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景觀
1. 冰川地貌和冰川景觀地區是一樣的嗎
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范疇,是在冰川退去後顯現出來的,不包括冰川本身;冰川景觀地區則是冰川和冰川地貌形成的風景。
2. 海螺溝的主要景觀
冰川景觀如冰川葉理、冰川裂縫、冰川斷層與褶皺、冰川條痕石、冰崩等。
l號冰川從粒雪盆溢出後,沿盆前緣的冰床陡坡形成大冰瀑布。冰瀑上的冰川是一種超級伸張流,處於崩潰狀態,頻繁發生冰崩與雪崩。隨著冰川的持續運動,冰瀑上的冰雪崩終年不斷。如果說粒雪盆是成冰與屯冰庫,則大冰瀑布如同冰川冰的粉碎機,而冰瀑坡腳則是新的冰川構造鑄造場。
消融景觀 如冰杯、冰井、冰川豎井(與冰下河相通)、冰柱、冰洞、冰橋、冰面湖、冰面河、冰下河(冰川城門洞)、冰湧泉、冰川乳等。冰下河在冰舌末端的地面出口為冰川城門洞(冰崖下的隧洞,狀若城門),地下出口為冰湧泉,流量10立方/秒(10月),為海螺溝主流的水源。冰川城門洞與冰湧泉的位置隨冰舌末端的退縮而不斷地向上游移動,是海螺溝的勝景之一。
復合景觀是由二種或二種以上的作用疊加所形成的景觀,如冰川弧拱、冰川褶皺、冰蘑菇、冰下隧洞等。海螺溝冰川弧拱屬指示年代的弧拱類型。它是在大冰瀑布坡腳冰雪再沉積過程中,夏季沉積層因消融污化而顯黑色,與冬季沉積層構成黑白相間的冰帶(層),隨著冰川的運動發生朝向下游的弧形彎曲所形成。以2公里范圍內14對弧拱推算的140米/年的冰川運動速度,同觀測的速度(180~90米/年)基本吻合。 ——---冰川侵蝕地貌
海螺溝發育著一整套典型且壯觀的冰蝕地貌,如冰蝕谷、懸谷、谷中谷、角峰、刃脊、冰坎、冰斗、粒雪盆(冰窖)、磨光面、刻痕、刻槽等,尤以谷中谷、金字塔形角峰、磨光面的規模宏大。
----谷中谷
新冰期冰川發育在晚貢嘎期冰蝕谷內,晚貢嘎期冰川又發育在早貢嘎期冰蝕谷內,而現代冰川尚卧於新冰期冰蝕谷底,自老而新依次下切,形成套谷地貌。金字培形角峰 貢嘎山地區的冰蝕角峰以金字塔形為特色,塔高與塔座之比多為1:2,僅海螺溝分水嶺就聳立著高度干為以上的冰蝕金字塔20餘座,且多有積雪,在碧藍色天空與墨綠色林帶的環繞之下,不失為高山之勝景。
----谷壁磨光面、刻痕、刻槽
1號冰川冰舌中段兩側的石英片岩谷壁上的冰川磨光面,高20米(南岸)與50米(北岸),布滿不同傾角組合的刻痕,括痕和刻槽,甚至反向(傾向上游)刻痕、刻槽,最大的一道刻槽深1.8米、高3.8米以上。
----冰川堆積地貌
海螺溝及溝日地區的冰川堆積地貌以晚貢嘎冰期的冰磧堤和全新世冰水沉積地貌保存完整。
晚貢嘎冰期側磧堤占據了海螺溝中上游谷地兩側,堤長10公里(左岸)與5公里(右岸),堤高50~150米,有冰磧湖(水海子)與大量巨型漂礫(如大岩窩、大岩筐、包岩筐等)。堤面為原始森林所覆蓋,是海螺溝的森林游覽地。
----全新世冰水台地
海螺溝口的磨西台地,由厚120米的冰水、冰川洪水與冰川泥石流堆積的砂礫層所構成。該台地原系谷地冰水平原(堆積於全新世早期),後隨貢嘎山的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經磨西河與其支流燕子溝從兩側深切而形成,長10公里、寬0.2~1.2公里。
----冰緣地貌
溝內有多年凍土(下限海拔4900米左右)、季節凍土、融凍岩屑坡、融凍泥石流、雪蝕古冰斗、雪蝕窪地以及冰舌上的冰丘石環等。
森林與垂直自然帶景觀
----森林
海螺溝內森林面積70平方公里,絕大部分為原始森林,具有生物多樣性很強與觀賞植物豐富的顯著特點。溝內已經確認的珍稀植物38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一種、二級保護植物7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野生脊椎動物150種,包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22種(劉兆光等,1985;余志祥等,1988)。這些珍稀動物、植物中的絕大多數為單型屬、子遺種和特有種。包括海螺溝在內的貢嘎山地區,是中國古老與原始生物物種保存最多的地區之一,被植物學和動物學界稱之為第四紀冰川時期動植物的「避難所」、溝內觀賞植物數百種,包括木蘭、杜鵑、蘭花、報春花、龍膽
花、百合花、雪蓮花、野桂花等花類百餘種,樹生杜鵑、附生喬木等附生植物類數十種,特大型植物、漂礫上喬木群等造型類百餘種,植被分帶、常綠與季相植物群落相嵌等群落類數十種。
----垂直自然帶譜
以亞熱帶為基帶的完整垂直自然帶譜,是海螺溝的景觀特色之一。在氣候、土壤、植被、地貌等地理要素中,尤以氣候與植被的垂直分異最為明顯和直觀。
3. 簡述冰川運動的形式,作用及景觀特點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自源頭向末端的移動。包括塑性變形和底部滑動兩種過程。運動是冰川區別於其他自然冰體(如河冰、湖冰、海冰和地下冰)的最主要特點。一系列的冰川地質地貌現象,如裂隙、褶皺等的形成,冰川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都與冰川運動緊密有關。
