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中國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中國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發布時間: 2021-03-11 14:27:48

Ⅰ 誰有《中國國際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電子版的發我一份!

我這有一個,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
前 言

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體系」的倡議,貫徹國務院關於保護地質遺跡的任務,由國土資源部主持於2000年開始進行的一項新工作。
地質公園擔負三項任務:第一,保護地質遺跡,保護自然環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第三,開展旅遊活動,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地質公園體系已初具規模。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地質遺跡保護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依託地質公園建設,很多珍貴地質遺跡得到了切實保護,社會地球知識科學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時還帶動了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振興。
為加強地質公園管理,進一步規范我國的地質公園規劃建設,指導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特製訂本技術要求。
一、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
地質公園的規劃編制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
2.體現地質公園宗旨,突出地質公園特色。
3.統籌兼顧,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
二、規劃工作的主要依據及規范性引用文件
(一)法律法規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發[2000]38號)
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地質礦產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
(二)技術規范、標准、指南類: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與工作指南(國土資源部,2002-11)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2008-06)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
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
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
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規范(國家環保局,1996)
關於加強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審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0號)
(三)地質公園所在地的相關規劃: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交通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等。
三、規劃工作的重點及要求
(一)合理劃定、明確界定地質公園范圍
1.范圍劃定的原則
地質公園的范圍劃定要以能夠包含構成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並能實施有效保護為基本原則,方便管理,避免公園規劃面積過大,充分考慮區域內礦產資源賦存狀況和地方經濟建設情況,避免公園內設置礦業權,要注意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
2.范圍的表述
地質公園的范圍除文字描述外,同時要用邊界控制點(拐點)坐標標注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公園范圍如有變動必須標明變動情況,並說明變動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權屬及使用
地質公園的土地權屬應清晰。公園內的土地權利人應服從地質遺跡保護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應符合地質公園規劃,必要時以「契約」「協議」等形式約定。
4.勘界
地質公園邊界及地質公園內的功能區界線,必須使用測繪儀器或GPS定位儀(註明誤差)進行准確勘界,測定邊界的重要拐點坐標,並標注在以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底圖的《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上(根據規模按規劃圖件要求確定比例尺)。根據實際管理的需要,應依照邊界類型,設立明確的界線標示碑或標示牌。地質公園勘界的圖形與實測數據應建庫存檔。
為便於管理,在保證地質遺跡的完整性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邊界劃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線、山谷線、河流中線、水岸、陡崖邊線、道路、行政區邊界、土地權屬邊界等具有明顯分界特徵的地形、地物界線。
(二)地質公園園區、功能區
1.園區、景區
在公園范圍內,按地質遺跡景觀和其它景觀類型的空間分布與組合特徵、地貌的自然分區、交通連通狀況,特別是行政轄區的因素,可將地質公園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園區和園區之下的景區。為便於公園統一管理,一個公園的園區應相對集中,數目不宜過多。
2.功能區劃分
功能區的劃分應依據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別、地質遺跡保護的要求並結合旅遊活動的要求,在公園或獨立的園區范圍內,可酌情劃分出如下功能區:門區、遊客服務區、科普教育區、地質遺跡保護區、自然生態區、游覽區(包括地質、人文、生態、特別景觀游覽區)、公園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
其中:
