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的景觀
『壹』 華山的自然景觀有哪些
華山山路奇險,山峰奇偉,景色奇美,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是登山的必經之地,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
院內長廊回合,殿宇、亭台、秀石別致,溪流環繞,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千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里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谷,又有一道石門,僅容隻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
大高崖瀑布又名搭鉤崖瀑布,在華山峪希夷峽東北側,這里崖壁直立如削,高百餘米,人無法從這里攀登,過去只有葯農和獵戶搭鉤登崖。
崖上平素無水,但有流水沖刷的石槽自崖頂直達谷底。每逢大雨時,流水由崖頂一瀉而下,水霧茫茫,聲震崖谷,氣勢非常壯觀。
位於華山峪道3千米處,是華山道士焦道廣隱居時的住所。從小上方南端,沿著一條攀鏈而行的險路拾級而上,首先見到一石門,此稱西元門,據《岳志》記載,這是當年唐玄宗找金仙公主的地方。
門北有一「老爺洞」。從這里向西南望,對面絕壁上刻有「雲峰」兩個大字,蒼勁有力而又飄逸灑脫。從老爺洞沿壁拉索,向東北方向而上,路上有一塊呈馬鞍形的巨石,這叫馬鞍橋。
這里有一處刻石題字寫道:
周道謹、王文友重修唐時古道,建炎三年四月終功畢記。
由馬鞍橋一下一上,便到了「雷神洞」。此為一天然石洞,形似豎井,四壁如刀削一般,僅容一人上下。洞邊有一木梯,上端在崖壁間鑿孔架一獨木橋,遊人挽索登橋貼壁而上,十分驚險。
石壁上刻有「洞在高山」4個大字。出洞四望,豁然開朗,峰巒疊翠,林木蒼郁,奇花競秀,流泉淙淙,飛鳥時鳴,如入神話境界。尤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時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滿目紅霞,更給人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
經沙蘿坪、毛女洞、過雲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眺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過青柯坪,轉彎、過橋,上陡坡後,會發現有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3個大字。
這里距山門口有5千米之多,雖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長,人感覺很累,到這里才算真正開始上山,到這里常畏險不前,許多人因而原道返回,所以這塊石頭取名「回心」。
民間傳說,那是在元朝的時候,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徒弟就有些不高興,本想跟上師父學點東西,現在不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徒弟砍斷繩索,眼看
師父墜入深淵。兩徒弟隨即下山,沒想到走到「回心石」處與師父相遇。倆徒弟知道師父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父上山修煉。後來兩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過了回心石,眼前就是又陡又長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峽,勢如刀削,天開一線。
千尺幢是華山第一險道,形如裂隙,四壁直立,鑿石為梯,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往下望如深井,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為70度。
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台階,皆不滿足寬。石階的寬度只能容納一個人上下,兩旁掛著鐵索,人們手攀鐵索,一步步向上登。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胯下窺視路面。
「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
「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
再往前走,還有一處險路百尺峽。百尺峽是華山天險之一。百尺峽沒有千尺幢那麼長,僅46米,有91級石階,可是這里勢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狹窄,還有懸石,搖搖欲墜。明朝的端木有詩稱贊這里的驚險,詩中寫道:
幢去峽復來,天險不可瞬。雖雲百尺峽,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峽的台階都是明末清初開始鑿的,後來又多次修整,又鑿出復道,遊人上下各行其道。走出百尺峽,過仙人橋,前面又是一段險路「老君犁溝」。華山民謠道: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傳說在很久以前,華山通北峰的山道是財東驅使佃戶和長工修的,修路工程異常艱巨,傷亡人不少。有一天,太上老君騎青牛路過華山,看到了開山人的辛苦,便用如意柄變成鐵犁,套上坐騎青牛,自己扶犁揮鞭,硬是在陡峭的岩壁上犁出了一道長溝。
人們遙對駕雲東去的老君叩拜,並把老君開的這條陡道叫「老君犁溝」。太上老君走得匆忙,把青牛忘了。青牛留在了華山,化為「卧牛石」。人們後來在聚仙台開石鑿洞,命名「猶龍洞」,供奉太上老君。
