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花崗岩景觀

花崗岩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2-25 12:50:02

❶ 花崗岩名丘的景觀特點

景觀特點:高度小,起伏和緩,岩石表面受於球狀風化作用,渾圓多姿,或具有一定造型。
主要景區有廈門鼓浪嶼--萬石山、淅江普陀山、海南島天涯海角等。
這好象是導游證考試題吧!

❷ 簡述花崗岩在我國的分布概況,請舉例說明我國著名的花崗岩名山的景觀特徵

我國花崗岩分布
[總論]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具體]中國的許多名山,如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遼寧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山東的泰山、嶗山、嶧山,陝西的華山、太白山,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雞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嶼,廣東羅浮山,廣西桂平西山、貓兒山,湖北九宮山、黃岡陵,江蘇的靈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盤山,北京雲蒙山,河北老嶺,寧夏賀蘭山,甘肅祁連山,四川貢嘎山,海南大洲島、銅鼓嶺、七星嶺、五指山等等,幾乎全部或大部分為花崗岩所組成。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
名山 景觀特徵,eg,
(1)「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屬於「峰巒―密集峰柱組合型峰林景觀」,其景觀標型(單元)有峰巒―峰牆―石林―峰叢―峰柱―石錐―峽谷―崖壁8 類,不僅類型齊全,而且特徵典型,特別是其奇特的造型,世界罕見。從「成岩―成山―成景」的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階段來看,「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處於幼年晚期―青年期階段。
(2)「黃山式」花崗岩景觀:既有「三清山式」峰林景觀特色,也兼有「華山式」景觀的某些特點。景觀形態以大型渾圓狀和部分錐狀山峰所組成的峰巒為主體,中小型微地貌相對較少,且分布稀散,花崗岩峰林景觀規模不大,且殘留於岩體的中下部。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而言,「黃山式」早於「三清山式」,晚於「華山式」。
(3)「華山式」花崗岩景觀:以高峰陡崖絕壁山體景觀為特色,以「險峻」著稱。地質作用以構造切割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化學風化剝蝕作用弱於泰山。
(4)「泰山式」花崗岩景觀:以渾圓雄厚山體與陡坡、崖壁組合景觀為特色,以「雄偉」著稱。泰山花崗岩景觀由太古代花崗岩雜岩組成,化學風化作用較強。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分析,「泰山式」早於「華山式」,晚於「普陀山式」。
(5)「普陀山式」花崗岩景觀:以渾圓狀花崗岩低丘和花崗岩石蛋景觀為特色。

我自己亂貼的,隨便看看吧。。。
也是這周四的考試么,山水成因?

❸ 花崗岩地貌景觀的國內對比

花崗岩是大陸上出露面積最廣的岩漿岩,花崗岩景觀也是最重要的岩石地貌景觀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最發育的國家,花崗岩分布面積達86×104km2,占國土面積的九分之一強,特別是在華南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等省份分布面積更廣。據前幾年的統計數據,中國以花崗岩地貌景觀為主構成的國家級和世界級的景區40多處,單個花崗岩地貌景區年收入超億元的有13 家之多,(陳安澤,2007),這是可持續開發的「綠色礦山」。花崗岩地貌景觀千姿百態,為人類的科學研究、旅遊休閑、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花崗岩地質地貌景觀有:內蒙古的克什克騰,黑龍江的伊春,遼寧的千山、醫巫閭山,北京的蓮花山,天津的盤山,山東的泰山、嶗山、大澤山和昆嵛山,陝西的華山、太白山,山西的北武當山,河北的祖山、蠍石山,河南的寶天幔、渣岈山、神靈山、雞公山、石人山,安徽的黃山、天柱山、牯牛降、九華山,湖北九宮山,四川貢嘎山,江蘇的雲台山、靈岩山、天平山,江西的三清山、武功山、梅嶺、九嶺山,福建的太姥山、石牛山、鼓山、鼓浪嶼、萬石山,清蓮山,浙江的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湖南的衡山,廣東的羅浮山、白雲山,廣西的桂平西山等等。這些花崗岩山體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 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以35°N為界線,南北表現出不同的花崗岩特徵,界線以北以物理風化為主,花崗岩比周邊的灰岩地貌抗風化能力差,造型石較少;界線以南花崗岩地貌以化學風化為主,抗風化的能力比相鄰的灰岩強,造型石較多(崔之久等,2007)。

