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風景
1. 漢江臨泛請概括出本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全詩描繪了山川美景,特別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出語絕妙。這首《漢江臨泛》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以使人想像到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原文: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白話譯文:
漢江流經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荊門往東與九江相通。遠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縹緲若有若無中。岸邊都城彷彿在水面浮動,水天相接波濤滾滾盪雲空。襄陽的風光的確令人陶醉,我願在此地酣飲陪伴山翁。
此文出自唐·王維《漢江臨泛 / 漢江臨眺》
(1)三湘風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漢江臨泛》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此詩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隱含了歌頌了地方行政長官的功績之意。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見發;頷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
頸聯由遠而近,遠近相映,筆墨酣暢;尾聯直抒胸臆,可比作畫上題字。詩人採取的幾乎全是白描的寫意手法,從大處著墨,於平凡中見新奇,將登高遠眺、極目所見的山川景物寫得極為壯闊飛動,奔放雄偉,全詩猶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開闊,氣魄宏大。
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寫的地點是哪兒
地點:襄陽城漢江,即漢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維,因公務去南方,途經襄陽。此詩是詩人在襄陽城欣賞漢江景色時所作。
中國長江最大的支流,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湖北省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發源於陝西寧強縣秦嶺南麓,東南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
【名句出處】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出自唐王維《漢江臨泛》(又名《漢江臨眺①》)。
原詩: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③。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④。
注釋:
①臨眺:登高望遠。漢江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以及襄樊周圍大大小小的無數城郭(包括襄陽城門外的許多「瓮城」),一個個都像在眼前的水道兩旁漂浮。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地扣題,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假如是「漢江臨眺」,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此詩還是應題為《漢江臨泛》為是。
②楚塞:楚國邊境地帶,這里指漢水流域,此地古為楚國轄區。三湘:湘水合灕水為灕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總稱三湘;一說是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合稱三湘。古詩文中,三湘一般泛稱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
荊門:山名, 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戰國時為楚之西塞。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長江至潯陽分為九支。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相通。這里指江西九江。
③「郡邑」句:指漢水兩岸的城鎮。說都市像浮在水上,波濤如在遠空翻湧。
④山翁:山簡,山濤之子,晉人,曾鎮守襄陽。
譯文:
楚國的邊塞連接著湘江波濤,漢水西起荊門,貫通長江的支流。
遠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無若隱若現。
城郭彷彿在水面上浮動,波濤洶涌卻又好像搖盪著遙遠的天空。
襄陽風和日麗,美輪美奐,我多麼想留下來,和那山上的隱士痛飲共醉。
這首《漢江臨眺》是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縱目遠望,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勢浩渺。詩人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給人以美的享受。
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什麼意思
意思為:江水抄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
出自《漢江臨泛》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此詩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隱含了歌頌了地方行政長官的功績之意。
原文: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譯文:
楚國邊塞連接著三湘之水,荊門山下茫茫九派相匯合。
江水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
波濤洶涌城郭彷彿飄江上,大浪翻滾遠空好似在搖晃。
襄陽的風光真是無限美好,願與山翁留此地長醉不歸。
(3)三湘風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維,因公務去南方,途經襄陽。此詩是詩人在襄陽城欣賞漢江景色時所作。
這首詩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4. 鳳凰古城的主要景點
鳳凰古城的主要景點有:沈從文故居、楊家祠堂、熊希齡故居、沱江、虹橋、烏龍山風景區、山江古苗寨等等。
1、沈從文故居
