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崖山風景區
❶ 甘肅有哪些風景奇特的旅遊區
大佛寺
位於張掖市西南部,創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原名迦葉如來片寺,是甘肅省境內最大的西夏建築遺存。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內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卧佛,卧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全身…
木塔寺
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現張掖中學校園內,原名為萬壽寺。初建於北周,後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現存木塔重建於 1926年,是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塔主…
鎮遠樓
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
馬蹄寺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 其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
山丹軍馬場
即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養馬歷史。山丹馬是以當地蒙古馬和西域良馬雜交培育而出的,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
山丹新河驛
山丹新河驛,位於山丹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建成的旅遊景點。山丹縣內長城遺址保存完好,312國道穿越城牆豁口,東西兩邊城牆綿延,新河驛即位於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號里程碑以東2.5公里處。這里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
肅南康隆寺獵場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區紅石窩鄉境內,距肅南縣城80公里,距張掖市91公里。場區面積2400平方公里,是甘肅省對外開放的三大國際狩獵場之一。獵場主要由高山裸岩、高山灌叢和森林草原組成,海拔在2000——4500米之間。康隆區草原豐茂,天然林參天蔽日,…
道巷廟
亦稱老君庵,位於東街道德巷底,建於清代。整個建築有山門,老君殿,三霄殿,喜神殿,大乘閣。雖不是金瓦紅牆,但有造型奇特的與老君殿正對山門、建於高達一米多的土台上為一攢尖頂八勢亭樓。殿前連有卷棚,殿內塑有捧卦盤騎青牛的老君像。這是道教獨有的…
甘州古塔
《甘州府志》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干姿百態,煞是壯觀。張掖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興盛起來。佛寺林立,佛徒眾多,晨鍾暮鼓,香煙燎繞,頗引一些虔誠…
諸葛樓
座落於張掖青年西街。始建於何時無考。整個廟宇建築別致,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三間大殿,四面有迴廊相通,雕梁畫棟,庄嚴肅穆。諸葛樓建於土墩上,木構歇山脊頂,高樓沖凌霄漢,是宋元向明清過渡的風格。殿內正面是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執羽扇,莊重…
東山寺和西武當
東山寺位天張掖城東三十餘華里的合黎山中,是晉代著名學者郭荷的隱居處。有門、有院、有殿、卻無僧、無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維護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畫棟,裝飾豐富多彩,特別是殿頂上「二龍戲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別致。門額上書寫「靈宮…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多數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1956年國家地質勘查隊進行勘查後,認定遺址底…
許三灣城及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位於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瓮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
牘侯堡
位於張掖城東南15公里處的鹼灘鄉新溝村,建於漢代。途經新溝,舉目東望,巍然而獨存者即為牘侯堡。相傳匈奴鑄金人祀天於此。牘侯堡平面近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牆殘高6米,底寬6.8米,頂寬5.5米,以北垣最為完整。四角有園形角墩,直徑底8,…
民勤會館
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鍾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於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洞窟依山勢開鑿於文殊山前山和後山的崖壁上,分布於南北1.5公里、東西2.5公里的范圍內。現存窟龕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
山西會館
位於張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雲集的重鎮,從山西、陝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已經營的實力范圍,於是結幫會、設會館,將始建於雍正二年的關…
張掖市森林公園
張掖森林公園地處河西走廊綠州平原中部,處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北面有遠景龍首山當戶,在北部田園村舍環圍,南面遠景祁連茫茫,中景沙丘連綿,而南面九龍江沙棗林鬱郁蔥蔥,園內沙灘、陽光、森林、湖水等緊靠市區,自成天地、環境優雅、意境深遂、是理…
