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焦內風景
『壹』 義大利的10大景點
1、威尼斯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浪漫的旅行目的地之一。聖馬可廣場位於城市中心,周圍還有著名的大教堂。如果你是一個文化愛好者,威尼斯有世界上最具美感的傑作,還有無數的教堂、博物館和宮殿值得一去;如果你追求浪漫,你可以坐上一艘平底船來參觀,但記得多帶一些錢哦。最好不要在夏天去威尼斯,因為夏天遊客最多。
拓展資料: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義大利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一直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存在時間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撒丁王國改國號為義大利王國。並逐步統一南北,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 。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義大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還是申根公約、八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貳』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的園內風景
這里雜草叢生,一望無際。馬拉河及其支流逶迤其間。旱季時,這些河流是涓涓細流,清澈見底,流經之地一片蒼翠;雨季時,它們便大發淫威,裹著泥沙、卷著樹枝甚至動物的屍體,橫行荒野。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訪問過這里,並於1935年寫了一本名為《非洲的綠色群山》的書,生動地描述了這里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生活。 動物遷徙
每年5月馬賽馬拉草原南部的塞倫蓋蒂開始進入旱季,數以百萬計的角馬便成群結隊往北遷徒,這支浩浩盪盪的動物大軍有時長達10餘公里,途程800公里之遙,沿途還有眾多的斑馬、瞪羚和非洲水牛加入其間,此時的馬賽馬拉正值短雨季,水草肥美正好喂養這些天生的徒步旅行家,然而道路10月下旬,大旱開始降臨馬賽馬拉,角馬大軍揮師南下,奔回塞倫蓋蒂等候雨季的到來,這就是年復一年定時上演的草原流浪之歌,已然是當今地球最大
規模的動物遷徒活動。望著眼前浩浩盪盪的角馬群,使人對「百萬」這個數字有了強烈而深刻的認識。角馬與斑馬總是相依相伴,角馬吃草,斑馬啃草根,常常看到小部分斑馬插在大部分角馬中,斑馬總是排成單行隊等距離前進。而角馬喜歡成群結隊逐水草而居,稍有風吹草動就四處亂奔。龐大的角馬群行進時就如同一片岩漿在流動,亂奔時地動山搖,蹄聲如命運敲門。真正的萬馬奔騰。
每年的6月到10月,遊客接踵而至,為的就是膜拜一眼獅子王帶領著自己的動物子民在非洲大草原上遷徙的豪壯景象。從坦尚尼亞的塞林格地大草原,到肯亞的馬賽馬拉,成群結隊的斑馬雄健的奔跑,千千萬萬的角馬揚起草原的沙塵,還有跳躍的羚羊、笨重的犀牛、悠閑的大象。
得益於肯亞對野生動物的大力保護,馬賽馬拉與幾個保護區連接成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為各種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多樣的生物、豐富的系列和群落又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鏈,使各種動物能夠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使它們在不同的季節里都能找到必要的食物和棲息地。保護區內有武裝警察守衛,保證遊客的安全。開車的司機都必須取得資格,並嚴格遵守保護區的規定。在這里,動物按照它們原來的生活方式生存和繁衍,遊客的活動受到有效的控制,動物與人類相安無事。
每年9到10月,幾十萬頭角馬和成群的瞪羚、斑馬、大象和犀牛,都踏著滿山翠色,從坦尚尼亞北部的塞倫蓋蒂大草原,自由自在地「漫步」到肯亞西南的馬賽馬拉。而緊隨著這些食草動物遊走在這片漫漫草原上的就是獅子、獵豹等食肉動物。
幾千年來,這些生靈就這樣如約而至,形成了當今我們這個星球上少有的「野生動物大移民」的壯觀景象。
隨著動物的遷徙,從世界各地趕到非洲「拜謁」獅子王及其領地的遊客們也不顧路途勞頓和辦理簽證、護照和出入境手續之煩瑣,來真正體會一次「遷徙」的內涵。每年的這個季節,這里的旅遊飯店便遊客盈門,生意火爆。 馬賽人
遊客們對馬賽馬拉情有獨鍾,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看看帶有傳奇和神秘色彩的馬賽人。幾百年來一直在這片猛獸出沒的大草原上狩獵、畜牧的馬賽人,基本保持了自己幾近原始的生活習慣。於是,手持長矛、手杖,在草原上放牧的馬賽人也與這里的獅子大象、茫茫草原一起,成了馬賽馬拉的一大景觀。
