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的意義
⑴ 森林公園的新型旅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旅遊業的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旅遊開發日益受到重視,森林公園也應運而生,而且發展十分迅速,已達到相當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開發了旅遊資源,增加了經濟收入。還對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
森林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不僅能為社會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尤其在防止污染,保護和美化環境方面更具有突出作用.但是,世界各地的森林資源正日趨減少,人類的生存資源正在受到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各國的林業工作者正在做出積極努力,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大力保護森林;另一方面尋求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途徑,使森林發揮盡可能多的利益.
利用森林環境開展各項旅遊項目,是在不採伐,或少採伐、不破壞森林的條件下發揮森林效益的一種方式。這種利用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國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在森林的環境中,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尤其在一些針葉林中,還有大量的負離子,它能消除人們的精神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我國森林旅遊資源豐富,且發展初具規模。但從發展過程及現狀來看,我國森林旅遊產業仍然存在經濟效益 不明顯,政府主導功能弱化等問題,鑒於此本文提出一些對策。
一、深化生態意識,加強政府引導
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一種,它構成了我國生態旅遊的主體。森林旅遊不同其他旅遊,它的主體應該包括旅遊者、旅遊經營者和政府決策者三個方面,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從旅遊者的角度說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是旅遊活動的一種高級階段,同時這種旅遊又分為由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對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來講,則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先進的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種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對我國政府部門來講,是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以保護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原生和諧的傳統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讓居民和旅遊者在受益和休閑遊憩活動中得到教育,並最終自覺保護環境的一種生態經濟型系統工程,是實現森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而政府作為森林資源的管理機構,森林旅遊的發展要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政府主導並非政府直接經營管理,而是要為森林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重視旅遊地形象建設和產品開發
建設旅遊地形象,第一步要進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念來提煉主題,設計鮮明形象的過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確定形象載體。森林風景資源或森林風光資源不僅僅表現為森林、園林、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蘊涵許多自然、人文景觀,與山、水、泉、瀑、洞、峽、寺廟、古墓、歷史遺跡、名人游蹤等相互映襯,但對森林資源豐富地區而言,首先,要考慮自然風光,因為,森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種、山勢都體現出不同,同時在周圍地區至全國范圍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特色鮮明的擔任形象使者;其次,從當地物種的演化歷史和現存物選擇珍奇特異物種作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觀、歷史跡蹤和自然景觀緊密結合的優勢來展示區域旅遊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藝術加工過程。主要是結合市場導向,以規劃專家為主體,進行巧妙構思與創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題詞設計等。接下來要對形象載體進行精心設計,凸顯它的唯一性、獨特性,使旅遊地吸引力增強,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場與國際旅遊市場結合。
旅遊產品的開發要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產品結構,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的局面,使森林旅遊的活動內容多樣化,除觀光旅遊產品外,開發文化含量較高的旅遊產品,如利用動植物資源、空氣負離子資源、宜人的氣候資源、潔凈的水資源以及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環境等開發靜養場、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館、運動和平衡神經鍛煉場、森林療養所等;增加參與性、健身性、挑戰性的專項旅遊產品開發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諸如野營、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釣、水上娛樂等一系列較為古樸原始的健康游樂活動,同時注意加強特色旅遊紀念品的設計。 由於森林公園是新生事物,人們對「森林公園」這一名詞的真正含意並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園」人們並不生疏,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娛樂消遣的公共設施,而森林公園卻不能理解為「森林」和普通意義「公園」的簡單疊加,而是有特定的含義,森林公園中的「公園」為一專有名詞,來源於國外的「國家公園」(NationalPark),而國家公園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自1872年美國建立「黃石國家公園」後,「國家公園」一詞就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使用,盡管各自的確切含義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類自然保護區。