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三婁關景色

三婁關景色

發布時間: 2021-01-02 06:28:18

1. 風景名勝,婁山關的特點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位於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回關口。原名婁關,後稱答太平關。關名的來歷,源於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於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佔領此關。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遊客的常去之地。
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2. 憶秦娥 婁山關上闋描寫佛曉行軍的景色有什麼用

渲染進軍途中庄嚴肅穆的氣氛。

3. 姓婁家裡的背景牆用什麼樣的景色比較好

你提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背景牆什麼顏色和姓什麼有關系嗎?這個主要看你自己的愛好和審美觀點,自己喜歡就可以了,

4. 憶秦娥 婁山關上闋描寫佛曉行軍的景色有什麼用

通過對拂曉行軍的場景描寫,烘托氣氛

5. 閱讀詩篇回答問題。 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 喇叭聲

1.詞的上片第一句中安排了西風、長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種意象。內描寫了戰斗環容境,時間是拂曉,晨霜可見;遼闊的天空中傳來歸雁鳴叫聲,殘月懸於空中;而清晨的西風正猛烈吹來,營造了清新開闊的氛圍。
2.「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艱辛,作者通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把艱辛具體化、形象化。而句中的「漫道」又展露出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舉大步,經過戰斗,「雄關」而今已變成通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革命隊伍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意對即可)

6. 憶秦城。婁山關 描寫了那些景色

《憶秦娥·婁山關》描寫了:西風,大雁,月,馬,喇叭,蒼山,殘陽的景色。

《憶秦娥·婁山關》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從內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描畫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其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

全詩如下: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譯文如下:

凜冽的西風正猛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軍號聲聲沉鬱低回。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詞句注釋如下:

1.憶秦娥:詞牌名,源於李白的詞句「秦娥夢斷秦樓月」。雙調,仄韻格,四十六字。該詞牌名的最早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此調別名甚多,計有《秦樓月》、《玉交枝》、《碧雲深》、《雙荷葉》,而《秦樓月》則與《憶秦娥》同取詞中首句為之名。

2.婁山關:又稱婁關、太平關,位於貴州遵義北大婁山的最高峰上,是貴州北部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離遵義城約60公里。

3.西風烈:烈,凜烈、猛風;西風勁厲。

4.長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殘月映照下,在煙霧茫茫的長空中,有飛雁在叫喚。這兩句是記拂曉情景,時婁山關戰斗已經勝利結束。

5.霜晨月:疊句,類似音律上的和聲,有連鎖作用,詳見詞牌憶秦娥。

6.馬蹄聲碎:碎,碎雜,碎亂。

(6)三婁關景色擴展閱讀:

此詞寫於1935年2月,最早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上。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准備於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心情無比激動,在戰斗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詞。

7. 貴州旅遊十大景點有哪些可以說說嗎

貴州旅遊十大景點有:興義萬峰林、雙乳峰、小黃侗寨、漩塘、加榜梯田、高原千島湖,千戶苗寨,梵凈山,鎮遠古鎮以及黃果樹瀑布。

1、雙乳峰

兩座兀立的石峰形同女性豐滿的雙乳,且逼真得讓女人看了臉紅,男人看了心跳,被當地布依族稱為「聖母峰」,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峰」雙乳峰。一位學者曾經說過:「黃果樹雖然壯美,但它不是世界唯一,而雙乳峰不僅是世界第一,而且是世界唯一。雙乳峰一定會像黃果樹一樣,成為世界聞名的景點。」。

3、加榜梯田

加之梯田緊靠加車河,而且常年雨水充沛,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一層層雲霧從河邊緩緩升起,慢慢的、慢慢的,這些美麗的梯連同梯田邊上的苗鄉吊腳樓全都被籠罩在雲霧中,遠遠望去,那些依稀可見的吊腳樓,若隱若現,飄渺悠然,讓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種身在幻境的錯覺。

8. 憶秦娥·婁山關描寫了哪個季節的景色

憶秦娥·婁山關描寫了晚秋的景色。

《憶秦娥·婁山關》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所作。綜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而且其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

原文: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譯文:

凜冽的西風正猛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軍號聲聲沉鬱低回。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8)三婁關景色擴展閱讀

此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但表達的卻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

