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目標任務
A.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B. 誰有《中國國際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電子版的發我一份!
我這有一個,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
前 言
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體系」的倡議,貫徹國務院關於保護地質遺跡的任務,由國土資源部主持於2000年開始進行的一項新工作。
地質公園擔負三項任務:第一,保護地質遺跡,保護自然環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第三,開展旅遊活動,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地質公園體系已初具規模。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地質遺跡保護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依託地質公園建設,很多珍貴地質遺跡得到了切實保護,社會地球知識科學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時還帶動了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振興。
為加強地質公園管理,進一步規范我國的地質公園規劃建設,指導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特製訂本技術要求。
一、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
地質公園的規劃編制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
2.體現地質公園宗旨,突出地質公園特色。
3.統籌兼顧,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
二、規劃工作的主要依據及規范性引用文件
(一)法律法規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發[2000]38號)
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地質礦產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
(二)技術規范、標准、指南類: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與工作指南(國土資源部,2002-11)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2008-06)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
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
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
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規范(國家環保局,1996)
關於加強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審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0號)
(三)地質公園所在地的相關規劃: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交通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等。
三、規劃工作的重點及要求
(一)合理劃定、明確界定地質公園范圍
1.范圍劃定的原則
地質公園的范圍劃定要以能夠包含構成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並能實施有效保護為基本原則,方便管理,避免公園規劃面積過大,充分考慮區域內礦產資源賦存狀況和地方經濟建設情況,避免公園內設置礦業權,要注意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
2.范圍的表述
地質公園的范圍除文字描述外,同時要用邊界控制點(拐點)坐標標注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公園范圍如有變動必須標明變動情況,並說明變動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權屬及使用
地質公園的土地權屬應清晰。公園內的土地權利人應服從地質遺跡保護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應符合地質公園規劃,必要時以「契約」「協議」等形式約定。
4.勘界
地質公園邊界及地質公園內的功能區界線,必須使用測繪儀器或GPS定位儀(註明誤差)進行准確勘界,測定邊界的重要拐點坐標,並標注在以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底圖的《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上(根據規模按規劃圖件要求確定比例尺)。根據實際管理的需要,應依照邊界類型,設立明確的界線標示碑或標示牌。地質公園勘界的圖形與實測數據應建庫存檔。
為便於管理,在保證地質遺跡的完整性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邊界劃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線、山谷線、河流中線、水岸、陡崖邊線、道路、行政區邊界、土地權屬邊界等具有明顯分界特徵的地形、地物界線。
(二)地質公園園區、功能區
1.園區、景區
在公園范圍內,按地質遺跡景觀和其它景觀類型的空間分布與組合特徵、地貌的自然分區、交通連通狀況,特別是行政轄區的因素,可將地質公園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園區和園區之下的景區。為便於公園統一管理,一個公園的園區應相對集中,數目不宜過多。
2.功能區劃分
功能區的劃分應依據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別、地質遺跡保護的要求並結合旅遊活動的要求,在公園或獨立的園區范圍內,可酌情劃分出如下功能區:門區、遊客服務區、科普教育區、地質遺跡保護區、自然生態區、游覽區(包括地質、人文、生態、特別景觀游覽區)、公園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
其中:
地質遺跡保護區: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可劃分為特級保護區(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保護區的范圍必須准確劃定(要有重要拐點坐標)。各級保護區要有明確的保護要求:特級保護區是地質公園內的核心保護區域,不允許觀光遊客進入,只允許經過批準的科研、管理人員進入開展保護和科研活動,區內不得設立任何建築設施;一級保護區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賞步道和相關設施,但必須與景觀環境協調,要控制遊客數量,嚴禁機動交通工具進入;二級、三級保護區屬一般保護區,允許設立少量地學旅遊服務設施,但必須限制與地學景觀游賞無關的建築,各項建設與設施應與景觀環境協調。所有地質遺跡保護區內不得進行任何與保護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設活動;不得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不得設立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等大型服務設施。
在公園園區范圍內,依據地質公園設立前批準的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等開展的工程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補充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建設單位應確保其建設活動不得破壞公園內的地質遺跡。
地質公園內禁止開山、開荒等破壞地貌景觀和植被的活動,不得設立任何形式的工業開發區。
科普教育區:公園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地質科普廣場一般設於此區。要考慮景區已有的建設,有條件的公園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訓基地,開辟專項科普旅遊路線等。
遊客服務區:服務區內可發展與旅遊產業相關的服務業,控制其他產業,不允許發展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產業。服務區的面積可控制在地質公園總面積的百分之二以內。
(三)地質遺跡的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
應開展對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地質遺跡類型劃分可參照附表1)。規劃應說明公園內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工作現狀,並確定近期、中期、長期的工作目標和計劃。
1.地質遺跡的調查
地質遺跡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查明公園內應當予以保護的地質遺跡的類型與空間分布;地質遺跡的地質地貌背景,例如構成地質遺跡的岩石、地層,控制地質遺跡形成的構造與外營力作用,地質遺跡所處的地貌類型單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質遺跡形態和性狀特徵的各種參數;地質遺跡受到破壞與保護的現狀;對地質遺跡產生破壞或威脅的自然與人為的影響因素。
地質遺跡野外調查的信息與數據採集,應能滿足地質遺跡評價和建立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資料庫的要求。
地質遺跡調查應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為基礎,以實測的大比例尺地形圖為載體,以提高調查的精度和控製程度。
2.地質遺跡的評價與登錄
按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科普教育價值及旅遊開發價值為主並參考有關因素對地質遺跡進行綜合評價,將地質遺跡劃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及省以下級四個等級。按類按級編列公園全部地質遺跡名錄,並按相關的技術要求進行檔案登錄和資料庫錄入,為有效保護與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地質遺跡資料庫辦法另訂)。
3.地質遺跡的保護
將公園內地質遺跡分別劃入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地質遺跡保護區中,並有針對性地分別列出其主要影響因素及保護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與保護措施,使園中地質遺跡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特級、一級地質遺跡的保護責任要落實到人。
(四)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系統
科學解說系統是地質公園的主要特色,其內容包括:戶內外解說設施(地質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公園與園區主副碑,解說碑、牌、欄,交通指示牌等),解說員與解說設備的配備,解說出版物(公園科學導游圖、地質公園叢書、地質公園解說詞及主要地質科普路線解說詞,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質博物館:各地質公園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園區地質景物知識為主,面積相應的博物館。獨立的園區應當建立相應的展室。
科普電影館(影視廳):是以科普電影方式向遊客介紹公園科學、歷史文化知識的最佳途徑。各公園都要建立適當規模及技術等級的科普電影館。
解說牌:主要地質遺跡景物(點)都要設立科學、通俗、直觀的中英文對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語種)解說牌。每個國家地質公園應不少於50塊;有多個獨立園區的地質公園,其每個獨立園區應不少於30塊。
導游詞:要將編寫導游員專用的公園、園區、景區、特設旅遊路線的解說詞,地質博物館講解詞列入規劃(針對不同講解對象應當編寫不同的版本)。
導游員配備:每個獨立園區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導游員,須經崗位培訓,考核合格後上崗。並訂出定期地學知識培訓計劃及要求(每年不少於一周,世界地質公園還要增設外語培訓)。要編制導游員配備計劃和近期實施方案。
地質公園叢書:是一套具有地質公園自助導游性質的叢書,要求每個地質公園編制一套,公開出版發行。
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是計劃公開出版發行的一套以數字地圖為底圖、直觀顯示地質地貌特色的遊客用導游圖。要求每個地質公園編制一張(要求另訂)。
(五)地質公園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提升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必須強化。各地質公園必須按要求制定科學研究計劃。
1.科學研究的原則
以提高園區地質、人文、生物資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質公園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實現地質公園「三大任務」為基本原則。
2.科學研究選題的依據
緊密圍繞資源、保護、科學解說、打造有科學含量的旅遊產品、提高旅遊效益、保障遊客安全以及公園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設立科研課題。
主要針對以下領域提出研究課題:
*園區主要地質遺跡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國范圍內地質演化中的代表性
*園區主要地質地貌形成演化規律、美學特色、分類及評價准則及國內外對比研究等
*園區主要人文、生物景觀資源研究
*科學解說研究(包括解說員培訓,地質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解說碑牌,導游詞編寫、科學導游圖的編制、科普音像讀物編制等)
*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保護方法與措施
*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
*數字地質公園建設
*其它
3.計劃編制要求
按規劃年限要求編制遠期、中期及近期計劃,近期(3-5年)計劃要編列研究課題名錄並提出實施行動方案(包括人員、經費投入等)。
4.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配備
整合現有各方面的研究資源,制定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專家的合作計劃,以及地質公園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計劃。
5.科學研究的經費保障
計劃要提出科學研究項目立項的主要渠道、經費的主要來源及籌措方式。提出保障研究經費的措施和方案。如以不低於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為科研基金,並爭取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同時爭取進入國家科研計劃或國際地質研究合作項目以獲得資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與轉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徑與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轉化為本公園建設與管理服務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參與或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的計劃,建立姊妹公園的計劃等。
(六)科學普及工作
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是地質公園設立的三大任務之一。應以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為基本原則。各地質公園應制訂科學普及工作方案。
1.鄉土科普活動
制定面向中小學生開展鄉土科普教育、環境友好教育、組織青少年春、秋游園、夏令營、冬令營及其它專題性科學普及活動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計劃。
2.教學實習活動
制定面向大中專學生及科研機構在公園內科研教學實習編寫論文等活動計劃並提出近期(3-5年)的行動方案。提出與有關院校科研學術機構合作建立教學實習、科研基地計劃。
3.面向普通遊客的專項科普活動
