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談讀後感
⑴ 求茅盾《風景談》讀後感,500字左右。
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於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 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 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外的沙漠,向我們展現的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顏色純白,聲音是寂靜。「然而」一轉,用動靜手法描寫了駝陣,形在變化,由遠而近;色在變化,由黑到猩紅,聲在變化,由丁當到和諧的旋律。這些一般的人類活動出現在荒涼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風景畫面。 末句用抽象而簡括的文字,提示讀者,本文雖談的是風景,然而贊美的卻是人的活動,是文章不的樞紐一下子打開了。 第二個畫面:農歌夜唱地點是黃土高原,時間是夜晚,對象是辛勤勞作、生產歸來的農民。先也用靜景手法來描繪背景,有梯田、禿頂的山、高桿植物。當寫到「三五月明」之夜,農民生產歸來,人和牛從山背上走過來,由遠而近,由少而多,並且節奏緩慢「姍姍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過後,由飄來了「繚繞不散」的「粗朴的短歌」,於是乎,藍天明月加上農民歌唱,就可稱為「絕妙的題材」了,把人類的活動,更推進了一層。 第三個畫面:學員晚歸 地點仍同前一樣,時間是傍晚,對象是學員,各地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也是生產歸來。如果說前一節在寫人時高了一步,那麼這一節更側重於人物描寫。作者用工筆描寫的手法,刻畫了學員們職業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著同一個調子,這是晚歸之景;還寫了個晚餐之景,畫面的色彩是金黃、翠綠、白沫、黃土等,並以河水嘩嘩流淌襯託了這些學員的愉快,更突出了他們為尋求革命來到延安的高尚精神。這一畫面,是「靜穆的自然和彌漫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第二三兩景的聯系都是生產歸來,共一節評論文字。在寫人方面,更是強調了人的活動、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這一節議論,比前一節議論更拔高了一步。 第四個畫面:荒山雨景 作者換了一種表現手法,先寫「西裝革履」與「燙發女郎」在公園談情說愛的情景,再花大筆墨去描寫荒山、泥水、怪石、石洞這樣有個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有對解放區的青年男女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在一起抓緊時間學習,追求革命真理。通過對比,突出了後者敦厚朴實、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突出了他們「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突出了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於在胡鬧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無疑是前者所望塵莫及的。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這就是荒山奇跡。怎麼不值得去懷念呢? 這一節評論文字,說明「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而只有「內生活極其豐富的人」才能成為這里的主宰。這第三次評論,是我們更明白了風景與人的關系。 這一節文字表面上平淡無味,其實從文思的俯視角度看,寫得文姿跌宕,談笑風生。作者採用了抑揚法來寫景頌人。開頭句子寫得摸稜兩可,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樹」、「半盤石磨」、「幾尺斷碑」,石塊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桃林旁還有一些莊稼。這也會成為風景?與公園比,豈不「貽笑大方」?但在這桃林茶社裡,由於有一群青年在熱烈追求革命真理,從一般的人物描寫角度(語言、行動、形態等)描寫了這些人,又從與「消磨時間」的人作對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濃厚氣氛。用這種抑景揚人的手法頌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籌了。 因此,這一節的議論文字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這「輻射」、「填補」、「增添」,更說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作者隨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發出了「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嘆。 這一畫面,作者又從形、聲、色的描寫了兩個戰士,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作者由聽到「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而想起一張放哨士兵的側影。這照片是靜景,也是近景,作者著力刻畫了戰士嚴肅勇敢的神情。由這嚴肅勇敢,又聯繫到聽到的號聲,並著力突出了戰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鮮明的形象。粉紅的霞光與象徵著勝利的飄動的紅綢子,刺刀閃著寒光,通過動靜結合、剛柔結合、遠近結合,突出了戰士的高大形象。作者浮想聯翩,「我看得呆了,我彷彿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作者直抒胸臆,公開地、純粹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筍剝殼、如繭抽絲,用第五個比喻句結束全文:「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偉大者!」雖然用的是假設句,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文詞委婉些,但這一驚人之語,尤如畫龍點睛之筆,把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軍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貴精神這一主題,在層層深化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之妙,妙在寫景;本文之貴,貴在寫人。全文只有六個畫面加上五個議論句,結構完整。畫面內容各異,表現手法不雷同。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類的活動、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來組織材料。真是非大手筆,決不會到次地步。
⑵ 10篇散文、100個成語、5本名著、讀後感2篇、唐詩5首、宋詞2首
巴金的散文有《月光邊境》《琵琶語》《燈》《月》《愛爾克的燈光》《夢》
茅盾的散文有《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霧》《天窗》
中國古代作家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作家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腐蝕》《霜葉紅於二月花》;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法國作家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俄國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美國作家海明威《永別了,武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愛爾蘭作家伏尼契《牛虻》;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
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唐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別」即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這些都是唐代著名的長篇古體詩。
北宋柳永的《雨霖鈴》北宋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水調歌頭》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蝶戀花 送春》
成語:一步登天、二心三意、三曹對案、四方輻輳、五車腹笥、六朝金粉、七步成章、八面玲瓏、九鼎大呂、十拿九穩、百般刁難、千乘萬騎、萬夫莫當、億萬斯年。
堅強地面對一切——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作者:陸 瑛
初看《魯濱遜漂流記》,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了。
該書講了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英國人魯濱遜不停父母勸告,終於在一次行號中流落到一個荒島上。缺乏食物、住宿困難、孤獨恐懼……但他沒有放棄希望,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在孤島上生存下來。他學會了製作工具、麵包,學會了馴養山羊……他還救助並教化了野人「星期五」。經過28年的漫長等待,他終於找准時機回到了祖國。
從魯濱遜的身上,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面對困難,我同樣也不輕言放棄。有一次,學校里要舉行 400米比賽。比賽前,我每天早上都會跑20分鍾。冬天的早晨,風是那樣的刺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般疼。可是,為了能在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為了班級的榮譽,這一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終於,我以2分58秒的成績獲得女子組第一名。從那次起,我就知道到了:只要敢於向困難挑戰,沒有什麼事情不會成功。就像書中笛福說的一句話一樣:「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可怕一萬倍。」
朋友們,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成功者,那就趕快去讀讀這本《魯濱遜漂流記》吧!
