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規劃原理
聯系我們吧
❷ 什麼是旅遊景觀生態規劃
旅遊是人與環境進行感應和交流的活動,有效的景觀規劃對保持旅遊區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是關鍵,通常我們遵循景觀生態學原則和空間尺度原則進行旅遊區的景觀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是後續的總體規劃、詳細劃等落實的基礎和指導性綱領,根據景觀生態學分類形成的不同類型區,應根據其結構和功能的互動關系,進行合理的可持續開發。
(1)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的旅遊規劃原則
①系統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旅遊規劃是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及其內菲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密切協調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關系;規劃者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規律。
②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的存在對確保景觀的穩定,緩沖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干擾,提高觀賞性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著名生態學家奧德姆認為,作為人類既富裕又安全和愉快的環境,應該是各種生態年齡群落的混合體,而城市化生活的水泥和鋼筋主體的單調城市景觀,促使人們渴望返璞歸真,貼近自然。因此,旅遊區規劃重點是景觀多樣性的維持,旅遊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③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規劃改變景觀並可能帶來負作用,了解景觀組成要素之間的能量和物質流的聯系,注意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美,生態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如將觀賞、游樂與林業、養殖等生產結合,集約管理,減少廢物壓力,取得綜合效益。。
④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景觀規劃設計盡可能展現個體的魅力,旅遊區內有特殊意義的觀景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旅遊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都需要特殊保護。
❸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所謂生態設計就是在景觀設計時,使其對環境的破壞盡量達到最小的限度。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要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水循環,維持植物生活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一個景觀設計是否符合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幾點。
1、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從生態哲學的視野、生態科學的原理、生態倫理學的情懷和自然美學的方法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強調生克互濟、形神和諧的整體美,對環境開拓適應、協同進化的共生美,物質循環、信息反饋的動態美的一門學科。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
2、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等),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可能地節約使用。
3、整體設計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整體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司認為,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景觀設計的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
❹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按照 Forman 和 Gordon 的觀點,景觀設計工作是六大設計原理的合理應用,即形狀、尺度、多樣性、可視性、個性及地方特徵( Forman,Godron,1986) 。而景觀規劃有五個一般性的原則,即: 自然優先原則、持續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綜合性原則( 傅伯傑等,2002; 劉茂松等,2004) 。在實際的景觀規劃中針對不同的景觀在以上原則的基礎下,確定相應的規劃原則。就森林景觀而言,由於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林業或森林經營管理不同的目標,景觀規劃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需要為森林景觀規劃制定既不失原則性,又明確、具體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原則,具體為提高異質性原則、繼承自然原則、關鍵因子調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社會滿意原則。總體來說,景觀生態規劃應該包括 8 個原則( 肖篤寧,李曉文,1998; 賈寶全,楊潔泉,2000; Forman,1986) 。Forman 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 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 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④未來 5 年、10 年或 20 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 ⑤規劃應有選擇餘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於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 trade-off) 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 5 個要素必不可少: 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總結前人的各種原則,本文提出以下原則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曾輝等,2003) 。
( 1) 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應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繁衍的景觀生態系統的地域完整性與各種生態過程的完整性。
( 2) 異質性與多樣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應是景觀生態格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鑲嵌體復雜性的指標,同時要兼顧異質性與多樣性。
( 3) 生態關系協調與可持續原則: 景觀規劃應該注重規劃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力結構與自然結構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開發利用必須服從於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需要。
( 4) 綜合性原則: 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問題,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調整,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
( 5) 突出重點原則: 將大江河流源頭、庫湖周圍、水系幹流兩側及主要山脊部,以及地帶性頂極群落等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重點區與生態脆弱區作為區劃重點。
( 6) 因地制宜原則: 依據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防火減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 7) 社會滿意原則,人類是整個森林系統的主導成分,其能動性調動和負面影響控制是景觀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而景觀是否得到當地人群的滿意,美學、生物多樣性等綜合景觀生態功能和社會教育意義等都是規劃中必須考慮的,如生態恢復區模擬自然頂級群落時應注意以用材林種、薪炭林種、果樹、牧草種類與其他物種構成復合景觀,並盡可能為更多物種的繁衍提供適宜棲息地。