面向普通遊客的專項科普活動需求,對客源構成、活動條件進行可行性分析,編制活動計劃。
(七)地質公園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用現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設是建設和管理地質公園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地質公園資料庫、監測系統、網路系統的建設。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
*在公園各景點及重點位置安裝監測儀器,建立監測中心,加強對園區的監控管理,確保遊客安全,及時發現地質遺跡損毀事件以及地質災害和火災隱患等;
*建立全園的信息網路系統,包括設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機,設立於公園各處的終端機、信息自動服務台、觸摸屏、電子導游系統、大屏幕、虛擬現實系統、面對面信息服務台等設施。實行信息互通,向遊客及時提供游覽信息、游覽指南,引導遊客游覽、疏導客流等;
*建立地質公園網站,溝通與各個方面的信息聯系,要具有公園及地質遺跡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質公園研究平台、遠程票務住宿預訂服務等功能;
通過WebGIS的技術手段將地質公園資料庫、地質公園網站和地質公園展示系統、地質公園監測系統整合起來。實現遠程科研數據獲取,數據檢索查詢,公園網路營銷與服務等功能。
(八)地質公園的管理體制與人才規劃
健全的管理機構和有序的管理體制,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保障。規劃時必須做好地質公園管理體制規劃,應把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的名稱、級別、二級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管理職能等編列清楚,並以公園上一級政府正式批件為據。如公園管理機構與其他管理機構(如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等)相互重疊時,必須設立專門管理地質公園日常業務的科室。
地質公園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別是地學專業人才,要求世界地質公園5-8人,國家地質公園3-5人)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重要保障,必須將公園的人才結構和配備途徑、培訓計劃納入地質公園的規劃。
四、規劃的成果要求
地質公園規劃應提交以下成果:
(一)規劃文本
規劃文本是實施地質公園規劃的行動指南和規范,應以法規條文的方式、簡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質公園規劃的結論,規定做什麼和怎麼做,體現規劃內容的指導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
規劃文本的編寫要求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提綱》(附件1)。
(二)規劃編制說明
地質公園規劃編制說明是對規劃編制的主要原則、主要內容、編制過程、初審情況等方面的簡要說明,具體應包括以下內容:
1. 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原則及指導思想。著重說明規劃的基本思路、主要內容和特點。
2. 規劃編制過程、規劃研究情況。
3. 規劃目標、任務、主要指標及主要內容的確定過程與依據。
4. 與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情況。
5. 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對規劃的審核情況。
6. 徵求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專家等意見的情況以及協調、論證情況。
7.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三)規劃圖件及編制要求
1.主要附圖
地質公園區位和交通圖
地質公園地質圖
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
地質遺跡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分布圖
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圖
地質公園規劃總圖
地質公園園區(景區)功能分區圖
地質公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
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
2.相關圖件比例尺原則按如下要求選擇
小型地質公園:面積≤20km2,圖紙比例為1/5000-1/10000
中型地質公園:20<面積≤100km2,圖紙比例為1/10000-1/25000
大型地質公園:100<面積≤500km2,圖紙比例為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質公園:面積>500km2,圖紙比例為1/50000-1/100000
3.地質公園規劃圖件基本內容編制要求
(1)地質公園區位和交通圖
用不同比例的幾張圖(如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組合起來,將本地質公園在全國、全省(區、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圍表示清楚,並在公園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圖上,將距公園最近的長途汽車站、火車站、機場、碼頭以及市中心區到本地質公園大門的聯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質公園還應用世界地圖示意其位置。
(2)地質公園地質圖
以地形圖為底圖,按相應比例尺地質圖編制要求編制。
(3)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
根據面積的大小按規定選用相應比例的地形圖,將公園全部范圍邊界和各園區的界線用測繪儀或GPS進行實測,重要拐點坐標進行編號並標注在圖上。測點坐標資料造冊存檔。此圖是政府批准公園面積的依據,也是用圖紙計算公園和園區面積的依據。
(4)地質遺跡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分布圖
是資源現狀圖,用不同的圖例將調查到的主要地質遺跡、地質景點、水域景點、生物景點、人文景點,分類、分等級標示在相應比例尺的底圖上。
(5)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圖
按地質遺跡保護區進行分級(如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並用不同的色彩區分表示,特級和一級保護區邊界的重要拐點必須用GPS實測,並編號標注在圖上,測點資料造冊存檔。
(6)地質公園規劃總圖
包括所規劃的地質公園各園區、主要景區、重要景點以及各園區內的主要旅遊服務設施(大門、停車場、標志碑、遊客中心、博物館、重點公共衛生間、餐飲購物場所、觀景台等)、主要游線道路或其它交通設施的位置、范圍、走向等。
(7)地質公園(園區)功能分區圖
對公園各園區的不同功能進行區劃,各不同功能區(如遊客服務區、科普教育區、地質遺跡保護區、人文景觀區、自然生態區、公園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要有明確的范圍和界線,並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以指導下一階段的公園建設規劃(詳細規劃)。
(8)地質公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按附表3將地質公園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現狀及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編製成圖。
(9)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
按規劃圖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編制,圖面上要有公園范圍及有關地物內容的文字標示。
(10)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
是遊客了解公園主要地質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導游圖。科學導游圖以遙感影像圖為底圖轉換成地貌暈渲圖,直觀地將主要地質遺跡、地質地貌景觀、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觀景點以及博物館、食、宿、醫療、救護場所的位置表示出來,並將到達這些景點或觀景點的交通線路和步行線路表示出來。圖面應設計為折疊頁形式,以便於遊客攜帶。
4.編制規劃圖件注意事項
針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中圖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注意事項:
(1)在圖框內的右下角繪制圖欄,圖欄內要註明:規劃名稱、該圖紙名稱、比例尺、編制單位名稱、圖號和編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時要有規劃項目負責人和制圖人簽字。
(2)規劃正式圖紙必須在圖框內右上角標注指北針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沒有統一圖例的情況下,為方便使用,建議所有自然景點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圓圈圖例,所有人工設施和建築物均用小方框圖例。
(四)專項研究報告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是從研究角度為規劃編寫提供更加准確、詳盡的理論和實際分析論證依據。
其編寫要求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編寫提綱》(附件2)。
(五)基礎資料匯編
主要是規劃編制中形成的基礎調查資料、資料輯錄、數據統計、重要的參考文獻等。
五、本技術要求的適用范圍
本技術要求適用於所有國家地質公園。原《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指南(試行)》停止執行。
六、附則
規劃工作由地質公園屬地地方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聯合主持,以委託或招標方式進行。
由於地質公園規劃是一項技術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承擔規劃工作的單位必須熟悉地質公園規劃的技術要求、具有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實際經驗,規劃編制組成員必須由多專業的技術人員組成,除地質專家外,還應包括相關規劃專業(城市規劃、風景區規劃、工程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等)的技術人員,必要時可邀請生態學、文物保護、工程建設、旅遊規劃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規劃單位應將相關工作經歷與成果、人員的專業與職稱構成、管理體系等材料,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核認定。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經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初審後報國土資源部批准,由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並實施。
附件:1.《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綱要》
2.《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編寫提綱》
C. 強化地質調查服務
一、地質調查工作必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地質調查工作是一項融調查與研究、產品與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知識密集型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地質調查機構也屬於服務型機構,主要任務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支撐。美國等國家地調機構自遭遇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生存危機」的艱難時期之後,逐漸認清自身的使命就是要為政府管理與決策、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公眾生活提供及時、公正、可靠的地學信息。地調局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適應整個社會需求的能力,必須保持同廣大用戶更好的聯系,因此整個地質工作逐漸由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其中地質調查機構服務意識的轉變最為明顯,一切以用戶為核心、服務優先的意識不斷增強。可以說地質調查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其生存之本,成果得以應用是檢驗地質調查工作成效的試金石。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雖已起步,服務的領域也逐漸從傳統的地礦領域擴大到了城市規劃、農業、旅遊、教育等領域。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地質成果服務現狀基本上還處在傳統、自發的水平上,社會化服務的意識亟待加強,地質調查產品信息的公益性服務不到位,與社會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按照新的「三定方案」,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職責就是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這就是說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生產地質調查產品只是完成其最終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深入研究地質調查產品的擴散與服務的途徑和方式,研究用戶的需求,有針對性開發滿足不同用戶的系列產品,更加主動地做好服務工作。
新時期,中國地質調查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約束、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對涉及資源、環境、生態、自然災害等重大問題的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指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因此,當前的地質調查工作要以滿足國家需求為目標,確定地質調查工作的各項任務,充分發揮地質調查工作超前性、全程性和廣域性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服務,為人民群眾生活服務,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服務。
二、樹立「用戶優先、服務第一」的地質調查服務理念
既然地質調查屬於服務業,地質調查局屬於服務機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又要求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更及時、更主動的服務,因此,當前地質調查必須樹立「用戶優先、服務第一」的服務觀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提高提出的新要求為基點,及時了解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堅持以用戶為核心,通過業務調整和領域拓寬,不斷提高產品的實用性並致力於提供優質服務。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講,「服務」即是以勞務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任何能提高顧客滿意程度的項目都屬於服務。服務即關心顧客,是在營銷過程中了解顧客心理,採用有效的方式為顧客提供多種服務或勞務,滿足其物質或精神的需要。對於地質調查工作而言,其核心也是要提供能准確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服務,要在項目立項之初就強調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公眾的需要為出發點,把滿足需求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效果的重要標准,由此要充分考慮到地調成果的可利用程度和社會化服務程度,才能實現地質調查工作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地質調查服務內容豐富化
