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玉門關景色

玉門關景色

發布時間: 2020-12-20 04:55:48

① 廬山,洞庭,揚州,玉門關都是景物嗎

你好,揚州它就不是景物,揚州是一個地名,屬於江蘇省。如果回答滿意,麻煩給個採納,祝您生活愉快!

② 從軍行描繪了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等景物,烘托出什麼。

荒涼 冷落。。你想知道什麼

③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兩句詩中,暗孤二子表現出什麼樣的邊寨景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詩中,詩人運用典型的環境,將自己的情感與環境高度的統一,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陲風光圖,也讓讀者能夠想像到邊塞的場景以及邊塞的環境,還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的戍邊的將士們,這是一種由淺及深的對比和深入的刻畫。是情感的升華,也是為後兩句情感的高潮做好鋪墊。那麼這兩句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帶著原文一起來賞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出自王昌齡的《從軍行》,這兩句描寫了兩種景色——陰慘寒冷的邊塞和玉門關內遙遠的故鄉,兩相對比,在詩人心中激起了兩種強烈的感情——殺敵建功的豪情壯志和久戍不歸的思鄉之情。

東漢班超久在西域,年老了想回歸故里,就上疏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玉門關就是故鄉的象徵。玉門關外是愁雲慘淡、漫山飛雪的邊塞戰場,是將士們此時此刻的所處之地;而玉門關內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旖旎故鄉,是將士們心中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地方。

這兩句詩其實是作為全詩的鋪墊,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來寫心中想建功和想歸鄉的兩種矛盾的感情,而在這兩者的對比之下,將士們最終做出選擇——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戍邊將士誓要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

全詩如下: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意:天上布滿無邊無際的烏雲,遮蔽著那遼闊蒼茫的青海湖和雪山,天地之間是一片陰冷慘淡的蒼涼景色。遠遠望去,極目之處只有那一座孤零零的玉門關城樓,玉門關內就是我們日日夜夜想要回去的故鄉。

邊塞之上,黃沙漫天,我多少次浴血奮戰,身上的鎧甲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處。盡管戰場上九死一生,但我仍然壯志不改,不打敗進犯的敵人我誓不歸鄉。

賞析:前兩句描繪了一副蒼茫寥闊的邊塞景色,長雲慘淡、蕭殺肅穆的塞外是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地方,而遙遠的玉門關內是久戍士卒的思歸之地,詩人將戍邊報國的豪情壯志與寂寞悲涼的思鄉之情都融入了這一片凄冷蒼茫的景色中。

後兩句在前面報國和思歸的兩種感情之上做出選擇,盡管戍守邊疆是那麼艱苦,戰場廝殺更是九死一生,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是那麼強烈,但將士們依然毫不猶豫的發出怒吼:不破敵誓不歸。

寫景開闊壯大,寫情渾厚昂揚,這就是盛唐詩歌之「氣象」,這種氣象是在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的盛唐環境基礎之上形成的,以後到了中晚唐,戰爭頻仍,社會蕭條,國力衰微,這種氣象也就不復存在了。

④ 「春風不度玉門關」「杏花春雨江南」所描寫的景觀分別出現在我國的()A.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B.西北

黃河來遠上白雲間,一片孤自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詩人用凝練的筆墨,描繪了西北蒼涼壯闊的景色.「涼州」系今甘肅武威市,「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後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杏花春雨江南」描寫的是細雨綿綿、陰雨潮濕的南方地區.根據題意.
故選:D.

⑤ 描寫西北風光的詩句、、火燒眉毛!!!

