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水質要求
Ⅰ 國家林業局怎樣申請濕地公園需要什麼條件
省級以下國家濕地公園申請設立條件各省要求不一,需參閱各省政策,國家濕地公園設立條件如下:
具備下列條件的,可申請設立國家濕地公園:
(一)濕地生態系統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性;或者濕地區域生態地位重要;或者濕地主體生態功能具有典型示範性;或者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貴、瀕危的野生生物物種。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文化價值。
(三)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兩年以上(含兩年)。
(四)保護管理機構和制度健全。
(五)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實施良好。
(六)土地權屬清晰,相關權利主體同意作為國家濕地公園。
(七)濕地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申請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的,可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向國家林業局提出申請。
國家林業局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召開專家評審會,並在所在地進行公示,經審核後符合晉升條件的設立為國家濕地公園。
Ⅱ 高中地理,濕地公園為什麼可以凈化水質A選項為什麼不對,增加地表水下滲不等於增加地下水嗎
濕地公園重在濕地,濕地可以凈化水質;
A 綠色植物吸收水量是有限的。
Ⅲ 人工濕地的技術要求
隨著環境保護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濕地功能也有了廣泛的認識。濕地作為地球之腎,擔負著對地球自然水體的凈化和處理功能。由於城市中天然濕地的逐漸減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濕地以其獨到的優越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發展。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凈化處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濕地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的關鍵在於工藝的選擇和對植物的選擇及應用配置。如何選擇和搭配適宜的濕地植物,並且將其應用於不同類型的濕地系統中成了我們在營建人工濕地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1.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植物的選用原則(1)(2)
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態適應能力和生態營建功能;
管理簡單、方便是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工程的主要特點之一。若能篩選出凈化能力強、抗逆性相仿,而生長量較小的植物,將會減少管理上尤其是對植物體後處理上的許多麻煩。一般應選用當地或本地區天然濕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長勢;
① 抗凍、抗熱能力
由於污水處理系統是全年連續運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長,而那些對自然條件適應性較差或不能適應的植物都將直接影響凈化效果。
② 抗病蟲害能力
污水生態處理系統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蟲害,抗病蟲害能力直接關繫到植物自身的生長與生存,也直接影響其在處理系統中的凈化效果。
③ 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
由於人工濕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長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觸濃度較高且變化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選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強外,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周圍的動植物環境都要有很好的適應能力。
1.3 所引種的植物必須具有較強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對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著生長在根區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應選擇根系比較發達,對污水承受能力強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長期長,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綠植物;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常會出現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長休眠而導致功能下降的現象,因此,應著重選用常綠冬季生長旺盛的水生植物類型。
1.5 所選擇的植物將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隱患或威脅,具有生態安全性;
1.6 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文化價值、景觀效益和綜合利用價值。
