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植物配置表
㈠ 園林景觀:園林植物的配置有幾種形式
園林植物配置形式有以下幾種:
(1)孤植、
(2)對植、
(3)叢植、
(4)群植、
(5)列植。
其中叢植包括有:
(1)兩株配合;
(2)三株樹叢的配植;
(3)四株樹叢的配植;
(4)五株樹叢的配植;
(5)六株樹叢的配合。
㈡ 景觀植物配置表格有哪幾項
序號,圖號,(圖例) ,名稱 ,規格:(胸徑,冠幅,高度) , 數量,備注。
有的要分開喬木,灌木,水生。。。。
㈢ 推薦幾個關於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書或教材。
1、《園林植物造型藝術》
作者:曹敬先
主編
出版社:河南科學專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2-1
2、《園屬林植物與應用》作者:李文敏
編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03月
3、《園林植物造景》作者:劉少宗
主編
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06月
4、《常見園林植物認知手冊》作者:龍雅宜
主編,許梅娟
繪圖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5、《中國園林植物彩色應用圖譜》作者:趙世偉,張佐雙
主編
出版社:中國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6、《圖解園林植物造景》
作者:尹吉光
主編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1
㈣ 關於植物配置哪些景觀植物不能種一起
1。喜陽的植物不能配置在一起,比如不能在樹蔭下種植月季,紫葉小檗,紅花檵木等
2。紅葉類樹種不宜和其他樹種配置,應孤植
3。有它感作用的植物不宜種植在一起,如松樹和莧科植物不能一起配置
4。陽光,養分有競爭的植物不能種植在一起,如相同高度灌木,喬木
5。有些植物在一起種植會更易感病,不能種植,如檜柏不能和薔薇科海棠種植在一起
㈤ 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在用植物營造園林景觀時,自然文化是永恆的主題。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適度調整,依靠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態美、色彩美、風韻美和季相變化美,盡量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從而創造出極具特色的綠色文化氛圍,應當是植物配置的最高原則。
在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中,植物常被賦予深刻寓意,從而為拓展植物配置中的文化屬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松、竹、梅象徵著高尚,紅豆代表相思,銀杏歷來寓意久遠、長壽等等。這些植物配置在園林中,使園林更具含蓄的意境美,耐人尋味。加之更多的古典文學詩詞、散文中的描寫,更為園林意境美和生態美的創造提供了依據,讓人們置身園林去體會古典詩詞中的韻律和意境,更有一番風味。
許多竹類都已寓有文化意蘊,如將天竹加南瓜、長春花合成圖案,諧音取意可構成「天地長春」、「天長地久」的意蘊。唐朝韓愈《山石》詩:「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若把芭蕉與梔子配置,生態組成合理,新綠滿園生輝。北宋蘇軾《惠崇春江小景》詩:「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以竹林為常綠背景,利用桃花構成一幅樹綠、花江、池滿的江南小景,豈不是恰到好處?
在我國浩瀚的古典詩詞中,彰顯綠色文化的詩詞很多,如楊萬里的「梧葉新黃柿葉紅,更兼烏桕與丹楓」,描寫了如火如荼、紅葉似血的山村秋景;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描寫了秋霜盡染、楓葉如丹、夕陽晚照、楓葉紅火等等。
不難看出,為創造綠地景觀的文化氛圍,應把植物配置所產生的園林意境,巧妙地融匯到合理的生態環境之中,發揮其相對持久的效益。
在利用植物的多樣性方面,為防止植物配置出現單調、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從而形成近自然景觀,不少城市已將體現季相變化的水杉、柿樹引進城市綠化中,均收到了彰顯綠色文化的效果,使人們在林木蔥蘢、花草繁茂的綠地感受季相的變化,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美極園林對園林生態環境很有研究,希望能幫助到你!