相關搜索 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句 邊塞風光的詩句 寫邊塞風
何謂邊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一)概況
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徵人思婦的相思苦。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往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於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不獨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住。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詩人分別以旁觀者的口吻,邊疆戰士的口吻,家中思婦的口吻,真實的訴說了邊塞征戰之苦。語言素樸,構思獨特。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邊塞詩風格。
編輯本段二、隋代的邊塞詩
(一)概況
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雖數量不多,也無一流作家,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從軍行》簡析
該詩為七言歌行體。詩中把塞外肅殺的氣氛和徵人懷鄉,思婦閨怨的情思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優美,語言清麗流暢,對偶工整和諧。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編輯本段三、唐代的邊塞詩
1、邊塞詩和邊塞詩派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馬川行》等七言 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2、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於 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邊塞詩的特點
(1)題材廣闊:一方麵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麵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 (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編輯本段四、高適的邊塞詩
1、生平
高適(701-765)是盛唐邊塞詩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邊塞經歷有密切的關系。高適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從軍,建立邊功。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自天寶十二年(753)開始,高適長期從軍,三度出塞,軍旅生活體驗豐富。高適每次出塞都寫了大量的詩或紀行,或抒懷。 高適邊塞詩題材選取角度的特點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的現狀,把戰爭和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樂聯系在一起考慮,因此題材廣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對邊塞的紛擾不寧表示憂慮:「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他對戰士的勇往無前,作熱烈的歌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燕歌行》)。他對戰爭的意義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詞》)。角度全面是高適詩歌的獨到之處。
2、詩作風格
前人評價高適的詩「讀之使人感慨」(嚴羽《滄浪詩話》)「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概括起來就是風骨凜然。「風骨凜然」即突出雄渾悲壯的精神意緒,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因而有氣魄,有境界的詩風。 他的詩繼承漢魏古詩的遒勁風格,常用的表現方式是鋪排對比,直抒胸臆。詩作帶著強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慾望的「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高適在詩中常常抒發議論,穿插在敘事和抒情當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詩以七古見長。詩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鮮明而又簡潔。故胡應麟《詩藪》稱「音節鮮明,情致委折,濃纖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賞析
(1)詩題及創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適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樂府的體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這個題目寫詩。此後這個題目常用來歌詠東北邊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婦相思之情。本詩對舊有的題材進行了開拓。對於詩歌的創作意圖,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以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亂的幾次戰爭為事由,歌頌守邊戰士排除萬難,克敵制勝的愛國精神;另一說是揭露張守珪戰敗還妄請戰功的問題,譴責將領驕傲輕敵,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大極大痛苦和犧牲。到底是歌頌還是諷刺?依據《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觀點,並考慮到詩的前序,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張守珪的事有一定關系,但詩中所寫並非完全是這次戰役,而是融合他在薊門的見聞,以更高的藝術概括,表現了他對戰士們的深刻同情。 (2)以下講習詩歌的內容: 詩序說明了創作的事由,「開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隨元帥出征的朋友回來,寫了一首《燕歌行》詩給我看。我深感當今征戰戍守的事情,於是和了一首。」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的部將在和叛變的奚族人作戰中打了一次敗仗,「守珪隱其敗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見《舊唐書·張守珪傳》) 前八句詩概括了將士們出征的過程。詩的發端「漢家煙塵在東北」兩句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詩中的「漢家煙塵」和「漢將辭家」指當朝將士。「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行,是橫行敵境,一往無前的意思。「摐軍伐鼓下榆關」兩句寫出征的軍容。「校蔚羽書飛翰海」中一個「飛」字傳神地說明軍情緊急,戰局危險。氣氛由此逐漸推進,趨於緊張。 次八句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這個開闊而無險可平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猛剽悍,如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了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隱約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結果。緊接著寫戰爭失利,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這些邊塞特有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緊接下來的八句寫戰爭帶給士兵的痛苦,這正是被圍困在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寫征戰在外的將士,「玉箸應啼別離後」寫戰士想像當中的獨守在家的婦人。婦人日夜悲愁,但「邊庭飄颻哪可度」?戰士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久久縈繞,籠罩在戰士的周圍,夜巡的刁斗聲聲聲緊急,敲碎了他思鄉的心。這原本是《燕歌行》這個詩題舊有的內容。但本詩的渲染較前人更甚。士兵復雜的內心活動,無疑深化了主題。是誰讓他們身陷絕境? 最後四句收束全篇,感慨無窮,淋漓悲壯。「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戰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又豈是為了討得個人的功勛。這句飽含著詩人的禮贊。由此諷刺了冒進貪功的漢將。末二句詩人感慨「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驕橫的將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不計其數,但像李廣那樣即愛護士卒又能鎮守邊疆的將帥真是難求啊。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深遠。 (3)評價: A、從思想內容來看,《燕歌行》的同題詩作,大多寫征夫思婦的纏綿相思,本詩打破了這一題材格局,突出表現英勇的氣概和悲壯的情緒。以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斗中的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 B、從表現技巧來看,詩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從大段落來看,出兵時的金鼓震天和戰敗後的困苦凄涼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和將軍的怙寵貪功形成對比。士兵的辛苦作戰和將軍的縱情聲色形成對比。結尾提出李廣,又是古今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歌寓意深刻。此外,詩歌用韻四句一轉,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
編輯本段五、岑參的邊塞詩
1、作者生平
