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景色
1. 求,雪國中景物描寫對內容的作用
文章結合了現代主義與日本古典文學融合。
日本現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長們小說《雪國》,首章創作並發表於1934年,主要部分至1937年大體完成。其時,川端已經越過了刻意學習西方表現主義的「新感覺派」階段,正自覺地回歸傳統,探索著現代主義與日本古典文學融合的途徑。如果說,在此之前的短篇《伊豆舞女》1926顯示了川端這一探索的最初成就,那麼,《雪國》則標志著川端的探索達到了成熟境界。《雪國》之後,雖然川端還有大量作品問世,但其意蘊、境界以及表現方式,基本可視為《雪國》的延續或變奏。
淺談《雪國》的藝術特色(圖)
http://www.sxrb.com/mag6/20041109/ca135202.htm
《雪國》的藝術特色
http://game.sw163.com/cyclopaedia/title_show.asp?id=6591&knowledge_class=6
《雪國》原文
《雪國》作品賞析
生命的哀愁與美麗--評川端康成《雪國》
http://www.wllyp.com/bbs/Archive_view.asp?boardID=21&ID=24105
<雪國>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這部"看上去平易,然而卻非常復雜,,①的小說,一直是國內日本文學研究的熱點.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分析<雪國>早有人在,不過分析的原型僅限於人物.按照弗萊的解釋,原型乃是"一種典型的重復出現的意象",是一種"可交流的象徵"②,它可以是人物、主題、意象,也可是結構單位,只要它們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具有約定性的語義聯想.<雪國>是一部象徵性極強的作品,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原型,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發掘、解析,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涵。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通過對《雪國》中人物以及主題的分析和探討,從中感受到作者內心對美不懈的發掘與探尋,對人生深刻的追問和反思,以及對受苦難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雪國》講述的是一個唯美的故事,其中滲透著一種自然和人性的完美結合,這是一部古典與現代交織的作品,其中包含著種種作者的深思,對人性,對美,對愛情的深刻感受,在充滿詩意的抒情當中,作者細致而准確的呈現了一幅如同桃花源般的偏僻溫泉山谷里如夢幻般的故事。我們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景緻中,彷彿聽到了遼遠的山谷中傳來了陣陣悲戚而絕望的余韻。它來自作者的內心,來自悲愴的故事情節,也來自於人類共同的靈魂。
整部作品充分展示了日本民族文化心態和藝術特色,其中處處浸透著傳統的美的氣息。這種美是朦朧的,虛幻的,冷艷的甚至是悲戚的。作品中的典型的人物,以及他們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清新的印象。以致當我們掩卷的時候,那聲聲鏗鏘的琴聲,彷彿空靈虛幻的余韻,依然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整部作品是圍繞主人公島村的三次去雪國的經歷而展開的,故事中充溢著島村的意識流,他對駒子的觸覺美的感應,是真切的。但是他的人生態度卻是空虛和荒誕頹廢的。在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悲哀,在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中,他只有通過和女子的邂逅來撫慰自己空虛的心靈。他的意識似一團火焰,在朦朧的情景和和他有沖突的兩名美貌的女子之間跳躍著,他只能用敏銳的知覺去感受女子的美,在無意中成了駒子生命中唯一的知音和生命寄託,在他的游戲態度之下,他無法承受駒子熱烈的愛情,最終導致他生命罪孽的疼痛和生命的憤懣與絕望。
主人公駒子是個對生活有著無限追求的女子。她果敢,熱烈,對生命充滿希望,她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藝術的領悟,對屈辱的抗爭。她苦苦追尋的愛情,她不失做人的本分,為了情義而勇敢的付出。她不是頑劣而放盪的風塵之人,她也想擁有正常人的生活,她也想清清白白的和自己所愛的人結合。可是,她卻無法抗拒命運的折磨,怯懦的島村無法給她幸福,他把情感轉移至葉子,而葉子的死亡,對於他,竟然也像是一場虛幻。
駒子面對著空谷和大自然,練成了一曲精湛的《勸進帳》,她的孤獨之中甚至充滿著聖潔的意味,她的生命悲劇引發了我們無限的思索,她鏗鏘的撥響的琴弦,只留下一道空靈,絕望的,甚至虛無的余韻。我們不禁思考,這樣一個擁有完整生命的女子,努力向上的女子,為何逃脫不了命運的設置,淪落成為有閑的階級的玩物,落得如此悲慘的命運呢?