塑性變形 冰是一種多晶體固體,當溫度不遠低於它的融點時,冰的變形方式像高溫金屬一樣,變形速率與施加的應力之間成非線性關系。冰的變形可用位錯理論解釋。用X線衍射觀測到,冰內位錯的組態與其他可塑性變形物質的情況明顯相似。除了晶體內位錯運動和晶體間彼此相對移動外,晶體生長,晶體邊界遷移和重結晶作用,對多晶體冰的變形均有重要影響。多晶體冰變形遠比單晶冰變形緩慢。
冰的第二蠕變包括一般冰川流動中重要的應力范圍(0.5~2巴)。切應變率 (εxy)與切應力(τxy)的關系為:εxy=Aτnxy,這就是通常所謂格倫冰流律。式中n為常數(變化范圍為1.5~4.2,平均值約為3);A為系數,取決於冰溫度、冰晶大小及方位、雜質含量和其他可能因素。雖然上述關系式已被確立,而且可以用位錯理論表述,但是,不同的試驗卻獲得差異很大的A和n值。在給定應力和溫度下測得的應變率值差可達10倍左右。在應力低於約1巴時,n值降低,接近於1。全部塑性變形發生在最低層。速度沿著離冰川源頭的距離上的變化一般趨勢為:縱向應變率在積累區為正,而在消融區為負。在平行於冰流方向的應力分量大於垂直於冰流方向的應力分量的地方出現伸張流,即冰層在拉伸力作用下流動;反之則出現壓縮流,即冰層在壓應力作用下流動;在兩者相等處出現層狀流,即冰體在單一剪切力中變形,流線平行於冰體表面。
4. 哪些地方有冰川作用造成的自然景觀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范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冰川是准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兩種.前者僅限於約占陸地面積10%的現代冰川分布區;後者主要指第四紀古冰川(最大覆蓋范圍占陸地面積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鑒別冰川作用范圍和性質的標志,對研究古地理和古氣候環境的變遷有重大意義.因冰磧物的工程地質特性不同於其它沉積物,故研究冰川沉積地貌有較大實踐意義.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現代冰川作用區的冰體部分按形態分為:①大陸冰蓋.面積>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如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②冰帽.數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規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頂冰川都可發育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為冰斗冰川、懸冰川、谷冰川、平頂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磧丘陵等冰川融蝕地貌.冰川侵蝕地貌一般分布於冰川上游,即雪線以上位置,形態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蝕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分布於冰川下游,形態類型包括終磧壠、側磧壠、冰磧丘陵、冰磧台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陸冰蓋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組合有較大差異.前者冰體從中心向四周流動,以冰蓋前緣廣泛發育冰磧(尤其是終磧)、冰水堆積地貌和大面積的冰蝕凹地為特徵,沒有側磧壠,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島山地區才出現冰蝕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與周圍基岩接觸面大,造成的冰蝕地貌類型眾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帶性也比大陸冰蓋和冰帽的地貌分帶性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在冰川縱剖面上,從山體中心到冰川外圍,依次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磧平原或丘陵——終磧壠——冰水扇;在橫剖面上,從高到低依次為刃脊——槽谷肩——冰蝕崖——側磧壠——冰床(底磧平原或丘陵).山地冰川地貌的發育程度與氣候條件、原始地形和新構造運動有關.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山地新構造強烈,地形陡峻,則冰蝕作用強盛,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較發育,但因冰期後流水作用較強,破壞較嚴重;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地形較和緩,則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發育較差,但後期流水侵蝕弱,冰川地貌易於保存.
