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觀化

景觀化

發布時間: 2020-11-23 08:16:28

景觀亮化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說起景觀亮化你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但是一說起公園里的彩色燈光,你就應該知道了那是什麼了吧,那就是景觀亮化,現在每一座公園裡面都會做景觀亮化,因為這個不僅僅是
為了美化公園而設計,也是為了讓夜晚的公園顯得更加的讓人方便,在晚上出行玩的話,也能體會到不一樣的美景,同時也是為了方便遊人來觀園賞園。其實,景觀亮化給人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那些燈光的照耀,你晚上出行會方便嗎?你晚上還會去公園嗎,在外面還能分辨出這是哪和哪嗎?在外面的心情完全就是不一樣,一個城市的景觀亮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帶來了方便之舉,讓人的眼睛看到的也不一樣。讓人心情愉悅。
城市亮化給人帶來的變化之大,也許沒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因為沒有多大的注意,可是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變化。LED亮化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構想,在以前大家只知道照明室內而非室外。現在也應用到了各方面,可以說人的想像力也是非常的驚人。

⑵ 景觀綠化是什麼意思

就是各種板材貼面

園路鋪裝的基層、面層自上往下依次是:

面層(依實際面料為主如:花崗岩、萊州青、頁岩、荷蘭磚等等)

10×10mm厚水泥砂漿勾縫

20mm厚1:2.5水泥砂漿結合層

100~300mm厚混凝土墊層(厚度、或鋼筋混凝土墊層以施工圖要求為准)

素土夯實

以上只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基本描述,具體施工參照施工圖

⑶ 景觀變化的因素

當自然界里的景物和自然現象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時,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具有美感的畫面,我稱之為自然美。通過手中的相機,表現自然美,這是風光攝影愛好者的追求。自然美中的景物,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相對靜止的物體,比如山、石、樹、河流等等;
還有一部分是自然現象,處於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的狀態之中,比如陽光、海浪、飛鳥、閃電、雲霧。盡管構成景物的物體沒有改變,但是由於後者那些可變因素的影響,那麼景物就可能會呈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效果。
氣候的變化在風光攝影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可變因素,不少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就是攝影者在氣候變化過程中捕捉到的以短暫狀態或瞬間狀態存在的自然美。由於這種流動變化的自然美,只是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會出現,加上難以預知,因此帶有一定的突發性,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也是自然賜給攝影者的機遇,當機遇
(我們也常常稱做「運氣」)
一旦出現時,能否迅速做出反應,以敏銳地判斷和動作捕捉眼前突然出現,並很快就會改變的美景,則要靠攝影者自身的素質。有一年,我從新疆阿爾泰的哈那斯返回烏魯木齊,一路上都是陰天,還下著小雨,連續數百公路的路程都沒有拍到一張片子,行至烏爾合風城時已是傍晚時分,日落方向的雲層裂開了一條縫隙,一道幾乎與地面平行的紅光射向風城,把那裡的雅丹地貌抹上了一層絢麗的橘紅色,真是天賜良機,我讓司機立即停車,迅速地找到一個比較高的拍攝點,為了不失時機,先用掛在身上的135相機拍了幾張,然後架上120相機,只拍了兩張照片的工夫,陽光一下又縮回了雲中,整個過程不到5分鍾,最後得到的一幅作品可以說全靠運氣。當然,在我的攝影經歷中,也出現過由於反應慢而坐失良機,後悔莫及的事。
對自然景觀產生較大影響的除了光線就是雲霧了,雲霧的變化是中國的風光攝影里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可能與中國的水墨畫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中國人都比較喜歡含蓄的表達方式,「藏而不露」、「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樣的作品更有韻味,這與西方人喜歡直白的風景照片有所不同。盡管光線的變化常常能給風光作品帶來戲劇性的效果,但是,觀看眾多的風光攝影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僅僅有奇特的光線是不夠的,成功的風光攝影作品往往還有雲霧出現,雲霧作為畫面的組成部分,能營造一種氣氛,使一覽無余的自然景觀變得含蓄而富於變化。雲霧有時運動十分緩慢,有時卻瞬息萬變。由於雲霧無窮的變化,景物時隱時現,即使在同一拍攝位置,也會形成不同的畫面。有人說風光攝影屬於靜態攝影,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風光攝影也有一個選擇和把握攝影時機的問題:
拍攝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的景物時,常常幾分之一秒的差別,就可能決定作品的成敗。
對於攝影者來說,要善於通過自己的觀察、感受、發現自然美的存在。特別要善於從一般中發現不一般,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大家司空見慣的景物中,發現前人和別人未曾發現的自然美。人們常說的獨具慧眼就是這個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講,攝影可以說是一門發現的藝術,這不僅要求攝影者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敏感,還要求攝影者滿懷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否則面對客觀景物,可能什麼也沒有發現,或者只是重復別人的發現。我個人認為一張好的風光攝影作品,應該具有一種品格,這種品格應該是:
沒有重復前人或者別人的,也是別人無法重復的。

