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觀設計案例
Ⅰ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
a:4:{i:0;a:7:{s:6:"mtitle";s:36:"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詳細信息";s:7:"summary";s:343:"參考價:¥138.80
作者:蘇雪痕主編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版 次:1
頁 數:448
印刷時間:2012-8-1
開 本:大16開
紙 張:銅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國際標准書號ISBN:9787503864728";s:8:"art_link";s:0:"";s:8:"ordernum";s:1:"1";s:6:"imgurl";s:0:"";s:8:"filename";s:38:"2016/12/11/20161211133647-cff060b1.jpg";s:6:"isCase";i:1;}i:1;a:3:{s:6:"mtitle";s:30:"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目錄";s:7:"summary";s:64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我國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及其對世界園林的貢獻
第三章 中國植物景觀審美與實踐
第四章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第五章 植物景觀的效益
第六章 環境與植物景觀的生態關系及景觀效果
第七章 植物群落景觀設計
第八章 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程序
第九章 植物景觀空間營造
第十章 建築的植物景觀設計
第十一章 室內植物景觀設計
第十二章 水體的植物景觀設計
第十三章 道路的植物景觀設計
第十四章 地形的植物景觀設計
第十五章 花壇與花鏡設計";s:8:"ordernum";s:1:"2";}i:2;a:3:{s:6:"mtitle";s:36:"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內容推薦";s:7:"summary";s:859:"《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是在1994年出版的《植物造景》的基礎上,以作者多年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經驗為基礎,邀請當前在園林管理、科研及教學、設計等第一線從事風景園林建設的專家和領導共同編寫而成。作者在書中提出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應以「師法自然」為准則,並且在具體的設計中要堅持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和實用性。該書圖文並茂,案例豐富,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踐印證,可以為我國城鄉園林建設提供決策依據。本書內容地域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對於城市乃至區域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供從事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教學及相關工作人員使用,也可作為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師生的參考用書。";s:8:"ordernum";s:1:"3";}i:3;a:3:{s:6:"mtitle";s:36:"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在線試讀";s:7:"summary";s:1922:"(一)關於植物景觀的總體規劃
造園時首先考慮的是房屋、水池、道路,但對植物景觀設計也在關注之中。《園冶》認為園林要由植物來圍繞置身於綠色環境之中,故提出:「圍牆隱約於蘿間」,同時「架屋蜿蜒於木末」,即使碰到「多年樹木,礙築檐垣」也要貫徹「讓一步可以立根」的思想。
1.植物在種植上要滿足其生態學習性
古人關於植物的生長習性,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在長期的實踐中早有總結,《花鏡》中說得好:「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雖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賴種植位置有方耳」,「花之喜陽者,引東旭而納西暉,花之喜陰者,植北苑而領南熏」,牡丹喜光而不耐水濕,故《長物志》中說:「文石為欄,參差數級,依次列種」,便是為了排水,;根據松樹耐乾旱的習性,則「松柏骨蒼,宜峭壁奇峰」。
2.突出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
古典園林非常重視四季植物景觀的創造,《園冶》中有許多詩句,涉及花木的開謝與時令的變化,如「薴衣不耐新涼,池荷香館,梧葉忽驚秋落,蟲草鳴幽」,「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岑暖梅先」,《長物志》中說:「草木不可繁雜,隨處植之,取其四時不斷,皆入圖畫」,陳溟子在《花鏡》序中曰,春時「梅呈人艷,柳破金茅,海棠紅媚,蘭瑞芳絝,梨梢月浸,柳浪風斜……」,夏日,「榴花烘天,葵心傾日,荷蓋搖風,楊花舞雪,喬木鬱蓊……」;秋時「雲中桂子,月下梧桐,籬邊叢菊,沼上芙蓉,霞升楓柏……」;冬至,「於眾芳搖落之時,而我圃不謝之花,尚有枇杷累壓,蠟瓣舒香……」,把一年四季庭園花木景色,描寫得如詩如畫。";s:8:"ordernum";s:1:"4";}}
Ⅱ 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有哪些
植物以其優美的姿態,鮮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極大的豐富和美化著自然環境,並有制內氧、濾塵、遮陽容、擋風、滅菌、防雜訊、調節溫度和濕度等作用。
某些花卉的香氣還可以興奮人的大腦神經、鬆弛人的緊張狀態。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和草皮、藤蔓等。每一種植物在環境設計中所擔當的角色各不相同。喬木是植物景觀的骨幹,以遮蔭、觀賞為主,灌木用以豐富樹冠層次,同時樹籬可起到景物間的聯接、過渡、圍合的作用,是植物景觀中的重要協調因素。花卉是植物景觀中色彩與造型的活躍因素。草皮是底色,是聯系各種景色的鋪墊因素。
Ⅲ 植物景觀設計的目錄
第1章 植物景觀設計概述
1.1 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1.2 植物景觀設計發展簡述