5. 冰川的地貌景觀是怎樣形成的
冰川是准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版進行侵蝕、搬運、堆權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6. 列舉三處我國著名冰川,並簡述其冰川地貌景觀發育的特徵
中國冰川,主要集中分布於中國西部和北部,共計46,298條,冰川面積59,406平方公里,冰儲量5,590立方公里;其中西藏為中國冰川分布集中地區,有冰川面積27,676平方公里。中國冰川年均融水量約563億立方米,約占內河水資源總量的20%。
中國著名冰川:
阿扎冰川(西藏)——目前西藏海拔最低的冰川,阿扎冰川屬海洋型冰川,位於察隅縣上察隅鎮境內,雪線海拔只有4600米。
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四川)——海螺溝位於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其最下端的海拔高度僅為2850m,低於貢嘎山雪線1850m。
卡欽冰川(西藏)——又稱恰青冰川。位於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南坡,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卡欽冰川,系山谷冰川。冰川朝向東南,冰舌末端伸入森林區。長35公里,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冰舌末端海拔為2530米,是中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
科可薩依冰川(新疆)——該冰川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縣境內,距離烏魯木齊市區西南約120公里處,屬於天格爾山北坡烏魯木齊河的河源區。
來古冰川(西藏)
米堆冰川(西藏)
祁連山七一冰川(甘肅)
喜馬拉雅山絨布冰川(西藏)
特拉本坎力冰川(新疆)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新疆)
祁連山老虎溝12號冰川(又名透明夢柯冰川)(甘肅)
土蓋別里齊冰川(新疆)
天山托木爾冰川(新疆)
達索普冰川(舊稱野博康加勒冰川)(西藏)
音蘇蓋提冰川(新疆)
玉龍雪山冰川(雲南)
梅里雪山明永冰川(雲南)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
現代冰川作用區的冰體部分按形態分為:
①大陸冰蓋。面積>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如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
②冰帽。數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規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頂冰川都可發育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為冰斗冰川、懸冰川、谷冰川、平頂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磧丘陵等冰川融蝕地貌。
冰川侵蝕地貌一般分布於冰川上游,即雪線以上位置,形態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蝕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分布於冰川下游,形態類型包括終磧壠、側磧壠、冰磧丘陵、冰磧台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陸冰蓋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組合有較大差異。前者冰體從中心向四周流動,以冰蓋前緣廣泛發育冰磧(尤其是終磧)、冰水堆積地貌和大面積的冰蝕凹地為特徵,沒有側磧壠,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島山地區才出現冰蝕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與周圍基岩接觸面大,造成的冰蝕地貌類型眾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帶性也比大陸冰蓋和冰帽的地貌分帶性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在冰川縱剖面上,從山體中心到冰川外圍,依次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磧平原或丘陵——終磧壠——冰水扇;在橫剖面上,從高到低依次為刃脊——槽谷肩——冰蝕崖——側磧壠——冰床(底磧平原或丘陵)。山地冰川地貌的發育程度與氣候條件、原始地形和新構造運動有關。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山地新構造強烈,地形陡峻,則冰蝕作用強盛,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較發育,但因冰期後流水作用較強,破壞較嚴重;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地形較和緩,則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發育較差,但後期流水侵蝕弱,冰川地貌易於保存。
7. 雷莫諾冰川上有什麼奇特景觀
雷莫諾冰川是世界上冰雪仍在向前推進的少數活冰川之一。那裡匯聚了幾十條冰專流和冰塊,每隔20分鍾左右就可以屬看到「冰崩」奇觀:一塊塊巨大的冰塊沉入阿根廷湖,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響聲讓人屏息凝注,但很快,一切又歸於平靜。
8. 地貌景觀資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態。地表形態千姿百態,形態各異,規模大小不等,成因復雜,並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地貌形態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異,地貌景觀的類型包括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和河流-湖泊景觀。
(一)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
包括岩類山嶽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地貌景觀、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和盆地谷地景觀。
1.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的2/3。由於組成山嶽的岩石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差異,以及各類岩石的地質景觀專屬性,加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和氣候環境等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地質遺跡景觀。山地由山頂(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腳)三個要素組成(圖7-7)。
圖7-7 山嶽形體要素(楊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岩山嶽地貌景觀