『叄』 焦外 焦內是什麼意思
焦外:就是焦點以外的地方,特別是在拍攝人像照片時,喜歡追求焦外柔和模糊的效果以突出主題。經常有人想要的"背景虛化"的虛化部分就是焦外·一般來講,景深越淺(光圈越大,焦距越長),焦外越化得開,就是越模糊。
當然,這和背景與主體之間的距離也有關系·不同的鏡頭,哪怕是同焦距在同一光圈下,焦外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某一鏡頭而不喜歡另外鏡頭的一個重要指標。
這個主要和鏡頭本身的素質(包括很多方面:鍍膜,結構,鏡片本身等等)有關,還和光圈葉片數量和形狀有關。焦外的光斑就很能看出來,有的光斑是六邊型,有的是八邊型,有的是圓型等等。
用途:攝影用語,特點:可以背景虛化等。
焦內:焦平面以內的地方叫焦內。焦內和焦外都是可以虛化的,很多人挑選鏡頭還往往會關注焦內外的虛化表現。簡單理解就是:作為拍攝者,拍攝者的相機和被攝物之間的區域叫焦內,被攝物後面的區域叫焦外。
(3)馬焦內風景擴展閱讀:
如果焦內焦外均不清晰,那麼除了鏡頭出毛病以外(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大多是由於拍攝者沒有掌握正確的拍攝方法所導致,最常見的有:
1,聚焦點偏離被攝物,而實際聚焦點區域又沒有可以清晰成像的景物,這就會導致照片整體不清晰了。
2,拍攝時沒有端聞或固定好相機,有輕微的抖動,導致成像模糊,看不出實際聚焦點了。
3,被攝物有移動,也會帶來聚焦區域的模糊。
『肆』 馬渡關景區的簡單介紹
走古道:感受千年歷史滄桑
「打馬過古道,民歌耳邊繞。」是宣漢縣馬渡關鎮最有名的兩張旅遊名片。沿著馬渡關,走上荔枝古道,望著眼前歷經風雨的浪洋寺摩崖造像,彷彿跨越了千年時光,感受到了「大唐盛世、馬渡雄風」的魅力。
相傳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為滿足寵妃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被稱作「荔枝道」,荔枝古道穿越川渝陝三地,翻越大巴山和秦嶺,在馬渡關境內正好有一段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唐朝時期,荔枝古道在馬渡關設驛站「閬英」,是整個荔枝古道過境最長、且最為重要的驛站,推動馬渡關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
觀石林:體驗大自然鬼斧神工
在馬渡關,除了能聽到悅耳的民歌,體驗到古道的滄桑,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去--「馬渡關石林」。
馬渡關石林,以石著稱,石林或聳立或散落或隱藏於一條約8平方公里的峽谷里,石林風景區涵蓋「四山四峽谷」,即小寨、歐家寨、船架山、蔡家山和峽口、老林壕、風鬥嘴、歐家峽。
走進峽谷,仿若置身於石林王國。石頭開花,石頭長樹,石頭睜眼,石頭生石,奇岩怪石,數不勝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石林雕刻的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為准確區分,當地百姓依石形命名:「關刀」石,形如關羽青龍偃月刀;「老嫗」石,西望兒歸;「巴人」石,身著巴裝,手握巴戟;「靈貓」石,藏爪昂首,緊盯沙溪;「藏兵」石,外巨中空內流天泉;最讓人稱奇的要數「鍋閌」石,獨石聳立,約高百丈,頂上石,如倒扣鐵鍋數口相疊。每遇風吹,頂上「鐵鍋」搖晃不停卻千年不落……每一座奇特的山石皆有一段娓娓動人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成為了馬渡人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
林中有石,石中有林,峰巒疊嶂,綠色植被繁茂優美、蒼翠欲滴,放眼望去,石林相間「別有洞天」,上有奇石藍天,下有泉清田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小寨、獅子寨,寨寨峰奇石怪。峽口幽長開闊、徑幽香遠。風鬥嘴神風吹拂、冬暖夏涼。老林壕深邃隱蔽、幽谷藏泉。一線天不見谷底、懸吊門暗藏玄機。
近年來,宣漢縣縣委、縣政府以建設「天府旅遊名縣」為契機,全要素、全方位保障,全行業、全領域發力,全面提升宣漢旅遊大環境,一批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風景名勝相繼「登場」。目前,馬渡關石林景區已開始申請創建國家4A級景區,讓我們一起期待馬渡關石林景區成為宣漢旅遊新名片。
『伍』 西藏風景有哪些
1.布達拉宮 青藏高原的標志
布達拉宮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始建於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曾是西藏曾經的政權中心和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