1.2.1 中國古代園林植物景觀
1.2.2 外國古代植物景觀
1.2.3 現代植物景觀
1.3 植物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植物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
2.1 植物景觀設計的自然要素
2.1.1 地貌
2.1.2 生物植被
2.1.3 水體
2.1.4 氣候
2.2 植物景觀設計的人文要素
2.2.1 審美觀念
2.2.2 地域特點
2.3 植物景觀設計的形式要素
2.3.1 幾何要素
2.3.2 色彩要素
2.3.3 質感要素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植物景觀設計的內容
3.1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要素
3.1.1 視覺景觀形象
3.1.2 環境生態綠化
3.1.3 大眾行為心理
3.2 植物景觀硬質設計
3.2.1 地面設計
3.2.2 控制設備
3.2.3 標識系統
3.2.4 服務設施
3.2.5 照明設施
3.3 植物景觀軟質設計
3.3.1 植物景觀的軟質設計概念
3.3.2 植物景觀的空間塑造
3.3.3 植物的空間造型
3.3.4 植物的特性應用
3.3.5 植物栽植設計的空間結構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植物景觀設計原理
4.1 植物景觀設計的美學原理
4.1.1 形式美原理
4.1.2 色彩美原理
4.2 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原理
4.2.1 溫度與植物景觀設計
4.2.2 水分與植物景觀設計
4.2.3 光照與植物景觀設計
4.2.4 空氣與植物景觀設計
4.2.5 土壤與植物景觀設計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與實施
5.1 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5.1.1 以人為本的原則
5.1.2 生態性的原則
5.1.3 整體性的原則
5.1.4 科技性的原則
5.1.5 藝術性的原則
5.1.6 多元性的原則
5.2 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5.2.1 設計總則
5.2.2 設計細則
5.3 植物景觀的樹種選擇
5.4 植物種植設計與施工
5.4.1 栽植規劃設計要點
5.4.2 對現狀樹木的保存
5.4.3 栽植設計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植物景觀的造景設計
6.1 植物的造景功能
6.1.1 常用的幾種喬、灌、草不同的搭配栽植模式
6.1.2 植物造景
6.2 喬灌木的造景
6.2.1 喬灌木的定義及主要類型
6.2.2 喬灌木的配置方式及在園林中的應用
6.3 花卉植物的造景
6.3.1 花卉的含義、分類及作用
6.3.2 花卉在園林中的運用及配置
6.4 草坪與地被植物的造景
6.4.1 草坪的定義、作用及分類
6.4.2 草坪在園林中的配置方式
6.4.3 地被植物的造景
6.5 水生植物的造景
6.5.1 水生植物的種類
6.5.2 水生植物的藝術構圖
6.5.3 水邊綠化樹種選擇
6.5.4 水生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6.6 植物的造景設計
6.6.1 植物平面形態
6.6.2 植物立面形態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植物景觀設計表達
7.1 工具與材料
7.1.1 工具類
7.1.2 材料類
7.2 各類表現效果
7.2.1 工具線條圖
7.2.2 鋼筆徒手畫
7.3 色彩的表現
7.3.1 色彩的處理
7.3.2 色彩的表現
7.3.3 園林著色的步驟
7.3.4 綜合繪畫
7.4 肌理
7.5 光與投影
7.5.1 光影的作用
7.5.2 受光面和暗面的退暈
7.5.3 陰影的形成與表現
7.6 計算機輔助設計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植物景觀設計實例
8.1 綜合性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
8.1.1 綜合性公園的類型
8.1.2 綜合性公園植物配置要點
8.1.3 公園分區植物造景
8.1.4 園路規劃與植物景觀營造
8.2 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觀設計
8.2.1 高速公路及立交橋的植物配植
8.2.2 車行道分隔綠帶
8.2.3 行道樹綠帶
8.2.4 人行道綠帶
8.2.5 城市道路樹種的選擇
8.3 城市廣場的植物景觀設計
8.3.1 廣場發展概述
8.3.2 城市廣場的類型與影響因素
8.3.3 城市廣場植物配置要點
8.4 居住區綠化設計
8.4.1 居住區綠化的作用
8.4.2 居住區綠化的組成
8.4.3 居住區綠化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8.4.4 居住區綠地設計的植物配置和樹種選擇
8.4.5 室內綠化的養護管理
8.5 庭園的植物景觀設計
8.5.1 庭園風格的分類和特徵
8.5.2 庭園造景
8.5.3 庭園綠化的植物配置
8.5.4 庭園綠化實例
思考與練習
附錄 課堂練習及學生作業
主要參考文獻
Ⅳ 景觀設計的植物景觀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技術。
相對於其他行業設計,植物景觀配置,無論是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發展上比較滯後的領域:從藝術角度來說,它缺乏完整系統的設計理論指導;從技術角度來說,它缺乏明確的設計標准和結果評判標准。再加上植物景觀配置特有的生態問題和時空變化等特性。它們無疑都將增加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難度,同時也會增加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設計流程乃至設計程序,它們可以用來減少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增加設計結果的可判定性。同時還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設計工作的系統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統質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觀配置的最終結果是要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選什麼樣的植物?
2.選多大植物?
3.選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並布置到地面上?
5.構成什麼樣的植物景觀?