看靈魂————讀《死魂靈》有感 作者:林賢治
與自然比鄰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風景。
風景是人類閑居或靜處時,對自然的一種選擇。所以,陶淵明有南山,梭羅有瓦爾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島。即使如火山,海嘯,也須在不相乾的遠處,才能觀察到蜿蜒流暢的美麗。列維坦在崖頭看海放聲慟哭,其實那已經是病,不是看風景了。
人生多苦辛。看風景是人生短暫的中斷,是不帶驚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蹤影全無時,便是古來的隱者。結廬在人境而無人世的煩憂,或許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當月明星稀之夜,尚有無枝可依的渭嘆,豁達如東坡,月下訪友,看庭中積水空明,樹影綽約如藻荇交橫,竟也興起時不再來的寂寞。日落黃昏,雨打梨花,都會被風流倜儻的才子看出血淚來。所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或「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或「一樹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風景時看到了自己。臨到最後,人總要面對自己。
我不能想像,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陸會比惠特曼更遼闊。在他那裡,群山聳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樣射向遠方;在他那裡,所有的動植物都因為人跡是出現而充滿生氣,既有疾蹄,巨羽,強壯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羅蘭的芳馥,繁密的草葉在愛撫間變得碧綠和溫柔起來。在哥尼斯堡,那個喜歡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燦爛的星空,就是俯視自己的內心,俯仰之間摸索著通往人類的哲學道路。康德是一個寧靜的湖,因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瀾也全被人們忽略了。靈魂的博大使人敬畏。愛因斯坦飆風似的在宇宙間往來馳騁,雖或不見形跡,但在日後的聖殿的廢墟中,卻不難發現他的存在。
我熱愛英雄的靈魂甚於太陽,我為他們庄嚴,熱烈而慷慨的照臨而常懷感激。在歷史書里,我認識斯巴達克斯。如果說第一個神是普羅米修斯,那麼,斯巴達克斯就是第一個人。自從他和他的兄弟握緊扭斷鎖鏈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損害的人們由是不再相信眼淚。馬克思曾經描繪過一位「迷宮的將軍」,那是玻利瓦爾,他勇敢地放棄了從殖民者手中奪取的可以壟斷的權力。由於目標過於遠大,結果無人追隨,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無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讀懂了內心的堅強。我喜歡這個外形枯乾而靈魂豐滿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反抗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是靈魂是由愛和意志所構成的。有兩個生活在囚獄中的漢子:康帕內拉和葛蘭西,為了守衛夢中的太陽城,他們先後戰勝了無盡的酷刑,子彈和時間。當我知道他們同是義大利人的時候,是何等地驚服於人文思想的偉大啊!聖地佛羅倫薩,產生了又養育了多少偉美的靈魂!
有這樣的一些英雄,人生在戰場和牢獄之外,卻一樣作無休止的抗爭。他們的力量,僅僅留在紙片上,畫布上,留在不可觸及的動盪的旋律之中——矮小的貝多芬,以他的旋風疾電般的音樂,扼住命運的咽喉。米勒畢生以農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緻的畫室藝術,決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讓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對於上流社會,他有一種寧靜的藐視,當人們向他嘖嘖描繪王子命名儀式的壯觀場面時,他感嘆到:「可憐的小王子!」然而,他筆下的農民,一個個是聖徒般的完美。在銅黃色所鋪設的同樣的寧靜安詳底下,分明隱藏著另一種情愫,一種難言的心的悸動。
深邃的靈魂比峽谷還深。多少人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望不見他那黑暗的底部,卻又同時感受到從谷底升騰起來的溫暖的霧氣。他真誠,真誠是藝術的靈魂。卡夫卡只是因為真誠而變得極度虛怯。所有紛紜怪誕的夢,其實都緣於一種單純。他是一棵孤獨的樹。西方有許多這樣的孤獨。自我眷注使他們彼此遠離,惟荒原的風,吹來復吹去,逐個地撫慰他們,成為他們共同的艱難的呼吸。
我喜歡憂郁的人,一如喜歡孤獨者。孤獨者隻身應對來自龐大的實體或虛無的挑戰,所以是勇敢的。憂郁卻是無奈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是情思的無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是哲思的無奈。李商隱守護燭火,陸游騎驢遠游,龔定庵把簫而嗚嗚吹,都是一種無奈。憂郁是傷感的姊妹。哈代,黑塞,契可夫和蒲寧,一生都在訴說著憂郁。哈代在上流社會中隱瞞了鄉下人的身份,確乎令人遺憾,但是我知道,虛偽不是他的靈魂所固有的。謊言是環境的產兒。他早已赤身裸體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見,他的靈魂不在「麥克門」——瞧他怎樣深情地凝視德伯家的苔絲吧!
神州有一個很西化的女子,一生在刀邊奔逐,臨死時竟低吟「秋風秋雨愁煞人」。這是天生的柔弱嗎?新大陸有一個很東方的女子,任流水似年,把青春,詩,無望的愛全關閉在一個連一朵梔子花也沒有的小房間里——「與自己胸中悲哀的騎兵搏鬥」——可是一種堅強?或許,堅強是人所應生成的,而柔弱是有待改變的,但誰又能說無期的忍受不是一種堅強呢?
