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功能布局
❶ 園林景觀布局表現手法
2.1.1 樹木的平面表示方法
景觀植物的平面圖是指景觀植物的水平投影圖。專
一般用圓圈表示屬樹冠的形狀和大小、用黑點表示樹乾的位置及樹干粗細。
樹木平面表示方法有輪廓形、分枝形、枝葉形、質感形四種。
樹冠的大小應根據成齡的樹冠大小畫出。P325
樹木平面圖繪圖步驟:在圖上確定位置、按樹冠大小按比例畫圓、在圓內或邊緣描繪圖線、在中心加上種植點。
❷ 景觀空間格局概述
格局包括三種類型: 空間、時間和組成格局( Levin,1992) 。森林景觀格局一般指空間格局,是大小和形狀各異的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形式( 傅伯傑,2002) 。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也是自然、生物和社會因子驅動的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森林景觀格局取決於森林資源地理的分布和組合,影響著森林景觀內能量流、物質流和物種流的變化,制約著多種生態過程,與森林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森林景觀格局又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目前的格局是在過去景觀流( 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各種生態過程) 的基礎上形成的( 傅伯傑,2002) 。因此,分析森林景觀格局隨時間的動態過程可以揭示森林景觀演替的規律和機制,進而預測森林景觀的未來變化趨勢,為最終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Guo J P 等,2000; Wang Y,1995; 惠剛盈,2007) 。
森林景觀的結構,即組成單元的特徵及其空間格局,是研究景觀功能和動態的基礎。森林景觀的結構( 幾何、物理、生物學結構) 與其空間、時間四維分布密切相關,這是近年來森林經理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安惠君,2003 ) 。
森林的空間結構反映了森林群落內物種間的空間關系,即林分中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和空間排列方式。按照現代森林經理的觀點,林分空間結構主要從以下 3 方面加以描述:①林木個體在林地上的水平分布即林木空間分布格局; ②樹種空間隔離程度; ③林木個體大小( 胸徑、樹高和樹冠等) 分化程度。林分空間結構決定了樹木之間的競爭優勢及其空間生態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林分生長、發育與穩定性。林分空間結構被認為是決定生境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因子( Pretzach,1999) 。目前,林分空間結構分析已成為國際上天然林經營模擬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
空間分析( spatial analysis,SA) 是為解答地理空間問題而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空間分析主要通過對空間數據和空間模型的聯合分析來挖掘空間目標的潛在信息。空間目標是空間分析的具體研究對象,空間目標具有空間位置、分布、形態、空間關系( 距離、方位、拓撲、相關場) 等基本特徵( 劉湘南等,2005) 。其中,空間關系是指地理實體之間存在的與空間特性有關的關系,是數據組織、查詢、分析和推理的基礎。不同類型的空間目標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描述,對形態結構的分析稱為形態分析。考慮到空間目標兼有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描述,因此必須聯合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分析。空間分析涉及地理空間數據的分析、計算、表達等內容,與一般的數據分析方法不同,它強調事件( 如森林火災) 或參數( 如地面溫度) 的時空變化。空間分析方法從簡單的空間距離量算到全球氣候變化過程的數值模擬,空間分析一般採用專業分析模型與 GIS 集成方式( Acevedo,1991) 。