地質調查工作既有調查,又有研究,本身不產生物質財富,但它產生知識或信息,為社會和政府提供的是信息產品或服務。從世界地質調查發展的情況可以發現,地質調查服務的內容相當豐富。美國地調局可以提供的產品包括:按照學科,分為地學、生物學、制圖學和水資源產品;按照產品載體,分為攝影產品、出版物、軟體和其他產品。在美國地調局的網站上,可供下載和在線瀏覽的地圖、數據、影像和信息產品超過7.5萬份,各種技術標准、成果報告和出版物超過30萬份。目前,我國地質調查服務內容主要是以紙質的基礎地質資料為主,網上也提供了一些目錄服務,以及科普和少量的信息服務,但是還遠遠不夠。為了從國家宏觀決策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能感受到地質調查工作,需要提供各個地區、各個類別、各個專業和多個比例尺的地質產品。從專業角度看,地質調查要能提供區域地質、水工環、海洋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影像、專題產品和綜合類產品等十幾大類產品;從類型看,地質調查要提供大數據量的地質圖件、地質書籍和指南、空間數據、礦產出版物、攝影產品、文獻報告、期刊雜志、地學軟體、教育和休閑產品等;從產品的獲取渠道看,要從傳統的面對面的館藏資料,變為數字化產品和在線網路信息產品,還應提供數據處理、分析服務、咨詢及培訓服務等。
四、地質調查服務形式通俗化
地質調查成果服務的對象不僅包含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還包括本國的企業、社區、一般公眾等。納稅人出資開展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就必須為社會公眾服務,而且要把地質工作成果轉化成社會公眾能夠使用、適合他們需要的成果。要提高地質調查自身的貢獻力和影響力,以取得更廣泛的支持和信任。必須改變所謂的「公益性地質成果鎖在抽屜里、藏在腦子里、掛在牆上、寫在紙上」的狀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計投入地質勘查工作的經費已達4000多億元,全國形成了數十萬種成果地質資料,還有大量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建立了幾十個國家大型地學基礎資料庫。然而,這些資料數據主要服務對象還是行業內部,能夠提供政府、社會直接應用的產品缺乏。許多資料庫急需進一步整合、加工,才能滿足社會直接利用;大量資料數據需要圍繞國土資源規劃、礦業權管理、區域經濟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普通公眾的需要,進行深度開發。要著重在地質調查成果的表達方式上下功夫,比如要盡快出版一種使廣大公眾能看懂並能利用的地質圖,把很專業很深奧的地質圖加以簡略化、通俗化和實用化。這方面,國外的地質調查機構有值得借鑒的做法。加拿大的普通百姓可以買到一種1:25萬的地質圖,它通俗易懂,社區居民從地質圖中可以了解到,居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歷史上有無發生過地震、有無活動斷層、該地地下水水位及水質、地下岩石的性質等等,這樣的地質圖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服務公眾的意識和成果通俗化的做法。
五、地質調查服務手段多樣化
1.網路在線
中國地質調查局要擴展地質調查產品社會化服務的方式,除加強資料館藏服務外,還要增強網路在線服務功能,大力推廣應用基於互聯網的動態連接技術、目錄查詢檢索系統、WEB編圖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級網路體系和信息服務平台,縱向連接局、大區和地調院,橫向連接國土資源骨幹網,逐步形成以單位、專題、區域、服務類型等為主線的「一站分布式服務」,進而覆蓋全國,為用戶提供在線信息發布、在線查詢、在線銷售和在線訂購等服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享受便捷的查詢、購買和定製服務。
2.對外宣傳
要讓國家和社會更多地感知地質工作的多元服務及其效用。加強成果的綜合研究和集成,深入挖掘分析成果的應用價值,並及時向社會發布。要大力宣傳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社會效益,通過組織專家研究分析,發布有關評估結論,並以公開出版發行、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專題報告會、成果發布會、展覽會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地質科學和信息成果。建立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新聞發布制度,將其常規化、制度化,定期由指定代表進行口頭或書面發布,遇有重大議題,要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或安排權威媒體作深度專訪。還可以建立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鼓勵機制,吸取國外社會化服務的先進經驗和教訓,加快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步伐,以滿足國家對外開放和商業性礦產勘查開發對地質調查產品的需要。
3.地質科普
要通過地質科學知識的普及,來提高公眾對地質事業的關心和認識,促進地質事業的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可以向廣大學生開設地學科普網站或印刷一些科普讀物,內容可以包括:化石聚焦、假日地質指南、你眼中的岩石、假日地質圖、地質年代圖表、科普推廣和網上地質專家答疑等。從地質研究、生物研究、地理研究、水文研究等多個專業,以多種形式為學生、老師和地學愛好者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以達到傳播地學知識和信息的目的。
4.地質教育
要注重地質教育,從小學、中學、大學建立起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教育體系,在中小學教學中增加地球科學方面的內容,大力發展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地調局可以和一些地質院校提供合作培養,如合作培養野外地質學專業,為高校學生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條件。同時,還可以開展大量的培訓教育工作,聘請地質專家授課,內容涵蓋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預防、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地質文獻檢索與科技查新等等,還可以培訓普通大眾如何使用MapGis、MapIfon、ArcInfo和ArcView等軟體。地質教育培訓工作應制度化、經常化、系統化和多樣化。
六、用地質文化的力量感染公眾
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地質事業的發展相結合,鑄就了中國地質文化的風骨,它可以潛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質量、生活信念。因此,要提高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就必須傳播地質文化,加大地質成果、地球科學知識向社會轉化的力度,充分利用文化的手段和形式,讓地質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弘揚行業精神、樹立行業形象、普及地學知識為主要任務,加強文化宣傳教育、文化產品製作、文學藝術創作、科學知識普及等工作,推出一批具有地質特色的影視、科普、文學、藝術等文化精品,提高地質文化的生命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可以像《侏羅紀公園》、《龍卷風》、《後天》等電影把科學家對大自然的認識搬上銀幕一樣,將以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為代表的地質先驅們推動中國近代地質事業發展的歷史拍成電影、電視劇激勵後代;將第四紀冰川的發現、燕山運動的創立、玉門石油的發現、攀枝花鐵礦的早期勘查、北京人頭蓋骨的發掘與研究等一部部改寫中國地質科學的拓荒史製作成紀錄片或參加展覽會;將國家地質公園的美麗而奇特的景色、南極科考的攝影照片印成畫冊;將世界各地發生的地震、海嘯等各種地質現象的新聞報道即時而快速地附上從地質視角的原理解釋;將深受大眾喜愛的各類寶石的地質成因、鑒定方法等有關知識普及於眾,等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大眾了解到自然的奇特、地質事業的偉大和保衛地球責任的重大,而且可以將地質文化的精華滲透到大眾的日常工作習慣、思維習慣中,將地質文化作為全民文化大力普及,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了解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和掌握地學基本知識的同時,深受地質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以科學文化的力量感召人們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總之,提高地質工作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多重服務功能,就要進一步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促進科研與調查的結合,提升地質工作的技術含量,縮短地質成果轉化的周期,努力使地質調查成果既深厚豐富,又生動形象;既充滿科學內涵,又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對地質知識和地質信息的需要,實現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全方位的結合。
D. 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的七大工程分別是什麼
所謂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的「七大工程」,實際就是今後要做的重點工作。《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編制指南》中明確了七大類重點工作,即「七大工程」,分別為:
(1)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工程。該工程的目標任務是:查清本行政區內古生物化石,特別是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產出、分布狀況;評價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價值、開發利用前景;建立生物地層序列,進行生物地層及年代地層劃分;對古生物化石典型產地進行評價,提出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方案。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應明確近期和遠期本行政區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的工作范圍。
(2)古生物化石保護工程。古生物化石保護分為產地保護和標本保護。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工程主要是建立古生物類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命名古生物化石產地。產地保護工程還包括對產地或出露的化石實施圍護工程、防災工程、防風化工程、防腐蝕工程、監測預警工程等技術工程性措施,以及建設項目穿越產地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工程。標本保護工程以規劃建設古生物博物館為主。
(3)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該工程就是在完善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的管理制度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重點是完善古生物化石發掘、進出境和收藏管理制度,組織開展化石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編制、資料庫建設,及與《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配套的法規建設等工作。
(4)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工程。該工程指根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古生物化石資源條件,對本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工作進行規劃,按照研究工作的重要程度列出研究目標和內容,明確研究目的。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國內、國際學術交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工程要與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古生物化石保護工程結合起來,協調開展化石資源調查評價、科學研究和保護管理工作。
(5)古生物化石科普宣傳工程。該工程指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古生物化石科普宣傳工作,使民眾了解古生物化石保護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民眾保護古生物化石的自覺性,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素質,是古生物化石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應明確古生物化石科學普及宣傳工程的內容、形式和時限。
(6)古生物化石資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作為一種地質遺跡資源,除具有科學價值外,還具有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應在教學、旅遊、工藝品研發、醫葯、觀賞等方面挖掘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利用價值,設計好資源利用工程。
(7)古生物化石文化產業建設工程。在古生物化石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基礎上,進一步規劃古生物化石文化產業建設工程,通過專業化、高水平的內容策劃和設計,開發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化石文化產品,採用多種形式傳播古生物化石文化,積極推進古生物化石文化產業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E. 盧氏縣國土資源局
盧氏縣位於河南省西部邊陲,地理坐標北緯33°′~34°23′,東經110°35′~111°22′,地處黃河、長江分山嶺南北兩麓,北鄰靈寶,東連洛寧、欒川,南接西峽,西部與西南部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轄區總面積3666.47平方公里,全縣19個鄉(鎮)、352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分布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系之中,域內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澗溪2400多條,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地貌,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縣。為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素有「河南小西藏」「豫西後花園」之稱。近年來,該縣依託靈山秀水的自然景觀,興起了以旅遊開發為主的旅遊產業,先後被評為「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名縣」、「中國優秀休閑度假旅遊縣」。使縣域經濟呈現出了「農牧業富民、工礦業強縣、旅遊業活縣」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發展速度連年處於省、市前列。
張壽西 局長、黨組副書記
張建品 黨組書記、副局長(2010年5月,自義馬市國土資源局調任)
楊萬朝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新武 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銘 黨組成員、副局長
熊彥召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東宇 黨組成員、副局長
雷愛玲 黨組成員、副局長
胡新峰 副局長
