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地質公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地質公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15:34

A. 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為線索展開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為兩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進行,按地貌組合變化可以劃分不同的發育演化階段,代表著作有《河流發育循環》和《地貌循環》,提出了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二是以Hack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整個陸地表面是自我調整和自我適應的過程,當一個因素改變,其他因素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不會導致總體地貌形態的改變,即「穩定平衡」理論。

以地貌學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認識上,但這些通過地貌考察得到的結論可為定量方法提供理論指導。近年來,地球科學的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和定量計算方法,通過山體隆升剝蝕幅度和速率的計算,將動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數量化(李瓊,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萬明等,2011)。這是地貌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地貌學的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地質公園數量眾多。2010年8月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六處地質公園共同捆綁,用「中國丹霞」的名稱成功申報為中國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由於得天獨厚的因素,中國學者對丹霞地貌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花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學旅遊資源,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景區最多的國家,具有類型多、美學價值高、特徵突出等特點。在全球七個花崗岩類地貌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獨佔六處。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和地貌景觀會議,國內外100多名花崗岩地質地貌專家參加,並出版了論文專輯,成立了花崗岩景觀研究中心。可以說,中國是全球花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花崗岩地貌的分類是地貌學家經常討論但難以達成共識的熱點之一。在眾多花崗岩地質地貌景區中,具有景觀各異、成因多樣、分類眾多等突出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學》一書中,劃分了高山花崗岩地形、熱帶花崗岩地形、乾燥區花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沖溝地形等五種類型(注:此處地形等同於地貌)。

有的學者按成因的主導因素將花崗岩山體劃分為五類: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濕潤區低山丘陵花崗岩侵蝕-堆積型地貌、乾旱區花崗岩風蝕型地貌、高寒區花崗岩冰雪剝蝕型地貌、海岸區花崗岩海蝕地貌(盧雲亭,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旅遊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花崗岩旅遊地貌的分類方案,共11 類:(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石蛋花崗岩地貌,(低丘)花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崗岩地貌,崩塌疊石花崗岩地貌,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風蝕蜂窩花崗岩地貌,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圓頂峰長嶺脊花崗岩地貌(陳安澤,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風化剝蝕作用的角度把花崗岩地貌分為四大類:化學風化殼類、化學風化殼剝露類、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物理風化剝蝕類;又進一步分成八個亞類:侵蝕丘陵溝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殘留石蛋-獨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凍剝蝕型、風化-風蝕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劃入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與世界花崗岩景觀可對應的8種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的分類方案,包括節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演化,見圖1.1。Migon認為,有些花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類型的因素,因此雖然不能將三清山完全對應於某種地形,但三清山山體形態確實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時還具有「切割高原」和「節理谷」地形的特點。

根據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劃分方案,將花崗岩地貌劃分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巨石(boulder)、島山(inselberg)、尖頂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礫、搖擺石和坡棲漂礫四個亞類;島山包括殘山、基岩殘丘、城堡島山三個亞類;尖頂山含四周傾斜山、峰林兩個亞類;花崗岩平原含掩埋和剝露平原、刻蝕平原、山前侵蝕平原、準平原、階梯狀平原等五個亞類。②小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緩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窩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緩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環、淺溝四個亞類,陡傾斜地貌分喇叭型傾斜、底部侵蝕傾斜、浪蝕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溝六個亞類,洞穴和蜂窩穴分為洞穴和蜂窩穴兩個亞類,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狀岩、多邊型碎裂岩、位移塊四個亞類。

圖1.1 花崗岩景觀演化路線圖

(據Migon,2006)

還有學者建議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通過對比研究建立花崗岩景觀系列中的標准型式(楊明桂等,2009;尹國勝等,2007),類似地層學標准剖面的金釘子。

花崗岩地貌的發育機制是花崗岩地貌的研究重點。地貌的經典定義是「地貌系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基於此形成了氣候地貌學和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很多教科書也是沿這個思路編寫的(楊景春等,2005;張根壽,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中忽視了地貌的物質組成——岩石應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認為「地貌是岩性、動力相互作用的發育階段表現」。綜上所述,花崗岩地貌主要受構造、岩石、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其他類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並無太大差異,花崗岩地貌發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數地貌學者的認同(Campbell,1997;尹國勝,2007;浦慶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傳萬等,2007)。到具體的地貌景觀區,只不過是再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然花崗岩是形成花崗岩地貌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崗岩(類)的研究進展。這也是花崗岩地質地貌相互交叉的具體體現。