⑷ 景觀綠化工程公司是做什麼的

1、可承攬園林綠化工程,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等各類公園,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等各類綠地。

2、可承攬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整地、栽植及小品、花壇、園路、水系、噴泉、假山、雕塑、廣場鋪裝、駁岸、園林景觀人行橋梁、碼頭以及園林設施、設備安裝項目等。

3、可承攬各種規模以及類型的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程。

4、可從事園林綠化苗木、花卉、草坪的培育、生產和經營。

⑸ 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

一、總體目標及原則

在水系統修復的基礎上,通過改善濕地植物生存環境,恢復原有濕地植被及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優先保護和恢復對濕地具有重要價值和國家瀕危、稀有的植物,提升濕地科學價值;優化濕地植被群落結構,合理規劃旅遊景點,實現濕地生物群落的優生、共生和三維生態景觀的美化,促進生態景觀、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的融合與協調,將會仙岩溶濕地建設成為以濕地生態景觀、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為依託,以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為主體,水域面積廣大、濕地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優良、景觀優美、層次感豐富和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蘊涵的綜合性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國家及國際重要的濕地保護區、桂林市的後花園

為實現上述目標,生態修復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護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按照先保護、後修復,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和綠色生態可持續開發的原則,在保護的基礎上,優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功能。

2)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由政府有關部門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生態系統修復的規劃和論證,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修復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3)在保證生態系統得到良好恢復的前提下,兼顧經濟效益開發。按照以對濕地最小破壞獲取最大經濟價值的原則,優化產業結構,優先綠色生態產業,包括發展生態旅遊和水生經濟作物種植、養殖業。

4)堅持生態與景觀相結合,合理布局。在恢復濕地原有植物種類、水生與濕生植被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種植試驗,引進或改良濕地植物品種,並通過優化植被群落結構和實施植被功能分區,同時綜合考慮與濕地周邊農業生態布局、景觀的協調,增加濕地植被層次感和觀賞性,美化生態景觀。

5)科學性原則,即濕地的修復要遵循濕地生態系統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為原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要綜合考慮地質、地形、水文、土壤地球化學背景條件與濕地植物的適應性,即在充分調查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濕地水文、地質、土壤和生態特徵差異,對水生、沼生、石生植物和經濟作物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保證生態修復的成功實施。

二、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方案

會仙生物生態系統修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周邊石山生態治理、瀕危濕地植物保護與培育、濕生與水生植物修復、植物布局與群落結構優化、生態景觀構建、濕地植物的經濟開發等多個方面。

1.岩溶石漠化治理

作為一種特殊的濕地類型,桂林會仙岩溶濕地具有強烈的岩溶地質背景。岩溶濕地內和濕地周邊的補給區為典型的岩溶地區,岩溶地貌發育。與我國其他岩溶地區類似,岩溶石漠化現象比較典型。石漠化對濕地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節能力減弱,也影響了濕地生態景觀,因此,對濕地石漠化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於目前濕地匯水區內石漠化與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現狀,擬實施以封山育林和以特色植物培育、推廣種植為主體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具體辦法是在濕地流域范圍內,通過人工誘導下的植被恢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濕地區(含濕地外圍水源補給區)實施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濕地周邊水源地的森林覆蓋率,恢復濕地及周邊植被,增加森林保水、蓄水和涵養水源能力,形成「綠色生態水庫」,調節水資源的季節徑流過程,增加濕地枯水季節水資源量,改善生態系統環境和生物棲息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對濕地景點周邊石山的治理,植被恢復過程中的植物種類的選擇、群落結構布局,還應考慮與濕地景觀、景點布局的協調和景觀美學價值的開發。