蔣蘭英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張壽西簡介: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人,1965年4月出生,漢族,198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7月畢業於焦作礦院地質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9月參加工作,先後任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礦產開發科(含地質環境科)科長、規劃科技科科長等職務。2010年4月7日,任盧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副書記;2010年6月至今,任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副調研員。
【機構設置】盧氏縣國土資源局組建於2010年4月,是在政府機構改革中將原盧氏縣地質礦產局、盧氏縣土地管理局工作職能劃入後,重新組建的縣政府工作部門。縣編委「三定方案」核定局內設股(室)12個,即辦公室、財務股、規劃科技與調控股、地籍管理股、用地審批與耕地保護股、土地利用股、測繪管理股、礦產開發管理股、礦產資源儲量與地質勘查股、地質環境股、資源補償費管理股、執法監察信訪股。另設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土地開發中心、地質勘查研究所、黃金公司、礦產開發中心、地產交易中心、大地勘測服務中心等7個二級機構。全縣19個鄉(鎮)共派出雙槐樹中心礦管站、磨口中心礦管站、木桐中心礦管站、城郊中心礦管站、五里川中心礦管站、文峪中心礦管站、杜關中心礦管站、石龍頭礦產品監督管理站、范里礦管站、湯河礦管站等10個礦管站和五里川中心土地所、官坡中心土地所、磨口、潘河中心土地所、官道口中心土地所、城區中心土地所、橫澗土地所、范里土地所、文峪土地所、城關土地所10個土地所,全局共有幹部職工286人。其中黨員118人,占職工總數的41.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32人,占職工總數的81.1%。
【土地資源】盧氏縣土地總面積366578公頃。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全縣山高林密、溝壑縱橫。通過第二次全縣土地調查,全縣現有耕地面積38168.52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0.43%,基本農田面積35589.75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93.32%;園地面積388.7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11%;林地面積203352.6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5.47%;交通運輸用地1210.4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03%;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4926.9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13%;未利用土地10439.7公頃,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9.3%。縣域內耕地資源分布不平衡,西南長江流域七鄉(鎮)由於山大溝深、叢林茂密,耕地稀缺,全縣耕地資源主要集中在洛河沿岸的橫澗鄉、文峪鄉、東明鎮、范里鎮和縣域北部的官道口鎮、杜關鎮、沙河鄉等鄉鎮。耕地質量差、地塊分散、投入產出比低是全縣耕地的主要特點。
【礦產資源】在地質構造上,盧氏縣地處華北地台與秦嶺地槽碰撞接合部位,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復雜,獨特的地質構造孕育了豐富礦產資源。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0大類52種,約佔全省已發現礦種數的49.1%,其中金屬礦產22種,非金屬礦產30種,其潛在經濟價值6000多億元,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19種。已探明的部分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冶金輔助原料礦產資源儲量和礦床規模在省、市佔據相當的比重,其中曲里鋅礦、夜長坪鉬礦屬國內大型礦區(床)規模,金屬礦產銻礦、鋰礦儲量在全省名列第一,鉬礦儲量在位居全省第四,鐵礦儲量居全省前列,金礦規模雖小,但金礦(化)點星羅密布,盧氏縣具有豐富的稀有金屬礦產,已探明和發現的礦種有鉭、鈮、鈹、鋰、銣、銫等。鉛鋅、銅、鈮、鉭及優質化工石灰岩儲量均居重要地位。
【耕地保護】本年初,盧氏縣政府對照三門峽市政府下達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將全縣38168.52公頃耕地保護任務,逐一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分別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實現了耕地保護「人人肩上有責任,齊抓共管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一步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耕地保護監管體系,縣、鄉、村三級監管網路各履其責,共行其事,有效實現了耕地保護的全方位監管。通過二次調查,設立修繕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確保了全縣耕地面積穩定在38168.52公頃,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35589.75公頃。全年組織實施了涉及橫澗鄉衙前村、五里川鎮溫口村、官道口鎮耿家村、朱陽關鎮澗北溝村、范里鎮何窯村5個項目區的盧氏縣2010年第一批補充耕地儲備項目,新增耕地面積99.79公頃,2010年6月通過了市國土資源局組織的補充耕地驗收,實現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工作嚴格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的總體要求,以規范管理為手段,以節約利用為目的,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相關政策,土地利用各項工作在規范化軌道上穩步推進。全年供應國有建設用地11宗,面積8.877公頃,其中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8宗,出讓面積7.69公頃;劃撥供地3宗,面積1.1875公頃。全年完成土地出讓收入3653.8萬元。全年共盤活存量建設用地4.718公頃。3月,組織實施了對縣城區及6個建制鎮區的地價更新,上報政府通過後,嚴格按照新地價執行。根據部統一要求,啟用了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對2009年1月1日後辦理的土地出讓業務逐級上傳至上級部門,並在國土資源部網站上進行公示,接受上級部門監管,為土地利用規范化管理奠定了扎實基礎。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在礦產規劃中,協助中國地質大學完成了全縣非金屬礦業科技規劃,已通過評審;組織完成全縣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修編工作,為引導全縣礦業經濟科學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組織開展了玉皇山地質公園規劃修編工作。土地利用規劃中,編制完成了盧氏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文本、圖件,於5月21日通過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批復(三政文〔2010〕6號),完成了第二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成果轉化工作。
【建設用地管理】全年共組織審報建設用地7個批次,總面積130.082公頃,其中耕地75.7215公頃。分別為盧氏縣2010度第一批鄉鎮建設農用地轉用,面積9.2032公頃,其中耕地6.4355公頃;盧氏縣2010度第一批城市建設用地,面積41.0921公頃,其中,耕地24.5096公頃;盧氏縣2010度第一批鄉鎮建設徵收土地,面積14.0066公頃,其中,耕地7.2496公頃;盧氏縣2010度第二批鄉鎮建設農用地轉用,面積10.8170公頃,其中,耕地9.9008公頃;盧氏縣2010度第二批城市建設用地,面積29.4831公頃,其中,耕地14.1220公頃;盧氏縣2010度第三批鄉鎮建設農用地轉用,面積13.2475公頃,其中,耕地11.3998公頃;盧氏縣為2010度第二批鄉鎮建設徵收土地,面積12.2327公頃,其中,耕地2.1042公頃。
【地籍管理】結合二次調查,對全縣基本農田布局進行了調整,完成了全縣基本農田上圖及資料庫建設等階段性工作。組織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工作報告的編寫和二調成果整理等各項二調掃尾工作;督促協調省地質測繪總院完成了杜關、官道口等6個建制鎮、6平方公里的地籍調查內業資料庫建設,通過了市國土資源局驗收;全年共受理、審查、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34宗,集體土地使用證532宗,辦理土地抵押登記1宗,注銷土地抵押登記3宗;全年共受理土地確權案件16起,處理結案13起,受理土地權屬糾紛14起,調查處理10起,結案率達到93%。
【測繪管理】組織全縣五家測繪單位完成了測繪資質審查、申報工作。組織測繪單位完成了縣域基礎測繪業務,在高速公路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等重大項目服務中,充分發揮測繪工作的重要作用,為項目建設規劃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
【礦產資源開發】全縣礦區總面積149.5523平方公里,共有各類采礦企業65家,其中省部級發證31個,市級發證17個,縣級發證17個。按礦類分,其中:金礦2個;銅礦4個;鉛鋅銀礦2個;銻礦4個;鉬礦2個;鐵礦14個;鐵鋅礦1個;錳礦1個;溫泉1個;滑石礦2個;鋰礦3個;長石礦5個;石煤礦1個;石英礦10個;料石礦3個;建築用砂企業5個;螢石礦1個;白雲岩礦1個;石灰岩礦3個。全縣采礦企業持證率達到100%。全年生產礦產品總量142.46萬噸,較上年同比增加9.4%;礦業采選冶總產值7.4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加20%;完成稅費1.0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加25%。申報了北方礦業公司、中金集團中原礦業有限公司兩個資源綜合應用項目,獲投資1000萬元。
【礦業權管理】采礦權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采礦權年檢64個,出具資料返還證明12個,劃定礦區范圍5個,受理采礦權延續6起,采礦權轉讓5起,礦業權變更5起。全縣采礦企業持證率達100%,采礦權年檢率達到100%,年檢合格率達到100%。探礦權管理工作,3月份,組織對全縣60個地質勘查項目進行了實地檢查,對3個探礦權人下達整改通知書;5月28日,全縣召開了探礦權清理工作會議,按上級要求圓滿完成探礦權清理工作;9月組織對全縣86個探礦權進行了年檢,對51個探礦權進行了實地檢查,對5家探礦企業下達了整改通知書。
【國土資源執法】在加強法律、法規宣傳的同時,嚴格落實動態巡查監管制度,充分發揮協管員源頭監管作用,加大對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查處和打擊力度。全年組織開展集中法律法規培訓3次,開展動態巡查600餘次,發現土地違法行為22起,制止4起,立案查處18起,結案18起;立案查處礦業違法案件7起,其中無證開采5起,越界采礦1起,越界勘查1起,已結案4起,移交法院強制執行2起,收繳罰款15.87萬元,全年違法案件結案率100%。在礦產資源執法監察工作中,根據縣委、縣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部門的整體安排部署,分別組織開展了4次礦業秩序專項整治行動,制止非法生產小礦點18個,暫扣礦石50餘噸,並對礦產資源違法生產的器材、炸葯進行了收繳,對非法生產工棚進行了強制拆除。
土地執法工作中,根據區域位置,在全縣劃分了一、二、三級動態巡查區域,在監管責任、工作要求上對縣、鄉、村三級監管網路進行了明確,使縣、鄉兩級政府對國土違法行為的查處責任更加明晰,增強了各級政府對依法用地、合理用地、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責任感,有力促進了國土監管和違法案件查處由國土部門單打獨奏向各級政府齊抓共管模式的轉變。
【衛片執法】2010年,先後組織開展衛片執法二次。3月,根據省、市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2010年衛片執法工作,對上級反饋的2009年10塊(涉地面積511.2畝)疑似衛星圖斑逐一進行現場核對,通過核查,其中合法用地7宗,面積475.6畝,實地未變化3宗,面積35.6畝,順利通過上級驗收。11月,該縣又組織對上級反饋的2010年27個疑似圖斑進行了衛片執法。
【信訪穩定】認真落實信訪首問責任制,研究探索新形勢下國土資源信訪工作形式和規律,變被動等訪為主動下訪,變事後處訪為事前防範。4月,在全縣各國土資源基層站(所)深入組織開展了「國土資源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活動」,各站(所)認真排查和妥善處置矛盾糾紛,努力實現「三個減少、兩個提高」和「三個確保」的工作目標。通過落實國土資源管理業務終身負責制和責任倒查制,進一步規范農宅審批、土地登記等日常國土資源行政行為,著力在源頭上杜絕各類信訪苗頭,杜絕因工作失誤或不負責任引發的矛盾糾紛。為方便企業及群眾咨詢、舉報,開通了「12336」國土資源違法違規舉報電話。全年共受理縣委、縣政府批轉信訪案件39件(其中重訪3件),結案32件;受理市局批轉信訪案件7件,結案5件;受理群眾自訴案件24件,已調查處理結案23件,各類信訪案件結案率為92%。全年無涉及國土資源管理的越級上訪事件發生。
【礦產資源整合】根據省、市關於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安排部署,組織相關專家對全縣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了科學論證,並結合縣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科學編制了涉及全縣3個整合區和1個整合勘查區,共18個礦業權的《盧氏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實施方案》,呈報縣政府研究通過後,2010年10月,得到了河南省礦產資源整合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批復。通過深入扎實的工作,全縣全年列入省礦產資源整合的企業中,八寶山銅礦等礦山企業已完成整合框架協議簽訂工作。為全縣礦產資源開發從「有水快流」到「細水長流」的良性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災毀耕地復耕】2010年7月24日,盧氏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災害,全縣耕地災毀面積13650畝。災情發生後,國土部門充分發揮國土管理職能,組織人員對全縣耕地災毀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科學制訂出災毀耕地復耕方案,及時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引起了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年爭取到位災毀耕地補助資金2062萬元,土地整理項目資金630.54萬元。2010年9月,縣政府在全縣組織開展了「災毀耕地恢復百日會戰」活動,截至年底,全縣共完成災毀耕地恢復7650畝。由於在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和明顯成績,盧氏縣國土資源局被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災暨災後重建工作先進單位」,被盧氏縣委、縣政府授予「抗洪救災和倒房重建先進單位」,贏得了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
【地質災害防治】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一是以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引路,努力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二是通過縣政府制定出台了《盧氏縣2010年地質災害防災方案》,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目標,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三是建立健全了全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向全縣7個地質災害重點區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四是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等級預報和氣象預警預報;五是扎實組織開展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工作;六是積極認真的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培訓,加強動態巡查,落實監管責任。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百年一遇的「7·24」特大洪災,無涉及地質災害的人身傷亡事故發生,受到了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這一經驗做法,被《中國礦業報》、河南電視台、《三門峽日報》等各級新聞媒體予以宣傳報道推廣。
