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江南的風景

江南的風景

發布時間: 2021-01-02 17:59:44

❶ 江南的美景是什麼樣的

1、江南的水美妙而靈動,有碧玉般的清秀,不浮躁、不張狂,就是船隻駛過,那也是曼妙的姿態。
2、小調造就了江南,也許彌漫在江南瓦片之中,草荇之間的不僅僅有濕漉漉的氣息,更有膩人的小調。

❷ 江南的風景名勝

水鄉古鎮 :周庄,同里,木瀆,烏鎮,西塘,南潯
蘇州園林:拙政園,留園
其它:七里山,塘街,虎丘, 西湖蘇提, 白堤, 雷鋒塔, 靈隱寺

❸ 描寫江南美景

描寫江南的詩詞

1、

江南好——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

憶江南 ——唐·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3、

憶江南 ——唐·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4、

望江南 ——宋·蘇東坡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5、

雙調望江南 壽秋水 ——宋·劉辰翁

齊眉舉,彩侍紫霞記。天上九朝島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詞。

籬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風記我一聯詩。留著晚香時。



6、

雙調望江南 壽張粹翁 ——宋·劉辰翁

七日後,董會是墾前。二月之間澤以此,余年河止萬三千。日擬醉華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傳。看取長生部屢倒,眼前橘粟術何直。自唱鵲橋仙。

7、

江南好/憶江南 ——宋·趙師俠

天共水,水遠與天連。天凈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與景,人景古難全。景若佳時心自快,心遠樂處景應妍。休與俗人言。

8、

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晝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叢蓮葉畔,芙蓉香細水風涼。枕上是仙鄉。

9、

望江南 ——宋·周邦彥

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

10、

憶江南 ——唐·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11、

江南柳 ——宋·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❹ 江南風景(詳細寫)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區域大致為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區,即鄱陽湖以東、下游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它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自西晉以來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但是,關於江南一詞的定義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未統一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可否認,有著」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美名的蘇杭的確是江南的代表。
鐵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這副對子,很有意味,與江南對應者,不是江北而是塞北。它暗示了江南的和平,安逸,美好,因為與它相對是鐵馬(戰爭)、秋風(肅殺,凋零,冬之將至)。
中國人形容某個地方富庶時,用的詞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
[編輯本段]【江南定義】
江南定義:普遍認為分為廣義和狹義江南。

【廣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長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區。但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市的事。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的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就在所說的江南為廣義上的江南。

【狹義的江南】

狹義的江南:
主要是指現今經濟意義上的江南核心地區。是指蘇州一帶,以太湖沿線為核心地帶,即江蘇南部(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和浙北(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西部地區。
而文化上狹義的江南,則相比經濟范圍較大,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和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地區.

【行政區名】

1.道名。唐貞觀十道之一,也是江南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歷史行政區劃上。江南道轄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重慶江南一部分和貴州東北部地區。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為東、西兩道:
東道治蘇州(今蘇州市),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福建兩省。
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轄今湖南湘水、資水流域以東和東道以西地域。其沅水流域以西則分置黔中道。
2.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寧府(今南京市)。轄今江西全省、江蘇長江以南,鎮江市、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和安徽長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東、西兩路;
東路治江寧府,轄今安徽、江蘇的鎮江市、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的長江以南及江西鄱陽湖以東地區。
西路治洪州,轄今江西鄱陽湖、鷹廈鐵路線以西全部、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
3.古省名。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 南直隸置。治江寧府(今南京市)。康熙六年(1667年)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但分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在習慣上仍合稱這兩省為江南省。需要指出的是該省包括了大片蘇北和淮北等江北地區。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歷史上的江南】

