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景觀亭
① 做公園裡面的景觀亭大概多少錢一個
這個要根據涼亭的材質和規格大小來定了,防腐木的屬於高端景觀亭了。現在涼亭一般都採用防腐木材質,諾健園林景觀亭採用高端防腐木,防腐木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一種能防腐的一種板材,防腐木,是將木材經過特殊防腐處理後,具有防腐爛、防白蟻、防真菌的功效。
② 東莞人民公園的園內景點
紅棉山莊
據《東莞縣志》記載,1912年,東莞第二任縣長岑學呂創建盂山公園時,把紅棉山莊列為公園的八景之首,親自書題木匾「紅棉山莊」,並撰書楹聯:「春樹有情迎過客;名山無恙慰詩人。」可惜物是人非,如今山莊門口的橫匾「紅棉山莊」是前東莞中學校長羅陽手書,兩邊的對聯也換成了「畫入樓台參雅趣,詩翔苑徑合清幽」。
山莊前庭聚集不少粵曲愛好者,透過他們稀稀落落的身影,不遠處一棵挺拔的紅棉樹下有一座紅牆綠瓦的古樸建築,這就是缽山堂。1925年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期間,葉劍英等人曾在這里駐扎過。周圍還有紅棉閣、聽蟬堂、棉蔭軒等,只見石山對峙,竹林遮天,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長廊大院交錯有別,有羊腸石道貫穿,具曲徑通幽之妙。
據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在抗日戰爭前,紅棉山莊前面有一大塊空地,四周是蒼老古木,庄內有一座古老石山,突屹古雅,並設有「羅漢床」,遊客到此,有清茶解渴。但後來日軍侵佔東莞,駐兵園內,樹木被砍,八景被摧。現在的山莊,是1987年由莞城政府撥款重建的,佔地面積4225平方米,建築面積715平方米。據老莞城人陳伯回憶,當年紅棉山莊那古老石山是用英石砌就的,石山下有水池,養有金魚,圍以磚欄,秀麗迷人。
缽盂山
據宋代梁該的《重建德生橋記》載:出縣門南,僅百餘步,至南崗。即名為南崗。如今在公園西南的「崗貝」,原指「南崗之背」,是「崗背」之訛音。到了明代,南崗原主人徐鶴齡(當時尚書徐兆魁之子)發現南崗有石頭像盂一樣,於是將南崗改名為盂山。並將與盂山相對者,改名為缽山。盂、缽兩山本來相連,因此以缽盂山統稱。
從明代中期開始,明廷在缽盂山上設立了內營,有「哨官一員,募兵四十五名」;明末,東莞防衛移至沿海,缽盂山隨之興起的是書院,缽山堂便是清初東莞著名詩人陳阿平讀書和教學的地方。在盂山頂有個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59年清明節,是為了紀念「東莞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優秀兒女」而建的。
博物圖書館
東莞博物圖書館是一座民初風格的兩層小樓,1928年由東莞明倫堂委員長徐景唐倡議創辦,曾藏書兩萬,居省第六位。由於日軍破壞,部分書籍轉移到東莞中學。
山陰台
在紅棉山莊對面的盂山山坡上,是山岩峭拔、怪石嵯峨的山陰台。《盂山公園詩冊》有詩吟:舊游闊別無多日,道入山陰得似無;此地煙霞成小築,個中裙屐半吾徒。登山陰台有兩個門,右邊的入口是「柴門」,橫匾「小山陰」是由著名書法家秦萼生所題;左邊入口叫「竹門」,上面掛的橫匾題為「涉勝」。據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山陰台亦為1987年重建,並增設了山陰瀑布,用人工造成六級瀑布,上下高差為12米,要用3個4寸水泵循環抽水,當年還請來黃雨、劉逸生、張采庵等園林專家、詩人、書法家出謀獻策。
拾級而上,途中可見西邊一洞口刻有「綠岩」,東邊一洞口刻有「洞天」兩字。只見內側洞穴蜿轉、曲徑盤旋,洞頂上方天空遼闊。在洞內石台稍坐,別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幻覺。走出岩石洞,有一塊形如琴狀巨石橫卧頭頂,上刻「琴門」兩字。沿石級而上,過「通幽」就到了山陰台頂。頂上一座飛檐翹角的山陰堂,堂前為瀑布,堂後為花園。橫匾「山陰堂」三個大字為著名書畫家關山月題寫,兩側為張采庵書寫的對聯:且欲來尋觀弈者,不妨看作補天餘。
從山陰堂再往頂上走,可看到半山亭。如果不是公園工作人員的介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這里就是公園舊八景中惟存的一景。劉光中在《缽盂山》中雲:「劫後荒蕪遍野,莊院頹垣片瓦,惟有半山亭,亦堪驚。」半山亭紅砂岩地基已經裸露,像凝固已久的血塊一樣,亭頂裂開,廊柱斑駁,沒有說明文字,就像一位滄桑又沉默的老人。
風篁館