礦業環境治理工作中,配合市國土資源局完成了夜長坪鉬礦1050米以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驗收工作;配合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完成了東沙河泥石流應急勘查治理項目;組織完成了朱陽關衙役溝泥石流勘查治理項目設計規劃,已上報省廳評審;申報2010年地質災害、礦山環境治理項目9個,獲上級項目資金799萬元;完成了13個礦山環境治理方案的評審。
【服務經濟發展】2010年初,國土資源部門將縣定89個重點項目中涉及國土部門的70個重點項目,逐項予以分解,分別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責任人,實行領導跟蹤協調,專人跟蹤服務;結合高速公路建設用地量大、涉及范圍廣的特點,成立了國土資源項目建設用地協調服務辦公室,向社會公布了服務熱線電話;在項目用地報批上,實施專人報批、人隨件走、跟蹤報批,權力縮短用地報批周期,確保項目順利動工建設。縣定89個重點項目中,其中18個市定「雙百工程」項目,涉及用地保障的14個項目已全部得到保障。50個縣定重點項目中,涉及用地保障的36個項目已辦理用地手續,順利開工建設。積極為礦山企業爭取礦產資源節約利用資金1000萬元。2010年底,盧氏縣國土資源局被盧氏縣委、縣政府授予「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單位」、「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協調服務先進單位」、「服務企業發展先進單位」、「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先進單位」、「為盧氏爭光獎」、「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礦產資源管理稅費徵收】2010年初,通過對全縣礦山企業生產運行情況調查摸底,擬定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計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進一步理順和規范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工作程序,採取源頭管理、流通領域稽查、出境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加大徵收力度,從各環節上堵塞費源流失。全年實現涉礦稅費收入1.02億元,佔全縣財政收入2.82億元的36%,有力助推了縣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2010年9月以來,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的統一安排、部署,在全縣國土資源系統深入組織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行動中,局統一設立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通過深入的思想發動,全縣國土資源系統24個單位、270名幹部職工分別結合各自工作崗位和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求,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風險進行了全面排查,其中單位排查風險點總數261個,A級風險點164個,B級風險點83個,C級風險點14個;個人排查風險點總數593個,A級風險點273個,B級風險點160個,C級風險點160個。與此同時,各業務股室對近年來國土資源管理業務辦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自查梳理,查缺補漏,為下一步專項行動開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胡發軍)
F.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G. 國家對公園場館建設有什麼限制性要求
國家地質公園驗收以評分方式進行。審查驗收專家組按照地質公園建設實際情況和評分標准進行打分。總分100分,合格分數為60分。具體標准如下:
一、地質公園規劃與地質遺跡保護(30分)
1.地質公園規劃(10分)
地質公園規劃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依據,已按照國土資源
部發布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完成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並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初審通過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批准,由當地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2.地質遺跡保護(10分)
地質遺跡是是地質公園建立的依據和主要的保護對象。地質公園應在調查清楚園區內地質遺跡的類型、分布、數量、等級的基礎上,建立地質遺跡名錄及資料檔案,制定並實施了具體、有效的保護措施並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
3.地質公園勘界(10分)
地質公園邊界清楚,測定拐點坐標,設有界碑,無土地及林權糾紛,沒有采礦權和商業性探礦權等。
二、地質公園解說與標識系統(40分)
地質公園解說標識系統建設是實現地質公園任務的主要舉措,
是地質公園特殊性的體現,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地質公園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園區設立公園主碑(包括公園總體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各獨立的園區原則上要設立地質公園副碑(包括分園區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
2.地質公園博物館(10分)
是融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於一體,能集中向遊人展示地質遺跡,宣傳普及地質科學知識,並可進行休息娛樂。公園主館展出面積(原則上不少於800m2)、展出內容和形式要與地質公園主題相匹配,並符合遊客要求。要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到開館要求。博物館解說員的講解要針對普通遊客,既有科學內涵又通俗易懂。
3.地質公園科普影視館(廳)(5分)
應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向遊客充分展現公園地質特點,可以融進博物館內,也可以單獨建設,要保證一定座位(原則不少於80個),達到接待遊客要求。
4.景點(景物)解說牌(10分)
應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質遺跡景點(景物)旁設立科學解說牌,位置設置合理,幫助遊人實地了解地學科普知識;內容上要科學准確,通俗易懂,數量上應達到一定規模,原則上數量不少於50塊,有多個獨立園區的每個獨立園區不少於30塊;解說牌圖片和字跡應保持清晰完整。
5.導引標志(5分)
是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重要設置,在通向公園的主要道路上應設置一定數量(多於3塊)的,能清楚准確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引導牌。引導牌應標明地質公園位置和內容,風格和式樣應統一。
6.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線。(5分)
要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出簡明清晰、直觀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學導游圖,列入出版計劃;選擇園區內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景觀和人文景觀設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線。
三、地質公園科學研究與科普活動(15分)
1.科學研究工作(7分)
地質公園要制訂公園內地學研究計劃和近期(3—5年)行動計劃,落實研究經費,並已開展了1項以上的研究項目。
2.科學普及活動(8分)地質公園已制訂有地學科學普及活動規劃及近期(3-5年)活動方案,並已經開展了相關科普活動;已結核本公園地質遺跡特色編制了「地質公園叢書」等地學科普讀物(圖、書、電子光碟),並出版發行;製作了用於科普的地質標本和地質公園紀念品。
四、地質公園管理與信息化建設(15分)
1.組織機構(5分)
應當建立完善的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管理機構應由公園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確的管理職責和管理制度,部門設置分工科學合理。
2.人員配置(5分)
地質公園要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管理經費,並配備或長期聘用地學專業人員(3—5人),應配備地學專職導游員。
3.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5分)
初步建立地質公園資料庫和監控系統;已建立了獨立的地質公園網站,並有專人管理、定期更新。
H. 戰略背景與目標任務
一、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
圍繞重點成礦區帶,開展區域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和綜合立體地質結構填圖等基礎地質調查,填制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圖件,查明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地質特徵,查明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元素、遙感蝕變異常分布特徵等重點成礦區帶的成礦背景和條件,深化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的認識,發現新的找礦線索和圈定異常,為後續地質找礦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1.戰略背景
(1)區域地質調查
全國重點成礦區帶已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93萬平方千米,占成礦區帶的33%,重點成礦帶還有193萬平方千米的空白。全國地勘規劃確定的123個找礦遠景區151萬平方千米,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59萬平方千米,扣除鉀鹽及部分鋁土礦找礦遠景區面積,遠景區還有83萬平方千米的空白。
在天山成礦帶、阿爾泰成礦帶、北山成礦帶、大興安嶺成礦帶、川滇黔等重點成礦帶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低。
(2)區域地球物理調查
全國重點成礦區帶共計完成1:20萬航磁調查202.16萬平方千米、1:20萬區域重力調查152.06萬平方千米、1:5萬航磁調查119.13萬平方千米、1:5萬區域重力調查6萬平方千米(表10),分別占重點成礦區帶面積的70%、53%、42%、2%。區域重力調查,特別是1: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很低。全國123個找礦遠景區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僅完成面積的30%左右,1:5萬航磁調查只完成面積的10%,工作程度很低。
物探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到目前為止,中比例尺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都還沒有覆蓋重點成礦區帶和123個重要找礦遠景區,大比例尺工作程度更低。航磁調查有近三分之二面積的資料為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調查獲取的,定位精度和磁測精度都很低,有的定位誤差達到50米到幾百米,磁測精度也只有10~50nT,不能滿足現在地質找礦工作,需繼續更新。另外工作參數偏少,電性等地球物理調查參數幾乎沒有開展,航空重力、航磁梯度和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有待完善、試驗和推廣。
表10 部分重點成礦區帶區域物探工作程度統計表單位:104km2
續表
(3)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區域化探是地質找礦最為有效的方法手段。全國陸域區域化探可測面積721萬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1:25萬區域化探共完成451萬平方千米,占規劃面積的63%;全國陸域1:5萬化探完成約144萬平方千米,其中重點成礦區帶約完成97萬平方千米,找礦遠景區約完成47萬平方千米,分別完成重點成礦區帶和123個找礦遠景區面積的34%、31%,工作程度十分低,部分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見表11。
表11 部分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統計
當前區域化探工作程度相對較低,1:25萬區域化探尚未覆蓋全國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更低,123個重要找礦遠景區還未完成。另外,化探方法技術急需統一完善,尤其是1:5萬區域化探方法技術還不完善,同一成礦帶分析測試元素種類不統一,質量得不到有效監控。
(4)區域遙感地質調查
近年來,我國利用遙感技術在青藏高原、新疆、內蒙古等部分重要成礦帶開展了1:10萬遙感地質調查,採用了遙感地質解譯與異常信息提取相結合的技術方法,並在局部地區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技術方法示範應用,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找礦效果,建立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礦產資源調查的技術體系。然而,由於目前資源勘查後備基地嚴重不足,重要成礦帶的大比例尺區調工作程度很低,對全國重點成礦區帶而言,1:5萬遙感地質填圖和高光譜礦物填圖尚未開展。
2.戰略目標
圍繞重點成礦區帶,按照1:5萬和1:25萬兩個層次,開展區調、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區域遙感、綜合立體地質填圖等基礎地質填圖,填制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圖件,查明重點成礦區帶的成礦背景和條件,為後續地質找礦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十二五」期間: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區調。成礦帶1:5萬區調工作程度由現在的33%提高到62%。全面完成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調180萬平方千米,使我國1:25萬區調工作程度達到71%。
力爭完成全國重要成礦帶1:25萬航空磁力調查,使全國1:25萬航磁調查達到85%。基本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全國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航磁調查,使全國1:5萬航磁調查工作程度達到40%。
力爭完成全國重要成礦帶1:25萬區域化探;基本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部分全國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化探。
完成全國123個找礦遠景區1:5萬遙感地質調查,並製作相應的遙感影像圖、異常圖、地質解譯圖及找礦預測圖。並在成礦有利地段,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面積5萬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成礦區帶1:5萬區調,全面完成我國基岩區1:25萬區調修測,大幅度提高全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力爭完成全國1:25萬航磁調查和區域重力調查;力爭完成重點成礦區帶1:5萬航磁調查,使全國1:5萬航磁調查工作程度達到47%。
實現1:25萬區域化探可掃地區的全覆蓋;基本完成全國重點123個找礦遠景區。
實現全國重點成礦區帶1:5萬遙感地質填圖的全覆蓋,面積151萬平方千米。製作全國重要成礦帶1:5萬遙感影像圖、異常圖、地質解譯圖及找礦預測圖。在成礦有利地段,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