四善橋
座落在張掖城北門外。取義於財、官、丁、壽四善,清嘉慶初年提督蘇寧河建造。是護城河(亦稱城壕)上的一座下有青石構築底座,上有牌樓的石孔拱橋,甚為壯觀。這座橋有石雕,上刻龍虎互相搏鬥、獅子滾綉球以及梅蘭菊竹等圖案。這些浮雕均衡相稱,刀工粗放,…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是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東經100度45分-100度51分,北緯39度0分-39度04分,距張掖市城東30km處,呈西北西走向。東大山是中生代以來發育成的斷塊山,屬阿拉善台塊的一部分,在大地貌上具有斷塊山的一般特徵。保護區各類森林是河西走廊北山…
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東經99度23分-100度06分,北緯39度15分-39度49分,面積48.53平方公里。黑河流域中游,地勢平緩,水源充足,並建有多座水庫,成為鳥類理想的繁殖越夏、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候鳥及其自然生態系統。區內多人工林及沙…
屋蘭古城
古張掖郡轄十縣,屋蘭即為其中之一。屋蘭亦作屋闌。《甘州府志·風俗》稱:「屋闌今屋笆也,西漢以名縣,東漢晉魏訛闌(蘭)。《漢書地理志》記載:張掖郡有屋蘭縣。《讀史方輿紀要》上說:「其位置在張掖縣東北,東與漢張掖縣相鄰。屋蘭得名自當地居民的稱…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山丹縣境內,東經100度55分-101度,北緯38度55分-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里。龍首山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間,氣候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 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青海雲杉及其森林生態環境。區內…
西來寺
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來寺巷。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明朝,它前身為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育無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准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將自己的住房慈雲精舍改為寺。建…
聖容寺
位於縣城西南隅,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成化初年內縣城東北移建今址。寺內占建築群結構精巧,色彩斑斕,古樸典雅,雍榮華貴,其斜面與平面上繪滿了佛像和雲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81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廟
座落在張掖青年東街。解放前設甘泉鎮公所,縣民眾教育館,現改建為張掖市食品公司。廟內,東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宮,明天順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輸殿(即魯班廟),在武烈宮西,祖師廟在武烈宮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清康熙…
八硅墓營
八硅墓營在民樂縣東南15公里處。東為山丹霍城古址,西為背背山,簸箕凹山,亂疙瘩山等5個丘陵,布滿古墓。沿山腳為土穴墓,少數為子母磚室墓和埋葬兒童的瓮棺葬。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券頂,單室。出土彩繪木器有車,塔,案,陶器有罐,耳杯,鼎,銅器有弩機…
甘泉公園
位於張掖市縣府北街北端,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299畝。南北中軸線上各開一園門。南門為正門,前接縣府北街,北門前臨環城北路,兩門內由寬甬道連通。甬道上,南連蔭牆,北建拱橋,東西二湖在橋下相通。進南門後,左側(西)有草坪、花苑、噴泉及方塘,塘北…
紅崖山水庫
位於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水滿時節,碧萬頃,庫底游魚淺翔,水面眾鳥棲戲,大漠環綠水,青山映碧波,瀚海明珠令人心曠神怡。近年又興建了海濱娛樂城、歌舞廳,開辦遊艇、沙灘浴等服務項目。水庫周圍綠林蔭…
❷ 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甘肅省
金塔縣鴛鴦池水利風景區
涼州天梯山水利風景區
平涼市崆峒水庫風景區
酒泉市回赤金峽水利答風景區
高台縣大湖灣風景區
庄浪縣竹林寺水庫風景區
涇川縣田家溝水土保持生態風景區
禹苑水利風景區
瓜州縣瓜州苑水利風景區
臨澤縣雙泉湖水利風景區
張掖市二壩湖水利風景區
張掖市大野口水庫水利風景區
西和縣晚霞湖水利風景區
臨澤縣平川水庫水利風景區
山丹縣李橋水庫水利風景區
阿克塞縣金山湖水利風景區
迭部縣白龍江臘子口水利風景區
臨潭縣冶力關水利風景區
民勤縣紅崖山水庫水利風景區
敦煌市黨河風情線水利風景區
兩當雲屏河水利風景區
崇信龍澤湖水利風景區
❸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有什麼好玩的
小浪底即黃河小浪底,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與濟源市交界的黃河小浪底風景區,(以下簡稱「景區」)位於濟源市西南30公里處,洛陽市以北40公里,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72平方公里)。
小浪底景區分為四大精華景區:西霞湖、大壩濕地公園、張嶺半島度假區、黃河三峽。四大景區特色各異,東西相映,恰如鑲嵌在母親河上的四顆珍珠,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旅遊熱點。