「老君犁溝」是登山必經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級石階。在「老君犁溝」的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愁。
從猢猻愁下聚仙台,聚仙台古名空靈峰、窩風崖,在北峰橫翠崖西的一個平台上。古代自橫翠崖西登台途中架有吊橋,橋板曳起,即成天塹。
傳說,軒轅黃帝曾到聚仙台與群仙聚會,並與神仙在此下棋。一位樵夫路經此地,被棋局吸引,就放下斧頭在一旁觀戰並入了迷,但見周圍樹葉落了又綠,綠了又落,不知是什麼緣故。
等到他想起回家時,發現斧柄已腐銹,待回到家中,村人皆不認識他。殊不知「仙界一日,凡間百年」。於是他返回華山修道煉丹,後來羽化成仙。
聚仙台上原鑿有連體石洞,面積約數十平方米,後依洞築廟,歷代不斷修葺擴建,自成道院。
清宣統年間重修,增建樓閣3間。這里環境幽雅,花木掩映,堪稱天然仙境,古代名人隱士多來這里修身養性。
聚仙台也是雨後觀賞水簾瀑布的最佳位置。台西北角崖下有石洞,名王子丹成洞,也叫王子求仙洞。這里,還傳有這樣的歌謠: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塵世已千年。
過橫翠崖北上就登上了海拔約1.6千米的北峰。北峰為華山主峰之一,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雲台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3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組成,渾然天成。
絕頂處有平台,原建有倚雲亭,後殘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及蒼龍嶺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
北峰上景觀頗多,有長春石室、真武殿、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玉女窗、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各景點都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長春石室是唐貞觀年間道士杜杯謙隱居的地方,傳說杜杯謙苦心修煉斷谷絕粒,喜好吹奏長笛,經常叫徒弟買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於崖下,投完後再買,往而復始,從未間斷。因他能棲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號長春先生。
真武殿為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築。真武殿為北峰主要建築,千百年間旋興旋廢。後來又重建,依崖就勢,古樸典雅,保存了原建築的風格,成為北峰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都是因焦道廣的傳說而得名。相傳那還是北周武帝時代,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雲台峰,餐霞飲露,絕粒辟穀,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的事情。
傳說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中問道,並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
築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湧出,源源不絕。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
後來人們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稱仙油貢。
自北峰向上攀登,經過狹長陡峭的擦耳崖,可到達天梯。天梯為華山著名險道之一。梯路開鑿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面臨萬丈絕壑,石階幾乎接近90度。
天梯的頂端,有一處「日月崖」。只見一石獨立,頂天立地,孤立於雲端,中間被一道縫隙隔成一大一小,形若日月,因此得名。
據說一代女皇武則天登上華山,行至「日月崖」時,以這兩塊形似日月石頭命名自個兒的字型大小「曌」,含義為「兩塊奇石上頂青天,下臨空谷,唯我獨尊」,昭示著這位女中豪傑與日月共齊,俯瞰天下的信念與氣魄。
過了天梯就到了蒼龍嶺。蒼龍嶺是在救苦台南、五雲峰下的一條刃形山脊,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因嶺呈蒼黑色,勢若游龍而得名。嶺的西邊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餘米,寬不足1米,中突旁收,遊人在上面行走,膽戰心驚,如置雲端,驚險異常。這里留下了韓愈投書的故事。那是在唐朝的時候,學士韓愈因阻止皇帝迎佛骨被貶,心情不爽,便想游華山解憂。韓愈游歷了中峰、東峰、南峰、西峰後,便想下山回去。當他來到兩尺多寬、下臨深淵的蒼龍嶺,騎在龍背上時,心驚膽
戰,上下不能,便放聲痛哭。面對險境,認為自己小命難保,打開背包,取出筆硯,草草給家人寫了一封遺書,投到嶺下。
韓愈的遺書恰巧被在山下散步遊玩的華陰縣令拾到,隨即命衙役上山將韓愈背下山來。這段名人逸事,為遊人增添了少許情趣和遐想。還留下了蒼龍嶺上端「韓退之投書處」的勝跡。
相傳,古時候山西武鄉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游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便在崖壁題刻:
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