普通遊客普遍認為三清山就是「小黃山」,從地質地貌的角度看,其實不然,下面我們著重對比一下這對「孿生兄弟」。

從大地構造背景看,兩者均位於揚子與華夏古板塊縫合帶附近的江南古隆起部位,區域的地層也十分相似,從小的構造單元上看,黃山位於揚子板塊的南緣,屬下揚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斷帶西段(袁萬明等,2011),三清山位於蘇州-德興縫合帶南側的懷玉山構造單元。從岩體的形成年齡看,兩者屬早白堊世晚期,但黃山可能要稍早於三清山。從區域的花崗岩類型看,山體本身均為A型花崗岩,但三清山地區發育完整的I-S-A型演化序列花崗岩田。從岩性組合和空間分布特點上看,黃山有四期,從邊緣到中心依次為細粒含斑花崗岩、中細粒斑狀花崗岩、中粒似斑狀花崗岩和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岩(陳安澤等,2008),三清山為三期(即三相)+補充期。相似之處是岩體的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含量和特徵參數十分類似,不同期次花崗岩均呈侵入接觸關系,最後一期侵位於早期的花崗岩中,形成地貌上的最高峰,不同之處是黃山基本呈同心圓環狀分布,具有「中高外低,中新外老」的特點,而三清山不同期次岩體在空間分布上沒有規律,呈不規則出露。這暗示黃山岩體可能是岩漿就地分異結晶的結果,三清山岩體是深部分異後侵位的。在山體剝蝕程度上,三清山的剝蝕程度比黃山山體更淺。在景觀類型和特色上,「黃山式」和「三清山式」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前者可用「壯美」來概括,後者用「奇秀」來形容。黃山的微地貌景觀不如三清山的集中,密度比三清山小。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而言,「黃山式」峰林圓狀頂較多、錐狀峰較少,屬壯年早期,「三清山式」以錐狀為主,處於幼年晚期和壯年早期的階段,「黃山式」要早於「三清山式」,這與岩體測年的結果是吻合的。從地貌成因上看,黃山是世界上構造切割和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後受到第四紀冰川刨蝕作用(李四光,1936;注:黃山的冰川作用存在長期的爭議)疊加成因的花崗岩峰林的典型代表,三清山是世界上構造侵蝕和外動力作用形成花崗岩峰林地貌最完美、最傑出的代表。兩者詳細對比見表7.1。

表7.1 三清山與黃山對比簡表

(據張舒等,2009;張招崇等,2007;劉細元,2005等;袁萬明等,2011等資料整理)

下面再從美學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學價值的角度作進一步比較。

(1)兩者的美學價值內涵、藝術品質和文化底蘊不同

黃山整個山體體量較大,組合結構較為鬆散,景觀分布亦較為分散,體現為雄偉壯觀的氣勢。而三清山相對體量較小,但結合緊湊,景觀也相對集中,尤其是主峰中心部位極為突兀,更體現出「峻峭挺拔」的整體形態。

三清山花崗岩微地貌景觀優勢顯著,不僅峰林、峰柱、峰叢等各種類型景觀齊全豐富,尤其以造型石景觀最為典型,其最具代表性的「東方女神」、「巨蟒出山」、「觀音賞曲」等石景,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其體態、神韻、尺度、比例均精彩絕倫,惟妙惟肖,堪稱世界獨一無二的極品,為任何大師雕塑藝術所不能及,被推崇為「中國乃至世界造型石構造景之第一自然模本」。而黃山在造型石景觀上雖也不乏精美之作,但其數量、規模和成景藝術品質上均略顯遜色。

三清山花崗岩山體中大小水系縱橫,瀑溪遍布且終年水量穩定,全山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由此而形成的花崗岩景觀與植物、水景、雲霧完美組合,呈現出梯級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特色,這在同類花崗岩山體中實為罕見,更突出了三清山「雄中藏秀」的藝術品質與風格韻味。而黃山由於植被和雨量、水量不及三清山,多見山頭裸露,溪流、瀑布也多為季節性景觀,展現出的是頗似中國古典造園藝術中被稱為「枯山水」的另一種藝術風格。

黃山由於山體龐大而雄峙,頂端植被較少,宜於登高遠眺和俯視,景色壯觀而一覽無遺。三清山則由於山體構成及植被生態環境不同,其景觀分布由峽谷至峰頂呈立體結構全方位展開,風景游覽的可進入性、選擇性極佳,為游覽者在多角度、多方位及不同高程的欣賞視覺方面,提供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三清山具有深厚的道教歷史文化積淀,是「中國道教建築的博物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道教「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印證了歷史的久遠及工藝的精湛,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稀有珍品,具有極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在自然與文化的結合上顯和諧完美。而黃山是一處近代尚得以發掘的「閨秀」,歷史文化蘊涵不及三清山深厚。

從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三清山和黃山雖同屬花崗岩地貌,但兩者的地貌特徵、成景效果、文化內涵以及審美感受和意境卻有所不同。

(2)兩者的生物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不同

表7.2 三清山地質公園與黃山地質公園野生動植物比較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三清山的珍稀物種豐富度、生物多樣性整體上優於黃山(見表7.2),且在以下四方面有顯著不同:一是地帶性植被類型不同,三清山地區是中亞熱帶濕潤常綠闊葉林,黃山是北亞熱帶溫濕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二是已查明的生物豐富程度不一,三清山地區高等植物2373種,脊椎動物數量401種,而黃山分別是1805種、297種;三是黃山處在指示物種總熱點值為14.55的浙皖低山丘陵地區,而三清山地區毗鄰總熱點值為25.10的浙閩山地(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體系規劃研究,2003);四是關鍵物種的分布狀況不同。三清山地區分布有世界上罕見的大面積的華東黃杉群落,可能是松科黃杉屬的現代分布中心。另外,2000年三清山地區發現了消失近一個世紀全球極度瀕危鳥種黃喉噪鶥(葉建華,2010),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黃喉鶥的提供了天然的棲息繁衍環境。

