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潭石的景色
『壹』 富春江富陽至桐廬景色散文100字左右
富春江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峽」之譽。
富春江七里瀧全長23公里,分為「一關三峽」即「烏石關、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沿 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雲、子胥野度、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台等名勝古跡,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或 以水色佳麗著稱於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這條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帶,尤以桐廬境段最為秀麗。
古人雲:「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清美。」上游七里瀧, 水如染,山如削, 峰緊緊流窄,鳶飛魚躍,稱「富春江小三峽」。自嚴子陵釣台至窄溪,江流寬闊,兩岸綠樹煙花,小橋流水,山莊錯落,更兼有嚴子陵釣台、大奇山、白雲源、桐君山、天子崗等名勝古跡點綴其間,宛如一幅幅絢麗的畫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無論是「日出江花紅勝火,零星來江水綠如藍」的艷春、「兩岸綠樹凝滴翠」、「翠色隨人慾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兩岸點紅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諸山皓然」、「寒江獨釣」的冬天,也有耐人尋味的底蘊 .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贊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段,稱富春江下游,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段,稱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群峰擁翠,為旅遊風光中少見。富春江以水系為主體,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岩峰 、古老村落綴成一組風光旅遊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來這里旅遊,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盪游。
古人是怎樣描繪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勝詩集》一書中就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就達2000餘首。其中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日:「風煙俱凈,天下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唐朝韋庄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勝景了。流貫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遙望當年,元代畫壇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隱居富春,費時數年繪制了一幅「富春山居圖」。這幅歷史名作飽經滄桑,差一點被當成富人的殉葬品化為灰燼。如今這燒為兩段的畫卷,分藏在大陸和台灣的博物館中。
『貳』 孟浩然寫農庄景色的詩!!!!!
孟浩然山水詩的特色
孟浩然盡管才氣過人,卻機遇不佳,與仕途無緣。他的創作題材主要是寫家鄉的隱居生活或漫遊所見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較早教授陶潛影響的詩人之一,而且將田園詩同山水詩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一代詩風。
孟浩然詩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園詩的高雅閑靜,又有山水詩的清新境界。即使寫的是平常之景,經過他的藝術處理,也會格外優美和諧。例如: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夜歸鹿門山歌》
這首詩寫日暮天昏時乘舟歸鹿門山,途中所見到的情景,通過渡頭爭喧、江村歸人和月照煙樹、岩扉松徑的描繪,將兩種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詩中,反映了詩人此時此際的鄉情及對寥落幽獨的隱者所具有的傾慕、嚮往之意。這類詩很能體現山水與田園結合的新態勢。這種結合有時達到水乳交融、難以句析的程度。請看:
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卧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
日出氣象分,始知江路闊。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
——《早發漁浦潭》
這屬即興紀游之作。全詩從早發漁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陽縣東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寫起,將舟行江上的新鮮感覺和舒暢情懷表達無遺。前四句,通過描寫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驚聒噪雜和橈槳相撥舟移船動的感覺,將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氣息傳達出來。中間四句寫江行所見,不僅麗日當空,萬里無雲,江寬水闊,滿目清暉,而且別出心裁地移"鏡頭"於江邊婦女當流梳洗的場面,使清江綠水倍增新意,充滿情趣。末四句先及猿獺,以添別致,後用"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作結,證實此次行舟確是心暢神怡。詩人將山水景物與田園樂趣巧妙地結合,構思新穎,景物動人,使詩的內容豐富多彩。因此說山水詩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創之功,是毫不過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樸素的意境美。這是他簡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實寫照,同風行於初唐的詠物應制之作大異其趣。他善於運用清新的筆調,描摹日常所見的自然風光,取真景,敘真情,使本來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農庄、漁樵自然入詩,各顯本色之美。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回潭石下深,綠筱岸傍密。
鮫人潛不見,漁父歌自逸。憶與君別時,泛舟如昨日。
夕陽開晚照,中坐興非一。南望鹿門山,歸來恨相失。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望迥》
詩的前六句寫登嶼所見:舒緩遠去的清江,冷落顯現的沙嶼,岸傍密植的綠竹和隱沒深潭的巨石,還有隱約可感的鮫人和漁父飄逸的歌聲。乍一看去,像是未經加工的自然風光。可是,聯系後六句反復品味,就能領會,無論是寫遠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嶼,潛沒的鮫人或是漁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詩人在夕陽晚照中登上孤嶼時倍覺寂寥的失落感。詩人因景生情,以情觀景,創造出情景交融的優美詩境,也動人地表達了對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懷。
在《秋登萬山寄張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為突出: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和詩人的感情抒發,是交錯展開,互為因果的。如果沒有「心隨雁飛滅」、「興是清秋發」的生動傳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現不出詩人酷愛清新雅淡山水之個性。「雁飛滅」、「清秋發」不僅交代了時間、節侯,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辭高雅,另具一格。在敘述傍晚渡頭的村景時,自然地插入「天邊樹」、「江畔月」的描寫,令人意會那景中蘊含著不盡的情意,從寧靜而富有詩意的村居中,向友人發出真摯的登山邀約,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綱說:「讀孟公詩,且無論懷抱,無論格調,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石洲詩話》)此詩正是代表孟公韻致飄逸、感受清新、風格雅淡的佳作。晚唐詩人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記》中曾有比較,認為「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氵亟)(氵亟)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有『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有『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脁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這一比較分析是有說服力的。當然,孟詩的風格並非只有沖淡平和一種,基於他在仕途受到的挫折,同自己不甘人後的心理沖突,使他情不自禁地在詩中涌現巨大的感情波瀾,形成他山水詩創作中的又一種特色。
第三,在沖淡中時有渾健的豪氣。孟詩「祖建安,宗淵明,沖澹中有壯逸之氣。」這是《唐音癸簽》轉引《詩譜》的原話,不無道理。其實,正是由於孟詩具有壯逸闊大的特色才令人覺得富於魅力。請看下列諸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與顏錢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鄉。舟子乘利涉,往來至潯陽。
因之泛五湖,流浪經三湘。觀濤壯枚發,吊屈痛沉湘。
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遙憐上林雁,冰泮已迴翔。
——《自潯陽泛舟經明海》
這幾首詩早有盛名,它們的共同特色是,不論在寫水氣蒸騰的雲夢,還是潮如雪涌的錢塘,都寫出了波瀾壯闊的聲勢。那大江九派的描寫更富有整體美和深遠感。詩人以濃筆潑墨的氣魄,繪出如畫的江山,並賦予其無比的生命力。這當然要經過詩人經營構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揮灑,未加運籌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時代精神的感召。例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就是盛唐時代氣息的透露。這詩句與王維的「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稱「高唱」,可以共同成為最有盛唐氣派的象徵。
『叄』 給小石潭記四大美景(潭石,潭水,潭源,潭境)命名
怪——石
清——水
曲——源
幽——境
『肆』 小石潭的風景有四奇
小石潭的風景有四奇。
分別是:
「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