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意象
⑴ 黃鶴樓一詩中以四種意象寫出黃鶴樓周圍獨特景色的句子是
全詩
黃鶴樓
唐 ·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四句都是不同的意象,用來表達孤獨的。
⑵ 除了柳之外,這夢還喜歡用什麼樣的景物或意象寄託離別情緒,請列舉一個或兩個談談你的理解
除了柳之外,我們還喜歡用很多景色或景物去寄託離別的情緒,比如長亭,比如秋色
⑶ 意象來描寫哪一時節的景色的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送蜀客 雍陶
峽口飛花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劍南風景臘前春,山鳥江風得雨新。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莫怪送君行較遠,自緣身是憶歸人。
【小題1】《峽口送友人》一詩是通過何種意象來描寫哪一時節的景色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3分)
【小題2】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一詩採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詩採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4分)
試題答案
【小題1】飛花、暮春(1分) 既抒發了送別之情,又表達了思念故鄉之情。(2分)
【小題1】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2分)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景寫哀。(2分)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2分)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2分)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識。能力層級是C級。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小題1】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
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一首寫傷春之景,目的是寫離別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與不同意的關鍵。
⑷ 雨霖鈴中的意象(景物)
柳永《雨霖鈴》
雨霖鈴①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②
都門帳飲無緒,③
留戀處,④
蘭舟摧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
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
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
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
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
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品評】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
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
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
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
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
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劉熙
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
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
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
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
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
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
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
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詳解]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 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歷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准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
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
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 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⑸ 《村晚》通過描寫()等意象,寫出了景物恬靜優美的特點
以下答案由星藍海學習網提供: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1、寫景的藝術特色:《村晚》的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2、詩歌的意境的創造: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笛呢,則是"無腔信口",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⑹ 蘇幕遮 詞的上片寫景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副怎樣的畫面
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
上下片的關系看似鬆散,然而卻絲絲相扣,環環呼應。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一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幹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緻啦。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後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王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聯系兩片之間的情感紐帶是雨後風荷(呵呵呵……個人認為!)
此詞通過回憶、想像、聯想,以荷花貫穿,既細致傳神地寫景狀物,又頗有詩意地表現思鄉之情。全詞語言自然明麗,淡雅素潔,別具一格,詞境清新而爽朗。
很喜歡這首詞,當然俺回答地可能不算完全正確。但是希望對你能有幫助哈!
沉香、鳥雀、初陽、荷葉、水面、荷花
整幅畫面清新自然,從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個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嗅覺),昨夜剛下完雨,天放晴了,鳥兒在屋檐下歡快地叫著,吱吱喳喳,異常可愛(聽覺)。初升的太陽照著屋外茂盛的荷花,荷葉上的雨珠漸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著一枝枝荷花在風中搖擺(視覺)
⑺ 有中國古代詩詞中各種景物表達的意象大全嗎
松、竹、梅、蘭、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明月、清風、細雨、微草、
雪、江河、落葉、天、鳥、鵝、馬、菊、霧、霜、冰、戰場、草原、燭、橋
補充:
楊柳: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由於「橋」「留」二字諧音,故經常以此暗喻離別,有惜別懷遠之意,如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李賀《致酒行》),「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又由於「楊柳」多種於檐前屋後,故常作故鄉的象徵。如「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牽掛.從楊柳自身柳絮飄忽不定的特點,又常被詩人當作遣愁的憑借,如「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燕子: 燕子因結伴而成為愛情的象徵,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臨江仙>),詞人以「燕雙飛」這一樂景反襯「人獨立」這一哀情,孤獨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於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故又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託,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坦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
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點,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詩人借水的清冷,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又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始無終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問君能又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花紅易衰似儂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範。
月亮: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思鄉的代名詞,是相思之情的載體。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明月還常常蘊涵詩人的悲愁,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邊塞》)的悲壯雄渾。有時明月還蘊涵時空的永恆,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月亮有圓有缺,月圓可喻親朋相聚,事情結果圓滿,月缺可喻親朋分離,事情不如意,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宋代呂本中的詞《採桑子》即借月亮的這兩個特點來喻人事:「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梅花: 迎寒早開,美麗脫俗,詩詞中梅花常常是堅忍不拔高風亮節的人格象徵,是身陷逆境卻勇往直前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趨絕於世清高隱逸不隨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梅花詩中最著名的莫如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還有南宋詩人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哲理暗蘊,意味深長。它的另一首:「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描繪了詩人踏雪賞梅賦詩的情景,可見詩人的曠遠逸致,別有一番高雅情趣。詩人謝枋《武夷山中》詩雲:「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以深山中梅花高潔超塵的形態,象徵詩人自己不隨俗浮沉的崇高品格。
