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景色
① 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葯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
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
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
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
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
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
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
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
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
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
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
。
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
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
「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
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
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葯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
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
《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
《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
歷》《華陽陶隱居集》等。
東晉末年以來,楊羲及許謐,許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經訣,在江東已廣泛流傳,但在
傳播過程中,多有散失偽謬。南朝宋齊時道士顧歡,曾對楊、許舊籍進行過搜集和整理,
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謬誤。陶弘景以顧歡《真跡經》為藍本,參考自己搜訪所得之上清經
訣及有關見聞,加以增刪改寫,註解詮次,遂成《真誥》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東晉以
來《上清經》出世之源及傳布過程,楊羲與二許之家世生平等,引用眾多道經,提及大
量道教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仙宮鬼神名稱,具體修行方術等等,實為早期道教上清派
教義和歷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隱訣》一書,是一部抄撮諸《上清經》中
有關方術秘訣,專論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的重要著作。該書繼承和總結了東晉以來上清
派思神內視及導引、按摩等內修養生之術,並保存了部分天師道的請神上章、符咒驅鬼
的方術。《真靈位業圖》乃系陶弘景構造道教神仙譜系之著作。該書將道教信奉之天神、
地*、人鬼及諸仙真排定座次,構成了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的龐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譜
系。
陶弘景十分重視道教養生學的研究,主張道士的修煉應從養神、煉形入手。為總結
道教在養神、煉形方面的修煉經驗,撰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強調養神當「少思寡
欲」,「游心虛靜,息慮無為」,調節喜怒哀樂情緒,防止勞神傷心;
煉形則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避免過度辛勞和放縱淫樂,輔以導引、行氣之
術,方能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醫葯學是與道教養生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陶弘景精通醫葯學,主張治病應因人之虛
實、男女老幼、苦樂榮瘁而異。撰有《本草集注》《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葯
總訣》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為著名。陶弘景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
米實等分類方法。書中並對各種葯物的名稱、產地、性狀、主治疾病、配製保存方法等
等皆一一註明,內容豐富,條理分明,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
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服餌煉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煉方術。陶弘景對此非常重視,積極從事煉丹活動。史載,
他從梁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煉丹實踐,在梁天監
(502~519)中曾獻丹於武帝。在獲得豐富煉丹經驗的基礎上,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
要》《合丹葯諸法式節度》《服餌方》《服雲母諸石葯消化三十六水法》《煉化雜術》
《集金丹黃白方》等煉丹服餌著作。其煉丹成就,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後世本草學,推動
原始化學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後又一著名煉丹家。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② 連江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都在哪裡
連江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有:連江丹陽鎮、連江貴安溫泉旅遊度假區、貝里溪河谷、含光塔、青芝山百洞山、閩江口、長門古炮台、目嶼島、野三坡、直隸總督署。