在歷史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
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概念,「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往往是一個與 「江北」、「中原」、「塞北」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語,而且模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當然,民間所稱的江南與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江南,差別就更大了。
在秦漢時期,「 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天湖南西部,於此可見當時「江南」的范圍之大;而據《史記·五帝本紀》所雲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可知其南界則一直達到南嶺一線。由於江南涵指了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時曾改夷道縣(今湖北宜都縣)為江南縣。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丹陽郡及會稽郡北部,相當於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蘇南部地區。以會稽郡北部為「江南」的概念由此產生。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而這一地區又屬荊州的范圍,所以東漢人常以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北距長江很遠的襄陽,概指「江南」。《後漢書·劉表傳》載「時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據《水經注》卷三五「江水又東逕公安縣北」條所載:「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杜預克定江南,置華容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矣。」這里的「江南」當指處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又,《魏書》卷三五《崔浩傳》雲:「今國家亦未能一舉而江南,宜遣人弔祭,……若此,則化被荊揚。」這里的「江南」似與「荊揚 」等義。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於《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雲「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事實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
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東地區成為江南的專稱(即小江南或狹義的江南),江南道地區成為廣義的江南(即大江南)。
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為: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1667)設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後分為江蘇省、安徽省。
[編輯本段]【氣象地理劃分江南】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江南地區:長江至南嶺間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 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皆適宜旅遊,只是7、8月天氣稍嫌悶熱,6月多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說明:
江南地區:南北向基本浙贛和湘黔兩條鐵路線為界分為南部和北部,東西向基本以江西省東北部與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線和江西與湖南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編輯本段]【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見井岡山市)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江南四大名樓】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湖南嶽陽市的岳陽樓、南京市的閱江樓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四大名樓」。
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我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四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閱江樓和岳陽樓了。

【滕王閣】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後一次被毀於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桿,以供遊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制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任洪州刺使時所建滕王閣的初期,也只是將此閣作為達觀貴人們上元觀燈、春日賞花、夏日納涼、九重登高、冬日賞雪、閣中品茶、聚餐飲酒、聽琴觀畫之場所。滕王閣修成22年之後,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學家王勃應洪州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滕王閣從此名揚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閣完工後,還特邀了大文學家韓愈為此閣寫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閣記》一文;大詩人白居易的《鍾陵餞送》、杜牧的《懷鍾陵舊游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閣》等,至今還都為人們所傳誦。
滕王閣在歷史上有幾處,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滕王閣始建於唐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天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閣中,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黃鶴樓】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198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後一次被燒毀(清光緒十年黃鶴樓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毀掉)的一百周年之際重新修建的。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高51米,僅次於滕王閣,明面上看為5層,實際上還有五個夾層,共為十層。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從原來的黃鵠磯移到了蛇山的高觀山上。黃鶴樓是現代武漢市的標志和象徵。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奪回荊州之後(公元223年)。最初建樓的目的是東吳為了防禦蜀漢劉備的來犯,作為觀察瞭望之用。歷史上對於黃鶴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一個姓辛的人家,在黃鵠磯上開了一個小酒館,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熱情地招待了一個身著襤褸道袍的道士,並分文不收,而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後用橘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爾後兩手一拍,牆上的黃鶴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對這個姓辛的酒家說,畫只黃鶴替你們招攬生意,以報酒家的款待之情。從此以後,來此飲酒觀鶴的人越來越多,一連十年酒店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來。酒家為了感謝道士,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為了紀念道士和黃鶴改稱「黃鶴樓」。
黃鶴樓在歷史上就是文人墨客匯聚的場所,並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將黃鶴樓的地理、環境、傳說和樓的雄姿,訴說得淋漓盡致,以至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此之後,想寫詩贊頌黃鶴樓,因看到了崔顥的佳作,不得不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歷代登樓賦詩者很多,僅唐代就有崔顥、李白、王維、孟浩然、顧況、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氣勢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所稱道。

【岳陽樓】

位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岳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岳州後,重修了岳陽樓。建成後,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亘古不衰。岳陽樓也與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 故有湖南嶽陽樓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說到這篇《岳陽樓記》還有一段故事。現在岳陽樓的一層和二層大廳中各鑲嵌著一塊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陽樓記》。但為什麼一個樓里要放兩塊同樣文章的碑刻呢?據說,《岳陽樓記》是清代乾隆年間大書法家張照的手筆,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堪稱世間佳品。後來當地有一位擅長書法的縣官,為了顯示自己,想借岳陽樓和范仲淹的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夠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張照的筆跡,重抄寫了一篇《岳陽樓記》,也刻在質地同樣的木板上,就連字體的大小、形狀也與張照的《岳陽樓記》一模一樣。但是刻字匠對縣官的這種偷梁換柱的行為心懷不滿,而又不敢違抗,便將其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細,使其與正常的字區分開。野心的縣官把張照的《岳陽樓記》拆下來,換上自己的,然後將張照的手書放在船上試圖運往別處,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時,風浪大作,船翻於湖中,縣官和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縣官被淹死。在以後洞庭湖的清淤中人們打撈上來了張照的《岳陽樓記》,因其雕刻於很好的木質之上,張照的手書沒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損壞。由於縣官和張照的兩塊《岳陽樓記》的筆跡太相似了,都可為書法之珍品,所以真假兩塊《岳陽樓記》的碑刻就同時掛在岳陽樓的一層和二層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她從清朝時期重修後,歷經百餘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築,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不是在建國後重新修建的,並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的樓閣。