3.戰略任務
通過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5萬區調修測,1:25萬航磁調查、1:25區域重力調查、1:5萬航空物探調查、1:5萬立體地質綜合調查,1:25萬和1: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1:5萬遙感地質調查和成礦有利地段高光譜礦物填圖,查明區域地層、構造、岩石、成礦地質條件以及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元素分布特徵,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二、重要經濟區基礎地質調查
(一)重要經濟區地質填圖
結合我國中長期經濟區產業規劃布局、國土主體功能區劃、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建設等需求,重點在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長江中下游經濟區帶、東北經濟區、遼東南「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主要開展1:25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查明區域地質構造背景、第四紀地質結構、斷裂構造和地質環境背景。
1.戰略背景
經濟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和北部灣等地區,總體上經濟區區調工作程度較高,特別是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工作程度更高。但是經濟區中的國家重點建設開發區尚缺乏1:5萬區調、區域物探等資料,特別是三維立體地質結構不清,需要開展經濟區中國家重點建設和開發區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並在補充開展1:25萬區域重力調查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區中國家重點建設和開發區的1: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為查明三維地質結構調查提供基礎資料。
2.戰略目標
圍繞服務於國土資源規劃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城市規劃、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環境調查等,開展經濟區1:5萬地質填圖,2010~2020年部署1:5萬區調20萬平方千米。全面完成東部沿海經濟區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加強1:5萬區域物探調查。
3.戰略任務
在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北部灣、遼寧沿海等重要經濟區,國家「四縱四橫」鐵路網沿線、南水北調、重要輸油氣管線等重大工程建設區主要開展1:5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5區域重力調查、1:5萬航空物探、1:5萬立體地質結構調查和1:25萬區域重力調查,提高東部沿海經濟區大比例尺區域物探程度,建立第四紀地層結構和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綜合評價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礎性地質資料。
(二)三維數字城市地質調查
1.戰略背景
2003年以來,已完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廣州等六個不同類型城市的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編制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總結了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經驗。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城市經濟區工作程度低,華北、東北等平原區甚至未開展1:20萬區調;二是現有城市地區地質工作零星,缺乏系統性,對城市的服務能力差;三是技術標准體系不完善,目前編制的方法技術體系和技術要求還未能涵蓋我國不同地質地理區的各種城市類型。
2.戰略目標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峽西岸、山東半島、遼中南、川渝、中原、關中和長江中游等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調查報告,1:25萬地質圖、基岩地質圖、地質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等系列地質圖件,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
全國省會城市、重要城市和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質調查報告、地質系列圖件、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
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總結報告和全國城市、城市群地質調查技術要求。
3.戰略任務
以服務於城市及城市群規劃、建設與管理為宗旨,採用國家公益性與地方公益性相結合,調查與研究相結合,多學科、多方法、地面調查與深部探測相結合,集成現有資料與補充調查相結合,信息系統建設與信息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應用現代地學理論和勘查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為主線,開展城市、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綜合調查,建立城市、城市群三維可視化綜合地學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科學評價城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為城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科學數據和決策依據。
主要開展城市群和重要大中城市的三維地質填圖。查明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地下三維地質結構、活動構造、主要災害及不良地質體、水土環境質量,評價城市、城市群地殼穩定性和地質資源環境保障能力。
系統開展城市、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填圖,查明城市地質體的組成和空間分布特徵,建立三維地質結構、工程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結構,評價工程建設的適宜性和地下空間資源的可利用性,建立城市、城市群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與服務系統。
系統開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活動構造調查,查明活動斷裂的分布、規模、表現特徵、形成時代和最近的活動時間,評價區域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系統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城市、城市群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評價其危害性,為城市減災防災及災害預警提供基礎數據。
開展城市區土壤及水體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徵,查證污染源及其分布,為城市環境治理提供基礎資料。
綜合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國土資源綜合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構建地學研究的平台、城市規劃和建設決策的支持系統、社會信息服務窗口。
三、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評價
1.戰略背景
自2002年全國開展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已完成調查160萬平方千米,工作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包括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占規劃面積的36%。通過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我國重要經濟區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狀況,為資源勘查、土地管護、發展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土壤碳匯研究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但是,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國情調查,工作程度低,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還未全面開展,直接影響到土地資源管護和合理利用,也缺乏有效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體系。
2.戰略目標
完成300萬平方千米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全面查清全國18億畝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開展重要流域、重要經濟區生態地球化學評價,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與修復,為土地資源的科學管護與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3.戰略任務
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填圖。以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為主,系統測定土壤54種元素指標,基本查明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
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按照重要流域和經濟區,以生態系統為單元,根據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徵,研究異常元素及化合物的來源示蹤及遷移途徑,評價它們對生態系統及各組成要素的影響,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依據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學指標因素,及其對土地基本功能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土地質量級別評定。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有針對性地測定主要有害與有益元素指標、無機與有機地球化學指標、全量與分量(形態)指標等,進行周期性監測與預警。
生態地球化學修復。依據土地受污染的面積、程度和受污染元素指標的不同等,開展生態地球化學修復,確保土地質量的生態安全。
四、地下空間資源調查
1.戰略背景
長期以來科學界、工業界對地下空間資源的利用都給予了廣泛的重視,利用地下空間的領域不斷擴展。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和能源危機促進了地下儲油庫的工程地質研究。核工業界對核廢料深埋存儲空間的強烈需求,促使工程地質人員對區域地質、工程穩定性表現極大的關注,開展了相關的選址和論證工作。水資源的短缺促進了水的地下儲、運工程發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城市地質工作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戰略目標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與深層地下空間相關的區域三維地質調查,全面掌握基礎地質資料,對深層地下空間的利用現狀以及可利用的資源數量、規模及其質量進行調查和評估;針對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技術領域對深層地下空間資源的國家戰略需求,以深層地質環境因素為主要依據,提交國家陸域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等深層地下空間調查、利用與評估報告;形成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建議,為相關領域的實際需求提供國家層面的技術和資源儲備。
3.戰略任務
圍繞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庫以及軍事戰略等方面需求,開展全國陸域范圍深部基礎地質調查與深層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與評估,為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五、國土資源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1.戰略背景
自1999年至今,國土資源大調查陸續開展了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中國東部經濟區、西南「三江」、松遼平原經濟區、雲南瑞麗江、西南岩溶地區、中國北方地區等大區域1:25萬區域地質環境遙感調查,獲得了一系列覆蓋我國大部分陸域國土面積的多期、動態遙感定量監測數據和系列成果圖件。但是對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與國土資源基本現狀的研究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缺乏長期、大范圍、動態的監測,很多地質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另外國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區(如「四縱四橫」鐵路網沿線等)需要開展1:5萬遙感調查與監測,諸多不良工程地質體的分布尚未查明,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2.戰略目標
「十二五」期間:開展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製作相應的影像圖、遙感解譯圖及地質環境評價圖等系列圖件,基本查明區域地質環境現狀,監測區域地質環境變遷,分析重要經濟區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環境因素的形成過程、演化規律、發展趨勢等。在全國重大工程區完成1:5萬航空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在全國重大工程區完成1:5萬航空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3.戰略任務
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監測。全國重大工程區1:5萬航空遙感地質調查。全國重要經濟區、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以及重大工程區地質環境遙感評價與綜合分析。
六、礦山開發遙感調查
1.戰略背景
2006年以來,礦山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完成了全國30個省(市、區)、重點成礦區帶、163個國家重點礦區、6.2萬個礦山的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礦山開發狀況、礦山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已完成1:25萬比例尺遙感調查與監測面積120萬平方千米,1:5萬、1:1萬大比例尺遙感調查與監測面積78萬平方千米。查明違規開采礦山18000多個、礦山地質災害680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區120多處,為全國礦政管理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初步建立了常規調查與應急監測相結合、天地人一體化的礦山遙感監測技術體系,覆蓋全國的礦山遙感監測網路正在形成。
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求對我國各重要成礦帶、礦集區和重要規劃區的礦產資源開發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實現「一年一圖」、「以圖管礦」。但目前的工作僅實現了對163個國家重點礦區的一次調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的工作嚴重滯後於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工作在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發揮作用。
