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觀設計綜述

景觀設計綜述

發布時間: 2020-12-24 14:23:42

① 求居住區景觀設計文獻綜述 高分懸賞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② 求地基處理論文綜述

關於建築評論
歷來評論是創作發展的必要因素,沒有建築評論就沒有建築創作的發展。
處於世紀之交的中國建築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識、觀念和標準的紛繁。曾經有人呼籲重新研究諸如"建築美學的標准到底是什麼?","當今建築評優的標准到底是什麼?","建築學還是不是具有客觀規律與法則的科學?",如此等等,真的使我們建築師坐不住了。筆者幾年來與國內外一些同仁多有切磋,也作了一些設計和研究,偶爾在建築雜志上也有幾篇拙著發表,自以為感悟頗深,今有機會寫出也希望能與同行交流。
一、關於21世紀"可持續發展"口號下的建築創作與評論的標准問題
1.當今世界建築界的脈搏
本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環境革命,第一次發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們開始辯論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並轉向對環境的關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環境革命,這一次重新界定和擴大了許多原有的慨念,並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
1987年以布倫特蘭(Bruntland)為主席的聯合國與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對"可持續發展"下的定義可概括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國際建協2O次大會的議題來看,建築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與自然進行全面的對話。今天"人類環境科學"基礎上的建築學使眾多建築師真切體會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趨勢下當代建築師的責任和創作的沖動。"可持續發展"作為時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築學有了重大的發展。人居環境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而建築、城市和園林則成為其主導學科。研究綠色建築、智能建築和創造無廢、無污、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環境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建築文化已成為當代建築師的歷史使命。
2.美學標準的發展
世紀更替,建築學領域的拓展,不僅使建築學的體系框架發生了變化,也使建築師對建築學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論提出了再認識。
建築美學可算是建築學體系中老資格的一個分支。從《建築十書》、《模式語言》、《形式美的原則》到我們今天建築學的教科書,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學原則一直左右著我們老一輩和新一代建築師對建築的評判標准,至今它也仍是我們許多專家在對國優、省優和部優建築進行評判時不可不提的關鍵點。以往如若某位專家或口頭或撰文,以連篇累續的美學原則來評價一幢建築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時,只要他的美學原則引用得無誤,眾同僚大約都會頷首稱是一致曰正確。可是就在傳統建築學被拓展、建築師被更廣博的知識和技術所武裝、人類要求在改造生存環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今天,一定會有不止一位建築師站出來大聲提出異議:我們以前一直公認為美的建築,放在人居環境這樣一個大范圍中,從資源評價、景觀評價、生態環境分析、無廢無污綠色建築等方面來評判,它還能是一個優秀的建築嗎?傳統建築美學的原則是否應當更新?或許現在或將來某一天我們回過頭來用發展了的美學原則再來檢驗我們當初的結論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這不是聳人聽聞,更不是嘩眾取寵,因為就在我們建築師們仍不捨得拋棄舊的觀念、不情願接收新的觀念的同時,我們的近鄰經濟地理學家們、人口學家們和生態學家們已經開始做著本應屬於我們建築師的研究工作。他們運用GIS系統、資源評價系統、生態分析等對我們一些建築師來講還很陌生的理論和方法,切切實實地對人居環境進行了全新的研究和評價,使建築學內含得以擴大,使建築學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他們的成果是顯然的,是有說服力的,是科學而進步的,我們沒有理由不贊成他們。當然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理由不修正我們的思想,不去跟上時代的步伐。
二、從傳統建築美學走向生態美學
1.傳統建築設計及美學標準的局限性
隨著自然環境危機對人類的警示,傳統建築設計及評判標准在面臨人類越來越高的生活質量要求和復雜的生態問題時其局限性就顯現出來。面對當今建築這樣一個超越形式與功能的復雜系統,傳統建築設計及評判標准由於缺乏對環境、生態和與建築相關的自然的深刻認識,使得我們對建成的建築及城市環境對外部系統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態效益由於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微乎其微。