許多人來鳳凰都是為沈從文而來。因為《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自他筆下流出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沈老曾經生活學習創作的地方位於鳳凰古城營街,是一座具有濃郁湘西特色的四合院,具有明顯的明清建築風格。院落別致小巧,室內陳列了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與藝術品。
2、楊家祠堂
其設計獨具匠心,精巧細致。門窗上都有細致的鏤空雕花,是鳳凰城內保護的最好的祠堂,精美絢麗。 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
3、熊希齡故居
位於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裡,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環境幽靜安謐,建築古老質朴。
4、沱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5、虹橋
原名卧虹橋,又稱「風雨樓」,建於明洪武初年。位於是鳳凰的中心,從這里去哪兒都很方便。在虹橋上看整個鳳凰城,沱江兩岸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
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裡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於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
5. 漢江臨泛中間4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古典詩詞賞析——王維《漢江臨泛》
楚塞①三湘②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③。
【注釋】
①楚塞:楚國的邊界。戰國時這一帶本為楚地。
②三湘:灕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
③山翁:指晉代山簡、竹林七賢山濤之子。曾任征南將軍,好飲,每飲必醉。
【題 解】
開元二十六年(738),王維自河西塞外返回長安。二十八年(740),升為殿中侍御史。當年秋冬之際,「知南選」,赴嶺南主持當地官吏選拔。他途經襄陽(今湖北襄樊),泛舟漢江,寫下了這首詩。漢江,又稱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詩題一作《漢江臨眺》。
句 解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屬於楚國,而襄陽位於楚之北境,所以這里稱「楚塞」。「三湘」,一說湘水合灕水為灕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合稱三湘;一說為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古詩文中,三湘一般泛稱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相通。
詩人泛舟江上,縱目遠望,看到漢江浩盪,浮想翩翩,揮筆寫出漢江橫亘楚塞,通三湘,穿荊門,連九派的磅礴之勢。試想,人行於江上,縱極目長望,所見終究有限。王維的高明在於,他一開始就超脫於具體的景觀之外,改從大處著筆,將相隔千里之地,納入一覽之中。起句氣勢非凡,為全詩奠下了雄壯的基調。
詩人首先鋪展出廣闊無垠的楚地,以之為畫幅背景,接著,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遠景構圖,將人帶入迷離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明時暗,若有若無。江流不斷,一直伸向遠方,船行中看見兩岸山巒,有的近而明,有的遠而暗,不斷推移變幻。我們的眼前似乎也隨之展開了一幅山水畫卷:江流浩渺,無邊無際,山色迷濛,連綿不斷。雖只有淡淡幾筆的勾勒、渲染,卻是氣韻生動。這恰如蘇軾所評,王維詩「詩中有畫」。明王世貞也評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而「天地外」、「有無中」,又為詩歌平添了一種迷茫、玄遠、無可窮盡的意境,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兩句詩被傳為千古佳句,後世詩人多有仿效、借用。如唐權德輿的「山岫有無中,片帆煙水上」,宋歐陽修的「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隨後,詩人將筆墨從遠景收回,轉寫眼前波瀾壯闊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正當詩人極目遠望,突然間風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動,眼前的襄陽城郭也隨著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風越來越大,波濤越來越洶涌,浪拍雲天,船身顛簸,彷彿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風浪之前,船兒是平緩地在江面行駛,城郭是靜止地立於岸邊,遠空是不動地懸於天際;風浪忽至,一切都動了起來。一「浮」一「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筆下之景生活起來,詩也隨之飄逸起來。自然,這一切都只是錯覺,是由於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視線不停起落升降的緣故。詩人巧妙地借用這種錯覺,進一步渲染出了漢江水勢的磅礴。
此時的詩人,或許早已進入了神與物游的境界吧。果然,他沉浸其中,樂不思歸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山翁」,即晉代山簡,竹林七賢中山濤之子。據《晉書•山簡傳》,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有一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去那裡飲酒游樂,大醉方歸。
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言襄陽風光如此美好,欲留下來與山簡共謀一醉,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
評 解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曰:「右丞五言律有兩種,一種以清遠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分別觀之。」這首詩屬於後者,氣象博大,意境高曠,所表現的美是壯美。
全詩猶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頷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頸聯由遠而近,遠近相映,筆墨酣暢;尾聯直抒胸臆,可比作畫上題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評析】
詩主要寫泛遊漢水的見聞,詠嘆漢水之浩渺。首聯寫漢水雄渾壯闊的景色,由楚入湘,與長江九派匯合,為全詩渲染氣氛。頷聯寫漢水的流長邈遠,山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