岑參(715-769)是盛唐邊塞詩的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嚮往從軍立功,把它當作求取功名的一條主要途徑。從軍前,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終日不得意,出門何所之。從人覓顏色,自嘆是男兒。」(《江上春嘆》);「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玉門關蓋將軍歌》);「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從天寶八年(749)開始,岑參兩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書記,後赴北庭任節度判官,經歷了長達八年的邊塞生活,歷練成為一個邊塞詩人。 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及價值在於充滿了山川奇氣和愛國壯志。所謂山川奇氣,即以邊疆自然風光作為詩歌意象,在絕域的荒涼和廣漠中挖掘庄嚴和美麗,並加以熱烈歌頌,這是岑參詩歌的獨到之處。所謂愛國壯志,即抒寫邊防將士保衛邊疆的正氣。在藝術上,善於觀察,精於描繪是他的特長。岑參詩常用的表現手段是:豐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誇張。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團旋風桃花色」比喻駿馬,以刀割面比喻寒風,都是新奇的。誇張更為常見,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馬川行》);「都護寶刀凍欲斷」(《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現力的誇張。詩體形式上,岑參長於七言古詩,容量大,內容豐富,氣勢充沛。
2、詩風:奇情壯采
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的邊塞詩句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感情熱烈,氣勢雄渾,場景壯闊,色彩瑰麗,想像豐富,句式跳躍,語言奔放。他的作品寫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邊塞奇異壯麗的風光 如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又如寫熱海:「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燕砂礫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分析詩人所擅長的奇景刻畫。白雪點明寫詩的背景。歌,點明詩歌的體裁是樂府。送武判官歸京是寫作的事由。詩是詠雪送人之作。「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開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由風而見雪,因鋪墊而富有氣勢。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一個「即」字,傳出驚喜好奇的詩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方飛雪,卻用南國的春風和梨花作喻。把蕭索酷寒轉化為絢麗爛漫,花團錦簇的景象傳達出大雪紛飛的姿態。「忽如」顯出雪來得急猛緊。接著四句以奇寒中將士的感受寫雪的威力。「散入珠簾濕羅幕,虎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也是詩人「好奇」的表現。緊接著鋪敘送別的場景,帳外「翰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這兩句以誇張筆墨勾畫塞外雪景,氣勢逼人。「慘淡」二字又為送別定下基調。帳內置酒送別,「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送客出軍門,只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也是一處奇景,鮮艷的紅旗在寒風中凍結,於是冷色調的白和暖色調的紅形成了鮮明的反襯,凍結的旗和漫天的飛雪形成反襯。在色彩鮮麗的畫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覺。「輪台東門送君區,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結尾雪上的馬蹄印跡,伴隨著詩人深情的目光,漸行漸遠,闡說著悠悠不盡的離情。在這首詩中,詩人對詩歌意象「雪」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筆力矯健,既有大筆揮灑,又有細節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像,意象鮮明,意境獨特,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 (2)奇情:艱苦的軍旅生活中,滲透著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馬川》為例,《走馬川》寫在詩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期間。走馬川為唐輪台西邊的白楊河(輪台在今天烏魯木齊的西邊)。行,是樂府詩體的標志。封大夫為即將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詩是為他壯行而作,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在走馬川中頂風冒雪夜行軍的緊張場面。詩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平沙莽莽,狂風夜吼,碎石亂飛,這是出兵的環境。詩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頂風冒雪夜行軍的邊防戰士鬥志昂揚,和環境形成反襯。詩的最後部分,「馬毛帶血汗氣蒸,五花連餞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之短兵不敢接,東師西門佇獻捷。」行軍生活艱苦,而唐軍士氣昂揚,有必勝信念,形成反襯。該詩極力誇張渲染環境和氣候的惡劣,反襯出全軍上下的高昂士氣和不畏艱險的精神。詩歌當中的場景如:黃沙漫天、風吹石走、風刀割面,馬汗成水,硯水凍凝,獨特且洋溢著豪壯之情。
3、《 走馬川行》詩歌藝術簡析
A、在寫作技巧方面,詩人抓住了典型環境和細節。《走馬川》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險惡環境。「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白日絕域風沙景色,開頭三句無一個風字,但捕捉到了風色,刻繪了風的猛烈。「輪台九月風夜吼」,由暗寫封轉為明寫,由白天的風色轉為夜晚的風聲,狂風咆哮。緊接著以石頭來側面描寫風,大如斗的石頭隨風亂走,勾勒出風的狂暴。這種惡劣環境中,頂風冒寒前進的唐軍將士出現了,「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重任在肩,「半夜軍行戈相撥」,以戈相撥寫軍容整肅,「風頭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寫行軍感受。連戰馬都感受到了臨戰的緊張氣氛,「汗氣蒸」,「旋作 冰」對戰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畫,是詩人細致觀察的結果。經過這樣充分的烘托鋪墊後,讀者自然會聯想到:這樣的軍隊,又有誰能敵呢? B、詩歌還擅長用反襯和誇張手法,極力渲染環境的艱苦,天氣的惡劣,從而反襯出將士的不畏艱難和高昂的愛國熱情。 C、從句式上來看,押奇韻,每三句一換韻,三句之中句句押韻,形成拗峭勁折的音節。似緊鑼密鼓,形成緊張急促的節奏,猶如戰斗進行曲。
編輯本段六、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
1、概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盛唐邊塞詩體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2、詩歌欣賞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古 從 軍 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關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塞下曲六首(選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望 薊 門 祖 詠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前出塞九首(選一) 杜 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軍 城 早 秋 嚴 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塞 下 曲(二首) 盧 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隴 西 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己 亥 歲 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編輯本段七、邊塞詩鑒賞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簡析】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 隴西行
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簡析】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稱燕台,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簡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採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台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弔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困七日。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注】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但此詩的受降城所在地說法不一。回樂:縣名,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 【簡析】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龍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作盧城。龍城也就是盧龍城。龍城飛將:指西漢時名將李廣。《漢書·李廣傳》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漢代為北方天然屏障。 【簡析】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其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
* 涼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析】該詩表現了征戰的殘酷,又表現了徵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使人覺得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開放分類:
詩詞