從生態出發的建築設計不同於傳統的建築設計,是將建築視為一個人工生態系統,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開放系統,是一個有人參與、受人控制的主動系統。其側重研究的並不是單純的形式問題,而是建築系統的能量傳遞和運動機理,其目標是多元的。
2.自然美學和生態美學
建築,凝結了建築師的情感。在傳統(自然)美學中,它強調形式與功能的結合,注重體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質感等視覺審美要素及空間給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為世人所傳誦的作品皆出自大師之手,因為他們獨具各自的風格,美妙的構圖、精緻的比例、完美的空間組合無不給人美的感官享受。顯而易見,這種偏重審美的評判取向均是以人為衡量的標尺的,它為了人類而美。然而,實際上建築並非只為人而美,它包含著自身的價值。漢斯·薩克塞指出:"物體的美是其自身價值的一個標志,當然這是我們判斷給予它的。但是,美不僅僅是主觀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眾多生命與其生存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協同關系與和諧形式就是一種自然的生態美。"空氣、水、植物在生命維持的循環中相互協調,這本身就是美,並創造著美。"建築師的創作是一種人工環境的創造,如果我們不否認當代建築設計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人工生態系統的話,那麼在建築這一人類基本生存的環境中,我們也完全能夠在遵循生態規律和美的創造法則的前提下,藉助於建築師的生態觀念、高超的科學技術和結構手段,進行加工和改造,創造出具有生態美學標準的人居環境。
3.建築審美的生態美原則
如若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去研究建築審美的標准,那麼生態美學的三個特徵(或稱原則)應是建築評判的尺度。
生態美學的第一特徵,生命力。生態美是以生命過程的持續流動來維持的,良好的生態系統遵循物質循環和能量守恆定律,具有生命持續存在的條件。如果這一生命持續存在的條件不具備或是被破壞,諸如因建築的營造造成了景觀的破壞、環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額耗費等等,那麼這一建築顯然是沒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壞力的,也就根本談不上美了。
生態美學的第二特徵,和諧。人工與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統的功能需要與生態系統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渾然一體,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態景觀的和諧美。對建築而言,和諧不僅指的是視覺上的融洽,而更應包括物盡其用、地盡其力、持續發展。
生態美學的第三特徵,健康。建築最終是服務於人類的,在爭取到自然與和諧的前提下,創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現實、未來的需求能得以滿足且具有健康特質的建築應是當代建築師設計的一個原則。"一個能使人類天性得到充分表現的環境,是進化的環境。"
三、建築策劃是建築創作與評論的重要依據
1.建築策劃的意義
"建築策劃"是什麼?建築策劃就是在建築學領域中,建築師根據總體規劃目標設定,運用建築學及相關學科的原理,通過對目標環境及條件的實態調查,對目標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既滿足業主要求又具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而全面的建築設計的依據。
由於建築活動的特殊性使得建築創作和評論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得不到新的發展,從思維方式、調查手段、數據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傳統的建築創作模式,建築評論與評價也多是停留在意識形態和感性描述上。2O世紀6O年代以後,建築學理論流派競相出台,建築理論新概念不斷涌現,然而方法的研究和科學的評價卻相對滯後,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純粹建築理論家"和"建築設計匠人"。這種現象到6O年代末7O年代初隨電子技術為中心的現代工業變革,出現了一些轉機。系統論、資訊理論、計算機等現代理論和技術的應用為現代建築設計方法論提供了科學的准備,建築策劃的萌芽在此出現了。它一方面強調建築師創作思想的體現,強調建築的社會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觀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運用計算機、統計學、科學調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對感性的、經驗的建築創作思想進行整理、歸納和反饋修正,使建築創作在理論與方法、經驗和邏輯推理中進行。它是建築創作和建築評論在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必然要求。
2.建築策劃是創造"精品"和建築評論客觀標準的保證和先決條件
