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戶外夜景 » 庭院夜景畫

庭院夜景畫

發布時間: 2020-12-19 22:00:23

Ⅰ 關於夜色的詩

靜夜思來 (李白)
床前明月源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舟夜書所見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春宮曲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沙。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Ⅱ 蘇軾的那句詩是----鞦韆院落夜沈沈還是鞦韆院落夜沉沉阿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Ⅲ 摘抄(景物描開頭)亭台樓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此詞寫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贛州西北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作者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其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亭尖深沉的棗紅;亭柱古老的墨綠;石桌石椅幻想的灰白,組成一副美麗的圖畫。亭旁綠樹掩映,流水潺潺,蜂歌蝶舞,猶如走進仙境一般。清風拂面,和好朋友在亭中小憩,回憶起幼年時幼稚的快樂……

2、從樓的正門進入教學樓的第一層,只見東西是一條走廊,走廊的牆壁上是同學們的美術園地。沿著樓梯直上二樓,拐彎處有一面長方形的鏡子,鏡子上方「你整潔嗎?」幾個大字十分醒目。再沿著樓梯上到三樓,我們的教室就在二樓的最東邊。

3、亭子的最下面有六個台階,全部用七十公分長的條石鋪成。為了防滑,條石上均勻的刻著斜線。到了夏天,人們坐在台階上,有的在那兒聽廣播,有的在那裡打撲克,還有的在那裡聊天。

4、延著幾步不高的石梯,便來到亭子的長廊,順著長廊走到亭子的中央,那裡有一張石桌和四把石凳,亭子的四周都種滿了各種花和果樹,亭底便是清澈見底的小池塘。

5、臨江樓原是一家名為「廣福隆」客棧的舊址,以後成為酒店而改名。厚實的木門內,一個小小的庭院,迎面一座三層樓的銀灰色的樓房。樓的底層和二層走廊前,上下各有石砌藻飾的三個拱形廊檐,遠遠望去,宛如六個巨大的永不凋落的花瓣嵌在屋前。

6、小亭子的最上面有個圓柱,它是棕色的,就像一蹲大佛坐在亭子頂上背詩經。而屋頂呢?有許多整齊而又美觀的棕色琉璃瓦組成。屋頂的四角有四條波浪一樣的長條,上面有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它們栩栩如生,有的像正在飛舞的小蝴蝶,有的像一隻正在吼叫的雄獅,還有的像正在睡覺的小狗和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它們個個形態萬千,奇形怪狀,陽光一照,好像棕色寶石一般,閃閃發光,耀眼極了。

7、小亭子,細刻著小巧玲瓏,這小,是別致的,是妙處橫生的靜。層現迭出的模樣,沒有雍容的華麗,只是深切著白。

8、半山腰的亭子,令我流連忘返,它是給予我動力的亭子,是讓我看到如此美景的亭子,在我看來它更像我們人生旅途中的轉折點。半山腰的亭子,美麗又讓人懷念!

9、樓閣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個拱形的門洞,通過四個洞可以看到每個方向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到了晚上,還可以觀察四方夜景,燈火輝煌,真是美麗極了!

10、三兩人群,常於亭台樓榭處,幾句風趣,琉璃瓦下陽光普照,生命仿若一下子重新注入顯豁。抑或兩小無猜,朝朝暮暮者,小亭子成了最好的媒妁之言。

11、下雨了,小亭子不怕風吹雨打,毅然的挺立在那裡,人們會迅速的躲在亭子下面,這時小亭子就是我們溫暖的家,雨水拍打著周圍的草地和竹林,這壯觀的景象盡收眼底,多麼愜意。

12、亭子是由八根滾圓的紅漆柱子和土黃色玻璃瓦屋頂組成。最有趣的是屋頂雕刻著的「雙龍戲珠」和「獅子觀海」。老師說,房前屋後的綠草地就像一片大海,一座座樓房就是一個個島嶼。我喜歡屋頂上那一對眺望著遠方的石獅子。

