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原則
①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應遵循哪些規則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應統一布局,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做好宏觀控制;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應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分步實施。
4.3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應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相互協調。
② 森林生態旅遊的基本原則
1、森林生態旅遊以生態經濟和旅遊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保護為前提,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應重點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2、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客源市場為導向,其建設規模必須與遊客規模相適應。應充分利用原有設施,進行適度建設,切實注重實效。3、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4、統一布局,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做好宏觀控制;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應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可視條件安排分步實施。5、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專業技術標准、規范的規定。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
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
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③ 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是什麼
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就是在城市開辟一塊綠色的地理位置,並且在這片位置上建設森林公園等一些綠化植物,讓這片樹林能夠提供給城市內焦躁的人們一些娛樂的場所,而且可以綠化環境。
④ 園林設計與植物配問題求解答,也可回答知道部分
1、什麼是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規劃設計應當符合哪些要求?
園林規劃設計是一個很寬泛的詞,目前可以泛指地球表面的一切可見物。景觀設計就具體的設計對象來分類,宏觀層面有風景區域的規劃設計、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微觀層面,有公園、街頭綠地、居住小區、工廠綠化、廣場等的具體設計類別
《園林規劃設計的有關法律法規》
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00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004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007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
008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
009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010城市綠地分類標准
011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012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
013城市綠化條例
014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015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016風景園林圖例圖示標准
017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018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
01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
020居住區綠地設計規范
021林業苗圃工程設計規范
022噴灌與微灌工程技術管理規程
023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
024園林設計施工技術手冊之植栽規范
025園林基本術語標准
026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
027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
2、什麼綠地是自然式布局、規則式布局或混合式布局?規則式園林
規則式園林又稱整形式、幾何式、建築式園林。整個平面布局、立體造型以及建築、廣場、街道、水面、花草樹木等都要求嚴整對稱。在18世紀英國風景園林產生之前,西方園林主要以規則式為主,其中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台地園和19世紀法國勒諾特(LeNotre)平面幾何圖案式園林為代表。我國的北京天壇、南京中山陵都採用規則式布局。規則式園林給人以庄嚴、雄偉、整齊之感,一般用於氣氛較嚴肅的紀念性園林或有對稱軸的建築庭院中。
自然式園林
自然式園林又稱風景式、不規則式、山水派園林。中國園林從周朝開始,經歷代的發展,不論是皇家宮苑還是私家宅園,都是以自然山水園林為源流。發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私家宅園,如蘇州的拙政園、網獅園等都是自然山水園林的代表作品。從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後傳入英國。自然式園林以模仿再現自然為主,不追求對稱的平面布局,立體造型及園林要素布置均較自然和自由,相互關系較隱蔽含蓄。這種形式較能適合於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環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遠見長。
混合式園林
所謂混合式園林,主要指規則式、自然式交錯組合,全園沒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園的主中軸線和副軸線,只有局部景區、建築以中軸對稱布局,或全園沒有明顯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一般情況,多結合地形,在原地形平坦處,根據總體規劃需要安排規則式的布局。在原地形條件較復雜,具備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谷、窪地等,結合地形規劃成自然式。類似上述兩種不同形式規劃的組合即為混合式園林。
3、色彩在園林綠地中有哪些作用?作用,,1,視覺上的,豐富景觀層次
2,心理上,愉悅心情,
3,有時,色彩還可做為交通導向的指引
「凈土園林」應該叫「凈土宗園林」。日本園林的早期一種模式,實為寺廟園林的類型,主要構成有「金堂」,「濱洲」「中島」等,跟「書院造園林」差不多。都為回遊式園林,
4、園林植物的配置有幾種形式?列舉你所熟悉適宜孤植和對植的樹種各10種,並闡述其特點。
20種適宜孤植的樹種