花崗岩類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其認識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質來源,將花崗岩劃分為I型和S型,中國學者徐克勤則把花崗岩劃分為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種類型,揭開了花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和構造環境相結合,提出了A型花崗岩的劃分,花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體形成構造環境的探討階段;

第三階段是美國大陸動力學計劃(NSF,1993)提出花崗岩實際上是大陸生長過程的產物,是殼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國學者也認為殼-幔相互作用,特別是下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系統相互作用對花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洪大衛,1994,2000;莫宣學,2002;王德滋等,1999;王濤,2000;鄧晉福等,1996;吳福元,1997;肖慶輝等,2002),從而開啟了從軟流圈地幔物質向地殼輸送的新視角研究花崗岩形成與大陸生長關系的新階段。

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國花崗岩類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時代上,花崗質岩漿活動時代漫長,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迴侵入,以中生代為最高潮。前寒武紀出露的花崗岩面積佔11%,古生代佔37%,中生代佔40%,新生代佔12%(張德全,2002)。每個花崗岩帶都由多個時代的花崗岩組成。如南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歷經古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白堊紀達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內蒙古—大興安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達到高潮,至白堊紀還有微弱岩漿活動。甚至在這一個大型的岩基內也出現多旋迴演化的特點,萬洋山—諸廣山花崗岩基就是一個多時代復式岩體(洪大衛,2007)。

第二,空間上,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類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之一,面積達86×104km2,占陸地國土面積的9%。以秦嶺-昆侖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崗岩;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以東和西南三江地區主要發育中生代的花崗岩;西藏和滇西地區發育有新生代花崗岩;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東、西部花崗岩的空間展布具有明顯差異。西部的花崗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受板塊俯沖、碰撞作用的控制,發育於剛性地塊之間的結合帶。東部以面狀分布為主,受伸展構造控制,發育於板內構造環境(洪大衛,2007)。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5 省區的出露面積最大,前兩者花崗岩面積佔全國的30%~40%,後三者佔10%~20%(崔之久,2007)。所謂「世界的花崗岩看中國,中國的花崗岩看東部」。

第三,岩性上,中國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分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鹼性的方向演化。根據對750個較大面積花崗岩體6080 件樣品768 件組合樣的加權統計,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趨勢,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趨勢(史長義等,2007),同地殼在垂向上由硅鎂質逐漸向硅鋁質轉化的趨勢一致(程裕淇,1994),這可能代表了地殼物質組成的演化規律。

第四,從與構造環境關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構造環境常常有不同花崗岩類的組合。有的花崗岩是同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有的花崗岩是形成於碰撞之後的板內環境,相應地,花崗岩類的組合也不同。如南嶺中生代花崗岩是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華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崗岩是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組合,喜馬拉雅帶是白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組合,岡底斯帶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岩石組合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性質也有顯著差異(史長義等,2007)。同時,由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構造環境,往往出現不同類型花崗岩的重疊、交錯和轉換的現象。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白堊紀時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形成閩浙沿海一帶的I型花崗岩。之後構造環境從擠壓轉化為拉張環境,形成A型花崗岩,兩種花崗岩在空間上緊密共生在一起(洪大衛等,2007)。

贛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里回顧一下贛東北地區地質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歷史。

193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劉輝泗在玉山縣—貴溪市一帶開展1∶25萬地質調查工作,首次在本區建立了地層系統,並對岩漿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來,地質、冶金、建材系統所屬地質隊以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對本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礦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對德興銅廠、硃砂紅等地進了踏勘和勘探,發現並探明了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質局組織了德興銅礦大會戰,新增銅儲量350×104t,並對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研究,1983年,朱訓等出版了《德興銅礦》專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質學院、浙江區測隊、江西省區測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建立了測區的地層層序、岩漿岩活動順序和區域構造格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狀況。

1983—1988年,贛東北地質大隊開展了紫湖口幅、玉山縣幅、古城幅1∶5萬地質礦產調查,對三清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形成時代進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員會邀請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編,為三清山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了上饒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同源岩漿演化序列,將三清山花崗岩劃歸為懷玉山構造岩漿小區,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質科學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三清山開展了專項旅遊地質調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進行江西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期間,對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地貌進行了概略調查和評價。