地質遺跡保護區: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可劃分為特級保護區(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保護區的范圍必須准確劃定(要有重要拐點坐標)。各級保護區要有明確的保護要求:特級保護區是地質公園內的核心保護區域,不允許觀光遊客進入,只允許經過批準的科研、管理人員進入開展保護和科研活動,區內不得設立任何建築設施;一級保護區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賞步道和相關設施,但必須與景觀環境協調,要控制遊客數量,嚴禁機動交通工具進入;二級、三級保護區屬一般保護區,允許設立少量地學旅遊服務設施,但必須限制與地學景觀游賞無關的建築,各項建設與設施應與景觀環境協調。所有地質遺跡保護區內不得進行任何與保護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設活動;不得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不得設立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等大型服務設施。
在公園園區范圍內,依據地質公園設立前批準的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等開展的工程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補充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建設單位應確保其建設活動不得破壞公園內的地質遺跡。
地質公園內禁止開山、開荒等破壞地貌景觀和植被的活動,不得設立任何形式的工業開發區。
科普教育區:公園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地質科普廣場一般設於此區。要考慮景區已有的建設,有條件的公園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訓基地,開辟專項科普旅遊路線等。
遊客服務區:服務區內可發展與旅遊產業相關的服務業,控制其他產業,不允許發展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產業。服務區的面積可控制在地質公園總面積的百分之二以內。
(三)地質遺跡的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
應開展對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地質遺跡類型劃分可參照附表1)。規劃應說明公園內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登錄和保護工作現狀,並確定近期、中期、長期的工作目標和計劃。
1.地質遺跡的調查
地質遺跡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查明公園內應當予以保護的地質遺跡的類型與空間分布;地質遺跡的地質地貌背景,例如構成地質遺跡的岩石、地層,控制地質遺跡形成的構造與外營力作用,地質遺跡所處的地貌類型單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質遺跡形態和性狀特徵的各種參數;地質遺跡受到破壞與保護的現狀;對地質遺跡產生破壞或威脅的自然與人為的影響因素。
地質遺跡野外調查的信息與數據採集,應能滿足地質遺跡評價和建立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資料庫的要求。
地質遺跡調查應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為基礎,以實測的大比例尺地形圖為載體,以提高調查的精度和控製程度。
2.地質遺跡的評價與登錄
按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科普教育價值及旅遊開發價值為主並參考有關因素對地質遺跡進行綜合評價,將地質遺跡劃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及省以下級四個等級。按類按級編列公園全部地質遺跡名錄,並按相關的技術要求進行檔案登錄和資料庫錄入,為有效保護與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地質遺跡資料庫辦法另訂)。
3.地質遺跡的保護
將公園內地質遺跡分別劃入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地質遺跡保護區中,並有針對性地分別列出其主要影響因素及保護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與保護措施,使園中地質遺跡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特級、一級地質遺跡的保護責任要落實到人。
(四)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系統
科學解說系統是地質公園的主要特色,其內容包括:戶內外解說設施(地質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公園與園區主副碑,解說碑、牌、欄,交通指示牌等),解說員與解說設備的配備,解說出版物(公園科學導游圖、地質公園叢書、地質公園解說詞及主要地質科普路線解說詞,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質博物館:各地質公園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園區地質景物知識為主,面積相應的博物館。獨立的園區應當建立相應的展室。
科普電影館(影視廳):是以科普電影方式向遊客介紹公園科學、歷史文化知識的最佳途徑。各公園都要建立適當規模及技術等級的科普電影館。
解說牌:主要地質遺跡景物(點)都要設立科學、通俗、直觀的中英文對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語種)解說牌。每個國家地質公園應不少於50塊;有多個獨立園區的地質公園,其每個獨立園區應不少於30塊。
導游詞:要將編寫導游員專用的公園、園區、景區、特設旅遊路線的解說詞,地質博物館講解詞列入規劃(針對不同講解對象應當編寫不同的版本)。
導游員配備:每個獨立園區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導游員,須經崗位培訓,考核合格後上崗。並訂出定期地學知識培訓計劃及要求(每年不少於一周,世界地質公園還要增設外語培訓)。要編制導游員配備計劃和近期實施方案。
地質公園叢書:是一套具有地質公園自助導游性質的叢書,要求每個地質公園編制一套,公開出版發行。
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是計劃公開出版發行的一套以數字地圖為底圖、直觀顯示地質地貌特色的遊客用導游圖。要求每個地質公園編制一張(要求另訂)。
(五)地質公園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提升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必須強化。各地質公園必須按要求制定科學研究計劃。
1.科學研究的原則
以提高園區地質、人文、生物資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質公園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實現地質公園「三大任務」為基本原則。
2.科學研究選題的依據
緊密圍繞資源、保護、科學解說、打造有科學含量的旅遊產品、提高旅遊效益、保障遊客安全以及公園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設立科研課題。
主要針對以下領域提出研究課題:
*園區主要地質遺跡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國范圍內地質演化中的代表性
*園區主要地質地貌形成演化規律、美學特色、分類及評價准則及國內外對比研究等
*園區主要人文、生物景觀資源研究
