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質公園建設內容
Ⅰ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
雲台山區各種地方特產與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中葯材蘊藏豐富,除人參、靈芝外,還有聞名世界的四大懷葯,以及茱萸、連翹、天麻、當歸等二百多種。.
修武黑山羊個大肉多,體質健壯,肉鮮香細膩,且無膻味,其營養價值高,有益氣補腎,祛寒暖胃功能,是老年人和久病體弱者的滋補佳品。
武陟油茶秦朝稱甘繆膏湯,漢稱膏湯積殼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土貢食品。武陟油茶成名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
海蟾宮松花蛋一般也叫變蛋或者是皮蛋,是修武縣的特產。
鬧湯驢肉是雲台山的又一大特產,因其味道香濃可口而深得遊客贊譽。
四大懷葯是地黃、山葯、牛膝、菊花的總稱,盛產於黃河北岸的溫縣、武陟、博愛、孟州、沁陽等縣。 外部交通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外交通便利,公園北部與山西省搭界,西部與河南省濟源市接壤,東部與河南省新鄉市轄區為鄰。以焦作為起點,有公路和鐵路通向四面八方。向南至省會鄭州100千米,向東至(北)京廣(州)鐵路或高速公路上的新鄉站60 千米,至首都北京700 千米;向西過黃河80~120 千米至鞏義或洛陽可直接踏上有歐亞大陸橋之稱的連(雲港)霍(爾果斯)鐵路及公路;向北400千米里可直達山西省會太原市。
乘飛機在鄭州、洛陽等航空港換乘火車或汽車直達公園各園區。
內部交通
到達焦作市後,可搭乘各類公交車、計程車到達雲台山園區、神農山園區、青龍峽園區、青天河園區等。 雲台山園區門票價格,旺季:120元/人(旺季:3月到11月),淡季:60元/人 (淡季:12月到2月)。
景區內部交通費:60元/人(身高低於1.3米的兒童,內部交通費免票)。開放時間:06:30—19:00。
青龍峽園區門票價格:30元。
青天河園區門票價格:50元,開放時間:07:00——17:00。
神農山園區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兒童30元,開放時間:08:00——18:00。
Ⅱ 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地質公園作為一類特殊的旅遊區,更強調科學性,嚴格要求,為達成標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有關管理部門為了加強對國家地質公園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質公園所在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特製定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地質公園是由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區構成。地質公園管理工作按行政隸屬關系,由當地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申報、審批、規劃等工作,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地質公園建設應當編制總體規劃,報批後,由地質公園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並實施。規劃的修改應報原批准單位批准。
規劃內容應包括:地質公園概況、規劃原則與目標、資源保護和管理、科學研究與普及、宣傳推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行政管理、投資概算、效益評價等。應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協調。
應該按照地質遺跡的價值與重要性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域,並按照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按照建設規劃進行建設,達到相應要求,在被批准後2年內舉行揭碑開園儀式。
對於不能按期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可以給予警告,限其在3到6個月內完成。警告期結束後仍然不能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經審議,批准,取消其資格。
地質公園應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有一定比例的地質專業人員,在公園規劃編制、園區建設、科學普及與研究、宣傳等工作發揮作用。
國家地質公園每季度第一個月5日前應將上一季度情況列表上報國土資源部,季度報告內容包括:遊客數量,經濟收入,管理人員情況,博物館、說明牌建立情況,導游員培訓情況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況作出詳細的年終報告,除以上要求的統計數據外,還要有相關的文字說明。世界地質公園每年元月5日前應把相關情況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報送。
地質公園范圍內,禁止可能損害地質地貌、破壞地質遺跡完整性的行為。禁止與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和建設方向與要求不協調的工程建設活動,確實不能避開地質公園園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需提交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
地質公園應編制科學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可以從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社會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門劃撥的保護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設立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科學研究。