2.戰略目標
通過開展礦山環境與開發遙感調查與動態監測,了解掌握礦山開發利用狀況、礦山環境和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等,為礦政管理、礦山開發、礦山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163個重點礦區、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區和熱點地區開展1:5萬遙感地質調查。初步構建遙感應急調查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和監測,構建常規調查與應急調查相結合、高效動態的全國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體系。
3.戰略任務
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礦山環境和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等開展1:5萬、1:1萬遙感調查與動態監測。
七、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
1.戰略背景
目前用於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並建成的國家地質公園有127家,省級地質公園建立了78個。部分單位和部門完成《華東地區重要地質遺跡登錄、鑒評與保護研究》、《地質遺跡管理信息資料庫》、《全國重點地區地質遺跡區劃》等成果。全國已有包括湖南、新疆、山西、江蘇、江西等12省(區)初步開展了地質遺跡保護規劃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編制了《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初稿。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現有調查較零星,覆蓋面不夠,深度不夠,缺乏系統性;二是缺乏科學統一的技術規范及科學、適用的評價體系;三是保護不到位,一些珍貴地質遺跡遭到破壞;四是缺少全國性的、科學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規劃區域性規劃。
2.戰略目標
開展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編制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為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提供支撐。提交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報告、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資料庫;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報告、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和資料庫;提交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和資料庫;提交《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規劃方案》。
3.戰略任務
開展全國省級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查明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資源狀況;編制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建立地質遺跡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管理資料庫;開展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規劃方案。
八、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與基礎圖件編制
1.戰略背景
工作基礎:1:20萬、1:25萬等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已基本實現全覆蓋,1:25萬區域重力調查、航磁調查和區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積;1:5萬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在主要成礦帶、重點勘查區完成比例較高,區域物化遙等基礎調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關科研與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與重要進展,部分成礦帶和構造單元已開展相關的綜合研究與編圖。
存在問題:大量的圖幅資料和成果需要進行綜合集成和深化,需要編制地物化遙系列圖件;新發現的地質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早期完成的區域性圖件需要用新理論更新,成礦帶工作部署、經濟區規劃等需要綜合地質圖件。
2.戰略目標
以區域地物化遙調查為基礎,全面總結大調查以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化遙調查、礦產勘查和各項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動論為指導,開展省、重要成礦帶和重要經濟區、地質構造單元和全國的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建立區域地層、構造格架,編制區域地質系列圖件;應用地質制圖新技術新方法,編制系列地物化遙綜合圖件,建立空間基礎資料庫;針對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必要的專題調查研究,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為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評價,以及有關經濟、工程建設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完成全國重點成礦區帶、4個重要經濟區地物化遙綜合研究、系列地質圖件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完成全國各省(市、區)、12個主要地質構造單元和中國地質志(地層、構造、岩石、第四紀等)、系列地質圖件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全面更新我國不同層次的區域性基礎地質圖件。
3.戰略任務
主要開展省、重要成礦帶和重要經濟區、地質構造單元和全國的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
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與編圖:在區域地物化遙調查基礎上,開展重點成礦區帶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建立區域地層、構造格架,編制區域地物化遙系列圖件,研究重要成礦區成礦地質背景和條件,研究重要成礦區的資源遠景和潛力,優選新的找礦遠景區和靶區。編製成礦區帶地質圖、構造圖、主要成礦建造圖、地球物理系列圖、地球化學系列圖、遙感地質系列圖。
大興安嶺北段—松嫩盆地地學剖面綜合調查:利用中俄輸油管道項目中國境內連崟—大慶段輸油管道在大興安嶺北段到松嫩盆地中心自北而南挖掘的一條長達近千千米、深達3米的連續人工探槽所揭露出的基岩有利條件,將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等研究方法相結合,開展地學綜合剖面研究,為區內金屬和能源礦產勘查提供科學依據。
重要經濟區地物化遙綜合研究和系列圖件的編制:在區域地物化遙和水工環調查基礎上,開展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編制黃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圖、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圖、基岩地質圖和系列地球物理圖件,為經濟區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省級地質志與系列地質圖件編制:以現有分省地質志為基礎,全面總結20多年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各項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動論為指導,開展全國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的綜合集成;應用地質制圖新技術新方法,編制省級地質圖、構造圖、岩漿岩圖、第四紀地質圖,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系列圖件,建立空間資料庫;針對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必要的調查研究,提高全國及各省(市、區)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為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評價,以及有關經濟、工程建設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主要地質構造單元地質志與系列圖件編制:按照地質構造單元開展成果集成,編制地質單元地質志,編制地質圖、構造圖、岩漿岩圖、第四紀地質圖,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系列圖件,建立空間資料庫,為地質單元地質工作規劃部署提供基礎圖件。擬開展阿爾泰、天山、昆侖—阿爾金、祁連、秦嶺—大別、青藏、興蒙、南嶺、武夷山、長白山、華北陸塊、揚子陸塊等12個地質單元地質志與系列圖件編制。
中國區域地質志及系列圖件編制:在省級和地質單元地質志編制的基礎上,開展全國地層志、構造志、岩漿岩志、變質岩志、第四紀地質志及相關地質系列圖件(1:500萬)的編制,全面更新我國基礎地質圖件。
I. 遂平縣國土資源局
遂平縣地處北緯32°59′~33°18′,東經113°37′~114°10′之間,位於河南省中南部,屬淮北平原,隸屬駐馬店市。南與駐馬店市驛城區田園交錯,北與西平縣毗鄰,西與泌陽縣、舞鋼市連山隔水,東與上蔡、汝南兩縣接壤,東西51公里,南北33公里,全縣總面積1063.48平方公里,總人口55.7萬人,轄11個鄉鎮、2個風景區管委會、3個街道辦事處、1個工業集聚區。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石武高速鐵路縱貫全境,七蟻路、駐舞、駐周等省道穿境而過。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煙葉等農作物,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位於城西25公里處的嵖岈山,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西游記》續集主要外景拍攝地。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於1958年8月在遂平成立,同年11月13日,毛澤東親臨遂平視察。
楊利 黨組書記、局長(2010年6月任)
張軒安 黨組書記、局長(2010年6月離)
舒華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晁純祥 黨組成員、副局長
董永軍 黨組成員、副局長
孫連國 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魏娜 黨組成員、副主任科員
張新亮 黨組成員、副主任科員
趙明錄 副主任科員
唐軍 副科級幹部
夏軍偉 副科級幹部
楊利簡介:駐馬店市泌陽縣人,196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2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1982年2月~1995年10月,在泌陽縣勞動人事局工作;1986年9月~1988年7月,在駐馬店電大勞動經濟管理班學習;1992年9月~1994年12月,在中央黨校函授本科班學習;1995年10月~1996年4月,在汝南縣委組織部工作;1996年4月~1998年6月,任汝南縣公路段副段長;1998年6月~2002年1月,任汝南縣公路段黨總支書記、段長;2002年1月~2004年1月,任汝南縣老君廟鎮鎮長;2004年1月~2006年2月,任汝南縣留盆鎮鎮長;2006年2月~2010年6月,任汝南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2010年6月至今,任遂平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行政編制12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3名,紀檢組長1名,股級領導職數6名。
2010年6月,根據遂編〔2010〕11號文件精神,局機關內設股室由原來的四股一室增加到五股一室,即辦公室、人事教育股、地籍測繪管理股、規劃審批股、地質礦產股、法規監察股。原辦公室負責的人事教育工作,歸新設置的人事教育股負責。其他股室職責未改變。
2010年9月,根據遂編〔2010〕43號文件精神,成立遂平縣國土資源局蓮花湖國土資源所,負責蓮花湖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股級規格,事業性質,編制4名(從嵖岈山、花庄國土資源所各調1名,另外兩名從全縣國土資源局系統正式工作人員中調劑),其中領導職數1名,經費實行財政全額預算管理。原灈陽鎮、車站鎮境內的瞿陽國土資源所、車站國土資源所分別負責瞿陽街道辦事處、車站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機構性質、職能未改變。常庄、花庄、和興、石寨鋪、褚堂、嵖岈山、玉山、文城、陽豐、沈寨、槐樹、嵖岈山風景區、鳴谷風景區等其他13個基層國土資源所的管理轄區、機構性質和職能未改變。
局屬國土資源監察大隊、土地收購儲備開發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勘測評估所、國有土地管理所、集體土地管理所、土地市場服務中心等7個二級機構單位機構性質、職能均未改變。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總面積1063.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461.27公頃,基本農田56383.83公頃,園地72.18公頃,林地4941.10公頃,草地6486.26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3246.26公頃,交通用地5029.6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734.39公頃,其他土地1358.97公頃(2010年度變更後數據)。
【耕地保護】2010年,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考核檢查為契機,強化工作措施,嚴格落實政策規定,加大耕地保護工作力度。成立以主管縣長任組長的全縣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把基本農田保護逐級分解到鄉(鎮)、村、組和農戶。同時,制定下發《耕地保護考核辦法》,將耕地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進一步完善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制。強化執法監察,有效預防、制止和查處破壞耕地行為。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進一步加大耕地補充力度,2010年批准建設佔用耕地171.0985公頃(2566.4775畝),補充耕地171.0985公頃(2566.4775畝),實現了耕地先補後占、占補平衡。將耕地保護與第二次土地調查相結合,把全縣基本農田劃分為12個保護區、1588個保護塊,實現基本農田保護圖件省、市、縣三級備案和保護檔案資料市、縣、鄉(鎮)三級備案。對主要道路兩側設立的43塊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46個耕地保護宣傳標志和3個大型縣鄉級耕地保護宣傳標志牌進行進一步的修補完善,營造良好的耕地保護氛圍,進一步增強全民保護耕地的自覺性。
2010年全縣耕地面積為1011919.05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845757.45畝,完成了2010年駐馬店市人民政府給下達的耕地保有量指標1000875畝、基本農田保護指標843150畝的目標任務。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於2009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新一輪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於2010年5月被市政府批准。新一輪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對全縣的基本農田、一般農田和規劃建設用地區進行了重新布局調整,在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總量的同時,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留足了空間。日常管理規劃工作中,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按照規劃管理利用土地,2010年無超計劃批地用地現象發生。