大葉榕,槐樹,銀杏,油松,梧桐,小葉榕,合歡,垂柳,雪松,羅漢松,南洋杉,梅花,櫻花,桂花,玉蘭,楓香,黃櫨,紫葉李,白皮鬆,火炬樹,
蝟實忍冬科蝟實屬。株叢姿態優美,花色艷麗,孤植、叢植均很美。
蝴蝶莢蒾忍冬科莢蒾屬。5月開花,花微香,入秋後,果實量大,是春夏觀花、秋冬觀果的優良觀賞花木。
血皮槭槭樹科槭樹屬落葉喬木,樹皮血色,紙狀剝落,奇特可觀。葉片秋季呈鮮紅色,孤植或群栽於灌木叢中,能顯示出極高的園林觀賞價值。
金錢槭槭樹科槭樹屬落葉大喬木,樹姿優美,入夏時綠葉紅果,可作為風景林、庭陰樹或行道樹。
山白樹金縷梅科山白樹屬。我國特有種,觀果植物,果序長10至20厘米,造型很奇特。可用於庭院綠化。
君遷子柿樹科柿樹屬。適合做庭陰樹和郊區行道樹,抗污染能力強。
銀鵲樹銀鵲樹科銀鵲樹屬高大落葉喬木。羽狀復葉可達30厘米,葉柄紅色,可作為風景林、庭陰樹。
拐棗鼠李科枳蓂屬高大落葉喬木,枝條開展,能形成圓形或倒卵形樹冠,適合作庭陰樹和郊區行道樹或作喜陰植物的上層庇陰樹種。
山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早春黃花滿樹,夏季紅果滿樹,是陝南的經濟樹種,也是很好的綠化樹種。
5、如何按照園林的功能要求選擇植物?試舉二例。園林植物的配置原則與方式要求
2010-11-1218:35:08|分類:園林概論|字型大小訂閱
園林植物的配置原則
從維護生態平衡和美化環境角度來看,園林植物是園林綠地中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在通常情況下,園林綠地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小品設施為輔。園林綠地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園林植物的配置。因此,搞好園林植物配置,是園林綠地建設的關鍵。那麼,怎樣進行園林植物配置呢?一般來說,植物配置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即植物種類的選擇和配置方式的確定。在具體配置園林植物時,原則上應圍繞這兩個基本問題。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1.符台園林綠地的功能要求
園林植物配置時,首先應從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來考慮。如為體現烈士陵園的經念性質,營造一種庄嚴肅穆的氛圍,在植物種類選擇時,應選用冠形規整、寓意萬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多採用對植或行列式栽植。我們知道,園林綠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綠地而言,則有其具體的主要功能。譬如,街道綠化中行道樹的主要功能是庇蔭減塵、美化市容和組織交通,為滿足這一具體功能要求,在植物選擇時,應選用冠形優美、枝葉濃密的樹種;在配置方式上應採用列植。再如,城市綜合性公園,從其多種功能出發,應有供集體活動的大草坪,還要有濃蔭蔽日、姿態優美的孤植樹和色彩艷麗、花香果佳的花灌叢,以及為滿足安靜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等。總之,園林中的樹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園林綠地使用和防護功能上的要求。
2.考慮園林綠地的藝術要求
園林融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文學美於一體,是以自然美為特徵的空間環境藝術。因此,在園林植物配置時,不僅要滿足園林綠地實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綠」的效果,而且應給人以美的享受,按照藝術規律的要求,來選擇植物種類和確定配置方式。
6、談談你對園林規劃設計前景的認識。提到中國園林,世人無不贊嘆它的博大精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更多的表達了人們對於優美環境的無限嚮往。在幾千年的厲史長河中,祖國大地上所建公園不計其數,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一大批古典園林還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戰爭及天災人禍等原因的影響,加上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對園林的不同需求,中國園林發展至今,走過了一條艱難而曲折的道路,真正的現代園林和城市綠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開始快速發展的。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城市綠地建設事業,並在各地相繼建立了園林綠化管理部門,擔負起園林事業的建設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還提出了「普遍綠化,重點美化」的方針,並將其納入到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之中。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園林綠化帶來了光明的前途和蓬勃的生機。截止1995年底,全國城市綠地總面積達67.83hm2,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3.9%,城市公園3619處,公園面積7.28h㎡,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祖國大地花草樹木相映成輝,一片繁花似錦。
然而,近年來,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導致城市環境越來越差,原有的園林綠地已滿足不了空前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大規模的園林建設活動雖然不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園林城市的出現。但是,由於受傳統園林的影響,這些園林建設並沒有從根本上阻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嚴酷的環境現實,使中國現代園林綠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
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居民的基本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戶外體育休閑空間極度缺乏;土地資源的極度緊張,使得通過大幅度擴大綠地面積來改善環境的途徑較難實現;財力限制,又難以實現高投入的城市園林綠化和環境治理工程;自然資源再生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整體自然生態十分脆弱;歐美文化的侵入,使得鄉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不言而喻。然而,模紋花壇和「十一」、「五一」擺花之風卻愈
。。。。
詳見 word
⑤ 九峰國家森林公園的景區規劃
(1)遵循與總規和其它專項規劃協調一致的原則。九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在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總體規劃原則指導下,遵循總規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並充分考慮與其它專項規劃的協調。
(2)保護城市森林與適度開發具有傳承荊楚文化的建設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在保護九峰城市森林的前提下,挖掘武漢歷史文化內涵,重建具體傳承荊楚文化的項目並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進而提升城市的整體開發建設水平,打造武漢市又一「城市名片」
