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堤景色
⑴ 白蛇的故事發生在杭州的哪裡,那裡的景色怎麼樣
到杭州旅遊,幾乎沒有人會不去西湖,作為天下西湖中名氣最大、傳說最多的一個湖,杭州西湖早就印在華人的腦海里,就算從來沒有去過,也總是能說出一段白娘子和許仙、小青的故事。
西冷印社創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是全國第一個印學社團。
西冷印社處處呈現江南造園美學,彰顯江南人的風雅,庭院中間的水塘、水塘旁邊的梅花,隨處可見的古樹、翠竹、楓葉和各種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草木互相映襯,隨意游覽,如入秘境。
⑵ 杭州的風景、習俗、(人景合一)作文
美麗的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中見瀲灧,雨中顯空濛。無論雨雪晴陰,在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態。湖區以蘇堤和白堤的優美風光見稱。蘇堤和白堤橫貫於西湖,把西湖分隔為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外湖和里湖五部分。白堤原名白沙堤,由孤山至段橋銜接成區。蘇堤為蘇冬坡所建,橫貫西湖南北。
堤上有石拱橋六座。每當晨光初啟,宿霧如煙,湖面騰起薄霧時,便出現「六橋煙柳」的優美風景,是錢塘十景之一。杭州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5.6公里,湖周約15公里。景區由一山(孤山)、兩堤(蘇堤、白堤)、三島(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雷峰夕照、南屏晚鍾、花港觀魚、蘇堤春曉、雙峰插雲、三潭印月)構成。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 靈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
⑶ 描寫風景的文章200字左右
篇一:日出美景
在一個晴朗無雲的日子裡,我孤身一人攀山而上。凌晨,我站在山頂上,仰望碧空,等待那驚艷的一剎那。
漸漸地,那原本被夜幕籠罩的天空出現了微明。一顆顆啟明星逐漸變得蒼白無力,在淺淺的日光的照射下,膽怯的它們終於退卻了。隨著啟明星的消失,害羞的太
陽射出了幾道耀眼的金光。我聚精會神地看著。只見那火紅火紅的太陽緩緩的從東方升起,將金色的光輝灑向四面八方。我不禁捂住了眼睛,擋住那刺眼的光芒。可
過了一會,我又睜開了雙眼,我徹底被日出的魅力迷住了!太陽身旁的白雲也漸漸變了顏色。從潔白過渡到桔紅,最後變成了片片紅的晃眼的朝霞。太陽終於從地平
線升上了壯闊無邊的天空之中,展現出她最美的一面。讓人們來迎接一個全新的清晨。
看完了日出,我走在下山的石板路上,靜靜地回憶著華美的日出。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篇二:美麗的碧洲公園
平靜無瑕的湖面因為有了天鵝而掀起了漣漪漾起了微波,那如同驕傲的公主般的天鵝嫻靜地在水中享受著美好,向人們展示著它們的美麗。
暑假星期三,劉老師帶領我們一起去碧洲公園遊玩。
小周老師帶一年級,清清老師帶二年級,莎莎老師帶三年級,謝老師帶四年級,譚老師帶五年級,小劉老師帶六年級。我們走下樓,咦?小周老師和清清老師怎麼
不見了呢?劉老師帶我們三--六年級的同學繼續往前走,過了一會兒,碧洲公園便展現在我們眼前。遠遠望去,景觀橋像是一條銀絲帶橫卧在漣水河上,來到橋
上,往下看去,我看到河裡有一堆堆水草,碧洲公園岸邊有一面面紅色的旗子在微風中飄揚,岸邊停靠著幾條小船,在等待著人們去駕駛它們遊玩呢!
進了公園的大門,我們來到草坪上,我看見遠處有兩只小鹿,連忙往前跑去。走近一看,原來是假的啊!
緊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天鵝湖,平靜無瑕的湖面因為有了天鵝而掀起了漣漪漾起了微波,那如同驕傲的公主般的天鵝嫻靜地在水中享受著美好,向人們展示著它們的美麗。
碧洲公園的景色可真美,讓我們流連往返~~
⑷ 錢塘湖春行中寫西湖白堤一帶景色的句子
綠楊陰里白沙堤
⑸ 春遊湖描寫詩人什麼的景色
春遊湖描寫了春的到來(景物包含燕子、桃花、春雨、柳陰),表現出詩人的驚訝和其喜悅的心情。
⑹ 描寫杭州西湖春天的景色
西湖春景 唐朝白居易有詩《春題湖上》曰: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春天的西湖到處是燦若雲錦。當白堤的第一條柳絲泛綠,春就悄悄地來到了西湖。
晨曦中的蘇堤煙柳籠紗,微風送來啾啾鳥語。
柳浪聞鶯是以春景為主題的公園。柳絲含煙拂湖水,青山盪漾春風來。碧綠搖空,林外鶯聲聽不盡,在柳樹紛揚,姣鶯深林中,尋找柳樹林中那種貴妃醉酒般的醉柳。靜看俯垂湖面的浣紗柳、樹干特矮的濕柳,那份樂趣,似乎已把春光拽住。
「花香水初曖,魚樂人同樂」說的是花港觀魚,這是西湖又一座處處春光的公園。
相應的是起伏有致的牡丹園,園內有曲折的卵石小路,把牡丹園十五畝地相隔成一個個小區。樹林、花卉、山水構成一幅幅不同布局格式的園林風景畫面。人在牡丹園,宛如畫中游。
黃龍洞的盤山溪徑,山間洞壑,真山假山,趣味無窮。黃龍吐出的源頭之水,由黃龍之口而出,再跌落而下,逆水迎回,蜿蜒於庭管之中、山林之中。或分溪泉、或駐為池,變化多姿。水為紐帶,把全園景物融匯貫通,使純凈凝固的空間,蘊含著動感。
春雨中去古剎靈隱寺,又是另一番感受,古剎兩旁蒼翠欲滴,黃牆古廟,香煙燎繞,一派佛光普照。如果靈隱寺是隱著靈的話,他一定會說出許多動人的故事。
深鎖在密密濃煙中的龍井問茶,伴著她的是淙淙的泉水,迷人的悠閑,這正是春天龍井的特色。龍井的綠色不但在樹上,在山坡上,還在人們的身上,從茶山上下來的採茶人,帶著一片青綠走來,帶給路人一片青香。龍井的綠色還可久久在口中品味,品嘗不同茶技的風味茶,欣賞茶道表演,了解茶的歷史。
黃龍洞綠得幽,九溪十八澗綠得沉,太子灣綠得野,野得那樣開闊,讓人們想起雨果的畫。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在這里你會獲得心靈的舒釋。芳草逍遙坡上,晨波漾,山橋古樸,倩影映雙雙。
九葯山泉,琵琶州里,疊水盪漾,一派村野風光。