半山亭右下角一個正方形的建築,只剩下柱子一面牆一扇門,這就是風篁館舊址,布滿青苔,很難想像這就是當年詩人吟頌「蕭蕭山館最玲瓏,泉白茶青活火紅」的風篁館。風篁館之名,得於《東坡集》風篁嶺多竹,風韻凄清。至此林壑深沉,迥出塵表。流淙活活,自龍井而下,四時不絕,嶺故叢薄荒密。元豐(1078-1086)中,僧辨才淬治潔楚,名曰風篁。當時創建公園的岑學呂以盂山多篁,移用風篁嶺之名作館名,取意為「風韻凄清」,祈求「迥出沉表」。
據公園工作人員介紹,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們多次提議恢復,2004年春節,莞城政府選址重建風篁館,即為風篁煮茗,該館佔地面積2畝,景區范圍12畝。新建的風篁館由六組建築物構成,借鑒了可園的建築風格,遠遠看去像清代貴族別墅。沿著青磚鋪砌的小路進入風篁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池綠水,因為建在蓮塘之上,院內院外,左廊右榭,均可看到池中錦鱗悠然之態。掠過池水,可以看到「水榭」,「水榭」往左是「孖亭」,往右就是「船廳」,從「船廳」過連廊就到了「茶廳」。據公園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建築時整體要全部開放,當時施工時對設計圖紙一改再改,盡量減少館中的牆壁,完全取材於「亭」,大膽以亭館結合、亭院結合、亭廳結合、亭台結合。
曉湖
位於公園東側的曉湖,位於莞城東面,向著初升的太陽,故得此名。湖中有三個小島,湖中央靠近南面的是湖心島,島上建有晴光閣;顯長方形的為片石島,另一個圓形小島為驪株島。湖岸邊疏落有致修建了四個亭台水榭,書法家羅冠群撰聯曰:一湖映月堪娛目,四季如春最賞心。據老莞城人陳伯介紹,佔地50餘畝的曉湖,是由屬於羅沙農民的大禾塘、洞天塘、三角塘三個10多畝的魚塘組成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挖成人工湖,原來呈方形,曾經廢棄了,1987年莞城修葺人民公園時,園藝設計人員因地制宜,模仿自然景觀,將方形的湖岸改造成了彎曲有致的湖岸,並在環湖岸邊,建築亭台閣榭、綠島曲橋,並種上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構成了詩情畫意的園林美景。
③ 陶然亭公園的風景特色
園內林木蔥蘢,花草來繁茂,樓閣參差源,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山,與陶然亭成鼎足之勢。錦秋墩頂有錦秋亭,其地為花仙祠遺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為原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亭北山麓靜謐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有覽翠亭,與錦秋亭對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於此望湖觀山,最為相宜。亭北山下為常青軒。
1985年修建的華夏名亭園是陶然亭公園的「園中之園」。採用集中旅遊資源的方法,精選國內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蘭亭」、「鵝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滄浪亭」、「獨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餘座。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結合,相得益彰。流連園內,有如歷巴山楚水之間,或游吳越錦綉之鄉的感覺,歷史文化內涵更加深邃。廣大遊客不勞遠徒跋涉即可領略中華民族建築藝術和人文景觀。陶然亭公園現共有遷建、仿建和自行設計建造的亭36座爭妍競秀,異彩紛呈。陶然亭公園年接待遊人700萬人次,日遊人量最高峰達6萬。2002年獲國家旅遊局評定的第一批四A級旅遊景區及首都文明旅遊景區稱號。
④ 天壇公園有哪些景點
1.南神廚院
位於圜丘東,座北朝南,院門南開,主要建築有神庫、神廚、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製作圜丘壇各種祭品的場所。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建築規整莊重,是中國祭祀建築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
2.丹陛橋
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3.七十二連房
祈年殿東邊在內牆東門外,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
