塘里生起火供人取暖;夏天 有人把泉水、涼水送到涼亭、鼓樓供行人飲用。有的人在自己過 生日或逢年過節時,總喜歡到風雨橋、鼓樓上打掃衛生或修橋補 路,他們既不圖名,也不圖利。所以人們都說,到了侗鄉,上山 必有路,逢水必有橋,山腰、山頂有涼亭歇息,十字路口有路 碑指道。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面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藏族: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歷史。公元1 3 至1 6 世紀中葉,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動頻繁,佛教寺廟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圓寂的達賴喇嘛死後,在布達拉宮里把他的遺體修放在一座塔里,裝飾這座塔就用去1 4 萬兩黃金。其次,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

彝族: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㈧ 各個民族的習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㈨ 我國各民族的節日風俗

彝族
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 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 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 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 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 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 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 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 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 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 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 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 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 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 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 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 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 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 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 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 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 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 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 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 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 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臘月二十九日 怒江峽谷 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

㈩ 少數民族的節日日期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歷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歷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曬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