地質公園須建立地質博物館和室外標示系統,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地質公園的導遊人員,應經過地學知識的專門培訓。
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實行督察員制度。國土資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國家地質公園派出督察員,對國家地質公園的各項工作進行檢查與監督。世界地質公園由UNESCO派國際有關專家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根據各國家地質公園的年度報告、督察員報告以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核查結果,每3年對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達標、不達標3個等級。對評估結果為「優秀」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獎勵。對評估結果為「不達標」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警告,並限期整改;有嚴重問題的國家地質公園閉園整頓,直至達標。對於整改不力、已經不能滿足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要求的國家地質公園,經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審議,報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批准,取消其「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世界地質公園再評估專家組根據UNESCOGGN Bureau所頒布的再評估表的要求進行考核評估,其中特別強調了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貢獻,參加或組織國際性的地質公園會議,會上的活動和論文發表情況,與其他公園的聯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管理機構和財務情況,各類人員結構的合理性,財政狀況的穩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措施、辦法、成績,各種遺產地(含地質和文化、生物等)保護地的變化路線的開發等;地學旅遊市場營銷中應用平面媒體、出版物和電子傳媒、會議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公園進行推介宣傳,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設施,擴大科普范圍,提高質量,特別是要廣泛徵求遊客意見,不斷改進公園服務工作;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地學旅遊帶動農林畜牧業、手工業、餐飲服務業、商業等全面發展。拓展市場,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優化其生活質量和環境(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2003)。
Ⅲ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Ⅳ 世界地質公園策劃和世界地質公園規劃設計怎麼做
世界地質公園策劃和世界地質公園規劃設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什麼區別並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清楚的,
綠維創景
專注於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模式的創新研究,提供旅遊景區文化提升與情境體驗創新、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古城、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等項目的策劃、規劃、設計及投資運營咨詢全程專業服務。因此說對於世界地質公園策劃和世界地質公園規劃設計您不妨去他們的網站看看,也許會對您有幫助。
Ⅳ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概述
2010年5月15日,集合了周口店、石花洞、十渡等8大園區的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開園,並正式對遊客開放。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953.95平方公里,由房山與河北省淶水縣、淶源縣聯合創建,於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並授牌。是全球第一個首都城市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公園分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科普區、石花洞溶洞群觀光區、十渡岩溶峽谷綜合旅遊區、上方山——雲居寺宗教文化游覽區、聖蓮山觀光體驗區、百花山——白草畔生態旅遊區、野三坡綜合旅遊區、白石山休閑觀光區8大園區。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佔地面積91.65畝,館內設有地史演化廳、八大園區廳、國內外世界地質公園展廳、實物標本廳等共6大展廳。同時還特別設置了4D影院和報告廳、科研科普中心等。
公園管理處副主任朱仕學介紹,博物館集合了各個不同地質年代的水晶等礦石標本,堪稱是「無價之寶」,都放置在特殊的展櫃中展出。不過,由於世界地質暢游探險類的4D影片目前還沒有製作完成,因此在15日開館當天,4D影院暫時無法放映影片。周口店等景區將開發遠古生活體驗游,比如遊客可以在山洞中拿著原始的勞動工具,體驗鑽木取火等。房山區旅遊局副局長王曉燕透露,房山世界地質公園開園後,不會整合各個景點的門票,不同景點自行設計門票並自行定價。
第十六屆房山旅遊文化節也將於5月15日同時開幕,持續一個多月。文化節期間,房山將集中推出11項系列休閑觀光活動。
Ⅵ 世界地質公園的介紹