建築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不同於西方的過程。中國建築從殷商時代開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建築體系。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從老子對建築的釋義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記》、漢代的《九章算術》、唐代王孝通的《緝古算經》、宋代秦九韶的《數學九章》及李誡的《營造法式》、明代的《園冶》、清代的《工段營造錄》直到近世的《營造法原》等專著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理論特別是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是我國建築界的重要寶藏。但中國的建築知識的教習一直是師徒相授、父子相傳,往往人亡藝絕,阻礙了建築學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現代建築師的稱號及其知識傳授方式才由西方傳入中國,上述情況才得以改變。
由於我國建築教育模式的特徵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築創作中的社會經濟因素等的影響,使建築創作理論、方法和建築評論的研究和發展較西方國家滯後了很長一段時間。建築創作環境的窘迫、建築論壇的封閉、建設部門結構體制的幾十年一貫制,加上建築商品化進程的緩慢,使得幾十年來我國的建築創作和評論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偏差。主要表現為只片面強調經驗傳統,忽略方法論的研究;只注重經驗資料的借鑒,忽略建築創作思想和方法的創新;只強調建築的空間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築與社會、環境、文化、使用以及技術中的科學性,使建築完全變成了刻意追求風格和標新立異的個人情感的載體。建築評論也雷同於欣賞一個雕塑或一幅畫,浮於表面的感官評價被炒來炒去,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的態度,此時的建築師無疑已經淪為一個匠人。這種情景在我國目前"大建設"時期同時又是外來各種流派蜂擁而至,而我們建築師又極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時期尤為顯得突出。難怪有些我們認為相當不錯的作品在外國人眼裡是那麼不可理解。
建築策劃的理論和方法正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這樣一個環節,在這里建築師可以對項目的各種內部和外部條件進行分析,對項目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相關因素進行科學的研究,對建築設計的條件進行定量的分析和邏輯的推理,使得建築師在此基礎上完成的設計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3.關於建築策劃的"全民意識"
建築創作無論有多少理論內涵和技術含量,其成果總是以一種具象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類同於藝術品且明明白白立於世間的展示,其招至而來的評論必將是全社會的。顯而易見,全社會人群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念的不同以及生活環境和方式的不同,使得評判的結論干差萬別。但無論如何,一幢建築的客觀條件是一定的,其使用及內在運作機理是一定的,因而它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的評價結論應是唯一的。可實際上,當眾人評價一幢建築時往往由於不懂得運用相關的原理和科學的方法而只是停留在對外觀和體形的評判上。公眾都來有意識地提高評論的水平和評價的科學意識,普及建築策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全民的建築審美素質是我們建築創作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隨著建築策劃理論和方法的普及,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將日益被人們所重視。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何種等級以上的建築一定要進行建築策劃之後才能開始建築設計。當建築策劃成為建築創作中一項不可缺的環節時(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就會有許多專職建築策劃師及建築策劃事務所出現。隨著建築策劃研究的社會化、商品化,其研究機構的組織形式、收費標准、管理體制直至法律程序也都將完善起來。那時,我國基本建設及建築創作的發展就會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格局。講求科學的、邏輯的以及社會和經濟實效的建築創作之風將盛行。
四、關於中國當代建築評優標准芻議
1.優秀建築的困惑
首規委一年一度在北京舉辦首都建築設計成果匯報展,展出期間評選出當年度"十佳建築"。建設部及其他部委和地方系統也每年舉行國家、部委和地方的建築評優活動。評優活動的成效是顯著的,從中許多優秀建築和設計脫穎而出,也締造了一批基本功扎實、有社會責任心、不斷追求完美的新一代建築師。