❹ 花崗岩地貌景觀特色

花崗岩是地面上最常見的酸性侵入體。它質地堅硬,岩性較均一,垂直節理發育,多構成山地的核心,成為顯著的隆起地形,在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常形成挺拔險峻、峭壁聳立的雄奇景觀。表層岩石球狀風化顯著,還可形成各種造型逼真的怪石,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中國的許多名山,如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遼寧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山東的泰山、嶗山、嶧山,陝西的華山、太白山,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雞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嶼,廣東羅浮山,廣西桂平西山、貓兒山,湖北九宮山、黃岡陵,江蘇的靈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盤山,北京雲蒙山,河北老嶺,寧夏賀蘭山,甘肅祁連山,四川貢嘎山,海南大洲島、銅鼓嶺、七星嶺、五指山等等,幾乎全部或大部分為花崗岩所組成。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

花崗岩由於節理風化、崩塌等作用,常形成峭壁懸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觀,著名的如黃山蓮花峰、煉丹峰和天都峰三峰鼎立,華山的東西南北中五峰相峙;天柱山的天柱峰,九華山的觀普峰也非常典型。

球形風化景觀,著名的有海南的天涯海角、鹿回頭、「南天一柱」,浙江普陀山的「師石」,遼寧千山的「無根石」,安徽天柱山的「仙鼓峰」和黃山的「仙桃石」等。

❺ 花崗岩地貌景觀發育的構造背景

構造在地貌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首先,它控制了地殼的隆升或沉降,使地表遭受風化剝蝕或接受沉積,形成山地、盆地或丘陵等地貌單元。正是由於構造條件的不同,懷玉山花崗岩區呈現出四種不同風格的花崗岩地貌,即三清山式密集尖峰峰林地貌,靈山黃山式壯闊雄渾峰林地貌、梧風洞華山式斷崖峭壁地貌和懷玉山泰山式穹狀雄偉地貌(楊明桂等,2009)。三清山花崗岩峰尖坡陡,稜角分明,石蛋較少,相對高差大,第四紀堆積物很少。一方面說明三清山目前仍處在不斷緩慢抬升的狀態,且抬升速率大於風化剝蝕的速率,這在第四章已進行了具體的定量計算;但另一方面,三清山剝露出地表的時間不長,剝蝕程度不及黃山,這與地貌發育的階段是對應的。三清山山體上部三清宮附近(28°52′36″N,118°04′02″E)保留有殘留頂蓋(圖版Ⅱ之5),點北為細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點南為寒武系西陽山組條帶狀灰岩夾粉砂質頁岩、鈣質泥岩,產狀為135°∠45°,見有三葉蟲化石和少量底棲腕足類化石,而黃山沒有類似現象的報道。三清山岩體不僅侵位於下寒武統地層中,侵入接觸關系最新的是泥盆系西湖組地層,而與黃山岩體侵入接觸最新的是寒武系地層。這都說明黃山經歷了比三清山更大程度的剝蝕,這與兩者裂變徑跡的證據也是吻合的。三清山山體下部300~400 m為沉積圍岩,並還能見到岩體與圍岩的原始侵入接觸界面,中心相出露面積最小。這些都是三清山還處在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剝蝕程度不高的證據。

其次,斷層和節理等次一級的斷裂構造使岩石發生破碎,降低其抗風化的能力,易發育形成各種微地貌景觀,在控制景觀發育方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清山花崗岩體中的斷層和節理發育十分典型和獨特,是研究不同尺度構造現象的理想場所。

6.1.1.1 斷層

三清山岩體在燕山晚期形成後,地殼仍以抬升作用為主,三清山花崗岩斷層(帶)主要有三組方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七條主要斷層(帶):長棚斷層、冷水坑—徐家村斷層、吳家—土城斷層、小坑—芭蕉塢斷層、鵝公嶺—下西坑斷層、楓林-紫湖鎮斷層帶(表6.1;圖6.1)。後三者是控制三清山「三角形斷塊山」的主構造,發育早期分別為逆沖斷層、左行走滑斷層和張性斷層,時間依次從早到晚。到喜馬拉雅伸展期轉化成為區內三條正斷層,即相對三清山山體而言,其傾向均向外傾,即斷塊山以內的岩石為上升盤,以外的為下降盤。這三條斷層基本呈等邊三角形,將三清山主岩體分割成一個典型的斷塊山。

小坑—芭蕉塢斷層:位於公園的西北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0°,切斷了北東-南西走向的斷層。其南東盤上升而北西盤下降。沿斷層可見構造角礫岩、硅化岩和碎裂岩,沿斷層走向形成很深的斷層谷地貌。