㈥ 植物配置圖包括植物種植的面積和規格嗎
1. 根據城市及綠地的不同性質發揮園林植物綜合作用
2. 根據園林植物生態要求,處理好種間關系
3. 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原則
4. 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
二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1、主次分明 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樹種進行栽植,其他樹種進行陪襯;疏即很自然的進行栽植,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盡量避免人工之態的顯現。
2、注意四季景色季相變化
在植物造景過程中,突出一季景觀的同時,兼顧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樹種開花時,不要有其他樹種開花,而在其他季節要有其他樹種的開花托景。
3、圍合空間的合理應用
植物圍合空間可分為開放性(視線通透),半開放性空間(有開闊視野,有封閉視線),冠下空間(樹冠郁閉後的樹下空間),封閉性空間(四周全被遮擋),豎向空間(視線向上)等幾種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組團綠地選用不同的空間圍合。
4、林緣線和林冠線處理要有變化,有韻律
林緣線是樹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線;林冠線是樹冠與天空交接的線。進行植物造景時應充分考慮到樹木的立體感和樹形輪廓,通過里外錯落的種植,及對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應用,使林緣線,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
5、應用 透視 變形 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
人們對於景觀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過視覺來獲得的,設計者引導遊人視線成功與否決定了景觀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喬木,灌木,花草,不同的樹種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
第二節 園林植物種植設計基本形式與類型
一、園林植物種植設計基本形式
1.規則式:
概念:是指園林植物成行成列等距離排列種植,或做有規則的簡單重復,或具規整形狀。
規則對稱式:植物景觀布置具有明顯的對稱軸線或對稱中心,樹木形態一致或人工整形,花卉布置採用規則圖案。多用於紀念性園林,大型建築物環境、廣場等規則式園林綠地中。
規則不對稱式:沒有明顯的對稱軸線和對稱中心,景觀布置有規律,也有變化,多用於街頭綠地、庭園等。
2.自然式:
植物景觀的布置沒有明顯的軸線,各種植物的分布自由變化,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常用於自然式的園林環境中,如自然式庭園、綜合性公園安靜休息區、自然式小游園、居住區綠地等
3.混合式:
是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形式。它吸取規則式和自然式的優點,既整潔清新、色彩明快的整體效果,又有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自然景色;既有自然美,又有人工美
二、園林植物種植設計類型
(一)根據園林植物應用類型分類
1.樹木種植設計:對各種園林樹木(包括喬木、灌木及木質藤本植物等)景觀進行設計。可分為孤景樹、對植樹、樹列、樹叢、樹群、樹林、植籬及整形樹等景觀設計。
2.花草種植設計:對各種草本花卉進行造景設計。如花壇、花境、花台、花池、花箱、花叢、花群、模紋花帶、花柱、花缽、花球、花傘、吊盆等。
3.蕨類與苔蘚植物設計:多用於林下或陰濕環境下,創造樸素、自然和幽深寧靜的藝術境界。如貫眾、鳳尾蕨、腎蕨、波斯頓蕨、翠雲草、鐵線蕨等。
(二)按植物生境分類
1.陸地種植設計
山地,宜用喬木造林
坡地,多種植灌木叢、樹木地被或草坡地等
平地,宜做花壇、草坪、花境、樹叢、樹林等。
2. 水體種植設計:利用水生植物打破水面的平靜和單調,增添水面情趣,豐富園林水體景觀內容。
(三)按植物應用空間環境分類
1.戶外綠地種植設計 :是園林種植設計的主要類型,一般面積較大,植物種類比較豐富,以創造穩定持久的植物自然生態群落為主。
2.室內庭園種植設計:多用於大型公共建築等室內環境布置。須考慮空間、土壤、陽光、空氣等環境因子對植物景觀的限制。
3.屋頂種植設計:非遊憩性綠化種植和屋頂花園
第三節 各類植物景觀種植設計
一、樹列與行道樹的設計
(一)樹列設計
1.概念:樹列也稱列植樹,是指按一定間距,沿直線(或曲線)縱向排列種植的園林樹木景觀。
2.樹列設計形式
單純樹列:用同一種樹木進行排列種植設計,具有強烈的統一感和方向感,種群特徵鮮明,景觀形態簡潔流暢,但不乏單調感。
混合樹列:用兩種以上的樹木進行相間排列種植設計,具有高低層次和韻律變化,混合樹列因樹種不同,產生色彩、形態、季相等景觀變化。
3.樹列設計的間距:一般喬木3~8m,灌木1~5m,主要取決於樹種特性、環境功能和造景要求等因素。
4.樹種選擇與應用
1) 選擇樹冠較整齊、個體生長發育差異小或者耐修剪的樹種。
2) 樹列景觀適用於喬木、灌木、常綠、落葉類樹種。
3) 樹列常用於道路邊、分車綠帶、建築物旁、水際、綠地邊界、花壇等種植布置。
4)混合樹列樹種宜少不宜多,一般不超過三種。樹列延伸線短時,多用一樹種,或喬木與灌木間植,一高一低,簡潔生動。
(二)行道樹設計
1.概念:行道樹是按一定間距列植於道路兩側或分車綠帶上的喬木景觀
2.考慮的主要內容
1)道路環境:與植物生長發育有關,直接影響著景觀形態和景觀效果,包括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
2)樹種選擇:要求具有適應性強、姿態優美、生長健壯、樹冠寬大、萌芽性強、無污染性等特點,盡量選無花粉過敏或過敏性較少的樹種,如香樟、女貞、刺槐、烏桕、水杉、黃楊、榔榆、冬青、銀杏、梧桐等。
3)設計形式:
綠帶式:在道路規劃設計時,在道路兩側,位於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人行道或混合道路外側設置帶狀綠地。
樹池式:在人行道上設計排列幾何形的種植池以種植行道樹的形式。正方形1.5m×1.5m,最小不小於1m×1m;長方形樹池以1.2m×2m為宜;圓形樹池半徑不小於1.5m。
4)設計距離:一般以5m作為定植株距,高大喬木可採用6~8m,以成年後樹冠能形成較好的郁閉效果為准,如為初種樹木,可縮短間距形成遮陽效果,一般為2.5~3m。小喬木或窄冠喬木可用4m定植。
㈦ 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配置和選種的原則
1、主題原則(符合突出主題)
2、美學原則(色彩間對比/漸變色彩的搭配)
3、藝術原則(襯托與對比/節奏與韻律)
4、生態學原理(適地適樹原則、多樣性原則)
5、選取的植物需具備觀賞性,適合植物景觀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