【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下詔在獅子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六百年來雖有兩篇《閱江樓記》流傳於世,但終因種種原因未建成。直到公元二00一年,閱江樓終於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有記無樓」的歷史。
南京閱江樓高五十二米,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在鍾樓三層大廳正中,裝飾著中國最大的景德鎮巨幅瓷畫鄭和下西洋。畫高十二點八米,寬八米,畫面由十二個部分組成,色彩斑斕,氣勢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歷史,其中有建造寶船、科學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鄰友好、傳播文明、平等經貿、文化交流等盛況,以及西洋各國的風土人情。
巨幅瓷畫上還反映了永樂皇帝建造「靜海寺」、「天妃宮」,立「天妃宮牌」,為鄭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廳內有一條復制的鄭和寶船和一個銹跡斑斑的巨大鐵錨,這兩件實物,生動具體地證明了南京是鄭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閱江樓的二樓,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期間及以後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幾位的就是鄭和所經歷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時還展示了明朝的燦爛文化,有明朝版圖、名家書畫、科學技術,詳盡地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據介紹,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籌備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一四0五——鄭和下西洋》,開拍儀式就在南京閱江樓舉行。二00五年七月十八日開幕的南京閱江樓大明雄風主題燈展中,將特設《鄭和下西洋》燈組,下部層層波濤翻滾變幻,上部大船林立、巨帆片片,別致的造型設計,精工製作的船隊、人物,豐富多彩的燈光變化,再現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南京閱江樓自開放以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人到此游覽,除了觀賞此樓獨特的江淮風情外,對鄭和下西洋史詩般的畫卷流連忘返。有人賦詩贊美道:「鄭和當年啟國門,艨艟鼓角氣祥和。六百年後重開放,登樓再聽盛世歌。」

❺ 江南描寫了什麼景色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采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點明采蓮季節、場合,地點;後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采蓮時的優美意境。

【原文】: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在蓮葉的東邊游戲,魚在蓮葉的西邊游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游戲,魚在蓮葉的北邊游戲。

❻ 描寫江南美景的散文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

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後,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於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雲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於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裡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

一番陣雨雷鳴過後,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並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

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並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裡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

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

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

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埡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

若再要點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

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有幾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陰歷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氣推算起來,大約太冷的日子,將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是七八天的樣子。

象這樣的冬天,鄉下人叫作旱冬,對於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

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得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6)江南的風景擴展閱讀:

《江南的冬景》創作背景:

1933年至1936年,郁達夫從上海到杭州,是苦悶低沉時期,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這篇散文作於1935年12月1日,正當郁達夫中年時期。當時郁達夫生活舒心,工作順利,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出了這篇文章。

❼ 江南 景色

醉夢還是江南雨
江南之雨,自天外緩緩而來。如江南多情的女子,淅淅瀝瀝的,依依偎偎,飽含著一腔情愫。迷濛晶瑩的雨點,悄無聲息的灑在蒼穹之中,在天地間拉起了一道薄薄的輕紗,讓天地撐起一道道綠色的帷帳。籠罩著江河、山川。

挾著美妙的清韻,捧一掬甘洌的醉歌,醉倒一路風塵,把綠色噙在天地間,帶著漣漣的情思,把昔日那張荒蕪的黃被染得翠綠翠綠。世間忽地變得那麼清麗、潤滑、透亮。江南之雨,灑給人間蔥綠的愛,化作了一天甘霖,漂灑在天地之間。滿目的熱情全在你那雙看不見摸不著的瞳仁中釀造成涼絲絲美滋滋的欣喜,把一腔欣喜拋送給人間。讓天地同綠、同醉。