鵝公嶺—下西坑斷層:位於公園的東部和東北部,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5°,其南西盤上升而北東盤下降。斷層面展示片理化花崗岩、構造角礫岩,岩石強烈硅化。沿斷裂形成大的峽谷,其東南段斷斷續續可見由硅化岩石形成的斷層崖(圖版Ⅱ之6)。

楓林—紫湖鎮斷層帶:位於地質公園東南部,由數條呈北東50°~60°延伸斷層所組成,傾向南東,傾角60°,沿此斷層可見到早期剪切作用形成的劈理帶、片理帶和斷層角礫岩帶。斷層帶寬10~40 m。

三清山在懷玉山地體隆起的背景上又受到三條斷層圍限的三角形斷塊控制,構成一個獨特的「隆上隆」地質構造山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三清山的隆升,使得其抬升幅度明顯比周邊地質體大得多,即以最新的補充期花崗岩株為主峰,突立於群山之上。

6.1.1.2 節理

克魯斯根據節理與「流動構造」的關系將節理分為三類:同時平行於流線和流面的為L節理,又叫平行節理;平行流線但垂直於流面的為S節理,又叫縱節理;同時垂直於流線和流面的為Q節理,又叫橫節理(王根厚等,2007)。從與造景關系的角度出發,分為造景節理、保景節理和損景節理三種,造景節理主要指縱節理,稀疏縱節理主導的花崗岩多形成懸崖峭壁的峰巒,密集縱節理主導的花崗岩多形成峰叢、峰柱、造型石等景觀;保景節理主要指水平節理,如河南伏牛山因水平節理控制形成「摞摞石景觀」;損景節理主要指橫節理,通常有一定的斜度,俗稱斜節理,傾角越大越不穩定,容易沿節理面產生滑塌(崔之久等,2007)。

三清山在岩體形成過程中,岩漿侵位上升,減壓降溫,體積收縮,形成原生節理。據統計(表6.2),主要有三組方向,即與岩漿侵位時的流線平行的北東—北北東向節理(縱節理),與流線垂直的北西—近東西向節理(橫節理),以及與地面平行的水平節理(水平節理)。北東—北北東和北西西走向的節理整體上構成棋盤式的格局。前者自南西往北東呈帶狀展布,整體走向具有由收斂到撒開的趨勢,在宏觀上呈似帚狀形態,發育規模較大;後者總體走向北西西向,往南東部轉為近南北向(圖6.2)。「三清山式」花崗岩地貌成因與這三組節理是密切相關的,鋸解石(見圖版Ⅱ之7)就是節理控景的實例。這些節理具有規模大、延伸長、切割深、網格狀的特徵,將花崗岩切割成塊狀、厚板狀、稜柱狀的塊體。其中縱節理的規模較大且成帶發育,是控制西部峰牆(如西海重牆、九天長城等)和南部峽谷(如福壽門、一線天等)的主要構造。橫節理是控制中部峰柱、南東部峰牆及部分峽谷的主要構造。同時發育的近水平節理裂隙是造型石的主控構造,產生球形風化的必備條件之一。即峰牆、峰叢、峰柱等形成稜角分明的岩塊,經水平節理切割和球形風化剝蝕及流水侵蝕等作用,稜角被磨圓,變成(橢)球形景觀,如東方女神、神龜探海等造型石。即使同一組節理在不同區段的規模、密度也有差異,致使有的形成峰牆,有的形成峰叢,如在多組節理交匯的三清山中部,形成了天門峰叢。在外營力的繼續作用下,有的峰牆、峰叢逐漸被切斷而形成峰柱,也有的變窄形成規模更小的石芽。

圖6.1 三清山地質公園斷裂構造圖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1.上泥盆統;2.下志留統;3.寒武系—奧陶系;4.震旦系;5.南華系;6.燕山晚期花崗岩;7.背斜/向斜;8.正斷層;9.逆斷層;10.節理;11.地層界線;12.岩體侵入接觸界線;13.角岩(化)帶邊界;14.岩層面產狀;15.褶皺編號;16.斷層編號

表6.1 三清山地質公園斷層構造一覽表

(據實測和三清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表6.2 三清山地質公園節理統計表

續表

(據實測和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圖6.2 三清山地質公園構造解譯和節理玫瑰花圖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三清山區域構造的主應力方向在晚白堊世至始新世為南北向,在漸新世至中新世為東西向(萬天豐,1993),可見區域主應力方向與花崗岩體的原生節理走向是基本吻合的,這就使岩體在受區域主應力作用下更容易沿著花崗岩的節理裂隙薄弱面發生擠壓和斷裂等現象。在三清山經常看到一些發生在花崗岩中的斷裂結構面。圖6.3為西霞港附近見到的一個斷裂帶的素描圖,斷裂破碎帶寬約5m,岩壁直立,由花崗岩的劈理化帶、斷層泥和花崗岩透鏡體組成,從兩壁的階步和擦痕判斷,這是一個壓剪性右旋斷層。離地面有1~1.5 m的高度被剝蝕,易遭受進一步的侵蝕破壞,形成一線天、河溝和峽谷等負地形。