13、走近一看,五亭橋的橋身是由巨大的石頭砌成的,成一個「工」字形,橋下有十五個橋洞。據說,每當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時,每個橋洞里都倒映一個月影,形成「每洞含一月」的天下奇觀。橋的中間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個角連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這座橋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橋。五座亭子既是隔開的,又是相連的。再看看亭頂,金碧輝煌的琉璃瓦,綠色的檐上雕著各種各樣的精美的花紋。五座亭子各有四個翹角,每個翹角上都系著一隻銅制的風鈴;一陣風吹過,風鈴發出「叮叮叮叮」悅耳的鈴聲。每個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紅柱子支撐著。這一切把五亭橋打扮得分外華麗。如果人們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束在淑女腰間的鑲有五顆寶石的綵帶了。

14、從遠處望去,綠樹叢中,一座座銀白淡綠淺藍棕黃色的建築突兀而起,有的是球體圓柱體,有的是長方體,有的簡直無法准確說出它的幾何形狀。有的桅桿林立,像准備出海的帆船隊;有的平展雙翅,像呼嘯騰空的噴氣飛機;有的裸露著黑色鋼鐵的械架,線條粗獷有力;有的似微微隆起的綠色沙丘,線條平緩柔和;有的古樸典雅,誘人發懷古之幽思;有的造型新穎奇特,促人抒發新的狂想。

15、從遠處看,火塔真像一棵火紅的大蘑菇,你看,下面有粗粗的腿,頂著上面大大的蘑菇傘,配合起來還真像,不過,這棵蘑菇頂上有一個尖尖的角,(www.suibi8.com)真正的蘑菇是圓的,而這個不同尋常的蘑菇,上面是正方形的,更顯得它的與眾不同。

16、飛檐流閣是人們靈魂深處的自省。它的參差錯落,結構精巧得厲害。如今亭子有:短亭長亭涼亭茶亭廊亭等等,我更歡喜園子里的小亭子。那種小模樣,愜意而堅韌。

17、亭子的顏色是深紅色,火紅火紅的,顯得朝氣蓬勃,富有動感。它的位置不僅在花園的中部,還是在花園里的最高點,格外引人注目,我把這個小亭子命名為「火塔」。因為它紅色的外表,看上去像個火炬,我把亭子比作火塔,這個名字對於它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簡直是獨一無二的了。

18、夜深人靜時,點點燈火,皓月當空,給人一種幽靜而奔放的美。亭如戰士,挺立在河邊,守護著板石小鎮。孩童的玩耍聲繚繞,車鳴也美,美得暢快,美得愉悅,給亭子包裹上一層安逸的美。

19、穿過樹林,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德星亭。這個亭子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一些用石板做成的座椅;第二層是一個幻覺屋;第三層有四根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安裝了雕刻著花紋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翹著。遊客可以遊客可以在亭子的第三層觀賞公園的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來乘涼。亭子的四周柳樹低垂,松柏聳立。鬱郁蔥蔥的樹木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小樹林。

20、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環形樓梯,樓梯清潔光滑。樓旁各立一根火炬柱,樓梯和旁邊的櫥洞都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增添了大廈明快的氣氛。天花板上,宮燈高掛,它們在潔白無瑕的天花板的映襯下顯得別具一格。

21、亭子有四個面,四個角上都有一根醒目的三米高的紅色的柱子,顯得堅固無比,美觀而又大方。亭子的西面有一個深綠色的防盜門,其他三面都是防盜窗,防盜窗上那堅硬的鋼絲圍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小的平行四邊形。白色的牆上鑲嵌著八角窗,看上去特別漂亮。

