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當山風景旅遊區
1. 請問從邯鄲到古武當山怎麼坐車
旅遊公司直達車是定點的,
你可以在邯鄲汽車站做808路公交到武安票價6元,時間1小時。然後再武安長途汽車站座到古武當山的車。半個小時一趟車。
2. 武當山古建築群值得一去嗎有什麼遊玩的攻略呢
武當山古建築群非常的恢宏大氣,還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而且武當山本身也非常值得一看,因為這里的高山特別多,海拔也還是挺高的,這里的景點有很多,可以逛挺久的,有天柱峰,峰上有太和宮,人家都說,到了武當山,一定要到太和宮,這樣才算到過武當山,還有金殿,紫禁城,凈樂宮,玄岳門,這幾個都是建於明朝的,還有一個叫做玉虛宮,也是建於明朝,不過這個玉虛宮有很多地方在清朝的時候毀了,但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遺址,而且,武當山也算是道家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道家文化深厚,到了也可以感受到。
所以,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3. 想知道:邯鄲市 從邯山區到武安市古武當山景區怎麼坐公交
1、在邯鄲火車站坐2路,到特鑿處下,那有到武安的車,大概5元吧,就到了專,到了站再坐那裡到屬京娘湖的車,然後到京娘湖下,再走一段就古武當山了,我記得好像沒有直接到那裡的車,都是要走一段的從武安車站到那坐車可能就是6元吧,要是...
2、邯鄲火車站前馬路對面有808路直接到武安。票價6元。費時大概50分鍾。
火車站前可能會無座。可向南走500米,到長途汽車站去,808在那始發。
808路首班5:30,末班21:30。間隔不詳(最多半小時一班)
3、直接從邯鄲車站坐汽車去武安汽車站,然後從武安汽車站坐車去古武當山京娘湖。路費應該都是邯鄲到武安8元
武安到武當山京娘湖路段也是8元左右,車費現在已經有漲。
4. 武當山古建築群在哪裡
在
武當山風景區
里。就是
武當山鎮
,然後有個風景區入口,你買票,坐車,就到山上了,然後就是很多建築。最有名的就是金頂
5. 武當山古建築有哪些奇妙之處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面積約40萬平方米。它兼有五嶽之雄、奇、險、秀、幽,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3泉、10石、5台等自然勝景。主峰天柱峰立地頂天,海拔1612米,素有「一柱擎天」之譽。相傳道教所遵奉的玄武神,即真武大帝,曾在此修煉42年而得道飛升,故後世易名武當山,意謂「非真武不足當之」。武當山是中國第一大道教名山,有「天下第一仙山」之說。
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清靜無為、遁世隱修的生活。為了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達到隱者修行的最高境界,道士們采葯煉丹,而那些靈花仙草也只有深山老林才容易採到。所有這些,都讓道家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古以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武當山就是道家理想的修行寶地。
武當山大規模的道觀建築始於唐代。自唐朝初期李淵登基稱帝開始,李淵為提高他的威望,就宣揚他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聃的後裔,在全國范圍大興土木建造道觀,大力弘揚道教顯靈功德。
唐貞觀年間(627~62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均州吏姚簡赴武當山祈雨,此後又命令姚簡在武當山建五龍祠,這可看成是武當山道教的開山道觀。以後宋、元各代都有增建和擴建,道觀規模日益擴大。到元代末,大部分毀於戰火。
武當山道教發展達到鼎盛,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對道教的重視,他是歷代營建武當山道觀最得力的一個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從他侄子手中奪取帝位的,他起兵之前,為了給自己的行動尋找合理性,在軍師姚廣孝的幫助下,製造了一系列真武「顯彰聖靈,始終佑助」的神話,給自己蒙上了一層天意神授的色彩。
永樂皇帝在聖旨里說得很明白:「至我朝,真武闡揚靈化,蔭佑國家,福庇生民,十分顯應。我自奉天靖難之初,神明顯揚,威靈感應之多,言說不盡。」為答謝真武佑護之德,朱棣在北京城建起了真武廟,又在紫禁城的御花園中建造欽安殿,專門奉祀真武,甚至在他坐朝的奉天殿兩壁斗拱間也畫了真武像。對真武得道之地武當山,朱棣更是恭敬有加,封武當真武神為「北極鎮天真武元天上帝」,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
永樂十年(1411)朱棣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王進等率30餘萬軍民工匠,用12年工夫,在元代舊址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宏偉的道教廟宇。各處設計布局,均按明朝永樂皇帝的意旨,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故事,採取皇宮建築款式統一設計建造。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疏密的布局,做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先抑後揚,迂迴曲折,前呼後應,玄妙超然,充分顯示出神權的神奇和皇權的崇高威武,從而創造出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結合的高度協調景觀。正如明代的洪冀聖所描繪說:「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丹牆翠瓦望玲瓏。」其工程之大,耗費之巨,不亞於北京紫禁城的修建,明朝人稱為「成曠世之極盛,萬古之奇觀也」。
整個武當建築群薈萃了中國古代優秀建築範式,體現出道教的玄妙、皇宮的宏偉、環境的原始、民風的淳樸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是古代規劃、設計建築的典範。
6. 武當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概況: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據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代有開拓擴建。明成祖於永樂十年(1412)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群。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法器、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嶽」諸山之上。武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圍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環繞,風光旖旎,氣勢宏偉,被世人贊為「萬山來朝」。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從而形成了9宮、9觀、72岩廟、36庵堂的大型建築群,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模。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現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築組成。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城牆,環繞於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於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於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南岩宮位於武當山獨陽岩下,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現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築共21棟。
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築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門」,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
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山古建築群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精華。在這里還衍生出武當道教、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范疇的精髓,為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內容。
文化遺產價值: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築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築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於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系,岩廟則占峰踞險,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規劃嚴密,建築傑出武當山古建築群分布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疏密有致。建築設計的規劃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築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
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武當山古建築群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岩廟,以及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道教建築之瑰寶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皇室派員管理。現存建築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
反映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採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5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武當山建築群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主要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采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1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7. 武當山古建築群在那一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 武當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 a大約 大小 方圓 周圍
大約:數字很精確不能用
大小:形容的是東西,不是山
方圓:形容佔地面積
周圍:表示範圍小,周圍幾米
我是這么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