菊花: 菊花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艷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在詩詞中常常是恬然自處,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徵。元稹《菊花》:「秋繞舍似陶家,編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則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板橋《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寄寓詩人崇高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蓮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由於「蓮子」即「憐子」諧音,「憐」意為「愛慕」,「子」,第二人稱敬稱,「憐子」即愛慕心上人,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虛實相生,語意雙關,表達另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何愛情的純潔。又由於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故被視為處於濁世而仍保持氣節的高潔之士的象徵。
青松:它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因此常被看作有剛正節操的象徵。李白的《贈書侍御黃裳》:「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
鴻雁:雁是侯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彷彿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情景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如「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趙遐《寒塘》),「夜聞歸雁生鄉思,病人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珍》)。也有以鴻雁代指書信的,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等等。
竹子:它虛心,有節,根固,瀟灑,挺拔,所以,詩詞中多為「堅貞」,「高雅」,「氣節」的 象徵。詩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蘇軾在《綠竹筠》中詠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表達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脫俗的雅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竹石》),高度贊揚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此外表現高風亮節的,如「自是孔子猷偏愛爾,虛心高節雪霜中」(劉兼《新竹》)。表現頑強生命力的,如「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年」(白居易《題李次雲窗竹》);表現忠誠的,如「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蔭待我歸」(錢起《暮春歸故鄉草堂》)等等。
鷓鴣:它在古詩詞里有特定的內蘊。它的叫聲北老百姓摹擬為「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鷓鴣的叫聲還可用來婉轉勸人不要遠行,以此表達思念知群,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東風唱鷓鴣」(鄭谷《席上貽歌者》),它借所謂「江南客」之不忍唱鷓鴣曲,表達詩人不願繼續遊子行的思鄉之情。
寒蟬:晉人陸雲在《寒蟬賦·序》中稱贊蟬有五務虛美德:頭上有蕤,這是文采;只飲露水,這是清高;不食五穀,這是廉潔;不住窠巢,這是儉朴;應氣候守季節,這是信用。蟬常常成為詩人自比清高的載體,而秋蟬命折旦夕,一番秋雨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蟬又成為悲涼的同義詞了。柳永的 《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此外,「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表達的也是這樣的情思。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災被迫讓位給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隱居在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不如歸去」,其聲凄慘,因而古詩詞中的杜鵑常常凄涼,哀傷的象徵。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如「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吳融《簡州歸降賀京兆雲》),該句意為「傍晚杜鵑的凄切之聲,使湘江上尚未歸家的遊子更加憂愁悲傷,更加歸心似箭」。傳說杜鵑啼血常用以表現環境之凄涼,如「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來比喻忠貞的,如「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詩人以此表達對南宋王朝的赤膽忠心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徵。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夜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葉,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大體上也是表達這樣的情感。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梅子的成熟: 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還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駿馬:比喻志向,如「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丁香:指愁思或相思,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牛嶠《感恩》)。
紅豆: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楊花:寫離情,如「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青草:喻離恨,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雨打芭蕉:寫離愁別恨,如「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葛勝中《點絳唇》)。
折梅:寫離情,如「折梅逢驛使,寄於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機《貢范曄》)。
春雨:喻愁緒,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紗》)。
長亭、短亭:寫離情,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絲麻:喻愁緒,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相見歡》)。
大海:喻愁緒,如「詩窮莫寫愁如海,酒薄難將夢到多」(趙遐)。
西風:寫愁緒,如「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猿啼:寫愁緒,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鴛鴦:喻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精衛鳥:喻指相愛而不得不分離的男女,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烏鴉:描寫荒涼的景色,表現凄清的氛圍,因此形象不佳,再加上歌喉不爽,故此。如「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
⑻ 中國古代詩歌作者為何喜歡運用自然景物作為意象對象呢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說是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版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權詩歌、准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類別:哀怨、激憤、嚮往、離愁別恨、懷鄉思親、追古傷今等.要深入了解這情感,就要透過詩歌的語言外殼,發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尋擷到詩中的情感載體.如:楊柳——(代表)惜別、菊花——傲視、圓月——思念、落葉——失意、春風——得意、古跡——懷舊等等.而古詩中的情感載體——意象——解讀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詩詞鑒賞的突破口.
所謂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就古典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以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對之進行多維解讀,是鑒賞詩歌的鑰匙之一
⑼ 詞中出現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簡介
相見歡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與"搗鏈子"第二句同。第三句為九字句,於第四字略斷作豆,但也有於第六字斷句者。(萬氏《詞律》)此等九字句盡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後再尋兩字冠之。後主此詞正用此法。後半起二句換仄韻最宜注意。萬氏《詞律》雲:「斷亂二字,是換仄韻,各譜具失注,是使學者失去二韻,其誤甚矣。」第三句仍協平韻,與前半第二句同。末句亦為九字句,句法與前半末句無異。
梅氏曰趙令疇詞(樓上縈簾弱絮)當是「烏夜啼」而非「相見歡」之別名。據《唐宋詞鑒賞辭典》後附《詞牌簡介》,「烏夜」亦是唐教坊曲,又名「聖無憂」,平韻四十七字,又有四十八字體,或名「錦堂春」。其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來源
該調昉於唐,正名〔相見歡〕,南唐後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後。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詞苑叢談》雲:「南唐李後主烏夜啼詞最為凄惋,詞曰:『無言獨上西樓』雲雲。」顧「錦堂春」亦名「烏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調,此所應細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格律
例詞: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中平中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韻),中平仄(韻),仄平平(韻)。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例詞
1.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相見歡·秋閨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留人醉(相留醉),
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3.相見歡 庄棫
深林幾處啼鵑,夢如煙。直到夢難尋處倍纏綿。
蝶自舞,鶯自語,總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華年。
4.相見歡 納蘭性德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
微雲一抹遙峰,冷溶溶, 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 青綾被,水沉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
相見歡·落花如夢凄迷
落花如夢凄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5.相見歡 馮延巳
曉窗夢到昭華,阿瓊家。欹枕殘妝一朵,卧枝花。
情極處, 卻無語,玉釵斜。翠閣銀屏回首,已天涯。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