美麗的是靈魂,不是風景。
「任何桌子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可以是一片風景,跟整個安第斯山脈一樣------」談到繪畫時,杜步飛這么說過。桌子展現的風景,究其實,乃是靈魂的輝光。
我愛看靈魂。在風景那裡,我純然是個陌生客,始終無法變做其中的一株樹,一隻鳥,跟隨他們一起搖曳鳴唱,而一旦與靈魂相通,便當即為它所纏裹,無從迴避那人性的無言的呼喊與傾訴。風景使人在靜止和優雅中癱瘓,隱遁和沉迷,惟靈魂使人奮起,逼進,正直地站立著。多年以來,我默默地注視著東方的一具大靈魂,以至幾乎忘卻外面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那是何等奇異的靈魂啊!靈魂的感通給人溫熱,給人濡潤,使人在孤獨和荒涼中無畏地茁長。大約也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卡萊爾才講述他的英雄,羅蘭才寫他的巨人傳的吧。然而,大群地被稱為「卑賤者」的靈魂,草野間的靈魂,痛苦而暗啞的靈魂,卻一代又一代頑強地保持著高貴的,完好的內質,叫我感動得流淚。
乞乞科夫及其同行收買的死魂靈,不是靈魂。
虛偽的人沒有靈魂。
⑶ 散文 讀書筆記怎麼寫
呵呵有點長,希望認真讀,很有用的!^_^
範文
寬容
看了書架上擺著一本《周作人散文》,匆忙拿下來閱讀。
記得兩年前看過一本《周氏三兄弟,印象頗為深刻,從頭至尾細細讀下來,兄弟三人傳奇的一生和那些未能解釋緣由的錯綜往事縈繞心頭,久久不得釋懷。現在想起那本書,很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還是有很多話在心中,忙不迭的表達。
三人同為兄弟,命運卻不盡相同,尤其是老二作人,非議最多。我想這非議肯定不是他想得到的吧,青年時代的周作人又何償願意去做什麼偽差,留下個漢奸的污名呢。歷史的結論,容不得任何理由,他說在北京「苦住」是因為有「家累」,說他自己的十口之家不好輕易拋下不管,還要照顧母親和魯迅的遺孀。事情的真相筆者不得而知,這些話也只能和那段歷史一般蒼白罷。
我想世人的評說還是太絕對了,歷史上的人和事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英雄,或者,就是賊子了,對他們的評價往往也都是一句話,沒有中間者,而我想,周作人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中間者吧。在這里筆者並沒有要為他正名的意思,只是筆者有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喜好皆大歡喜結尾的完美主義思想,總想讓知堂先生的名份真能如其文章一樣供人欣賞,至少,不被人唾棄罷了。歷史的問題不便深究,也究不明了,只能越辯越混,越辯越纏繞的緊,只是嘗試著找到一些慰藉,哪怕是理由。
這本書的前言寫的不錯,他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Essay
書中摘了胡適的一段話:「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深刻的意味,有時很象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筆者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類的文章罷,簡單明快,有生活瑣事,支言片語,或夾雜著激情澎湃的戰斗檄文。看到這些文章,總能讓我有種恬靜的感覺,像是午後的陽光照在桌前,只是注入墨水,眼盯著紙,即刻伏案了。我在想自己也能寫出這般的文字,到了那一天,我可以來感受自己的陽光了。
周作人等等的一批作家把這些給我們端了上來,如若把文學作品比作一盤菜的話,廚藝疏淺的我們真的矛盾著不敢碰那些生命中最美的佳餚了。
作文
作文終究是難的,周作人一生作品無數,小品短文三千多篇,沒有發表成集的和翻譯書信等等更是不計其數,在愛好作文的筆者看來,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功績。只是它們的主人叫周作人,一個當過偽差的漢奸。後人是不能給他思想家的名號的,如今還能成全個文學家,也是不小的福份了。
常寫作的人都會常思考,因為無論寫出的文字是好是壞,是精華還是糟粕,也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老笑話說的:做文章到底是苦事,因為肚子里原是沒有的,而且即使腹中有那四五百字,一時也有點湊不起來。
周作人在《作文難》里說:
「說話本來只是信號,我們舉貓為例,它在餓時,怒時,痛時和叫春時才開口作聲,平時決不多叫,人雖是比較進步的,根本還是一樣,那裡有這許多話來,不餓不叫,不怒不痛或是不叫春而叫,無話可尋,豈不都是假的么?即使有了想說的話,話怎麼說,這也是一個大難問題,我的確還不知道是應該怎麼說的。」
把這一段抄下來,筆者感覺暢快多了,終於找到了應該推崇的對象。這不也正是對於寫作還不是很熟練的我的真切感受嘛。難道寫作都是無話尋話,都是不餓,不怒不痛抑或不叫春而叫?當然不是。周作人只是換了個看起來更吸引人的說法,我想這就是小品文吧(英文中的essay),隨筆、絮語散文也無妨。要的只是表達,至於語言,還是那句話:寫文章沒有別的決竅,只有一字曰簡單。
我想我知道怎麼做了。
怎麼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怎麼寫呢?寫讀書筆記通常會是學生最為頭疼的作業。下面就說一下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讀書筆記一般分為摘錄、提綱、批註、心得幾種,格式及寫法並不艱深,心得筆記中的讀後感有點麻煩,但只要懂得論點、論據和論證這三要素的關系,就會輕松拿下,因為讀後感不過就是一種議論文而矣。我覺得以失敗告終,是因為你學而不用。很多應用文種只有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才能具體應用,而讀書筆記屬日用文類,應即學即用。 你猜:一定要說到頭懸梁錐刺骨和螢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說書山有路學海無涯的話?總不至於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吧?你很聰明,並且對書敬畏而疏遠。電視、卡通書和流行歌已經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還想為書開墾出一畝三分地兒。
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讀書筆記
摘要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時把與自己學習、工作、研究的問題有關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確無誤地抄錄下來。摘錄原文後要註明出處,包括題目、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碼等,便於引用和核實。摘錄要有選擇,以是否有用作為摘錄的標准。摘錄式筆記可分為:
(1)索引讀書筆記
索引讀書筆記是只記錄文章的題目、出處的筆記。如書刊篇目名、編著者、出版年月日、藏書處。如果是書,要記冊、章、節,如果是期刊,要記期號,報紙要記年月日和版面,以備日後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談為誰立傳》,《光明日報?〈史學〉》
(2)抄錄原文讀書筆記
抄錄原文讀書筆記就是照抄書刊文獻中與自己學習、研究有關的精彩語句、段落等作為日後應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寫上分類題目,在引文後面註明出處。
2、評注式讀書筆記
評注式讀書筆記不單是摘錄,而且要把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自然也包括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評注式筆記有時對摘錄的要點做概括的說明。評注式筆記有下列幾種:
(1)書頭批註
書頭批註,是一種最簡易的讀書筆記作法。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書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用筆在字句旁邊的空白處打上個符號,或者在空白處加批註,或者是折頁、夾紙條作記號等等。這種筆記方法不但對書中的內容可以加深理解,也為日後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綱
提綱是用綱要的形式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論點、論據提綱摯領地敘述出來。提綱可按原文的章節、段落層次,把主要的內容扼要地寫出來。提綱讀書筆記可以採用原文的語句和自己的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來寫。
(3)提要
