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系統
Ⅰ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各種層次的景觀規劃設計有哪些方面
B 答案解抄析: 種植喬木襲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主幹路上的分車綠帶不宜小於2.5m;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主、次幹路中間分車綠帶和交通島綠地不得布置成開放式綠地。在綠地系統規劃中,應確定園林景觀路與主幹路的綠化景觀特色。園林景現路應配置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並與街景結合;主幹路應體現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風貌:同一路段上的各類綠帶,在植物配置上應相互配合,並應協調空間層次、樹形組合、色彩搭配和手相變化的關系。
Ⅱ 景觀系統的明確定義
一 城市綠色景觀系統的構成要素
城市景觀的構成要素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城市生態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體、綠色植物及其它不確定的自然因素;第二類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設施和建築物;第三類是社會要素,指影響城市景觀的一種無形的因素,包括人對景觀的感知體現和人對景觀環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綠色景觀主要指第一類自然要素和第二類人工要素中的綠色開敞空間,如公園、廣場、濱水區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即指城市中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以綠色開敞空間為主的人工景觀共同構成的景觀生態系統。在當今城市環境惡化和城市特色貧乏的背景下,通過對城市綠色景觀進行系統分析和構築,來體現城市自然與人工的融合和「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 城市綠色景觀系統設計的相關理論及實踐
1 我國古代的「風水」學說
這里暫不討論「風水」學說的科學和迷信,只用來說明古代城市選地和建築空間營造方面與自然環境因素的巧妙結合。典型的城市風水格局是城市背靠山,前臨水,兩側是又有山脈環繞(青龍、白虎)的相對封閉而又完整的空間環境,其實質是強調城市選址與自然環境要素的融合,它所形成的綠色景觀系統是完整而連續的系統。
2 西方城市十九世紀末的公園運動
隨著工業化大生產導致的人口劇增和環境惡化,在十九世紀末,西方城市已開始通過建造城市公園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來解決城市環境問題。早在奧斯曼進行巴黎改建的時候,在大刀闊斧改建巴黎城區的同時,也開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綠色空間;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過建造城市公園來構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國設計師奧姆斯特(Oimsed)設計的波士頓公園體系,該公園體系突破了美國城市方格網路網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定界依據,利用 200—1500英尺寬的帶狀綠化,將數個公園連成一體,在波士頓中心地區形成了優美、環境宜人的公園體系 (Park System),被人稱為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
3 霍華德的花園城市和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對城市綠色景觀設計的影響。
霍華德於1898年提出的花園城市模型是:直徑不超過2km,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築環抱的中央花園,外圍是寬闊的林蔭大道(內設學校、教堂),加上放射狀的林間小徑,整個城市鮮花盛開,綠樹成蔭,人們可以步行到外圍的綠化帶和農田,花園城市就是一個完善的城市綠色景觀系統。在花園城市理論影響下, 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環繞倫敦形成了一道寬達5英里的綠帶。
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是針對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向外疏散問題而提出的,他在大赫爾辛基規劃方案中一改城市的集中布局而使其變為既分散又聯系的有機體,綠帶網路提供城區間的隔離、交通通道,並為城市提供新鮮空氣。
花園城市理論和有機疏散理論為城市規劃的發展、新城的建設和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1年莫斯科總體規劃採用環狀、楔狀相結合的綠地系統布局模式,將城市分隔為多中心結構,城市用地外圍環繞10-15公里寬的森林公園帶,構成了城市良好的綠色景觀和生態系統。
4 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理論
美國的麥克哈格在1971年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該書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並進而提出生態規劃的概念,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和技術,即疊加技術 (「千層餅」模式)。這種規劃以景觀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用於生態方式,這一千層餅的最頂層便是人類及其居住所,即我們的城市。
5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理論始於30年代而興於80年代,景觀生態學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空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椑鵲壇基質」(Patch-corridor-mattix)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模式。景觀生態學應用於城市及景觀規劃中特別強調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具體地講,在城市和郊區景觀中要維護自然殘遺斑塊的聯系,如殘遺山林斑塊、水體等自然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維持城內殘遺斑塊與作為城市景觀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間的聯系。這些空間的聯系的主要結構是廊道,如波士頓公園體系中的綠帶和莫斯科外圍的森林公園帶。維護自然與景觀格局連續性是構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的有效方法。城市中的綠色景觀可以視為散落在城市中的自然斑塊,只有通過建立廊道使其連續並與城市自然生態有機結合才能構成綠色景觀系統,實現人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就是運用景觀生態學關於景觀格局連續性的方法對中山市的綠色景觀格局進行了完善。
Ⅲ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綠地系統與城市的關系有哪些變化