若所處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綜合利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作飼料,一般選擇粗蛋白的含量>20%(乾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應考慮植物體含肥料有效成分較高,易分解;③生產沼氣,應考慮發酵、產氣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選用植物體的碳氮比為25~30.5/1;④工業或手工業原料,如蘆葦可以用來造紙,水蔥、燈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編制草席的原料。
由於城鎮污水的處理系統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時面積較大,故美化景觀也是必須考慮的。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工濕地的工藝設計者和建設者考慮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獨有性和觀賞價值等表在因素,沒有考慮到栽種該植物後的植株生長效果、濕地的運行效果、生長表現以及對生態的安全性等,導致人工濕地在運行一段時間後功能驟降或運行費用劇增,最後導致系統癱費或閑置。
2.人工濕地植物特性的研究及植物配置分析
2.1 根據植物類型分析
2.1.1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濕地系統處理的有水葫蘆、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據對這些植物的植物學特性進行分析,發現它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生命力強,對環境適應性好,根系發達;②生物量大,生長迅速;③具有季節性休眠現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蘆、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生長的旺盛季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④生育周期短,主要以營養生長為主,對N的需求量最高。
由於漂浮植物具有上述的植物學特性,因此,在進行人工濕地植物配置的時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它們各自的優點:①由於這類植物的環境適應能力強,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當作地方優勢品種予以優先考慮;②人工濕地系統中,水體中養分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生物量大、根系發達、年生育周期多和吸收能力好的植物成為我們選擇的目標;③利用植物季節性休眠特性,我們可以給予正確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溫時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溫時則配置水葫蘆、大薸等適宜高溫生長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種選擇搭配單一而出現季節性的功能失調現象;④由於這類植物以營養生長為主,對N的吸收利用率要高,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重視其對N的吸收利用效果,可作為N去除的優勢植物而加以利用,從而提高系統對N的去除效果。
2.1.2 根莖、球莖及種子植物
這類植物主要包括睡蓮、荷花、馬蹄蓮、慈姑、荸薺、芋、澤瀉、菱角、薏米、芡實等。它們或具有發達的地下根莖或塊根,或能產生大量的種子果實,多為季節性休眠植物類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發,生長季節主要集中在4-9月。
根莖、球莖、種子類植物具有以下特點:①耐淤能力較好,適宜生長在淤土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長離不開土壤;②適宜生長環境的水深一般為40-100CM左右;③具有發達的地下塊根或塊莖,其根莖的形成對P元素的需求較多,因此,對P的吸收量較大;④種子果實類植物,其種子和果實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和K元素。(3)
由於這類植物具有以下特點,因此在進行人工濕地植物應用配置時應予以充分考慮:①基於這些植物的特性,其應用一般為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和濕地的穩定系統;②利用這些植物的生長(主要是塊根、球莖和果實的生長)需要大量的P、K元素的特性,將其作為P去除的優勢植物應用,以提高系統對P的去除效果。
2.1.3 挺水草本植物類型
這類植物包括蘆葦、茭草、香蒲、旱傘竹、皇竹草、藨草、水蔥、水莎草、紙莎草等,為人工濕地系統主要的植物選配品種。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於:①適應能力強,或為本土優勢品種;②根系發達,生長量大,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存,對N和P、K的吸收都比較豐富;③能於無土環境生長。
根據這類植物的生長特性,它們可以搭配種植於潛流式人工濕地,也可以種植於表流式人工濕地系統中。
根據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淺及分布范圍,可以將這類植物分成四種生長類型,即深根叢生型、深根散生型、淺根叢生型和淺根散生型。
(1)深根叢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較深而分布面積不廣。植株的地上部分叢生,如皇竹草、蘆竹、旱傘竹、野茭草、薏米、紙莎草等。由於這類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較大,根系接觸面廣,配置栽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中更能顯示出它們的處理凈化性能。
(2)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於20-30CM之間,植株分散,這類植物有香蒲、菖蒲、水蔥、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這類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也較深,因此適宜配置栽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
