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攝影構圖
❶ 風光攝影的構圖技巧有哪些
風光拍攝的時候要注意幾點:一是要注意光線產生的明暗影調,2要主要前中後景的關系,3要主要不同的構圖方式:構圖就是一個找線條的過程。但是要注意跟九宮格構圖的結合,結合S型線條,C型線條,斜線線條,還有結合不同的型狀,像O型,三角形矩形等的使用。同時拍攝的時候要注意畫面裡面對比關系的設置如明暗的關系,動靜的關系,軟硬的關系,還有色彩冷暖關系的對比,也要注意畫面內容的平衡關繫上下的平衡,還有左右的平衡!
❷ 拍攝風景類型的照片,攝影構圖是怎麼樣的
風景類構圖大部分採用三分法,水平
❸ 風光攝影中什麼是前中後景構圖
如圖,花是前景,湖是中景,遠處的山和天空是後景,這樣拍的目的就是讓畫面看起來更有層次感
❹ 攝影知識:拍攝風景照如何構圖(組圖)
構圖是攝影第一步,雖然攝影構圖的規則不是死的,但了解構圖可以避免一些初級的錯誤,在觀賞好作品的時候,也可以了解拍攝者為什麼要這樣拍,對自己的提高也很有幫助。本文就攝影的構圖做一個介紹,雖然本文只要是著重在風景攝影的構圖,但風景構圖是最為復雜的一種,所以掌握了這些規則以後,很多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類型的攝影上的。 吸引人的景物 1) 吸引人的景物 構圖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找一個吸引人的景物。攝影不是簡單地拿起照相機按快門,在按下快門之前,你要問自己,這個景物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是顏色? 雲彩?倒影?還是落日?。。。確定了主體後,下一步就是怎麼去表現它了。通常,主體要有足夠的尺寸,才能引人注目。主體太小,就不成為主體,這時候就要用長點的焦距,或後期剪裁來處理了。避免居中2) 避免居中 初學攝影的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間。的確,在正中間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一張好的照片應該是在吸引讀者的目光後,能夠引導讀者的目光到其他地方去的。如果,吸引人的物體放在正中間,很容易只讓人專注在那個物體上,而令畫面變得呆板。同時,盡量不要把水平線放在畫面的正中間,因為那樣的話容易導致主次不明顯,不知道重點是要表達天空還是地面。但有時候在天空和地面同樣重要時,我也會把水平線放在中間。
❺ 攝影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怎麼區分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
使用三腳架
拍攝時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腳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盡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著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地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
❻ 如何進行風景人像攝影構圖
傳統上人像構圖的四個方式- 全身人像, 七分人像, 半身人像, 特寫。
請注意這些做法只是幾個制式的拍法, 在新世代的攝影中, 往往由此延伸, 有了更活潑的裁切方式。
全身人像: 帶景人像
表現人像與景物的關系,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 場景保留視覺延伸感, 人像眼神保留視覺動線。
身人像: 一般人像
頭部以上稍留空間, 人像眼神保留視覺動線,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 場景保留延伸對稱感。
七分人像: 帶景人像
膝蓋上下約 10 公分左右的裁剪都屬七分人像。
帶景人像會再考量景的鋪陳, 所以畫面保留更大的空間。
人像眼神保留視覺動線,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 場景保留延伸對稱感
七分人像: 一般人像
膝蓋上下約 10 公分左右的裁剪都屬七分人像。
頭部以上稍留空間,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附近, 場景保留延伸對稱感
半身人像: 帶景人像
腰部上下約 10 公分左右的裁剪都屬半身人像。
半身的人像若想帶景, 可以採用橫式構圖。
頭部以上稍留空間,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附近, 場景保留延伸對稱感。
半身人像: 一般人像
腰部上下約 10 公分左右的裁剪都屬半身人像。
頭部以上稍留空間, 人物置於井字位置附近。
特寫人像
以表現人像表情、臉部特色為主的像片。
裁切點在胸部上下約 10 公分左右者, 亦屬於特寫人像。
❼ 風光攝影中有哪些構圖技巧
