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風景
Ⅰ 拙政園夏天景色描寫
來到拙政園,聽導游介紹,拙政園是蘇州最大的名園,它不僅是蘇州四大古典名園(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之一,而且還是全國四大古典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之一,為蘇州園林之首,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
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後於明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棄官還鄉,在陸龜蒙的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成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400 多年來,滄桑變遷,屢易園主,但此園總體仍不失明代遺風,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走進拙政園的大門,放眼望去,滿眼的花草、樹木、假山。導游說,拙政園分西園、中園與東園三部分,而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全園以水為中心,水是全園的紐帶和靈魂。水池周圍亭台樓閣時疏時密,錯落有致,格調古樸自然,是最能反映明代特色的古典園林。據說曹芹幼時曾在這里居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以拙政園為原形的。
秫香館是東秫香,指稻穀飄香,以前牆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穀的清香,令人心醉,所以因此得名秫香館。秫香館為東園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看起來非常古樸雅緻,別有情趣。在一個隱蔽的樹叢中,還有一個小亭子,它建在假山群上,相傳這里是小姐們玩游戲的地方。
新人求採納!
Ⅱ 秋天去的拙政園景色好嗎
那裡春天有杜鵑花節,夏天有荷花節,秋天那裡會以菊花為主,喜歡菊花可以在秋天去。
Ⅲ 描寫拙政園春夏秋冬的景色
孩子。這是找不到的。要自己去一次拙政園。由導游講給你才知道的。網路是找不出來的。
Ⅳ 拙政園里有亭可以欣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全稱叫什麼
(1. 綉倚亭【春亭】 2. 荷風四面亭【夏亭】 3. 待霜亭【秋亭】 4. 雪香雲蔚亭【冬亭】)梧竹幽版居的移權步易景:東面可看到漏窗、紅燈籠,象徵著冬景。西面是荷花和翠柳,代表著夏景。南面是白牆和白皮鬆,代表著秋季。北面是青翠的竹子,代表著春景。
Ⅳ 蘇州拙政園的描寫
拙政園在蘇州市婁門東北街,是蘇州最有代表性和最大的名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專年,為明代弘治引進屬、御史王獻臣拓建而成。園名取晉代文人潘岳-賦中有「拙者之為政也」之意而命名。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東部景區明快開朗,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築點綴於池水、山石、草木之間。
中部是是全園的精華,泉水面積佔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
西部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三十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布局緊湊,構思精巧。
1998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Ⅵ 求一篇寫拙政園四季景色的作文,不用太長,400字左右就好,急!!!!!!!!!
亦是拙者之為政也。」這就是那富有動靜之美的蘇州園林—拙政園。
走進拙政園,那剛勁有力的大字映入眼簾。正值秋光好,三個金字閃閃發亮,周圍籠罩著一圈飄渺的光環,訴說著朦朧的過去。我靜靜地佇立在那塊匾額前,它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卻更顯滄桑。可它永遠地沉沒在歷史的年輪里了……一陣清風拂過,回頭一看,爸爸媽媽和導游阿姨已信步走出好遠了。
穿過「通幽」小徑,一塊青石赫然出現。光滑的表面斷斷續續露出了幾條白色的玉帶。它彷彿是一扇大門,隱隱約約地露出了主人的夢想,他的夙願。導游阿姨在一旁微笑著,清脆的聲音緩緩流淌:「這塊青雲石,一步登上便是『一步登天』,兩步登上便是『平步青雲』。」是啊,誰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一帆風順啊!可是命運總是出現一些偶然,悄悄地,就把你的生命航道給扭轉了。我不禁想到了蘇軾的《滿庭芳》: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髙張。江南好,千種美酒,一曲滿庭芳。
穿過走廊,便是莊重典雅的蘭雪堂。它遮遮掩掩地藏在林蔭深處,微微露出的 一角召喚者我去尋找它的廬山真面目。
跨過蘭雪堂的台階,一面巨大的圖畫展現在眼前:深綠、淺綠、墨綠彷彿在隨風搖弋,把高大的古木展現得淋漓盡致;精緻的房屋錯落有致地隱藏在翩翩起舞的古木背後。那白牆黑瓦,散發出一股和諧的色彩……這便是拙政園的平面圖,俗話說「眼見為實」拙政園果然不愧為蘇州園林第一勝。
仰頭一看,正正方方的匾額上,書寫者同樣規整的「蘭雪堂」。蘭雪,多麼美麗的名字!「蘭雪,出自李白的詩句:『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代表主人灑脫如清風,優雅如蘭雪……」導游阿姨一邊輕輕地說,一邊帶我們走出蘭雪堂。
消消停停,一路來到了花園,一座高高的假山豁然出現,把園中的美景悄然遮住了,就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洞天。「這就是綴雲峰。開門見山,穿過去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仔細打量著它: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巍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突然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起《紅樓夢》的一段描寫:
「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陽光下,蝴蝶正在花叢中玩得不亦樂乎,無論是書中的意境,還是真實的美景,都是那麼地引人入勝……
Ⅶ 拙政園包含哪些景點
你好!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綉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築,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並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
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築。這座建築,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崑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裡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采。
Ⅷ 蘇州拙政園、留園、寒山寺、虎丘、滄浪亭幾個景點,遊玩時間是多久
拙政園,因為裡面園林面積比較大,需要花費2個小時左右;