2002—2004年,南昌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的學者與三清山管委會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編篡,系統研究了跨越1921個年度,從西晉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關三清山的歷史資料。重點突出了旅遊資源、自然地理及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和聘請了國內外地質科學顧問,對三清山自然遺產進行研究,側重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並開展了三清山自然遺產科學價值的國際對比研究,著名生態學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東亞-北美植物區系中中國植物區系的一個重要發源中心,是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核心分布區。

2005—200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對三清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和初步研究,並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的概念。

應該說三清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陳思本等,1986;鄧國輝等,2005;李獻華等,1994,李獻華,2000;陸松年,1998;馬長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鳳鳴等,1992;徐備,1990;徐備等,1989,1992;趙建新等,1995;趙崇賀等,1997;曾勇等,2002;周國慶,1991),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德興銅礦的發現;贛東北深大斷裂帶規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贛東北中新元古代蛇綠混雜岩帶的發現。可以看出,對贛東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地區前寒武紀的古造山帶及其構造格架、古老變質岩及其年代學、元古宙蛇綠岩混雜岩帶及其地質意義。贛東北與成礦作用相關的花崗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朱訓,1983;楊明桂等,2004;金章東等,2007;芮宗瑤等,1984;王強等,2007;袁忠信,1988)。但對三清山景區花崗岩進行的科學定量研究不多,相關文獻也多為三清山地學旅遊資源的介紹或花崗岩景觀的描述(劉細元等,2005,2006;楊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地殼的演化歷史,在成山成景機理上,傳統上都解釋為內動力使地殼不斷隆升,外動力沿節理裂隙不斷風化剝蝕塑造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觀。但與作為物質基礎的花崗岩本身有何關系?在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作為一個被公認科學認識的前提下,中國東部眾多花崗岩山體的形成與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有何關系?是形成於擠壓環境還是拉張環境?三清山山體隆升與剝蝕過程的有哪些特點?與處於同一造山帶,具有相同岩石類型和地貌類型的黃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剝蝕過程?

陳安澤先生曾指出:花崗岩專家不研究花崗岩地貌,而地貌學家則對花崗岩岩石學知之甚少,對花崗岩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無法解釋,這種把地質地貌分成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學家要懂得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領域,地質公園的研究者也應明白地質公園只是研究的載體,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岩石學、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構造學,等等。花崗岩地貌是研究地質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陳安澤,2007),因為地貌包含著過去地質歷史時期里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預測未來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李瓊,2008)。前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過程中的岩漿運動。在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地貌研討會論文專輯(《地質論評》,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衛、肖慶輝、張招崇、羅照華等岩石學家發表的論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有助於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討論交流。但總體而言,花崗岩地貌在研究地質演化歷史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專著將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學,三清山山體隆升剝蝕的低溫年代學約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徵和成因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B. 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地質公園作為一類特殊的旅遊區,更強調科學性,嚴格要求,為達成標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有關管理部門為了加強對國家地質公園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質公園所在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特製定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地質公園是由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區構成。地質公園管理工作按行政隸屬關系,由當地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申報、審批、規劃等工作,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地質公園建設應當編制總體規劃,報批後,由地質公園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並實施。規劃的修改應報原批准單位批准。

規劃內容應包括:地質公園概況、規劃原則與目標、資源保護和管理、科學研究與普及、宣傳推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行政管理、投資概算、效益評價等。應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協調。

應該按照地質遺跡的價值與重要性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域,並按照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按照建設規劃進行建設,達到相應要求,在被批准後2年內舉行揭碑開園儀式。

對於不能按期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可以給予警告,限其在3到6個月內完成。警告期結束後仍然不能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經審議,批准,取消其資格。

地質公園應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有一定比例的地質專業人員,在公園規劃編制、園區建設、科學普及與研究、宣傳等工作發揮作用。

國家地質公園每季度第一個月5日前應將上一季度情況列表上報國土資源部,季度報告內容包括:遊客數量,經濟收入,管理人員情況,博物館、說明牌建立情況,導游員培訓情況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況作出詳細的年終報告,除以上要求的統計數據外,還要有相關的文字說明。世界地質公園每年元月5日前應把相關情況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報送。