但評優過後,再坐下來細細品味和研究那些獲獎作品時,會發現其中有些建築和設計盡管造型、比例、尺度和色彩雕琢得盡善盡美,但把它們放到環境中去,其與環境的結合是那麼令人失望,不是標新立異與環境格格不入就是擺出自我為中心的架勢。如若再深入研究更會發現在平面布局上大有將鍋爐房面向周圍居民區、大片的鏡面玻璃幕牆明晃晃地反射向一側小學校、為追求立面效果東西向大開玻璃幕牆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規范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破壞自然的採光和通風的例子,如此等等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如果有心翻看一下近來國外獲獎作品,會發現其評選的標准似乎與我們大相徑庭。獲獎作品有些外觀、造型極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但其對環境的分析與理解以及利用環境、改善環境、融入到環境中去、與自然合而為一卻研究得那麼透徹。其中利用自然的光、自然的通風、自然的景觀、節能、儲能的設計構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來的全新的建築形制其巧妙令人贊嘆。特別是國外建築師對待環境、自然、能源及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積極投入其中的熱情著實令人欽佩。
顯然,在當今潮流中優秀建築的標准已絕不是單純的造型上的好看與難看的問題了、沒有對環境的分析與理解,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如此創造出來的建築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僅代表建築師個人情感和意願的作品。不可否認,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對建築評論提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全新的標准。
2.現代建築評論對傳統美學標準的拓展
現代建築評論盡管加入了濃重的時代色彩,但也並非是對傳統美學標準的全面揚棄。建築創作的最原始的機理仍舊使我們不能放棄傳統的美學原則。准確地講,現代建築評論的標准應是對傳統美學原則的拓展。
首先是建築的評論要有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宏觀指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早在198O年就已被國際自然聯盟()所接受,但大體而論,它只限於保護主義者的論壇,此概念引入建築界只是近十年的事。它描述了一個不允許使自然資源基礎惡化的過程。在建築中"可持續性"特別強調地球與人類共生環境不被破壞,能夠持續向未來發展,它超越了"節能"這一單一的概念,考慮尋求共生未來。既然當代建築創作已不得不遵循這一原則,那麼顯然,衡量與評價它的標准也必然應遵循這一原則。
其二,現代建築評論的標准應把自然和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放在第一位。建築不是孤立的藝術品,它是人類活動的載體,更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築破壞了景觀,污染了環境,妨害了社會秩序,即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建築。所以,現代建築評論應首先考察建築對其環境的作用,看其在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景觀、能源、小氣候、排污及自凈等方面是否達到相應的標准,是否能是一幢無廢無污的綠色建築。只有當環境這第一位的問題考察充分了才能進行下一步對功能、空間、比例、尺度、美觀等的評價。
第三,現代建築評論標准應建立在客觀的、科學的、定量的統計與分析的基礎上。這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完全可以解決。GIS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動態模擬系統、實態調查快速跟蹤系統等近代科技手段已逐漸為建築師所熟悉,並愈來愈被廣泛地運用到建築設計與建築評論中。
3、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建築師追求的最高境界
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是時代賦予建築師的歷史使命,克服個人主義,拓展知識面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是當代建築師的首要任務。
建築師要以平常而客觀的心態來研究環境,研究社會,研究建築和人的活動,以達到創作中的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完美境界。
結語隨著中國一步步堅實地步入國際現代建築舞台,中國的建築創作水平將愈來愈受到全球的關注。中國建築師已不再陶醉於老祖宗古建築的詩情畫意,而更希望在現代建築創作領域中獨樹一幟。現代建築評論作為建築發展的必須,其宏觀指導與導向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建築創作的前沿性和水平。當新世紀來臨之時,我們不應該仍舊還是死抱著"美觀、漂亮"等感性描述式的評價,向世人展示那些缺乏環境研究、破壞自然的所謂美的建築。我們應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國不但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創造環境和改造自然的哲學思想,更有今天的研究環境、與自然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創作理念和水平。