提要和提綱不同。提綱是逐段寫出來的要點,提要是綜合全文寫出要點。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語言扼要地寫出讀物的內容。提要除客觀敘述讀物內容外,帶有一些評述的性質。
另一種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梗概作簡要的說明。
(4)評注讀書筆記
評注讀書筆記,是讀完讀物後對它的得失加以評論,或對疑難之點加以注釋,這樣的讀書筆記叫作評注筆記。例如魯迅讀《蕙櫋雜志》中的一段:清嚴無照《蕙櫋雜志》:西湖有嚴嵩和鄂王《滿江紅》詞石刻,甚宏壯。詞即慷慨,書亦瘦勁可觀,末題華蓋大學士。後人磨去姓名,改題夏言。雖屬可筆,然亦足以懲奸矣。
案:嚴嵩篇和岳飛詞,有如是作為,後人留詞改名,有如是自欺,嚴先生以為可筆而又許其懲奸,有如是兩可。寥寥六十字,寫盡三態。(魯迅《集外集拾遺?書苑折枝(二)》)
(5)補充原文讀書筆記
補充原文的讀書筆記,是在讀完原書或文章之後,感到有不滿足的地方進行補充。需要注意的是補充原文不是隨意地加以補充,而是要圍繞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發揮。
3、心得式讀書筆記
心得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獲的一種筆記。它有如下幾種:
(1)札記
札記也叫札記,是讀書時把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結合起來寫成的。這種札記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長可短。
(2)心得
心得筆記也叫讀後感。讀書後把自己的體會、感想、收獲寫出來。這些讀書筆記,可以寫讀書時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寫對原文的某些論點的發揮或提出批評、商榷的意見。寫這種筆記,一般是以自己的語言為主,也可適當地引用原文。
(3)綜合讀書筆記
綜合讀書筆記是讀了幾本或幾篇論述同一問題的書文後,抓住中心評論它們的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筆記。
上述三種類型的讀書筆記,不論採用哪一種類型,目是都是為學習、工作、科學研究和寫作服務。作筆記時開始可採用摘要式,以後讀書多了,有了比較,產生了看法,就可以寫譯注式,至於心得式是更進一步了,它是屬於科學研究的范疇。
怎麼寫怎麼寫
散文的藝術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託在具體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處理這些景物時,常常有多種處理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地指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現歸納如下,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1、優選
景物各異,其營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選取何種景物應與全文情感基調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筆墨寫路上、塘邊的樹,但有名稱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楊樹和楊柳,而有的卻隻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因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的淡淡哀愁和難得偷來片刻消遙的淡淡喜悅,其氛圍是靜謐清幽,因此選取屬陰柔美類的植物楊和柳,用以表現素淡朦朧的意境是最合適不過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於作者追求的是清、靜、悲涼的特定情調,所以作者不寫暖色調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公園商場,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而且以為花的色彩是藍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其餘的景,也都以冷色調為主。由此可見作者的苦心。
2、組合
單一景物的組合當以全景取勝。如《故鄉的榕樹》第4自然段,以小溪、鵝卵石、少女、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子組成了特有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文章以單調的自然景烘託人的活動,如《風景談》中的"石洞雨景"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談心的一對男女的內生活得以展現,也使大自然頓時生色。其實,古詩詞中更多此類名句。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以六個典型意象勾畫出鄉村東方破曉時分的意境,把"早行"寫的極生動逼真,真可謂詩中有畫。又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0個名詞點染出蕭瑟蒼涼凄愴的氛圍,漂泊在他鄉異地的遊子形單影只、孤單寂寞的形象躍然紙上。以上詩句不用動詞,全用名片語合。
3、設境
即把所繪之景設置在某一特定氛圍,用帶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畫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記》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場",落日、紅光給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鍍上了金碧輝煌的暖色光芒,表現出千里牧場的富麗安祥和牧民的歡樂。這里的落日、紅光便是黃昏時的背景底色。《風景談》中"桃林即景"選定花時已過卻沒有一個桃子的特定時段,景物本身平淡無奇、土氣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卻使風景值得留戀,這樣便表現出人類的崇高精神填補自然的貧乏,突出內生活充實的人對風景的點染和主宰,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主題。
4、對比映襯
散文中的景,有時直接描寫難以表現出那特有的情韻,因此作者往往藉助對比映襯的方法來曲盡其妙。如《綠》以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來反襯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還有《風景談》"沙漠駝鈴"選取漫漫黃沙、哄哄火響的熱空氣、駝馬的枯骨等極其單調平板的意象與駝陣、猩紅的大旗、悅耳清脆的鈴聲構成鮮明的對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記》以日影襯森林枝葉茂密,以水聲襯幽靜,以鳥鳴襯幽深,以紅火光襯幽暗,藉以表現天山森林的樹高林密,也是異曲同工。
5、想像與聯想
有些景物較為平常,也無特別引人之處,畫面是靜態的,可拓展的思維空間較小,但散文家卻可以不囿於狹小的時空,巧為安排以化腐朽為神奇,使畫面動起來,活起來了。這里,想像和聯想就成了必要的處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將作者和讀者一下子由北京清華園帶到了遙遠的江南水鄉,帶到了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憑借著想像和聯想,作者營造了詩意般的藝術氛圍,讀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藝術享受。
此外,想像和聯想還常常表現為引用神話傳說。因為單純的景色本身多是靜態的,現時性的,而古老的神話傳說因其歷史的久遠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歷史縱深感,內涵也更為豐富。如《天山景物記》由天然湖想及哈薩克少女的眼淚,既點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對比,表現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三峽》中的巫山神女、大魚馱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頭盆、虯在灣也是明證。
散文以景取勝,以情動人,而找到進入散文宮殿的鑰匙是准確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寫的方法其作用也在於此。
⑷ 散文集讀書筆記最好怎麼寫哪一種形式
看了書架上擺著一本《周作人散文》,匆忙拿下來閱讀.