不經意的,走在一片濕潤的田野上,沐浴著江南溫馨的晚風。舉首,遙看那一片遙遠的天空,天空中彷彿流淌著如歌的悲泣,一如潮濕的傘下那片濃濃的思念。雨季的日子,心情總是如這灰暗的天空一般的沉重,心境如這片桃紅緩緩地潛入萬籟無聲之河。

江南的雨少了北方的寒意,從天幕中扯下一絲絲纖細的銀線,溫柔地在臉上摩娑著,似姑娘們的纖手般嬌美、輕柔。映入眼簾的是迷朦中的幾點綠意,那綠意忽地閃現在眼前,越發的青翠、可人。墨黛點點,掩映在女孩兒紗裙般的雨霧中,更添了幾分別樣的味道,凝重而又氤氳。碧翠青青,將牧童野性的叱吒,融入了綿綿的縈懷。村婦們熱辣的昵語,化作了一江桃花水,源源地流淌在故鄉的小溪中。幾尾不知名的小魚痴情地在追逐著它們的愛侶,忘情地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

面對料峭的江南之雨,我不禁捫心自問:是誰將幾束愁緒懸掛於眉睫間,晾在一個長長的冬季里,等到來春的鶯啼,那片天空仍是一個漫長的雨季;是誰折斷了那枝碧綠的柳枝,插於沒有開啟的心堤,夜夜與那支傷心的小調為伍,掩埋殘缺的記憶,讓雨點淋滅那束憂愁的目光。那隻擱淺的小船如何能駛出彎曲的心港?那片白帆今夜可曾再屬於我?眼前,暮春里漂流的河流,流淌著濃濃的春色。哪一瓣閃光的花瓣才是屬於我的天空?

如果說北方的雨是醉卧沙場、叱吒風雲的金戈武士,那江南的雨就是輕舞霓裳、柔美娉婷的小家碧玉。朦朧之中,如你儂我儂的在輕啟朱唇,半遮澀容,欲語還羞。

北方的雨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烈馬狂歌、洪鍾大呂的豪邁,北方的雨造就了北方人力拔山兮的氣概;而江南微雨,則如青樓(最早是指帝王之居所,原意為「清漆粉飾之樓」,後文人墨客引伸為「煙花柳巷」之意)女子般的飄逸、盈緲,妙歌曼舞中洋溢著百世流芳,千般嫵媚,萬種風情。

一襲素裙,一柄畫傘,一片痴情。水湄邊,桃紅綠柳間,醺醉了吳語儂儂,細雨霏霏處物也依依,乍寒還暖間仍揮灑著淫然入骨的《長相知》。江南的雨映襯著江南女子的柔美芳華。江南女子最善於沉淫江南聽雨中的恬淡,在水不揚波的靡靡琴韻中,水袖輕拂柳琴,朱顏淚頻素箋;欲酹還江上,空祭望夫亭。江南的雨見證了多少這煙雨迷離中對遠方思念的守望?又見證了多少這白駒過隙中香綃為土的紅顏?更有歷盡洪荒般的生死患難、離愁別緒?

江南雨,點點滴滴,滴滴點點,恍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含情,伊人如玉,蹁躚清絕;膚如凝雪,芳澤無加。江南的雨正如江南的女子一樣,羅裳輕染,蘭花舞起婀娜,琵琶聲繞紅梁。江南的女子亦如江南煙雨一般,心埋憂怨,秀雅妖嬈、沁骨流香。

江南雨,醉生仍在纏綿,夢死猶須眷戀。我願在你甘洌的懷中長眠一個世紀。

❽ 江南景色唯美句子

靜謐的風拂遍整個江南,枯藤老樹昏鴉的悲涼,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遠,荷葉田田的歡樂,就在這無數的瞬間,江南又幻化出另一個凈潔的世界,他概括了江南的輪廓。江南,這個多愁善感的天堂孕育出了淳樸、善良的人類,無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還是吟詩作對、琴棋書畫的興趣愛好;無論是精緻美觀,令人津津樂道的美食文化,還是巧奪天工的園林藝術,獨特的水鄉文化底蘊正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濃厚的文化氣息傳遍世界。

迷濛的雨汽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只聽見「;滴滴答答」或者「;沙沙沙」的聲音,聞到一縷縷清新濕潤的香味。湖岸邊,如煙的柳絲,在清風細雨中微微地扭動著柔軟的腰肢,任憑雨水的沐浴,任憑水珠流從她的身上滑下來,任憑春雨把世間最美好的瓊漿涌遍她的全身。此時,沒有曉月,沒有殘風,有生命復甦的蠕動和世間萬物的復甦,還有幼小的生命在春雨的搖籃里露出的幸福笑容。是的,我們都在享受著無以比擬的自然氣息

