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城外柏森森
『壹』 "錦官城外柏森森"是什麼意思
"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思是: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出處:唐代詩人杜甫的《蜀相》。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1)景觀城外柏森森擴展閱讀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亂以來就一直顛沛流離的詩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滿懷時事興衰之感和對三國時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謁了始建於晉代的武侯祠廟。
祠廟前那株相傳為「孔明手植」的巨柏,歷經滄桑,遒勁挺拔;綠樹叢中的黃鸝百囀千啼,自鳴得意。詩人面對年久失修,頹圮破敗的祠堂,追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貴精神和赫赫業績,不由得觸景生情,熱淚滿襟,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律《蜀相》。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詞,又是輓歌。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