22、伴著蟬鳴的夏天來到了。校園里的草和樹都已經長得鬱郁蔥蔥,而這座小亭子在我眼裡顯得更有精神了。我和同學們常常不約而同的跑到小亭子里,讓這小亭子為我們遮蔭蔽日。有的同學躺在長椅上,儼然一副悠閑自得神態可掬的模樣;有的坐在台階上,互相開著玩笑,還不時地用手擦著額上的汗;有的乾脆倚在樹旁,裝出一副「武林霸主」的樣子,神氣極了。

23、這亭子成八棱形,圓圓的屋頂上有一隻生了銹的銅公雞,雖然生了銹,但是也顯得雄赳赳,氣昂昂,讓這亭子也變得威風凜凜了。在支撐亭子的八條柱子上鐫刻著幾行字,摸著這字,好像看到當時這個亭子所處的時代以及人們的生活。

Ⅳ "我家的庭院的春夏秋冬"作文

我家的庭院的春夏秋冬

看到這個題目,你肯定會說:「一年四季里,春夏秋回冬都有,這有什麼好答寫的。」但是,你注意到了你家庭院里的春夏秋冬嗎?

春天,樹木長出了嫩芽,小草冒出了頭兒,花兒展開了笑臉。球場上,孩子們歡快地玩著,跳繩、放風箏、打籃球......樹枝上,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好象在唱一首優美的歌曲,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夏天,正是植物最茂盛的時期。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棵棵大樹顯得格外挺拔,一片片草地顯得更加翠綠,一朵朵鮮花顯得更加嬌嫩,一群孩子坐在它們的旁邊,似乎在和它們一起玩耍。

秋天,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把五顏六色的庭院,變成了金色的花園。到處都飄落著金燦燦的落葉,就像幾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許多人們在秋風下散步,一邊享受著風的涼爽,一邊歡快的聊天。

冬天,是一年四季里最寒冷的季節。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到處都可以見到穿著各種各樣的人們在寒風里走來走去。球場上空無一人,只有黃黃的草地和光禿禿的樹枝站在哪兒。

這就是我家庭院里的春夏秋冬,你家花園里的春夏秋冬又是怎麼樣的呢?

Ⅳ 贊美夜景的詩句有哪些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

白話文釋義: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2,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白話文釋義: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3,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出自清代: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白話文釋義:漆黑之夜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孤獨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微亮。微風陣陣,河水泛起層層波浪,漁燈微光在水面上散開,河面好象撤落無數的星星。

4,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出自清代:曹雪芹《香菱詠月·其一》

白話文釋義:月亮掛在中天夜色多麼寒涼,月光如此皎潔月輪分外團圓。詩人們月下吟常常雅興勃發,漂泊的遊子惹恨牽愁卻不忍把她遙觀。月輪啊!你是翡翠樓邊懸掛著的玉鏡,月輪啊!你是珍珠簾外高掛著的冰盤。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點起蠟燭,輝煌的光彩映照著這畫棟雕欄。

5,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出自宋代:張耒《夜坐》

白話文釋義: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裡的清霜將要落下,空氣中也充滿了清朗的氣息。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樹上的梧桐葉迎風搖擺,發出了些許聲音。

Ⅵ 關於「夜景」的詩句有哪些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出自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白話文釋義: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2,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出自宋代:葉紹翁《夜書所見》

白話文釋義: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3,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出自唐代:杜甫《旅夜書懷》

白話文釋義: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夜裡孤零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4,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出自唐代:白居易《夜雪》

白話文釋義: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5,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白話文釋義: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Ⅶ 《記承天寺夜遊》 《畫竹》對比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
第一部分:
1.本文選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裡見到的 ,同時也抒發了自己 的苦悶心情。
⑵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緻的感覺。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戶」意思是 ,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4分)
8.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 ,它與「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4分)
9.「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為好在哪裡?(3分)

10.文章「記」的要素是:(4分)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構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徵 D、以物喻人
12、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回答問題。(5分)
贈劉景文(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①詩中成對偶的兩句詩是 。
②這是一首贊詠 的詩,詩的表面似乎在贊詠 ,實際上是用 來比喻劉景文,頌揚他 。
第二部分:
(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3.文中「念無與樂者」「念」的結果是 。(2分)
14.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 ,描繪了一個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C.但少閑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7.文章結尾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3分)