西湖春景,蒼翠重疊,讓看的人滿面春光,一路歡歌笑語……
⑺ 杭州的美景讓人陶醉,俗話說得好
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這人間天堂杭州中,鑲嵌著一塊翡翠——西湖。走進這風景如畫的杭州西湖,只見湖面上漂浮著像兩條白絲帶似的白堤和蘇堤。白堤原名「白沙堤」,蘇堤是人們為蘇東坡所建造的。走上白堤,眺望遠處的湖上景色,會讓人贊嘆不已。只見遠處水天一色,平靜的湖面彷彿一面碩大的銀鏡,把湖岸的樹木,花草,都倒映在了湖中,顯得格外清晰。在湖上泛舟時,朝西望去,只見遠處矗立著高大雄偉的雷峰塔。這雷峰塔宛如一個巨人站在天地只間。聽導游介紹,這雷峰塔跟《白娘子傳奇》有關。看著這高大雄偉的雷峰塔,聽著這動人的《白娘子傳奇》,我的心中產生了敬佩之情。船向南行駛。我們又游覽了斷橋。斷橋橋身呈半圓形,顏色為白色,橋上雕刻著很精細的圖案。導游介紹說,這一處景點叫做「斷橋殘雪」,據說,在冬天下鵝毛大雪的時候,從遠處向斷橋望去,好像斷橋中間斷了似的,十分神奇。我又一次贊嘆不已。在湖上,有三個小島,分別是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小瀛洲位於西湖中部,是一個湖心小島。湖心亭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位於西湖中央,因此得名為「湖心亭」。阮公墩是一個「綠色小島」,全島籠罩在鬱郁叢林之中。看著這著名的「三島」,我不由地陶醉在了這美景之中。杭州西湖,真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哇!
⑻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歷史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合約0.29平方千米)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軍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辟新市場,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內雜蒔花木,稱湖濱公園。
民國十七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銅像;次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於第二碼頭建「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第六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政府開始在第五公園碼頭,籌建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2002年開始,杭州實行環湖公園景點免費開放。
(8)白堤景色擴展閱讀
杭州西湖主要景點:
1,斷橋
西湖斷橋位於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斷橋之名得於唐朝。
2,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於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⑼ 杭州西湖白堤路上有什麼風景
abcdefxr自作主張
⑽ 蘇堤橫亘,白堤縱;詩里猜的那五景
這句詩描繪的景色有:蘇堤,白堤,青山,月光和如弓橋。釋義為蘇堤橫亘南北,白堤縱橫左右。
此句出自 劉大白的《西湖秋泛》,本詩作者將西湖二堤比作橫跨西湖的彩虹,頗為形象生動。
「蘇堤」全長三公里,乃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構所築。後人感念其恩,名為"蘇堤"。
「白堤」原稱"白沙堤"。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後人為紀念他,稱為「白堤」。
(10)白堤景色擴展閱讀:
《一剪梅·西湖秋泛》近代 / 劉大白
蘇堤橫亘白堤縱。橫一長虹。縱一長虹。跨虹橋畔月朦朧。
橋樣如弓。月樣如弓。
青山雙影落橋東。南有高峰。北有高峰。雙峰秋色去來中。
去也西風。來也西風。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
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後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餘年。1919年他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後任教育部秘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等職。二十年代,他曾蒞校考察並講學。
劉大白生於1880年,是我國新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時參加了同盟會,1912年在他的家鄉紹興主辦過《禹域新聞》,用詩文反對袁世凱的竊國稱帝。反袁運動失敗,他被迫流亡南洋,1919年「五四」運動,他又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列,《賣布謠》等就是他倡導用新詩反帝反封建的代表作。
劉大白另一件不亞於新詩寫作,卻一直被人忽略了的文學成就,是他的《中國文學史》。這部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1933年)才出版的文學史,是他沒有完成的一部巨著,500餘頁的篇幅只寫了引論,上古至商,周至秦,兩漢,三國至隋,唐6章(還有計劃中的五代至元、明至清沒有寫)。他的國學功底深厚,又不受當時政治傾向影響,談各種文學樣式的起源、發展、藝術上的優劣,都特有見地,也是中國文學史中較早出現的一部,對後來的寫文學史者啟示很多。
參考資料:網路-劉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