「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里製作供饌和糕點。祈谷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4.祈年殿
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徵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徵24節氣。
5.齋宮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鍾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採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牆、兩道御溝圍護。
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台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
(4)公園景觀亭擴展閱讀
天壇祭天禮儀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建立的國家祭壇。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向皇天上帝頂禮膜拜,虔誠祭祀。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並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
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⑤ 昭陽公園的主要景點
1、昭陽廣場:
邵東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載,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置昭陽侯國。後因避司馬昭之諱,改「昭」為「邵」。該廣場之取名,既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寓含「朝陽」噴薄而出、生機盎然之意,象徵著新形勢下邵東「重返全省十強」的蓬勃朝氣。 2、花源廣場:
位於公園入口引導區。由假山、疊水、噴泉、圓廊及柱列等景觀組成,錯落有致。廣場地面採用圓形圖案,以花崗岩和青石板為材質,鋪設面積1700餘平方米。沿百步石階梯拾級而上,可以瞻仰矗立在鮮花綠樹叢中的10座名人雕塑,緬懷先賢之豐功偉績。漫步其中,感受到現代文明的氣息與亮麗,還能體察邵東本土人文的內涵與精深。
3、音樂廣場:
該廣場背倚昭陽閣,面臨綠汀湖,佔地面積6688平方米。利用兩座山體之間所形成的山谷,以「吉他」為整個廣場的構圖,設置圖騰柱和張拉模、音符踏步為琴碼,又狀似古琵琶。在此跳舞做操,打拳練劍,健身鍛煉或拉二胡唱小戲,似聞《牧童短笛》之聲,猶聆《天涯歌女》之訴,華麗與淡雅同在,含蓄和張揚共存。紛至沓來者,無不怡然自得。
4、昭陽閣:
位於花源山的制高點。閣樓設計為三層,樓高19.8米。運用現代建築技術,兼融古典園林之風格,重檐翹角,朱漆迴廊。於斯登臨縱目,仰觀紅日朝霞,雲飛鶴舞;俯瞰市井曠野,人煙輻輳。「昭陽閣」紅底鎦金大字匾額,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昭陽公園建設指揮長劉細雲親筆題寫,並撰書楹聯二幅懸掛於閣樓,其一:「仰觀宇宙大,俯察邵東新」,寥寥數語,意境開闊,俯仰顧盼之間,融天地人於一體,具和諧之韻。其二:「水秀山青,眾星拱月,好為方外客;花香鳥語,萬物朝陽,盡是畫中人。」不僅立意新穎獨到,對仗工整,而且聯墨增輝,用筆酣暢,充滿詩情畫意。 5、楚隍亭:
亭子附近原為楚隍廟,系當地村民燃香祈禱供奉土地財神之所。「楚」即楚地,「隍」指城隍。民間傳說,公園所在地原有慈雲庵、法衣山、缽羅山等宗教場所,因時代變遷,幾經毀棄,現僅存楚隍廟。
6、暢音亭:
位於音樂廣場北向半山腰處。四角正方亭,亭極簡朴,為一片松林所掩映,若隱若現。黃發垂髫,攜侶將雛,或徒步前行,或稍坐片刻,聽松風濤涌,聞蛙鼓蟬鳴,暢敘古今軼事,靜聆天地和音,殊多逸致。
7、澹碧亭:
位於蓮華池北端環園北路之側,系四角正方亭。一池蓮葉無窮碧,十畝桃花分外紅。春夏之交,邀朋小憩其間,品茗酌酒,清風徐來,荷香四溢,沁人心脾。恬淡之田園風光,足可澄懷滌慮,澹泊明志。
8、亦樂亭:
位於洪富路與康泰路交叉口拐彎處。系木製四角正方亭,結構古樸,堪媲西蜀子雲之亭。游園之日,三五好友接踵而至,童叟婦幼駐足暫歇,讀笑風生。昔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置身此間,亦飲亦歌滌俗慮,樂山樂水蘊閑情,不亦快哉!