❺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是指運用景觀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徵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的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也就是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利用的空間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
景觀規劃是在一個相對宏觀尺度上,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 Steiner and Osterman,1988; Sedon,1986; Langevelde,1994) 。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價值。景觀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居住在自然系統中,或利用系統中的資源的人們找到一種最適宜的途徑( McHarg,1969) ,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物質空間規劃,它有別於其他三大規劃流派( 包括社會、公共政策和經濟規劃) 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間特徵。景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實現可持續性的景觀或生態系統。既然景觀是個生態系統,那麼,一個好的或是可持續的景觀規劃,必須是一個基於生態學理論和知識的規劃(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 。生態學與景觀規劃有許多共同關心的問題,如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但生態學更關心分析問題,而景觀規劃則更關心解決問題。兩者的結合是景觀規劃走向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景觀規劃涉及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兩方面,其焦點在於景觀空間組織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並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尤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的關系( Forman andGodron,1986; Risser,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 。景觀生態學與規劃的結合被認為是走向可持續規劃最令人激動的途徑,也是在一個可操作界面上實現人地關系和諧的最合適的途徑,已引起全球科學家和景觀規劃師們的極大關注( Cook and van Lier,1994; For-man,1995; Botequilha and Ahern,2002) 。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是實施森林恢復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經營中是個較新的名詞。以往對森林的各種功能價值和生境的考慮一般都限於林分或經營單位,而很少考慮景觀特徵。近年來逐漸重視到景觀特徵對實現多種經營目標的意義,提出在林分和景觀兩個水平進行規劃。全面考慮景觀因素對於制訂正確的管理計劃以保證森林景觀內正常的生態功能非常重要( Forman,1990) 。因為人類對森林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僅僅設立保護區不足以甚至不可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維持所有森林的發育階段和所有的森林類型;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必須有景觀的觀念,以協調不同物種的生境需求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 森林經營規劃還必須處理空間動態和時間動態的關系( 劉茂松等,2004) 。
森林景觀規劃是在分析森林景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根據景觀規劃原則和森林景觀管理、恢復、利用和建設的方針和目標,確定規劃的景觀要素及森林景觀最佳組成結構,確定森林景觀空間結構和森林景觀理想格局的時空分析和計劃工作。森林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作為一種規劃工具也被定義為系統地縮短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林地數量的減少,縮小原始沒有受到影響的森林景觀和目前實施管理的景觀之間的差距。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包括多目標和多時空模式。森林景觀規劃存在不同的尺度,無論哪一個尺度,都存在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 湯孟平,2003) 。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利用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 楊青,1994) 。其目的是通過對森林景觀組成要素和森林景觀結構成分的合理組織和配置,保持、恢復和建設森林景觀的結構,維護森林景觀的健康和穩定性,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郭晉平,2001) 。森林景觀規劃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既反映生態原理的客觀要求,又體現社會需求對森林經營的生態過程的影響,可進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綜合評價,為森林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楊學軍,姜志林,1997) 。
我國的森林經營規劃設計一直是一種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經營思想,在採伐設計上只是簡單遵循某些原則,如生長量大於採伐量、採伐強度限制、禁止皆伐等等,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經營保護,更缺乏在森林景觀尺度上從景觀的生態結構、功能、過程來研究採伐配置問題。對森林不僅要在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上開展研究,更需要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從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角度在景觀尺度上來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變化,這種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經營思想對於我國天然林的保護經營有重要意義( 郭旭東等,1999) 。
天然林資源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東北天然林區是我國重要的林區,所以,從生態採伐的角度,從景觀水平上探討森林結構合理配置,指導天然林經營,對維持整個區域景觀功能過程平衡,增強區域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景觀資源具有現實意義。
❻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一、景觀與景觀生態學
(一)景觀
(二)景觀生態學
二、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一)景觀綜合思想的萌芽
(二)景觀生態學學科思想的鞏固
(三)景觀生態學的科初創
(四)景觀生態學的全面發展
三、景觀生態學的展望
(一)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與範式研究
(二)新技術和方法的應用
(三)面向實際問題,拓展應用領域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一、系統論與景觀生態學
(一)系統論
(二)景觀生態學與系統論的關系
二、自然等級理論與尺度效應
(一)自然等級理論
(二)尺度效應
三、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與異質種群
(一)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二)異質種群
(三)異質種群與島嶼生物地理學
四、滲透理論
五、地域分異規律
六、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與核心概念
(一)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
(二)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景觀結構
一、景觀發育
二、斑塊
(一)斑塊起源
(二)斑塊大小
(三)斑塊形狀
(四)斑塊鑲嵌
(五)斑塊化與斑塊動態
三、廊道
(一)廊道起源
(二)廊道結構特徵
(三)廊道分類
四、基質
(一)基質的判定
(二)孔隙度和邊界形狀
五、景觀異質性
六、景觀空間格局
(一)斑塊、廊道和基質的構型