圖6.3 三清山某斷裂素描圖

①⑦為花崗岩體;②為斷層泥;③⑥為劈理帶;④⑤為透鏡體

浦慶余等(1997)還用岩體結構力學知識分析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成因。岩體結構和結構面是主導岩體穩定性的主導因素,決定了岩體的排列和岩體邊坡的穩定性。岩體結構可以分成五類,即塊裂結構、板裂結構、完整結構、破裂結構和散體結構(谷德振等,1963,1979;孫玉科等,1965;孫廣忠,1983,1987;許兵,1994)。三清山花崗岩體的三組互相垂直的節理面,將岩體切割成似長方體,形成了塊狀的花崗岩結構體和硬性的結構面,岩體的穩定性能較好。三清山的兩組垂直節理使岩體沿節理面陡立,近水平節理起到「承上啟下」的承接作用,正如磚塊可以砌起高大的建築一樣,巨蟒出山峰柱高達128m,但重心穩定,見圖6.4。可見三清山現存的峰牆、峰柱等尖峰陡坡地貌是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不穩定岩體破壞之後的重新平衡狀態。

圖6.4 「巨蟒」重心示意圖

❻ 花崗岩的地貌代表景觀是什麼

仙人崖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區,石門山花崗岩峰林地貌景觀區

❼ 花崗岩鋪裝特點有哪些

景觀石材是主要用於是主要室外景觀鋪設、因其需求量使用范圍廣,長期置於室外,故要求其具有價格低廉、產量大、耐磨性強、並具有一定的抗壓強度,主要以花崗岩、板岩、砂岩、文化石、卵石類(包括雨花石)等為主,大理石因其石質較,價格較昂貴不宜大量做為景觀石材。

主要石種介紹:
一、花崗岩類景觀石材
1、花崗岩:花崗岩的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損,化學性質穩定,不易風化,外觀色澤可保持百年以上,能耐酸、鹼及腐蝕氣體的侵蝕,吸水性極小。花崗石顏色較淺,以灰白、肉紅色者常見,多數只有彩色斑點,還有的是純色,花色一般較均勻,可拼性強,因此,大面積鋪地不會影響整體性。
2、銹石:花崗岩的一種。銹石可用做磨光板,火燒板,薄板,檯面板,環境石,地鋪石,路延石,小方塊,牆壁石,成色效果好,價格低廉,做景觀石材常做荔枝面和燒面。
3、芝麻黑:芝麻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崗岩石種之一,大量用於出口國外,也是國外景觀石材的主要選擇,可用於廣場工程板環境裝飾路沿石等各種建築和庭園石材,成色單一,裝飾整體效果好。
4、芝麻白:花崗岩類,質地堅硬,細膩如雪,可用於窗檯、檯面以及踏步過門石樓梯板。
二、砂岩類景觀石材
1、砂岩:砂岩又稱砂粒岩,因其顆粒性、結構疏鬆的特點,故吸水率較高,不能磨光,屬亞光型石材,顯露出自然形態,質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過砂岩抗擊外力較弱,因此在防護時的造價較高。砂岩由於顏色單一純真,單色或呈現出一種木紋色,常見有:黃色、紅色、綠色、白色和木紋色砂岩等。
2、澳洲砂岩:澳洲砂岩是一種生態環保石材,其產品具有無污染、無輻射、無反光、不風化、不變色、吸熱、保溫、防滑等特點。
3、四川砂岩:價格相對澳洲砂岩便宜,在砂岩的紋路上沒有澳洲砂岩細膩多樣。

其他常用景觀石材
1、英石:石灰岩。色呈青灰、黑灰等,常夾有白色方解石條紋,產廣東英德一帶。因山水溶融風化,表面渦洞互套、褶皺繁密。
2、斧劈石:沉積岩。有淺灰、深灰、黑、土黃等色。產江蘇常州一帶。具豎線條的絲狀、條狀、片狀紋理,又稱劍石,外型挺拔有力,但易風化剝落。
3、石筍石:竹葉狀灰岩。色淡灰綠、土紅,帶有眼窠狀凹陷,產浙、贛常山、玉山一帶。形狀越長越好看,往往三面已風化而背面有人工刀斧痕跡。
4、千層石沉積岩:鐵灰色中帶有層層淺灰色,變化自然多姿,產江、浙、皖一帶。沉積岩中有多種類型、色彩。
5、峭壁石:明計成在《園冶》中「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牆為紙,以石為繪也。」常用英石、湖石、斧劈石等配以植物、浮雕、流水。於庭院粉牆、賓館大廳布置,成為一幅少佔地方熠熠生輝的山水畫。
6、駁岸石:常用黃石、湖石、千層石,或沿水面,或沿高差變化山麓堆疊,高高低低錯落,前前後後變化,起駁岸作用,也作擋土牆,同時使之自然、美觀。
7、石山洞穴:以黃石、湖石、露頭石等堆疊成獨立或傍土半獨立的山石,俗稱「石抱土」。一般高三、五米,高者可達數十米,並常在山腳設計花壇、池塘、水簾、 洞壑。如上海龍華公園的紅岩,上海植物園的大假山。這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假山」,經常在單位綠地中出現,但不宜推廣。
8、山石瀑布:以園林地形為依據,堆放黃石、湖石、花崗石、千層石,引水由上而下,形成瀑布跌水。這種做法俗稱「土包石」,是目前最常見做法。