記得兩年前看過一本《周氏三兄弟,印象頗為深刻,從頭至尾細細讀下來,兄弟三人傳奇的一生和那些未能解釋緣由的錯綜往事縈繞心頭,久久不得釋懷.現在想起那本書,很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還是有很多話在心中,忙不迭的表達.
三人同為兄弟,命運卻不盡相同,尤其是老二作人,非議最多.我想這非議肯定不是他想得到的吧,青年時代的周作人又何償願意去做什麼偽差,留下個漢奸的污名呢.歷史的結論,容不得任何理由,他說在北京「苦住」是因為有「家累」,說他自己的十口之家不好輕易拋下不管,還要照顧母親和魯迅的遺孀.事情的真相筆者不得而知,這些話也只能和那段歷史一般蒼白罷.
我想世人的評說還是太絕對了,歷史上的人和事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英雄,或者,就是賊子了,對他們的評價往往也都是一句話,沒有中間者,而我想,周作人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中間者吧.在這里筆者並沒有要為他正名的意思,只是筆者有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喜好皆大歡喜結尾的完美主義思想,總想讓知堂先生的名份真能如其文章一樣供人欣賞,至少,不被人唾棄罷了.歷史的問題不便深究,也究不明了,只能越辯越混,越辯越纏繞的緊,只是嘗試著找到一些慰藉,哪怕是理由.
這本書的前言寫的不錯,他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Essay
書中摘了胡適的一段話:「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深刻的意味,有時很象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筆者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類的文章罷,簡單明快,有生活瑣事,支言片語,或夾雜著激情澎湃的戰斗檄文.看到這些文章,總能讓我有種恬靜的感覺,像是午後的陽光照在桌前,只是注入墨水,眼盯著紙,即刻伏案了.我在想自己也能寫出這般的文字,到了那一天,我可以來感受自己的陽光了.
周作人等等的一批作家把這些給我們端了上來,如若把文學作品比作一盤菜的話,廚藝疏淺的我們真的矛盾著不敢碰那些生命中最美的佳餚了.
作文
作文終究是難的,周作人一生作品無數,小品短文三千多篇,沒有發表成集的和翻譯書信等等更是不計其數,在愛好作文的筆者看來,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功績.只是它們的主人叫周作人,一個當過偽差的漢奸.後人是不能給他思想家的名號的,如今還能成全個文學家,也是不小的福份了.
常寫作的人都會常思考,因為無論寫出的文字是好是壞,是精華還是糟粕,也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老笑話說的:做文章到底是苦事,因為肚子里原是沒有的,而且即使腹中有那四五百字,一時也有點湊不起來.
周作人在《作文難》里說:
「說話本來只是信號,我們舉貓為例,它在餓時,怒時,痛時和叫春時才開口作聲,平時決不多叫,人雖是比較進步的,根本還是一樣,那裡有這許多話來,不餓不叫,不怒不痛或是不叫春而叫,無話可尋,豈不都是假的么?即使有了想說的話,話怎麼說,這也是一個大難問題,我的確還不知道是應該怎麼說的.」
把這一段抄下來,筆者感覺暢快多了,終於找到了應該推崇的對象.這不也正是對於寫作還不是很熟練的我的真切感受嘛.難道寫作都是無話尋話,都是不餓,不怒不痛抑或不叫春而叫?當然不是.周作人只是換了個看起來更吸引人的說法,我想這就是小品文吧(英文中的essay),隨筆、絮語散文也無妨.要的只是表達,至於語言,還是那句話:寫文章沒有別的決竅,只有一字曰簡單.
我想我知道怎麼做了.
怎麼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怎麼寫呢?寫讀書筆記通常會是學生最為頭疼的作業.下面就說一下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讀書筆記一般分為摘錄、提綱、批註、心得幾種,格式及寫法並不艱深,心得筆記中的讀後感有點麻煩,但只要懂得論點、論據和論證這三要素的關系,就會輕松拿下,因為讀後感不過就是一種議論文而矣.我覺得以失敗告終,是因為你學而不用.很多應用文種只有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才能具體應用,而讀書筆記屬日用文類,應即學即用. 你猜:一定要說到頭懸梁錐刺骨和螢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說書山有路學海無涯的話?總不至於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吧?你很聰明,並且對書敬畏而疏遠.電視、卡通書和流行歌已經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還想為書開墾出一畝三分地兒.
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讀書筆記
摘要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時把與自己學習、工作、研究的問題有關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確無誤地抄錄下來.摘錄原文後要註明出處,包括題目、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碼等,便於引用和核實.摘錄要有選擇,以是否有用作為摘錄的標准.摘錄式筆記可分為:
(1)索引讀書筆記
索引讀書筆記是只記錄文章的題目、出處的筆記.如書刊篇目名、編著者、出版年月日、藏書處.如果是書,要記冊、章、節,如果是期刊,要記期號,報紙要記年月日和版面,以備日後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談為誰立傳》,《光明日報?〈史學〉》
(2)抄錄原文讀書筆記
抄錄原文讀書筆記就是照抄書刊文獻中與自己學習、研究有關的精彩語句、段落等作為日後應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寫上分類題目,在引文後面註明出處.