*科學解說研究(包括解說員培訓,地質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影視廳),解說碑牌,導游詞編寫、科學導游圖的編制、科普音像讀物編制等)
*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保護方法與措施
*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
*數字地質公園建設
*其它
3.計劃編制要求
按規劃年限要求編制遠期、中期及近期計劃,近期(3-5年)計劃要編列研究課題名錄並提出實施行動方案(包括人員、經費投入等)。
4.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配備
整合現有各方面的研究資源,制定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專家的合作計劃,以及地質公園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計劃。
5.科學研究的經費保障
計劃要提出科學研究項目立項的主要渠道、經費的主要來源及籌措方式。提出保障研究經費的措施和方案。如以不低於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為科研基金,並爭取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同時爭取進入國家科研計劃或國際地質研究合作項目以獲得資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與轉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徑與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轉化為本公園建設與管理服務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參與或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的計劃,建立姊妹公園的計劃等。
(六)科學普及工作
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是地質公園設立的三大任務之一。應以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為基本原則。各地質公園應制訂科學普及工作方案。
1.鄉土科普活動
制定面向中小學生開展鄉土科普教育、環境友好教育、組織青少年春、秋游園、夏令營、冬令營及其它專題性科學普及活動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計劃。
2.教學實習活動
制定面向大中專學生及科研機構在公園內科研教學實習編寫論文等活動計劃並提出近期(3-5年)的行動方案。提出與有關院校科研學術機構合作建立教學實習、科研基地計劃。
3.面向普通遊客的專項科普活動
面向普通遊客的專項科普活動需求,對客源構成、活動條件進行可行性分析,編制活動計劃。
(七)地質公園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用現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設是建設和管理地質公園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地質公園資料庫、監測系統、網路系統的建設。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
*在公園各景點及重點位置安裝監測儀器,建立監測中心,加強對園區的監控管理,確保遊客安全,及時發現地質遺跡損毀事件以及地質災害和火災隱患等;
*建立全園的信息網路系統,包括設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機,設立於公園各處的終端機、信息自動服務台、觸摸屏、電子導游系統、大屏幕、虛擬現實系統、面對面信息服務台等設施。實行信息互通,向遊客及時提供游覽信息、游覽指南,引導遊客游覽、疏導客流等;
*建立地質公園網站,溝通與各個方面的信息聯系,要具有公園及地質遺跡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質公園研究平台、遠程票務住宿預訂服務等功能;
通過WebGIS的技術手段將地質公園資料庫、地質公園網站和地質公園展示系統、地質公園監測系統整合起來。實現遠程科研數據獲取,數據檢索查詢,公園網路營銷與服務等功能。
(八)地質公園的管理體制與人才規劃
健全的管理機構和有序的管理體制,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保障。規劃時必須做好地質公園管理體制規劃,應把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的名稱、級別、二級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管理職能等編列清楚,並以公園上一級政府正式批件為據。如公園管理機構與其他管理機構(如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等)相互重疊時,必須設立專門管理地質公園日常業務的科室。
地質公園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別是地學專業人才,要求世界地質公園5-8人,國家地質公園3-5人)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重要保障,必須將公園的人才結構和配備途徑、培訓計劃納入地質公園的規劃。
四、規劃的成果要求
地質公園規劃應提交以下成果:
(一)規劃文本
規劃文本是實施地質公園規劃的行動指南和規范,應以法規條文的方式、簡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質公園規劃的結論,規定做什麼和怎麼做,體現規劃內容的指導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
規劃文本的編寫要求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提綱》(附件1)。
(二)規劃編制說明
地質公園規劃編制說明是對規劃編制的主要原則、主要內容、編制過程、初審情況等方面的簡要說明,具體應包括以下內容:
1. 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原則及指導思想。著重說明規劃的基本思路、主要內容和特點。
2. 規劃編制過程、規劃研究情況。
3. 規劃目標、任務、主要指標及主要內容的確定過程與依據。
4. 與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情況。
5. 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對規劃的審核情況。
6. 徵求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專家等意見的情況以及協調、論證情況。
7.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三)規劃圖件及編制要求
1.主要附圖
地質公園區位和交通圖
地質公園地質圖
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
地質遺跡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分布圖
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圖
地質公園規劃總圖
地質公園園區(景區)功能分區圖