❽ 美國約塞米蒂( Yosemite) 國家公園花崗岩景觀

1.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概況

約塞米蒂(Yosemite)國家公園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面積為3086km2,公園海拔跨度在2000~13000英尺之間,以多山谷、瀑布、內湖、冰山、冰磧聞名於世,給人們展示了世上罕見的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大量的花崗岩浮雕。另外,在公園海拔600~4000m的地帶中,還發現存活有許多世上稀有的植物和動物種類。著名的約塞米蒂(Yosemite)谷就位於國家公園內。約塞米蒂谷長約12km,寬800~1800m,谷深300~1500m,是一條典型的冰蝕U型谷。谷地坦,谷壁陡峭。峽谷兩側的眾多高聳的花崗岩圓丘、巨石和岩壁是最引人注目的景觀。約塞米蒂谷茂密的植被涵養了豐富的水源。由出自谷地高處的特納亞、伊利亞特和約塞米蒂3條溪流匯成的默塞德河從峽谷內穿過,形成了一系列瀑布。其中包括著名的約塞米蒂瀑布,高739m,是北美落差最大的瀑布,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三。

2.花崗岩地貌景觀特色

組成約塞米蒂(Yosemite)國家公園的岩石主要是中生代白堊世侵入到變質沉積岩和變質火山岩中的花崗岩、花崗岩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AnnHarris,1999),經過第四紀冰川作用和河流地質作用的塑造、改造,在該公園形成了許多優美壯觀的景色,尤其是這里的花崗岩地貌景觀,與第四紀冰川作用的改造密切相關。

公園內花崗岩地貌景觀總體上都是由於受到冰川侵蝕後、經球形風化形成的花崗岩島山、花崗岩圓丘、巨石以及冰川侵蝕而成的U型谷。

1)北圓丘(NorthDome):構成該景觀的岩石為花崗岩閃長岩,由於覆蓋其上的冰川消融,頂部因壓力的減少而產生微小的膨脹,平行於外表面發育的席狀節理相對發育,隨著岩石的暴露,機械風化作用會使花崗岩塊呈同心層狀剝落,由於垂直節理不夠發育,因此這樣的大型花崗岩塊在這種球狀風華夏常發育有葉狀剝離穹窿(頁狀剝蝕穹丘),形成了頂部渾圓的穹丘(圖4-58)。北圓丘底部的曲線記錄了葉狀剝落的邊緣。在北圓丘下,是1500英尺高的懸崖。

圖4-58 北圓丘(NorthDome)(照片來源:http://www.thechidesters.com/photos.htm)

2)半圓丘(HalfDome):半圓丘北邊的平面是一個岩石易於滑動的近乎垂直的節理面。節理表面陡峭的特徵在圖4-58中可以由懸崖底部左邊或中間靠下部分筆直或斷續的白線所表現出來,垂直的深色線是流水痕跡。半圓丘的尖頂高8852英尺,陡峭的上部平面約2000英尺高。半圓丘是花崗岩塊體在垂直節理、水平節理以及冰川作用的共同影響下發育。這個著名的地貌景觀由於巨大冰川的切割而分成兩半,事實上「另一半」是從不存在的。半圓丘陡峭的表面是從平行於垂直節理之間的板狀岩石變鬆散開始的,由於風化作用和塊體坡移作用它們一層一層的落下,直到現在仍在繼續。半圓丘的陡峭面(圖4-59)方向和梅塞德(Merced)河南側懸崖的方向平行,因此它也許代表了山脈這個地區的「主節理」方向。半圓丘在更新世經受了改造,特納亞(Tenaya)冰川沿峽谷下移的時候接近半圓丘頂部接近500英尺。冰川作用清理了葉狀剝落的岩屑和山麓堆積;由於它沿著平行於垂直節理面的方向運動,於是通過拔蝕作用帶走了更多的岩石,留下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陡峭的岩壁。半圓丘的圓形後部是逐漸演化的結果,是葉狀剝落岩石表殼形成的。

圖4-59 順著山脊看到的半圓丘(左,照片來源:http://soon2be40.wordpress.com/2009/02/)和從背面看到的半圓丘(右,照片來源:http://www.dsams.net/)

3)Lembert圓丘(Lembert Dome):該圓丘(圖4-60)的岩性為花崗閃長岩,也是由於冰川作用形成的。其本為大教堂尖峰花崗閃長岩體的殘余塊體,由於冰川向西前進過程中對該殘塊剝蝕、拋光形成了該圓丘,確切地說,它應該是一個大型的羊背石,後期球形風化對其有一定的改造形成了如今的樣子。該圓丘西側的陡壁是由於冰川沿陡峭的傾斜節理面的拔蝕作用而形成。

