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設計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是什麼?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的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3、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⑵ 生態景觀設計和景觀生態設計的區別
區別: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藝術!是關於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即: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並監理設計的實現。而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設計學
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的設計(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國地理學家C. 特洛爾提出的。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範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範式替代舊的範式。新範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於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於它直接涉足於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⑶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按照 Forman 和 Gordon 的觀點,景觀設計工作是六大設計原理的合理應用,即形狀、尺度、多樣性、可視性、個性及地方特徵( Forman,Godron,1986) 。而景觀規劃有五個一般性的原則,即: 自然優先原則、持續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綜合性原則( 傅伯傑等,2002; 劉茂松等,2004) 。在實際的景觀規劃中針對不同的景觀在以上原則的基礎下,確定相應的規劃原則。就森林景觀而言,由於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林業或森林經營管理不同的目標,景觀規劃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需要為森林景觀規劃制定既不失原則性,又明確、具體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原則,具體為提高異質性原則、繼承自然原則、關鍵因子調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社會滿意原則。總體來說,景觀生態規劃應該包括 8 個原則( 肖篤寧,李曉文,1998; 賈寶全,楊潔泉,2000; Forman,1986) 。Forman 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 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 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④未來 5 年、10 年或 20 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 ⑤規劃應有選擇餘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於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 trade-off) 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 5 個要素必不可少: 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總結前人的各種原則,本文提出以下原則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曾輝等,2003) 。
( 1) 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應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繁衍的景觀生態系統的地域完整性與各種生態過程的完整性。
( 2) 異質性與多樣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應是景觀生態格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鑲嵌體復雜性的指標,同時要兼顧異質性與多樣性。
( 3) 生態關系協調與可持續原則: 景觀規劃應該注重規劃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力結構與自然結構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開發利用必須服從於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需要。
( 4) 綜合性原則: 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問題,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調整,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
( 5) 突出重點原則: 將大江河流源頭、庫湖周圍、水系幹流兩側及主要山脊部,以及地帶性頂極群落等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重點區與生態脆弱區作為區劃重點。
( 6) 因地制宜原則: 依據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防火減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 7) 社會滿意原則,人類是整個森林系統的主導成分,其能動性調動和負面影響控制是景觀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而景觀是否得到當地人群的滿意,美學、生物多樣性等綜合景觀生態功能和社會教育意義等都是規劃中必須考慮的,如生態恢復區模擬自然頂級群落時應注意以用材林種、薪炭林種、果樹、牧草種類與其他物種構成復合景觀,並盡可能為更多物種的繁衍提供適宜棲息地。
⑷ 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 1) 確定群落生境、瀕危物種群體及娛樂生境,景觀和文化團體及居民住地等。
( 2) 設計生態廊道以保證種擴散。為了進一步保證生物多樣性,保持一些具潛在價值的林分,保存重要的群落生境,以保證種擴散的機會。天然的廊道包括林分邊的小溪和河流,雲杉沼澤地和原始林,這些廊道位於被保護地區和重要生物立地之間。
( 3) 通過模擬自然演替來控制森林的結構。重視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林分發展階段。為林分確定經營目標,增加計劃火燒來改進火燒木中生存物種生存的機會,在主要生境、生態廊道及生物多樣性需加強地的周圍增加腐朽木的數量。
( 4) 確定特殊價值的立地。即在全面了解整個規劃面積的基礎上確定高保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狀態或用特殊方法經營。
( 5) 實現近自然林經營目標。保護自然景觀資源( 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 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也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目前人類對長時間、大范圍自然控制仍無能為力,而無人工干擾下特定地域地帶性生態景觀的復雜性和穩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統無法比擬的,如何合理繼承這種原生景觀,維持並修復景觀整體生態功能是景觀規劃的重要問題。在規劃實踐中應以環境持續性為基礎,用保護、繼承自然景觀的方法建造穩定優質持續的生態系統,有利於維持系統內穩態,強化森林景觀生態功能( 李曉文等,2005) 。
景觀生態規劃的優點在於,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通過保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來保證種的擴散,從而保證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強調了森林的休閑價值。在牢記林業目標的同時,規劃也考慮了生態目標和森林各種應用目標的和諧,考慮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景觀生態規劃補充了老齡森林的保護,擴大了老齡天然林的保護面積( 歐陽志雲等,1999; 郭晉平等,2002) 。
⑸ 景觀生態學可以做什麼