鑒於國家公園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IUCN(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第十屆大會作出決議,對國家公園進行定義,明確規定國家公園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區域內生態系統尚未由於人類的開墾、開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變,區域內的動植物種、景觀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學、教育和娛樂的意義,或區域內含有一片廣闊而優美的自然景觀。2、政府權利機構已採取措施以阻止或盡可能消除在該區域內的開墾、開采和拓居,並使其生態、自然景觀和美學的特徵得到充分展示。3、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參觀旅遊。
以上三個特徵正是區別普通的「公園和「森林公園的關鍵所在。顯然,國家公園強調其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科學意義的特徵,這是普通的公園所不能具備的,而森林公園卻基本具備了上述三個特徵。森林公園的景觀主體是森林植被,多為自然狀態和半自然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常常擁有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該區域已由地方政府劃出,給以特別的保護和管理,並主要用於開發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旅遊活動。因此,我國的森林公園相似於國外的國家公園。應該指出,國家公園是一類保護區的總稱,擁有多種景觀類型。森林公園的景觀特徵是森林植被,它僅為國家公園體系中的一種景觀類型,除森林公園外,國家公園類型還應包括地質公園、海洋公園、草地公園、荒漠公園、濕地公園等。
⑵ 二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傳承意義
該景區依山而連,臨水而立,山青水碧、風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各異,幽林蔽日回,峭崖奇答石,百花崢嶸。仙境靈氣似隱似現,風物傳說娓娓動聽;園內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負氧離子是一般城市的300—500倍,是都市人回歸自然、寄情山水、健腦強體、調整心身的最佳去處。
二郎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段,自然條件復雜,因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勢地貌、氣候、人文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二郎山國家森林公園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⑶ 綠化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綠化建設的目的不僅是美化市容市貌,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內給人們創造出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容生存環境,從而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綠化方面可以在建築物屋頂層、天台(陽台),建築物立面、街道、平地、坡地等地方進行。
中國北方地區長期受沙漠化困擾,需要綠化,種植耐旱的植物。北京、山西等各重要省市對屋頂綠化相當重視,根據市園林綠化局綠地管理處資料,截至2006年,北京城六區已經完成屋頂綠化23萬平方米。
上海市氣象局發布研究結果稱,僅在2004年,上海全年就新建綠地一千八百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六,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十平方米。這對緩解上海城市熱島效應起到了積極作用。
(3)森林公園的意義擴展閱讀:
在2008年北京奧運,為迎接外地遊客,中國大規模進行綠化,種植花草,美化環境。首都綠化委員會的工作部署,2007年,北京市推出160項奧運綠化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奧運中心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民族大道的綠化任務,加快奧運場館及周邊200米可視范圍內和場館聯絡線的綠化建設。
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城市綠化率排名依次是:深圳、湛江、十堰、廣州、南京。
⑷ 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傳承意義
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峰山是贛州中心城區唯一的高山景區,是贛州市優質飲用水回資源的安全保護區答和集自然保護、森林旅遊、科學研究、綜合利用為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公園內豐富的森林植物為贛州城區提供了有效的綠色保護,對贛州飲用水源涵養和小氣候調節有積極作用,是贛州城區名副其實的「生態綠肺」。森林公園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以及影響力的擴大均需要一批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支撐。
⑸ 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的價值意義
通過濱江森林公園的建設,可以與隔江相對的炮台灣公園形成黃浦江與長專江交匯處的標志性屬濱江景觀,也是水路進入上海的門戶景觀。公園的建設可以進一步平衡城區綠地布局,緩解寶山和浦東高橋地區缺少特大型公園的現狀,將成為中心城區市民可以到達的最近的長江濱江森林公園;可以形成對市中心區、崇明島、橫沙島和九段沙等地旅遊資源鏈接的重要一環;同時也形成了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優良濱江景觀,並成為「一縱兩橫」生態景觀廊道中黃浦江生態景觀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將加快上海近郊特大型公園綠地的建設步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並將成為上海建成生態良好城市的新一輪綠化建設目標的重要舉措。
⑹ 森林公園有哪些教育意義
那可多啦!
就從小孩來說吧,現在的孩子每天接觸的大多是這鋼筋水泥地里的產回物
而森林公園則答不同啊! 他是自然的縮影,是袖珍版的大自然!
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然,先的讓他(她)認識自然,感受自然!