眼前的這片紅色在我面前彷彿盪漾起了一圈圈紅色的漣漪,這就是江南人的文化吧!一個安靜的城市至少會因為還存在著這些紅色的生命不會埋沒消失,是文化構造了江南,是藝術深化了江南,是感情完美了江南。外婆說,剪紙是需要耐心細心與恆心的,江南的嫻靜高雅是江南人細膩的感情鑄造的,是無數年來點點滴滴的文化堆積成的結晶。她擁有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夢想穿梭在世界的天空。

杏花,太脆弱,春雨少了幾分絕世之美,可江南不但美於外表,而且美於內涵,杏花搖曳中,是座靜謐在春雨中的文化歷史古城。就像這樣一位女子:嬌艷的皮膚,曼妙的舞姿,動人的歌喉,婀娜的身材,撫著恬靜賦有雅緻的琴,弈著似人生如歌夢的棋,寫著秀美不失霸氣的書,描著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獨具匠心的畫,好一個江南美女!江南便是這樣,柔美而強勁,羞澀又放縱,美得如痴如醉。

女子造就了江南。在江南,女了不僅僅溫婉多情,還多才多藝。綉花與歌唱,彷彿與生俱來。其實,最愛看的就是江南女子做詩。如詩之畫自成詩,女子筆下的小詩更增添了江南的風韻。女子讓江南充滿了一種靈動的美。如果你立足一窗前,靜靜觀賞一女子梳發,你會發現時間可以過得這么精緻;如果你跟隨一江南女子穿越一條古道,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是風景。有了女子才有了完整的江南。

傍晚,晚霞映紅了天空,披著霞彩,步入了古街。霞光一點點地消失在天際,古街上店外的燈籠一盞盞的照亮了夜晚,在黑夜來臨前,傍晚的古街在藍色的天色中,顯出可迷幻的美。店的後面是一條條的河,燈光從一家家店的木窗木門中滲透出來,照亮了夜河,折射出的柔和,夾雜著古典的風味,訴說著幾千年來不變的江南。

天下著蒙蒙細雨,讓整個江南蒙上了水汽,也為江南增添了迷濛與神秘。夾雜著雨滴,我踏進了蘇州的園林,這些融匯了古典藝術的建築,是江南與世無爭,清新淡雅的最好代表,它沒有故宮的霸氣,它是在外漂泊久了的人,最溫暖的家,淡雅而又玲瓏,憑欄木雕,鏤空花窗,亭台樓閣,園林的美,是江南最好的詮釋。

江南的三月,細雨綿綿。午後不知什麼時候又飄起毛毛細雨,喜歡在這樣的細雨中漫步,讓肌膚感受柔雨的清新和細膩。細雨的絲絲清新和絲絲纏綿讓我感覺到自然,純真和透明。喜歡在這樣細雨的日子獨倚窗前靜賞風卷雨綿。瀟瀟灑灑如一幅雅緻飄逸的畫卷。朦朧依舊,思緒飄飛。

江南的房子總是雙層的小樓,我在一座石橋下船,慢慢踱上橋時,江南的景色也慢慢展露在我眼前,登上橋頂,便能看到江南的河道,兩岸坐落著許些房子,望過去是青白的交相輝映,好像一直延伸到天邊,高大的柳樹遮住陽光,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朦朦朧朧的好似夢中。

江南的春雨總是那麼的惹人,那麼的悄悄然。偷偷地在沒有人感知的夜裡默默地落下。不知不覺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快兩年了,但卻還是不了解她的脾氣,但是有一點我是很肯定的,那就是迷人的姿態,還有那顆最最真誠的心。春雨綿綿,愛在江南。

褪去腳上的鞋,赤腳踏在平靜的石板路上,感受這古鎮猶如唐江南女子般的溫柔,那又是另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是與看聲音跳華爾茲截然不同的感覺。那是什麼呢?應該是溫柔和安靜吧,這里靜謐得仿若不存在,然而她的美,卻又讓人不容忽視。