結合風景拍攝的人像稱為風景人像照片,屬於人像攝影的一個品種。若以表現景物為主,人在畫面上顯得很小,成了風景的陪襯,就屬風光攝影了。所以,拍攝風景人像,無論留影紀念還是攝影創作,如果把人拍得遠而小,雖見身影但難辨容顏,就可能嚴重影響留影效果或神形表現,因此應近些拍攝,把人拍得大些才好。
所以我們拍攝時應注意畫面的比例,一般來說,全身像相當於邊高的1/2-3/4,大半身像相當於邊高的2/3-3/4,半身像相當於邊高的3/5甚至4/5(拍攝半身照片時強烈建議大家使被攝人的眼睛處於離畫面頂端下方1/3處)。人的頭頂離畫面上邊應有適量的空間,以看上去協調並有一定的舒適感為宜,不能給人一種壓抑感。
許多人都喜歡風光攝影,有時甚至不惜長途跋涉去搞創作,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拍不出自己需要的效果,好像看到的和實際拍到的是兩回事。
,我們要表現的是什麼,然後再按我們的拍攝意圖去構圖。畫面構圖除了特殊需要以外,一般應保持平衡,否則就會偏重或形成不穩定感。或者雖不平衡對等,但視覺上要覺得平衡,左右並不偏重。為了使畫面平衡,除了採取對稱式構圖、或者通過畫面透視的杠桿作用進行布局外,還可以藉助視覺心理的杠桿感、穩定感----兩壓千斤布局取得均衡。比如,畫面的左半部是一座高聳的山峰,畫面右下部是水面,上部是天空,由於景物及其影調存在強烈的對比,畫面顯得左重右輕,構圖很不各諧。假設在畫面右下部的水面有一隻帆影,或者在畫面右上部的天空有一隻飛鷹,帆影或飛鷹即使很遠很小,與高山相比微不足道,但畫面左部高山的偏重感就會消失,整個畫面的構圖就顯得均衡。
再如,畫面右上部是一幢樓房或一座高聳的山峰,畫面左下部是一片廣闊的綠地,這樣的畫面顯然頭重(右上重)腳輕(左下輕),顯得不平衡。假若適當選擇取景角度,表現出綠地上的一群牛羊或一群在草地上玩耍的兒童,盡管牛羊和兒童本身並不能與樓房取得實質上的平衡,但由於寫實物對應布局,就具有均衡構圖的相當分量,使畫面看起來並不見得左輕右重,從而取得了視覺上的平衡。
構圖時保持平衡的同時,還要注意畫面的反差。有時,在我們要拍的景物中,一部分亮度很大,一部分亮度很小(很暗),會讓相機的測光系統顧此失彼:如果按亮部曝光,暗部就會一片漆黑,毫無層次;如果按暗部曝光,亮部就會白茫茫一片,失去了細節。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膠片的感覺特性:每一種膠片都有一個曝光寬容度,即允許曝光過量多少或曝光不足多少,對一般的日光型膠片而言,可以曝光過量3級,但只能曝光不足1級。超過了這個限度,所拍攝的景物就會失去層次。
所以,當我們遇到景物反差很大的情況時,我們就要盡可能照顧暗部,即我們先按亮部測光,然後在測光的基礎上,增加2-3級曝光量進行曝光,這樣,亮部雖然曝光有些過量,但已照顧到了暗部,使暗部的層次大大地豐富了,而亮部的層次雖有所損失,但還有相當的層次,還不至於影響到整個畫面。
此外,構圖時還要注意景深的控制。比如,我們的拍攝對象是一朵潔白的蓮花,那麼,我們就應該使用大光圈,以獲得小的景深,使蓮花前後的景物虛化,以突出主體(蓮花),如果我們拍攝的是山水風光,則就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的景深,這樣才能突出山水的秀美。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千萬不要圖省事而不使用三角架。使用或不使用三角架有時甚至會決定一幅作品的成敗(特別是在使用長焦的鏡頭時),因為一幅好的作品一般都要作放大處理,輕微的抖動在小幅照片中或許看不出來,但一經放大,抖動的痕跡就會顯露無遺。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三角架+門線。
❽ 攝影畫面構圖有什麼基本原則
攝影畫面構圖的基本原則:
1、簡潔原則
指通過構圖、後期處理等手段,使畫面看上去簡單明了、重點突出、主體顯著的原則。
2、減法原則
由於被拍攝的對象或景物並不是自然成畫的,因此只有攝影師用取景框進行選擇、提煉、概括,減去不需要的景物,才能從凌亂的景物中「分離」出優美的畫面。
3、均衡原則
指在攝影構圖時,盡量避免安排畫面上的景物後,畫面出現上下輕重失調、左右空滿不一的不穩定感覺。
4、多樣統一原則
體現在構圖當中就是一個畫面中,將所需要的多個不同視覺元素,安排成有變化、有秩序、有節奏而又和諧統一的整體。
5、疏密變化原則
是指攝影構圖時在畫面處理上,該疏的地方要疏,該密的地方要密。只有疏密結合,有開有合,才能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才能使人感到舒服自然。
(8)風景攝影構圖擴展閱讀
基本構圖分類:
1、三分法構圖
就是用「井」字將畫面分成九部分,讓主體處於四個交點其中的一個,或者比如一棵樹不要放在畫面的正當中,要放在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活三分之二處!
2、對角線構圖
就是主體處於畫面的對角線中的一側,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對角線的另一側需要有物體與其呼應,否則會使畫面失衡!
3、S形構圖
就是拍攝河流、公路、山川之類時,遵循這種方法,注意要「有進有出」,應該讓觀看者河流、公路、山川是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否則會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