9、擁翠廊:
位於亭子山北麓、李家山與卿家山之間,為三徑風雨長廊。古稱「文沖園」地段。環視四周喬灌駁雜,蔥翠秀妍,綠蔭匝地。嘉賓勝友多會於此,或遮風避雨,敘舊聊天;或把酒弈棋,彈琴長嘯; 或披襟石磴,契闊談論,別有一番情趣。
10、日知亭:
坐落於環園西路之側,為四角六柱長方亭。亭左下方向有土路依稀可見。據考證,原為「大東路」驛道,仕宦商賈往來必經之地。對面山頂原有民國時期「清心觀」,只惜「文革」時期被毀,僅存遺跡。寶慶東鄉自古百姓剽勇強悍,但崇禮致知,文風蔚然,讀書經世載譽古今者不乏其人。「日知」兩字出自《論語·子夏》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意即:「每天知道自己所不知的新知識,每月不忘記已有的舊知識,可以說是好學呀。」
11、攬勝亭:
位於海拔高度294.39米的亭子山巔。系雙層六角六柱圓亭。晨曦初露之時,夕照綺霞之際,憑欄而立,舉目遠眺,滿城秀色,盡收眼底,一覽無余。或臨風興慨,騁目寄懷,品詩文,觀勝景,思少陵太白,看盛世華章,信可悅也。
12、閱是亭:
位於亭子山東南麓景采路之旁。系飛檐六角六柱圓亭。右下腳有民房數座,菜葉塘一口,綠草如茵。春則新篁破土,夭桃吐艷;夏則香樟桐蔭,茂林修竹;秋則楓葉染丹,桂子飄香;冬則松柏滴翠,四季常青。「閱是」意為:通過觀看事物表象,以求對現實做出資治、求是的評判。
13、瞻雲亭:
位於菠蘿山頂。系八角八柱圓亭。做工精緻,亭內檐配飾傳統民間畫圖案,玲瓏剔透,別具匠心。山腳有數條小徑通往此亭,鋪路用材頗為講究,花崗岩、冰紋石、雨花石、鵝卵石等種類多樣,因地制宜,蜿蜒曲折。樹木扶疏,鳥鳴虯干,花放四時。雪過松長翠,雲深鶴自飛。於斯瞻雲望日,頓生思鄉懷遠之念。
14、涵虛亭:
位於綠汀湖畔洪堂路南段。四角八柱長方亭。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有包含之義,「虛」指高空,天空。此指天倒影在水中。一場新雨之後,身臨其境,綜觀綠汀湖全貌,碧空如洗,汀湖如鏡,水天一色,似與銀河爭輝,與蒼穹共美,焉知天地之無垠、盈虛之有數,頻生夢幻。
15、觀魚榭:
位於綠汀湖之南端,曲徑連廊,小橋達榭。《莊子·秋水》篇載,莊子與惠子在濠梁觀魚,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答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物我兩忘,逍途優游,溢於言表。近代毛澤東曾和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或垂釣於斯,觀蝦戲魚游,或舟行水中,人娛舟上,水清魚可數,山秀我先知。徜徉其間,有一種返璞歸真之感,韻味悠長。
16、綠汀湖:
位於花源山、菠蘿山兩座山體之間。利用原有的鎖石塘、窯眼塘等山塘人工改造而成,水面面積達12畝,平均水深1.5米。有和貴路、環園南路、洪堂路、環園北路繞湖四周。微風輕拂,柳枝搖曳,湖水泛波,藍天白雲映照在粼粼波光之中,嵐煙浮動。綠水青山,古來奇氣曾鍾此;汀蘭岸芷,今到雅聲復詠之。該人工湖因紀念人民音樂家賀綠汀(邵東九龍嶺人)而取名。
17、蓮華池:
位於菠蘿山、亭子山、卿家山等三座山體之間。濕地面積60餘畝。蓮葉田田,煙雨涳濛挹玉露;華光熠熠,星燈搖曳泛清幽。身臨池畔,聆天籟,擁自然,沐清風,觀四時之景不同。春聞驚蟄之蟲鳴,水帶藍樹染綠;夏見水光之瀲灧,青山近日月明;秋觀樹木之肅颯,碧雲天黃葉地;冬見白雪之浩瀚,炊煙起雁南飛。