❹ 黃河有哪些著名的景點,(例舉3個)
1、蘭州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黃河鐵橋,有「隴右第一名山」4A級景區——榆中興隆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石佛溝、徐家山,有「母親河、生命河」的象徵——黃河母親雕像,還有「隴上十三陵」——明肅王墓群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風景區。
2、寧夏
在北起石嘴山陶樂縣城,南至銀川黃河大橋的一段黃河沿岸,分布著沙葦湖、黃沙古渡、馬蘭花大草原、燕子湖、古漢墓葬群、黃河大峽谷影視基地、鳳凰頭旅遊區等一大批景觀,它們共同組成了陶樂黃河沿岸旅遊區。位於陶樂縣南月牙湖「黃沙古渡」是明朝時期寧夏八景之一。黃河大峽谷影視基地位於陶樂南部的黃河大峽谷,又名兵溝,全長30多千米,佔地2萬余畝,溝壑縱橫。溝內有未遭破壞的原始地貌。目前,已有《賀蘭血》 、《黃河知我心》 、《苦泉記事》等十多個影視劇組在此拍攝。
3、河南
黃河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孟津境內,它是一項集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
黃河小浪底旅遊風景區,分小浪底大壩、紫荊山、里峽、三門峽大壩四片,13個景區,113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悠久的歷史故事。黃河八里峽,原名八里胡同,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該峽谷全長八華里,故稱八里胡同、八里峽。古有八里八景之稱。傳說是禹王治水在這里所開。
4、山西省
芮城縣黃河大禹渡。大禹渡位於芮城縣東南、黃河北岸,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歇息,所以得名。
壺口瀑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❺ 黃河小浪底旅遊風景區介紹
景區簡介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大型山嶽湖泊型風景區。風景區內的小浪底大壩、進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築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壯舉,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內柏崖山、黃鹿山、紅崖山、始祖山、荊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觀薈萃,八里胡同峽、龍鳳峽、孤山峽峽谷幽深,號稱「黃河三峽」,296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縱橫、島嶼半島星羅棋布、豪華遊船穿梭如織。
小浪底美譽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 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八里胡同位於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孤山峽鬼斧神工,千切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迴;大峪峽開闊舒展,氣象萬千。特別是九蹬蓮花棧,九蹬九級,次第升高,望之若蓮花盛開,似出水芙蓉,號稱「鯀山禹斧」。而且還有隋唐古棧道、陳謝大軍黃河渡等多處豐富的文化勝跡,自然人文景點多達60 余處,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完全可以和長江三峽媲美。有「北方千島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譽,是黃河上開展觀光度假休閑旅遊的最佳場所。
地理位置黃河小浪底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濟源市邊界,小浪底的由來是因為地處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故而得名黃河小浪底。它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 景區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景區是以小浪底工程為依託,以山、水、林、草為特色的大型生態園林。
景區介紹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 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 八里胡同位於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孤山峽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迴;大峪峽開闊舒展,氣象萬千。特別是九蹬蓮花棧,九蹬九級,次第升高,望之若蓮花盛開,似出水芙蓉,號稱「鯀山禹斧」,而且還有隋唐古棧道、陳謝大軍黃河渡等多處豐富的文化勝跡,自然人文景點多達60 余處,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可以和長江三峽媲美。黃河小浪底風景區是河南省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大型山嶽湖泊型風景區,是開展觀光、休閑、度假旅遊的最佳場所。 風景區內的小浪底大壩、進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築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壯舉,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內柏崖山、黃鹿山、紅崖山、始祖山、荊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觀薈萃,八里胡同峽、龍鳳峽、孤山峽峽谷幽深,號稱「黃河三峽」,296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縱橫、島嶼半島星羅棋布,有「北方千島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譽,是黃河上開展觀光度假休閑旅遊的最佳場所。