火成岩是由岩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而成的岩石,又稱「岩漿岩」。其中岩漿在地下結晶而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侵入岩的典型代表為花崗岩,噴出岩的典型代表為玄武岩。
在我國的眾多名山中,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首推安徽黃山和陝西華山。此外還有安徽九華山,湖南南嶽衡山,浙江雁盪山(流紋岩)、普陀山(圖7-8)等,國外著名的有朝鮮的金剛山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等。
陸地上玄武岩噴發會形成火山錐或火山錐群,如我國的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火山群、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龍崗山火山群、海南海口馬鞍嶺火山群、湛江湖光岩-硇洲島-雷州半島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進嶼和南碇島、台灣澎湖列島玄武岩海景等(圖7-9)。
圖7-8 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圖7-9 玄武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2)特色沉積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沉積岩是由成層沉積的鬆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諸多種岩石,包括碎屑岩(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頁岩等)和化學岩(鹽岩、石膏、石灰岩、白雲岩等)。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層,稱為層理構造。這一層層疊置的岩石,常保存著地球生命演化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各類生物化石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等記錄,就像記錄著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書」。地球科學家將其比喻為地球史冊。這些沉積岩在地殼運動和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無數名山大川。在沉積岩類山嶽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最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由石英砂岩形成的地貌類型。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丹霞地貌由於在我國廣東丹霞山最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寧、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邵陽崀山,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四川灌縣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圖7-10)。
圖7-10 丹霞地貌
我國已於2009年3月將貴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寧(青年期),湖南崀山(壯年早期),廣東丹霞山(壯年期),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個景區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已在2010年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通過。
B.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得名於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實際上,我國南方的這類地貌現象遠比南斯拉夫典型,絢麗多姿的桂林、陽朔山水和柱石雲立的雲南石林,皆聞名於世(圖7-11)。
圖7-11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蝕能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解所產生的特殊地貌類型。可溶性的岩石有碳酸鹽類岩石(包括各類石灰岩、白雲岩和泥灰岩等)、硫酸鹽類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鹵鹽類岩石(岩鹽和鉀鹽)。以最常見的碳酸鹽為例,其岩溶過程的化學反應為:
地質與環境保護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十分復雜,根據其出露位置可分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兩類。地表岩溶地貌有溶溝與石芽、漏斗、落水洞與豎井、峰叢、峰林與孤峰等。地下岩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等。
(3)特色變質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變質岩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原岩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岩、沉積岩,甚至是變質岩。我國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道教名山武當山及江西廬山、雲南蒼山、貴州梵凈山等都是變質岩形成的山嶽。
2.地質構造地貌景觀
地質構造地貌景觀是指在地質演化歷史中,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的岩層廣泛受到應力作用而變形或變位所產生的地貌景觀,簡稱為構造地貌景觀。
(1)特色構造山地貌景觀
構造山地貌景觀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單面山、豬背山、斷塊山、桌狀山等各類特殊的地貌類型(圖7-12)。我國阿爾泰山、天山、恆山、五台山、廬山就屬於地壘式斷塊山。
圖7-12 構造山地貌景觀
(2)特色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構造湖盆主要是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構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塹及其他斷裂凹地積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斷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內蒙古的呼倫池等,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屬斷陷湖盆(圖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等屬向斜凹陷湖盆。