1-4涉及到以植物個體為元素來選擇與布局的問題;5則涉及以植物配置後的群體為元素來選擇與布局的問題。
植物景觀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規范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步驟過程。從結果來說,是按照上面1-5的順序進行;但從設計的實施過程來說,確是倒著來,先解決第5個問題,然後解決1-4個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植物景觀配置在設計階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
2.各植物景觀類型中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
3.系統地檢查審評,即質量保證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三個步驟的順序並非一成不變的,在設計過程中,三個環節會互有穿插,有時還互為前提。 簡單說,植物景觀類型就是植物群體配置在一起顯現出來的外在表象類型。比如說:密林,線狀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樹,灌木叢林,綠籬,地被,草坪,花鏡等等。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設計就是把諸如密林,線狀的行道林,孤立樹,灌木叢林,綠籬,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觀類型而不是植物個體作為設計元素進行空間配置,設計師需要從整體上考慮什麼地方該布置什麼樣的植物景觀類型。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首先是源於整體景觀結構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說的結構性景觀布局。結構性景觀布局主要確定設計區域的總體景觀框架。它主要基於顧客的總體景觀意向需要和整體美學原則的需要來構築景觀框架。結構性景觀布局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景觀框架區劃。
其次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源於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說的功能性景觀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說某個地方需要遮蔭,某個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擋外部視線或隔離噪音,林蔭道路,廣場遮蔭等等,是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於景觀美化設計上的需要,比如說整體上布局安排景觀線,景觀點,某個視角需要軟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層次的變化等等。有時也會源於其他特殊的或景觀布局過渡需要。
作為設計元素,植物景觀類型同樣具有諸如顏色、大小、質地、形狀、空間尺度等要素特徵,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工作即是基於植物景觀類型的這些要素特徵而不是構成植物景觀類型的植物個體的要素特徵,並遵循植物配置理論所述的設計原則與創作手法來設計創作的。植物景觀類型是由多種植物組成的,他們的要素特徵雖與個體的要素特徵高度相關,但絕不等同於某個個體植物的要素特徵或多個個體植物要素特徵的簡單疊加。有時會表現出與個體植物的要素特徵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徵。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觀類型的要素特徵不僅與植物景觀類型內部的植物構成有關,而且與內部植物個體的結構排列方式有很大關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觀類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結構組合。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是總體景觀方案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帶有美學創作的因素,相對來說,是一項習慣性,發揮性多於程序性的工作。該流程工作完成後一般會產生如下資料:
1.植物景觀類型規劃布局圖(包括一些節點立面圖)
2.植物景觀類型統計表
3.植物景觀類型構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寫作,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問題類似文章寫作中的文章構思和文章綱要草擬階段。文章寫作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寫什麼樣的內容,什麼風格,段落結構如何編排布局,中心主題如何展開表達等等問題,而不是首先考慮用什麼字、詞或語句等問題。同樣在植物景觀配置設計中,首先考慮的植物景觀類型選擇與布局,而不是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 整體植物景觀類型布局選擇完成後,就要開始進行各個植物景觀類型的構成設計,即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主要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植物品種的選擇,
2.植物大小的確定,
3.植物數量的確定,
4、植物個體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性問題,除了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過程中需要較多關注美學設計知識外,其它更多的是趨向解決生態技術問題。因而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往往是一種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種選擇
植物品種選擇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據植物景觀類型布局圖、植物景觀類型統計表和植物景觀類型構成分析表等資料,綜合分析各景觀類型的結構,確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制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確定配置場地的氣候耐寒區,和主要環境限制因子。
(3)根據場地的氣候耐寒區、主要環境限制因子、和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來與植物庫數據配對搜尋,確定粗選的植物品種。
(4)據景觀功能和美學的要求,進一步篩選植物品種。
(5)確定各植物類型的主要品種
主要品種是用於保持統一性的品種,是一種植物景觀類型的主體構架品種。一般來說,主要品種品種數量要少(比如說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數量多(比如說80%)。主要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一定要比場地的氣候耐寒區級別高一個級別,同時能夠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夠的耐性。
主要品種分各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和設計區域的主要品種,設計區域的主要品種是指設計區域內佔主導地位(面積或空間)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
(6)確定各植物類型的次要品種
次要品種是用於增加變化性的品種,品種數量要多(80%),但植株數量要少(20%)。如特別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可以不高於場地的氣候耐寒區級別。有條件或成本不高的情況小,可以選擇一些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種的比率按各景觀類型分別計算分配。
(7)確定植物品種的數量
原則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則,但並非植物品種越多越好,杜絕拼湊。
一般的小區來說,15-20個喬木品種,15-20灌木品種,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種已足夠滿足生態方面的要求。當然,國家有特別規定的,按相關規定辦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確定
在中國,對種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規格沒有具體的標准規定。更多地是根據客戶喜好和設計者的習慣來確定。
有經驗的設計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學的生態的手法來綜合確定。
以喬木為例,國外比較通行的喬木層尺寸一般也就在徑階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慮到國內的習慣,建議喬木層尺寸徑階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較為適宜,一般不要超過14-15公分。為了滿足及時效果的需要,可以採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數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蓋對比等等。在樹體比例尺度的處理方面,盡量縮短最大規格和最小規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數量的確定
准確地說植物數量確定問題是一個跟栽植間距高度相關的問題。一般說來,植物種植間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確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植物生長速度的快慢適當調整,但決不能隨意加大栽植密度。
4.在植物景觀類型結構中的位置定位
根據各景觀類型的構成和各構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將他們布置到適宜的位置。
在這個過程中,會較多涉及到基於植物個體的美學設計問題。
從個體到構建植物景觀類型的群體組合,其實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借用一些景觀類型構成模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塊可以通過模擬自然、調查分析以前的設計或設計建模等方法獲得。模塊在入庫使用前必須是經過美學或生態檢驗論證過的。模塊如同工業品中經過系統檢驗有質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由於交織著生態、美學乃至經濟和其他等多種因素,植物景觀配置工作是十分復雜和繁瑣的,在設計過程中出現遺漏和紕漏是難免的。因此一件設計作品完全完成或階段性完成後,進行系統的審評復檢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設計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審評主要進行兩大方面的審評:美學原則審評和生態原則審評。審評程序主要由審評內容,審評方法和結果評定標准三個方面組成。比如說平衡原則的審評程序大致如下:
1.審評內容
設計是否符合平衡原則
2.審評方法
(1)找出設計區域或分區的中心點
(2)以中心點為交點繪出兩條正交軸線
(3)比較兩條軸線兩側的配置的植物景觀類型,植物個體類型,規格大小,分布和數量等
3.評定標准
兩條軸線兩側的植物景觀類型,植物個體類型,規格大小,分布,數量基本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植物景觀配置結果審評即可作為是設計者自檢之用也可作為甲方和第三方對設計結果評審之用。並且不僅需要在整個設計完全結束後進行植物景觀配置結果審評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觀類型選擇與布局工作完成後就要進行階段性審評。
Ⅳ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介紹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金煜所著的一本書籍,該書主要介紹園林植物在景觀設計方面的應用,共四大部分,分別是:圖紙表現、基礎理論、設計方法、實例解析。第一部分圖紙表現主要針對園林種植設計圖紙的繪制及植物平面、立面、立體效果的表現方法進行介紹;第二部分基礎理論主要從美學、生態等多個方面論述了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第三部分介紹了植物景觀設計的方法;最後結合設計實例分析植物景觀設計的方法。《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通過文字、圖表、圖片以及設計實例等多種方式,論述了植物造景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內容翔實。使用方便。
Ⅵ 植物景觀設計包括哪幾個程序
植物景觀設計是指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園林景觀建設,運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回以及草本、花卉答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結合考慮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並表達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藝術空間,供人們觀賞.