鑒於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岩溶石漠化的治理要採取先研究、試驗,後推廣的方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率。其中,岩溶濕地及濕地周邊的岩溶石山,包括獅子山(生態研究基地)、馬面、督龍、九頭山、鳳凰山、全洞等地的岩溶石山,為石漠化生態修復的重點地區,擬在以人工誘導為主的封山育林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石山富鈣、偏鹼性、少水(乾旱)和少土環境的特色植物(含石山名特優植物),輔以景觀樹種的種植和培育,恢復植被,改善生態景觀。

2.濕地生態與景觀的保護與修復

濕地植物群落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濕地生態景觀和生態功能的主體。會仙岩溶濕地水生植物與生態景觀的保護與修復必須與水系統修復相銜接,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優先的原則,以自然修復為主,突出本地植物資源優勢,綜合考慮濕地植被的生態功能、景觀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統一規劃,在濕地原有水生植物分布現狀和濕地植物恢復技術研究與試驗的基礎上,通過在濕地內建立濕地保護區,對水生植物進行保護性培育、結構優化,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景觀,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1)濕地水生植物保護與修復

初步規劃在會仙岩溶濕地建立以睦洞湖、分水塘、督龍湖和清水江沿岸沼澤為核心、面積15000畝的岩溶濕地生態保護區。通過退耕還濕、退塘還濕,以及政府部門與科研機構的協力合作,對野生水稻等國家保護植物、瀕危水生植物進行有效保護和培育;同時,對不同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開展系統的研究,依據濕地類型及其水土循環機制,按照濕地植物群落類型和生態功能進行分區(如設置濕地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區、濕地經濟植物開發區、濕地植被景觀區、特色生態功能試驗與示範區等),合理規劃濕地植物布局,實現濕地生物群落的優生、共生和三維景觀的美化,恢復水生植被群落景觀和濕地水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功能與生態景觀美化的結合。

根據會仙岩溶濕地不同地區原有植物群落結構及其功能特徵,以及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功能定位,將濕地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不同功能區的水生植物保護與恢復的種類各有側重(表6-1)。

表6-1 會仙岩溶濕地水生態修復功能分區及水生植物規劃

濕地植物的修復以科學為依據。首先在會仙岩溶生態研究基地內建立水生生物保護與培育試驗示範園,對濕地現有水生、濕生主要植物種類,如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竹葉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鋪地黍(Panicum repens)、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caciflora)、華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進行保護,尤其是對珍稀、瀕危濕地植物,如中華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蒓菜(移植)等,在進行重點保護的基礎上,加以人工培育和栽培。

濕地植物修復應盡量培育或恢復適應性強的本地濕地優勢植物種類,突出濕地植物種群的本地特色,提高濕地植物的成活率;為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增加濕地水生植被景觀層次和豐富度,以及為滿足特定的生態功能(如污水凈化、景觀美化)需求,在生態安全評價的基礎上,可以有選擇性地引進國內外其他具有良好生態功能或景觀價值、科學價值的典型濕地植物進行適應性研究與培育,即研究其生態習性、生境,開展植物的培育與生態恢復的試驗,以及生物生態功能的研究,為濕地全面生態與景觀修復積累經驗。對引進的物種實施嚴格的審核和評價,防止其過度繁殖擠壓本地種類的生長空間,確保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安全不受外來物種的破壞和威脅。