圖7-13 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二)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
地球上高緯度及中低緯度的高海拔區,由於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地表常年為積雪覆蓋。當降雪的積累大於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經過一系列物理過程,積雪逐漸變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藍色的透明冰體,稱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沿著斜坡或谷底運動,稱為冰川。冰川運動過程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1.現代冰川景觀
現代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如南極冰蓋、北極格陵蘭冰蓋,它們都位於高緯度地區。山嶽冰川分布較廣,在高緯度地區及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海拔區都有分布,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昆侖山、青藏高原北部多個高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
以下介紹內容僅限於山嶽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於雪線,形成終年積雪的高山、極高山稱為雪山。冰雪的侵蝕(冰蝕作用)、融凍等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將山體磨蝕成特殊的地貌景觀組合。包括石漠、流石灘景觀、角峰景觀、山巒雪原等(圖7-14)。
(2)冰川景觀
冰川按其形成的氣候條件分為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陸性冰川是在大陸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因氣候乾燥,降雪量少,雪線又較高,冰川的活動較弱,冰舌也相對短些。如我國西北部的昆侖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屬於這種類型(圖7-15)。
圖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由於氣候潮濕,降雪量大,雪線較低,冰川的活動性強,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較低的森林地帶。我國東部的第四紀山嶽冰川一般都屬於海洋性冰川。如雲南德欽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農冰川是我國現代冰川中低緯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為典型的代表(圖7-16)。
圖7-15 昆侖山北坡冰川
圖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觀
消亡冰川景觀又稱為古冰川景觀,指冰川退卻消失後,山體上留下的各種冰蝕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懸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觀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觀。我國消亡冰川景觀以雲南德欽白茫雪山最為典型(圖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觀
1.河流景觀
河流是地表沿著線性谷槽流動的水流。在陸地表面,除極端乾燥的地區外,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在其流動過程中因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包括峽谷、瀑布、階地、邊灘、河漫灘、心灘、江心洲、河流襲奪和壺穴等。
圖7-17 消亡冰川景觀
(1)峽谷
峽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這時的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流水深切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險灘瀑布、兩岸崩塌發育、橫斷面狹窄的「V」字形河谷,如烏江峽谷(圖7-18)。
(2)瀑布
當河流流經呈懸崖式河床時,呈現河水傾斜、飛流直下的動感景觀現象稱為瀑布。瀑布有很強的掏蝕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後退,形成峽谷、壺穴等地形。如我國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廬山香爐峰瀑布、雲南石林大疊水瀑布、羅裙瀑布群、河南雲台山天瀑和修武縣青龍峽疊翠瀑等(圖7-19)。
圖7-18 烏江峽谷
圖7-19 黃果樹大瀑布
(3)階地
河流階地是一種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灘,因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不再為一般洪水所淹沒的階梯狀地形。階地的級數自下而上,用代號Ⅰ級、Ⅱ級、Ⅲ級……依次表示;階地級數越高,其形成時代越老。寬闊的階地下部為砂礫石層,常是良好的含水層,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補關系的一級或二級階地為佳。由於階地地形平整,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為城鎮、工廠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隴海線一段均位於二級階地上。
(4)邊灘、河漫灘
邊灘是河床岸邊枯水期時露出水面之上的淺灘,一般在河流的凸岸發育明顯。邊灘不斷發展擴大,即形成河漫灘。河漫灘是洪水期被淹沒、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穀穀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經河漫灘的河水流速也較慢,搬運能力小,因此河漫灘上的沉積物比河床沉積物要細得多(圖7-20)。
(5)心灘、江心洲
心灘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淺灘。因頂部受洪水期水流沖刷,江中淺灘有逐漸向下游移動的趨勢。大量泥沙沉積或河床下切,心灘長期高於洪水位,則成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長江口的崇明島等(圖7-21)。
圖7-20 河漫灘
圖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稱曲流或蛇曲(圖7-22),常發育在沖積平原上,是河流長期側蝕和堆積作用的產物,故又稱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彎外,河流在短距離內連續有三個蛇曲,河水緩緩流淌。此外還有瀾滄江德欽向陽坡至紅坡段的雲嶺曲流峽谷段。
(7)河流襲奪