地質公園范圍內,禁止可能損害地質地貌、破壞地質遺跡完整性的行為。禁止與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和建設方向與要求不協調的工程建設活動,確實不能避開地質公園園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需提交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

地質公園應編制科學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可以從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社會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門劃撥的保護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設立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科學研究。

地質公園須建立地質博物館和室外標示系統,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地質公園的導遊人員,應經過地學知識的專門培訓。

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實行督察員制度。國土資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國家地質公園派出督察員,對國家地質公園的各項工作進行檢查與監督。世界地質公園由UNESCO派國際有關專家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根據各國家地質公園的年度報告、督察員報告以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核查結果,每3年對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達標、不達標3個等級。對評估結果為「優秀」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獎勵。對評估結果為「不達標」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警告,並限期整改;有嚴重問題的國家地質公園閉園整頓,直至達標。對於整改不力、已經不能滿足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要求的國家地質公園,經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審議,報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批准,取消其「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世界地質公園再評估專家組根據UNESCOGGN Bureau所頒布的再評估表的要求進行考核評估,其中特別強調了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貢獻,參加或組織國際性的地質公園會議,會上的活動和論文發表情況,與其他公園的聯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管理機構和財務情況,各類人員結構的合理性,財政狀況的穩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措施、辦法、成績,各種遺產地(含地質和文化、生物等)保護地的變化路線的開發等;地學旅遊市場營銷中應用平面媒體、出版物和電子傳媒、會議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公園進行推介宣傳,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設施,擴大科普范圍,提高質量,特別是要廣泛徵求遊客意見,不斷改進公園服務工作;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地學旅遊帶動農林畜牧業、手工業、餐飲服務業、商業等全面發展。拓展市場,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優化其生活質量和環境(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2003)。

C.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D. 地質旅遊開發問題

為了保護珍貴的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實現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成立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構想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三角洲面積廣大,所設立的地質公園園區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質現象和有意義的地質點。所以,園區的設立從上述主要地學資源出發,考慮到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實現資源共享。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范圍與1992年成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一致,由大汶流草場、黃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場(黃河口森林公園)3個區域組成,面積15.3萬公頃(見彩圖29)。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於2003年4月開始申報工作,2004年6月經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審核,成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目前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2006年春舉行揭碑開園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對本地區地質資源旅遊的規劃在空間上可劃分為四個區域:核心區、背景區、主要的接待服務區和古文化旅遊區。

核心區:主要是指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園區范圍所包括的區域,該區域集中了地質、生態、優美自然景觀等多種旅遊資源之精華。在地質旅遊資源方面,該區域擁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黃河最新形成的黃河故道「刁口流路」和當前河道「清水溝流路」等地質旅遊資源;在生態旅遊方面,區內擁有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人煙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觀的演替基本上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形成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均保持著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黃河三角洲屬於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河海交匯地帶大量的水生生物給鳥類帶來豐富的食物,成為鳥類的天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這里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這里完整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珍貴的鳥類。保護區內地勢平坦、土地遼闊、植被茂盛、狐兔出沒、百鳥雲集,數十萬畝的蘆葦盪、上萬畝檉柳林、成片的翅鹼蓬、星星點點的羅布麻、香蒲和縱橫交織的小河道和潮水溝是人們回歸大自然,進行科考、度假、觀鳥、探險、獵奇的理想場所。

背景區:是指除核心區和主要接待服務區以外有觀賞價值或科研價值的重要地質遺跡及反映區內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人文景觀的場所或區域。如黃河三角洲的頂點、1855年的海岸線(貝殼堤),黃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決口扇等地質遺跡以及「孤東塔林」、「麥田油井」、「圍海長堤」、「海上平台」、「萬畝槐林」、「黃河勝利大橋」等反映資源開發及環境改造的景觀。此外,為了全面介紹和演示本區域相關的地學知識,方便遊客旅遊和很好銜接旅遊項目,該區域也設立一些地學知識陳列館和小型的接待服務實施。