作者在此處,也對日本舊社會提出了控訴,對社會底層的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們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朦朧的,虛幻的,幽玄,時間的甚至空間的美,被殘酷的現實所擠壓,駒子是個社會地層的藝妓,她渴望愛卻得不到愛,葉子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成為了這個社會的殉葬品,人性和自然的美毀滅了,重生了,最後只有悲戚的聲響空留在島村的心中。駒子和葉子,占據著島村內心以及靈魂,構成了島村的生命中絢爛的色彩,在葉子隕落的那一剎那,整個銀河向島村心坎上傾瀉了。而此時,在讀者的心中,也形成了一片靈魂的樂土,如同雨後的山谷和天空,如此干凈而清澈。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作品蘊含著濃郁的東方韻味。
川端康成 1899 年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從 1 歲到 15 歲的這段時期,相繼失去了父親、母親、祖母、姐姐和祖父。祖父去世前不久,川端在《十六歲日記》 (1914) 中哀嘆道: 「 我自己太不幸,天地間將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個人了。 」 為了排遣內心的孤獨和哀愁,少年川端開始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中尋找寄託和安慰,反復閱讀了《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方丈記》等古典名作,這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川端於 1920 年考入東京大學英文科,翌年轉入國文科,與同學共同創刊《新思潮》,並發表小說《招魂節一景》,從而博得菊池寬的賞識,在菊池家中結識了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和橫光利一等人。 1923 年,川端成為《文藝春秋》同人,在創刊號上發表小說《林金花的命運》。 1924 年由東京大學畢業後,與片岡鐵兵、中河與一、橫光利一等人創刊《文藝時代》,發起 「 新感覺派 」 文學運動,提出要以 「 新的感覺、新的表現方式和新的文體 」 來向既成文壇進行挑戰。在這一時期,川端還經常前往他的 「 第二故鄉 」 伊豆半島,以此為背景寫下了包括《伊豆的舞女》 (1926) 在內的一些作品。 1929 年,川端參加同人雜志《近代生活》和《文學》,以淺草的風情和舞女為題材,相繼創作了《淺草紅團》 (1929—1930) 和《虹》 (1934—1936) 等作品。與此同時,川端還發表了具有新心理主義特徵的《水晶幻想》 (1931) 和顯示心靈現象的《抒情歌》 (1932) 。戰後,川端以內心裡的東方虛無主義思想為創作源泉,把文學與死亡和空靈相連接,在他那末期之眼中,感性的世界竟是那般美麗、嬌艷。這一時期也是他在創作上最有成就的時期,相繼完成了《雪國》 (1935—1947) 、《古都》 (1962) 和《千隻鶴》 (1949—1951) 等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美學世界。川端於 1948 年出任日本筆會第四任會長,為舉辦 1957 年第二十九屆國際筆會東京大會費了很大心力,並於大會召開的翌年當選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68 年川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半以後, 1972 年在工作室用煤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雪國》中的島村是一個有著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祖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並評論西洋舞蹈。由於感覺到工作的非現實性所帶來的不安,企圖藉助旅行來接近自然,以此振作自己的精神,便來到雪國的一個溫泉,在這里邂逅了被其視為自然象徵的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純潔所吸引,甚至覺得 「 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凈的 」 ,翌年再度前往雪國和駒子相會,希望在同駒子的交往中尋找慰籍,以暫時忘卻自己的非現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