游覽小浪底,可以由山西、河南兩側進入景區。小浪底庫區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涉及山西的垣曲、夏縣、平陸三個縣,其中,垣曲縣正位於水庫回水區中段,水域面積佔到庫區總面積的60%。
景點特點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後,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同時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遊區。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上的美、幽、奇、勝、典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在風格上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時尚的豪華氣魄。
水利樞紐工程介紹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景區內最亮麗的風景線,位於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地下發電廠房,1667米長的堆石大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遊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同雄偉山勢相結合,構成黃河小浪底一派北國千島湖風光。 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 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於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於河南洛陽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全長130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後,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同時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遊區。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上的美、幽、奇、勝、典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在風格上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時尚的豪華氣魄。
小浪底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總投資額420億元人民幣,整個工程共創三項世界紀錄,六項中國紀錄。總裝機容量為180萬kw地下發電廠房,1667米長的堆石大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遊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
小浪底水庫截流後,已經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觀光遊客,他們對壯美秀麗的景色贊嘆不已,將小浪底譽為「小千島湖」,認為小浪底集三峽之險與灕江之秀於一體,必將成為新興的旅遊目的地。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
濟源市區-小浪底專用線(北)-小浪底風景區(35公里/30分鍾)洛陽市區—G310—小浪底專用線(南)—孟津—小浪底風景區(40公里/45分鍾)
編輯本段門票政策40元(1、導游證、記者證、軍人、離休證、70歲以上老年證免票;2、學生證、退休證及70歲以下老年證半價)
❻ 洛陽黃河小浪底風景區的歷史成因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於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於河南洛陽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全長130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後,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同時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遊區。
❼ 易縣紅崖山景區為什麼燒香祈福還索要錢財最少10元不給還罵人是何道理
這個人不是景區的,是騙子,要小心這種人,我以前溫州雁盪山也聽人說過,說明不要走小路,不安全。
❽ 洛陽小浪底風景區有什麼好玩的嗎
黃河小浪底風景旅遊區,位於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縣,是河南省"三點一線"旅遊的重要景點。
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大型山嶽湖泊型風景區。風景區內的小浪底大壩、進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築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壯舉,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內柏崖山、黃鹿山、紅崖山、始祖山、荊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觀薈萃,八里胡同峽、龍鳳峽、孤山峽峽谷幽深,號稱「黃河三峽」,296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縱橫、島嶼半島星羅棋布、豪華遊船穿梭如織,有「北方千島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譽,是黃河上開展觀光度假休閑旅遊的最佳場所。
老年人也可以去
❾ 貴州黃果樹瀑布有什麼景色