明代的楊嗣昌也認為,韓愈之所以在蒼龍嶺痛哭,是因為蒼龍嶺的奇險壯美,實在太令人驚嘆了,以他的才華,也不能用筆墨表達出來,只好大哭一場來抒發自愧才疏的心情。
清代華陰名人王宏嘉在《華山記》中記述到這個故事時說,韓愈面對憲宗皇帝,面無懼色,慷慨陳詞,指出皇帝的錯誤,要皇帝改正,他的膽量是超過一般人的,不會在蒼龍嶺膽怯失態,他認為這個傳聞,一定是編造的。
盡管如此,行人還不敢站著行走,而是騎在嶺上,一寸寸往前移動,因此人們又稱蒼龍嶺為搦嶺。直到唐末,嶺脊兩側始設石欄矮牆,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窩。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
後來,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嶺上不再發生擁塞和危險,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安全上下。
過蒼龍嶺就是金鎖關。金鎖關形勢險要,是華山東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間是一片窪地,西面有鎮岳宮,它依山岩而建,松林籠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
每當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來,經過「二十八宿潭」奔注東西兩峰之間,變成瀑布飛流直下,成為華山名勝。
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人們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也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了。
東峰是華山主峰之一,海拔約2千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因而被稱為朝陽峰。
古代登東峰道路艱險,明代網路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記述說,山岡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藤蔓可攀援,登峰的人只有趴在崗石上,手腳並用才能到達峰巔。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自松林間穿行,上有檜喬松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超然物外。
『貳』 華山這么大,有哪些景點一定要去看一看
華山位於我國的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有西嶽、華山、太華山的別稱。華山這么大,其中有很多代表性的景點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華山景域面積約148平方千米,西距陝西省會西安120千米。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華山景區以69.76的綜合影響力排第7名。
上蒼龍嶺之前,在這里祭拜,之後就會雲霧升騰,雲與嶺平,這樣登蒼龍嶺就不覺驚險了,所以說這都龍廟就在蒼龍嶺的起點,要是登山爬蒼龍嶺似乎應該在此祭拜一下。
華山還有東道院和鎮岳宮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去的,大家有機會一定都要去看一看的哦。
『叄』 華山的人文景觀是什麼
華山自然人文景觀及歷史概況綜述
.地理位置: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山體形態: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其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2.華山文化: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華山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等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道教概覽(按時間順序概覽華山道教文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並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悠久的道教文化歷史使華山旅遊充滿了神秘與誘惑。華山是道教的第四洞天,華山派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對中國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自周代以來,就有道家於華山佈道。華山的高道仙士在華山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現存道觀20餘處,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在當地流傳著幾句俗諺:「山是道家山,樹是皇王樹,華山不納糧,不得亂砍樹。」原來當年趙匡胤將華山輸給陳摶還免了這里的賦稅,自此有許多方術道士來此修行。華山上72個半懸空洞就是當年道士們的修行之所。自古便被譽為「神仙洞府」。道教的「十大洞天」中稱其為「第四太極總仙洞天」,此境界由「灝靈金闕帝君」少昊主宰。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華山「遠而望之若花狀」,故華山又稱「蓮花山」。《山海經》說它「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它奇拔峻秀,氣象萬千,古稱「西京王氣所在」,是一塊修養生息的寶地。《尚書》載周武王討伐商紂之後,就「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而它的高不可攀、神奇莫測,古人更視其為與天界相通的門戶、飛升仙境路徑,是一座神仙居往往來的仙山。