此詞開篇即簡煉地指出了戰斗的時間、景候,還創造出一個壯烈的抒情氛圍。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滂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清晨,寒霜漫天,西風猛烈地吹盪,曉月依然掛在天邊,這時雁的叫聲陣陣傳來,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凄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回腸盪氣之感,更增添幾分冷峻與悲壯。透過這種情調,讀者可以想像到即將來臨的戰斗的緊張和艱險。

緊接著,「霜晨月」這一景句的重復,固然是詞牌的規定,同時又起著聯系下文的作用。「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兩句,把紅軍行動生動地描繪出來了。作者以表現事物形貌的「碎」來形容馬蹄聲,以「咽」來描繪喇叭聲,准確而精彩。

「碎」,表明馬蹄聲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聲不怎麼嘹亮之外,還暗示了戰斗的壯烈。從這兩種有代表性的聲音的描繪中,可以體會到紅軍行動的機敏。

事實上,紅軍就是把敵人打個措手不及,拿下這座易守難攻的雄關的。詞沒有直接描敘戰斗的過程,但從這兩個句子中可以想像到戰斗的緊張和劇烈。

上闋這四句寫景,實則非自然之景,實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國維所說的「景中有我」,實在是寫情中之景,以表達景中之情,寫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這里的景物描寫其實不過是作者的真實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當時的心情投射在周圍景物時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為寒冷,才覺得西風烈,正因為路難行,才覺得霜重;正因為心情沉鬱,才聽得雁叫凄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而這也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寫照。

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風冷月,行軍困苦,可謂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一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讓人變得心情沉鬱。

下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厲悲壯,豪氣突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斗,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寫來,下闋可以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以抒行軍艱難之慨,進而深化這種基調,寫成一首寫長征路難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沒有如此,而是筆鋒一轉,橫空出世,全詞的調子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下闋的開頭,雖然語調比較舒緩了。

但「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艱辛——作者通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藝術地把「艱辛」具體化、形象化,這是很精巧的構想,「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因而已被廣泛傳誦,成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卻又展露出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這個句子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舉大步,經過戰斗,「雄關」而今已變成通途。

「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這支革命隊伍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就出來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

詞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個景句來收筆,極有情味。前一句寫山。「蒼山」即青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隱約流露出作者的喜悅。「如海」是說山巒起伏不盡,就像碧波萬頃的大海。不僅展現了壯闊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處眺望,一股雄壯的氣概縈繞於句中。

後一句寫夕陽。「如血」是說夕陽像鮮血那樣殷紅。它點出了紅軍勝利越關的具體時間,還使人通過這一壯麗的圖景聯想到紅軍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對詞的前闋及後闋首句中「真如鐵」所蘊含內涵的回應。這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句既描繪了景物,又飽含著感情。

寫的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後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描寫了這樣的一幅景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

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烈烈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

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

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

創作背景:此詞寫於1935年2月,最早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上。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

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准備於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心情無比激動,在戰斗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詞。

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9. 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竹外桃花,婁蒿滿地是詩人什麼到的

惠崇春江晚來景

源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翻譯:竹林外盛開著兩三枝早開的桃花,春天江面水暖,應該是那浮水的鴨子最先知曉。滿地都是嫩嫩的蔞蒿、短短的蘆芽。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時節啊。

簡析: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根據惠崇和尚所畫的一幅畫而做的題畫詩。竹林外的兩三枝桃花、春天江面浮水的鴨子、滿地的蔞蒿蘆芽是畫中所有的景物。詩人由遠及近,再加入豐富的聯想,春天江水變暖一定是浮水的鴨子最先知道,因為它們早早地就在水面嬉戲,這其中也暗含了一個有趣的生活哲理: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真實的感受。

後兩句中的蘆芽和蔞蒿又讓詩人聯想到了河豚,蔞蒿遍地的時節也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時候。這種豐富的聯系使詩情和畫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0.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


小題1: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寫景(2分)。
通過西風、長空、鳴雁、霜花、晨月、馬蹄聲、喇叭聲等景物(2分),描繪了一幅凄冷、悲壯的畫面(2分)。
小題2:盡管關隘如鐵一樣堅固,道路漫長而凄冷,但紅軍依然能夠戰勝這些困難,並且重新開始新的征程(3分),表現了紅軍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