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黃果樹瀑布旅遊攻略——遊玩路線
黃果樹瀑布一日游:
黃果樹大瀑布 → 水簾洞 → 滴水灘瀑布 → 綠媚潭瀑布 → 關腳峽瀑布 → 陡坡塘瀑布 → 天生橋瀑布
天星景區一日游:
天星洞 → 數生步 → 天星湖 → 盆景園 → 美女榕
黃果樹瀑布旅遊攻略——景區旅遊價格
景區票價(含大瀑布景區、天星橋景區、陡坡塘景區):
旺季(3月1日至10月31日)180元
淡季(11月1日至次年2月27日)160元
黃果樹奇石館:70元/人次
黃果樹旅遊套票:300元/人次(含景區門票、黃果樹奇石館、景區觀光車)
大瀑布景區自動扶梯:雙程: 50元/人*次 單程: 30元/人*次
景區環保車車票價格: 50元/人*次
天星橋景區纜車: 10元/人*次 石頭寨景區: 40元/人*次
神龍洞景點: 70元/人*次
黃果樹漂流:158元/人*次
黃果樹瀑布旅遊攻略——風景區
天星景區
天星景區是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新開發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景區,位於黃果樹瀑布下游六公里處。包括天然盆景區、天星洞區景和水上石林區。
天然盆景區
天然盆景區也就是天星景區較大的一片天生橋上石林。這里有大大小小的水盆和漫水壩以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天然的山石、水石盆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中,透迄於盆景邊石之上。沿小道游覽,抬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處處皆成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
其著名的景觀有:數生步、響水洞、天水一線、空靈、仙鷹回巢、八面景、天星照影、長青峽、大肚難過、歪梳石、尋根岩、鴛鴦藤、美女榕、人生百態、天星湖等。
天星洞景區
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景區中段,主要景觀天星洞位於冒水潭旁的河岸上。洞內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各廳自有特色。洞中的許多奇景是在別的溶洞中無法看到的。其它主要景觀還有:天星亭、天星橋、一線天、冒水潭、回望石等。水上石林區在景區的下段,沿天星洞景區往下走1公里的石板石梯小路,即可到達。小路沿河而建,有棧道和跌水可欣賞。小路兩旁假蘋婆樹很多,所以叫蘋婆小道。
有許多天然的榕樹盆景,盆景邊有石條、石凳供遊人休息。石林間也長著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以及各種花草,終年點綴著綠蔭。主要景觀有:藤條奇觀、三樹一身、群榕聚會、根王、天星橋石芽林、水上石林等,其中一處景觀是遊客必到之處,那就是"美女榕","美女榕"乃一棵榕樹的分枝纏繞而成,乍一看,就像一個倒立著的裸女剛剛出浴,為了躲避遊人的目光,害羞地用手遮住臉,不讓別人看到她的真面目。
銀鏈墜潭瀑布
銀鏈墜潭瀑布和星峽飛瀑也分別處在水上石林的左右二側。在黃果樹瀑布群中,它既不是以高取勝,也不是以闊大驚人,但我卻認為銀鏈墜潭是最動人心弦的。從冒水潭躍出地面的白水河,似蛟龍般翻滾,一路沖樹擊石奮勇向前,卻突然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消水洞,巨大的水流以萬馬歸槽之勢,爭先恐後的墜入溶潭,永遠的消失在地下。
這瀑布上面成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面上隆起的石包,象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面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象千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向中心收縮,有時沉於地下,有時又沖向大川。水的結尾處是一個叫珍珠泉的地方,白水河從這里潛入地下,平軟的水波化滑過整石,在岩石表面滾成一顆顆晶瑩的珍珠。
關腳峽區
在黃果樹下游打邦河上,與黃果樹瀑布相距四十多公里。山勢在此陡然升高,峭壁對出,直插雲霄,地勢強烈深切七百餘米,河水驟然跌落,形成總落差達一百二十米的三級瀑布。打邦河將白水河、王二河、灞陵河、斷橋河等納入關腳峽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水量最大的瀑布。
龍潭暗湖區(安順龍宮)的龍門飛瀑,高三十四米,聲如雷鳴,氣勢磅礴,堪稱地下瀑布之冠。它和龍宮的天池、暗湖三位一體,組成龍宮的絕好景觀。
水簾洞
水簾洞位於黃果樹瀑布四十米至四十七米的高度上,全長一百三十四米,有六個洞窗、五個洞廳、三股洞泉和六個通道。走進大瀑布本身就已驚心動魄,神移魂飛了,而要在大瀑布裡面穿行,確感不免神悚,但到了黃果樹瀑布,而不進水簾洞,就不會真正領略到黃果樹瀑布的雄奇和壯觀,那將是人生一大憾事。
穿越水簾洞,還有一個絕妙奇景,從各個洞窗中觀賞到犀牛潭上的彩虹,這里的彩虹不僅是七彩俱全的雙道而且是動態的,只要天晴,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都能看到,並隨你的走動而變化和移動。前人:"天空之虹以蒼天作襯,犀牛潭之虹以雪白之瀑布襯之",故題"雪映川霞"。
紅崖天書
在距黃果樹瀑布約7公里的紅崖山的半山上,有一塊巨大的淺紅色絕壁,壁長100米, 高達30多米,在山巒的一片綠色中,格外耀眼奪目,好似鑲嵌在碧綠地毯中的紅寶石。石壁上有21餘深紅色的形似古文的符號,似篆非篆,若隸非隸,非鐫非刻,橫不成列,豎不 成行,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均透出一種古樸蒼勁的韻味。
關於崖壁上符號的釋義,眾說紛紜,但都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仍是一個謎。對紅崖天書由來,有三種代表性的說法:一說是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遺跡,故又有名"諸葛碑";二說是殷高宗伐鬼方時的紀功碑;三說是蜀漢時爨族首領濟火協助諸葛亮 南征有功,此碑就是用古爨族文字書寫的濟火"紀功碑"。紅崖天書壯觀奇麗,撲朔迷離,期待著人們去探索、去解開這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