地質公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
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
2.相關圖件比例尺原則按如下要求選擇
小型地質公園:面積≤20km2,圖紙比例為1/5000-1/10000
中型地質公園:20<面積≤100km2,圖紙比例為1/10000-1/25000
大型地質公園:100<面積≤500km2,圖紙比例為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質公園:面積>500km2,圖紙比例為1/50000-1/100000
3.地質公園規劃圖件基本內容編制要求
(1)地質公園區位和交通圖
用不同比例的幾張圖(如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組合起來,將本地質公園在全國、全省(區、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圍表示清楚,並在公園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圖上,將距公園最近的長途汽車站、火車站、機場、碼頭以及市中心區到本地質公園大門的聯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質公園還應用世界地圖示意其位置。
(2)地質公園地質圖
以地形圖為底圖,按相應比例尺地質圖編制要求編制。
(3)地質公園園區劃界實際資料圖
根據面積的大小按規定選用相應比例的地形圖,將公園全部范圍邊界和各園區的界線用測繪儀或GPS進行實測,重要拐點坐標進行編號並標注在圖上。測點坐標資料造冊存檔。此圖是政府批准公園面積的依據,也是用圖紙計算公園和園區面積的依據。
(4)地質遺跡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分布圖
是資源現狀圖,用不同的圖例將調查到的主要地質遺跡、地質景點、水域景點、生物景點、人文景點,分類、分等級標示在相應比例尺的底圖上。
(5)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圖
按地質遺跡保護區進行分級(如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並用不同的色彩區分表示,特級和一級保護區邊界的重要拐點必須用GPS實測,並編號標注在圖上,測點資料造冊存檔。
(6)地質公園規劃總圖
包括所規劃的地質公園各園區、主要景區、重要景點以及各園區內的主要旅遊服務設施(大門、停車場、標志碑、遊客中心、博物館、重點公共衛生間、餐飲購物場所、觀景台等)、主要游線道路或其它交通設施的位置、范圍、走向等。
(7)地質公園(園區)功能分區圖
對公園各園區的不同功能進行區劃,各不同功能區(如遊客服務區、科普教育區、地質遺跡保護區、人文景觀區、自然生態區、公園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要有明確的范圍和界線,並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以指導下一階段的公園建設規劃(詳細規劃)。
(8)地質公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按附表3將地質公園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現狀及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編製成圖。
(9)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
按規劃圖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編制,圖面上要有公園范圍及有關地物內容的文字標示。
(10)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
是遊客了解公園主要地質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導游圖。科學導游圖以遙感影像圖為底圖轉換成地貌暈渲圖,直觀地將主要地質遺跡、地質地貌景觀、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觀景點以及博物館、食、宿、醫療、救護場所的位置表示出來,並將到達這些景點或觀景點的交通線路和步行線路表示出來。圖面應設計為折疊頁形式,以便於遊客攜帶。
4.編制規劃圖件注意事項
針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中圖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注意事項:
(1)在圖框內的右下角繪制圖欄,圖欄內要註明:規劃名稱、該圖紙名稱、比例尺、編制單位名稱、圖號和編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時要有規劃項目負責人和制圖人簽字。
(2)規劃正式圖紙必須在圖框內右上角標注指北針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沒有統一圖例的情況下,為方便使用,建議所有自然景點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圓圈圖例,所有人工設施和建築物均用小方框圖例。
(四)專項研究報告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是從研究角度為規劃編寫提供更加准確、詳盡的理論和實際分析論證依據。
其編寫要求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編寫提綱》(附件2)。
(五)基礎資料匯編
主要是規劃編制中形成的基礎調查資料、資料輯錄、數據統計、重要的參考文獻等。
五、本技術要求的適用范圍
本技術要求適用於所有國家地質公園。原《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指南(試行)》停止執行。
六、附則
規劃工作由地質公園屬地地方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聯合主持,以委託或招標方式進行。
由於地質公園規劃是一項技術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承擔規劃工作的單位必須熟悉地質公園規劃的技術要求、具有編制地質公園規劃的實際經驗,規劃編制組成員必須由多專業的技術人員組成,除地質專家外,還應包括相關規劃專業(城市規劃、風景區規劃、工程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等)的技術人員,必要時可邀請生態學、文物保護、工程建設、旅遊規劃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規劃單位應將相關工作經歷與成果、人員的專業與職稱構成、管理體系等材料,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核認定。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經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初審後報國土資源部批准,由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並實施。
附件:1.《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綱要》
2.《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專項研究報告編寫提綱》