2、評注式讀書筆記
評注式讀書筆記不單是摘錄,而且要把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自然也包括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評注式筆記有時對摘錄的要點做概括的說明.評注式筆記有下列幾種:
(1)書頭批註
書頭批註,是一種最簡易的讀書筆記作法.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書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用筆在字句旁邊的空白處打上個符號,或者在空白處加批註,或者是折頁、夾紙條作記號等等.這種筆記方法不但對書中的內容可以加深理解,也為日後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綱
提綱是用綱要的形式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論點、論據提綱摯領地敘述出來.提綱可按原文的章節、段落層次,把主要的內容扼要地寫出來.提綱讀書筆記可以採用原文的語句和自己的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來寫.
(3)提要
提要和提綱不同.提綱是逐段寫出來的要點,提要是綜合全文寫出要點.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語言扼要地寫出讀物的內容.提要除客觀敘述讀物內容外,帶有一些評述的性質.
另一種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梗概作簡要的說明.
(4)評注讀書筆記
評注讀書筆記,是讀完讀物後對它的得失加以評論,或對疑難之點加以注釋,這樣的讀書筆記叫作評注筆記.例如魯迅讀《蕙櫋雜志》中的一段:清嚴無照《蕙櫋雜志》:西湖有嚴嵩和鄂王《滿江紅》詞石刻,甚宏壯.詞即慷慨,書亦瘦勁可觀,末題華蓋大學士.後人磨去姓名,改題夏言.雖屬可筆,然亦足以懲奸矣.
案:嚴嵩篇和岳飛詞,有如是作為,後人留詞改名,有如是自欺,嚴先生以為可筆而又許其懲奸,有如是兩可.寥寥六十字,寫盡三態.(魯迅《集外集拾遺?書苑折枝(二)》)
(5)補充原文讀書筆記
補充原文的讀書筆記,是在讀完原書或文章之後,感到有不滿足的地方進行補充.需要注意的是補充原文不是隨意地加以補充,而是要圍繞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發揮.
3、心得式讀書筆記
心得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獲的一種筆記.它有如下幾種:
(1)札記
札記也叫札記,是讀書時把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結合起來寫成的.這種札記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長可短.
(2)心得
心得筆記也叫讀後感.讀書後把自己的體會、感想、收獲寫出來.這些讀書筆記,可以寫讀書時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寫對原文的某些論點的發揮或提出批評、商榷的意見.寫這種筆記,一般是以自己的語言為主,也可適當地引用原文.
(3)綜合讀書筆記
綜合讀書筆記是讀了幾本或幾篇論述同一問題的書文後,抓住中心評論它們的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筆記.
上述三種類型的讀書筆記,不論採用哪一種類型,目是都是為學習、工作、科學研究和寫作服務.作筆記時開始可採用摘要式,以後讀書多了,有了比較,產生了看法,就可以寫譯注式,至於心得式是更進一步了,它是屬於科學研究的范疇.
怎麼寫怎麼寫
散文的藝術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託在具體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處理這些景物時,常常有多種處理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地指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現歸納如下,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1、優選
景物各異,其營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選取何種景物應與全文情感基調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筆墨寫路上、塘邊的樹,但有名稱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楊樹和楊柳,而有的卻隻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因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的淡淡哀愁和難得偷來片刻消遙的淡淡喜悅,其氛圍是靜謐清幽,因此選取屬陰柔美類的植物楊和柳,用以表現素淡朦朧的意境是最合適不過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於作者追求的是清、靜、悲涼的特定情調,所以作者不寫暖色調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公園商場,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而且以為花的色彩是藍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其餘的景,也都以冷色調為主.由此可見作者的苦心.
2、組合
單一景物的組合當以全景取勝.如《故鄉的榕樹》第4自然段,以小溪、鵝卵石、少女、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子組成了特有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文章以單調的自然景烘託人的活動,如《風景談》中的"石洞雨景"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談心的一對男女的內生活得以展現,也使大自然頓時生色.其實,古詩詞中更多此類名句.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以六個典型意象勾畫出鄉村東方破曉時分的意境,把"早行"寫的極生動逼真,真可謂詩中有畫.又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0個名詞點染出蕭瑟蒼涼凄愴的氛圍,漂泊在他鄉異地的遊子形單影只、孤單寂寞的形象躍然紙上.以上詩句不用動詞,全用名片語合.
3、設境
即把所繪之景設置在某一特定氛圍,用帶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畫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記》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場",落日、紅光給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鍍上了金碧輝煌的暖色光芒,表現出千里牧場的富麗安祥和牧民的歡樂.這里的落日、紅光便是黃昏時的背景底色.《風景談》中"桃林即景"選定花時已過卻沒有一個桃子的特定時段,景物本身平淡無奇、土氣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卻使風景值得留戀,這樣便表現出人類的崇高精神填補自然的貧乏,突出內生活充實的人對風景的點染和主宰,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主題.
4、對比映襯
散文中的景,有時直接描寫難以表現出那特有的情韻,因此作者往往藉助對比映襯的方法來曲盡其妙.如《綠》以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來反襯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還有《風景談》"沙漠駝鈴"選取漫漫黃沙、哄哄火響的熱空氣、駝馬的枯骨等極其單調平板的意象與駝陣、猩紅的大旗、悅耳清脆的鈴聲構成鮮明的對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記》以日影襯森林枝葉茂密,以水聲襯幽靜,以鳥鳴襯幽深,以紅火光襯幽暗,藉以表現天山森林的樹高林密,也是異曲同工.
5、想像與聯想
有些景物較為平常,也無特別引人之處,畫面是靜態的,可拓展的思維空間較小,但散文家卻可以不囿於狹小的時空,巧為安排以化腐朽為神奇,使畫面動起來,活起來了.這里,想像和聯想就成了必要的處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將作者和讀者一下子由北京清華園帶到了遙遠的江南水鄉,帶到了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憑借著想像和聯想,作者營造了詩意般的藝術氛圍,讀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藝術享受.