否則你跟他(她)講再多的生態文明知識,那也白搭,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再講
什麼?而你講的跟他有什麼關系?他也不知道 ?
這樣的對牛彈琴?是你所希望的嗎?
⑺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的意義
1. 張家界森林公園是旅遊者理想的樂園;2. 它是地質學家、動植物學家理想的科學活動天地,對於開展生物、地質、園林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3. 對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價值。
⑻ 中國國家森林公園的設立意義
1、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
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兼顧適度的產業開發,在資金籌措、資源保護、規劃制定實施、區劃和分區管理、科研科普活動開展、營利和非營利社會力昰參與管理和經營等方面均有規范的管理機制,有利於實現對遺產地的統一、規范、有效管理。
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矛盾尖銳的中國,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有力地促進遺產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可以極大地帶動當地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於平衡中國遺產地開發和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
2、保護我國遺產地歷史文化突出的特色。
國家森林公園將國際上國家公園的「普遍真理」與我國遺產地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升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水平,通過體制創新,使遺產資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質量,趕超國際先進管理水平。
3、有利於日後對現有的遺產地體系進行整合。
國家公園兼具遺產資源的保護、教育、科研、遊憩產管理模式。在新遺產管理體系中首先建立國家公園管理單元,能夠充分發揮新遺產體系規范有利於提升我國的遺產資源管理水平。
在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和理念的同時,也應當保管理的示範作用,有利於吸引其他遺產管理體系逐步並入新遺產管理體系,對最終實現我國自然和文化遺產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8)森林公園的意義擴展閱讀:
國家森林公園的等級劃分標准
1、一級為40~50分,符合一級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多為資源價值和旅遊價值高,難以人工再造,應加強保護,制定保全、保存和發展的具體措施。
2、二級為30~39分,符合二級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其資源價值和旅遊價值較高,應當在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3、三級為20~29分,符合三級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在開展風景旅遊活動的同時進行風景資源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三級以下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應首先進行資源的質量和環境的改善。
⑼ 我國建設國家公園的意義
一、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從發展的視角來看,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切實路徑,又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對於切實保護好國家自然和人文遺產資源、推動國土空間的高效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景點門票上漲過快,黃金周期間景區擁擠、接待不足、環境污染等,廣為社會詬病。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將有效緩解這些問題,其不僅是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必要舉措,更是提高民生質量、增進百姓福祉的戰略舉措。因此,亟需從戰略高度出發,把握實施要點,加快推進,做好落實。
(一)文化和自然遺產價值彌足珍貴
自然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遺產)是指具有科學研究、自然多樣性保護、歷史、藝術和審美意義的文化和自然遺存。遺產是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遺存,通常具有生態、科研、教育和遊憩等基本功能;遺產也是一個國家的文脈國脈所系,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因此,讓國民機會均等地共享遺產這種以公共物品為主的資源是公民的基本權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有之義。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旅遊景區的九大類遺產地管理體系,其總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6%,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存在諸多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首先,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導致遺產地保護目標劣化和保護效力低下;其次,遺產地社區發展與遺產保護存在矛盾,難以真正嚴格保護;再次,遺產地保護經費缺乏基本保障,趨利性嚴重影響保護目標的實現。
2、服務模式滯後。遺產資源成為逐利工具,門票價格普遍偏高;遺產地經營管理機構忽視服務質量改進,忽視教育、科研功能,遺產地的公益性嚴重不足。同時遺產地管理機構建設滯後,運行效率低,缺少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介面,與大眾媒體和非政府組織銜接不暢,難以調集各種社會資源參與遺產地的建設和管理。
3.
違規經營頻現。遺產地的商業開發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費緊張狀況,但同時也出現了商業開發不規范,部分遺產地資源開發過度,遺產遭到破壞。經營收入沒有主要用於遺產保護,遺產管理更多蛻變為商業經營,完全背離了遺產管理體系設立的初衷,導致遺產遭受無法挽回的破壞。
4.