(2)濕地植物群落優化與生態景觀構建

根據濕地植物生態習性或生境條件趨同或植物群落共生性,綜合考慮生態景觀美化,合理規劃濕生、挺水、沉水與浮水植物的種類構成與空間景觀布局,形成濕地植物種類多樣、空間分布錯落有致(分異性強)的三維濕地生物群落景觀。在旅遊線路(尤其是水上線路)兩旁或景觀點附近的濕地植物的規劃時堅持水上、水下協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協調搭配,突出景觀層次感,尤其是種植或培育顏色鮮艷、觀賞性強的植物;減少遊客對單一植物景觀的審美疲勞。

在濕地生態景觀(包括碼頭、旅遊道路、景點等)的構建中,工程建設要與生態景觀相協調,盡量採用自然岸線或採用模仿自然河岸、保持河岸「可滲透性」和自然屬性的生態駁岸,使河岸與河濱水體之間的水、氣交換和調節功能良好,創建有利於以濕生、水體植物為主體的岸棲生物生長環境,從而為人工營造岸邊水體中的濕地水生植物群落,進而培育較完善的水體生態系統建立良好的基礎。鑒於會仙岩溶濕地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地下水位高,落差小和流速較緩,建議以自然岸線和生物有機材料生態駁岸為主,這樣既有利於降低工程造價,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態和有利於岸棲植物的生長。具體方案如下:

1)自然岸線:對濕地沿岸適當採用置石、疊石,以減少水流對土壤的沖蝕。保持坡度自然舒緩、水流平緩、岸棲生物豐富、景觀自然的屬性,保持水陸生態結構和生態邊際效應,使生態功能健全穩定。

2)生態駁岸:採用生物有機材料,如樹樁、樹枝插條、竹籬、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輔助護坡,再通過植物生長後根系固著成岸。通過人為措施,重建或修復水陸生態結構後,岸棲生物豐富,景觀較自然,形成自然岸線的景觀和生態功能。岸線坡度自然,略大於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較小,水流較平緩。

對於4m以下高差、坡度70°以下、無急流水體的岸線,其生態駁岸建設也可以適當結合工程材料,如採用石材幹砌、混凝土預制構件、耐水木料、金屬沉箱等構築高強度、多孔性的駁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線的通透性及水陸之間的水文聯系,營造岸棲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水陸相結合的綠化種植,達到比較自然的景觀和生態功能。

按照濕地的自然地形條件,對濕地植物種類的空間分布進行優化、培育、恢復,形成陸生—濕生—水生生境、水陸交融、自然優美的帶狀植物群落景觀結構。典型的濕地植被景觀結構為由喬灌木和地被植物組成的陸生生境植物群落,過渡到岸邊的淺沼濕生植物群落,到濕地水體淺水挺水植物群落,再隨著水漸深而變為浮葉、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區的漂浮植物群落。

會仙岩溶濕地的陸生生境多為波狀起伏的峰林平原與壟崗地貌,組成峰林的濕地外圍岩溶石山是岩溶濕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岩溶濕地的特色,因此,採用嚴格的封山育林措施,加以人工誘導,保護和培育包括名特優植(作)物在內、適合岩溶石山地區缺水少土、富鈣、偏鹼性環境,以灌木林為主的水源林和生態景觀林;在濕地周邊的丘陵壟崗,如馮家-陡門、督龍、睦洞、九頭山一帶,規劃休閑度假觀光型生態農業,即種植可自助採摘的水果、觀賞性植物或花卉、農產品或經濟作物,配合建設生態養殖場、垂釣區、修復歷史文化古跡、建設科學文化教育基地等,為休閑度假、遊客觀光提供良好的服務;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或洪漫區,則構建適合水、陸交錯環境的濕地疏林植被群落,常見的喬木如香樟、女貞、小臘、竹、榆樹、烏桕、河柳、垂柳、楊柳、銀芽柳、楓楊、合歡、水杉、池杉、水松、落羽杉、傘房決明、薔薇等,林下盡量保留已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由鴨趾草、黃花菜、蝴蝶花、石菖蒲、鋪地黍、柳葉箬、五節芒、蘆葦、水楊梅等濕生草本地被植物,形成濱水地帶植被景觀,突出季節色彩和林木倒映水面的景觀效果。