【摘要】 工業革命後,隨著新和諧工業村(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提出)夢想的逐步實現,我國正步 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社會中,隨著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城市規模也在顯著增大。承然,這種城市化過程對於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妝運動」卻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破壞、城市熱島效應、殘缺的人文氛圍……這一切都在企圖奮力地喚起人們對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尊重和保護。景觀生態學,正是立足於自然與原有的人文情懷,以塑造城市形象和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為目的,運用一系列生態理念來解決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本文將結合曾獲2002年全美景觀設計年度榮譽獎和第10屆中國美展金獎的中山岐江公園為例,嘗試闡述景觀生態學指導下的城市綠地設計所帶來的生態影響和社會效益。
【 關鍵 詞 】 景觀生態學 城市綠地設計 中山岐江公園
工業革命的爆發,推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居住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表徵現代化的來臨,一系列城市現代化運動在世界各大小城市進行得轟轟烈烈。但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學家就提出「寂靜的春天」把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喚醒,「公有資源的悲劇」則揭示了資料枯竭來源於人類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而「地球資源極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類生存環境存在的危機。這一切,都逐漸把人們從對美與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對文化的關注。設計師開始明白運用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自然風比空調更健康。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之下,「設計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理念受到推崇,產生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景觀生態設計。
19世紀末,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設想,以及由我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園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市民生活,它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的變化過程伴隨人們的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1.1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以地理學和生態學為基礎,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結構(空間格局)、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的影響。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使城市景觀符合生態學意義,同時有助於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
1.2斑塊 ─ 廊道 ─ 基質
1.2.1斑塊(Patch)
斑塊是一個在外觀上與周圍環境明顯不同的非線性的地表區域。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在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解析度下,我們可以將城市綠地看作一個斑塊。中山岐江公園作為城區中的一塊綠地,其佔地面積達11公頃,綠地平面呈橢圓形,地域完整。景觀生態學中,捲曲斑塊在強化斑塊與基質之間的聯繫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園佔地面積廣,
能支持的物種數量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也隨面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與本底有所區別的一條帶狀土地,可以看作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藍道,即河流廊道,它不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於周圍基質的植被帶。河流廊道是景觀中最重要的廊道類型,特別是在礦物養分的輸送和某些生物種類遷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類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種是綠道,即種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綠化為主的線性要素,如林蔭步道、防風林帶等;第三種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園原有環境質量較差,因此在設計廊道時在兼顧遊憩觀光基本功能的同時,將生態環保放在首位。公園內盡量減少灰道,增加綠道。因為綠道不僅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讓人們重新發現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悠閑和愉快。
1.2.3基質(Matrix)
基質是范圍廣、連接度最高,並且在景觀功能上其實優勢作用的景觀要素類型。作為景觀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如果我們把城市中的綠地看做斑塊,則廣泛的城區就是其基質 ── 這種關系有點像格塔式心理學的「圖底關系」 ── 城中綠地是圖,城區是底。
1.3景觀異質性和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
1.3.1景觀異質性是指在一個景觀區域中,景觀元素類型、組合及屬性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性。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據景觀生態學有關研究表示,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的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越強,生態系統因而更加穩定。岐江公園內有多種景觀類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廠遺留下來的水塔、鐵軌、煙囪和龍門吊等人文景觀。豐富的景觀類型使公園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們的使用。
1.3.2景觀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化,又稱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它包括斑塊多樣性、景觀類型多樣性和景觀格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有關研究表明,多樣性產生穩定性。
2生態設計
2.1生態設計的概念
「設計」是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慾望,設計是通過物質能流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文化的紐帶。根據生態設計先驅西姆 · 范 · 德 · 萊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 · 考恩(Stuart Cown)對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生物多樣性,最少地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類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築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質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築的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設計是針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和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態設計原理
以上述生態設計原理為框架,並結合約翰 · 萊爾(John Lyle)等提出的人類生態系統設計和再生設計原理,羅伯特 · 薩爾(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續景觀和視覺生態原理,以及生態城市原理,結合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嘗試闡述景觀及城市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們常常會驚嘆於桃花源般中國鄉村布局之美,而實際上它們多半是在居民和場所長期體驗中,在對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與自然過程相和諧的當地人創造性的設計。也就是說,設計應植根於所在的場所。對於任何一個設計,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在什麼地方做設計?自然允許我們做什麼設計?自然能幫助我們什麼?