管理銜接不暢。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優化、重點、限制、禁止四類主體功能區有不同的財稅、產業、土地、人口政策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因此自然和文化遺產管理體系只有與其充分銜接才可能獲得最有利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按分類的遺產管理體系以及管理中的一地多牌現象使遺產管理體系難以和主體功能區劃有效銜接。
(三)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的改革路徑
我國遺產地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統一、規范的管理體制,既要保護好,又要充分發揮遺產地的生態、教育、科研、遊憩和經濟等功能。根據「選擇目前條件下的最優資源調度者為主進行改革路徑最短」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遺產管理體制的理想方案應該是由國務院成立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機構(如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全國的遺產地管理工作,全面整合現有九大類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管理體系。並確立相應的管理目標、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實施類似美國國家公園遺產管理體制,真正解決「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遺產管理體制。但該改革路徑需要若干前置條件(如財政保障,土地權屬清晰,人口妥善安置等),在目前的財權事權不匹配和部門、地方「條塊」分割管理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很難一步到位實現上述最優改革目標。
在目前各種約束條件下,可以按照財力投入「量力而行」,分階段進行遺產地的管理體制改革。第一階段,參照國際標准另起爐灶建立一個規范開發且便於銜接大政方針的遺產地管理體系(如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建立規范、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為各類遺產地的科學管理提供一個樣板,起到借鑒和示範作用。第二階段,隨著中央對於遺產地的財政投入逐步加大,示範作用進一步增強,逐步吸引其他類型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入這套遺產地管理體系,最終實現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管理體制改革的理想圖景。
二、 解讀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內涵
(一)國家公園國際經驗
從國際成功經驗來看,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推行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管理類別體系是國際公認的最為規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管理體系。
盡管從世界范圍來看,不同國家的國家公園體制存在一定的差別,建立最早、公認較好的美國國家公園體制基本可以作為典型代表。其特點有三:一是公益性理念,即根據遺產資源的價值、權屬等明確遺產資源的管理使命,確保公益性(如美國國家公園的使命之一是「有助於人民形成國家共同意識」這顯然是將國家公園體製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二是分功能區管理且經營利用的空間范圍和業務范圍明晰,大范圍保護、小范圍利用,餐飲、住宿等消費彈性較大且不屬於基本公共服務的服務以商業經營方式提供;三是與理念和范圍相適應的管理單位體制、資金機制、經營機制和監督機制,如公園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採用特許經營機制,以避免公園管理機構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損害公益性的情況的出現。又如公園運營主要有聯邦財政支持(占其運營資金約70%),門票、特許經營收入和社會捐贈只是補充,使得所有公園都能做到票價低廉(10美元左右的多日通票),國民進入國家公園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公園代表了一種能夠平衡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的遺產管理模式。因此,國家公園管理模式對於規范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國家公園在中國的探索
近年來,雖然我國相關部門和部分地方政府以不同方式開展了國家公園的試點,但從實際的建設情況來看,無論雲南省國家公園體系的試點還是黑龍江省湯旺河國家公園的試點,都在規范性上與真正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存在很大的差距,遺產地管理的統一、規范程度較差,公益性難以得到管理體制機制支持。因此,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上,對國家公園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發展路徑進行全面的梳理。使之更好地服務於人民,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國家公園管理體製作為國際上通用的規范遺產管理體系,可以作為我國遺產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切入點。
從建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的合理性來看,目前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遺產地管理體系狀況必須得到梳理、整合與理順。首先,按照國際標准建設的國家公園體系,有利於我國設立與國際接軌的遺產地分類體系。其次,遺產地在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的矛盾可以通過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來進行解決。第三,國家公園的建設也是保障國民社會福利的重要體現。
從建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的可行性來看,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央財政有能力加大對遺產地的投入)、社會各界資源保護意識、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的推行、各方面的積極性和試點等條件都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以建立國家公園體製作為遺產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點
國家公園隸屬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的一類,用以保存和展示具有國家或國際重要意義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其景觀載體,有利於促進保護與利用的高效融合。
1.