Ⅱ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Ⅲ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Ⅳ 論旅遊地學、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一、旅遊地學的含義

概要地講、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為旅遊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它的含義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而日趨完整,1985年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將其含義列入會章第2條:「旅遊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旅遊資源調查、研究、規劃、開發與保護工作服務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在1991年陳安澤、盧雲亭等著的《旅遊地學概論》中,又提出了一個層次更深定義:「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它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療康樂與地球表層物質組成、結構及能量遷移、變化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它包括了地質和地理兩種旅遊環境。因此,旅遊地學又是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門邊緣學科的總稱」。在即將出版的《旅遊地學大辭典》中,又將旅遊地學的定義進行了擴展及細化,即「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與旅遊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包括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個分支。旅遊地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並吸收其他學科(美學、環境科學、景觀科學和旅遊學等)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旅遊業中的各類問題:①主要研究構成旅遊業的客體要素——旅遊資源。重點研究自然旅遊資源,探討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規律、美學價值、科學價值、科學普及教育價值、旅遊開發價值、保護方法、區域及景區旅遊規劃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觀資源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古建築、古文化遺址、石窟、園林的地質條件、環境因素等。②還研究旅遊業的主體要素——旅遊客源市場,如遊客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因地理、氣候因素產生的變化等。③研究旅遊業的媒體要素——旅遊接待設施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旅遊道路,建築物的選址、選線,地基穩定性評價,休療地的各種地學背景場(放射性、磁、電、微量元素、負氧離子……)。④還重點研究地質公園建設、科學旅遊產品打造、旅遊科學解說體系建立等。旅遊地學是全方位地為中國走向科學旅遊時代服務的學科」。

二、旅遊地學產生的背景

從研究學科發展史獲得的經驗看,一門學科的誕生主要取決兩大因素:①社會的需求是產生新學科的原動力,是促使新學科建立的發動機,是客觀因素,或稱之為外在因素;②學科自身向外擴展的需要,是產生新學科的依據,是促使新學科發展的內在因素。這兩種因素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個特定歷史階段才能出現,是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的,旅遊地學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和人們的創造性,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大發展和旅遊業的空前繁榮。而旅遊業是一個需要各個學科的支持才能健康發展的行業,旅遊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資源支撐,尤其需要山水景觀自然美學資源的支撐,而地學在提供自然景觀資源方面佔有絕對優勢,社會的需求推動著地學為旅遊服務,推動著旅遊地學的誕生。是改革開放促使大批地學家走向了為旅遊服務的大潮中,在為旅遊服務中,使地學工作者認識到古老的地球科學蘊涵著向外擴展的無限活力,旅遊業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富理論和工作方法,一經和旅遊的需求相結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門地學與旅遊相交叉的學科「旅遊地學」便應運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學理論和方法為創立旅遊地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地學理論的支撐,憑空創造一門新學科是絕不可能的。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學要想煥發青春,必須大力向邊際擴張,必須與其他科學相雜交,而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地學的理論與方法,才是創立旅遊地學新學科的依據和內因。眾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國尚不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不存在產生旅遊地學的社會條件。歸根結底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到來,才使這兩種因素有機的會合在一起,旅遊地學是歷史發展到新階段的產兒。

