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文化化
Ⅰ 如何將地域文化融入進園林景觀設計中
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園林景觀沒計中,在廣場或公園等地,人流比較集中處,用園林設計,設計出具有地域風格的標志形態,是很好的設計
Ⅱ 文化景觀有幾個特點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
文化景觀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
文化景觀
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志。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志。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跡仍是埃及文化的標志。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緻。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Ⅲ 如何將歷史文化融入到現代景觀中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建議在如下四個方面有較大突破。
正確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決定了城市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上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鮮明特徵。從歷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過,哺育了上虞;從地理位置看,杭州灣敞開懷抱,呵護了上虞;從地形地貌看,河道縱橫交叉,滋潤了上虞。可以說,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鄉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牢牢把握濱江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著力構建以曹娥江為軸、城區河道相互貫通的城市水系,並加強對河道的修整護岸、水體治理、綠化亮化,形成水系發達、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積極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建設城市文化景觀是增強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設城市靚麗的文化景觀。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遊品牌。在現有曹娥江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道路全線貫通,實施水路、游步道、陸路立體通行,種植同一樹種,增設舜江十景,物化曹娥傳說,配套運動項目,使之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依託曹娥廟景區建設孝文化主題公園,依託龍山建設虞舜文化主題公園,把歷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把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有效運用進去,使之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三是構建標志性建築。著力建設具有文化、會展、體育等綜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劇院」,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
合理設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任何視角、任何時點都帶給人們美的傾訴。建議把城市雕塑作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規劃。將城市雕塑規劃作為城市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規劃的子規劃,在城區重要節點處規劃和建設文化雕塑,避免盲目發展、輕易改變。二是注重特色雕塑開發。面向全國統一徵集一批具有上虞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徵的雕塑作品,切實增強城市雕塑個性,真正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則,合理設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題紀念性雕塑、廣場標志性雕塑、環境感召性雕塑、公園綠地雕塑、建築裝飾雕塑,真正讓城市雕塑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
有效改進城市建築風貌。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社會藝術思潮、建築技術進步、地方歷史文化精髓的承載體。建議積極營造優美的城市建築風貌。一是突出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對城市建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務建築、橋梁、公園設施的設計,要在保證內在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觀藝術性,使這些建築物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二是突出建築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視建築體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利用,使功能區之間的隔離更美麗、每個小區之間的銜接更優美。三是突出建築命名的特色性。將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務機構、道路、橋梁等建築的命名之中,並結合城市廣告適度介紹建築命名的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熏陶。
Ⅳ 景觀文化的介紹
景觀文化,是指人們在與景觀長期互動的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與該景觀相適應的精神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具體地體現景觀環境中。
Ⅳ 如何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
現代藝術設計現代藝術設計現代藝術設計現代藝術設計////藝術創作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發與運用藝術創作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發與運用藝術創作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發與運用藝術創作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發與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元素作為設計領域中的設計元素被大量運用和發掘,而現代設計注重傳統文化價值的回歸,傳統文化不僅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如何正確運用中國元素,如何合理開發中國元素,是每個設計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傳承、深化和發展,是我們永遠要堅持的真理。所謂「傳統設計元素」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的、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構成體系,它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羅很廣,例如,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秦磚漢瓦、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漆器、漢代竹簡、甲骨文、文房四寶、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如意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中國瓷器、國畫、敦煌壁畫、石獅、唐裝、筷子、漢字、金元寶、如意、八卦等。中國傳統設計元素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在於:1.古老的漢字跨越數千年時空,至今仍充盈著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漢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礎上經過漫長演變而成的方塊字。通過象形、會意等六種構成手段來傳達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圖形化」「符號化」的表現特質,可以說是標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時,甲骨文、篆、隸、楷等各書體不同的表徵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元素。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對線的組織和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對線的質感追求和線形象的突破,在設計領域創新運用,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站在更為廣闊的信息平中華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而具有濃縮著中國文化的元素符號深受人們的喜愛,並且運用於很多領域。「中國元素」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而且是中國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如中國古典建築、中國臉譜文化、中國民間剪紙、中國古典裝飾文案、中國書法文字、中國篆刻印章、中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中國古城風貌等,這些中國元素和中國人的情感是一脈相承的,在平面設計中運用這些中國元素可以使平面設計作品與眾產生共鳴,有利於廣告宣傳。「中國元素」出現在設計中往往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1111.「「「「中國元素中國元素中國元素中國元素」」」」與現代設計的關系與現代設計的關系與現代設計的關系與現代設計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古典建築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所謂的古典建築藝術,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外形特徵、結構特徵、裝飾特徵、局部與整體。然而將古典建築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必然要考慮到的因素也無外乎這幾個特徵。中國臉譜是中國戲曲獨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曲的角度來講,他是性格化的,從美術角度來講它是圖案化的。在戲曲舞台上,臉譜、服飾以及道具所帶有的十分濃厚的裝飾意味,一下子把戲曲內容和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中國臉譜的裝飾藝術,廣泛繼承吸收了民族藝術的寶貴養料,大膽借鑒民族藝術的裝飾技法和用色原則,每種設色都有特定的象徵意義,中國臉譜是奇特的造型藝術,那些在臉上的化妝,用線固然流暢,形態固然千奇百態。但是在現代設計中並不能隨意的使其相似與其他形態。這對於任何設計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顯得落俗
Ⅵ 文化景觀的介紹
文化景觀一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已普遍應用。它是人類在地表活動的產物,是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美國地理學家索爾,C·O·在一九二五年發表的專著《景觀的形態》中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Ⅶ 什麼是景觀文化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Ⅷ 「生態、景觀、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景觀、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單獨追求生態、專文化,不考慮屬園林景觀,就要降低園林的藝術水準,失去吸引力,不受廣大群眾的喜歡,如果單純追求景觀,不是全面考慮生態文化問題,就可能產生某種偏差或缺乏文化經濟基礎而導致設計方案成為一紙空文,所以園林工作者必須在生態、文化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景觀」,景觀必須與二者協調起來,統一考慮,最終創造出理想的園林設計藝術作品
Ⅸ 如何區分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
在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為自版然景觀和文權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Ⅹ 什麼是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