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里,收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和工藝品,同時也珍存著獨一無二的雪域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建造在紅山之上,由白宮、紅宮兩大部分和與之相配合的各種建築所組成。
布達拉宮後面是著名的宗角祿康公園,水清林幽之所,古柳蟠生,碧波清澈。布達拉宮對面的布宮廣場是欣賞布達拉宮的最佳位置,西面觀景台則是拍照的最佳取景點。
『陸』 馬焦雷湖的觀光景點
幾個世紀以來,四面環山、綠丘環抱的馬焦雷湖一直受Borromeo和Visconti等義大利望族控制,他們在此地構築城堡(如位於Angera和Arona的神秘大堡壘)並修建花園式別墅。 因此,不僅是優美的風景,馬焦雷湖的歷史和藝術財富同樣使其充滿了神秘氣息,迷人之處隨處可見,難怪法國詩人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將其形容為「全球最美的地方」。 為馬焦雷湖的魅力錦上添花的是近旁的各個小島嶼: 著名的伯約明群島(貝拉島 (Isola Bella) 上有 17 世紀建造的、包圍著美麗花園的博洛梅歐宮 (Palazzo Borromeo),獨特的佩斯卡托利島 (Isola dei Pescatori) 和因栽培有豐富珍稀植物的植物園而聞名的馬德雷島 (Isola Madre))、Pallanza附近的Isola di San Giovanni,以及稱為Cannero城堡之家的島嶼。
Stresa與Pallanza之間的Borromean海灣是整個馬焦雷湖的地域和游覽中心。
Verbano湖最迷人的幾棟別墅以花園而聞名,園內有各種顏色的杜鵑花、茶花和八仙花,以及許多其他花種和灌木,讓您彷彿置身於春天。這是一個令全球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 其中最著名的花園是位於Pallanza的Villa Taranto,它是全球最重要的植物園之一,佔地20公頃,園內種有陸地上的2萬多種植物。
在通往阿羅納(馬焦雷湖南岸的主要城市)的海岸線的觀光線路上建有幾棟舊別墅,其中最著名的是 Visconti 家族建造的堅城的遺址,後為Borromeo家族進行了擴建,加入了一座不低於35米的Saint Charles Borromeo巨人雕像。 里維埃拉 (riviera) 是Lombardy大家族最喜愛的度假勝地,Lombardy家族於18世紀末在此地建造了多處豪宅。
Verbano湖北端的風景別有一番風味: 湖面變窄、村莊距離變遠,海岸線更為參差不齊。 這里就是 Cannobbio--在瑞士邊境前保留的最後一個義大利城鎮。 緊鄰的城市是瑞士的洛迦諾 (Locarno)。 海岸線自此向里維埃拉東部彎曲,並返回義大利境內。 這里是馬焦雷湖的Lombard湖岸,沿岸有令人嚮往的安靜度假場所 Luino,以及Laveno、Ispra和Angera,可以從Rocca Borromea堡壘俯瞰所有景色。
『柒』 新沂馬崚山有哪些美景
門票挺貴,50吧,風景一般般,山不算高,有個水庫,山上有個小廟,有陳毅指揮新四軍的一個山洞,春天去時會有桃花或者梨花。不過去新沂,拿的閘頭魚還是蠻好吃的。
馬陵山山清水秀,花香鳥語,氣象萬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其豐富。馬陵山環境質量良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植物107科316屬521種,鳥類15目37科152種。山上有刺槐、松柏、果園、茶園。西坡近山地帶有金剛石、重晶石礦。古跡有望海樓朝霞、禹王台柳鶯、仙洞雲壑、清泉寺等。清代詩人屈復長期隱居此山,寫下許多優美詩篇。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三過這里,並寫下多首贊美之詩;花廳古文化遺址出土的人殉墓葬,引起中外考古學家的關注;名勝古跡眾多,三仙洞、三真岩洞、龍台、全潮律院、禪堂、司吾清曉、龍泉夜雨、翰林墓、乾隆行宮、司吾古國遺址等,數不勝數。
馬陵山歷來為軍事要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齊魏之戰,孫臏勝龐涓於此。黃巢起義的傳說,韓世忠抗金的故事,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的宿北大戰,陳毅元帥指揮部就設在風景區內的三仙洞內。
宿北大戰舊址
司吾清曉
在馬陵山風景區峰山公園南二公里處,屬地貌景觀,因清晨的曙輝早早光臨此處而得名。系明清時期宿遷八景之一。明代詩人徐維超、何九州分別作有《司吾清曉》記入史料。現有司吾清曉樓,供遊人小憩。
峰山公園
一九五八年建,陳毅元帥欣然為之題字:峰山公園 宿東青年躍進林
峰山公園
。
一九八七年五月,原宿北大戰司令部參謀長陳士榘偕夫人故地重遊,看了這里的變化後作詩一首:一別四十載,滿目天地新,揮戈魚得水,新沂人更新。