在沼澤與水域環境,濕生、水生植物群落以保留、培育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為主,適當加以結構優化。高位沼澤的濕生林帶,土壤常處於水飽和狀態,保護或培育既喜濕、亦耐乾旱的禾本、莎草科植物,如燈芯草、水蔥、蘆葦、蘆竹、銀蘆、香蒲、稗草、水芹菜、美人蕉、千屈菜、菖蒲、蒲公英、二月蘭等;淺水環境構建以挺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蘆葦、蘆竹、華克拉莎、長苞香蒲、菖蒲、菰、水鱉、蒓菜、三白草、千屈菜、水蓼、水木賊等;水較深的淺水區以挺水、浮葉及沉水植物混合植被為主,包括蓮(荷花、睡蓮)、萍蓬草、慈姑、澤瀉、水芋、水龍、金魚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魚草等,其中在主題園區的睦洞湖營造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荷花觀賞區;深水區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群落為主,如金魚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魚草、浮萍、槐葉萍、大漂、雨久花、鳳眼藍、滿江紅、菱等。

在水系生物生態系統重建恢復中,對作為污水凈化生態功能定位的清水江-太平河沿岸河流沼澤濕地區、秦塘-芬塘河湖沼澤濕地區,在水生生物群落重建時,應選擇抗污染和對水污染具有較強凈化功能的植物群落,如茭白、蘆葦、長苞香蒲、燈芯草、菖蒲、慈姑、鳳眼藍、滿江紅、喜旱蓮子草、菱、水鱉、菹草、金魚藻、黑藻等,但應以鄉土植物為主,盡量避免盲目採用看似適應性強、生長繁茂且有很強水體凈化功能的外來水生植物,如鳳眼藍等。另外,可適當構建生物浮島(又稱生態浮島、生物浮床),強化對水體污染的有效凈化,但因其成本高,應以試驗為主。

(3)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性培育與開發

會仙岩溶濕地現有的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中華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等均瀕臨滅絕。這些瀕危、重點保護植物在品種培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等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在生物學研究乃至提升濕地科學價值方面意義重大。

對這些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保護重點是研究並恢復其生存環境,通過建立植物保護與修復試驗區,實施保護—種植試驗—推廣的方式,優先保護和恢復對濕地具有重要價值的典型瀕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華水韭。

目前,濕地植物的經濟開發程度較低。已開發的濕地經濟種植植物有蓮、慈姑、荸薺等,但多處於無序、小規模開發階段。需要在濕地規劃與開發中建立專門的濕地經濟植物種植區,推廣種植,擴大規模。建議在秦塘—灌塘、蓮塘、渣塘底和大馬塘等地分類建立包括蓮、荸薺和養殖等在內的專門的濕地經濟開發區,形成規模化種植養殖。政府引導和幫助解決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問題,形成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特色經濟產業體系。此外,在進行科學評估、試驗的基礎上,適當引進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蒓菜等在內的既有科學文化保護價值又有經濟、觀賞價值的濕地植物。

(4)生態與自然景觀的保護與開發

會仙岩溶濕地范圍廣、面積大,景觀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包括風景秀麗的田園風光,水天一色的湖泊景觀,水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奇觀的岩溶山水景觀,以及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蘊涵的古建築等人為景觀。其中濕地內及濕地周邊景色秀麗的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景觀——岩溶地下河和洞穴景觀是會仙岩溶濕地與我國其他濕地的重要區別,它們與濕地的湖泊水色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成為我國十分罕見的山水一色、地表與地下水融合一體的特色旅遊資源。

會仙岩溶濕地的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觀遍布濕地內部及濕地周邊。除濕地內龍頭山等孤峰外,具有較大保護與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主要有獅子岩島狀峰叢及其地下河與岩溶洞穴系統、九頭山-福山岩溶地貌與洞穴系統和四塘全洞典型峰叢窪地與岩溶地下洞穴系統等。