兩個相鄰的水系或河流之間的高地稱為分水嶺。水流從分水嶺流向相反方向的兩個河谷,由於分水嶺不對稱,兩側河流向源侵蝕速度也不一樣。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嶺另一側相鄰的河流劫奪過來,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大多數專家認為,長江第一彎的形成便是河流襲奪的產物。因此長江才會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轉彎,形成極為壯觀的「U」字形大彎——長江第一彎(圖7-23)。
(8)壺穴
壺穴是山區河流、溪流在基岩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渦河段,河水夾帶礫石旋轉磨蝕基岩河床形成(圖7-24)。壺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較陡的急險灘。有的壺穴出現在高山頂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證據之一。
圖7-22 河曲
圖7-23 長江第一彎
2.湖泊景觀
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上形成的積水凹地地形地貌稱為湖泊景觀。湖泊的成因多種多樣,並明顯受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風蝕湖、堰塞湖、岩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礦化程度分為淡水湖、半鹹水湖、鹹水湖;按水溫分為暖湖、冷湖與混合型湖;按泄水情況分為排水湖、間歇性排水湖與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觀特徵與其成因關系十分密切。
(1)構造湖
構造湖是由地殼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凹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徵是湖泊平年形態相對較簡單,湖岸線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積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態比較多樣,如我國的洞庭湖、鄱陽湖。斷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的沿深大斷裂呈串珠狀,如雲南省小江斷裂帶,從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陽宗海、撫仙湖和星雲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屬於斷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積水所形成的湖。湖水來源於大氣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質和礦物質比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火山口湖一般都位於火山體的頂端,高出地表。我國長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岩、雲南騰沖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圖7-25)。
圖7-24 河底的鍋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礫,英國)(舒良樹,2010)
圖7-25 長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
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是冰川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卻後,由冰斗部位積水形成的,在我國西部的高山地區多見,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蝕湖是由冰川掘蝕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爾泰山西北端中俄邊境友誼峰南的喀納斯湖。冰磧湖是冰川消融時,冰磧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並積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烏湖等(圖7-26)。
(4)風蝕湖
在乾旱地區,由於強大的風力作用形成的窪地或者沙丘間的窪地積水而成的湖泊稱為風蝕湖。這類湖泊較淺,且多為間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態呈狹長的新月形。如甘肅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狹長的新月形,長約100m,寬約30m,靠地下水補給,四季有水,但水量變化小(圖7-27)。
圖7-26 西藏然烏湖
圖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噴出物、重力堆積物、冰川等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龍江鏡泊湖和五大連池均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積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積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積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圖7-28)。重力堆積物因較鬆散,形成的堤壩易決口,堰塞湖也隨之消失。
(6)鹹水湖
鹹水湖又稱礦湖、礦化湖、礦物質湖。指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鹹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內流湖,如青海的茶卡鹽湖(圖7-29)。半鹹水湖又稱弱礦化湖,指礦化度為1~35/gL的湖泊,多屬於硫酸鹽-氯化物湖,我國青海湖屬於半鹹水湖。若湖水礦化度小於1g/L,則稱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屬於碳酸鹽湖、排水湖與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漢東湖等。
3.泉與泉華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頭。當含水層出露地表或因構造斷裂等形成通道時,地下水便湧出地表形成泉。泉的類型根據劃分依據不同而多樣。如上升泉、下降泉、斷層泉、侵蝕泉、自流泉、間歇泉、礦泉、溫泉、熱泉等(圖7-30)。
圖7-28 唐家山堰塞湖
圖7-29 青海茶卡鹽湖
泉華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鬆多孔的化學堆積物。按其主要成分分為鈣華、硅華等,在溫泉、熱泉中,還常有硫華、鹽華和金屬礦物(圖7-31)。
圖7-30 濟南趵突泉
圖7-31 鈣華泉
9. 海螺溝冰川上有什麼奇特的景觀
冰川來如同一條銀色的長龍,從貢嘎自山上飛奔而下,浩浩盪盪、氣勢磅礴。在「U」型峽谷里伸入綠色林海達6千米,形成冰川與森林共生的奇絕景觀。冰面河、冰面湖、冰下河、冰川城門洞、冰裂隙、冰階梯、冰石蘑菇、巨大的冰川漂礫、冰川弧拱和極其寬闊的U形冰川峽谷,兩側高逾數百米的留有冰川擦痕的絕壁,和黛綠色的原始森林等,形成唯冰川所有的獨特景觀。更妙的卻是溝中這樣接近冰川的地方,卻有大流量的溫泉、熱泉甚至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