「塞外詩」相關詞條:

什麼是相關詞條 我來完善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170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⑥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名詩描寫了什麼的遼闊形象通過什麼的景物

。?。?。?。??
搜索新浪微博找「陳集思涵藏頭詩″訂制一首。
例專:
鳳鳴龍吟威中屬勝,
凰棲梧桐來相稱。
涅世重來運道成,
槃命熊熊火里生。

華佗再世志四海,
源自業精逢蓬萊。
醫術鍥合金石開,
葯品求真繼往來。
潘家少年師名在,
通貫杏林好人才。

⑦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詩描寫了怎樣的邊塞景色

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青海湖到玉門關這一到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雲,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

⑧ 作文中有詩的景色

涼州詞目錄
涼州詞(王之渙)
【簡析】
【賞析】
【趣聞】1
【趣聞】2
涼州詞(王翰)
【注釋】
【賞析】
【邊塞詩】
涼州詞(張籍)
【注釋】
【賞析】
【邊塞詩】
涼州詞(張籍)
【注釋】
【賞析】

[編輯本段]涼州詞(王之渙)
唐 王之渙(688—742)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又名】
《出塞》
【翻譯】
遠望黃河像絲帶一般好像飄到了天空中,
在高山腳下,一座孤單的城池坐落在那裡。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
就算是春風也吹不到玉門關外的。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具體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編輯本段]【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編輯本段]【賞析】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這首詩描寫了黃河上游遼闊荒涼的景象。此詩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指遙望黃河,其源仿如出自白雲間。「羌笛」是西域樂器,「怨楊柳」是指羌笛聲奏出哀怨的《折楊柳》一曲。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隻影單,兀然獨立於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雲、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雲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於消解幽怨。那麼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徵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慣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里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編輯本段]【趣聞】1
傳說明代的解縉曾機智敏捷,擺脫了一次窘境。
解縉之才天下無雙,但他自持才大,常常口出狂言、冒犯永樂帝。有一次永樂帝要他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王之渙的這一首《涼州詞》。可是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寫漏了。
永樂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解縉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長短句:「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足以體現解縉的才智。
(又傳說他是為慈禧太後題詞的)
[編輯本段]【趣聞】2
傳說清代的紀曉嵐曾機智敏捷,擺脫了一次窘境。
紀曉嵐是乾隆皇帝時的大紅人,學問大。應對敏捷,乾隆帝喜歡他。有一次要他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王之渙的這一首《涼州詞》。可是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寫漏了。
乾隆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長短句:「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足以體現紀曉嵐的才智。
點評:
王翰的涼州詞與王之渙的涼州詞同負盛名,作品於曠達、豪縱、諧謔的背後,流露了士兵們的一種厭戰情緒。
[編輯本段]涼州詞(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編輯本段]【注釋】
1. 《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 夜光杯:雕琢精緻的玉杯。
3.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4.君:你
5。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譯文】
葡萄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的琵琶也聲聲響起,彷彿在催促我上前作戰。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話我,古今而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編輯本段]【賞析】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 「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徵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注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佣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慣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佣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麼「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卧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編輯本段]【邊塞詩】
盛唐時期,戰爭頻繁,詩人們多崇尚軍旅生活,有的甚至投筆從戎,馳騁沙場。「邊塞詩」多描繪邊塞的奇異風光和艱苦環境,反映了將士們常年戍邊征戰之苦,還表現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豪邁氣概以及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