三、旅遊地學為促進中國地質公園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地學公園的概念是在地學家為旅遊服務中產生的,並在1985年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在向國務院「關於開發旅遊事業中要加強地學調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議」中正式提出。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還多次向地礦部領導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建議,但都因時機不成熟而被擱置。直到1999年國土資源部在山東威海召開「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陳安澤作為特邀專家在會上作報告時再次提出建立地質公園問題,並傳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歐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計劃。由於國內外建立地質公園的形勢已經成熟,大會接受了這個提議,這次會議在建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體繫上起到了關鍵作用。2000年春國土資源部正式決定在全國開展地質公園申報工作,並於當年評審通過了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11處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地學研究會組織專家為地質公園的申報、評審、開園條件、規劃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並組織領導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為地質公園科學規劃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樹立了範例。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又對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類型劃分、評價准則、保護辦法、對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包括公園主副碑、地質博物館、地質科普電影館、地質景區景點景物解說牌、地質公園科學研究、地質公園科學普及活動、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地質公園叢書等)、信息網路建設、管理體制、旅遊設施、經費籌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規章、辦法、技術要求等。總之,旅遊地學倡導了中國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為其准備了理論基礎,准備了一整套完備的工作方法,特別是培養和准備了一大批地質公園人才,從而保證了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2009年研究會還提出了改革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批准辦法的建議,並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實行。今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時間由一年一次改為二年一次,將申報批准一次完成改為:①申報評審通過取得建設資格;②按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標准進行建設(為期三年);③經實地考核達到驗收標准後方可批准成為國家地質公園,三步走的辦法。從此中國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新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世界地質公園22處,國家地質公園139處(含中國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另有44處已取得建設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建立省級地質公園100餘處。我國台灣還建立了村級地質公園,一個地質門類齊全、管理等級有序、分布寬廣的中國地質公園體系已初步建立。旅遊地學已經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創立作出巨大貢獻,並將繼續為中國地質公園強化管理、提高質量、穩步向「四化」(規模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進軍中作出新貢獻。

四、旅遊地學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旅遊地學和中國旅遊產業幾乎是同時成長起來的,在眾多為促進中國旅遊業成長壯大而服務的學科中,旅遊地學是走在最前列,旅遊地學理論、旅遊地學組織、旅遊地學家為中國旅遊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巨大貢獻。

1.旅遊地學組織的貢獻

旅遊地學組織是團結旅遊地學家的紐帶和溝通政府旅遊管理機構和其他旅遊團體的橋梁,是旅遊地學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務於旅遊業的堅實平台。中國旅遊地學組織的最大貢獻是把整個旅遊地學界團結在一起,甚至團結了中國為旅遊服務其他界別的中堅力量,用學術交流的方式,探討中國旅遊業各個發展階段遇到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際工作方法問題,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開拓總結了一整套理論和方法,為各級政府發展、管理、規劃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咨詢。中國旅遊業的創立、發展、壯大與旅遊地學組織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的方針,成立25年來共召開了24屆學術年會和若干專題研討會,每次會議都堅持召開一個促進會議東道主省、市、縣的旅遊業發展戰略研討會,組織與會專家對當地旅遊業的產業類型定位,市場定位、旅遊產品定位、旅遊資源評價、市場營銷策略以及旅遊人才培養,旅遊科普等提出系統意見和建議。每個承辦縣市的旅遊業都得到國家級旅遊地學專家的會診,每次年會之後其旅遊業都能獲得日新月異的發展,如河南雲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寧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遊業的大轉變、大發展就是最好的實例。

2.旅遊地學理論和旅遊地學家的貢獻

正如偉大的革命家所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旅遊地學理論在指導旅遊業發展上功不可沒。《旅遊地學》學科是中國人創立的,是中國旅遊地學界和旅遊界同仁共同創立的,不是個別人的個人行為。在中國旅遊地學學科創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開拓者有吳傳鈞、陳傳康、郭來喜、盧雲亭、楊冠雄、謝凝高、蘇文才、宋立夫、尹澤生、郭康、王清廉、周進步、吳勝明、辛建榮等;地質界同時起步,其開拓者有殷維漢、陳安澤、李維信、張爾匡、陳茂勛、馬恆瑋、付中平、陶奎元、殷繼成、王功恰、陳詩才、吳承基等;而支持旅遊地學發展的領導與科學家有孫大光、夏國治、孫文盛、壽嘉華、杜一力、趙遜、姜建軍、黃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棟、陳夢雄、沈其韓、翟裕生、張宗祜、盧耀如、趙鵬大、肖序常、戎嘉余、劉嘉麒等;值得說明的是在旅遊地學發展中成長起來一大批中青年旅遊地學家、他們是保繼剛、彭德成、吳必虎、田明中、彭華、俞孔堅、楊穎瑜、劉峰、嚴國泰、許學工、鄢志武、楊振之、郭福生、范曉、何銀武、王衍用、王雷亭、張忠慧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較為完整的旅遊地學理論和指導旅遊業發展、地質公園建設及風景區建設等一系列法規、標准、指南、辦法等,對中國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遊地學家除在理論、政策、方略上對中國旅遊業作出重大貢獻外,更重要的是在旅遊實踐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筆者所知,第一個全國旅遊規劃、絕大部分省級旅遊規劃、大部分區域旅遊規劃、眾多的旅遊專項規劃、景區規劃、全國的地質公園的申報書、綜合研究報告、公園規劃都是旅遊地學家主持編制的。直到現在旅遊地學家仍是旅遊規劃、景觀設計、各種旅遊產品規劃的中堅力量,中國旅遊業的半邊天空是靠旅遊地學家支撐的。