(8)拙政園風景擴展閱讀
1.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2.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3.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4.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中心五公里,為蘇州西山之餘脈,因周邊地形脫離西山主體,成為獨立的小山。山高34.3米,古樹參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巔。《吳地記》載:"虎丘山絕岩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向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
5.滄浪亭,位於蘇州市三元坊滄浪亭街3號,是一處始建於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築,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其佔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園內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築和景觀。
Ⅸ 拙政園西部建築景色是怎樣的
1736年,拙政園西部的「書園」其主人是太史葉士寬。存留下來的「書園」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和澆書亭諸古跡,都是由葉士寬所築的。
書園後來又歸道員沈元振,園中宅第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後來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把拙政園的西部園林,改名為「補園」。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分,存留下來的拙政園西部園林,便形成於張履謙接手時期。
「補園」面積為8000多平方米,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補園」中有三十六鴛鴦館、留聽閣、塔影亭、浮翠閣、與誰同坐軒、笠亭、宜兩亭和倒影樓等建築。
三十六鴛鴦館是「補園」的主體建築,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
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
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面,由八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
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36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題寫。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
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斗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
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里洪、陸諧音紅、綠。這一洪一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築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
三十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連續四卷的拱形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梁縈回。
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傢具擺設配置精當。
留聽閣位於三十六鴛鴦館的北方,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和果皆有姿有態。
閣內有松、竹、梅和鵲的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不可多得的精品。
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意,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
有道是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總讓人不忍目睹,唯獨這里的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
在留聽閣,回望南邊的塔影亭,頓覺美妙之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園主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使整個園林的美景到這里結束卻不覺得突兀。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余韻不絕,擴展了人們的形象空間。
在的東北方為扇面亭「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軒是「補園」中的一個小亭,造型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修成摺扇狀。蘇軾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
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和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
在與誰同坐軒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個戴著斗笠的漁翁在垂釣,悠然自得。
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遠遠望去好像建於浮動的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
與誰同坐軒、笠亭和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和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
誰與同坐軒的北面為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
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對這二人的景仰之情,於1894年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同時,張履謙還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周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清代書法家俞粟廬的《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
倒影樓的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