⑥ 蓬萊公園的園內風景
● 大假山:位於公園西南角,高八米,長百餘米,寬四十米,佔地6.9畝,是70年代「深挖洞」時期的產物。山上植有銀杏、青桐、臘梅、杜鵑等數十種樹木。用2000多噸青石、黃石石料巒土造峰,因勢象形,形成南北二峰。山頂的小石峰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山巔有用石壘成大小不等、疏密有致的樹壇數十個,頗有層巒疊嶂之感。全山有十餘條迂迴曲折的石路相通,使人感到峰迴路轉,勝景不窮。1981年在假山北麓闢建六角木亭一座,名「溪山亭」,南麓半山坡建「鵑亭」一座,二亭相望別有情趣。二十餘年來山上已大樹成蔭,灌木成林,蒼翠秀麗景色迷人,登山遠眺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 池塘:1974年秋在大假山東側開挖池塘一方,面積1.1畝,池中豎立石一軸,池面有石板三曲橋,漫步橋上可觀波光粼粼,睡蓮盛開池東有綠色琉璃瓦水榭一座,內設石桌石凳供遊人弈棋讀書,觀賞湖光山色。湖畔湖石圍駁。有柳、桃、楓等喬木和姿態各異的各種花灌木配植。沿環水小徑漫步時,可賞四時佳景。 ● 清賞亭:坐落在公園西南,清代建築,距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1981年由梧桐路小學遷建於此。亭子為四角飛檐翹角斗拱形木結構,取名「清賞亭」,源自明祝枝山「溪山清賞」手跡,與大假山上的「溪山亭」為姐妹亭。清賞亭雕梁畫棟,西邊建有水池、假山和壁泉,東邊有月洞門通向杜鵑園,門側植有慈孝竹十餘壇,亭後雲牆漏窗隱約,亭前碎缸後卵石地坪圖案優美,亭周杜鵑、山茶、石榴爭鮮斗艷。端坐亭中只覺翠篁拂佛,朱亭崢崢,壁泉涓涓,素雅清秀,美不勝收。
● 獅道:文革後,我園在上海市區及江浙一帶收集了殘留的明清年間的石獅、石虎、石象等75尊,陳列在公園中央大道及園中的主要景區。從公園大門到園中噴水池共有五對石獅雄居兩旁,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形成一條獅道。路中央端坐石麒鱗一尊,血盆大口,兩耳如扇,捲毛叢叢,尾巴囚禿,為人們心中的詳瑞之物。公園的五處月洞門都有對獅把守,地坪及小路畔亦有多尊石獅,滬上不少有識之士曾多次撰文贊賞,稱此為上海的「獅道」、「獅子林」。
● 壺中天地:壺中天地文化廊建於1988年,是利用原圍牆翻建而成的古色古香的宣傳畫廊,長30餘米,高3米許,佔地60平方米,呈鎖殼形,廊上木雕花格,配上小瓦屋脊滴水檐,仿明清建築。壺中天地除作報廊和畫廊外,還陳列石雕文物,特別是廊中央的長條石雕「暗八仙」雕有八仙的寶物,這是清道光年間方浜路廣福寺的原物。文革後,我園從垃圾中撿來。
● 杜鵑園:杜鵑園是公園的園中園,北高南低,由湖石壘成六個花壇,花壇間有卵石小徑相通。杜鵑園與對面的八仙廳、長廊、周圍的雲牆等組成一個完整的院落。三百餘株各色春鵑、夏鵑、春夏鵑在春日盛開一片嫣紅,令人陶醉。
● 九龍壁:位於梨園外圍牆上,壁長15米,寬1.5米,四框邊沿有線形圖紋,雕有九條彩色蛟龍,五顆風火寶珠,五色雲彩,居中的黃龍獨攬一珠,二端均是雙龍搶珠,騰雲駕霧,鰲須飛揚,有翻騰鬧海之勢。九龍壁在滬上公園內較為少見。
● 浪涌蓬萊:是一處由扇亭、水池和遊船組成的動游景觀,它與大假山、池塘的靜游景觀相對應。
⑦ 羅甸逢亭鎮旅遊景點,蒙江濕地公園在逢亭嗎
貴州羅甸蒙江國家濕地公園位於貴州省羅甸縣、總面積7226.11公頃