室內景觀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最貼近人,與人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構成環節越來越受到重視專,建屬築形態的多樣化與人們觀念的改變,使室內景觀的內容日益豐富,涵蓋范圍擴大。景觀要素與建築以各種方式融合,成為一個有機體。無論是以建築為主體,還是景觀為主體,也無論景觀在建築內,還是建築被景觀環抱,只有兩者完美協調才能形成舒適的人居場所。室內景觀將以什麼樣的態勢發展,設計師將以怎樣的設計思想創造優美的室內景觀環境,需要從更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構思、新材料、新技術和設計文化等方面探索室內景觀設計。概括地講,應該是強調室內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室內景觀設計的文化性,室內景觀設計的科技與信息多元化。
Ⅳ 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景觀的組成和結構
結構:是由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所組成的(如圖 )。城市中的自內然系統包括城市居民容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如陽光、空氣、淡水、土地、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經濟系統包括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社會系統涉及城市居民社會、經濟及文化活動的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以及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各種關系。
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通過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來實現。
一般將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概括為三個,分別為生產,為社會提供物資和信息產品;二是生活(消費)功能,城市具有利用域內外環境所提供的自然資源 及其他資源,生產出各類"產品"(包括各類物質性及精神性產品) ,既為市民提供方便 的生活條件和舒適的棲息環境的能力;三是還原(調節)功能,城市具備的消除和緩沖自身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能力以及在自然界發生不良變化時能盡快恢復原狀,既保證城市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的能力。也有的認為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還應包括區域主導,即城市是區域經濟集聚增長的結果,同時又引導著區域經濟 的發展和環境質量的好壞。
Ⅳ 如何定義景觀設計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
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呈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原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於風景園林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築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旅遊學家把景觀當做資源;
而更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美化運動者和開發商等同於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燈,房地產中的園林綠化和小品、噴泉疊水。而一個更文學和廣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
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景觀是人所嚮往的自然,景觀是人類的棲居地,景觀是人造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
作為景觀設計的對象,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可被理解和表現為:
風景: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
棲居地:人類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間和環境;
生態系統:一個具有結構和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
符號: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與理想,賴以認同和寄託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Ⅵ 園林規劃設計簡答題園林道路系統布局的序列有哪些類型
園林道路系統布局的序列類型:(1)串聯式;(;式;(5)多環式;(6)分區式;5.簡述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的基本類型;答:(1)樹列與行道樹設計;(2)孤景樹與對植樹;(5)樹林設計;(6)林帶設計;(7)植籬設計;;(10)水體種植設計;(11)攀援植物種植設計;;6.簡述屋頂花園植物選擇要求;答:屋頂花園植物選擇要求:(1)一般要求植物生長;對土壤深度要
答:園林道路系統布局的序列類型:(1)串聯式;(2)並聯式;(3)放射式;(4)環形
式;(5)多環式;(6)分區式。
5.簡述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的基本類型。
答:(1)樹列與行道樹設計;(2)孤景樹與對植樹設計;(3)樹叢設計;(4)樹群設計;
(5)樹林設計;(6)林帶設計;(7)植籬設計;(8)花卉造景設計;(9)草坪設計;
(10)水體種植設計;(11)攀援植物種植設計;(12)屋頂花園種植設計。
6.簡述屋頂花園植物選擇要求。
答:屋頂花園植物選擇要求:(1)一般要求植物生長健壯、抗性強,能抵抗極端氣候;(2)
對土壤深度要求不嚴,須根發達,適應土層淺薄和少肥條件;(3)耐乾旱或潮濕,喜光或耐
陰;(4)耐高熱風,耐寒,抗凍;抗風,抗空氣污染;(5)容易移植成活,耐修剪,生長較
慢;(6)耐粗放管理,養護要求低等。
7.簡述城市園林綠地類型。
答:城市園林綠地類型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
8.簡述公園規劃設計的程序。
答:公園規劃設計的程序包括:(1)調查研究階段;(2)編寫計劃任務書階段;(3)總體
規劃階段;(4)技術設計階段。
9.簡述城市道路綠地的布置形式。
答:城市道路綠地的布置形式包括::(1)一板二帶式;(2)二板三帶式;(3)三板四帶
式;(4)四板五帶式;(5)其他形式。
10.簡述城市布局形式。
答:(1)塊狀(2)帶狀(3)環狀(4)串聯狀(5)組團狀(6)星座狀
11.簡述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原則。
答:(1)從實際出發,綜合規劃(2)遠近結合,創造特色(3)功能多樣,力求高效(4)網
絡分割(5)均勻分布,比例合理。
12.簡述現代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答:(1)系統性原則(2)完整性原則(3)尺度適配原則(4)生態性原則(5)多樣性原則
(6)步行化原則(7)文化性原則(8)特色性原則。
13.簡述居住區綠地的組成。
答:(1)居住區公共綠地(2)居住區公建設施專用綠地(3)居住區道路綠地(4)居住區宅
旁宅間綠地和庭院綠地。
14.簡述觀光農業的類型。
答:(1)多元綜合型(2)科技示範型(3)高效生產型(4)休閑度假型(5)游覽觀光型。
15.簡述視距三角形的概念,及視距三角形內綠化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答:(1)視距三角形:根據兩條相交道路的兩個最短視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圖上繪出一個三