設計尊重場所文化,即要尊重傳統文化和鄉知識。當地人的經驗,他們依賴於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葯物以及精神寄託。其生活空間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賦予精神的。它們關於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一個適宜於場所的生態設計,必須首先考慮當地人的或者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是做個關於人地關系的設計。良好的景觀不是職業設計師的憑空創造,它們經歷時間而發展,創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環境的上策是保留過去的遺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園,原址是粵中造船廠,從1953年到1999年,走過了由發展壯大到消忙的簡短卻可歌可泣的歷程。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來看,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來看,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的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以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牆壁上「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正是這些東西渲染了場所的氛圍。
2.2.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對它們的使用也需要採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應該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因此,對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流,生態設計強調要保護資源,減少能源使用,對原有資源進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不是把舊船廠徹底拆掉和推平用於開發,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樹,廠房和機器,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市民休閑場所。但原有場地的「設計」必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講,還需加以提煉,與現代人的慾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離。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戲劇話地講述場地的故事,及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同時,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慾望。岐江公園中幾個典型的加法和減法設計包括:舊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煙囪與龍門吊的再利用,船塢的再利用,機器肢體的再利用。原場地內的材料,包括鋼材、鄉土物種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體現一種新的景觀、滿足新的功能。廢棄的鋼材用作鋪地材料,鄉土野草成為自然美的象徵,以及體現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紅盒子」,都在以歷史的身影反映一種現代化的氣質。
2.2.3讓自然做功
自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不知疲倦,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減緩洪災和旱災的危害;局部調節氣候;維持物種的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統是寬宏大量的,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豐富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在岐江公園設計中,大量的鄉土植物以及一些發育良好的植被帶的到保護,植物類型多樣,包括古榕樹、木棉樹、棕竹、蘆葦、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傘草等二十多種植物,為可愛的五星瓢蟲和七星瓢蟲創造了優美的棲居環境。
2.2.4顯露自然
現代城市居民離城市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如同自然過程在傳統設計中從大眾眼中消失一樣,城市生活的系統支持也往往被遮隱。自然過程的消隱,使人們無從關心環境的現狀和未來,也就談不上對於環境生態的關心而節制日常的行為。因此,要讓人人參與設計,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後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匯於池塘。通過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景觀,應該是一種顯露生態的語言。
岐江公園親水生態護岸設計,正好向市民展現了自然的過程。公園內湖水水位隨岐江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穩定。面對這些自然的挑戰,設計師分別運用梯田式種植台、臨水棧橋和水際植物群落,較好地實現了湖水在變化很大的狀態下,仍然保持親水性和生態性的目的。駁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湖底修築了幾道擋土牆,牆體間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濕生植物台,它們在不同時段內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沒。同時,精心選擇的野生植物與花崗岩人工棧道相結合,產生了脫俗之美,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際群落的不斷豐富和成熟,生物多樣性將不斷提高,生態、親近和美學效果將更加顯著。
3結語
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生態設計應該作為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驗。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
生態設計還應是一個過程,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環境和社區建設中去。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於更可持續的過程。
岐江公園注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設計概念: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是閱讀場地,保留「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因為那是時間的作品,是自然過程和歷史的積淀。讓生態來做設計,應成為當代設計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楊小波,吳慶書等,城市生態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唐東芹,博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中國園林,1999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
【4】俞孔堅,龐偉,足下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中國建築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建築學報,2002
【6】俞孔堅,葉正,李迪華,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以中山市為例,城市
規劃,1998
【7】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8】楊貴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9】封雲,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10】俞孔堅,李迪華,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觀中國,2002
生態學中的景觀並不和口語中的景觀一詞完全一樣.
景觀這個概念有其美學定義\地理學定義和生態學定義.在生態學中,景觀是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組成的地理空間單元.