\

③ 園林景觀水景設計有哪些綜述

園林景觀水景設計有哪些綜述?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水是自然風景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園林之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周文王挖「觀魚池」至今三千多年來,水與山一樣,一直為造園家所重視。拙政園、網師園、滄浪亭等著名的江南名園藉以水趣取勝:滄浪亭三面環水;拙政園的池水面積占園內面積五分之三;網師園佔五分之四。即使地處北方,以山景為特色的承德避暑山莊,在康熙、乾隆命名的七十二景中,其中也有三十多處為水景,如「水芳岩秀」、「濠濮間想」、「風泉清聽」等。古代造園家們說:「園無山而缺骨,無水而不活」。水使園林具備活力,富有生氣。
水景之設,有靜觀、動觀二法。凡造影無不牽涉及水體,水是環境藝術空間創作的一個主要因素,可藉以構成各種格局的園林景觀,藝術地再現自然。水有四種基本表現形式:一日流水,其有急緩、深淺之分;二為落水,水由高處下落則有線落、布落、掛落、條落等,可潺潺細流,悠然而落,亦可奔騰磅礴,氣勢恢弘;三是靜水,平和寧靜,清澈見底;四則為壓力水,噴、涌、溢泉、間歇水等表現一種動態美。用水造景,動靜相補,聲色相襯,虛實相映,層次豐富,得水以後,古樹、亭榭、山石形影相依,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魅力。水池、溪澗、河湖、瀑布、噴泉等水體往往又給人以靜中有動、寂中有聲、以小勝多、發人聯想的強感染力。
一、城市水系與園林水景

城市水系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為保護、開發、利用城市水系,調節和治理洪水與淤積泥沙、開辟人工河湖、興城市水利而防治水患,把城市水體組完整的水系。

城市水體具有排洪蓄水、組織航運以便進行水上交通和游覽。調節城市的氣候等功能。河湖近期與遠期規劃水位,包括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這也是確定園林水體駁岸類型、岸頂高程和湖低高程的依據。河湖在城市水系中的任務,如排洪、蓄水、交通運輸、調節濕度、觀光游覽等。水工構築物的位置、規劃與要求應在水系規劃中體現出來。園林水景工程除了滿足這些要求外,應盡可能作到水工的園林化,使水工構築物與園林景觀相協調,以統一水工與水景的矛盾。

1、水池、駁岸、護坡

A、水池水池在城市園林中可以改善小氣候條件,又可美化市容,起到重點裝飾的作用。水池的形態種類很多,其深淺和池壁、池底的材料也各不相同。規則的方整之池,則顯氣氛肅穆莊重,而自由布局、復合參差跌落之池,可使空間活潑、富有變化。池底的嵌畫、隱雕、水下彩燈等手法,使水景在工程的配合下,無論在白天或夜晚得到各種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觀。水池設計包括平面設計、立面設計、剖面設計及管線設計。其平面設計主要是顯示其平面及尺度,標注出池底、池壁頂、進水口、溢水口和泄水口、種植池的高程和所取剖面的位置。水池的立面設計應反映主要朝向各立面的高度變化和立面景觀,剖面應有足夠的代表性,要反映出從地基到壁頂層各層材料厚度。

水池材料多有混凝土水池、磚水池、柔性結構水池。材料不同、形狀不同、要求不同,設計與施工也有所不同。園林中,水池可用磚(石)砌築,具有結構簡單,節省以模板與鋼材,施工方便,造價低廉等優點。近年來,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出現,水池結構出現了柔性結構,以柔克剛,另闢蹊徑。目前在工程實踐中常用的有:混凝土水池、磚水池、玻璃布瀝青水池、再生橡膠薄膜水池、油毛氈防水層(二氈三油)水池等。

各種造景水池如汀步、跳水石、跌水台階、養魚池的出現也是人們對水景工程需要的多樣化的體現,而各種人工噴泉在節日中配以各式多彩的水下燈,變幻多端,增添了節日氣氛。北京天安門前大型音樂電腦噴泉,無疑是當代高新技術的體現。