4)約塞米蒂(Yosemite)峽谷:深邃的約塞米蒂山谷全長超過9英里,最寬處1英里,最窄處只有半英里,蜿蜒的梅塞德河(MercedRiver)貫穿其中(圖4-61)。該峽谷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中心,為冰川作用形成的一個典型U型谷,兩旁峭壁上到處可見由冰川切削過的痕跡,拔地而起的「落箭岩」,平行的「三兄弟峰」,最有名的莫過於半圓丘(HalfDome)了。由於該峽谷是冰川的運動的主要通道,下切深度大,峽谷兩側曾有許多支流冰川,這些支流冰川冰量少,切割深度淺,因此在峽谷兩側,形成了許多懸谷。由特納亞、伊利洛特和約塞米蒂3條河匯成的梅塞德河橫貫谷底,使這里成為世界上瀑布最集結的地區,最有名的是約塞米蒂瀑布。

圖4-6 0Lembert圓丘(LembertDome)(照片來源:http://www.yosemitehikes.com/toys/wallpaper/lembert-dome.htm)

中國典型地質景觀成因及全球對比

圖4-61 約塞米蒂峽谷(攝影:安塞爾·亞當斯;照片來源:http://www.gdphoto.cn/Html/sheyingjichu/2007-9/42787636810.html)

❾ 花崗岩地貌景觀的國際對比

從地域分布看,全球共有160處花崗岩國家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或保護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之外的六大洲(田明中等,2012)。主要位於亞洲東南部,北美洲西部、五大湖區和阿巴拉契亞山脈北段,大洋洲的東部和南部海岸,歐洲西北部,非洲中部及東南部。以大洲分布數量而言,亞洲最多,高達62處;以分布國家而言,中國最多,為42處;從分布的緯度地帶性而言,南北緯30°~40°地區最多,為54 處(王連勇等,2009)。截至2012年底,全球共有90處地質遺跡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根據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工作組對地質遺跡類型的分類方案,花崗岩地貌類有7處,中國獨佔6處。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布朗斯韋爾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更多的是保護2個重大意義的地質事件記錄:其一是海西大陸碰撞岩漿弧,其二是阿爾卑斯山造山期間歐洲大陸裂解的開始。其他著名的花崗岩地貌景觀區還有美國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日本屋久島(世界自然遺產地)、澳大利亞的Girraween國家公園和朝鮮的金剛山。

從景觀形態看,全球花崗岩景觀呈現出不同的地域性特徵。在20°N~20°S的低緯度熱帶地區,花崗岩多形成渾圓低矮的丘陵;在20°N~35°N的中亞熱帶地區,是最重要的花崗岩地貌成景帶,我國的風景名勝區大多位於此帶;緯度40°~50°以上的中高緯度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明顯,越往北,寒凍風化和風蝕作用越強烈,流水侵蝕作用減弱,花崗岩多呈低山緩丘狀(崔之久等,2007)。可以看出,在世界花崗岩地貌景觀中,三清山明顯不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高海拔寒凍地區、潮濕熱帶地區、炎熱乾旱地區形成的花崗岩山體。

國外花崗岩地貌多呈渾圓狀山丘,常見石蛋(陳安澤等,2008)。在新近紀構造抬升區或受冰川刨蝕作用的地區才形成尖頂狀山峰。美國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加拿大落基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阿根廷的菲茨羅依山等都是受到強烈冰蝕作用的花崗岩山體代表,花崗岩山體保存有險峻的陡峰和峰柱。但也有少數山體雖受到冰川侵蝕作用和寒凍物理風化作用,但高聳的鋸齒狀峰缺失,而塊狀花崗岩呈葉片剝落形成高大的穹狀山,如內華達山、美國阿拉斯加的Denali國家公園、德國的布朗斯韋爾世界地質公園。

赤道附近潮濕熱帶的花崗岩山體的代表有馬來西亞的基納巴盧山和巴西的科爾科瓦多山。兩者都呈穹隆狀。基納巴盧山是熱帶地區的最高山,海拔4095m,其穹狀山峰迄今還在繼續上升。該山峰的海拔高度足以在第四紀產生冰川,冰川深谷切割作用,形成了高聳的頂峰,並將山體表面磨蝕和夷平。科爾科瓦多山是該區系列花崗岩穹丘之一。

在炎熱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花崗岩形成了典型的殘山地貌。辛巴威的瑪塔博山以殘山雉堞狀山脊的密集分布著稱,加利福尼亞的胡斯華特里國家公園則以城堡式殘山為特色。

只有朝鮮的金剛山和中國的黃山、天柱山可能最接近「三清山式」景觀。金剛山位於朝鮮半島東部太白山脈的北段,東西寬40km,南北長60km。主峰毗盧峰海拔1909m。金剛山的構造背景和中國東北相似,均屬於濱太平洋構造域,岩性主要為燕山期的黑雲母花崗岩和似斑狀花崗岩,侵入於太古宇的片麻岩中。群峰峭立,怪石林立,眾瀑飛瀉,碧潭盈盈。全山有1萬多個層巒疊嶂的山峰,無數的石門、洞窟、峭壁和峽谷。金剛山是發育完美的切割很深的花崗岩山嶽景觀,卻缺少三清山峰林的密度和規模。