三仙洞
因傳洞的石壁中有蟹、蛇、蛤蟆聚居而得名,是馬陵山風景區的精華之一。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於康熙九年,游馬陵山三仙洞,作《三仙》收入《聊齋志異》。
三仙湖
峰山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風景秀麗,湖邊花木叢生,異石林立,水波盪漾,是遊人賞景劃船的好去處。
七真岩洞
在三仙洞左側,洞中鐫有七真人像,且洞中有珍珠泉與七真為伴,泉水迸濺如珠,長年不歇,更增加了七真岩洞的神秘。
龍泉夜雨
因山泉流之不絕,夜臨之後萬物籟靜時,聽之好似淅瀝雨聲,別有一番情趣,系古時宿遷八景之一。明朝詩人徐維超、何九洲、吳 隱等作詩贊美。
觀音殿
在峰山公園內。原名龍泉寺,建於1314年,毀於日偽時期,解放後重建。
宿北大戰紀念碑亭
1995年為紀念宿北大戰而建,碑文由張震將軍所書。1946年12月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設在三仙洞內。此戰役殲敵2萬1千人,對扭轉戰局,為全國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陳毅司令員,粟裕、張雲逸 副司令員,陳士榘參謀長,唐亮政治部主任。宿北大戰告捷後陳毅司令員賦詩一首:敵到運河區,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老虎窩
是風景區的一個景點,老虎窩谷深澗幽,泉水清澈。相傳遠古時期馬陵山上有大象、老虎等動物出沒。在沭河灘發現距今10萬年前的象牙化石,也許能證實這一點。
禪堂寺
位於五華頂西麓,建於明成化十年,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七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地勢優靜,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在江蘇的佛教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素有「南京到北京,禪堂半邊僧」之說。
黃巢關
距五華頂北兩公里處,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轉戰馬陵山時所設的關口。
仙人洞
也叫清涼洞。全長800餘米,洞中有水井、觀音閣。
大龍溝
五華頂北側。這里溝深澗曲,瀑布跌宕。
落錢汪
據說300年前外地一和尚來到龍泉庵(五花頂東側),與主持相處融洽,登五華頂閑游時,該僧意欲在此建廟以宏揚佛法,主持欣然允諾,甘願奉贈,和尚不受,堅持價購,哪怕一文。主持即允一文錢將此山買斷,接錢後隨手丟入山邊池塘,後人稱此汪為落錢汪。
望山望海樓
孔望山上有一座高大的石峰,其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後稱之為孔望山望海樓。
歷代詩人前往游覽均有詩文載入史志。清乾隆年間太戊辰科進士王恆到此游覽,賦《海樓雲影》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樓,樓勢穿雲最上頭。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煙明九點乾坤靜,翠挹三山曉夜浮。似為餮霞凌絕頂,乘風疑是在瀛州。
馬陵道古戰場
馬陵道古戰場
公元前341年春秋戰國時期魏齊馬陵之戰古戰場。1992年在臨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研討會,使魏齊馬陵之戰在郯城馬陵山之說,在史學界取得共識。馬陵道南起孫家塘,北到九道灣,全程達40餘公里。
馬陵道分山頂道、山澗道、河穀道,道旁與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很多。如:馬場,相傳是喂養戰馬的地方;古寨,為駐扎軍隊的地方。在這里曾出土許多戰國時期的兵器,有銅戈、銅矛、銅劍、銅簇等。在當地有關魏齊馬陵之戰,孫臏和龐涓打仗的傳說故事流傳很廣。
馬陵山生態農庄
馬陵山生態農庄,地處馬陵山麓。佔地2000畝,中心園區300畝。2000年初春,當年栽植鮮食棗30萬株主產鮮食大棗,棗品種達35種之多(如大雪棗、沾化冬棗、貢棗、大梨棗、伏脆蜜棗、大白玲棗、長紅棗、贊皇大棗、泗洪大棗、金芒果棗、胎里紅棗、茶壺棗、磨盤棗、辣椒棗、龍拐棗、油頭棗、巨王棗等)。
當家生產品種有:大雪棗、伏脆蜜棗、大白玲棗、貢棗、梨棗等。年產量在200萬斤左右(2004年產量),以後十年內總產量年增長幅度在20%左右。
園區按生態園設計,嚴格執行無公害生產標准進行生產。禁止使用有害農葯,限量使用生物農葯,全部施用有機肥(雞糞、豬糞、綠肥)。保證生產的產品屬綠色產品,絕對不含 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園區還養有野兔、鵝、草雞、魚、龍蝦,已成為連雲港旅遊景點--西部農業休閑觀光區。馬陵山生態農庄實乃地上仙境,現有詩為證曰:
山地地處馬陵山麓,千畝棗園依山傍水;野兔、山雞悠哉樹下;金魚銀鯽戲波水中。垂釣射獵,賞花嘗果,泛舟斗酒,品蜜亭中。
棗酒野味君忘蜀,鬧市哪如農家情。碌碌人生能幾何,回歸自然做仙生。愁雲煩絲皆忘卻,藍天碧水盡豪情。
編輯本段資源優勢
馬陵山屬沂蒙山支脈,為低山丘陵地貌,是蘇北大平原上難得一見的山巒岡阜景觀。山體蜿蜒、澗谷縱橫,分布其間的水體(仙人湖、黃巢湖、禪堂湖等)平靜如鏡,湖岸曲折有致,山水尺度宜人,結合極為自然,頗具江南山水之秀美。在滿山坡青綠如茵的草地上,點綴叢叢蒼翠的松柏,與紫紅色的山岩形成清新明快的色調,此景尤於晨曦夕靄之中更具魅力。
馬陵山以秀麗的山水組合為景觀特色,以花廳、小徐庄古文化遺址、戰國時期著名的馬陵之戰古戰場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和宿北大戰革命紀念地等景區為主要文化內涵,集游覽、休閑、瞻仰和進行科學普及,古代軍事文化研究與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於一體,是蘇北大平原上極為難得的游覽觀光勝地。它的突出優勢具體體現在:
(1)馬陵山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著名戰役———「馬陵之戰」古戰場,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確立為國內第一個軍事文化研究基地,也是馬陵山最具有突出意義的旅遊資源亮點。
(2)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舊址———「三仙洞」、花廳古文化遺址、小徐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內涵十分豐厚,極具開發潛力。
(3)馬陵山是江蘇省內丹霞地貌出露最大的地點,是國家地質公園候選點。
(4)馬陵山不僅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地震斷裂帶,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地震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新沂露頭點,還是國家級保護區。景區內的花廳古文化遺址和小徐庄古文化遺址出土數千件文物,其中有玉璧、玉琮、玉錐形器等器物,為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所罕見,堪稱稀世珍寶。花廳遺址被學者稱為「東方的土築金字塔」、「它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新曙光」。
(5)馬陵山是中國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最多、保護最完好的地區。
(6)馬陵山是中國最新擠壓隆起構造山地,地學遺跡十分豐富,是天然的地質博物館。
(7)宿北大戰紀念地馬陵山為江蘇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新沂的旅遊交通優勢明顯,有「三縱三橫」的交通網路,臨沂、白塔埠、觀音三個機場離新沂的車程皆在40分鍾以內。
『捌』 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旅遊,有哪些風景不能錯過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西歐人等,因此在新加坡旅行,最大的樂趣就是能遍嘗各國風味。新加坡作為美食者的樂園,名不虛傳。在此可以品嘗世界上的各種美味佳餚。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亞洲各國的名菜都匯集於此;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亞洲美食代表。
當然,新加坡也有它純粹土生土長的菜,這就是由長住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僑,融合中國菜與馬來菜所發展出來的家常菜,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也稱為娘惹(Nyonya)。現在,娘惹更是成為了一種代表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比如由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
菜系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的土生華人女性,由於土生華人是早期馬來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馬來族與華族的烹調特色,從口味方面來說,娘惹食物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 laksa (拉沙),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 mee siam (馬來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見的小吃。