蒙江國家濕地公園是版珠江上游和龍灘水權電站庫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公園建設以濕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為基調,以亞熱帶河谷季雨林植被景觀、水庫和周邊深厚純朴的布依族、苗族濕地民俗風情為特色,以保護珠江上游及龍灘水電站生態安全、保護珠江上游特有魚類種質資源環境為目標,建設融濕地保育、濕地恢復、防洪調蓄、能源開發、濕地生態功能展示、生態觀光、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以保護紅水河一級支流蒙江河谷、二級支流壩王河、高於河河谷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立足濕地生態保育,突出濕地恢復及水資源保護、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凸顯蒙江濕地特色及其在珠江流域生態安全保護的典型示範作用。
⑧ 亭子的一般尺寸是多少
一般亭子分為四角、六角和八角,亭子柱與柱間尺寸為2.0米、2.1米、2.4米、2.7米或3.0米,廊子的尺寸,寬為2.4米至3.0米,柱間距為3.0米以上(3.0至6.0米)。
⑨ 景觀施工圖中廊架、亭子、景牆的尺寸一般高是多少
3.0~3.5米。
這個沒有一個死的框定,但是根據人體和平常的習慣來說,廊架一般在3.0~3.5米高即可,太高太矮都不太協調;亭子看你是什麼樣式的,不同樣式高度稍微有點區別,這個最好做3.5米以上吧;景牆2.0米~2.5米吧。我說的是個大概,實際還需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來定。
景觀施工的意思:
景觀施工簡單的講就是景觀工程的建設營造。景觀設計是建設單位和設計者的意圖、理念、風格及智慧在圖紙上的表現,而景觀施工就是把這一切在實地真實的展現出來,這是景觀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景觀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園林土方施工、園林景觀建築鋪裝施工、園林水電施工、園林綠化種植施工等。
⑩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
半山
是整個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部分,佔地41公頃,集生態、文化、休閑、旅遊為一體。
層巒疊翠:由仿古牌坊、疊石花壇、玉蘭亭和文化雕塑等構築物組成的主入口,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綠溪滴翠:綠溪滴翠景點有綠漪橋、綠溪亭、綠溪廊橋、臨溪軒和積翠亭,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棧道尋幽:在山谷開辟的一條石棧道,夾道藤蘿繚繞,樹草交掩,曲徑通幽,營造了山林的野趣。
半山樓:半山樓為遊客休閑品茗之處,左側有仿古建築翠微軒。
休閑樂園:有望山亭、友梅軒、歲寒亭、室內娛樂室、廊架以及室外健身活動室等建築設施。
雲錦亭:雲錦亭,曾建於南宋,清代,亭中有石碑,題「古雲錦亭」四個大字,刻有文學家毛先舒的《雲錦亭》詩。