有利於實現對遺產地的統一、規范、有效管理。國家公園的管理特色是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兼顧適度的產業開發,在資金籌措、資源保護、規劃制定實施、區劃和分區管理、科研科普活動開展、營利和非營利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和經營等方面均有規范的管理機制,有利於實現對遺產地的統一、規范、有效管理。同時,國家公園既不同於嚴格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景區,強調統籌保護、教育、遊憩和富民多種功能,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實現雙贏的國際通行管理模式。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矛盾尖銳的中國,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有力地促進遺產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可以極大地帶動當地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於平衡中國遺產地開發和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
2.
有利於提升我國的遺產資源管理水平。在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和理念的同時,也應當保護我國遺產地歷史文化突出的特色,將國際上國家公園的「普遍真理」與我國遺產地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升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水平,通過體制創新,使遺產資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質量,趕超國際先進管理水平。
3.
有利於日後對現有的遺產地體系進行整合。國家公園兼具遺產資源的保護、教育、科研、遊憩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其規范的管理模式代表了一種能夠平衡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的遺產管理模式。在新遺產管理體系中首先建立國家公園管理單元,能夠充分發揮新遺產體系規范管理的示範作用,有利於吸引其他遺產管理體系逐步並入新遺產管理體系,對最終實現我國自然和文化遺產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4.有利於與國際發展接軌。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和《濕地公約》(RamsarConvention)等國際公約的簽約國(COP),採納了其保護地工作程序(POWPA),因此便認可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國家公園與保護區管理類別體系。IUCN號召各國政府在此保護地體系的框架指導下,發展本國和地區特點的相應體系,建設國家公園有助於中國遺產地管理工作與國際規則接軌,
四、推進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實施建議
1.
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在「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理念指導下,首批國家公園試點區域可依託風景名勝區,兼顧自願和符合準入標准,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優選試點單位。原因有三:首先,風景名勝區不同於其他八類遺產地,其資源、功能與國家公園相似,包括了文化和自然遺產、強調保護和利用兼顧,多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資源屬性、管理要求上與美國國家公園類似;其次,目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管理相對規范,總體規模不大,且管理規則、技術標准及監督機制等相對系統規范;最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對外宣傳的英譯名就是「China
national
park」,在近30年的國際交往中事實上扮演了中國國家公園角色,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是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認可的中國對口管理機構。
在首批國家公園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允許其他類遺產地申請,國家公園主管部門按准入標准審批合格後可允許其加入。我國的許多自然保護區從資源屬性而言更適合採用國家公園體制管理,可以鼓勵其提出申請。
2.制定出台國家公園發展規劃。盡快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牽頭,聯合相關部委,共同形成以五年為時間段的中期專項規劃或《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行動計劃》、《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指導意見》等文件,並將其作為建設國家公園的指導綱領和近期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逐步形成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中國模式」。
3.系統搭建國家公園管理機制。首先,建立「政府主導、管經分離、特許經營、多方參與」的經營機制,在保證國家公園的公益性前提下,通過特許經營方式,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開發和運營的積極性;其次,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與政府專項財政向結合」的資金機制,在國家公園建設的試點階段和完善階段,分先後側重不同的資金投入比重;再次,建立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將主管部門聯合相關遺產管理部門制定的長效監督機制、垂直遙感監測與人工實地監測形成的基層巡護監管體系與公眾和NGO(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有機結合;最後,建立地區社區協同發展機制,通過國家公園建設改善社區民生,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社區經濟發展。
4.設立准入標准,規范國家公園建設。為了規范國家公園建設,要明確和提高准入門檻,劃清界限。在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之初就需要制定國家公園准入標准,對適合建設國家公園的遺產地進行合理的調查、評估、審查和授權,以保證國家公園實現其管理目標。
5.加強國家公園相關研究。針對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公園及其資源保護、管理經營等方面的全新問題,要著力加強理論和支撐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對國家公園建設的認識和實踐水平。包括成立國家公園專家委員會、建立國家公園研究網路、加強國家公園科研機構能力建設,建立國家公園監測體系等。同時,選擇合適階段,積極啟動國家公園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