五、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辭海中的定義如下:設在路邊用以記載里數的標志。常比喻在歷史進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重大事件。據此,筆者提出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在中國地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斷,以供商榷。

1.從理論上提出了新的地質資源觀

地質資源在過去系指礦產資源,它包括金屬、非金屬和油氣等燃料礦產,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礦產有經濟開發價值,在利用它們時必須從地下挖掘出來,或加以提煉,或進行特殊加工處理。因開采和提煉礦產往往會遺留下許多廢渣、廢氣和廢水,造成環境污染,治理廢舊礦山環境消除礦業污染要化去巨大代價。旅遊地學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證了一種新的地質資源觀,即地質景觀資源。認為在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奇峰、異洞、秀水、特殊石景、構造形跡、古生物遺存、甚至地質災害遺跡大多具有資源的性質和經濟開發價值。地質景觀是極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建立地質公園的基礎。對地質景觀資源進行系統分類、建立評價體系,制訂規劃、利用科學解說的方案和保護措施,成為旅遊地學研究的核心內容。致使許多過去認為沒有成礦價值的所謂「窮山惡水」成了可供人們觀賞游憇、休閑康樂、求知求美的珍貴資源。在利用地質景觀資源時,既不必移動他們位置,又不必改變他們原來的物理化學性質,只需設立必要的游賞設施,即可成為旅遊勝地,而且可以永續利用,被形容為「永遠開不完的金礦」。新的地景資源觀,是旅遊地學的一大貢獻。

2.從實踐上大大擴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地質工作歷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質景觀資源(地質遺跡)列入地質調查項目,第一次把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管理列入國土資源部工作任務。地質工作除了尋找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礦產資源外,擴展到可以尋找評價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地質景觀旅遊資源,使國土地質工作更加全面地為滿足國家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是地學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學知識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遊地學把傳播地球科學知識作為研究重點,地質公園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列為必須完成的任務,明確規定地質公園必須建設完善的科學解說設施。必須進行科學研究,並把研究成果轉換為科普讀物,一座地質公園就是一處普及地球科學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已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127處,建成地質科普基地187處,設立地質景點景物解說牌2.1萬個,出版各種地學科普讀物500種500多萬冊,舉辦科普活動、學術會議585次,向進入地質公園的11億人次遊人普及了地學知識。這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規模最大,普及面最廣的地球科學知識普及活動,而且這個活動將持續開展下去,這在地質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4.找到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之路

有人認為一門科學能否發展,主要取決於科學工作者,而事實證明任何一門學科只有深深紮根於公眾之中,才能持續發展。旅遊地學的建立特別是地質公園的出現,把深奧的地學知識,空前地介紹到公眾之中,已逐步成為公眾遊山玩水的重要話題,探尋山水景觀之由來,尋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奧秘,已成21世紀知識青年的需求,許多年青人因受地質景觀知識的影響而立志報告地質院校,旅遊地學、地質公園開拓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

5.旅遊地學、地質公園已成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支柱

旅遊地學理論已成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和成為引導中國旅遊業邁入科學旅遊時代的主要因素,地質公園的出現已成為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重要標志。旅遊地學工作者是支撐中國旅遊規劃、旅遊產品設計、提供旅遊政策咨詢的中堅力量,地學在為旅遊業服務中走在了所有學科的前列,已成發展中國旅遊的支柱。

綜上所述,旅遊地學和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地學界的大事,是地學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標志和里程碑,是中國園林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旅遊地學是在中國旅遊業蓬勃興起的大潮中興起的,是在旅遊業持續發展中成長的,是全體地學界為旅遊服務的產物,是歷史機遇的產兒。雖然走過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亟待發展和完善。回顧25年成績可喜,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前途光明。