(3)生態旅遊與科研生產,科普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發揮九峰森林保護區生態功能為出發點,同時確保林業科研工作的健康發展和全省林業科研科普教育的需要。 (1)造林:總計730畝,主要為頂冠峰採石場、荒山荒地、拆遷地造林,提高森林博覽區域的植被。
(2)森林景觀改造:森林景觀改造總計面積1445畝,涉及頂冠峰、獅子峰、黃柏峰等地規劃,內容包括山體補綠,封山育林,森林景觀建設和林相改造四大部分以及驛道古風、幽林沐澤、香溪涉趣等三大森林景點的建設。提升森林博覽區景觀效果。 (1)兩湖書院:該項目以自然保護為基點,以展示荊楚歷史文化,打造保護區生態旅遊品牌,提升區域文化品味為目的。兩湖書院擬選址於缽盂峰和寶蓋峰間的谷地——長春溝,佔地面積230畝,此處因谷地立地條件差,樹木稀少,坡度相對平緩,規劃仿古建設面積6000平米,此地兩面臨山,向東可見馬驛水庫,水質極佳,時見水鳥游棲;西側有一池,在雨水豐沛時可形成湖泊,頗似當年「兩湖書院」的內湖——都司湖。此處正是重建書院的絕佳地點。
(2)九峰律寺:恢復九峰律寺或建宗教活動場所,項目選址為原遺址所在地,規劃佔地面積60畝,規劃山門、鍾樓、鼓樓、大雄寶殿、羅漢堂、講堂及生活起居等明清風格建築。
(3)九峰塔:建於缽盂峰頂,佔地面積5畝,為景區標志性建築,其中塔體八面九層,採用仿古建築形式,並在塔下建若干附屬建築,構成台、廊、亭、塔、樓的有機結合,登塔「缽盂攬勝」並可防火瞭望。 由博物館,樹木園,科普培訓中心,。是湖北省林業行業的重要公益性基礎設施,承擔全省林業科學普及教育的重任,是宣傳林業建設成就,普及生態知識和人才培養基地,擬規劃建設地點在笤箕佔地450畝,規劃博物館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並根據需要建設不同功能的室內科普用房。
規劃建設樹木園的主要目的:
保護具有較高科研價值的試驗林
保護景區內珍稀瀕危樹種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友誼樹等通過建立樹木園,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觀賞木本花卉、食用竹的品種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為今後的科研及研究做准備 (1)、生態居住區:該區位於寶蓋峰南坡,原野生動物園內現已開發的平緩地帶,面積450畝。該地南邊與保護區規劃的開發建築用地相連,可將兩地連接在一起,在現有植被基礎上構建草地、矮林、高大樹木組成的三重生態系統。依據地勢規劃親山、親水、親景觀的傍山建築,使建築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開發建設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及東西方建築形式相交融的生態居住區。
(2)、壽安陵園:該園迄今有十多年的歷史,已有一千多人士仙逝之靈安葬於此。在現有陵園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對墓區進行造林綠化,提高陵園的綠化率,規劃在2010年墓區全部採用樹葬、花葬的形式。 隨著保護區的建設,九峰公園的森林旅遊人數,將逐年增加,預計2006年旅遊人數將達30萬人以上,公園年收入將達300萬元。
⑥ 森林公園發展競爭力的概念是什麼有沒有一個體系來說明競爭力
具體可鏈接到以下網點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現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森林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森林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森林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遊,旅遊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遊方式[2]。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並且森林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遊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目的和旅遊的持續發展。
1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群落類型繁多。從80年代開始,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的森林旅遊業在我國悄然興起並獲得長足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各級森林公園有800餘處,其中國家級270處,總經營面積達720萬公頃,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此外,1995年在全國4萬多個國有林場,99個自然保護區,119個風景名勝區中,也有大部分已開辦了森林旅遊項目。從黑龍江的北極村到海南的尖峰嶺,我國森林公園跨越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類型的森林景觀資源,為人們進行觀光、避暑、野營、度假、科考、探險等活動提供了適合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1995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3000多萬人次,森林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發展到1276處,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44%,還擁有1億hm2的森林公園,並已建成了近1100個森林公園[4]。另外,目前全國森林公園擁有賓館、飯店、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約40萬m2,接待床位10萬多張,游車、遊船4000餘台(艘),主要游路15萬km,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滿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遊公司約1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的森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接待森林旅遊人員6000萬人次[5]。這為開辟我國森林特色旅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廣袤的林區內,分布的高等植物達32萬種,還鳥類、獸類、爬行類和兩棲動物近2千種[6]。還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溫泉、林草、花卉、珍禽、異獸,輔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對遊人充滿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營、騎馬打獵、採集標本、游泳釣魚、繪畫攝影、休息療養等,這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旅遊內容是其他大眾旅遊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2.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和不計成本或少計成本而引發的森林旅遊利潤虛增,促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森林生態旅遊確定為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但許多地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投入後遊人甚少,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經營,也無法保護資源,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損害[7]。某些景區不研究旅遊生態容量,在特定的節假日遊客大量進入後,由於無合理安排,遊人四處踐踏,破壞了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一些資源因遊人過量而失去原有特質而逐漸喪失欣賞價值。