空間格局分析方法是指用來研究景觀結構組成特徵和空間配置關系的分析方法。景觀格局是在景觀水平上的唯一現象,景觀格局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提取和分析必要變數,描述並以特定意義的方式度量景觀格局,闡明景觀格局的特徵和規律性。景觀格局分析的目的是設法建立景觀格局特徵與各種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了解景觀結構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更好地解釋各種景觀現象; 從看似無序的景觀斑塊鑲嵌中,發現潛在有意義的規律。( Fu and Chen,2000) 進而認識這些特殊條件下規律的普遍意義,為優化景觀格局及其景觀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當前國外景觀格局研究的相關文獻以美國居多,主要包括: ①對景觀格局的尺度問題的研究,如 Krummel,O'Neill 以及 Tanner 等對生態過程、尺度和景觀格局指數的關系進行研究,以確定在不同尺度上如何選取適宜的指數來描述當前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和選用適當參數預測景觀格局; ②對景觀格局理論問題的探討,如 Naveh 和 Lieberman,Forman 和 Gotdon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Turner 等對干擾主題進行了研究; ③對建立空間模型方法的研究,如 Rober H. Gardner 和Robert V O'Nei 建立了神經模型來研究景觀格局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其他如地理模型、人口和生態系統動態模型等均是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數量化方法; ④對新的研究手段與技術的應用研究,如應用空間統計學方法研究景觀格局與尺度問題,以 Sandra J. Turner 的研究為代表; 對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如 Iverson,Milne 等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工具,對景觀格局的變遷過程進行了分析,其中對景觀時空變化的研究方法也是景觀格局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國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對景觀格局、景觀動態的研究較多,但方法、手段和研究深度相對落後,比較典型的研究包括: 高瓊、李建東利用多樣性指數和空間格局指數來解釋和預測景觀發展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可能性,運用空間模擬的方法,對東北松嫩平原鹼化草地景觀動態變化進行了模擬; 傅伯傑用地理信息系統、分維和統計分析相結合,研究了黃土區農業景觀空間格局; 張金屯、邱揚、鄭風英提出景觀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王憲禮、肖篤寧利用 RS、GIS 手段對遼河三角洲濕地景觀的格局與異質性進行了研究; 常學禮、鄔建國用修改分維數、分維數和直觀多樣性指數方法、對科爾沁沙地不同沙澳化土地景觀空間。
❸ 景觀設計中一個公園或是游園如何讓進行功能分區各分區如何布置應該注意什麼分區裡面可以布置的什麼
這東西 說來話長.
❹ 風景園林景觀設計 如何運用不同的風景視線來組織景物和景點的布局
1.利用物候學來進行搭配
物候學( phenology)是 把氣候或氣象在各個時期的變化同自然界其他諸種現象聯系起來研究的科學,但實際則是以生物現象為主要對象。例如根據植物在各地的發芽、開花、展葉、紅葉、落葉等時期的調查,可以對各該地方的氣候進行比較。
2.利用植物的高度來進行高差搭配
植物群落的外部形態特徵是由群落的高度、天際線、林緣線、和季相變化決定的。大喬可以營造高大的植物群落,在平行視線方面是由草木、花卉、小喬木組成的,林緣線顯得亮麗,多彩。注重群落的外貌,設計上要做到有障有敞,有疏有密,有張有弛,極富季相和色相的變化。
3.利用主題來凸顯景觀的特點
這里的主題通常分為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兩個的部分
硬質景觀通常包括步行環境(含地面鋪裝、踏步、坡道、擋土牆、圍欄、欄桿、牆及屏障)、景觀設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電話亭、信息標志、護柱、種植容器、自行車停車場)、活動場所(游樂場、休閑廣場、運動場)、車輛環境四大部分。其中能夠被用於主題景觀的包括兩個部分:
(1)裝飾型硬質景觀