1、孤植:單位面積中只植一株,一般為樹冠較大、樹型優美的大型喬木.
2、列植:為固定行列栽植方式,如列兵排列一線,多用於行道樹.
3、對植:對稱式栽植,一邊一株,多指在路旁兩側應用.與列植同為規則式種植方式.
4、叢植:叢植是以3~10株同種或幾種植物組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這是一種自然式園林中要求較高、藝術性較強的種植方式.
5、片植:指較大面積地同植一種樹木,喬木、灌木都能應用.
6、群植:則是將植物作為一個類別群體種植,通常數量較大,十幾株至幾十株不等,甚至更多,以更加突出群體美,增強群體的感染力,突出人造景觀的意境,適合大面積場所的布置、植物園的建造.
7、混植:即兩種以上的樹種混合栽培的方式,但要求條理有序、自然美觀,不能有凌亂感.
Ⅶ 求 植物景觀設計方向 的論文選題
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與景觀設計研究
~~~~各種語言論文代寫、發表、翻譯、現存論文提供~~~~
http://www..com/s?wd=www.dxf1.cn
一、立項的背景和意義
濕地(Wetland),是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生態系統,是一種特有的土地資源和生境,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寶庫。國際《拉姆薩爾濕地公約》(Ramsar Converntion,伊朗1971)給地球表層濕地下的定義是:濕地(Wetland)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並以水成土和土壤水分飽和為其主要特徵。1992年1月,中國加入聯合國《拉姆薩爾濕地保護公約》(LWWPC)。同時在同年6月制訂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將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列入議程並為優先項目。2000年3月,國家林業局編制並公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概念,已經從「濕地作為水禽及其棲息地」上升到新的高度,即「保護濕地,更是為了保護其獨特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功能,特別是保護濕地在提供淡水資源、蓄洪防旱、控制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
濕地由於其特殊的水文條件,支持了獨特的適應此條件的生物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很高的自然生產力。植被(Vegetation)是濕地的顯著標志,沼澤(Marshland)是濕地的主要類型。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由濕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與上述生命形成有關的非生命的水、光、熱、無機鹽等組成,這些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它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同時由於濕地生態系統特殊的水、光、熱等條件,其初級生產力高,能量積累快,成為許多重要野生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棲息之地,尤其是魚類和珍稀水禽的棲息與繁衍區域,它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城市與水、城市與濕地有著不解之緣,大凡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城市都有濕地(水系),如北京的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上海的江(黃浦江),濟南的湖(大明湖),而杭州兼具江(錢塘江)、湖(西湖)、河(運河)和溪(西溪),世界上的著名城市如紐約、東京、日內瓦、巴黎和堪培拉也是如此。
但是,正由於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以及誘人的吸引力,濕地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影響。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加速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追求短期效益,許多地區的濕地,特別是城市濕地(Urban Wetland)正受到嚴重地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城市濕地盲目地開墾和侵佔、工業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濕地面積急劇減少、濕地動植物逃離和死亡、濕地生態系統嚴重干擾、濕地景觀的破壞。城市(Urban)和城市邊緣(Suburban)濕地,受城市化、工業化影響最深,破壞程度最大。如何在搞好城市建設、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恢復和改善城市濕地的生態系統,還濕地之本來面貌,已成為城市濕地生態恢復的當務之急,也是城市規劃中的當務之急,而在城市濕地生態恢復中,植被的恢復和濕地植物群落構建是最基礎的,也是最被關注的,從一定意義來講,植物群落能否得到科學地營造,直接關繫到城市濕地建設和城市濕地景觀構建的原動力。
浙江省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省份,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國都處於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實施「藍天、碧水、綠地、清凈」工程,建設「綠色浙江」,全面進行生態省建設,建立全面小康社會,這給園林綠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省建設首先是綠化建設,城市濕地的綠化建設是生態省建設的客觀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立足浙江,面向全國,通過對我省重要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的研究,提出城市濕地植物景觀營造的方法和途經,保護、恢復和改善城市濕地的生態系統,改善城市濕地的景觀,為中國城市邊緣濕地的可持續利用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生態省建設和「綠色浙江」建設服務,為城市化推進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濕地是目前國際眾多學者關注的前沿研究領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但近年來發展得非常迅速,國內外對濕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濕地水文、濕地植物資源調查、濕地水污染、濕地分類、濕地魚類、濕地鳥類等方面的研究。在濕地水文學研究方面:1869年,湖泊學創始人福艾專著《湖泊學專長概論》,奠定了濕地研究的開始;1923年,瑞士全國水文局領導人、日內瓦大學理學院院長兼地質學教授高萊寫就的權威性《湖泊學》專著,主要對濕地水文學進行研究,專著中記載了距今100年前後的濕地水文研究深度。