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風景國畫
㈠ 如何把一幅山水風景圖片用PHOTO作成水墨畫的效果
1.先打開要處理的圖片,將背景層復制三個,分別為背景 副本、背景 副本2、背景 副本3,依次置於上層。
2.關閉背景層跟背景 副本2和副本3圖層前面的眼睛圖標,將這三個層的視圖關閉,回到背景 副本圖層,選擇菜單-圖像-調整-去色,再按CTRL+U將明度調節至+45,再選擇菜單-濾鏡-雜色-中間值,半徑為20。
3.到菜單-濾鏡-模糊-高斯模糊,模糊半徑為15,再到菜單-濾鏡-藝術效果-水彩,畫筆細節設置為5、暗調強度為0,紋理設置為3。再回到菜單-濾鏡-模糊-高斯模糊,模糊半徑設置為5,按CTRL+M,將其顏色調亮.
4.到背景 副本2圖層,按CTEL+U將它的明度調節至+40,再到菜單-圖象-調整-亮度對比度,將圖象的亮度調節至+45,對比度調整至+80.
5.將副本2的圖層混合模式設置為正片疊底,再到菜單-濾鏡-雜色-中間值,半徑為4,再到菜單-濾鏡-藝術效果-水彩,畫筆細節設置為14、暗調強度為0,紋理設置為1.
6.按CTRL+M將它的明度稍微調高一點,並用CTRL+U跟CTRL+B對顏色做稍微的調整,並將它的對比度也稍微調高一點,沒有具體數值,只做稍微修改.
7.到圖層 副本3,按CTRL+M將亮度調高一下,並將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置為疊加,用魔棒工具,將容差設置在3-5左右,在圖象上點任意一處有顏色的地方,然後到,菜單-選擇-選取相似的,完成後按CTRL+ALT+D作一下羽化處理,羽化半徑設置栽左右。再到菜單-圖象-液化,用調抹工具對選中的地方作液化處理,塗抹時只須在被選中的地方向下拖動就可以,可以多重復幾次這個步驟,當然被選中區域不能在相同地方。
8.最後還可以用魔棒工具點選圖案中的任意一處顏色,然後到菜單-選擇-選取相似的,再作一下羽化處理,然後用CTRL+M將被選中的部分的色澤調暗一點,也可以用CTRL+U調節一下色象跟飽和度,其餘的不適之處可以自己作細微的調整,看您自己的喜好而定,這就不作說明了,好了,一幅淡彩水墨畫就這樣完成了。
㈡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區別是什麼
1、理念不同
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心有萬象、天馬行空的創作方法和心態,並視此為作畫的最高境界。
西方風景畫多強調對景寫生,在現實中感覺大自然。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表達一種真實存在的自然風光。以此表達自身對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風景畫家追求的是盡最大量的再現自然,採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2、造型手段不同
中國畫的造型手段是「線」。通過在創作中積累出的各種不同的「線」,抒寫自己的胸懷,抒寫心中獨有的山川。「線」在中國畫家的筆下有極深刻的含義,往往是將許多繁復的事物,僅僅通過幾條富有生命力的「線」表達出來。
西方風景畫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個一個的「面」組成,通過對「面」的使用增強畫面的體積感和真實感,因此西方風景畫彷彿比中國山水畫要厚重,也就比中國山水畫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
3、造型特點不同
中國畫在造型上提倡不拘於形似甚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又一突出特點。中國畫的對形象的塑造是為了作者的抒情達意,所以中國畫家敢於舍棄對象外在的形態,敢於為了強化作者感情的表達而進行一些恰到好處的藝術誇張。
西方風景畫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貫徹自己的美學思想,充分利用油畫的特性極力展現大自然的瑰麗。西方風景畫家的筆下的景物就有了具體的命名,當然這與中國畫家筆下命名的山水不盡相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單純為了對象的「神」,而對對象的「形」有所忽略。
㈢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區別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區別在於:表現形式、表現特點、空間表現方面、線條與色彩方面。
1、表現形式的區別