裝飾型硬質景觀以街道小品為主,又分為雕塑小品和園藝小品兩類。現代雕塑作品種類、材質、題材都十分廣泛,已經逐漸成為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園藝小品即園林綠化中的假山置石、景牆、花架、花盆等。這類景觀是以裝飾需要為主而設置的,都具有美化環境、賞心悅目的特點,體現了硬質景觀的美化功能。
(2)綜合功能硬質景觀
一些硬質景觀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特點。如設施小品中的燈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裝飾作用;裝飾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噴泉等,既是觀賞美景的對象,也是人們休憩遊玩的好去處。這類具有綜合功能硬質景觀設計正是體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協調統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被廣泛應用。
❺ 景觀設計平面中的功能布局有哪些
http://wenku..com/link?url=G9HH7O0v_6TDtAwZcyNGev-ZyawrvCHN_To621ajST9_DqOQUhY-B0JFfed4ICPdWTq0HxquZC1r- 希望有幫助
❻ 園林常見的景觀格局類型及其特點。謝謝
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是有規律的,形成各種各樣的排列形式,稱為景觀要素構型(Configuration)。
從景觀要素的空間分布關繫上講,最為明顯的構型有五種,分別為均勻型分布格局、團聚式分布格局、線狀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和特定組合或空間連接。
(1)均勻型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類型的景觀要素之間的距離相對一致。如中國北方農村,由於人均佔有土地相對平均,形成的村落格局多是均勻地分布於農田間,各村距離基本相等,是人為干擾活動所形成的斑塊之中最為典型的均勻型分布格局。
(2)團聚式分布格局,是指同一類型的斑塊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面積分布。如許多亞熱帶農業地區,農田多聚集在村莊附近或道路一側;在丘陵地區,農田往往成片分布,村莊集聚在較大的山谷內。
(3)線狀分布格局,是指同一類型的斑塊呈線形分布。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流分布的狀況。
(4)平行分布格局,是指同類型的斑塊平行分布。如侵蝕活躍地區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觀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帶。
(5)特定組合或空間連接,是一種特殊的分布類型,大多數出現在不同的景觀要素之間。比較常見的是城鎮對交通的需求,出現城鎮總是與道路相連接,呈正相關空間連接。另一種是負相關連接,如平原的稻田地區很少有大面積的林地出現,林地分布的山坡上也不會出現水田。
景觀空間格局的基本類型:
均勻格局
聚集格局
隨機格局
組合格局
❼ 城市景觀設計的布局是需要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
城市的景版觀應反映城市的性權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後,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如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觀組織中透著濃郁的古都氣息;首都北京的長安街政治氣氛濃重;杭州作為旅遊城市,山光水色氣脈相聯、自然景物與人文環境融洽。
城市景觀,還應反映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各地不斷出現了工業城市、工業區,一些現代化的廠房、高爐、水塔、碼頭等建築物、構築物和設施,就成為這類城市的景觀。
原有的城市景觀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築物的類型,都是景觀設計的創作之源。
❽ 均衡和穩定在園林景觀布局中的作用及表現是什麼
均衡與穩定
由於園林景物是由一定的體量和不同材料組成的實體,因而常常表現出不同的重量感,探討均衡與穩定的原則,是為了獲得園林布局的完整和安全感。穩定是指園林布局的整體上下輕重的關系而言,而均衡是指園林布局中的部分與部分的相對關系,例如左與右,前與後的輕重關系等。
1、均衡
園林布局中要求園林景物的體量關系符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所以除少數動勢造景外(如懸崖、峭壁等),一般藝術構圖都力求均衡。均衡可分為對稱均衡和非對稱均衡。