在濕地土壤研究方面:1979年,Cowardin等專家開始將「水成土」(hydric soil)術語引入到濕地土壤研究,20多年間,專家們對水成土的理化性質特別是其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著名的有Mausbach and Richardson(1994);Richardson et al.(1994);Vepraskas(19994);Hurt et al.(1998);and Vepraskas and Sprecher(1997);楊青、呂先國(1998)研究了濕地基底呼吸活動;白軍紅、余國營等(2001)利用統計學定量研究濕地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等。在濕地植物研究方面:1999年,朗惠卿主編《中國濕地植被》,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我國濕地植被的專著,首次全面、系統地記述了我國濕地植被的植物區系、植物生態、植物群落,並對植被分類、分布、區劃以及形成、結構、演替過程、生產力與營養物循環深入探討;2001年美國學者朱莉K.克朗克和M.修伯翰芬尼斯(Julie K.Cronk和M.Sibhan Fennessy)合作出版了《濕地植物――生物學和生態學》(Wetland plants: biology and ecology),對濕地植物群落生態學、濕地生物化學和植物作為濕地生態完整性的進行研究;陳吉泉研究了河岸植被特徵及其在生態系統和景觀中的作用(1996);湯庚國、李湘萍、謝繼步等對江蘇濕地植物的區系特徵及其保護與利用進行研究(1997);李湘萍、湯庚國、王定勝等研究了江蘇濕地植物群落學特徵及其分布和演替規律91998);顧長明等對安徽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研究(2003)。在城市濕地研究方面:還剛剛開始,1999,陳運生對浙東濕地的古地理環境研究作了研究;楊學軍、唐東芹提出了城市地區濕地生境類型的生態綠化與對策(2001);2002,陳久和以杭州西溪濕地為例對城市邊緣濕地的可持續利用進行研究。
人類對城市濕地研究較遲,作為現代城市濕地生態設計的研究卻是上個世紀才開始,1925年荷蘭生物學家蒂濟(Jaques P. Thijsse)和園藝師西普克斯(C.Sipkes)在布羅門代爾(Bloemendaal)2公傾土地上創造了一座鄉土植物的的園林,種植了一些濕地植物。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劇,環境的迅速惡化,迫使人們在考慮對於自然濕地索取同時,開始重視如何保護濕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上海率先開展了生態園林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專門研究城市濕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的陳自新和北京林業大學蘇雪痕等園林專家開始進行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課題科學地分析了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測定了近百種植物的環保效應和環境適應性,並提出了不同環境下的多種植物種植結構方式,達到了世界先進的水平,為園林環境生態設計的科學化作出了新的貢獻。在理論研究突破同時,實踐上也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北京土城遺址公園、杭州西湖西進等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但從國內外城市濕地研究來看,對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和定量化設計還未見報道,而這卻是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城市水生植物和城市水生動物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我們希望通過對城市濕植物群落構建進行研究,進一步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濕地景觀,讓「地球之腎」發揮健康機能,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花經,陳俊愉,程緒珂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8
2、中國高等植物,傅立國等主編,青島出版社, 2000╱10
3、陳久和:《試論城市邊緣濕地的可持續利用———以杭州西溪濕地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第181-183頁。
4、余國營:《論濕地研究的若干基本科學問題》,《地理學報》2002年第2期,第25~26頁。
5、陳運生:《浙東濕地的古地理環境研究》,《地理科學》1999年第3期,第35~36頁。
6、陳橋驛.浙江地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6.
7、顧長明等,安徽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3,30(3):323-328
8、湯庚國,李湘萍,謝繼步,等,江蘇濕地植物的區系特徵及其保護與利用,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7.21(4):47-52
9、江蘇植物研究所.江蘇植物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
10、劉昉勛,等.江蘇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86。10(2):115-123
11、劉昉勛,等.江蘇海灘植被演替的研究.植物資源與環境,1992,1(1):13-17
12、林文棣.中國海岸帶林業.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3、陳宜瑜.中國濕地研究.長春:吉林科學出版社,1995
14、劉厚田.濕地生態環境.生態學雜志,1996,15(1):75—78
15、殷康前,倪晉仁.濕地研究綜述.生態學報,1998,18(5):439~545.
16、國家林業局等編制.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17、陳吉泉.河岸植被特徵及其在生態系統和景觀中的作用.應用生態學報,1996,7(4).
18、許木啟,黃玉瑤.受損水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研究.生態學報,1998,18(5).
19、李湘萍,湯庚國,王定勝等.江蘇濕地植物群落學特徵及其分布和演替規律.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8,22(1).
20、楊學軍,唐東芹,城市地區濕地生境類型的生態綠化與對策,林業科技通訊,2001•7
21、Kenneth D.Konyha, Douglas T. Shaw, Kurt W. Weiler. Hydrologic design of a wetland:advantages of continuous model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4(1995)99-116
22、Richardson,J. L. 2001. Wetland soils:genesis,hydrology,landscapes and classification
23、Cronk,J. K. and M. Siobhan Fennessy. 2001.Wetland plants:biology and ecology
24、Gopal, Brij. 2000.Bo\iodiversity in wetlands:assessment,function and conservation.