B、駁岸與護坡園林水體要求有穩定、美觀的水岸以維持陸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積比例,防止陸地被淹或水岸倒塌、或由於凍脹、脬托、風浪淘刷等造成水體塌陷、岸壁崩塌而淤積水中等,破壞了原有的設計意圖,因此在水體邊緣必須建造駁岸與護坡。園林駁岸按斷面形狀分為自然式和整形式兩類。大型水體或規則水體常採用整形式直駁岸,用磚、混凝土、石料等砌築成整形岸壁,而小型水體或園林中水位穩定的水體常採用自然式山石駁岸,以作成岩、磯、崖、岫等形狀。

在進行駁設計時,要確定駁岸的平面位置與岸頂高程。城市河流接壤的駁岸按照城市河道系統規定平面位置建造,而園林內部駁岸則根據湖體施工設計確定駁岸位置。平面圖上常水位線顯示水面位置,岸頂高程應比最高水位高出一段以保證湖水不致因風浪拍岸而湧入岸邊陸地地面,但具體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修築時要求堅固穩定,駁岸多以打樁或柴排沉褥作為加強基礎的措施,並常以條石、塊石混凝土、混凝土、鋼筋混凝土作為基礎,用漿砌條石或漿砌塊石勾縫、磚砌抹防水砂漿、鋼筋混凝土以及用堆砌山石作牆體,用條石、山石、混凝土塊料以及植被作蓋頂。

防坡主要是防止滑坡、減少地面水和風浪的沖刷,以保證岸坡的穩定,常見的有:編柳拋石護坡、鋪石護坡。

二、小型水閘

水閘在園林中應用較廣泛。水閘是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體的水工構築物,水閘按其使用功能分,一般有進水閘設於水體入口,起聯繫上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節制閘(設於水體出口,起聯系下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分水閘(用於控制水體支流出水)。在進行閘址的選定時,應了解水閘設置部位的地形、地質、水文等情況,特別是各種設計參數的情況,便進行閘址的確定。

水閘結構由下至下可分為地基、閘底、水閘的上層建築三部分。進行小型水閘結構尺寸的確定時須了解的數據包括:外水位、內湖水位、湖底高程、安全超高、閘門前最遠岸直線距離、土壤種類和工程性質、水閘附近地面高程及流量要求等。

通過設計計算出需求的數據:閘孔寬度、閘頂高程、閘牆高度、閘底板長度及厚度、閘墩尺度、閘門等。

三、人工泉

人工泉是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水景布置。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各種諸如噴泉、瀑布、湧泉、溢泉、跌水等,不僅大大豐富了現代園林水景景觀,同時也改善了小氣候。瀑布、間歇泉、湧泉、跌水等亦是水景工程中再現水的自然形態的景觀。它們的關鍵不在於大小,而在於能真實地再現。對於駁岸、島嶼、礬灘、河彎、池潭、溪澗等理水工程,應運用源流、動靜、對比、襯托、聲色、光影、藏引等一第列手法,作符合自然水勢的重現,以做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曠奧由之"。

噴泉的類型很多,常用的有:

(1)普通裝飾性噴泉:常由各種花形圖案組成固定的噴水型。

(2)雕塑裝飾性噴泉:噴泉的噴水水形與雕塑、小品等相結合。

(3)人工水能造景型:如瀑布、水幕等用人工或機械塑造出來的各種大型水柱等。

(4)自控噴泉: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或電子技術將聲、光、電等融入噴泉技術中,以造成變幻多彩的水景。如音樂噴泉、電腦控制的湧泉、間歇泉等。

噴水池的尺寸與規劃主要取決於規劃中所賦予它的功能,但它與噴水池所在的地理位置的風向、風力、氣候溫度等關系極大,它直接影響了水池的面積和形狀。噴水池的平面尺寸除滿足噴頭、管道、水泵、進水口、泄水口、溢水口、吸水坑等布置要求外,還應防止水在設計風速下,水滴不致被風大量地吹出池外,所以噴水池的平面尺寸一般應比計算要求每邊再加大0.5-1.0m。