(1)對稱均衡
對稱布局是有明確的軸線,在軸線左右完全對稱。對稱均衡布局常給人莊重嚴整的感覺,規則式的園林綠地中採用較多,如紀念性園林,公共建築的前庭綠化等,有時在某些園林局部也運用。
對稱均衡小至行道樹的兩側對稱、花壇、雕塑、水池的對稱布置,大至整個園林綠地建築、道路的對稱布局。對稱均衡布局的景物常常過於呆板而不親切。
(2)不對稱均衡
在園林綠地的布局中,由於受功能、組成部分、地形等各種復雜條件制約,往往很難也沒有必要做到絕對對稱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常採用不對稱均衡的手法。
不對稱均衡的布置要綜合衡量園林綠地構成要素的虛實、色彩、質感、疏密、線條、體形、數量等給人產生的體量感覺,切忌單純考慮平面的構圖。
不對稱均衡的布置小至樹叢、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個園林綠地、風景區的布局。給
人以輕松、自由、活潑變化的感覺。所以廣泛應用於一般游息性的自然式園林綠地中。
2、穩定
園林布局中穩定是指園林建築、山石和園林植物等上下、大小所呈現的輕重感的關系而言。在園林布局上,往往在體量上採用下面大,向上逐漸縮小的方法來取得穩定堅固感,如我國古典園林中塔和閣等;另外在園林建築和山石處理上也常利用材料、質地所給人的不同的重量感來獲得穩定感,如在建築的基部牆面多用粗石和深色的表面來處理,而上層部分採用較光滑或色彩較淺的材料,在土山帶石的土丘上,也往往把山石設置在山麓部分而給人以穩定感。
如右二圖:六榕塔、假山。
(三)比例與尺度
園林綠地是由園林植物、園林建築、園林道路場地、園林水體、山、石等組成,它們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與尺度關系。
比例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指園林景物、建築整體或者它們的某個局部構件本身的長、寬、高之間的大小關系;另一方面是園林景物、建築物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空間形體、體量大小的關系。
(尺度是景物、建築物整體和局部構件與人或人所習見的某些特定標準的大小系。)
園林綠地構圖的比例與尺度都要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觀為依據。
園林的大小差異很大。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等皇家園林都是面積很大的園林,其中建築物的規格也很大;而蘇、杭、廣東等私家園林,規模都比較小,建築、景觀常利用比例來突出以小見大的效果。
(四)比擬聯想
園林藝術不能直接描寫或者刻劃生活中的人物與事件的具體形象,運用比擬聯想的手法顯得更為重要。園林構圖中運用比擬聯想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概括名山大川的氣質,摹擬自然山水風景,創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聯想到名山大川,天然勝地,若處理得當,使人面對著園林的小山小水產生「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聯想,這是以人力巧奪天工的「弄假成真」。
我國園林在摹擬自然山水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善於綜合運用空間組織、比例尺度、色彩質感、視覺感受等等,使王碼電腦公司軟體中心石有一峰的感覺,使散置的山石有平崗山巒的感覺,使池水有不盡之意,猶如國畫「意到筆未到」,給人聯相無究。
2、運用植物的姿態、特徵,給人以不同的感染,產生比擬聯想。如「松、竹、梅」有「歲寒三友」之稱,「梅蘭竹菊」有「四君子」之稱,在園林綠地中適當運用,增加意境。
3、運用園林建築、雕塑造型產生的比擬聯想。如蘑菇亭、月洞門、水簾洞等。
4、遺址訪古產生的聯想。
5、風景題名題詠對聯匾額、摩崖石刻所產生的比擬聯想。題名、題詠、題詩能豐富人們的聯想,提高風景游覽的藝術效果。
下面四幅景觀,你能否聯想起什麼樣的地方和景色?
(五)空間組織
空間組織與園林綠地構圖關系密切,空間有室內、室外之分,建築設計多注意室內空間的組織,建築群與園林綠地規劃設計,則多注意室外空間的滲透過渡。
園林綠地空間組織的目的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運用各種藝術構圖的規律創造既突出主題,又富於變化的園林風景其次是根據人的視覺特性創造良好的景物觀賞條件,使一定的景物在一定的空間里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適當處理觀賞點與景物的關系。
1、視景空間的基本類型