在生態學中,景觀是生態系統之上的層次,強調異質性.景觀生態學比較新興的一個學科,現在研究的人很多,也很熱,但是真正從理論生態學角度,經典生態學角度來研究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是從地理的角度,從GIS應用的角度來研究景觀.
景觀生態學家研究景觀生態學.不過,研究景觀生態學的人通常都是生態學家,或者是GIS方向和其他方向與生態學結合進行生態學研究的人.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需要以來很多其他關聯學科的知識.
至於他們的學歷和工資,因人而異,有的高有點的低,這個人群中,有的是教授或者研究員,有的是學生.所以有的人工資比較高,有的人低到只拿點國家補助.
應該說,所有研究生態學的人,都應該對景觀生態學有所了解,專業做的地方,有沈陽生態所,有中科院的生態中心等等,很多大學也都有這樣的研究機構.
⑹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所謂生態設計就是在景觀設計時,使其對環境的破壞盡量達到最小的限度。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要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水循環,維持植物生活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一個景觀設計是否符合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幾點。
1、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從生態哲學的視野、生態科學的原理、生態倫理學的情懷和自然美學的方法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強調生克互濟、形神和諧的整體美,對環境開拓適應、協同進化的共生美,物質循環、信息反饋的動態美的一門學科。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
2、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等),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可能地節約使用。
3、整體設計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整體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司認為,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景觀設計的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
⑺ 景觀生態規劃格局
( 一) 重點生態保護區
中北部護岸及水源涵養林區,規劃面積為 17876. 16hm2,具體面積見表 6-14。松花江、古洞河、二道江兩岸的第一層山脊內的林班,以護岸、護路為目的,劃為重點保護區; 頭道、二道、五道白河、奶頭河兩岸大部分地區,以及大片跳石塘,以水源涵養為目的,兼有護岸和水源涵養作用的林班劃為重點保護區; 局址內頭道林場的長白赤松母樹林因已被延邊州規劃為「長白松保護區」,故本次也劃為重點保護區內,本區地跨兩江、二道、春雷、寶馬、光明、勁松、紅石林場,沿河流兩岸呈帶狀分布。
表 6-14 景觀規劃各類型面積
( 1) 南部生態極端脆弱重點保護區
( 2) 高海拔地帶生態脆弱區域,以生態保護為目的,區劃為重點生態保護區,區劃面積為 40038. 14hm2。東方紅林場的 132 林班作為國防林劃本區。東方紅林場的五道白河兩岸以護岸及水源涵養為目的,也劃入本重點保護區。本區分布於東方紅、黃松蒲兩林場,沿局界呈「U」形帶狀分布。
1. 規劃重點生態保護區是疏通景觀廊道的需要
廊道是景觀中能夠通過某種物質流、能量流、或信息流而調節某些重要景觀特性的景觀元素( 如: 道路、河流等) 。廊道能增強源地之間的連通度,是維護景觀整體生態功能的有效途徑,而它的構建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景觀樣區中,為充分構建生態廊道並兼顧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時,又能以最小的人類利益損失為代價,應選擇兩「源地」間的最小通道建立廊道。廊道包括公路廊道和河流廊道。
( 1) 公路廊道 公路廊道具有分割基質、干擾和隔離自然生態斑塊的作用。本區的道路網如圖 6-8 所示。目前已修干線 7 條,支線 68 條,干支線合計 734. 7km,按林業用地面積計算路網密度為 4. 28m /hm2。干線為 1. 15m /hm2,支線為 3. 13m /hm2。
( 2) 河流廊道 頭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白河及松花江形成連接各景觀區的河流廊道如圖 6-9 所示。
白河局位於二道松花江的上游,其下游就是白山湖。河流兩岸被侵蝕的泥沙將直接進入白山湖,對白山、紅石、豐滿電站造成將縮短電站的使用壽命,造成經濟損失。據此,對二道松花江、古洞河、二道江兩岸以林班為單位,以護岸為目的,將河流兩岸劃入重點保護區是十分必要的。僅此一項,經初步估算,每年可以阻止 28. 35 萬噸的泥沙直接流入白山電站,這對延長庫區壽命,增強三湖區域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白河境內的頭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白河等河流為松花江的源流和匯水區,保護水源頭的生態環境,對下游的社會經濟發展關系重大,必須對這些河流的兩岸、匯水區以及有大片跳塘的林班,鄉鎮飲用水源區等地區進行重點保護。重點保護區內的森林每年可以防止147. 5 萬噸的水土流失,攔蓄水量將達到983. 4 萬 m3。洪水期減少徑流量177 萬 m3。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程度,減少對下游電站的威脅,而且對本區到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圖 6-8 道路分布圖
圖 6-9 河流分布圖