三、研究開發內容和技術關鍵
1、研究內容
①、城市濕地類型和濕地植物調研
現狀進行分析,對國內(以長江三角地區為主)主要城市濕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研究,通過目前城市濕地的景觀現狀、生態特色和植物應用,分析城市濕地類型的多樣性和可應用濕地植物的豐富性。
②、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研究
構建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濕地群落的安全性、穩定性、景觀豐富性和美感可變性。總結出不同類型城市濕地的植物群落特色。
③、城市濕地生態效益評價
選擇不同類型的城市濕地,測定濕地植物的生長量、光飽和點、光補償點,建立光響應曲線,建立綠量回歸方程,對城市濕地進行生態效益進行評估。
④、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
選育適合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特色濕地植物30-50種,根據測定的生長指數、光響應曲線和綠量回歸方程,初步定量地開展濕地植物景觀設計,克服城市濕地植物應用的隨意性和設計的模糊性。
⑤、城市濕地植物快繁技術研究
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選育城市濕地特色植物8-10種,利用現代先進植物繁育技術和設施,進行快繁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開發。
2、技術關鍵
①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自然界的植被群落是植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演替的結果,而人工濕地植物群落不僅受濕地植物「裝配式」地模仿自然構建,還受到水位、城市負載的影響,使得群落構建可變性和復雜性。
②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通過生長、生態因子測定,利用生態位的原理進行城市濕地植物定量設計,因受環境影響,測定數據會有偏差,導致設計的非唯一性和不確定性,富有挑戰性。
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初步研究計劃和方案,吸取森林植被群落和城市陸地植物定量設計的經驗,從我省城市濕地的實際出發,吸收國內外各種先進經驗,通過認真測定、科學分析,結合不同類型濕地實際,解決好我們的城市濕地群落的不穩定性和景觀豐富性,攻克技術難關。
四、預期目標(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應用或產業化前景)
1、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①發表濕地相關學術論文3-5篇,城市濕地專著1本
②選育城市濕地特色植物30-50種,並進行擴繁;
③測定20-25種濕地植物光響應曲線和綠量回歸方程;
④城市濕地植物設計樣板工程(示範濕地)1-2處。
2、應用或產業化前景
① 可以整體改善城市濕地景觀的單調性和生態脆弱性;
② 提高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和功能可持續性;
③ 增加城市濕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④ 改善城市環境,減緩城市矛盾,提高城市的品位。
本研究的產業化主要是利用濕地植物素材、造景技術、設計品牌、模型指標等進行城市濕地的植物景觀設計,推廣濕地植物素材、群落模型、數據指標,引導城市濕地開發和生態建設。
五、研究方案、技術路線、組織方式與課題分解
1、研究方案
本課題根據群落理論和生態原理開展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其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城市濕地植物調查和指標測定
②、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和景觀設計
③、城市濕地植物快繁技術研究生態效益評價
2、技術路線
3、組織形式
(1)、項目研究體系結構和組成
本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由浙江林學院園林、植物、生態等專業科研人員組成,為了使學科完整性和利於工作開展,適當邀請校外協作單位人員參加研究和樣板濕地建設,共同團結、高效、嚴謹的課題研究組,其構成簡單示意如下:
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研究項目組織方式示意圖
(2)、項目實施的組織、管理、方法及步驟
成立課題組,由浙江林學院蔡建國博士主持,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蘇雪痕教授擔任顧問。課題組在項目下達以後,首先召開課題組會議,明確分工、落實任務、各司其職、分頭執行。
在項目執行中,做到月月互通情況,半年一次匯報,一年一次匯總檢查。項目研究中期全面檢查,找出問題,及時尋求解決辦法,保證項目研究順利進行。
項目結題,通過技術驗收鑒定,達到預定的技術目標。
4、課題分解
子課題一:城市濕地類型和濕地植物
子課題二:城市濕地植物生態效益評價
子課題三: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和設計
子課題四:城市濕地植物快繁技術研究計
六、計劃進度安排
在項目實施年限為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3年。分步實施:
1、2005年1-10月:城市濕地調研分析;濕地植物選育和引種栽培。
2、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城市濕地植物選擇和指標測定;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
3、2006年11月-2008年5月,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和試點;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城市植物快繁技術研究。
4、2008年6月-12月,材料總結和論文撰寫;課題結題和驗收。
七、現有工作基礎和條件
課題組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基礎條件。
◆浙江林學院具有較強的科研力量,課題組成人員從事科研工作多年,曾主持和參與研究的項目有省科委重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委、省林業廳種苗站等研究項目10多項,並有多項成果獲獎。
浙江林學院現已有試驗濕地和苗木基地,並有組織培養設備和設施齊備的溫室。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是重點學科,設備先進,基礎好。
◆主持人蔡建國博士:師從我國園林植物開發和園林植物造景權威蘇雪痕教授,從事園林植物研究10餘年,曾先後主持和參與省科委、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委、省林業廳種苗站項目多項,並如期完成研究任務,主持和參加研究的成果多次獲獎,先後發表論文多篇,並主持和參與安排及參與了多個良種基地、花木基地的建設工作,並使這些場均能成功建成並取得良好效果。近幾年開展城市植物配置、植物優化、城鎮綠化技術集成與示範等方面的科研項目,並主持完成多項城市綠化規劃設計任務。
◆課題組主要成員都是從事濕地植物、園林植物育種、景觀生態、園林效益評估、園林設計和試驗分析等教學、科研多年,對城市濕地和濕地植物較為了解。
◆已完成的相關課題和成果
已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已完成和在研相關課題5個(「浙江省城市林業結構調整及優化技術研究」、「杭州市道路行道樹及公共綠地樹種規劃」、「城市綠化觀賞花木新優品種引繁與開發研究」、「濱海特色園林植物引繁與開發研究」和「農村小城鎮綠化工程集成技術應用與示範研究」),完成有關規劃設計項目多項。
◆儀器設備
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研究項目儀器一覽表
儀器名稱 型 號 數 量 價格(元) 備 注
照度計 ST-85 2 1860 租用
負氧離子測定儀 1 16000 租用
葉面積測定系統 AM-100 1 52705 租用
溫、濕、光照記錄儀 HOBO H8系列 3 6000 租用
數碼相機 CANON 1 7000 已有
筆記本電腦 NEC 1 15000 已有
手持GPS定位儀 2 4000 已有
八、經費預算
預計所需的研究經費為15萬元,具體見下表。
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研究項目經費預算
經費開支
預 算
(萬元) 設備費 能源材料費 試驗外協費 資料印刷費 會議及調研費
2.4 1 2.8 1.2 3.6
租賃費 鑒定驗收費 人員經費 管理費 其他費用
1 1 0 1 1
Ⅷ 道路植物景觀設計常用的有哪些種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常用植物有哪五十種?