角形,稱為視距三角形。
(2)注意問題:在此三角區內不能有構築物,行道樹設計也要避開此三角區。一般採用30-
35m的安全視距。
16.簡述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
答:(1)把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即沙氏稱為「日常活動」的區域,做集中的布置(2)不經常
的偶然活動的場所則作分散布置,人們不必使用交通工具就可以方便的工作與生活。
二、分析論述題
1.試述城市園林綠地的效益。
答:城市園林綠化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一)生態效益。分為:(1)維持碳氧平衡;(2)調節溫度,緩解「熱島效應」;(3)調
節濕度;(4)凈化空氣;(5)殺死細菌;(6)凈化水體、土壤;(7)通風、防風;(8)
減低噪音;
(二)社會效益:(1)創造城市景觀;(2)休閑、保健場所;(3)文化教育園地;(4)社
會交往空間;(5)保護、避難、減災;(三)經濟效益。
2.論述園林構成要素。
答:園林式自然風景景觀和園林景觀的綜合概念,園林的構成要素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
工程設施等三個方面。(一)自然景觀要素。分為:山嶽風景景觀、水域風景景觀、天文、氣
象景觀、生物景觀;(二)歷史人文景觀要素。分為:名勝古跡景觀、文物藝術景觀、民間習
俗與節慶活動、地方工藝、工業、生產觀光及地方風味風情;(三)園林工程要素。分為:山
水工程、道路、橋梁工程、假山置石工程、建築設施工程。
3.論述霍華德「田園城市」的理念。
答: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其主要內容為:(1)疏散過分擁擠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
回鄉村;(2)建設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點同鄉村的美好環境結合起來的田園城市,若干個田
園城市圍繞一個中心城市,形成一個城市組群——社會城市;(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價的
增值歸開發者集體所有。田園城市理論在歐洲等地有不少實踐,對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有啟蒙作
用。 4.試論述公園規劃設計的原則: (1) 為各種不同年齡的人們創造適當的娛樂條件和優美的休息環境。
(2)繼承和革新我國造園傳統藝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
(3)充分調查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努力表現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
(4)在城市總體規劃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導下,使公園在全市分布均衡,既顯出各自的
特色,又富有變化
(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狀及自然地形,有機組合成統一體,便於分期建設和日常管理。
(6)正確處理近期規劃與遠期規劃的關系,以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關系。
5.試論述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的原則
(1)尊重自然,保護利用。尊重科學、符合規律:園林種植設計必須尊重科學,特別是要符
合生態科學的規律。
(2)因地制宜,適地適物:園林種植設計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現狀和資源條件,設計相應 的生境類型並認真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長規律。
(3)合理布局,滿足功能:從綠地性質和功能出發,對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進行合理布局,
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
(4)種類多樣,季相變化:種植設計應顧及四季景色,豐富植物種類。
(5)密度適宜,遠近結合:合理密度有利於植物生長發育、景觀效果和綠地功能的發揮。
6.試論述觀光農業的特點
(1)農業科技含量高:目前一些新建觀光農業項目越來越注重其科技含量。
(2)經濟回報好:觀光農業以農業為依託,開辟了實現農業經濟增長的新途徑。
(3)內容具有廣博性:農業具有可以挖掘的豐富資源和內容。
(4)活動具有季節性: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深受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具有明顯的季
節性。
(5)形式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導致觀光農業具有較強的地域差異性。
(6)具有較強參與性:農事活動具有非常強的可參與性。
(7)景觀表達藝術性:觀光農業利用環境美學的手法對農業空間和農業景點進行園林化的布局和規劃。
(8)農業產品綠色性:觀光農業要求用生態學的原理來指導農業生產。 7.試論述城市規劃各個階段的任務
(1)大綱階段:研究確定城市總體規劃的重大原則,並作為其依據。
(2)總體規劃階段:總體規劃階段的任務是綜合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空間發展形態,統籌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指導城市合理發展。
(3)分期規劃階段:分期規劃階段的任務是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設施的配置做出進一步安排,以便與詳細規劃更好的銜接。
8.試論述互通式立交區綠地的規劃設計要點:
(1)建成與立交橋和諧、相互增輝、具有民族風格的高品位園林景點。
(2)立交橋綠化是道路綠化的重點和核心地段,綠化要達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果。
(3)綠化布局應滿足立交橋功能需要,使司機有足夠的安全視線,在順行交叉處留定視距,栽種低於司機視線的樹木、綠籬、草坪和草本花卉。
(4)在轉彎的外側栽植成行的喬木,以便誘導司機的行車方向,使司機有一種安全感。彎道內側綠化應保證視線暢通,不宜種遮擋視線的喬灌木。
(5)在出入口配植不同的骨幹樹種,作為特徵標志,便於汽車加減速及駛入駛出。如在匝道兩側綠地的角部,適當種植一些低矮的樹叢、樹球及三五株小喬木以增強出入口的導向性。
(6)小塊綠地以疏林草原的形式群植一些常綠樹和秋色葉樹,以豐富季相變化,反映地方特色。
9.試論紀念性公園規劃原則
(1)布局應採用規則式布局
(2)建築布局上,以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方式為原則
(3)在地形處理上,紀念區應為規則式的平地或台地,主體建築應安排在園內最高點
(4)紀念區主體建築前方應安排有規則式廣場
(5) 除紀念區外,還應具有一般園林所應有的園林區,但區域之間相分隔
(6)在樹種規劃上,紀念區以具有某些象徵意義的樹種為主
10.試論述樹群設計形式
樹群設計形式有兩種,即單純樹群和混交樹群。單純樹群只有一種樹木,其數目種群景觀特徵顯著,景觀規模與氣氛大於樹叢,一般郁閉度較高。混交樹群由多種樹木混合組成一定范圍樹木群落景觀,它是園林樹群設計的主要形式,具有層次豐富、景觀多姿多彩、持久穩定等優點。樹群一般僅具觀賞和生態功能,樹群內不作休息蔭蔽使用,但在樹冠開展的喬木樹群邊緣,可設置休息設施,略具遮陽作用。
11.試論述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目的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是保護和改善城市的自然環境、調節城市小氣候、保持城市生態平衡,增加城市景觀與增強審美功能,為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娛樂、健康所需要的優越條件。