獅子岩島狀岩溶峰叢,位於會仙鎮馮家村附近,由龍岩山、梯岩山、廟頭山等連座石峰組成,主要景點包括小象鼻山、獅子岩、麒麟山、神潭地下河和八仙岩等。其中,八仙岩規模最大、洞內景觀最優美;梯岩山出水洞前池塘湖水清澈、因其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良好,成為會仙岩溶濕地天然的物種庫,其季節性變換形成豐富多彩的景色;此外,規劃建設的獅子岩岩溶濕地生態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基地通過封山育林和農業科學試驗、濕地植物的保護與珍稀、瀕危植物的培育,形成青山綠水、花果飄香的世界,也是旅遊休閑的重要資源;而神潭地下河為一全年有水的廊道式地下管道,全長約1km以上,寬幾米至幾十米,忽明忽暗,就像一條彩練,將神潭、八仙岩、梯岩山天坑和出水岩池塘、獅子岩岩溶濕地生態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園及分水塘濕地連接在一起。獅子岩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觀開發規劃就是要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將上述景點綜合考慮,優先規劃開發八仙岩洞穴旅遊和神潭地下河水上探奇,並與下游分水塘濕地和古桂柳運河有機地結合,同時,通過在獅子岩農業科學示範園的建設,引導農民在周邊建設觀賞性花卉樹木和果園,為遊客提供自助休閑場所,從而在總體上形成一條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和科普示範、生態休閑於一體的旅遊路線。

九頭山—福山位於地下水集中排泄帶,不僅有眾多的岩溶泉、岩溶湖泊,還有眾多規模宏大的岩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統,其中,福山地下河和洞穴系統最具代表性。此外,以九頭山、鳳凰山為代表的峰林平原地貌景觀秀麗,與相思江、睦洞河、清水江、九頭山水草地一起,構成了一幅山環水繞、青山倒映的典型南國山水景觀,是一個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景點。

⑹ 什麼是景觀亮化

景觀照明是抄室外夜間光環境創造中最重要的照明手段。通常採用多種照明方式相結合來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用以彰顯城市的文化和風光。景觀照明不僅要給人提供良好的視覺感受,抑制眩光的產生,而且要能夠體現一定的空間環境風格,增加環境空間的美感,符合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充分利用照明藝術手法極其光色的協調,創造出和諧的環境空間氣氛和意境,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悅與滿足。

⑺ 大地景觀化,即綠化——藍化——棕化規劃 什麼意思 綠色 棕色 藍色分別代表什麼

大地景觀化,即綠化—藍化—棕化規劃,這是現代景觀師宏觀環境規劃的核心工作。其實質是從空間環境保護規劃的角度出發,通過綠化,水資源整治保護、大氣粉塵治理凈化(藍化),土壤保持與改造(棕化)來保護人類聚居環境。「三化」意味著全面考慮環境諸因素。

⑻ 景觀亮化的定義

什麼是景觀亮化工程
景觀亮化工程指的是針對建築物景點進行照明亮化,通過人為的設計和專創作,讓其在燈屬光作用下顯得更有藝術感,或者是說更加有美感,讓普通的夜晚彌漫出不一樣的文化氣息。
景觀亮化工程好處
通過對整個城市的合理規劃,把地標建築凸顯,道路網路亮化,到了夜晚就能讓一座城市的輪廓一覽無遺。
景觀亮化工程現狀
每一座城市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氣息,得有所針對的經行設計,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照搬,這樣只會永遠是別人的影子,而不會出現自己的亮點。
還有一點是比較遺憾的,每座城市普遍都是注重節日的亮化工程,每到節日就張燈結綵的布置,節後又恢復平淡,而沒有把亮化工程做到日常化。
一個完整的亮化工程應該是有著春夏秋冬季節之變化,而不是只在幾個重要節日才出現。這樣才能體現一座城市的韻味,獨特的文化氣息!

⑼ 什麼是景觀文化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⑽ 景觀化聲屏障的好處

景觀聲屏障的好處是:將聲學結構、外觀設計、綠化、燈光進行融合,在降低雜訊的基礎,根據不同的區域環境、主題分類進行技術性的設計,不僅為居民打造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帶來了一種審美享受。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