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此計劃在2000年之後開始推行,目標是選出超過五百個值得保存的地質景觀加強保護。至2014年,中國已有31處地質公園進入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
Ⅶ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建設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
2011年12月21日上午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在新建成的世界地質公園廣場正式揭碑開園。
自貢恐龍博物館文化服務標准化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2014年3月28日,省質監局組織省內3位專家組成考核評估組,採用聽匯報、查資料和現場考察的方式對自貢恐龍博物館省級服務標准化項目進行考核評估。經過現場考核評估,自貢恐龍博物館服務標准化試點項目考核合格,順利通過驗收評估。
考核評估組聽取了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工作匯報,查閱了反映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會議記錄、活動記錄、標准體系、數據統計等文件資料,現場考核了試點單位服務現場,隨機調查了消費者滿意程度,了解了員工等對有關服務標准、技術規程等的知悉程度。並且按照有關要求,從標准化工作基本要求、服務標准、標准實施與持續改進、績效評估等4個方面16個子項,逐項進行考核評分。
考核評估組對自貢恐龍博物館服務標准化建設的工作組織、標准體系建立完善、重視標准宣貫、樹立品牌、提升效益等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希望自貢恐龍博物館進一步突出特色服務功能,完善標准體系,強化標准化信息建設,切實讓標准貫穿於實際工作中,強化標准體系的持續改進,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彰顯自貢恐龍博物館國際化恐龍公園的地位和形象。
Ⅷ 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和要求
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在UNESCO地學部主持下,國際地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會議多次討論地質遺跡保護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各國地質學家逐漸形成了共識,即推動地質公園發展,以保護地質遺跡,恢復地質生態環境,普及地球科學知識,補益地方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1996年在北京舉辦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討論了歐洲地質公園的建設問題,在歐盟的支持下,2000年歐洲地質公園正式建立,現已有15個國家的32個公園成為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地學工作者早在1985年就已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設想,世紀之交,更是把地質公園建設推動得如火如荼,走在了各國的前面。全球地學界已對地質公園工作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並協力打造這一品牌。
UNESCO第29次大會決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質特色的全球地質景區網路」,UNESCO156次執行局會議更進一步要求「選擇地質上有特色,同時兼顧景觀優美,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地質遺跡建立地質公園」。2001年6月UNESCO執行局通過(161EX/Decisions,3.3.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其成員國提出的創建具有獨特地質特徵區域的自然公園(也稱地質公園)」的特別動議。
1.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
2002年1月,UNESCO地學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計劃,並於2002年5月正式發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辦公室,2002)。
2003年2月7日,UNESCO地學部召集IGCP科學執行局、地球科學聯合會和地理聯合會及地質公園顧問專家組共同討論決定世界地質公園推薦工作正式啟動,各成員國按世界地質公園工作指南要求和標准准備好申報,在通過UNESCO地質公園顧問專家組同意後,上報正式申請給UNESCO。UNESCO2003年2月7日會議還專門對UNESCO制訂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進行了逐條討論和修改(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2002,2003,2004,2005)。
正文,分為4條30款。
第一條對地質公園的定義標准進行了敘述。地質公園有明確的邊界線,有足夠大的面積適應於當地經濟發展,有一系列具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能代表某一區域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地質作用的地質遺跡(或遺跡群),也許還有生態和歷史、文化意義;以公園的方式進行保護、管理和經營,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支撐點;使之為當地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和文化發展的基地;使之成為保護地質遺跡和開展科學研究的基地;使之成為大眾科學普及和學生實習的基地;其所在國的獨立司法權不受影響,所指定的管理機構必須制訂詳細的管理規劃,統一好各方面的利益,並負責向UNESCO報告公園的發展情況,解決好UNESCO不同項目重疊交叉的協調問題。