(3)淺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蘆葦、荸薺、慈姑、蓮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間。由於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淺,而且一般原生於土壤環境,因此適宜配置於表流式人工濕地中。
(4)淺根叢生型的植物如燈心草、芋頭等叢生型植物,由於根系分布淺,且一般原生於土壤環境,因此僅適宜配置於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中。
2.1.4 沉水植物類型
沉水植物一般原生於水質清潔的環境,其生長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濕地系統中最後的強化穩定植物加以應用,以提高出水水質。
2.1.5 其它類型的植物
一些如水生景觀植物之類的,由於長時間的人工選擇,使其對污染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弱,因此也只能作為最後的強化穩定植物或濕地系統的景觀植物而應用。
2.2 根據植物原生環境分析
根據植物的原生環境分析,原生於實土環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蘆葦、燈心草、旱傘竹、皇竹草、蘆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長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於表面流濕地系統中,生長會更旺盛。但由於它們的根系大都垂直向下生長,因此,凈化處理的效果不及應用於潛流式濕地中;對於一些原生於沼澤、腐殖層、草炭濕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蔥、野茭、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於其生長已經適應了無土環境,因此更適宜配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而對於一些塊根塊莖類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慈姑、芋頭等則只能配置於表面流濕地中。
2.3 根據植物對養分的需求類型分析
根據植物對養分的需求情況分析,由於潛流式人工濕地濕地系統填料之間的空隙大,植物根系與水體養分接觸的面積要較表流式人工濕地濕地廣,因此對於營養生長旺盛、植株生長迅速、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數個萌發高峰的植物如香蒲、水蔥、苔草、水莎草等植物適宜栽種於潛流濕地;而對於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存,生長相對緩慢,一年只有一個萌發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蘆葦、茭草、薏米等則配置於表面流濕地系統。
2.4 根據植物對污水的適應能力分析
不同植物對污水的適應能力不同。一般高濃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濕地工藝的前端部分。因此,在人工濕地建設時,前端工藝部分如強氧化塘、潛流濕地等工藝一般選擇耐污染能力強的植物品種。末端工藝如穩定塘、景觀塘等處理段中,由於污水濃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慮植物的景觀效果。
3.小結
一個人工濕地系統的建立,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系統建立和植物栽種配置時要將系統的主要功能與植物的植物學特性充分結合起來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不同植物各自的優勢,達到更好的處理凈化效果。
濕地植物的栽種配置要根據具體的應用環境和系統工藝來確定,對於一些應用工藝范圍較廣的植物類型,要充分考慮其在該工藝中的優勢,能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居於主導地位。
為達到全面的處理和利用效果,應進行有機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與淺根系植物搭配,叢生型植物與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與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綠植物與季節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在進行綜合處理的一些工藝或工藝段中,切忌配置單一品種,以避免出現季節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單一。作為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的人工濕地還要考慮景觀搭配。
Ⅳ 國家規定污水處理廠都要做濕地公園
沒有特殊規定的。
拓展閱讀:污水處理廠指從污染源排出的污(廢)水,專因含污染物總量或屬濃度較高,達不到排放標准要求或不適應環境容量要求,從而降低水環境質量和功能目標時,必需經過人工強化處理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污水處理廠,又稱污水處理站。
Ⅳ 濕地公園包括哪幾個營養級
濕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濕地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大量動植物,很多濕地被列為自然保護區。
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現在仍保留著大量濕地資源,這些濕地多被開發成公園供遊客欣賞。濕地公園的秀美的自然風光想必能夠牢牢吸引你的注意,趁著五一小長假,讓我們一起去把福建的濕地公園都逛一遍吧!
圖片 by Aritikina
龍岩市新羅區曹溪北路
與其嚮往詩和遠方,
不如親眼去看看這些動人的美景,
在自然中留下屬於你的身影。
心動了嗎?
趕快出發吧!
Ⅵ 長興仙山湖國家濕地公園水質怎麼樣
這問題因地而復異,需要具體制問題具體分析。想知道,水質,我們這些外地的人員無法幫助你了!
如果手頭資金充裕,可以取點想知道水體質量的水,送到當地的水質化驗部門,一般都是在省會或者當地的大城市!
看你檢測哪種水質?
首先可以考慮: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水檢中心、水質化驗中心 不對外。
要不你就考慮一下社會上的檢測機構。社會上的,資質是個問題,需要注意!
望採納!!!!