18.試論述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
城市綠地是城市用地中的一個分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屬於城市總體規劃中的一個專項規劃,在程序上,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應在確定城市總體規劃之後進行。
12.試述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包括的主要內容
風景名勝區專項規劃包括:
(1)保護培育規劃包括查清保育資源、明確保育的具體對象,劃定保育范圍,確定保育原則和措施等基本內容
(2)風景游賞規劃包括景觀特徵分析與景象展示構思;游賞項目組織,風景單元組織,游線組織與遊程安排,遊人容量調控,風景游賞系統結構分析等基本內容。
(3)典型景觀規劃風景區典型景觀規劃應包括典型景觀的特徵與作用分析,規劃
Ⅶ 哪位好心人能給我一個園林景觀畢業設計文本
,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於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於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並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嚮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麼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 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築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於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於工業革命中後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後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裡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後發明的ts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牆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築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准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於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
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醜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後的田園郊區運動。
2.2 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准。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於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 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後,流到乾熱的紅河谷地,而後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裡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後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於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於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藉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 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徵,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於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於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禦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築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於自然的書,關於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於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 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築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築物的規劃說明與准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築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築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於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接下面!)
Ⅷ 如何構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風景園林
一個是環境主題,比如「環保」、「生態」的概念。主要的可以看看近期提的比較多的一版個名詞,「海綿城權市」,無論是從宏觀的景觀規劃來說,還是微觀的園林設計來講,這個絕對跟景觀園林離不開,應該也是近幾十年專業內的熱點。從宏觀來講,一些大城市也開始做郊野公園、濕地公園的布局規劃,還有一些大城市近幾年做的風道規劃,從而達到治理霧霾、熱島效應的目的。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郊野生態公園的相關研究、設計、管理、養護工作也會是接下來行業的一個熱點。
二是人本主題,比如「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方面的設計考慮。比如以兒童為使用主題的設計,大部分設計師會先針對兒童活動習慣進行調研,以得到更加親人的設計。我個人認為,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居民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會提高,園藝療法在設計中的應用也可能在大城市形成熱點。
Ⅸ 怎樣利用景觀設計知識對一個城市進行系統的規劃設計
城市環境綜合建設需要探索和運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論和方法,對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環境衛生、居民活動、景觀風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廣州市智匯旅遊景區管理有限公司)
Ⅹ 城市景觀系統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那要看你那個城市有沒有自貿區了
親兒子和干兒子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