1、連江丹陽鎮
丹陽鎮新洋村貝里溪生態山水、丹陽歷史文化及民風民俗、鄉村農耕文化等自然人文資源,圍繞「傳統民居」「觀光農業」「鄉村美食」「果蔬採摘」「戶外休閑活動」等鄉村特色,力爭打造成為福州近郊遊首選目的地和鄉村休閑度假游的範本。是個值得旅遊的地方。
③ 四年級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秋天的景色作文
秋天,是個風高氣爽的季節,是個豐收、丹桂飄香的季節,當然,也是個美麗的季節。秋天的天空最美。
早上,天空靜悄悄的,顏色像大海那麼蔚藍,一碧如洗,太陽這才「起床」,從東邊升起,太陽光不太猛,照到人身上,讓人感到十分溫暖。
到了正午,太陽光極其猛烈,像個發怒的大叔,照到人身上特別地熱,天空有小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不fdsa時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音,好像在說:「好熱好熱,」
一道下午,太陽光減弱了許多,在沒有太多太陽光的照射下,人們可以模糊地看到天上的雲,它們有的像兔子在進食,有的像豹子在奔跑,還有的像一隻大龍在騰飛……
傍晚時刻,太陽已經不像中午那麼燦爛了,天變成淡紅色,太陽慢慢地回到西山的懷抱里,光芒微弱了,好像快要熄滅的火柴。落山後留下了一片紅霞,好像仙女的衣裳從天上掉到凡間,周圍非常安靜。
晚上,天空漆黑一片,就像玉帝寫字時不小心翻倒了墨盒,天上閃爍著數不勝數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而我,躺在爺爺懷里,聽著爺爺講關於月亮的故事……
我愛秋天,愛它風高氣爽的天氣,愛它變化多端的天空
入秋,天特別地藍,像藍寶石似的,也特別的高。
秋風,她像一位少女,穿著一身金黃,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來到人間。你瞧,秋姑娘來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潔白如雪,玉米見了秋姑娘可高興了,它特意換了一束金纓,咧開嘴笑了,露出滿口白牙;大豆也許太興奮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卻特別地懂禮貌,俯著腰迎接久別的秋姑娘;高粱向來是怕見生人的,這不,見了秋姑娘;還不好意思呢,臉都漲的紅紅的。
秋天,是一個將理想變成現實的季節,秋天,是給人們以生命的神聖天使。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秋天,是已成熟的一切食物蒂落的時候。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秋高氣爽,愛她的雲淡日麗,愛她的香飄四野。秋天,使農民的笑容格外燦爛。
④ 游丹陽湖從那幾個角度描寫景物
第一節點題——第二節近境——第三節遠近結合——第四節遠境感悟——第五節抒懷勵志——第六節自我介紹兼回收題意——第七節收篇致謝。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通過點題,讓讀者明了當時所處的境況。接下去描寫近境,以人的眼目為支點,由近至遠,第二、三、四節也就順理成章的現形出來了,這是一個層次感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條理清楚,而且讓人覺得自然。同樣,抒懷也是如此,從第四節下半截淺述至第五節加深到第六節先深又轉淺,到第七節不著痕跡的收篇。都是充滿著層次感。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青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贊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遊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⑤ 丹陽大灣水庫現在冬季景色怎樣
有人說大灣水庫是來我們丹陽最自美的地方;有人說大灣水庫是丹陽唯一的一片凈土;還有人說大灣水庫是丹陽的世外桃園……要我說大家說得都不錯,因為到過這里的人都發現,這里真的很美,不管大家怎樣稱贊都不為過;如果你真想去可以去瘋狂旅途網約幾個朋友一起前去,更加熱鬧
⑥ 烏衣巷古詩全文意思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的詩意:
這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的第二首。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頭二句以此橋名、巷名為對,實在是妙手天成。妙對更妙在不落痕跡地融入了詩人對世界的感覺: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妙處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妙處可以改變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處變作新的妙處的背景。詩人一點靈感,借一隻燕子閱盡世事滄桑。晉朝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詩中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認和復歸舊巢的本能,從有理中寫出無理,從無理中隱含深理。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舊燕,不可能那麼長壽、也不可能代代相續地飛回原地方。但詩可以凝縮時間,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它奇思獨具地以一隻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雲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由此寫成的詩句是千古名句,由此寫出的燕子也是極有歷史深度的千古名燕。這就難怪如《江南通志》所說,人們在烏衣巷上指認為王謝故居的廳堂匾額,題上“來燕”二字了。
⑦ 丹陽雲陽小學的風景作文
我的家鄉復茶陵縣有一個著名的風制景區雲陽山,她景色秀麗無比。
每次去,我都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這里的天空怎麼這樣藍?這里的山怎麼這樣青?這里的泉水怎麼這樣清甜?這里真像一副美麗的畫卷。然而,讓我最著迷的是竹林和瀑布。
雲陽山的竹林又大又挺立。從山腳到山腰有一大片竹林,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鬱郁蔥蔥的竹葉長在竹子身上,顯的那樣富有活力;向上望去,好似要把那無邊無際的天空都遮蓋起來,才足以展示自己的「能耐」。
雲陽山的瀑布雄偉壯觀。在很遠的地方就聽到了瀑布那雷鳴般的響聲。它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奔跑著,呼喊著,打著滾兒,翻著跟頭,不顧一切地沖下來,撞到岩石上,然後飛花碎玉般灑滿山澗,如煙如霧如塵......
雲陽山的美景道不盡,我愛家鄉的雲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