2.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森林結構復雜性的前提條件,是森林多功能的基礎,是森林生態系統自穩定、自維持和維護環境能力的根本生物學動因( 楊軍等,1997)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和持續活力、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再生能力,以及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基礎。森林類型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景觀尺度上的一個等級層次,一個森林類型包含多個物種,保護森林類型也就保護了一批物種。現有的森林景觀是森林的自然演替及人為干擾下而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森林景觀類型需要保護是顯然的,對森林景觀而言,森林類型多樣性應列為第一個保護層次。
白河局動植物資源豐富,經初步調查,植物有 1047 種,動物 200 余種。昆蟲 1000 余種。特別是它處於長白山天池腳下,有不少珍貴物種和特有物種,尤其是南部高海拔區,有許多特有的動植物物種。但是,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海拔高,氣溫低,土壤薄,地下有永凍層,其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很難挽回。為此,在高海拔區劃出 40038. 14hm2的生態極端脆弱地區作為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重點生態保護區。它將作為生物寶庫,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生物基因等方面,發揮其特有的生態社會效益,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二) 一般生態保護區
一般生態保護區的區劃面積為 70914. 3hm2,占總面積的 40. 36%。重點生態保護區與商品林經營區的緩沖地帶,中部波狀台地多沼澤地帶,母樹林、護路林,以及南部以採集越橘為目的部分林班,均劃入一般生態保護區。
一般生態保護區作為重點生態保護區與商品林經營區之間的緩沖區,要求三大效益兼顧,在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經濟效益作為商品林經營區的補充。本區大片分布於寶馬、二道、紅石、光明、興隆、東方紅、兩江、黃松蒲等林場,其他勁松、春雷等林場有小片分布。本區地勢平坦,立地條件良好,適宜集約經營,符合商品林區劃條件。
( 三) 商品林經營區
商品林經營區區劃面積為 47086. 7hm2,占總面積的 24. 86%。劃分為兩個小區:
( 1) 北部山地商品林經營區
本小區區劃面積 13872. 23hm2,集中於兩江林場,立地條件好,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交通方便,適宜發展速生豐產林。本區集中邊片、呈塊狀分布。
( 2) 中部台地商品林經營區
本區區劃面積為 33010. 6hm2,大片分布於興隆、勁松、紅石、光明林場、寶馬、春雷、東方紅、黃松蒲林場有小片分布。
建立商品林基地,解決企業發展和林區職工生存問題。為滿足木材生產的需要,區劃47086. 7 公頃的商品林經營區,作為木材生產基地。現有活立木蓄積為 8755251m3。白河林業局原設計木材產量為年 30 萬 m3。經估算,加上一般生態保護區的採伐量,年木材產量可達 18. 8 萬 m3。
通過將森林分為生態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將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森林資源合理配置,較好地解決林業作為物質生產部門和公益事業部門的雙重矛盾,滿足社會對森林不同功能的多樣性要求。總之,生態規劃充分體現了三大效益兼顧,生態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民經濟對林木產品的需求,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見圖 6-10。
圖 6-10 景觀生態規劃圖
⑻ 景觀設計中怎樣體現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
1、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從生態哲學的視野、生態科學的原理、生態倫理學的情懷和自然美學的方法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強調生克互濟、形神和諧的整體美,對環境開拓適應、協同進化的共生美,物質循環、信息反饋的動態美的一門學科。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
2、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等),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可能地節約使用。
3、整體設計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整體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司認為,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景觀設計的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
⑼ 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有什麼不破壞環境的方法
生態設計是一種將人的某種目的或需要轉換為具體的物理形式或表達方式的過程。它是人類有意識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以滿足預想的需要與慾望心。著名景觀設計師斯圖亞特•考恩認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