中國和國外主要花崗岩山體地質地貌特徵見表7.3。

❿ 花崗岩地貌景觀類型探討

花崗岩地貌類的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有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泰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德國有布朗斯韋爾世界地質公園。其中,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玉山島弧型花崗岩峰嶺地貌面積僅占園區的一小部分,主要由秦嶺造山帶、第四紀地貌和古人類遺跡、翠華山山崩地貌、驪山裂谷地塹構造、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演化、板塊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組成,花崗岩地貌景觀類型與德國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相似。

這些「中國籍」的世界地質公園,加上華山、鼓浪嶼和德國的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她們既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花崗岩地貌景觀,也能代表不同氣候區的主要花崗岩地貌景觀類型,一起構成一個花崗岩地貌景觀的演化序列,反映了花崗岩地貌形成過程中的構造切割、沖刷侵蝕、風化剝蝕的強弱變化,也能表現微地貌形態演化不同階段的特徵。

基於中國花崗岩地貌景觀在世界地質公園同類地貌中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便於記憶等因素,筆者建議採用典型代表模式來討論世界上花崗岩景觀的分類,分為「三清山式」、「黃山式」、「華山式」、「泰山式」、「鼓浪嶼式」、「克什克騰式」、「海森楚魯式」、「布朗斯韋爾式」等八種類型。

(1)「三清山式」花崗岩地貌景觀:是由白堊紀花崗岩組成的構造侵蝕型峰林地貌,它的峰林地貌景觀類型齊全,特徵典型,密度大,而且保存完好,地貌景觀以尖峰陡坡為特色,以「奇秀」著稱。

(2)「黃山式」花崗岩地貌景觀:也是由白堊紀花崗岩組成的構造侵蝕、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峰林地貌。它的峰林地貌景觀以主峰鼎立、群峰簇擁、深壑峽谷的峰林地貌為特色,以「壯美」著稱。

(3)「華山式」花崗岩地貌景觀:由白堊紀S型二長花崗岩組成,以構造控制的流水沖刷侵蝕作用為主,化學風化剝蝕作用弱於泰山,以陡崖絕壁峰林地貌為特色,以「險峻」著稱。

(4)「泰山式」花崗岩地貌景觀:位於華北克拉通內部,由太古宙變質花崗雜岩組成,地處溫帶濕潤氣候區,化學風化作用較強,以渾圓雄厚山體與崖壁陡坡組合景觀為特色,以「雄偉」著稱。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分析,「泰山式」早於「華山式」,晚於「鼓浪嶼式」。類似於「泰山式」的花崗岩景觀有湖南的衡山等花崗岩景觀,但不如泰山的雄偉與壯觀。

(5)「鼓浪嶼式」花崗岩地貌景觀:以渾圓狀花崗岩低丘和花崗岩石蛋景觀為特色,是海蝕花崗岩地貌的代表,以「渾圓」著稱。浙江的普陀山、福建的太姥山(A型晶洞鉀長花崗岩)、平潭島與此特點相似,其成因可能與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作用有關。

表7.3 世界主要花崗岩山體地址地貌特徵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據陳安澤,2008;盧雲亭,2007;陳文光,2007,等資料整理)

(6)「克什克騰式」花崗岩地貌景觀:是高緯度地區花崗岩景觀的典型代表,以「豪放」著稱。克什克騰成景花崗岩主要為燕山中期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和黑雲母花崗岩。景觀成因主要是冰蝕作用為主的物理風化,寒蝕和風蝕作用次之。有眾多古冰川遺跡,微地貌景觀類型主要為花崗岩石林,可以分為石牆、石塔、石叢、石柱、石柱群等亞類(董樹文等,2011)。石林高約5~20m,成片分布,達500×104m2

(7)「海森楚魯式」花崗岩地貌景觀: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海森楚魯景區(海森楚魯,蒙語,意為「像鍋一樣的山石」)是研究花崗岩風蝕地貌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博物館,是我國西部花崗岩風蝕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方圓數十平方千米的范圍內,有風蝕龕、蘑菇石和造型石等怪石,形態各異。景區內風蝕母岩為侏羅紀花崗岩,由於岩性及其礦物成分的差異,加上長期的風化作用,形成了各種風蝕地貌。目前還沒有更典型的花崗岩風蝕地貌,暫且以海森楚魯命名。

該地貌分布在我國的西北內陸乾旱地區,且風力大,河西走廊的風力年平均達3m/s以上(田明中等,2012)。

(8)「布朗斯韋爾式」花崗岩地貌景觀:德國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是除我國之外唯一的以花崗岩地貌為保護區的世界地質公園,發育穹隆狀花崗岩地貌為特色。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