主要的服務接待區:在東營市的城區,此外為了更好地為廣大遊客服務,在孤島鎮及仙河鎮也設立了二級服務接待區。東營市城區主要由東城和西城兩大片組成。西城是勝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濃郁的現代化油城特色。東城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建設的城市新區,城區建設起點高、規劃超前、氣勢宏大、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新潮、城市綠化率高,生活環境舒適,城市景觀流暢、錯落有致,風格優雅。東營市城區是遊客進入東營市的主要通道,是遊客集散地,集中了東營市主要部分的賓館、飯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成為黃河三角洲地質、生態旅遊主要的接待服務區。東營市城區及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類型主要以紀念場地(碑)和現代城市建築為主,具有明顯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遊資源有:石油科技展覽館、天鵝湖、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新世紀廣場、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覽館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科普修學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天鵝湖為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水面浩瀚無邊,在候鳥遷徙季節,百鳥群集,可以觀鳥,開展清潔的水上娛樂活動。同時天鵝湖的溫泉療養院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可以開展高質量的療養、休閑度假。

古文化旅遊區:東營南部的廣饒縣境內有一片古老的陸地,文明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發現的文物有8000餘種,主要古跡有傅家遺址、柏寢台、孫家祠、關帝廟等。遊人在欣賞了地質公園自然風光之後可以領略這里豐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據區域地質旅遊資源的分布情況及結合區域旅遊資源的總體開發布局,對地質旅遊資源路線規劃如下。

線路1:東營市(公交車)—勝利黃河大橋(乘船)—西河口—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宋坨—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可以觀察到各種河流地貌景觀、沉積構造、黃河1976年後的截流改道處、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線路2:東營市(公交車)—永安鄉—宋坨—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乘船)—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崔家屋子—勝利大橋—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決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觀及沉積構造。

線路3:東營(公交車)—勝利大橋—黃河北岸黃河口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仙河鎮—孤東圍海長堤—五號樁—東營港—孤島鎮—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4:東營(乘車)—勝利大橋—孤島—五號樁—東營港—一千二自然保護區(乘船)—黃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車)—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強進蝕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黃河故道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5:東營市東城—西城

說明:為遊客食宿、游覽、交通、購物、娛樂提供主要服務,旅遊項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區的現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觀。東城區的主要景點有天鵝湖、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天鵝湖位於東營市東城東南10km處,湖面面積40km2,湖面上棲息著百餘種鳥類。湖心的太陽島面積7200m2,遍布亭台樓閣,假山花園,天鵝湖西側有一處溫泉浴場,溫水取自地下1000m處,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世紀廣場氣勢雄偉壯觀,是東營這座新興城市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築。西城主要體現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進的叢式抽油井組,勝利油田第一口獲取工業油流的油井「華八井」,展示勝利油田地質勘探史,介紹石油知識和勝利油田開發建設的地質展覽館等。

線路6:東營市—廣饒縣

說明:主要是區內的古齊文化旅遊區,境內自原始社會中晚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的樂安之地。秦漢以下至近代人才輩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後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跡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經發現文物8000餘種,在前面的表中已經詳細列出了主要的古跡,本旅遊路線主要是為有興趣了解本區歷史文化的遊客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本線路將經過本區5000~6000年前的一條海岸線。

線路7:東營市(公交車)—西城石油地質博物館(公交車)—大汶流自然保護區(電平車、自行車)—墾利黃河口觀景(還可去黃河口涉水、漂流)(氣墊船、木船)—黃河北岸觀景台(公交車)—萬畝刺槐林(公交車)—孤島—利津黃河故道(公交車)—孤東油田(還可去河口區圍海長堤、河口海灘海上游樂區)(公交車)—黃河大橋(公交車)—東營市。

說明:本線路是一條綜合旅遊線路,集地質、生態、石油、人文等各類旅遊項目為一體,由於路線較長,景點較多,一天時間比較倉促,可安排在孤島鎮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旅遊。

E. 爛尾地質公園新出路 巢湖市的金釘子地質公園,由於申請世界級的地址公園失敗,又因為前期資金投入太大

逗地質公園地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版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既為權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地質公園將刺激地方企業、小公司、房屋建築業的興建和發展,開展高質量培訓課程,增加新的就業機會,因為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如鼓勵通過人造化石來代替原生化石進行銷售)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逗地質公園旅遊地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在小學和中學開設地質課程,把當地的地質、地貌和自然地理信息編制其中,將有助於保護地質公園,同時還可增強地區意識、自豪感和自我認同感。地質公園或許就是當地和國家范圍內極好的教育工具。