2.2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8]。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9]。
2.3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11]。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1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2.5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13]。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14]。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3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15]。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6]。
3.1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17]。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1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19]。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3.2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20]。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1]。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22]。
3.3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24]。
3.4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25]。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3.5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26]。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27]。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28]。
3.6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9]。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30]。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逸.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2]池麗月.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3]鍾新民. 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74-76.
[4]可 亭.國森林旅遊資源[J].中國林業(森林旅遊專刊),2001,(4):8-10.
[5]陳秋華.試析我國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對策[J].生態經濟,2000,(4):58-61.
[6]劉紫青. 試論森林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2,(2):122-124.
[7]李肇榮. 廣西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2):35-36.
[8]陳逢珍. 試論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M]. 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開發與三峽庫區旅遊業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黃成林.黃山九華山客流季節分布和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華,何 平,童顯德.林旅遊資源開發要走可持續利用之路[J].森林旅遊,1998,(試刊號):12-13.
[12]羅美安,向風行.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3]傅岳瑛,劉 琴. 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曉春,蘆維忠. 甘肅省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發研究,2001,(3):63-64.
[15]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6]趙新民 楊松茂 馬 蘭. 陝西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分析[J]. 陝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1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38-45.
[18]馬澤斌. 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遊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19]王爾康.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J].旅遊學刊,1998,(2):14-16.
[20]楊桂華.生態旅遊的綠色實踐[M].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28-32.
[21]葛漢棟. 湖南實現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M].湖南林業科技,1999(4),1-7.
[22]張濟民.生態旅遊與湖南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J].旅遊調研,1998,
(10): 16-18.
[23]包國章,李向林,謝忠雷,等.淺談生態旅遊德利弊與政策導向[J].中國環境管理,2001,(1):71-75.
[24]賈振虎,吳應建,劉永紅.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與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002,(1):39-42.
[25]於法穩,尚傑 實施生態旅遊認證的緊迫性[J]. 生態經濟,2002(5):48-50
[26]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2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148-150.
[28]吳楚材 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齡.西藏旅遊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30]李晴 發展重慶的森林旅遊[J].生態經濟,2002(6):48-49.
