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景色
A. 描寫夜晚景色的作文
我驀地被驚醒,世界完全籠罩在聖潔的氣氛里,更加情趣盎然,心靈也在這聖潔中升華。月兒映在墨綠色的池底,撒在了窗檯上,輕吻著山石,一縷清涼的風送來,顯得更加奪目美麗,我下樓去賞月,走到一個池塘前!
不知不覺中,池水微微漾起。一陣風拂過,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
沿著通往花園的小路,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我坐在蘑菇亭下。抬起頭來。
轉過池塘,今夜我終於體會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氣息,現在卻靜靜地呆在那兒。窗檯宛若鍍了銀,整個身心在不斷彌散,彷彿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大朵大朵的菊花沐浴在月光里,意識逐漸模糊了,我已陶醉在溫柔的夜裡!遠處還有幾顆閃閃爍爍的星星。還時不時傳來一些動人的歌聲。月華浸染著整個大地。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被風兒吹得在睡夢中也露出了歡欣的笑容。我的感官模糊了。可能是月亮那美麗的歌聲將它們帶入夢鄉了吧,如畫一般,平時活潑的金魚,在月光的洗滌下。今天的月光特別美,仰望著那美麗的明月。池塘很小。
小道旁。我也置身在這月光之海中了。
不覺已來到花園的門口,被水一洗,溫暖著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於熱烈奔放,整個世界彷彿沉浸在銀色的光海中,在平靜的池水上劃出一道淺淡的波痕。池塘中間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石。
於是夜晚的景色
一縷輕柔的月光透過窗子。好圓好豐滿的月啊,更給這月夜增添了幾分詩意,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順著園中小路
B. 沁園春 長沙中描寫景色的句子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忘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C. 歲月靜好,路邊景色最美作文
讀書可以讓我在閱讀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離.這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溝通的快樂版.無論在清晨,還是在黃昏權,手捧一本泛著清香的書,坐在沁著涼意的草地上,讓碎碎的陽光懶懶地撒在身上,然後在青草與陽光的味道中,用長著觸角的心靈撫摸和領略書中的奧秘,領略在其他地方領略不到的快樂與安謐,充實著平乏的大腦.書真的讓我告別了平庸.
讀書讓我發現真愛.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徐志摩那片雪花的快樂;「我們都是平等的……」打開《簡·愛》,我似乎被裡面的主人公帶到另一個世界,為她那堅強、寬容而又充滿愛心的品質所深深感動了,看到那令人傷感的場面,主人公哭了,我也哭了,這是真性情的表現.簡·愛那嬌小的身軀卻承受著如此悲苦的命運,常常讓我淚眼婆娑.但她那頑強的性格,博大的心胸,
D. 誰能給「歲月更新人不老,江山依舊景長春」擬個橫批
心度自然,
順其自然!
因為你心態好了,永遠是春天,景色永遠很美。
因為你無法阻擋歲月的更新,才融入大自然的規律。在人們一天天老去中,尋覓快樂使人認識上的不老,所以我擬以上兩幅橫批為之,謝謝你們指導!
E. 歲月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的下一句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的下一句是」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出自唐代杜甫的《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版本二)
白話譯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遊和親人間的慰藉)又算得了什麼呢。(版本一)
年中白日的光陰逐漸縮短,寒夜霜雪籠罩著荒遠天涯。
破曉時軍營中鼓角的悲壯,星河的影子在三峽上盪漾。
荒野中的人家為戰爭痛哭,遠處傳來漁夫悲凄的歌聲。
英雄的業績最終成了黃土,我何必介意書信音訊即少。(版本2)
注釋:
1、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2、霽(jì): 雪停。
3、五更鼓角: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
4、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星河:銀河,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5、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戰伐:崔旰(gàn)之亂。
6、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7、卧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這里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提到。這句是賢人和愚人終成黃土之意。
8、人事:指交遊。音書:指親朋間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作品賞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著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時候,詩人憂愁難眠,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後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於: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漁夫樵子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數處」指不只一處。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卧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卧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清代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同歸於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麼。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前人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
此詩向來被譽為杜甫律詩中的典範性作品。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氣象雄闊,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應麟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F. 枯木 荒草 再無風景 蕭索 寂寥 一如心境 始知 生而有涯 然 歲月無疆 這段話用來說
說明作者比較消沉,看到的景色和心境都比較蕭索。又感人生在世時間只是時間長河中的滄海一粟。感覺是生平有未完成的志願,但人已至垂垂暮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大業。
G. 浮光掠影可以形容歲月嗎
浮光掠影不可來以形容歲月。
它的自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
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出處]
唐·禇亮《臨高台》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例句]
這個劇種的匯報演出,我曾看過,但~,印象不深。
[近義]
走馬觀花,淺嘗輒止
[反義]
洞察秋毫,一絲不苟
H. 朱自清的《春》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8)歲月景色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該文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二、寫作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滿了敘不完的詩情、看不盡的畫意。他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朱白清在這篇僅僅30個句子的簡短散文中。運用了二十多處修辭手法。作品是以「春」貫穿全篇,由盼春、繪春、頌春三個部分組成,逐層深入、環環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辭格來作為《春》的「顏料」,淋漓盡致地描繪出那幅五彩繽紛的早春圖。
結尾三個比喻句組成了「排比」修辭格。作者用三個形象化的比喻,漸次排比,謳歌春天,使作品氣勢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圖更加豐潤。
作者還要以此印證: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作品以這三個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簡意賅,節奏明快,生動活潑,表現力極強。
《春》鮮明地表現出田園牧歌式的清新格調和歡快情緒。它是一曲贊歌,唱出了春的美妙旋律。
三、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朱自清散文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覽勝記游;其三,書懷抒情;其四,感悟覺世;其五,指摘時弊。
I.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的表達效果
輦下風來光,山中歲月,海自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語言極為跳躍,想像尤多內涵。劉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隱居山中,空逝歲月。但這時宋帝昺在陸秀夫、張世傑等的擁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謂「海上心情」,當系指這一歷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見作者之不能忘情現實。詞也以此戛然而止,餘音卻裊裊不絕。如果說,上片的結句似板鼓聲的乾脆,這下片的結句,卻是弦索聲的纏綿。而基調都是蒼涼悲苦的。宋末的遺民詞多凄切嗚咽之音,隱晦曲折。劉辰翁實不與眾同,以慷慨悲歌為多,而豐富了宋遺民詞。
柳梢青
春感
劉辰翁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J. 表示美好歲月的詞語
【花抄朝月夕】:有鮮花的早晨襲,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舊時也特指農歷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花朝月夜】:有鮮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舊時也特指農歷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花辰月夕】:有鮮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花晨月夕】:有鮮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吉日良時】:吉利的日子,美好的時光。同「吉日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