此外,想像和聯想還常常表現為引用神話傳說.因為單純的景色本身多是靜態的,現時性的,而古老的神話傳說因其歷史的久遠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歷史縱深感,內涵也更為豐富.如《天山景物記》由天然湖想及哈薩克少女的眼淚,既點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對比,表現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三峽》中的巫山神女、大魚馱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頭盆、虯在灣也是明證.
散文以景取勝,以情動人,而找到進入散文宮殿的鑰匙是准確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寫的方法其作用也在於此.
⑸ 《挫折,我不怕》讀後感500字,急求,明天交,謝謝
散文的藝術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託在具體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處理這些景物時,常常有多種處理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地指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現歸納如下,以就教於大方之家。1、優選景物各異,其營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選取何種景物應與全文情感基調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筆墨寫路上、塘邊的樹,但有名稱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楊樹和楊柳,而有的卻隻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因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的淡淡哀愁和難得偷來片刻消遙的淡淡喜悅,其氛圍是靜謐清幽,因此選取屬陰柔美類的植物楊和柳,用以表現素淡朦朧的意境是最合適不過了。又如《故都的秋》,由於作者追求的是清、靜、悲涼的特定情調,所以作者不寫暖色調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公園商場,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而且以為花的色彩是藍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其餘的景,也都以冷色調為主。由此可見作者的苦心。2、組合單一景物的組合當以全景取勝。如《故鄉的榕樹》第4自然段,以小溪、鵝卵石、少女、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子組成了特有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文章以單調的自然景烘託人的活動,如《風景談》中的"石洞雨景"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談心的一對男女的內生活得以展現,也使大自然頓時生色。其實,古詩詞中此類名句。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以六個典型意象勾畫出鄉村東方破曉時分的意境,把"早行"寫的極生動逼真,真可謂詩中有畫。又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0個名詞點染出蕭瑟蒼涼凄愴的氛圍,漂泊在他鄉異地的遊子形單影只、孤單寂寞的形象躍然紙上。以上詩句不用動詞,全用名片語合。3、設境即把所繪之景設置在某一特定氛圍,用帶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畫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記》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場",落日、紅光給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鍍上了金碧輝煌的暖色光芒,表現出千里牧場的富麗安祥和牧民的歡樂。這里的落日、紅光便是黃昏時的背景底色。《風景談》中"桃林即景"選定花時已過卻沒有一個桃子的特定時段,景物本身平淡無奇、土氣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卻使風景值得留戀,這樣便表現出人類的崇高精神填補自然的貧乏,突出內生活充實的人對風景的點染和主宰,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主題。4、對比映襯散文中的景,有時直接描寫難以表現出那特有的情韻,因此作者往往藉助對比映襯的方法來曲盡其妙。如《綠》以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來反襯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還有《風景談》"沙漠駝鈴"選取漫漫黃沙、哄哄火響的熱空氣、駝馬的枯骨等極其單調平板的意象與駝陣、猩紅的大旗、悅耳清脆的鈴聲構成鮮明的對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記》以日影襯森林枝葉茂密,以水聲襯幽靜,以鳥鳴襯幽深,以紅火光襯幽暗,藉以表現天山森林的樹高林密,也是異曲同工。5、想像與聯想有些景物較為平常,也無特別引人之處,畫面是靜態的,可拓展的思維空間較小,但散文家卻可以不囿於狹小的時空,巧為安排以化腐朽為神奇,使畫面動起來,活起來了。這里,想像和聯想就成了必要的處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將作者和讀者一下子由北京清華園帶到了遙遠的江南水鄉,帶到了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憑借著想像和聯想,作者營造了詩意般的藝術氛圍,讀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藝術享受。此外,想像和聯想還常常表現為引用神話傳說。因為單純的景色本身多是靜態的,現時性的,而古老的神話傳說因其歷史的久遠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歷史縱深感,內涵也更為豐富。如《天山景物記》由天然湖想及哈薩克少女的眼淚,既點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對比,表現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三峽》中的巫山神女、大魚馱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頭盆、虯在灣也是明證。散文以景取勝,以情動人,而找到進入散文宮殿的鑰匙是准確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寫的方法其作用也在於此。
⑹ 風景談讀後感
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於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
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
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外的沙漠,向我們展現的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顏色純白,聲音是寂靜.「然而」一轉,用動靜手法描寫了駝陣,形在變化,由遠而近;色在變化,由黑到猩紅,聲在變化,由丁當到和諧的旋律.這些一般的人類活動出現在荒涼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風景畫面.
末句用抽象而簡括的文字,提示讀者,本文雖談的是風景,然而贊美的卻是人的活動,是文章不的樞紐一下子打開了.第二個畫面:農歌夜唱地點是黃土高原,時間是夜晚,對象是辛勤勞作、生產歸來的農民.先也用靜景手法來描繪背景,有梯田、禿頂的山、高桿植物.當寫到「三五月明」之夜,農民生產歸來,人和牛從山背上走過來,由遠而近,由少而多,並且節奏緩慢「姍姍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過後,由飄來了「繚繞不散」的「粗朴的短歌」,於是乎,藍天明月加上農民歌唱,就可稱為「絕妙的題材」了,把人類的活動,更推進了一層.
第三個畫面:學員晚歸
地點仍同前一樣,時間是傍晚,對象是學員,各地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也是生產歸來.如果說前一節在寫人時高了一步,那麼這一節更側重於人物描寫.作者用工筆描寫的手法,刻畫了學員們職業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著同一個調子,這是晚歸之景;還寫了個晚餐之景,畫面的色彩是金黃、翠綠、白沫、黃土等,並以河水嘩嘩流淌襯託了這些學員的愉快,更突出了他們為尋求革命來到延安的高尚精神.這一畫面,是「靜穆的自然和彌漫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第二三兩景的聯系都是生產歸來,共一節評論文字.在寫人方面,更是強調了人的活動、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這一節議論,比前一節議論更拔高了一步.