⑦ 「國家森林公園總規」編制獲批,哪些原則須把握
「總體規劃編制要想做到高標准、高品位、高質量,必須堅持『重在自然、精在回特色、貴在和諧』的森答林公園建設理念,嚴格控制人造景觀的設置,減少人工化、城市化、園林化的建設傾向。要立足林業的資源優勢,挖掘森林多功能的內涵,突出林業特色,辦出精品,打造品牌,真正順應人們對自然的嚮往和體驗的需求。」這位負責人表示。新晉升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要在18個月之內,編制完成總體規劃。以前規劃到期的,要在12個月內完成修編規劃。
編制總體規劃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確定公園性質、規模和空間發展布局,統籌安排分區建設和建設項目,做好宏觀控制;要適度開發,禁止建設高爾夫球場、大型寺廟(新建)、豪華別墅和開發房地產等不符合森林公園主體功能的行為。對於已建和在建項目不符合要求的,應改造、拆除或遷出;要尊重自然,突出自然野趣,保持資源的自然狀態和完整性,所有建設、建築物與自然相協調、與環境相協調;少破壞自然水系、岩石等自然特徵。
⑧ 珠海鳳凰山的森林公園
⑨ 國家林業局的 林規發(2015)57號文件
國家林業局關於印發《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審批管理辦法》的通知
林規發〔2015〕5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林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局,國家林業局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推進規劃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依據《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國家林業局令第27號)的規定,我局研究制定了《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辦法》(見附件),經國家林業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附件: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辦法
國家林業局
2015年5月4日
附件
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工作,推進規劃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充分發揮總體規劃指導國家級森林公園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依據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關要求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申報、審批,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國家林業局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以下簡稱「計財司」)會同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以下簡稱「場圃總站」)負責總體規劃的審核、批復和實施監督工作。
第四條 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機構按照《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組織編制總體規劃。規劃技術深度必須達到《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規范》(LY/T2005—2012)的要求。規劃期一般為10年。
第五條 規劃編制內容應當包括基本情況、生態環境及森林風景資源、森林公園發展條件分析、總則、總體布局與發展戰略、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投資估算、效益評估、保障措施等20個部分,具體見所附編寫要求。
第二章 規劃上報
第六條 總體規劃編制或者修編完成後,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組織評審和審查。總體規劃應當符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禁止開發區域的有關要求,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城鄉規劃、交通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等充分銜接。同時,要廣泛徵求所在地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規劃、交通、旅遊等部門及利益相關者意見。
第七條 總體規劃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行文上報國家林業局。上報的材料包括:
(一)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的上報文件;
(二)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批復文件;
(三)總體規劃文本及相關圖件紙質版4份,電子版1份;
(四)評審意見;
(五)總體規劃徵求意見情況說明。
第八條 計財司負責上報材料的登記,材料不齊全的不予登記,並於3個工作日內一次性告知補齊完善材料。自登記之日起,啟動規劃審批程序。
第三章 規劃審批
第九條 總體規劃登記受理後,由計財司在2個工作日內將上報材料轉送場圃總站,並與場圃總站共同進行專業審核和業務審核。
第十條 專業審核。計財司和場圃總站聯合建立「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核專家庫」,具體運行管理由場圃總站承擔。
場圃總站收到上報材料後,從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核專家庫抽取相關專家,在5個工作日內將總體規劃送達專家。審核專家於10個工作日內將專業審核意見提交場圃總站。
第十一條 業務審核。計財司和場圃總站在收到上報材料後,於10個工作日內分別提出業務審核意見。
場圃總站對專業審核和業務審核意見進行匯總分析,於5個工作日內形成總體規劃的最終審核意見。必要時由場圃總站會同計財司召開總體規劃審查會或者組織進行實地審核,於10個工作日內完成。
第十二條 對審核提出修改意見的總體規劃,由場圃總站將總體規劃修改意見通知單下達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在收到修改意見通知單後,於20個工作日內將修改後的總體規劃文本和相關材料報送場圃總站,場圃總站審核後提交計財司。需要復審的按上述程序辦理。
第十三條 對審核通過的總體規劃,計財司在收到場圃總站最終審核意見後,於15個工作日內辦理批復文件。
第十四條 批復文件下達後,由場圃總站負責在中國森林公園網和中國林業網對所批復的總體規劃進行公告,並建立檔案予以保存。
第四章 規劃實施監督