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再加上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
倒影樓的樓上原是張履謙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立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宜兩亭與西北方的倒影樓互為對景。
從中花園觀望西花園,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
Ⅹ 請說出承德避暑山莊和拙政園中的代表性景點以及該景點在構景手法上的作用
①妙在得景:園林建築布局不象宮殿、寺廟和一般住房那樣呈軸線對稱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環境,建築位置要取最好的視線和觀景點,以得體為原則。園林的最大功能是觀賞。實現觀賞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體的人。所以構園重在構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重過何氏園五首》,就描寫了園中有景,景中有人,人與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園思想。他寫道:「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此乃園中景也。「興移無灑掃,隨意坐莓苔」,「石闌斜點筆,梧葉坐題詩」,乃景中人也。人們有了這種境界,方可悟構園神理。
造園之道,還在於「悟」。悟即領會造園之意境,建築之虛實。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異。王國維《人間詞話》言境界雲:對象不同,表達方法亦異,故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境也。「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詞境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曲境也。園林建築意境亦然,其詩情畫意,在實際事物中體現出來,就是園林之意境。園林建築者如能「悟」出古人詠景之境界,「景露則境界小,景隱則境界大」,「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得山」,「幾個樓台游不盡,一條流水亂相纏」等,則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許多園林建築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紅樓夢》大觀園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虛構之處。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處正在此。造園之道正亦如斯,所謂實處求虛,虛中得實,淡而不薄,厚而不滯。如園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題欣賞上以感情悟物,且進而達人格化。
在上述景與人、虛與實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導下,就不難理解和運用構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不同於一般封閉方正的布局形式,盡量避免對稱,要求有曲折變化。如曲徑、曲橋、曲廊等,設計時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園林中兩側都有風景,隨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離延長,趣意加深。由此可見,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據這一原理,園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徑多於主道,則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尋,有泉可聽,有石可留,吟想其間,所謂「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須登,可小立顧盼,故古時多採用磴道。
園林建築變化多姿,還可使遊人獲得小園大覽、大園短覽之感。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其要諦就是採用「空靈」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慮。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遊人感到有景可賞,辦法就是改變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蘇南之園,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寧紹之園,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無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構成水面形態之重要手法。至於水柔水剛,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園林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園林空間隔則深,暢則淺,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變化,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因此在設計上常採用大園套小園,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極多,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濠濮間、畫舫齋,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海棠塢等。如果入門便覺個大園,內部空曠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園亦未必游遍全園。如果景物有特點,委宛多變,游之不足,下次再來。風景區也好,園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盡。
除了以牆、廊等建築物分隔空間外,還要穿插山石樹木,使空間變化靈活而不呆板。花牆或牆上開設漏窗,不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間互相滲透。通過分劃空間的大小對比,使人感到景物層出不窮。此點正是我國園林建築技術的特色之一。