馬來/印度美食
拌冷盤如 rojak、gado gado 都是受歡迎的美食,satay (沙爹)烤肉串則是最受當地人及西方遊客喜愛的食物,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雞肉在火炭上烤熟後,再沾上花生及椰漿調治而成的沙爹醬,非常美味。雖然馬來西亞和印尼是傳統香料的盛產地,但是並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還有許多清爽的選擇。
中式美食
粵菜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中國菜,以清淡及推陳出新聞名,從簡單的叉燒面到精心製作的上湯魚翅或脆皮乳豬,都令人食慾大增。新加坡的許多餐館在午餐時推出粵式點心,以蒸或炸的點心為特色,彼受歡迎。
除了粵菜,其他有名的中國菜還有北京的填鴨、上海的鱔魚、潮洲鹵鴨、海南雞飯、客家釀豆腐與辛辣的四川菜等,但這部分菜式多半都是隨著大陸留學和交流增多而新近引進的。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西式美食自不可少,無論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氣派豪華的巴黎餐廳,所供應的食物都令人大呼過癮。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嘗到墨西哥、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中東、俄羅斯及美國等國家的佳餚。
推薦菜式
辣椒/黑胡椒蟹
新加坡地處熱帶,據說當地人為了排暑去毒,所吃的各種料理口味自然就偏重麻辣口味。喜歡海鮮與辛辣口味的饕客,肯定不會錯過新加坡最著名的辣椒螃蟹和黑胡椒螃蟹。 辣椒蟹就是將整個的大螃蟹切開,連肉帶殼加上茄汁、辣椒一起拌炒。辛紅濃稠的蕃茄辣椒汁淋在新鮮螃蟹上,光看就覺得可口,讓人忍不住馬上持鰲大嚼。辛甜醬汁和蟹的多汁鮮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嚐,馬上領會了在味蕾間停留不去的鮮甜辣勁!一般也配以傳統麵包或中式煎饅頭,沾著醬汁食用,不僅吃巧,還能吃飽。
黑胡椒蟹集中式的醬油、印度的黑胡椒、馬來的小辣椒與西式的牛油於一體,才造就出了這另類「沖鼻」的獨特味道來。黑胡椒香料滲人肉里,不僅蟹肉寶納濃純甘甜的醬汁,連殼外也熏染上一股微焦辛嗆的黑胡椒香味。吃黑胡椒螃蟹,不但能飽嚐肥腴多汁的蟹肉,也會被黑胡椒的辛辣刺得呼呼直喘,感官享受是絕對立體的。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海蟹個頭特別大,一個蟹腳就有兩根手指般粗,蟹殼厚而脆,用蟹鉗一夾,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只見紅汁從嫩白的蟹肉中濺出,引得你開懷大吃。這里的海蟹肉質非常細膩,鮮美無比。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一道准「國菜」。雞肉鮮美嫩滑、米飯芳香撲鼻、配以雞湯、切片的黃瓜和辣椒醬一起食用,妙不可言。極其簡單,卻美味無比,堪稱一絕。海南雞飯的製作方法特別講究,將全雞用水煮至嫩熟,切塊,裝盤,灑上芝麻油與醬油;飯也是用雞湯和雞油一起蒸煮的,所以特別香滑可口;再蘸點黑醬油、蒜末或一種特製的酸辣辣椒醬吃,口感棒極。海南雞飯的雞肉絕對不能全熟。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 海南雞飯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海南移民帶到新加坡的,卻意外地大受當地人歡迎。最初的海南雞飯就是白飯配上雞肉和姜茸,後經過不斷演化,現在還有粵式雞飯和馬來雞飯等口味。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女兒還特地搭飛機去新加坡品嘗,所以別小看這一小碗米飯,它可有「總統雞飯」之稱呢!更難怪會有那麼多的華人明星對它情有獨鍾,據說劉德華還經常專程去新加坡,到文華酒店去吃海南雞飯。
肉骨茶
這道美食用葯材、大蒜和香料,加上豬肉骨烹煮而成,食用時配以米飯和辣椒黑醬油。它是大眾的早餐和夜宵。去新加坡,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肉骨茶,應該去唐人街牛車水的大排擋。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鮮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吃完一大碗肉骨,接著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極小,泡的是很濃微帶苦味的普洱茶,而喝起來卻是滋味濃醇,馨香入肺。 肉骨茶對新加坡的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間接影響到新加坡其它招牌美食的烹凋。在新加坡吃完「海南雞飯」、「潮州粥」、「咖哩魚頭」、「沙爹」後,總會上一盅熱乎乎的潮州茶。甚至,在上菜前喝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程序。