參考文獻

[1]陳安澤,盧雲亭,等.旅遊地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陳安澤.旅遊地學的誕生及其面臨的任務.見:旅遊學刊增刊.旅遊學刊增刊雜志社,1988

[3]陳安澤.旅遊地學在旅遊業發展中前進.見:中國區域地質增刊.中國區域地質編輯部,1994

[4]陳安澤.開拓創新旅遊地學20年——為紀念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而作.旅遊學刊,2006,4(21):71~77

[5]陳安澤.中國地質景觀論.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10~144

[6]陳安澤.論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7]陳安澤,姜建軍,李明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現狀與展望.見:旅遊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Ⅳ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Ⅵ 張家界地貌的地貌認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張家界砂岩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5屆年會在張家界舉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副主席彼得·米根等來自紐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在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後,將張家界特徵鮮明、規模巨大的獨特砂岩地貌類型,確定為「張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統稱「張家界地貌」。自此,「張家界地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定。
據悉,與會專家對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黃石寨等張家界典型地貌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張家界地貌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以及關於中國、澳大利亞和世界范圍內砂岩地貌空間分布與典型特徵的專題研究報告,系統交流了國內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實例。會議重點對張家界地貌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研討,一致認為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科普價值和極高的美學與生態旅遊價值,張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區之一。
「張家界地質公園內的砂岩地貌特徵,在全世界范圍內看來都是非常獨特的。」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在開幕式上說,世界上也存在類似的地貌特徵,但沒有張家界如此鮮明的特徵和規模,集美感與科研價值於一體,張家界地貌理應得到世界的認同。「張家界這種砂岩地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其形成條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棟院士表示。
本次研討會議還倡議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組和張家界地貌研究中心,開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質公園研究網路,促成在IAG(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IGU(國際地理聯合會)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關的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砂岩地貌的國際對比研究。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將聯合成立張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國內外地貌專家來張家界開展地貌研究;並設立張家界地貌研究開放基金,資助砂岩地貌領域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課題。
據了解,張家界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對「張家界地貌」定義及其形成地質背景、演化過程和地質遺跡組合特徵進行研究。經過區域對比和科學分析,「張家界地貌」迥異於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Ⅶ 王民的主要社會兼職

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執行委員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cation 雜志編委
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公園與旅遊地學分會副秘書長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評審專家
教育部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教育委員會秘書長
北京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常委理事
國土資源部國家國土資源監察專員
北京市物價特約監督員
民進中央科技醫衛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北京市委常委
民進北京市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民進》編委
民進北京師范大學委員會主任
北京市教育工委黨風廉政監督員

Ⅷ 劉峰的介紹

劉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博士,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及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現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被聘為房教中國網房地產策劃師培訓的主要講師,著名青年旅遊規劃專家。兼中國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徐霞客研究分會學術委員,中國資源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人民政府顧問,崑山市、泰安市、文登市、白銀市等政府旅遊發展顧問,《旅遊學刊》學術委員。

Ⅸ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Ⅹ 王衍用的社會兼職

1.世界休閑組織中國分會常務理事2.國家旅遊局旅遊規劃專家庫成員
3.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專家
4.中國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副會長
5.中國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專家
6. 中國旅遊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7.中國地質學會理事
8.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9.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10.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旅遊開發專業委員會委員
11.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
12.中國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專家
13.北京市旅遊學會理事
14.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管理專家庫成員
15.山東省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6.山東省旅遊專家委員會委員
17.寧夏回族自治區旅遊局高級顧問
18.貴州省旅遊規劃設計中心高級顧問
19.中國旅遊報專家團成員
20.山東省泰安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1.山東省煙台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2.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3.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4.山東省棗庄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5.山東省泰山區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6.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政府文化旅遊產業顧問
27.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政府經濟發展顧問
28.河南省鞏義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9.河南省蘭考縣經濟顧問
30.河南省雞公山文化旅遊綜合開發實驗區顧問
31.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顧問
32.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顧問
33. 安徽省潛山縣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34.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35. 西安曲江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顧問
36.寧夏沙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37. 福建師范大學旅遊學院客座教授
38.河北經貿大學客座教授
39.徐州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40.三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