中國山水畫以意境表現情感為主,給人以自由發揮而不受現實空間制約的感覺。在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堅持遵循以線為主、以色彩為輔的原則,十分重視裝飾感的表現形式。在表現過程中,中國山水畫十分重視藝術作品的形神、意境和氣韻,注重山水畫作品的審美體現。
在西方繪畫中,畫家們會重視研究物象的光線、明暗和色彩等,靈活運用手法和色彩提高畫面視覺上的逼真效果。在西方傳統繪畫中無論是人物、景色還是靜物都追求視覺的效果。通過對形體、明暗、色彩以及透視原理等的研究,畫家可以使物象自然、真實、立體地再現,其逼真程度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2、表現特點的區別
中國畫家並未採用再現現實空間的手法,而是側重於展現近似乎平面的形象,通過一些筆法將情感和精神寄託於畫面之中。
在中國繪畫中,畫家尤其重視對「達意」的追求,這一思想受到中國哲學中「立象盡意」和「得意忘形」的影響,使中國傳統繪畫中更傾向於「芟繁就簡」和「精而造疏」的手法,力圖將畫家的情感抒發出來,實現「達意」的目的。
西方畫家認為神聖的價值在人與世界之外存在,要用看和聽才能感受,而且西方畫家認為上帝才是世界和美的創造者,因此在繪畫中對於美的表現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與上帝靠攏。
3、空間表現方面的區別
中國畫家是在視線的流動中把握空間萬象,並沒有限制固定的位置,因此在空間表現上也側重於表現畫面的流動特點。在中國山水畫中,強調自由發揮,圍繞著畫家情感變化展開繪畫。
在西方風景畫中十分注重視覺效果的真實性,而焦點透視原理就是根據人們觀看時的靜態所見,符合人們的觀察習慣,這樣就可以使描繪的畫面具有一定深度感,與其物理性相符,也更加真實。
4、線條與色彩方面的區別
中國繪畫在不斷積累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線」並在畫家的手中成為抒寫情感和胸懷的重要方式。在山水畫中,畫家用「線」將山石等的特性塑造出來,從而形成了形態迥異的「線」,而「線」應用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作品的質量。
西方繪畫中,畫家將描繪對象當作「面」來理解,表面出的東西更容易理解,而且與中國山水畫相比表現出的視覺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比如,在西方風景畫中的湖光山色基本是由「面」組成,給人以真實、立體的視覺效果。
㈣ 中國山水畫為什麼不稱為風景畫求答案
因為風景畫指的是以風景為題材的繪畫,僅使用於西方傳入的油畫、水彩畫等。中國畫中的山水畫屬於風景畫,但不用此概念。
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 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樣,在西方畫壇占重要地位的風景畫也是如此。這兩種表現相同的對象卻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它們分別處在兩種不同的文明當中,不管是在東方古老璀璨的歷史和文化中,還是在古希臘及羅馬的巨大藝術成就中,這兩種藝術的審美價值都是人類發展的寶貴遺產。二者之間的異同的比較,有助於兩種偉大藝術的交流和發展。不管那一種藝術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4)山水風景國畫擴展閱讀:
當中國藝術家在儒道的影響下,致力於自身與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畫家則是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光環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變。我們要比較二者之間的異同,就需要從他們不同的發展歷程入手,從他們所處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環境出發去分析。
因為藝術的根本區別和差異並不在單純的技法與材料,它們所賴以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美學理念才是相互比較的關鍵。不管那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譬如當亞洲人在用筆渲染他們對自然的理解和熱愛時,非洲的土著卻在用刀刻劃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與執著的崇拜。
㈤ 用鉛筆花國畫(山水風景畫)求一些技巧、和操作、各種景物的繪畫!