1.羅漢柏
生態習性:喜生長於冷涼濕潤土地(年平均氣溫8℃左右處)。生態習性:喜光樹,幼苗生長極慢,10年生實生苗高僅60cm左右,此後漸速,而已20年左右生長最速,至老年期則又緩慢。在適宜環境下,在大樹下部的枝條與地面接觸部分能發出新根,可與母株分離成新植株。
2.紫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陰耐寒耐旱,萌櫱力強,耐修剪。
3.紫薇
生態習性:喜光、耐寒、耐乾旱,生長速度慢。喜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耐旱,怕澇。萌菜性強,生長較慢,壽命長。
4.石榴
生態習性: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抗有害氣體。
5.紅瑞木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寒,稍耐陰。
6.金葉女貞
生長習性:金葉女貞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力較強。
7.夾竹桃
生長習性:原產伊朗,現廣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賞植物。花似桃,葉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從春到夏到秋,花開花落,此起彼伏。迎著春風、冒著暴雨、頂著烈日,吐艷爭芳。
8.月季
生長習性:喜陽光,耐旱,耐澇,也能耐寒冷,適宜生長在較肥沃的沙質土壤中。在秋季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應選地勢較高、向陽、不積水的地方栽植。
9.大葉黃楊
生態習性:
大葉黃楊為溫帶及亞熱帶樹種,產我國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較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亦較耐寒。肥沃疏鬆的土壤,極耐修剪
10.小葉黃楊
生態習性:中性,耐寒性弱,抗污染,地喜半蔭,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上海栽培冬天葉易受凍變紅,華北地區南部尚可栽種。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稍耐濕,忌積水。耐修剪,抗煙塵及有害氣體。淺根性樹種,生長慢,壽命長。
11.火棘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不耐寒,抗旱耐瘠,山坡、路邊、灌叢、田埂均可生長。黃河以南露地種植,華北需盆栽,塑料棚或低溫溫室(0~5℃)越冬。萌芽力強,耐修剪。
12.紅花繼木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但陰時葉色容易變綠。適應性強,耐旱。喜溫暖,耐寒冷。萌芽力和發枝力強,耐修剪。耐瘠薄,但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
13.八角金盤
生態習性:八角金盤原產於日本暖地近海的山中林間。我國早年引種,現廣泛栽培於長江以南地區,作城市綠化和庭園觀賞,台灣尤多。為亞熱帶樹種,喜陰濕溫暖的氣候。不耐乾旱,不耐嚴寒。寧滬一帶宜選小氣候良好處種植,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為宜,中性土壤亦能適應。萌櫱力尚強。
14.法國冬青
生態習性: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潮濕肥沃的中性壤土中生長旺盛,酸性和微酸性土均能適應,喜光亦耐陰。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特耐修剪,極易。
15.紅葉石楠: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稍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濕,耐修剪,耐,生長速度慢,對部分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
16.海桐
生態習性: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冷,亦頗耐暑熱。黃河流生態習性:域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可在全光照下安全越夏。以長江流域至南嶺以北生長最佳。黃河以北,多作盆栽,置室內防寒越冬。對光照的適應能力亦較強,較耐蔭蔽,亦頗耐烈日,但以半陰地生長最佳。喜肥沃濕潤土壤,乾旱貧瘠地生長不良,稍耐乾旱,頗耐水濕。盆栽或地植,可用一般表土,施鈣鎂磷肥及腐熟餅肥或禽畜糞作基肥,以後一般管理。萌芽力強,頗耐修剪,一般4~5年生以後,可根據觀賞要求,修剪成狀、圓球狀、圓柱狀等多種形態,經過修枝的植株,價值頗高。
17.紫葉小檗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佳。萌芽力強,耐修剪。
18.金絲桃
生態習性:常野生於濕潤溪邊或半陰的山坡下,愛溫暖濕潤氣候,喜光,略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除粘重土境外,在一般的土壤中均能較好地生長。
19.含笑
生態習性:含笑為暖地木本花灌木,性喜溫濕,不甚耐寒,長江以南背風向陽處能露地越冬。夏季炎熱時宜半陰環境,不耐烈日曝曬。其他時間最好置於陽光充足的地方。不耐乾燥瘠薄,但也怕積水,要求排水良好,肥沃的微酸性壤土,中性土壤也能適應。
20.六月雪
生態習性:性喜陽光,也較耐陰,忌狂風烈日,高溫酷暑時節宜疏蔭。耐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
生態習性:南方園林中常作露地栽植於林冠下、灌木叢中;北方多盆栽觀賞,在室內越冬。
亦為良好的盆景材料
21.丁香
生態習性:丁香對二氧化硫及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的抗性,故又是工礦區等綠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22.南天竹
生態習性:喜溫暖多濕及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較耐寒,能耐微鹼性土壤。適宜在濕潤肥
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
23.棕櫚
生態習性:棕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櫚根系較淺,無主根,種時不宜過深。棕櫚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具較強的抗性,並具有吸收能力,適於空氣污染區大面積種植。
24.十大功勞
生態習性: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極不耐鹼,較耐旱,怕水澇,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25.棣棠
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較差,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的沙壤土生長最好。
花籬,還可栽在牆隅及管道旁,有遮蔽之效。
26.鋪地柏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適生於濱海濕潤氣候,對土質要求不嚴,耐寒力、萌生力均較強。
林應用:在園林中可配植於岩石園或草坪角隅,又為緩土坡的良好地被植物
27.金銀木
生態習性:金銀木,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旱,耐寒。喜濕潤肥沃及深厚之土壤。管理粗放,病蟲害少。
28.珍珠綉線菊
生態習性:喜光也稍耐蔭,抗寒,抗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萌櫱力和萌芽力均強,耐修剪。
29.五葉地錦
它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也宜作工礦街坊的綠化材料。
30.麥冬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濕潤氣候,稍耐寒,宜稍蔭蔽,在強烈陽光下,葉片發黃,對生長發育不利。但過於蔭蔽,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長,對生長發育也不利。乾旱和澇窪積水對麥冬生長發育都有顯著的不良影響。宜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和沙質壤土。
31.吉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排水良好肥沃壤土為宜。