【土地利用管理】面對用地指標少、擬用地需求量大的現實,根據全縣項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城南推進區建設需要,依據年度用地計劃,按照保重點和輕重緩急的原則,配合縣政府制定科學的用地計劃,加大與省廳、市局溝通匯報力度,積極爭取用地計劃指標,認真組織用地報件。2010年全縣共上報城市、鄉鎮分批次建設用地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及掛鉤項目徵收共計14批次,389.9025公頃(5848.54畝)。其中,分批次建設用地9批,包括城市批次4批,鄉鎮批次2批,補辦城市批次2批、鄉鎮批次1批,面積283.956公頃(4259.34畝);掛鉤項目徵收1批,面積8.6285公頃(129.43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4批,面積97.318公頃(1419.69畝)。2010年度全縣經省政府批准徵收土地10批,包括2009年度第一、第二、第三批城市建設用地,2009年度第三、第四批鄉鎮建設用地,2010年度第一、第二、第三批城市建設用地,2010年度第一、第二批鄉鎮建設用地;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單獨選址建設用地項目1個,即國電駐馬店熱電有限公司。以上4423畝土地獲批基本保障了石寨鋪熱電廠、溫泉小鎮、城南天潔集團、御景名城三期、永晟置業、克明面業、眾品食業、和興糧食儲備庫、石寨鋪汝河水泥粉磨站等國家、省、市、縣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需求。
【地籍管理】2010年繼續對轄區內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土地年度變更調查、日常土地登記和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及分布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和動態監測,全縣土地總面積106348.04公頃,耕地67461.27公頃;完成了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及資料庫建設,對調查區域進行了控制測量,共布設8個D級點、14個E級點,成果已通過省級預檢;2010年共頒發國有建設土地使用證204宗,集體建設土地使用證19宗,並及時整理了檔案,裝訂成冊,立卷歸檔,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糾紛20起,在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數據的同時,有力地維護了用地戶的合法權益。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全縣共供應國有建設用地42宗,2283畝,出讓金總價款3.9135億元。其中,公開競價出讓土地29宗、1849畝,出讓金總價款3.8935億元;協議出讓土地6宗、279畝,出讓金總價款200.2844萬元;劃撥供地7宗、155畝。以上供應建設用地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0宗、301畝,出讓金價款1.26億元。
【第二次土地調查】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基本完成。2010年11月11日農村土地調查成果通過省級預檢,並經市、省和國家二調辦多次核查,按照反饋意見經過多次復核後上報國家二調核查確認。2010年8月3日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外業調查成果通過省級預檢。通過第二次土地調查,摸清了全縣各類土地利用現狀,澄清了土地家底,夯實了國土資源管理基礎。
【土地整理】實施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兩個。遂平縣2010年度共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兩個,分別是遂平縣褚堂等(2個)鄉土地整理項目和遂平縣陽豐鄉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以上兩個項目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招投標,2010年完成了全部工程。遂平縣褚堂等(2個)鄉土地整理項目的項目區位於遂平縣褚堂鄉和文城鄉,涉及文城鄉的東馬庄村、官莊村和褚堂鄉的八里劉村、崗關庄村等四個行政村。項目建設總規模1185.27公頃,省投資989.75萬元,新增耕地面積42.55公頃。共平整土方0.465萬立方米;打機井231眼、配套水泵161台,開挖農溝20.81公里,新建生產橋涵146座,架設低壓線路39.62公里,配電房15座;修築田間道路30.22公里;植樹6762株。項目於2010年8月23日開工建設,2010年12月12日竣工。遂平縣陽豐鄉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的項目區位於遂平縣陽豐鄉境內,涉及陽豐鄉的肖庄、王悅、邢橋、劉樓、朱屯、索店等6個行政村。項目建設總規模832.20公頃,省投資556.17萬元,新增耕地25.50公頃。共平整土方1.18萬立方米;打機井118眼、配套水泵111台,挖農溝1.581公里,新建生產橋54座;修築田間道路19.95公里;植樹3940株。項目於2010年9月25日開工建設,2010年12月16日竣工。
【礦產資源】遂平縣西部山區蘊藏著一定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和開發的礦產資源有金屬類礦產鐵;非金屬類礦產石英岩、磷礦、沸石、玄武岩、頁岩、花崗石、大理石、建築用石料、建築用砂和磚瓦粘土等;水氣礦產地熱水、礦泉水。
【礦產資源管理】嚴格采礦權審批,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秩序。對不符合規劃、影響地質環境、佔用耕地和提供辦證資料不全的礦山企業,一律不予辦理采礦權登記手續;對不能按時完成儲量動態監測的礦山企業,堅決不予辦理采礦權延續手續。同時,按照縣政府要求,停辦了建築石料廠的一切審批手續。2010年共為兩家新型牆材企業辦理了采礦許可證,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6萬元。注重地質環境治理。
【地質災害防治】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制訂了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下發了《遂平縣國土資源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並與縣氣象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通知》,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印製下發了《遂平縣汛期地質災害知識問答》等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單2000份,分發到相關鄉鎮、村組和人民群眾手中,並與相關村、組簽訂了《地質災害監測、巡查、報告委託書》300份,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300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安裝了泥石流、滑坡地質災害報警器兩個,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及防災避災能力。汛期期間,特別是遇強降雨天氣,堅持責任到人,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動態巡查制度和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做到提早預防、有效避讓。2010年全縣無地質災害發生,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根據《遂平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20年)》,全縣所有礦山企業必須按要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否則不予進入審批程序。通過廣泛宣傳和嚴格把關,2010年完成《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工作的礦山企業達19家,18家已通過專家評審,及時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7萬元,為今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奠定了基礎。
2010年,中央財政投資1900萬元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遂平縣781鈾礦恢復治理項目於2006年開工,2010年竣工。一期工程投資500萬元,於2006年7月開工,2007年4月竣工;二期工程投資800萬元,於2007年9月開工,2009年3月竣工;三期工程投資600萬元,於2009年1月開工,2010年3月竣工,均已通過市國土資源局初驗。
【執法監察】2010年全縣通過法律宣傳、動態巡查有效預防違法行為20餘起,有效保護耕地近百畝。對於重大或制止不住的違法案件,及時向政府匯報,形成由政府牽頭,公安、法院、規劃、住建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合執法機制。2010年全縣日常執法共立案30起,結案9起,移送法院申請強制執行21起,罰沒款10.67萬元。
2009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全縣共有變化圖斑20個,按照《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工作規范(試行)》要求,對土地進行合並,分割後,共有22個地塊,涉及土地面積583.69畝。其中,實地偽變化8宗,面積76.98畝;合法用地7宗,面積180.37畝。通過積極整改,將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總面積的比率降至6.66%,實現了零約談、零問責。
【信訪工作】進一步樹立大信訪理念,堅持實行「屬地管理」、「一崗雙責」和領導接待日、領導包案、信訪例會等制度,形成全局上下齊抓共管的局面。熱情接待群眾來訪,認真聽、仔細記,耐心地做解釋,能當場解釋清楚的盡量在接訪中化解矛盾;能一次解決問題的,決不讓信訪人跑第二次;對於情況復雜的案件立即受理,並承諾辦理期限,穩定信訪人。主動下訪,充分發揮局屬各單位,特別是基層國土資源所前沿哨所的優勢,積極主動地開展信訪矛盾大排查,及時准確掌握不穩定因素苗頭,及早介入,及時化解。重抓案件辦理。一方面是對於交辦的信訪案件,採取電話督辦、幫助協辦等形式,確保轉辦案件按期結案;另一方面是對於重大或涉及部門多的案件,由局信訪股牽頭直接辦理,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堅持案件回訪制度,對於已辦結的案件定期回訪,確保案結事了。對於無理取鬧、纏訪、鬧訪的採取人盯人等有效措施,堅決將不穩定因素穩定在基層。2010年共接待群眾來訪(信、電)167起、251人次,有效化解數十起苗頭性信訪問題;共辦理各類信訪案件66起,其中,市局轉3起,縣轉38起,自辦25起,年度受理信訪事項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均達100%,實現了國土平安,促進了社會大局穩定。
(郭滿武新威)
J. 國家地質公園的標准
國家地質公園驗收以評分方式進行。審查驗收專家組按照地質公園建設實際情況和評分標准進行打分。總分100分,合格分數為60分。具體標准如下:
一、地質公園規劃與地質遺跡保護(30分)
1.地質公園規劃(10分)
地質公園規劃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依據,已按照國土資源
部發布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完成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並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初審通過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批准,由當地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2.地質遺跡保護(10分)
地質遺跡是是地質公園建立的依據和主要的保護對象。地質公園應在調查清楚園區內地質遺跡的類型、分布、數量、等級的基礎上,建立地質遺跡名錄及資料檔案,制定並實施了具體、有效的保護措施並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
3.地質公園勘界(10分)
地質公園邊界清楚,測定拐點坐標,設有界碑,無土地及林權糾紛,沒有采礦權和商業性探礦權等。
二、地質公園解說與標識系統(40分)
地質公園解說標識系統建設是實現地質公園任務的主要舉措,
是地質公園特殊性的體現,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地質公園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園區設立公園主碑(包括公園總體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各獨立的園區原則上要設立地質公園副碑(包括分園區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
2.地質公園博物館(10分)
是融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於一體,能集中向遊人展示地質遺跡,宣傳普及地質科學知識,並可進行休息娛樂。公園主館展出面積(原則上不少於800m2)、展出內容和形式要與地質公園主題相匹配,並符合遊客要求。要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到開館要求。博物館解說員的講解要針對普通遊客,既有科學內涵又通俗易懂。
3.地質公園科普影視館(廳)(5分)
應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向遊客充分展現公園地質特點,可以融進博物館內,也可以單獨建設,要保證一定座位(原則不少於80個),達到接待遊客要求。
4.景點(景物)解說牌(10分)
應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質遺跡景點(景物)旁設立科學解說牌,位置設置合理,幫助遊人實地了解地學科普知識;內容上要科學准確,通俗易懂,數量上應達到一定規模,原則上數量不少於50塊,有多個獨立園區的每個獨立園區不少於30塊;解說牌圖片和字跡應保持清晰完整。
5.導引標志(5分)
是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重要設置,在通向公園的主要道路上應設置一定數量(多於3塊)的,能清楚准確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引導牌。引導牌應標明地質公園位置和內容,風格和式樣應統一。
6.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線。(5分)
要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出簡明清晰、直觀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學導游圖,列入出版計劃;選擇園區內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景觀和人文景觀設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線。
三、地質公園科學研究與科普活動(15分)
1.科學研究工作(7分)
地質公園要制訂公園內地學研究計劃和近期(3—5年)行動計劃,落實研究經費,並已開展了1項以上的研究項目。
2.科學普及活動(8分)地質公園已制訂有地學科學普及活動規劃及近期(3-5年)活動方案,並已經開展了相關科普活動;已結核本公園地質遺跡特色編制了「地質公園叢書」等地學科普讀物(圖、書、電子光碟),並出版發行;製作了用於科普的地質標本和地質公園紀念品。
四、地質公園管理與信息化建設(15分)
1.組織機構(5分)
應當建立完善的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管理機構應由公園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確的管理職責和管理制度,部門設置分工科學合理。
2.人員配置(5分)
地質公園要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管理經費,並配備或長期聘用地學專業人員(3—5人),應配備地學專職導游員。
3.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5分)
初步建立地質公園資料庫和監控系統;已建立了獨立的地質公園網站,並有專人管理、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