Ⅶ 濕地公園對空氣環境主要吸收什麼污染
1 濕地公園概述
濕地公園是利用自然濕地或具有典型特徵的場地,以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地域化濕地景觀的營建為目標,模擬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徵和生態過程進行規劃與設計,形成建有物種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是對濕地的一種保護、開發利用的合理模式。 城市濕地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除了自然生態系統,還要與城市環境相適應。建立城市濕地公園是維持城市濕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根據濕地公園的內涵和形成過程,國外對濕地公園的研究一般分為自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對未遭到破壞或者破壞很小的天然濕地上劃分一定的范圍,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開展科研教育和生態旅遊,主要研宄濕地的水環境、動植物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以及管理和經濟政策。另一類主要是對人工濕地的研宄。目前對人工濕地的研宄主要是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建設,恢復自然濕地的生態結構和基本功能,研宄方向主要集中在濕地功能的分類、污水處理和水的循環利用、城市功能完善、濕地景觀設計和生態重建。
2 中國濕地公園現存問題
城市濕地公園的出現給城市帶來了很大的生態效益,也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場所。然而,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城市濕地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城市濕地在近幾年內物種數量急劇減少,生態功能惡化,濕地面積與數量大幅下降。
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水體的污染與富營養化
城市工業、農業、生活廢水流入自然水體,進入城市濕地系統,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及濕地生境的惡化,抑制了濕地生態功能的發揮。生活污水和化肥流失進入水體,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浮游生物種類單一,引起藻類爆發性生長,從而使整個濕地生境惡化。
2.2 城市圍墾開發
城市擴張導致濕地面積大量減少。濕地生境連續性被破壞。同時,人口増長造成城市用水大量増加,濕地水源供應減少,濕地退化加速。圍海造田、城市建設等開發方式,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増加。
2.3 生物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本土物種滅絕。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種入侵成為威脅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境環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經作為飼料、防治重金屬污染的水葫蘆,如今己成為入侵物種,遍布水面, 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 濕地公園生境設計策略
基於上述問題,可採取的濕地設計策略包括:濕地的生境設計和濕地物種恢復。濕地生境設計包括濕地水環境和基底的恢復,尊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恢復退化的濕地生境。濕地物種的恢復包括鄉土濕地植物群落的恢復及濕地動物棲息地的構建。
3.1 濕地的生境設計
濕地生境的恢復包括基低和水環境的恢復。基底恢復主要通過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維護基底的穩定性;水環境恢復包括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針對濕地嚴重的棲息地破碎化的生態恢復目標之一是將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被擾亂之前的狀態,並尊重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組成。結合干預的恢復手段通常包括緩解造成棲息地退化的破壞因素以及重新建立關鍵的生態系統組成(陸生植物等)。例如,濕地恢復主要包括控制排水和挖掘, 種植關鍵的濕地植物物種。這種強調恢復組團植物要素的方式是大多數修復工程的典型手法。要成功地重建濕地生物多樣性,就必須在植被修復的基礎上,注重恢復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
西溪濕地公園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集城市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其自然地形為低窪水網平原,由於長期過度開發利用,己失去了純自然濕地景觀,除少數廢棄農田自然恢復形成的濕地環境外,大部分為田間雜草群落。人工魚塘與河流、湖泊、場地中魚塘、湖面、河道、塘基、 渚構成次生濕地景觀。