概括的說,能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學知識,開展旅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F.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G. 談談火山口地質公園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不能開發。。

H.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規范地質公園建設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

地質遺跡保護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的一項重要職責。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根據黑龍江省地質遺跡的特點,認真履行職責,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並重的方針,積極推進地質公園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地質公園建設是保護地質遺跡和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推進地質公園建設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省地質公園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17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世界、國家、省三級地質公園管理體系,為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發展開拓了新的景點。同時將地學科普知識、融於觀光游樂之中,使過去傳統的旅遊解說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加強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強化對地質公園保護設施、科普設施及基礎設施建設,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開展地質公園能力建設,使黑龍江省各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保護能力逐步加強,地質遺跡得到很好保護。同時,為加強全省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並積極開展立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及《嘉蔭恐龍化石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使全省地質公園建設、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軌道,有效地規范和推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強化地質公園能力建設

為保證地質公園建設得到規范發展,省國土資源廳在編制完成「全省地質遺跡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各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並將其作為地質公園建設發展的依據和項目立項的前提,「規劃」的編制和執行,有效地推進了地質公園規范化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各地質公園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從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質公園先後建設保護棧道30餘千米,保護圍欄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設立說明牌、警示牌1000餘塊,完成災害護坡15千米,建造石階路30千米,建設和改造博物館6處,退耕還林還草10萬畝,並進一步開展了對園區環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環境6平方千米,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增強了地質公園的服務功能,對推進黑龍江省地質遺跡保護和旅遊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加強宣傳,推進區域旅遊經濟發展

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地方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當地就業能力和經濟的繁榮,目前,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質公園分布在省旅遊規劃的黃金線路上,已成為黑龍江省旅遊的重要景區。五大連池經過幾年建設,發展迅速,已成我國重要的地學科普基地和國家旅遊觀光勝地40佳,「5A」級旅遊景區。地質公園建設不僅使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有效地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目前,園區旅遊總收入已實現2.3億元,比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興安嶺石林地質公園已成為伊春林區振興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發展,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園區景點已達200餘處,開辟旅遊線路1.2萬米,形成了點線結合,遙相呼應的東、南、西、北、中五大景區。湯旺河區人民政府按照「依託石林、保護生態、發展旅遊、形成規模產業」的思路,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的發展,現年接待遊客能力已突破20萬人次,實現產值2億多元,拉動就業人數達1000餘人,造福了當地的百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地質公園的建設,使生態環境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在黑龍江省旅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I. 地質公園的發展前景展望

自20世紀末,地質公園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以來,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已在全球歐亞、大洋洲和南美洲建立了56家世界地質公園,在20多個國家建立了200餘家國家地質公園,在不少國家還發展了一批地區級(如省市級)地質公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已初具規模,同時還設立了世界地質公園局(Global Geopark Bureau),每年都適時召開會議對新的申請進行評議審查;對已滿4年的公園進行再評估並下發決議文件;對原定的世界地質公園條件、標准作適當修改,並頒發評估表和再評估表,對世界地質公園評委和顧問專家發布新的工作指南,這就使世界地質公園的評審和再評估,建設和管理有章可循,並日漸正規化,而且對各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也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和歐洲在地質公園發展方面起到了開拓、引導和示範的作用,在國際地質公園研討會上,中國代表的發言、中國地質公園的展示和中國地質公園積極推動的合作和雙邊或多邊的交流,都是引人注目的,很多國家的地質學家專程到中國考查地質公園的發展、建設情況,從中國取經以推動本國和本區地質公園的發展,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地質遺產保護呼聲的日益高漲,各地政府和民眾對地質公園的三大理念的深入理解,地質公園必將成為保護地質遺產、開展科學普及,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台,在全球保護自然環境,建立和諧社會,形成人和自然的協調的活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J. 關於地質公園的論文都有哪些方面

常用的層次劃分方法有以下幾種:
(1)按事件和發展過程來劃分《皇帝的新回裝》
(2)按空答間轉換來劃分,如《老山界》
(3)按內容變化來劃分,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4)按人物、場景變化來劃分,如《分馬》
(5)按感情變化來劃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歡蜜蜂—想去看蜜蜂—贊美蜜蜂—想變成蜜蜂。
(6)按表達方式的變換來劃分,如《一件珍貴的襯衫》,抒情—記敘—抒情、議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