涼州詞(薛逢)
薛逢 【雜曲歌辭·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編輯本段]涼州詞(張籍)
唐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編輯本段]【注釋】
1、磧(qi,器):戈壁、沙漠。
2、白練:白色熱絹。這里泛指絲綢。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編輯本段]【賞析】
張籍的《涼州詞》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詩的前兩句寫眼前景物,同時點出了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季節。首句「邊城暮雨雁飛低」,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群低飛的鴻雁,並使人看到雁飛的地點是邊城,時間是日暮,天氣是陰雨。次句「蘆筍初生漸欲齊」,再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片出芽的蘆葦,並從蘆葦的長勢說明已是春暖季節。這前兩句:一寫從邊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寫在邊城俯視的地面景,都是在視線所及的范圍之內的景物。詩的後兩句則把詩境擴展到浩瀚遙遠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詩思推到視線之外。
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一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並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這是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這里只需寫鈴聲之傳來,自會憑聯想艷聲音轉化為形象,自會在腦際浮現一支連延不斷的駝隊漸行漸遠的圖景。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陵峰采葯觸興為詩》),道潛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入夜歸」(《秋江》),白居易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都與這句詩的機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為駝鈴聲所吸引,其詩筆之所以轉向那一串飄盪在沙漠上的鈴聲,是因為他身在邊城,蒿目時艱,他的一顆無比沉重的心已隨那逐漸向西方消逝的駝鈴聲而越過了沙漠,飛到那雖然遠在視線之外、卻時時進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鎮(治所在今新疆庫車)。詩的末句「應馱白練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唐代自安史亂後,隴右道(轄今隴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東部各州縣先後陷於吐蕃。這首詩大約寫於穆宗長慶(821—824)年間,作者五十多歲時,安西已經陷落了三十多年。聽到這西去的駝鈴聲,曾身歷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國運的衰微,想到那條經由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從而想像這支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而安西卻久已淪為異域了。在這「應馱白練到安西」一句中,含有無窮感慨,無窮悲憤.其言外之意是尋繹不盡的。作者在另一首《涇州塞》詩中也曾致慨於「道旁古雙堠,猶記向安西」。以之與「應馱」句對照,可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這首詩題作《涼州詞》,因而有的選本把篇首的「邊城」二字解釋為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認為前二句是「寫涼州春暮景色」(中華書局出版《唐人絕句選》),但從同題的第三首詩看,張籍寫這首詩時,涼州為吐蕃侵佔已有六十年之久。它不可能寫於涼州。而《涼州詞》只是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個樂曲名稱,盛唐詩人王翰、王之渙等都有以《涼州詞》為題的詩篇,只是按這個樂曲寫的歌詞,其內容不必是寫涼州。再聯系同題第二首詩「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每待平安火到來」,這第一首詩寫的「邊城」,應當只是當時與吐蕃對峙處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鎮而已。在理解和欣賞這首詩時,這是一個需辨明的問題。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後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⑨ 除了玉門關這兩首詩出還出現了山孤城雲等景物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青海長雲暗雪山抄,孤城遙望玉門關」意思是說: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雲,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這里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
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里邊防線的,這里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像、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里」,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⑩ 《從軍行》詩中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發生了什麼樣的景色

《從軍行》詩中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發現了烏雲蔽日,連雪山都比平時暗了許多,一座孤城更加顯得荒涼。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