西溪濕地的生境恢復設計中,通過河道清淤、植物物種修復、駁岸生態化改造等措施,對場地的水環境、土壤、動植物資源及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恢復。尊重現狀植被的形態,體現西溪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觀。堅持多樣化、自然化和本土化的原則,選用本土植物。濕地植物群落要兼顧生物多樣性和景觀效果。對於基底條件較好的區域,保持其自然演替的狀態;對於被破壞的區域,在西溪濕地植被現狀群落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及造景要求進行合理配植。植物物種的選擇,應遵循自然濕地中穩定群落的物種組成比例,以形成自維持能力好的生態系統。注重群落的優勢種,抓住關鍵,按照自然規律配置主要植物,帶動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
具體恢復措施主要包括:
1)污染源的處理
生活污水及魚塘廢水是主要污染源。通過遷移人口、退耕還林還草、周邊外源性污水做截流處理。為濕地公園的景觀打造創造良好的基礎。
2)地形改造,建立緩坡,營造多樣的濕地環境
西溪濕地大多數堤岸較陡,環境相對單一,不利於植被的固著和動物的棲息。將部分陡峭堤岸改造成緩坡,増加水路過渡帶寬度,允許不同植被帶的植物群落過渡,為豐富的濕地植物群落提供可能,進而為濕地動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
3)水塘改造
淺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合適野生的生物棲息,將原有的深水塘改造成不同深度的淺塘。在濕地植物景觀規劃中,保留和營造典型的濕地特徵地域,以營造種類豐的濕地植被群落,増加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4)保留枯木
枯木除了作為景觀要素外,也是濕地鳥類的停歇處。從生態上來說,死去的樹木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地,有利於野生動物的繁衍。
5)模仿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的生態結構
西溪濕地屬於亞熱帶濕地,分為草本濕地、水域植被,包括高草濕地型、低草濕地型、淺水濕地型。營建時遵循相似地域濕地群落的物種組成和比例進行配植。初期設計較多的物種在演替後,群落中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結構更加穩定。
西溪濕地的生境恢復是國內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在營造過程中,注重在區域水文、土壤、生物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營造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多樣化的環境。在植物群落的生態結構上,從群落整體出發,強調對群落中關鍵物種的保留,在引入外來物種時須謹慎考慮,避免入侵物種的擴張。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最有效的途徑是順應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營建頂級群落,可使濕地生態系統盡快達到穩定狀態,這對城市濕地公園生境的恢復重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大諾特里鄉村花園(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south-east England, UK)坐落於英格蘭東南的 Braintree附近,這里曾經是農田。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人工濕地設計提供了一種利用植物處理地表徑流污染的生態方法。它是由鄉村公共置業(Countryside Properties)設計的,包括一個鄉村公園和一個觀賞池塘,濕地和周邊的樹林和草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同時成為了一個當地居民休 閑娛樂的中心區域。對濕地和旁邊的休閑池塘的設計旨在修復生態系統以及作為一個平衡池塘來儲 存地表徑流,並以一定的流速排入市政排水系統。
為了將滲透量降到最低,蘆葦種植床由不透水的礫石粘土構成,設計小於等於1%的排水坡度以幫助水排入種植床。從進水口排入的水流經過兩個沉澱溝,使固體懸浮物沉澱。
在150 mm厚的土層種植寬葉香蒲、水蔥、黃菖蒲。表層土為原有的農耕土壤,有足夠的養料供植物初始階段生長。三角形的礫石區(構成了超過濕地面積三分之一的表面區域)從進水口下的沉澱溝開始種植了10000株蘆葦,濕地的剩餘部分在六個出水口前交替種植香蒲屬、鳶尾屬、薦草屬植物。
水流會到達流水系統表面的土壤層。由於土壤的滲透系數比礫石低,表面徑流將會成為這片種滿寬葉香蒲和水蔥的濕地的主要水源。最終徑流會通過六個出水管進入休閑池塘,隨後會通過一個狹窄的排水口進入河道。第一年投入使用後,調查數據顯示改濕地可有效過濾地表徑流中的重金屬如:鎘、銅、鉛、鋅等。為了保持濕地過濾重金屬的能力,須每年對沉澱池進行清淤。
大諾特里鄉村花園是修復濕地生境並利用濕地植物處理地表污染徑流的經典案例。利用原有耕地土壤作為生境植物恢復的基底,利用地表徑流為水生植物提供水源,建立具有凈化作用的可持續濕地生態系統。
3.2 濕地的物種恢復