一進鎮,便聞到了一股江南風味。跨過卧龍橋,信步在北柵街,河埠頭,三兩婦女拿著木槌捶打著衣服。岸上,煤爐冒出的縷縷白煙繚繞上升。遠處,蜿蜒的青山隱約可見,一斜夕陽從山頭灑下來,頗有「幽巷深處有人家」的意境。

芙蓉如面柳如眉,她生於江南小鎮的一處平凡人家。她有個憨實的爹,慈愛的娘。她常穿著娘親手縫制的粗布青衫,撐一葉小舟,至荷塘未央。用她白皙的手摘下一朵朵嬌艷的蓮花。她名:木芙蓉,可人們都叫她:采蓮女。

如果說江南周庄的夜色是一位溫婉的女子,那麼在遂寧涪江邊的夜色就是一位充滿了陽剛之氣的小伙。如果說江南的夜色為我們演繹的是一首首琵琶曲,那麼涪江的夜色就是一曲曲激烈的鑼鼓!

踏著蔓蔓的青石小路,回憶著幼時的江南,也如同這般地清雅,兩邊的河道停泊著密密的扁舟,幾個船夫稀稀疏疏地搖著船,等待著遊客,他們身上散發著朴質的純真,有著江南最古老的品質。

細細望去,荷花潔白如玉,荷葉綠得鮮亮,熠熠生輝。一陣微風吹來,河面盪起陣陣閃亮的波浪,雨珠兒像無數快樂的小音符,唱著歡樂的歌兒,手拉著手,欣賞著美麗的雨景。

我搭上一艘木船,看著兩岸白璧青磚的房子,又有種回到以前的無憂,帶著無盡的期待,數著家門前的船隻。楊柳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擺,婀娜多姿地點綴在江南的每個角落。

這個江南小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古色古香,在飄雨的黃昏,小鎮就像是一位撐著油紙傘在雨中漫步的美麗姑娘。

一直感動於江南的美麗,在深夜時常常想像著那個天堂,心也就變得沉寂。

風柔雨細,背景倒映,誰解江南古詩意?

❾ 江南的景色

參考:
三年前,我還是一個幼稚的孩童,經常會為一塊餅乾和夥伴爭得面紅耳赤,會為寫不完作業悄悄哭泣。但是,這樣一個純真簡單的小腦瓜,卻總想目睹天堂杭州的風姿。一個偶然的機會,願望實現了。一路上我幻想著古城的風韻,思緒隨風飄飛,飄到煙雨蒙蒙的杭州。
時值春季,細雨如絲般親吻著古城杭州,漾著幾分詩意,幾分神秘。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線撫摸西湖的臉頰,落進她的口中,激起一圈圈波紋,更是絕妙。
乘舟盪漾西湖中,這樣的美景早已讓人心醉,躺在船頭,看細雨飄飄灑灑,任憑他在臉上、手上跳躍舞蹈,聽著船外細雨墜入湖中的聲音,想起斷橋美麗的傳說,更增加了幾分神秘的感覺。
憶起韋庄游江南時做的一首詩,讓我更深地陶醉於江南古城杭州的情懷: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游江南,賞西湖,贊杭州。只有在這里,他們才能拋棄世俗的喧鬧與繁華,享受一種真正的休憩和精神上的寧靜。
「糝徑楊花鋪自氈,點溪荷花疊青錢」。杭州的夏天,妙不可言。看那西湖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西湖卻呈現出一派別樣的清涼。堤邊的垂柳枝葉繁茂,隨風搖曳,嫩綠的柳枝在水面上劃動,一條條奇特的弧線躍然水上,盪起淺淡的波紋。站在拱橋上向水上望去,一條條魚兒安閑自在,在清澈的水中來回穿梭:火紅的、金黃的、亮藍的魚兒,各種顏色互相交織,像極了一幅生動的油彩畫。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一直被看作是傷感的季節,像劉禹錫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她似乎已成為憂郁的代名詞。但在我的心中,秋天的杭州,更是別有一番韻味。月圓之夜,天上一個月亮,西湖水中一個月亮。
「雪紛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密撒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
杭州的冬天很少下雪,很可惜,少了滿天飛雪的浪漫,沒了白雪皚皚的壯觀,但我依然愛它小女兒般的柔媚。
杭州美景,不計其數。難怪乾隆爺六下江南,歐陽修贊西湖道: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試想:古城杭州,誰與爭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