最早的記載,當從軒轅黃帝開始,如《尚書•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另外,《莊子•天地第十二》有」堯觀於華「的傳說,華山的隱士對聖人堯進行了「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的道家思想的諷刺。《西嶽華山志》載,老子見周衰,至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著書上下篇,後隱華山昭文館。而其他古仙神跡更多,不勝備舉。
戰國《孔叢子》一魏王對孔鮒說:「吾聞道士登華山則長生不死,意亦願之。」種種傳說的記載表明,至少到戰國時期,華山仙道影響已經相當大,堪稱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到了漢代,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前110年)「用事於華山」,下詔造集靈宮「以懷集仙者王喬、赤松子。」而此時「郡國方土自遠而至者充岩塞崖,鄉邑巫宗祀乎其中者,盈谷溢溪」,可謂盛況空前。當時,人們以按道家思想劃分了天下名山。五行的觀念產生了五嶽,華山為局五嶽中的西嶽。皇帝以來,歷代帝王多在次封禪祭祀,向天禮釺祈禳。華山也成為神權的象徵。另外,東晉的道書《道跡經》、《天地宮府圖》等將華山列在總數道教仙境的洞天福地的重要地位。再十大洞天中,為得四西玄洞,亦稱三玄極真天 ,在三十六小洞中還有列在第四位的華山洞,擰太極總仙洞天。同時,大量的道家人士在華山修道、弘教,許多事跡在道教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使華山在很早就成為了全國道教中心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周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道教類書,由武帝與文的集成道書《無上秘要》,就是華山道士王延為首編纂的。
道教之中的全真道教與華山有著莫大的淵源。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全真道創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出身富家,仕途無進,於是入道。他自稱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真訣,自此棄家入終南山南時村,居於穴中修煉,號其穴為「活死人墓」,自號 「王害風」,佯狂裝瘋。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燒掉所住茅庵,雲游至山東半島,正式亮出全真旗號,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王重陽的弟子郝大通在華山弘法說道,創立了全真道教華山派,促進了全真道教的發展和壯大。華山派道教的思想主張:祈禱世界和人類和平,人民無天災之禍、疾病之苦,人人享受安逸幸福和快樂的生活。
按照全真道教的說法,山水之秀、宮宇之盛、道德之士兼得,是洞天福地的標志。華山以其「奇拔峻秀」為道教所青睞。華山的下棋亭、仰天池、煉丹爐、蓮花洞、老君犁溝、全真崖等勝跡,都反映出道教對華山的經營。 華山在道教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當屬唐宋。對後世道教影響最為深遠的道教宗師洞賓、陳摶等都長期隱遁華山,而且,依託他們的道術傳承,形成了華山自己的道教流派華山派。
這時的華山派,道教也稱其為隱仙派。後世為了與金元以後的全真派華山派區別,也稱其為老華山派。從老華山派又叫做隱仙派這一名稱中,就可以看出,這一派人數不多,但是由於呂洞賓、陳摶等人都是道教學術集大成者,也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道教「神仙」,所以他們倡導重視心性、以內煉為主,宣揚三教合一思想的宗風,很快發展成了道教的主流思想,並經過金、元時期王重陽等人的努力弘傳,成為規模遍及全國的教團,既全真教。華山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全真教的道場。
明清時期,道教漸成衰弱之勢,但振興道教的、被稱為「龍門中興之祖」的全真龍門律宗宗師王常月曾長期隱局華山,並從華山學習道術。後來,律宗重要經典《太上律脈真源》也源出華山。此外,還有許多高道潛修於此,將華山視作演教,傳法修煉的重地,而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道教派都曾經在華山活動過。可以說,華山一直作為道教根據地之一存在的。時當今日,壯麗的華山,朱魚青磐,鍾鼓歌吟,仍在蓮花座前的香火中綿延飄曳,無疑,這是一方道家聖地。
山上山下,山前山後,奇蜂路回之際,飛瀑流泉之旁,崖石台坪,幽洞密室,廟祠宮觀,星羅棋布,無不點綴著華山的靈奇,顯示著道教的神秘。璀璨的道教文化,更是侵潤再峰巒野花溪里,交融於白雲清風明月中,引發無數人由衷的贊嘆和不盡的遐思。
『肆』 華山西峰的特色景觀
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 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永》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台,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剁去一半前,就象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西峰奇景之一!