3.2.1 濕地植物景觀修復及設計 濕地植物可以改善水質,為濕地生物供氧;同時增加濕地公園景觀 層次。濕地植物主要有五大類型: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耐水濕喬灌木。濕地公園的設計中,應盡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復雜度,組成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公園植物配植應結合生態和美學,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合理搭配,以保證其凈化功能和景觀效果。
3.2.2 空間維度植物配植(1)水平尺度植物配植結合自然群落結構,從水體向水岸植物群落依次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陸生植物。
沿水岸方向的植物群落分布以片層的形式出現,水生植物群落結構較簡單,統一片層內,相同的水深條件下,選用1〜2種植物,否則會一起種間競爭影響觀賞效果。(2)垂直尺度植物配植水生植物垂直分化不明顯,不同類型的植物對水深有相應的要求。濕生植物:0〜10 cm,挺水植物:5〜 50 cm,浮水植物:20〜50 cm,沉水植物:20〜200 cm。根據水深層次進行植物組合的搭配。
3.2.3 時間維度植物配植合理進行季相搭配,做到盡量延長觀賞期。北方的濕地公園選擇耐寒性強、 根系發達的濕地植物,蘆葦、香蒲等,以保證冬季的濕地凈化功能和景觀效果。灌木柳等濕生灌木 也是很好的冬季植物。
3.2.4 濕地動物保護與恢復濕地動物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要素。動物處於生態鏈的較高層,需 要良好的生境來承載。濕地動物主要包括:濕地底棲類、濕地兩棲類、濕地魚類、濕地鳥類。濕地 動物群落的保護與恢復關鍵是棲息地,
鳥類是濕地中最活躍的動物,多樣化的濕地景觀才能夠吸引鳥類棲息。鳥類棲息地生境主要包括:深水區、淺水區等。深水區適合游禽活動,淺水區栽植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繁殖。同時要保證濕地水質,通過水閘阻隔外界污染源。
其他濕地動物可以通過植物群落的打造,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供其棲息繁殖。
倫敦濕地中心(WWT London Wetland Center)位於倫敦市區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佔地約 4.4x105m2。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環倫敦的供水蓄水工程的出現,維多利亞水庫面臨廢棄:水庫由4個混凝土蓄水池構成,面積達56.6 hm2。在野禽及濕地基金會(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泰晤士水務公司、伯克利地產的共同努力下,原廢棄場地變成了一個復雜多樣的濕地棲息地,包括一個環境教育中心和展示中心,吸引著每年250000國內外的遊客來參觀學習濕地保護的相關知識。
這些維多利亞水庫曾經是越冬野禽的重要棲息地,在1974年被定義為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鳳頭潛鴨和琵嘴鴨全國數量最多,其他種類如紅頭潛鴨和水鴨也達到一定數量。這個場地是英國斑頭秋沙鴨主要的越冬地。由於過渡捕魚及其他人類活動,越冬鳥類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數量下降。
倫敦濕地中心在廢棄水庫的基址上,進行濕地生境的修復重建:根據生境特徵和水文特點,倫敦濕地中心分為6個區域(圖2),其中包括3個開放水域:蓄水瀉湖、主湖、保護性瀉湖,和3個單元:蘆葦沼澤、季節性淹沒草原和泥灘。設計的關鍵是精確的控制各個單元的水位,每個單元相對獨立。提高原有混凝土細,保留水庫原有水位,在每個單元構建泥牆、操作桿,使各棲息單元水位得以控制,不受季節水位變化的影響。
有約30 hm2的場地用於為眾多濕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包括特別是特色物種以及依靠泰晤士河谷遷徙的珍稀物種。
倫敦濕地公園在處理人與濕地野生動物的關繫上是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的典範。為了保證遊客近距離的觀測野生動物同時又不驚擾動物的生活,不破壞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公園梳理了人流活動,將公園進行合理分區規劃。
倫敦濕地中心通過對人和水的統籌協調,將廢棄水庫變成了城市中心的濕地公園,很好的平衡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在為野生動物提供不受打擾的棲息地同時,為遊客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濕地的機會。
4 結語
城市濕地為城市景觀的社會、生態、經濟帶來多重效益。城市濕地水資源管理的概念同樣適用於城市其他水環境。這樣的生態體系更具有靈活性,適合應對城市的各種挑戰。綠色基礎設施可以 與生態、社會、文化功能結合在一起,從而支持城市的可持續與彈性發展。城市濕地設計是綜合的設計,它需要兼顧生態保護、工程、景觀設計等多學科交融,來修復濕地環境、生物多樣性及創造城市中宜人的綠色開發空間。
Ⅷ 蘭州濕地公園能否養魚水質如何
你怎麼不去實地考察一下呢,人家養的魚可大了,可好了。
Ⅸ 國家級濕地公園能排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的廢水嗎
達標只是一個相對說話,處理過的應該還是廢水,希望企業的想法是通過排放的廢水來形成一個濕地公園,而不是把濕地公園變成一個污水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