\5第四個畫面:荒山雨景 作者換了一種表現手法,先寫「西裝革履」與「燙發女郎」在公園談情說愛的情景,再花大筆墨去描寫荒山、泥水、怪石、石洞這樣有個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有對解放區的青年男女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在一起抓緊時間學習,追求革命真理.通過對比,突出了後者敦厚朴實、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突出了他們「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突出了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於在胡鬧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無疑是前者所望塵莫及的.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這就是荒山奇跡.怎麼不值得去懷念呢?這一節評論文字,說明「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而只有「內生活極其豐富的人」才能成為這里的主宰.這第三次評論,是我們更明白了風景與人的關系.
這一節文字表面上平淡無味,其實從文思的俯視角度看,寫得文姿跌宕,談笑風生.作者採用了抑揚法來寫景頌人.開頭句子寫得摸稜兩可,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樹」、「半盤石磨」、「幾尺斷碑」,石塊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桃林旁還有一些莊稼.這也會成為風景?與公園比,豈不「貽笑大方」?但在這桃林茶社裡,由於有一群青年在熱烈追求革命真理,從一般的人物描寫角度(語言、行動、形態等)描寫了這些人,又從與「消磨時間」的人作對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濃厚氣氛.用這種抑景揚人的手法頌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籌了.
因此,這一節的議論文字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這「輻射」、「填補」、「增添」,更說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作者隨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發出了「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嘆.
這一畫面,作者又從形、聲、色的描寫了兩個戰士,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作者由聽到「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而想起一張放哨士兵的側影.這照片是靜景,也是近景,作者著力刻畫了戰士嚴肅勇敢的神情.由這嚴肅勇敢,又聯繫到聽到的號聲,並著力突出了戰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鮮明的形象.粉紅的霞光與象徵著勝利的飄動的紅綢子,刺刀閃著寒光,通過動靜結合、剛柔結合、遠近結合,突出了戰士的高大形象.作者浮想聯翩,「我看得呆了,我彷彿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作者直抒胸臆,公開地、純粹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筍剝殼、如繭抽絲,用第五個比喻句結束全文:「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偉大者!」雖然用的是假設句,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文詞委婉些,但這一驚人之語,尤如畫龍點睛之筆,把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軍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貴精神這一主題,在層層深化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之妙,妙在寫景;本文之貴,貴在寫人.全文只有六個畫面加上五個議論句,結構完整.畫面內容各異,表現手法不雷同.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類的活動、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來組織材料.真是非大手筆,決不會到次地步.
⑺ 風景談 讀後感 400字
祖國西南的深山中,隱著一個「童話世界」,多年來,它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聖地。去年夏天,我終於來到了這塊凈土——九寨溝。
大概上帝想把他的傑作深深掩藏吧。到九寨溝的旅途絕對是漫長而艱苦的。十多個小時的車程再加上那螺旋似的盤山路,轉得人頭暈腦脹。只有那清澈湍急的岷江和那一座座形態特殊的藏羌民居才使人不致於過於厭倦。汽車繼續向上轉著,突然眼前一亮,鮮妍的綠色撲入眼簾;清新中帶著些許高原氣息的空氣使人精神一振。車子停了,九寨溝到了。
初入溝內,車中的人不由得發出陣陣驚嘆,太美了!遠處層層疊疊都是山,有些山戴著頂白帽子,在高原明凈的陽光的照射下,如凝脂一般。蜿蜒於山間的是不盡的綠色,卻不象一般原始森林那樣濃綠如墨,而是微微地帶著些柔和,映著高原那幾乎與地面相接的湛藍的天空,顯得無比純凈可愛。天上帶著幾朵白雲,彷彿伸手便可摘到,這些雲又彷彿高原上一群群潔白的羊群,在肥美的草地上跳動。溝內大大小小的湖泊很多,這些湖泊當地人叫做「海子」,從這個名字中,你可以想像它們的藍,像大海一樣廣闊而純凈的藍,一粒粒地,如同鑲嵌在林間的綠寶石。這些藍色又不象大海那樣單調,而是具有各種層次,有深藍、淺藍、帶著綠色的藍,畫家的調色盤上大概也難以調出這么豐富的藍色。人們一般用「波平如鏡」來形容湖泊,可這里的湖泊卻又不完全是這樣,湖泊之間有一條綠色玉帶般的河流——翡翠河把它們串聯起來,動靜呼應,相得益彰。
湖泊和湖泊之間,由於落差,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令人百看不厭。我們順著這些小瀑布前行,覺得水氣越來越濃,水聲越來越大。漸漸地,一道白色的水幕出現在眼前,它就是九寨溝最大的諾日朗瀑布。初見便驚嘆於它氣勢的恢弘,遠遠看去,只覺一條巨大的白色幕布從山崖間直掛而下,隨風不停地抖動。近看又如無數的珍珠,先集合在一起吞噬著撞擊著岩石,岩石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它奮力地與水抗爭,以自己的身軀將水無情地打碎,於是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無數珍珠被一隻強有力的手從四面八方紛紛撒下,濺開瀑布下那安靜的碧綠中帶一點湛藍的深潭,又把水花濺到每個人的面前。人們在偉大的自然面前,除了驚訝,除了贊嘆,還能做什麼呢?
如果說諾日朗代表了九寨溝壯美的一面,那麼五彩池就代表了它婉約的一面。我們在諾日朗乘環保車,翻越崇山峻嶺,二十多分鍾才來到五彩池。走下一百多級台階,一個自然的傑作便展現在我們眼前。是日正好陽光燦爛,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彩的湖泊泛著絢麗的光彩。黃、藍、綠、白、紅等多種顏色互相交融而又晶瑩剔透,如同把五彩的寶石融化後加以攪拌,又如畫家的調色盤在水晶中被打翻。大家見此奇景,被震懾地失去了言語,只是默默地看著,惟恐漏掉一點,默默感慨著自然的偉大,享受著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喜悅。
九寨溝之旅在驚嘆中結束了,直到現在,那美景依然如夢。大自然以其無比的偉大創造了美景,也創造了我難以抹去的一段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