(二)景觀構型的確定
(三)景觀對比度
(四)景觀粒徑
(五)附加結構
七、網路
(一)廊道網路
(二)斑塊網路
八、生態交錯帶
(一)邊緣效應
(二)生態交錯帶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景觀生態過程
一、干擾與景觀格局演變
(一)干擾類型與常見的干擾現象
(二)干擾的性質
(三)干擾的生態學意義
二、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
(一)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的概念
(二)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的特徵
(三)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的生態學意義
三、景觀中的物種運動
(一)景觀中物種運動的方式與類型
(二)景觀中的動物運動
(三)景觀中的植物運動
四、景觀中的水分和養分運動
(一)景觀中水分和養分運動的形式與特徵
(二)景觀結構與水分和養分運動
五、景觀中的人文與文化過程
(一)人類文化與景觀建設
(二)農田景觀
(三)城市景觀
(四)鄉村景觀
(五)城鄉過渡景觀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景觀動態變化
一、景觀穩定性
(一)景觀穩定性的概念
(二)景觀要素的穩定性
(三)景觀穩定性的尺度問題
(四)景觀穩定性的定量探討
二、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
(-)自然驅動因子
(二)人為驅動因子
三、景觀變化的生態環境影響
(一)景觀變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
(二)景觀變化對土壤的影響
(三)景觀變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四)景觀變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四、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
(一)景觀變化動態
(二)景觀變化模擬的步驟
(三)景觀變化動態模型
(四)幾個景觀動態模擬的實例研究
(五)景觀動態模擬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
一、景觀生態分類
(一)土地分類方法評價
(二)景觀生態分類
(三)景觀生態分類體系與指標選取
(四)景觀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類型
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及其評價
(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
(二)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四條基本原則
(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三、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一)生態系統健康的內涵
(二)生態系統健康的管理原則
(三)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
四、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一)生態系統評價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一、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
(一)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過程
(二)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景觀生態規劃
(一)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與內涵
(二)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三)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
(四)景觀生態規劃的類型
(五)景觀生態規劃的應用
三、景觀生態設計的原理與類型
(一)景觀生態設計原理
(二)景觀生態設計類型
(三)景觀生態規劃與景觀生態設計的關系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景觀生態學數量方法
一、景觀空間格局指數
(一)景觀單元特徵指數
(二)景觀異質性指數
二、景觀格局分析模型
(一)空間自相關分析
(二)地統計學方法
(三)空間局部插值
(四)波譜分析
(五)小波分析
(六)聚塊方差分析
(七)趨勢面分析
(八)分維分析
(九)親和度分析
(十)細胞自動機
三、景觀模擬模型
(一)零假設模型
(二)景觀空間動態模型
(三)景觀個體行為模型
(四)景觀過程模型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需求
二、景觀多樣性
(一)景觀多樣性的類型劃分
(二)斑塊多樣性及其生態意義
(三)類型多樣性及其生態意義
(四)格局多樣性及其生態意義
三、景觀結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斑塊與生物多樣性
(二)廊道與生物多樣性
四、景觀破碎化與異質種群動態
五、物種多樣性與景觀格局多樣性的關系
(一)物種多樣性
(二)景觀格局多樣性
六、景觀生態學與自然保護區設計
(一)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過程
(二)景觀生態學與自然保護區研究
(三)自然保護區規劃與設計
(四)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設計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持續利用
一、景觀生態學與土地持續利用評價
(一)土地持續利用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景觀生態學基礎
二、土地質量指標體系
(一)土地質量指標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質量指標體系
三、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
(一)生態指標體系
(二)經濟指標體系
(三)社會指標體系
(四)環境效應指標體系
(五)景觀指標體系
四、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方法與過程
(一)一般問題
(二)初步商討
(三)土地利用方式評價
(四)土地利用系統評價
(五)景觀或區域評價
(六)綜合評價、成果與監測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景觀生態學與全球變化
一、全球環境變化
(一)森林銳減
(二)荒漠化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四)水資源短缺
(五)全球氣候變化
二、景觀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景觀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
(二)景觀變化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三、景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一)氣候變化對景觀的影響
(二)景觀類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四、景觀生態學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
(一)景觀尺度上全球變化研究
(二)全球變化下自然資源適應性管理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一、遙感技術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一)遙感技術基本原理、類型與特徵
(二)遙感圖像處理及其在景觀分類中的應用
二、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與發展過程
(二)地理信息系統的特徵與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景觀格局分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❼ 生態規劃的概念及理論基礎主要有哪些
生態規劃就是要通過生態辨識和系統規劃,運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和系統科學手段去辨識、模擬、設計生態系統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探討改善系統生態功能,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促進人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可行的調控政策。其本質是一種系統認識和重新安排人與環境關系的復合生態系統規劃。
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①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景觀生態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生物圈保護區規劃;②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陸地生態規劃、海洋生態規劃、淡水生態規劃、草原生態規劃;③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生態規劃。