(1)開敞空間與開朗風景
人的視平線高於四周景物的空間是開敞空間,開敞空間中所見的風景是開朗風景。開敞空間中,視線可延伸到無窮遠處,視線平行向前,視覺不易疲勞。
(2)閉鎖空間與閉鎖風景
人的視線被四周屏障遮擋的空間是閉鎖空間,閉鎖空間中所見的風景是閉鎖風景,屏障物之頂部與遊人視線所成角度逾大,則閉鎖性愈強,反之成角愈小,閉鎖性也愈小,這也與遊人和景物的距離有關,距離越小,閉鎖性越強,距離越大,閉鎖性越小。閉鎖風景,近景感染力強,四周景物,可琳琅滿目,但久賞易感閉塞,易覺疲勞。
(3)縱深空間與聚景
在狹長的空間中,如道路、河流、山谷兩旁有建築、密林、山丘等景物阻擋視線,這狹長的空間叫縱深空間,視線的注意力很自然的被引導到軸線的端點,這種風景叫聚景。
園林中的空間構圖,不要片面強調開朗,也不要片面強調閉鎖。同一園林中,既要有開朗的局部,也要有閉鎖的局部,開朗與閉鎖綜合應用,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兩者共存相得益彰。
2、空間展示程序與導游線
風景視線是緊相聯系的,要求有戲劇性的安排,音樂般的節奏,既有起景、高潮、結景空間,又有過渡空間,使空間主次分明,開、閉、聚適當,大小尺度相宜。
3、空間的轉折
空間轉折有急轉與緩轉之分。在規則式園林空間中常用急轉,如在主軸線與副軸線的交點處。在自然式園林空間中常用緩轉,緩轉有過渡空間,如在室內外空間之間設有空廊、花架之類的過渡。
兩空間分隔有虛分與實分。兩空間干擾不大,須互通氣息者可虛分,如用疏林、空廊、漏窗、水面等。兩空間功能不同、動靜不同、風格不同宜實分,可用密林、山阜、建築、實牆來分隔。虛分是緩轉,實分是急轉。
景與造景
[景與景的感受]
[景的觀賞]
[造景] [返回]
一、景與景的感受
(一)什麼是景
「景」即是風景、景緻,是指在園林綠地中,自然的或經人為創造加工的,並以自然美為特徵的,那樣一種供作游息欣賞的空間環境。景的名稱多以景的特徵來命名、題名、傳播,而使景色本身具有更深刻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而聞名天下。桂林山水、黃山雲海、斷橋殘雪等。
(二)景的感受
景是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來接受的。大多數的景主要是看,如花港曉月;也有一些景是通過耳聽,如「風泉清聽」;有一景是聞的,如蘭圃;有的是品味的,如龍井品茶。
不同的景引起不同的感受。觸景生性、富有詩性畫意是我國傳統園林的特色。
二、景的觀賞
景可供游覽觀賞,但不同的游覽觀賞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產生不同的景的感受。
(一)靜態觀賞與動態觀賞
景的觀賞可分為動態觀賞和靜態觀賞。一般園林綠地規劃應從動與靜兩方面要求來考慮,園林綠地平面總圖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動態觀賞的要求,應該安排一定的風景路線,每一條風景路線的分景安排應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一景又一景,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觀賞過程。
靜態觀賞有時對一些情節特別感興趣,要進行細部觀賞,為了滿足這種觀賞要求,可以在分景中穿插配置一些能激發人們進行細致鑒賞,具有特殊風格的近景、特寫景等,如某些特殊風格的植物、某些碑、亭、假山、窗景等。
(二)觀賞點與景物的視距
遊人觀賞所在位置稱為觀賞點或視點。觀賞點與景物之間的距離,稱為觀賞視距。觀賞視距適當與否對觀賞藝術效果關系很大。
一般大型景物,合適視距約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約為3倍。合適視距約為景物寬度的1.2倍。如果景物高度大於寬度時,則依垂直視距來考慮,如果景物寬度大於高度時,依據寬度、高度進行綜合考慮,一般平視靜觀的情況下,水平視角不超過45o,垂直視角不超過30o為原則。
(三)俯視、仰視、平視的觀賞
觀景因視點高低不同,可分為平視、仰視、俯視。
三、造景
造景是人工地在園林綠地中創造一種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區。人工造景要根據園林綠地的性質、功能、規模,因地制宜地運用園林綠地構圖的基本規律地去規劃設計。
❾ 景觀總體布局的基本原則
(1)園林布局的綜合性與統一性。主要表現在:
a、園林的功能決定其布局的綜合性。
B、園林構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統一性。
C、起開結合,多樣統一。
(2)因地制宜,巧與因借。
a、地形、地貌和水體應結合地形特點,就地取材。
b、植物與氣候條件應相適宜。
(3)應主題鮮明,主景突出。
(4)應結合園林布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