古今文人吟詠西峰的詩文很多,唐代喬師對有《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明代書畫家王履有《始入華山至西峰記》,甚至唐代國子監殿試也以蓮花峰為題。唐劉得仁的一首《監試蓮花峰》詩寫道:
太華萬余重,岧嶢只此峰。
當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尋直,青危一朵穠。
氣分毛女秀,靈有羽人蹤。
倒影便關路,流香激廟松。
塵埃終不及,車馬自幢幢。
『伍』 華山風景旅遊在哪裡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風景名勝區以華山、玉泉院、西嶽廟三組景觀為核心,把魏長城、漢華倉遺址、潼關十二連城、古潼關、少華山、潛龍寺、渭華起義紀念館、渭南鼓樓、慧明寺塔、石鼓山、靈台寺等景觀連成一片,形成了陝西東線,渭南南線旅遊黃金線路,並與西安、洛陽相銜接,形成陝西大東線——漢唐古道旅遊熱線。
『陸』 華山東峰的旅遊景觀
東峰頂生滿來巨檜喬松源,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遊人自松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明書畫家王履在《東峰記》中談他的體會說:高大的檜松蔭蔽峰頂,樹下石徑清爽幽靜,風穿林間,松濤涌動更添一段音樂般的韻致,其節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彈絲竹,敲擊金石,多麼美妙啊。 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台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遺憾的是有些景觀因年代久遠或天災人禍而廢,現僅存遺址。八十年代後,東峰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復。險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毀於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棟兩層木石樓閣一座,是為東峰賓館。
『柒』 著名的陝西華山屬於那個地貌景觀
著名的陝西華山屬於花崗岩地貌景觀。
花崗岩是地表最常見的酸性侵入岩。我國眾多的名山景觀中,由花崗岩所構成的景觀為數最多。泰山、黃山、 華山 、衡山 、九華山、嶗山 、千山 、天台山等 都是由花崗岩構成的名山。
『捌』 華山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風景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古代中國心臟地區,--古稱「天府之國」的長安關中地區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1982年,華山以陝西華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名山;《華山記》謂「山頂池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道教稱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為金天王。有四仙庵﹐傳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修煉處,陳摶亦隱居此山。《華岳志》稱陳摶隱於雲台觀,歿於張超谷石室,葬於玉泉院。有避詔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遺跡。傳華山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玖』 華山有什麼壯麗景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更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身入華山感覺就彷彿進入另一洞天。天造地設的千仞立壁,自天而降的甘泉、瀑布,更有雲霧靈氣升降,飄游於諸峰之間。這朵盛開的奇花備受雨露、靈氣的哺育,盛開在廣闊的華夏天地之間。華山處於秦嶺淮河地理分界線上,春接南來暖燥空氣,化濕北去以滋潤北方萬物。秋迎西北來的冷空氣。空氣受山體阻擋,迅速上升,吹削山壁,年代久遠,這也是華山壁立萬仞,俊秀挺拔的原因之一。上升的氣流也使華山秋季雨量較大,雲霧變幻。
鴻聲台處,盡是松樹,層層疊疊、似無邊無垠,這就是華岳松林,「嘩啦啦」的波濤聲,濤聲巨大,使其他的一切聲音都黯然失色,只能聽到「嘩啦啦」的松濤聲,彷彿是天籟之音。華山最為有名的奇松當數「迎客松」。於南峰仰天池西望,一松傲立崖上,蒼郁優美、枝幹蒼勁,就像一人躬身伸臂作迎客狀,故名為「迎客松」,樹身直插石板之中,顯示出極頑強的性格。
『拾』 著名的陝西華山屬於那個地貌景觀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它的頂都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公里深處冷卻,凝結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