18.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哪裡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閑人」罷了。
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
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
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試題精選 (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
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本文選自《 》,作者是 。(2分)
5.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⑴欣然: ⑵念:
⑶寢: ⑷但:
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2分)

7.加曲線句子蘊涵著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2分)
《記承天寺夜遊》答案1.《世說新語》,劉義慶 2.⑴月下美景;壯志難酬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⑴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各種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樂觀、豁達 7.月光進入了屋子;擬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尋的這個人,面對如此月夜,不會蒙頭大睡,肯定也在賞月,但在何處賞月呢?因此要「尋」,其次,「尋」字有一種急欲找到東西的失落感,寫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賞月的急切心情。 10.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張懷民;承天寺;夜遊承天寺 11.B 12、①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靈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戶,近然起行。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等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 18.D 4、《東坡志林》,蘇軾 5、愉快地/想/睡/只是,不過 6、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7、蘊涵著貶謫的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欣喜、散步的悠閑等微妙復雜的感情。
°

Ⅷ 看《靜夜思》畫出看到的

【名稱】《靜夜思》[1]【年代】盛唐【作者】李白【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明代版本】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2] 【宋代版本】 床 前 看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山 月, 低 頭 思 故 鄉.[3]
注釋譯文
【注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床:有五種說法.⑴指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靜夜思>詩意圖》.⑵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卧具.⑸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 一種坐具).[4] (3)疑:懷疑,以為. (4)舉頭:抬頭. 【譯文】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那床前明月,低頭不禁又思鄉聯翩.[5]
版本說明
明代版本: 這一版本是我國廣為流傳的版本.該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後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國流傳廣泛,並被收錄於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宋代版本 這個一版本與人們常說的「床前明月光」明顯不一致,其實並非是錯誤,而是流傳版本不同.一般認為,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准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並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並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一表述.[6]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范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靜夜思>》(《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我們現在熟知的『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莫礪鋒在《百家講壇》進行唐詩普及時,選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謂的『篡改』不是一個人任意妄為的,而是長久以來的集體選擇.古詩流傳的歷史,也是讀者參與創造的過程,大家覺得這樣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萬百讀者共同選擇了這個版本.」今人讀到的《靜夜思》已經不僅僅是一首「唐」詩,它其實凝結了13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創造,後人應該抱以尊重的態度.近年來有關版本爭議源於對李白詩歌版本眾多這一常識普及不夠.因此,有學者表示,國人對文史知識的缺失應引起深思,要意識到普及文史知識的必要,對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存有敬畏之心.[7]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其寫作地點當在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8]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9]

Ⅸ 描寫「珠江夜色」的詩句有哪些

1、《夜雨》 唐代:白居易

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白話譯文:早出來的蟋蟀叫了之後又停了下來,昏暗的燈熄滅了又被重新點亮。隔著窗戶知道下起了夜雨,因為窗外芭蕉葉上響起了雨點聲。

2、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白話譯文

悶聲的更鼓從遠處一陣緊一陣地傳來,忙碌的人們陸續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我也吹滅油燈准備入睡,但燈滅後卻發現房間更亮了,原來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撒滿白雪,明亮的圓月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比吹燈前還要明亮。

3、宋.王安石《春夜》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白話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是那樣的撩人,讓人難以入睡,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桿。[3]

4、宋.杜耒《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白話譯文

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裡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5、唐. 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白話譯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邊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覺已經橫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覺初春暖意,一聲清脆的蟲鳴透入綠色窗紗。

Ⅹ 求個典故 內容是:一個人來了興致 夜晚想到一個朋友家去 結果一路夜景甚美 到了朋友家門口了 覺得興致盡了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王徽之傳》,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閑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乾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 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僕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 「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僕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僕人撐船回去。僕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麼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著戴逵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