看一些水或則雲的素描,你既然繪畫一些東西,說明有一些素描的底子,應該不難,自己多琢磨,表現方法很多,你根據自己的畫面整體進行相應的刻畫,水和雲霧完全可以勾勒線條即可,或者用寫實的方法也可以,你說配色,是不是用的彩鉛啊?彩鉛更簡單了,完全可以更好的表現水墨的效果。
㈥ 中國山水畫為何不叫風景畫
因為西方風景畫的歷史要遠遠晚於中國山水畫,並且中西方的畫的畫法及情感表達都不同。
(1)對於自然的觀看方式迥然不同。
西方風景畫家始終在獨立於自然之外的立場來觀看自然、認識世界,他們是在一個固定視點下對於自然景物進行片段截取,看到的是體積、明暗、光影、透視、色彩等的視覺真實。
中國山水畫則絕非對某一固定視點下視覺映像的直接描摹,而是自然本身形質樣貌的自在呈現,無論是畫家還是觀賞者的目光,都是與這一呈現過程中一個個生動的自然細節的不期然相遇。
(2)情感表達迥然不同。
西方文明的認知與思想的底層邏輯是關注自我、認識自我,從而形成「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萬物的尺度」等人類自戀式的精神傳統。西方的山水畫是自然與人的關系是彼此割裂、對峙的,其所維系的情感,就或是深重的恐怖感或是強烈的征服欲。
中國山水畫就這樣表徵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山水草木一樣,其自身已經融入自然的生息之中,自然也便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外延。因此,中國山水畫構築出人與自然渾然融合的和諧畫面,人在山水中,情在自然間。
(6)山水風景國畫擴展閱讀:
中國的山水畫似乎在畫山、畫水,但實際上又不僅僅是畫山畫水,它是建立在中國的文化哲思上,它強調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前者是載體,後者是核心。
中國人是通過山水畫將山水作為天地化身,來表達畫家對天地玄黃的感受。所以,自古以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中國畫除了要求藝術家行萬里路,更要讀萬卷書——萬里路是強調造化,萬卷書是強調精神,所以中國山水畫家雖經常游山行水,但更重要的是「讀萬卷書」,藉此升華其精神。
㈦ 如何畫山水國畫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顧名思義,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技術成熟很早,且有長久的發展,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上不求索。摹、寫生、創作的反復實踐,就能畫出有既有傳統又富有個性山水畫,使「情與景會,意與相通」。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實質上可以說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作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用筆最廣,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8、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9、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10、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1、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2、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3、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5、在傳統繪畫中,也有在淺絳山水墨面使用淡石綠或石青的,顯得別致秀潤;有的將石青石綠滲和使用,有的加進一些花青或草綠,越到後來用法越靈活,實際上是把淺絳和青綠結合起來了。
16、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7、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勾、皴、點、染,墨 既足,然後敷色,上面所提到的「染」字,系指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18、除先墨後色者,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或先以淡墨點染後勾重墨),也有先用墨勾皴趁濕染色的,此法即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使色墨交融,生動華滋。
19、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20、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要注意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㈧ 介紹一下中國山水畫的特色
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
山水畫是中國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一種派別。
南派以被評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著名詩人王維為濫觴,運用披麻皴和宋代畫家米芾發明的雨點皴或叫米點皴,多用墨色少用顏色表現蒙蒙細雨中的江南丘陵,後來發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瓚等畫家發展形成了南派風格。
從明代後期到清朝時,山水畫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格式套路,畫家不在觀察自然,從臨摹古畫技巧入手,隨意擺布畫中的構圖,雖然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花鳥畫和人物畫的大師,但山水畫的發展停滯不前,《芥子園畫傳》更將山水畫變成一種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畫又重新發展,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作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尤其是關山月和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現代有出現許多表現欣的題材的年輕山水畫家,用國畫技法描繪黃土高原、秦嶺、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熱帶雨林,甚至境外各國的風景。山水畫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㈨ 山水畫有什麼寓意
首先中國山水畫的特徵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出來的山水畫藝術。
看畫則既悅目猶賞心,即古人所雲:「品其味,會其意,明其志」。黃賓虹有道:「江山本似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氣氛、氣質、氣息、氣勢、氣韻,包括筆墨精神,當然更指合乎規律,倫理道德和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山水畫是由風景到作品,從創作到欣賞都有著引人入勝和移情於景的特點,沒有作者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體驗就沒有讀者身臨其境的,體味和感受,作為山水畫家應具備導游的精神,引領觀者一起瀏覽其間,體察其中,為之怡情,為之陶冶,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正合,簡言之:「暢神」。
說此言的正是五世紀時的山水畫家宗炳,他晚年行動不便,終日面對山水畫,「卧以游之」,沉醉於山水自然中,謂之「暢神」。
當今時代人們為了調節喧鬧的城市生活和緊張忙碌的工作,盛行旅遊,寄情山水,鍾情於山水畫也是這個道理。
(9)山水風景國畫擴展閱讀:
起源: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
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
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