③貴在自然:園林之美,貴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築物起「點景」作用,可謂錦上添花,但花終不能壓錦也。基於這一要求,園林疊山理水應盡量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國古代許多疊山家從來主張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園林建築也要與自然環境協調。如明末清初張南恆所主張的平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構園家們如果能夠理解這個道理,就不至於使園林建築離自然太遠,並多少能呈現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為棲息小休的賓館,宜著眼於周圍有幽靜之境,能信步盤桓,游目騁懷,故室內外空間互相呼應,以資流通,晨餐朝輝,夕枕落霞,坐卧其間,小中可以見大。反之高樓鎮山,汽車環居,喇叭徹耳,好鳥驚飛,俯視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見小,渺不足觀,以城市之建築奪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損,游者掃興而已。所以有些園林專家一再提倡:風景區(包括園林)之建築,宜隱不宜顯,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頂(山頂),須變化多,要隨宜安排,巧於因借,存民居之風格,求古樸之情趣,如小院曲戶,粉牆花影,「城市山林」,兩得其宜。這樣園內建築可互為對景,園外佳景,可借入園內,而建築本身能與地形結合,越山跨水無所不宜,有的還可與山石岩洞結合成為自然與人工相融合的建築。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憶記長白園(即蘇州天平山高義園)雲:「園外有長堤,桃柳曲橋,蟠屈湖西,橋盡抵園:園門故作低小,近門則長廊復壁,直達山麓,其繒樓慢閣,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見也。」
目前,我國有些風景區及園林,移入許多與自然環境不協調的建築物。如南京燕子磯,除臨水一面尚可觀外,余則黑雲滾滾,勢襲長江。有人坐石磯戲為打油詩雲:「燕子燕子,何不高飛,久棲於斯,坐以待斃。」總之,古跡之處應以古為主,園林之處應以幽秀為主,自然景區應以天趣為主,切不可移入不協調之建築。否則,祖國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將受大損矣。
為了避免遠離自然的弊病,園林建築布局首先要求單體與環境意境協調,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來氣氛,後者可以通過所謂模山范水來實現。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湖區建築以仿江南勝景為主,並且採取蘇州集錦式建築,繪畫著重清淡色調,絕禁重彩,與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調。平原應和山區則仿北方景色為主,再加上園外奇峰異景,構成北國風光。山莊就因仿全國各地勝景,考慮當地環境特點加以再創造設計,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園林要素表達出預想的境界,辦法就在於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尋覓借景。晉陶淵明的千古絕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暗示一種「借景」。北京圓明園,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園內景物皆因水而築,招西山入園,終成「萬園之園」。無錫寄暢園為山麓園,景物皆面山而構,納園外山景於園內。可見,許多園林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問題的關鍵是在於「借」。陳從周先生提出:「園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於『時』。花影、樹影,雲影、水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響成曲」。如今城市造園,已成定勢,但要臻其美,關鍵在「借景」,招城外山色、遠寺浮屠入園。
⑤奇在隔景:園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別是市園。經常出現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於園內;隔者是屏谷丑於園外。合分本相對而言,亦相輔而成,不隔其俗,難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觀一面者,有能觀兩面者,在乎選擇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其後牆外緊臨地安門西大街。如果不用邊廊相「隔」,則市囂之氣會歷歷在目,從而損害古園氣氛。今遊人入園,目光被邊廊亭閣絕然遮隔,盡管身居市街包圍,亦無摒棄仙境之感。上海豫園也是一例:此園翠秀堂,乃盡端建築,廳後為市街,然面臨大假山,深隱北麓,人留其間,不知身處市囂中,僅一牆之隔,判若仙凡,可見隔之妙哉!我國江南市園,無不皆存前奏。滄浪亭雖屬半封閉之園,而園中景色,隔水可呼,緩步入園,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園林雖有樹木、山水、建築構成,此為共性;但每個園林又有特色,此為個性。如蘇州四大名園中,網師園是以靜觀為主,拙政園以動觀為主,滄浪亭之蒼古,留園之華瞻,它們各具特色,吸引游眾。又如北方園林,在建築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頂,而用卷棚屋頂(如卷棚懸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輕巧和曲線輪廓。南方園林中建築的屋頂翼角採用嫩戧起翹,更突出了屋頂曲線。而古代帝王苑囿中為了表現仙山樓閣的境界,集中當時能工巧匠的神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築形制的黃鶴樓、滕王閣以及北京故宮角樓、頤和園佛香閣、畫中游等。這些建築比一般建築更重視造型及輪廓,表現了我國園林古建精華,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築的特色和風格上。還有一些園林,如蘇州網師園,有亭名「月到風來」。它臨池面向,有粉牆若屏,正擷風花雪月勝景精華,體現了客觀存在的風月招之即來、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該亭成了網師園具有特色的點景建築。再如西湖三潭印月,為西湖的點景標志建築之一,因無潭則景不存。人常言:畫龍點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藉之以題辭,辭出而景生。我國許多亭台樓閣,都題有對額,這種題辭無不起著「點景」作用。
⑦首在神氣:巨山大川,古跡名園,首在神氣。所謂神氣即指園林建築全局、總體或風格。它是決定園林局部單體建築的基因,任何構園師若不先觀全局、風格和神氣,而一味追求枝節瑣碎問題,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難以定論的局面。「五嶽」之所以為天下名山,就在於「神氣」之旺。今規劃風景區或園林,若不解「神氣」,必至庸俗低級,有污山靈。又如蘇州園林建築,其風格在於柔和,吳語所謂「糯」;揚州園林建築,風格則多雅健。只有風格定後,方能言局部單體,宜亭施亭,宜榭設榭,山疊何派,水引何式。總之,這些單體建築,都必循風格之特徵。
⑧貴在層次:山不在高,貴在層次。峰嶺之勝,妙在深秀。園林同山景一樣,也要深秀而富層次。布局時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見其片斷,不逞全形,圖外有畫,咫尺千里,餘味無窮。例如,園林建亭須略低山巔,植樹不宜峰尖,山露腳而不露頂,露頂而不露腳,大樹見梢不見根,見根不見梢等,都是增加園林層次的造園藝術特徵的措施,是符合「遠山無腳、遠樹無根、遠舟無身」等造景機理的。有些園林,如無錫的梅園,常州的紅梅閣園,內植許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園內處處成圖,實現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總之這些造園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層次變化的作用。滿意請點個採納 謝謝 祝你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