叻沙
娘惹飲食文化繼承了中國菜的傳統,又具有馬來風味,賣相和味道奇佳。叻沙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美食,也是到新加坡必嚐的小吃之一。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頭是以咖哩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咸、辣兼而有之,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細白的粗米粉,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濃辣的口味極具挑戰性。淺嚐一口,似乎耳朵里都噴出火來,味蕾完全被濃郁糾結的鮮味、辣味、咖哩味所侵佔;吃第二口,味道又好像跟先前的略為不同,好像變得更好吃了!再吃第三口……第四口……彷佛有一種魔力,讓人顧不得辛辣,只想唏哩呼嚕地把整碗叻沙一口氣吃完。
咖喱魚頭
咖哩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是另一道本土自創的佳餚。先由本地的印度人開創,煮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自創不同的式樣,咖哩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又為華人最愛,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自創的印度佳餚。這道菜最早由新加坡的印度人開創,原本只是做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郁、辛辣夠勁。然而,辣雖辣,卻異常順口,其中還跳躍著赤道陽光般亮晃晃的多重香料滋味。用香酥的烤餅滿沾著湯汁送入口中,只覺口感飽滿,令你五臟六腑彷彿跟著味蕾一起震懾醒覺過來,真是既刺激又滿足!
『玖』 馬德里的風景
馬德里是個相當適合步行漫遊的城市,從太陽門往西比列斯廣場,或從大廣場往王宮方向,沿途盡是藝術、文化、寶藏,到處都是觀光客群聚盡情瀏覽古跡、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以及享受夜生活。東方宮和普拉多畫宮是世界聞名的藝術殿堂。市內街心公園、噴泉眾多,廣場各具特色,如:太陽門廣場、中央廣場、西班牙廣場、哥倫布廣場等。鬥牛是久負盛名的娛樂活動,賓達斯鬥牛場規模最大。
馬德里市內文物薈萃,有許多名勝古跡和世界聞名的繪畫展覽館——普拉多博館等。
市內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與風格迥異的古建築摩肩並立、相映生輝。樹林、草坪和各種造型別致的噴泉和雕有古代小亞細亞人尊崇的自然女神尼貝萊塑像噴泉最吸人入勝。宏偉的阿爾卡拉門座落在阿爾卡拉街頭的獨立廣場上,共有5道拱門,是馬德里著名的古建築之一。財政部、教育部和西班牙的主要銀行座落在阿爾卡拉大街兩側,建於1752年的王家美術學院收藏著牟利羅和戈雅等西班牙美術大師的名作。巍峨的塞萬提斯紀念碑聳立在西班牙廣場上,碑前有堂吉訶德和桑科·潘扎的塑像,巨大的碑身倒映在前面的水池之中,碑兩側是蔥郁的樹木;有「馬德里塔」之稱的西班牙摩天大廈位於廣場一側。
著名的馬約爾廣場位於市區西南,修建於1619年,呈長方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三世騎馬的塑像聳立在廣場中央。不遠處是太陽門廣場,這里有歷史上著名的太陽門遺址。市內還有建於十八世紀中葉的王宮和西班牙國王接見外國貴賓和使臣的東方宮等宮殿建築。
為1982年第十二屆世界盃足球錦標賽的電視轉播而建的電視塔,是西班牙最高的建築,高220米。同時,為方便數千名記者的采訪,在市內最寬、交通流量最大的街道卡斯特利亞納大街修建了長156米、寬4米的高空人行通道。市內還有高爾夫球場、網球場、賽馬場、高山滑雪場、汽車賽場等體育設施。
馬德里是西班牙鐵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的樞紐,有6個火車站、幾處飛機場以及地下鐵道。
馬德里是座文化名城。名勝古跡遍布全國,文化氣息異常濃烈。市內各式各樣的凱旋門有1000多個,有街心廣場300多個,而且每個廣場又各見特色,廣場大多配有雕像、噴泉、花本,廣場中心多為雕像和鍾樓,各有歷史典故。市裡有50多家博物館、1200多家書店。城市的特點是藝術風格不同的建築特多,紀念廣場多,名人雕像多等等。它充分反映了西班牙悠久的歷史和人民的戰斗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