32.矮牽牛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不耐寒,乾熱的夏季開花繁茂;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喜疏鬆。排水量好極微酸性土壤,忌積水雨澇。繁殖栽培播種或扦插。園林應用優良的花壇極種植缽花卉,也和自然式叢植。匍匐性強的可以做垂吊盆栽觀賞。
33.紅花酢漿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境,夏季炎熱地區宜遮半蔭,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華北地區冬季需進溫室栽培,長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陰濕環境,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
34.白花三葉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向陽的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粉砂壤土或粘壤土。
適應性廣,在pH5.5~7的土壤中都能生長。耐寒,耐熱,耐霜,耐旱,耐踐踏。不耐陰,在鹽鹼土中不適應。是一種匍匐生長型的多年生牧草,喜歡溫涼、濕潤的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16℃-25℃,較耐蔭,在部分遮蔭條件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高,耐貧瘠、耐酸,最適排水良好、富含鈣質及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不耐鹽鹼、不耐旱。
35.馬蹄金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生長於半陰濕,土質肥沃的田間或山地。耐陰、耐濕,稍耐旱,只耐輕微的踐踏。溫度降至-6℃~-7℃時會遭凍傷。一旦建植成功便能夠旺盛生長,並且自已結實。適應性強。
36.萱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性強健,耐寒,華北可露地越冬。適應性強,喜濕潤也耐旱,喜陽光又耐半蔭。對土壤選擇性不強,但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為宜。具有繁殖容易,管理粗放,植株低矮,株型挺拔,葉色艷麗,花色多,花期長,適應性和抗性強的特點。
尤其適宜做水旁和草地地被植物。
37.蔥蘭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和低濕,宜肥沃、帶有黏性而排水好的土壤。較耐寒,在長江流域可保持常綠,0℃以下亦可存活較長時間。在-10℃左右的條件下,短時不會受凍,但時間較長則可能凍死。
38.空心蓮子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莧科,多年生宿根性雜草。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用價值。
生命力強適應性廣,生長繁殖迅速,水陸均可生長。
39.美女櫻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不耐陰,較耐寒、耐蔭差、不耐旱,北方多作一年生草花栽培,在炎熱夏季能正常開花。在陽光充足、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花開繁茂。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在疏鬆肥沃、較濕潤的中性土壤能節節生根,生長健壯,開花繁茂。在上海小氣候較溫暖處能露地越冬
40.瓜葉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冬季溫暖、夏季無酷暑的氣候條件,忌乾燥的空氣和烈日曝曬,還要有良好的光照。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但忌烈日直射。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涼爽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是其良好生長的主要條件。喜富含腐殖質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忌乾旱,怕積水,適宜中性和微酸性土壤。花期為12月至翌年4月,盛花期3--4月。
41.雞冠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陽光充足、濕熱,不耐霜凍。不耐瘠薄,喜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花期夏、秋季直至霜降。喜溫暖乾燥氣候,怕乾旱,喜陽光,不耐澇,但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庭院都能種植,是當前發展庭院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42.一串紅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半陰,忌霜雪和高溫,
怕積水和鹼性土壤。對光周期反應敏感,具短日照習性。要求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43.金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環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微酸性土壤最好,能自播。金盞菊的適應性很強,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能耐瘠薄乾旱土壤及陰涼環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44.孔雀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但在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
45.三色堇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較耐寒,喜涼爽,在晝溫15-25℃、夜溫3-5℃的條件下發育良好。晝溫若連續在30℃以上,則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日照長短比光照強度對開花的影響大,日照不良,開花不佳。喜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壤土或粘壤土。為多年生花卉,常作二年生栽培。
46.萬壽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萬壽菊性喜溫暖、陽光,亦稍耐早霜或半陰,較耐乾旱,在多濕、酷暑下生長不良。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移植,生長快。
47.大麗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大麗花適應全國不同氣候及土質,病蟲害少,易管理,最好繁殖。植株喜高燥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既不耐寒,又忌酷熱,低溫期休眠。不耐寒,怕澇,土壤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土壤為宜。
48.百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陽光、不耐寒、怕酷暑、性強健、耐乾旱、耐瘩薄、忌連作。根深莖硬不易倒伏。宜在肥沃深土層土壤中生長。生長期適溫15~30°C,適合北方栽培。
一些中型和矮型品種也常用來栽植花壇或盆栽,但在花壇材料搭配時,應注意高度。
49.金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金雞菊類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光,但耐半陰,適應性強,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
50.狗牙根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狗牙根喜溫熱氣候和潮濕土壤,不耐寒,氣候寒冷時生長差,易遭受霜害;喜光耐熱(可耐受43度高溫),在日平均24度以上時,生長最好;當日均溫下降至6-9度時生長緩慢,開始變黃;當日均溫為2-3度時,其莖葉死亡,以其根狀莖和匍匐莖越冬。翌年則靠越冬部分體眠芽萌發生長。狗牙根最喜PH值6.0-7.0、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在黏土上的生長狀況比在輕沙壤土上要好,在輕鹽鹼地上生長也較快。綠期長。它較耐淹,水淹下生長變慢;耐鹽性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