丹心台:由文天祥全身塑像、文天祥《自嘆》詩刻和丹心亭組成。
博文苑:進入博文苑山門,沿溪拾階而上,走入文化陳列室,可飽覽古代先人留下的一份寶貴的半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雨花聽泉:由「雨花岩」山體石刻,雨花泉、雨花亭、雨花橋組成。
隱雲飛天:由隱雲亭,觀景遠眺平台組成。
翠峰攬秀:登上西峰閣,放眼遠眺,令遊客大開眼界,心曠神怡。
半山觀桃:由桃樹、梅樹,寒香亭,仙源,景觀牆組成。
廟址瞻禮:為「半山娘娘廟」遺址,建有娘娘亭。
虎山: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沿虎山路慢慢向前走近虎山水庫,視野豁然開朗,青山依依、綠水迢迢,彷彿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舒適悠然——這便是虎山公園。
整個公園以虎山水庫為中心,周圍青山綠樹環繞,總面積約13.4萬平方米,其中虎山水庫就占約三分之一,綠化覆蓋率接近7成。
虎山公園採用「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布局手法,力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若天開的意境。「漁」為延續虎山水庫的原有功能,為市民提供垂釣平台。「樵」為保留原有山體植被,倡導全民愛山護山,沿部分山道放置歷史古物或其仿製品。「耕」即在公園相對開敞平坦區域,營造半山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桑蠶文化的田園景觀。「讀」為解讀半山田園的文化,設置一些反映半山生活和文化的雕塑,並在公園內建設一座半山歷史文化展覽館。
虎山公園共有15個景點,分為卧虹橋、柳影綠屏、白鷺島、迎柳橋、千步廊橋、撒金古道、卧龍攬勝、摩崖石刻、東亭迎朝、西亭夕照、山下迎賓、車水排雲、望湖台、綠影青谷、情人谷。
龍山:位於半山田園地塊北端,東至虎山路,西側比鄰龍山水庫,南至依山路,北至半山山麓,綠化建設面積約為6.8公頃。現有保存完好的水庫、溪流、山體和豐富的原生態植被。
水竹居:位於龍山水庫的北端,此處竹影婆娑,鳥鳴婉轉悅耳,舒適自得,在盡量不破壞整體空間環境下設置此亭,取名「水竹居」,供途經於此遊人休息小坐之用。
問樵處:位於公園保留的原始森林的山頂之上,此處空間相對比較開闊,是遊人登上休息和集會的好地方,此處修建小屋,取名「問樵處」,寓意此處乃是一樵夫居所。
瞻碧亭:立足於此可遠觀虎山水庫,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瞻望碧水青山。
錦園:一茶園,其間種植了大片的茶樹,並有一些小的建築物散布其中,整個區域就像一個綠色的錦帶,中間的幾個小建築也便是錦帶上的綉花,遊人可以在此親身體驗制茶工藝,領略其中的奧妙,趣味無窮。
魚躍鴛飛:在錦園南端有一水塘,為原來田園人養魚之用,經過適度開挖後加大水域面積,引北部山體泉水匯集於此,形成開闊水面,池中設有二島,島上植有大量水生植物,吸引鳥類駐足,沐浴著江南的綿綿細雨遊人跨過知魚橋見得此處魚躍鴛飛,與不遠處的錦園茶園和後面深山裊裊雲煙,不免陶醉其中。
水樂榭:通過對山體雨水的收集,水自北向南層層跌落,並有棧道穿梭其中,伴隨著旁邊的沙沙作響,人行其中彷彿駕馭雲層之上,飄飄欲達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