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質公園公約
『壹』 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四川九寨溝面積約是720什麼單位,是平方米還是公頃還是平方千米
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四川九寨溝面積約是720平方千米,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南段的內阿壩藏族羌族容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地處岷山南段弓桿嶺的東北側。
距離成都市400多千米,系長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頭的一條大支溝。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殊。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2000米,中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主溝長30多公里。
(1)世界地質公園公約擴展閱讀:
九寨溝的得名來自於景區內九個藏族寨子(樹正寨、則查窪寨、黑角寨、荷葉寨、盤亞寨、亞拉寨、尖盤寨、熱西寨、郭都寨),這九個寨子又稱為「和葯九寨」。由於有九個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於此,故名為「九寨溝」。九寨溝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生態保護、科學研究和美學旅遊價值。景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珍稀性突出。九寨溝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藍冰和藏族風情並稱「九寨溝六絕」,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號稱「水景之王」。
『貳』 我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是哪四處景觀
截至2018年10月,我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共有以下13個:
1、四川黃龍風景名勝區(.12.7 )
2、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1992.12.7)
3、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1992.12.7 )
4、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2003.7.2 )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7.12 )
6、中國南方喀斯特(主要地區:雲南、貴州、重慶、廣西,2007.6.27一期;2014.6.23二期 )
7、江西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2008.7.8 )
8、丹霞地貌(主要地區:貴州、福建、湖南、廣東、江西、浙江,2010.8.1 )
9、雲南澄江化石遺址(2012.7.1 )
10、新疆天山(2013.6.21 )
11、湖北神農架(2016.7.17 )
12、青海可可西里(2017.7.7 )
13、貴州梵凈山(2018.7.2 )
(2)世界地質公園公約擴展閱讀
中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可可西里
波蘭當地時間2017年7月7日15時,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正式對外宣布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可可西里也成為中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並延續了大型哺乳動物大遷徙景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時也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地。
青海可可西里申遺成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對青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肯定。我們要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有關要求,保護好人類共有遺產。
『叄』 中國雙遺景區和5A一共有幾家
截至2019年7月日,中國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
1、黃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復合遺產,民間俗稱「兩遺」或「雙遺」,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依據世界遺產公約之主旨,復合遺產是指兼具自然與文化之美的代表。
早期復合遺產的登錄名單當中,有先被登錄為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之後也被評價為另一種遺產,因而成為復合遺產。例如東格里羅國家公園(紐西蘭)及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秘魯)最開始是被登錄為自然遺產,之後也被登錄為文化遺產,結果就成了復合遺產。
(3)世界地質公園公約擴展閱讀: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泰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峨眉山位於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肆』 世界四大遺產是什麼
世界四大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專即雙重遺屬產)、文化景觀4類。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世界文化遺產總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宗旨在於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為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作出積極的貢獻。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世界第二。
『伍』 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由來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地、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中國於1985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天津薊縣)。此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85年11月,原地礦部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與會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提出建立「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在國內形成一定影響。1987年7月,原地礦部以「地發[1987]311號」文下發的《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規定的通知(試行)》中,把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區的一種方式提了出來。1995年5月,原地礦部頒布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進一步以條文形式把地質公園作為地質遺跡保護區的一種方式列入其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99年以前建立的86處地質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2處),都不是以地質公園命名的。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
截至2010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閉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發展到187個,並批准新增世界遺產21處,這使《世界遺產名錄》收錄的全球世界遺產總數增至911處,根據最新統計,全球共有704處世界自然遺產,180處世界文化遺產,27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陸』 什麼事世界遺產公約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①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文化景觀及其它
文化景觀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的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體現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現代化技術及保持或提高景觀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現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路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①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②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③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柒』 我國旅遊景區都那些是雙遺兩遺指什麼
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國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
1、黃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復合遺產,民間俗稱「兩遺」或「雙遺」,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依據世界遺產公約之主旨,復合遺產是指兼具自然與文化之美的代表。
早期復合遺產的登錄名單當中,有先被登錄為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之後也被評價為另一種遺產,因而成為復合遺產。例如東格里羅國家公園(紐西蘭)及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秘魯)最開始是被登錄為自然遺產,之後也被登錄為文化遺產,結果就成了復合遺產。
(7)世界地質公園公約擴展閱讀: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泰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峨眉山位於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捌』 香港的氣候特點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7~33℃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5-9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7-9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但由5-11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
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台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8)世界地質公園公約擴展閱讀
1、香港面向南中國海,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
2、香港地區處於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范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
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深圳河發源於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
3、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玖』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由來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截至2003年7月,「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由144個發展至176個,128個國家的754個世界遺產分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582個,自然遺產149個,而涵蓋文化與自然遺產者23個。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6年改名為「地質景點計劃」。199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形成全球性網路」計劃,即從各國(地區)推薦的地質遺產地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區納入地質公園,其目的是使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永續發展。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6次常務委員會議中提出了建立地質公園計劃(UNESCO Geoparks),目標是在全球建立50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每年擬建20個;並確定中國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試點國之一。
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每個國家公民均有保護的權利及義務,而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則負責對其實施監督管理。1984年前該項工作只是作為其它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部分保護內容;1984年後,原地質礦產部著手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工作,組織制定規劃及規章的編制,將該項工作納入了正軌,並先後於1987年、1995年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天津薊縣)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較快的發展。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又組織起草了有關地質遺跡管理辦法,並召開相關會議,促進該項工作的進展。
在中國,為配合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國土資源部於2000年8月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及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制定了有關申報、評選辦法。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8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