第十五條 總體規劃批復後,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機構要嚴格按照批復的總體規劃開展建設活動,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強對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批准後的總體規劃需要進行修訂的,應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將修訂後的總體規劃報原審批機關批准。
第十六條 總體規劃中的工程建設項目,要嚴格按照有關基本建設程序另行履行報批手續。
第十七條 計財司會同場圃總站,或者委託第三方機構,對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組織開展總體規劃中期、終期評估,提出修編或者新編意見。
對於不按照總體規劃進行開發和建設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責令進行限期整改。整改後仍不符合總體規劃要求的,主管部門將依法處理。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八條 總體規劃編制單位要加強管理,確保總體規劃質量。未經上述程序批準的總體規劃,不能作為林業審批項目和資金安排的依據。
第十九條 本辦法由國家林業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辦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到2020年12月31日。凡與本辦法不符的,按照本辦法執行。
附:
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編寫內容要求
一、基本情況的要求。包括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歷史沿革、森林公園建設與旅遊現狀等。
(一)自然地理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條件、森林動植物資源等。
(二)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人口、經濟、交通、電力、通訊等。
(三)歷史沿革。包括歷史沿革、森林公園設立、管理機構建設、資源管理等。
(四)土地利用狀況。包括土地與資源的權屬(國有土地要註明林權證上所標明的使用權人)、地類構成、利用程度等,集體林區要說明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林權流轉、林地使用及林農合法權益保護等情況。
(五)森林公園建設與旅遊現狀。包括公園內基礎設施條件、景區景點建設現狀、旅遊開展情況等。
二、生態環境及森林風景資源的要求。包括生態環境評價、森林風景資源調查與評價、森林公園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森林公園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
(一)生態環境評價。包括地表水質量、大氣質量、土壤質量等。
(二)森林風景資源調查與評價。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可借景觀資源、森林風景資源質量評定等。
三、森林難公園發展條件分析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園發展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
(一)森林公園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包括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適游期等。
(二)森林公園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包括國內外旅遊發展形勢、地方政府重視程度、當地旅遊資源供需情況等。
四、總則要求。包括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依據、規劃目標、規劃分期等。
五、總體布局與發展戰略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園性質與范圍、森林公園主題定位、森林公園功能分區、分區建設項目及景點規劃、森林公園發展戰略、主題定位與營銷策劃等。
(一)森林公園性質與范圍。性質依據森林公園的典型特徵、主要功能來確定,規劃范圍是森林公園設立的批復范圍。
(二)功能分區。包括生態保育區、核心景觀區、一般遊憩區和管理服務區等。
(三)分區建設項目及景點規劃。包括各個功能區規劃建設的項目,涉及資源保護、遊憩設施、接待設施、科普宣教設施等。
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園環境容量、遊客容量以及旅遊區位分析、客源市場分析、遊客規劃預測等。
七、植被與森林景觀規劃的要求。包括規劃原則、植被規劃、森林景觀規劃、風景林經營管理規劃。
八、資源與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包括規劃原則、重點森林風景資源保護、森林植物和野生動物保護、環境保護。
九、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要求。包括規劃原則、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和布局、生態文化設施規劃、解說系統規劃。
十、森林生態旅遊與服務設施規劃的要求。包括森林生態旅遊產品定位、遊憩項目策劃、旅遊服務設施規劃、游線組織規劃。
十一、基礎工程規劃的要求。包括道路交通規劃、給排水工程規劃、供電規劃、供熱規劃、通信、網路、廣播電視工程規劃、旅遊安全保障系統與設施規劃。
十二、防災及應急管理規劃的要求。包括災害歷史、森林防火及病蟲害防治規劃、其他災害防治、監測與應急預案。
十三、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原則、土地利用規劃及建設項目佔用林地情況。
十四、社區發展規劃的要求。包括居民點分布現狀分析、社區發展規劃原則、社區發展規劃。
十五、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包括環境質量現狀、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評估、採取對策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與建議。
十六、投資估算的要求。包括估算依據、投資估算、資金籌措。
十七、效益評估的要求。包括生態效益評估、社會效益評估、經濟效益評估。
十八、分期建設規劃的要求。包括近期建設目標及重點建設工程、中遠期建設目標及重點建設工程。
十九、實施保障措施的要求。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組織保障、資金保障等。
二十、圖紙要求。包括區點陣圖(對外關系圖)、土地利用現狀圖、森林風景資源分布圖、客源市場分析圖、功能分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與其他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關系圖、景區景點分布圖、植物景觀規劃圖(林相改造圖)、遊憩項目策劃圖、游覽線路組織圖、服務設施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給排水工程規劃圖、供電供熱規劃圖、通信網路廣播電視工程規劃圖、環衛設施規劃圖、近期建設項目布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