噴水池的深度:應按管道、設備的布置要求確定。在設有潛水泵時,應保證吸水口的淹沒深度不小於0.5m,在設有水泵吸水口時,應保證吸水剌叭口的淹沒深度不小於0.5m。水泵房多採用地下或半地下式,應考慮地面排水,地面應有不小於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水泵房應加強通風,為解決半地下式泵房與周圍景協調的問題,常將泵房設計程景觀構築物,如設計成亭、台、水榭或隱蔽在山崖、瀑布之下等。

噴泉常用的噴頭形式有:單射流噴頭、噴霧噴頭、環形噴間、旋轉噴頭、扇形噴頭、多孔噴頭、變形噴頭、組合噴頭等。在進行噴泉設計時,要進行噴嘴流量、噴泉總流量、總揚程等項設計計算。由於影響噴泉設計的因素較多,故在安裝運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甚至作局部的修改以臻完善。

噴泉中的水下燈是保證噴泉效果的必須措施,特別是在現代技術發達的今天,光、機、電、聲的綜合應用將會使噴泉技術在園林景觀中更具有魅力。
四、水的協調
中國園林之水,宜靜不宜動。「清許周生築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源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靜以悟動之辯證觀點」(陳從周《說園》)。水靜,水不見了,但水面上有岸邊物體的倒影,水下可見游魚、水藻等物。在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其哲理內涵。《老子》中說「上善若水」。《莊子》中說「水靜猶明」(「天道篇」)「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庚桑楚」)。這種深邃的內涵,對於賞園者來說,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時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覺得靜水似乎太平淡無奇,便要搞點噴泉、水造型之類。殊不知這與中國傳統園林格格不入。
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機。園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調;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麴院風荷,「映日荷花別樣紅」。但若植荷,往往數年後,夏日則滿池荷葉,失去了水面。這也須用手法:可用大缸數只,植荷於缸內,然後連荷帶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設計好沉於何處),缸中之藕便不會瘋長。理水之法,貴在意境,故雖有法,亦不能拘於法,還須提高園林藝術修養。但更須提醒的是:水的處理不是孤立的,水須與山結合,也須與建築結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須作整體考慮。
園中之水,水面要靜,但水源要活,需要有來龍去脈。如蘇州網師園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橋,池水經橋下寄暢園一直伸向小溝,有不盡之意;同樣,在池之東南也有一橋,水流向南越來越狹,似流向深遠處。拙政園中部大水池,其南、北兩處,也效此法。南京瞻園,南北兩池,在靜妙堂之西有小溪相連,勾活了池水。無錫寄暢園,水池之西的八音澗處有泉眼,確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灣,似為池水流出之處。這種做法實例不勝枚舉。
五、水景鑒賞性
園林水景設計,要起到聽、視、意會並用的效果。或瀑聲懸雷,或微波拍岸,或小溪輕湍,或禽鳥交鳴,這是聽;輕風細彀,水面初平;芙蓉出水,小荷如錢;游魚呷浪,細草穿沙;曲廊高亭,回清倒影,這是觀;聽觀之際,品賞其風情,體察起含蘊,參悟其哲理,這則是意會。
例如寺觀園林太原晉祠,雖處黃土高原之上,則以水景著稱。祠內泉眼眾多,以泉組景。在難老泉流經的主殿聖母殿前,鑿一方池「魚沼」以蓄泉水。遊客至此,聽四方泉水汩汩滔滔匯聚於此,這是「聽」。此處有詩刻石:「潺湲作遠波,湍激知下就。源源去有來,滾滾夜復晝」,即是聽泉所得。魚沼上有座十字形小橋,組成一景曰「魚沼飛梁」。從橋上俯視,水清草碧,游魚穿梭於急泉靜沼之間,這就是「觀」。由難老泉順石階而下,有流碧亭建於水邊。水面上有一石舫隨碧波盪漾,題額曰「不系舟」,暗寓老子所說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欲者無所求,泛若不系之舟」。他也會使人想起中唐詩人韋應物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皆是「意會」。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