方法
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辨別、模擬和設計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
原則
折疊社會生態原則
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經濟生態原則
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復合生態原則
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三條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遠景設計研究院專家解釋說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計劃要點
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實現和保護生態平衡的長期計劃。其目的是:通過規劃,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滿足社會生產和消費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保證人類社會生存活動不妨礙並有利於充分發揮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進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再生能力。
生態規劃是在人類生產、非生產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進行平衡的綜合性計劃。一般包括:①保證可再生資源不斷恢復、穩定增長、提高質量和永續利用的計劃和措施。②保護自然系統生物完整性的計劃和措施,如嚴禁濫捕野生動物,合理採集野生植物,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等。③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礦產、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資源的計劃和措施,以增加自然系統的經濟價值。④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計劃和措施。⑤改善人類環境質量的計劃和措施,以增進人類身心健康,保護人類居住環境的美學價值。
生態規劃按不同的層次分為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地區的生態規劃等;按不同的類型劃分為城市生態規劃和農村生態規劃等。
制定生態規劃,應根據本國、本區域或本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污染等生態破壞狀況,因地制宜地研究確定本地區的生態建設性狀指標,以確保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超過該地區的資源潛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證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活動適應於生態平衡,使自然環境不發生劇烈的破壞性的變動。生態建設性狀指標包括:劃分城市和鄉村使用土地資源的合理比例;劃分城市內工廠、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劃分鄉村地區農田、園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確定人口容量、資源使用、經濟發展規模和生活設施的數量指標等。
理論基礎可在書上學習,加油努力吧
❽ 舉實例說明如何用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景觀規劃設計
計劃生育:
控制人口的計劃。避免過多的人口密度。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和能量。一些周圍的環境中,如空氣,光,濕氣,熱和無機鹽,如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物理條件和化學品組合物的特殊需要。所需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能量和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不是孤立的:有個人互助的同種之間的競爭,復雜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系。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環境的變化,生態系統演替。但是,如果變化太快,也有大量的物種滅絕危機,如恐龍滅絕的所有時間少於一百萬年火山噴發造成的滅絕當地的生態系統,是生態危機。然而,最常見的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系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導致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許多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環境保護:
環境的生物干預其變化規律之間的關系,。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與國家法律法規和宣傳而使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環保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是人類的地球家園。由於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包括:
岩石圈生物圈的關系最為密切的
大氣水圈,的
生物圈保護區的
人的生命,從人類的原始人類依靠生物圈保護區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食物來源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舞台上的狩獵和採集的事情,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佔有一席地位。但是,人類使用的工具,並且將切食物,所以人類占據有利地位,將保持不斷增長的人口與有限的食物。
以畜牧業和農業階段,人類的發展,人類對生物圈的改造,以創造人類的人工生態系統,從而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的不斷發展,數量增加,並不斷擴大范圍的人工生態系統,地球的范圍是固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的不斷縮小,許多人仍然對野生動物的滅絕。
人類開始開采礦石,化石燃料的使用以來,人類活動范圍的岩石圈開始入侵。人類填海造陸,平梯田,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大規模的開采礦石,破壞了自然元素的平衡。
從20世紀後半期的繁榮,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水資源,過度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開采,排放大量廢水污染的水體和大氣,造成大氣和水氣質量惡化,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為環保事業開始出現。
隨著科學和技術能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地球以外的太空,並,甚至私人有能力發射火箭彈。導致數千件在外層空間軌道繞地球,大火箭殘骸,小到空間站宇航員的排泄物,嚴重影響觀察的空間和衛星發射的垃圾廢物經營。人類的環境是超出地球的范圍。
我們通常所稱的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環境。
❾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是什麼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是什麼?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的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3、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❿ 急求!景觀生態規劃原理-王雲才
但工業的迅猛發展,人口的大量聚集,污染、雜訊、擁擠和城市的惡性膨脹,人居環境專遭到破壞並直接屬威脅到人類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觀生態設計理念來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 以信息社會為背景的景觀生態設計,是將整個人類生態系統中各景觀元素及它們的結構和功能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安排,最終使景觀系統結構和功能達到整體優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charg便是這一設計理念的創始人。現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