第二條世界地質公園提名程序。地質公園在政府主管部門同意後,著手准備申請報告,地學特徵分析陳述中,應得到各國權威地學機構首肯,要請求UNESCO地質公園顧問專家協助報導,申請報告和支持性材料,通過UNESCO國家委員會上報UNESCO地學部後,由顧問專家組織現場考查和評審,並根據情況提出補充修改意見,若符合標准即可向UNESCO總幹事推薦,由UNESCO總幹事批准並通知申請人和相關國家。
第三條在獨立的國際地質公園顧問專家組正面積極評價的基礎上,本地質公園即可被UNESCO授權使用「UNESCO」承認其優秀性,並不意味著UNESCO承擔法律和財政上的責任。
第四條要求世界地質公園的管理部門應通過該國駐UNESCO代表團遞交定期的評估報告,並對提出的要求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對於不達標的公園或者自願退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公園可按程序除名。
申請表的內容是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必備材料,重點要組織4個方面的材料,即屬地鑒別、科學意義、屬地分析和代表主管機關的簽字。
對其他保護區域要協調好關系,對文化遺產的各類交流活動要適時開展。
2.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現場評估和評審
經3年試行,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執行局(GGNBureau)於2006~2007年對原世界地質公園的章程進行了補充修改,規定了每個國家每年只能提出兩個申請(首次申請可提三個)預選地,這些預選地首先必須是國家地質公園;對類型相似的提名地其間距離不應小於200km;對現場考察一般不能太短(5天為宜),對申請材料要求簡潔明了,以80頁以內為宜。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制定了嚴格的評估表,供申請者自我評估和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現場評估和評審時使用,共分如下幾個方面。
(1)地質與景觀
·屬地;
·地質遺跡保護;
·自然和文化遺產。
其中特別重視地質遺跡的數量和評價,科學意義和遺跡類型,保護情況與解釋系統,開放情況和非地學遺跡情況。
地質遺跡保護的法律和規章的制訂,要求至少要有50%的面積進入保護區域。要有告示,有專人巡查,對採集標本要有專門規定,保護區的定期維護和清理,對自然損壞也應有防禦措施,開放的景觀可以定期輪休。
(2)管理結構
有完善有效的管理機構,有保護和發展規劃,要有強項和弱勢的分析,並有落實的核查,不僅有關地質和景觀,而且對區域農業、林業和旅遊業(特別是地學旅遊)的相關內容在市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好市場開拓和營銷,提出市場開發策略,搞好產品開發和分銷。旅遊路線的規劃和設計,不同功能區的劃分和管理開展合作與交流、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科研部門和大中院校的合作與人員聘用,各類人員的比例與參與,和媒體的合作,資料庫與信息中心的建立。
(3)科學普及工作
建立教學與科研實習基地,為培養學生提供條件,有專門的環境專家,開展環境教育,要有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開展的科學普及活動,並提供科普教材、電影光碟、幻燈片、錄像等。廣泛展示其科學價值。
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出版刊物,編寫論文和小冊子,出版專著或大眾讀物和普及讀物。
(4)地學旅遊
信息中心和展覽的設置,要有合作單位預先(比如一周)提供信息,成為接待遊客的中心,有簡易服務項目,特別是殘障人士的專項服務,提供信息方式多樣化,有紙質或音像,最好能互動,計算機網路是發布公共交通情況的快捷方式,最好能保證交通工具選擇的多樣性。
導游隊伍,針對不同人群特殊需求的專業導遊人員(如地學、生物、環保等)的配備,設置重要解說牌,更需要通俗易懂的解說詞和出版物,有特殊的科普路線的設計和開發思路。
和各種媒體的合作,電子郵件的預約和行程安排的更新,多種便捷和環境友好型旅遊方式的安排、住宿、餐飲點位的設置要更加人性化。對公園提供的各類服務要經常評估,廣泛收集社會反映,統計社會需求變化,改進工作。
(5)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特色旅遊和服務系統的建立,地方特色產品和紀念品的生產銷售,既要積極營銷,擴大商業活動,提高當地居民就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做到可持續,形成環境友好型和循環經濟、推動其健康發展,促進產業更新。
(6)可到達性和設施的完善
便捷的交通,優質的服務,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條件,縮短路途時間,增長景區停留,保證遊客安全,以增加遊客滿意度。在公園申報時以上6項都應有一定基礎,並能通過評估,找出差距,不斷改進,日臻完善。
Ⅸ 世界地質公園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六條定義:
(1)有明確邊界,有足夠大的面積使其可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的地質遺址組成,還可能具有考古、生態學、歷史或文化價值;
(2)這些遺址彼此聯系並受公園式的正式管理及保護,制定了官方的保證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3)支持文化、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的社會經濟發展,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能加強居民對居住區的認同感和促進當地的文化復興;
(4)可探索和驗證對各種地質遺跡的保護方法;
(5)可用來作為教育的工具,進行與地學各學科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培訓和研究;
(6)始終處於所在國獨立司法權的管轄之下。所在國政府必須依照本國法律、法規對公園進行有效管理
Ⅹ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